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精神教育

如何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如何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鲁迅说:“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激发其爱国情感,报效祖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通过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使人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确立,对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等,都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情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具备和而且必须传承的精神食粮,也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中小学各门课程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进行。相比之下,历史课在这方面担负的责任更大,素材更实际,更具体,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都优于其他各科。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正确地认识祖国和世界的过去和现在,从而在他们身上产生一股巨大的爱国主义情感震撼力量。在教学中,要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发掘出可贵的精神食粮。贯彻整个中国历史的爱国情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寸寸山河寸寸金”——改造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世世代代同大自然作斗争,改造生存环境,恩惠时人,造福后代。远在传说时代,禹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泛滥的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造福人类,功垂千古。 西汉文帝、武帝时,黄河两次决口,泛滥成灾。汉武帝刘彻调集了几万民工,进行治理。公元69年,王景受命治理黄河。治黄修河的事迹,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征服大自然斗争的缩影,是各族人民对祖国无私奉献的生动例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誓死抵抗外敌侵略的斗争精神 中华民族富于斗争精神,勇于抵抗外国侵略者,誓同外敌血战到底,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功迹。戚继光荡平了入侵浙江的倭寇,肃清了入侵福建、广东的倭寇,成为我国永垂史册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使宝岛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康熙帝为驱逐沙俄侵略者,曾亲自出巡东北,视察防务,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其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1689年,他又派遣索额图等同沙俄订立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之间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立下了不朽功业。“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反对压迫者和剥削者的反抗精神 我国古代史上,一再爆发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起义。虽然这些起义没有达到根本改造社会、完成农民阶级自身解放的目的,但是由于提出了蔑视权贵、否定特权的口号,这充分显示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大无畏反抗精神。秦末农民战争结束后,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到文帝、景帝时出现了“文景之治”。绿林赤眉起义推翻了王莽的“新”朝的统治后,东汉的光武帝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十多年后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人民的人身权利也获得了较多的保障。 唐朝统一中国后,唐太宗吸取惰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懂得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全面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得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在大规模农民战争后建立起来的明朝和清朝,在其统治的初期也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事实雄辩说明,在我国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只有那些阶段性发动的大规模的人民起义才是打击反动统治阶段,扫除腐朽、邪恶势力,清理国家发展道路的强大力量,才是推动祖国前进的伟大动力之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渴望统一,厌恶分裂。 我国历史上虽然出现了四次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由于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四次大分裂终为四次大统一所代替:秦王羸政于公元前221年,结束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元世祖忽必烈于1279年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结束宋金对峙局面。这四次大统一说明,统一是祖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是中华民族的人心所向,上述四个帝王顺应历史的潮流和人心的归向而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证明了中华祖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探索发展道路的改革精神 中华民族善于继承,但也勇于改革。中国古代中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 春秋时期,齐恒公任用政治家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势力大振;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候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进行了永垂史册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尤其是他颁布的均田令,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直到隋唐都基本上承袭了这种新的土地制度 。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虽是昙花一现,但它的指导思想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富国强兵”,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怀的。 19世纪末,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在变法遭到封建顽固派镇压的严峻时刻,伟大的爱国者、改革家谭嗣同挺身而出,拒绝流亡海外,坚持斗争到底。中国古代史的改革大都具有进步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革新意识和强大的生命活力,是推动我国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建华夏的贡献精神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由祖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50多个民族都对我国古代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人民辛勤培植的植物,如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种子通过汉使传入了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生活;内地汉族的铸造铁器和凿井的技术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各族的发展。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各民族大融合与大交流的趋势:各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广大汉族人民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 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创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其中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尤其巨大,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便于同处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的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和彼此融合,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 以上事实说明: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共建华夏的伟大贡献精神将永垂青史。“四海之内皆兄弟”——与亚非各国共进的携手合作精神 中华民族是胸襟广阔的民族,不仅热爱自己的祖国,也胸怀整个世界。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不少优秀人物,他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交流经济和文化,增强友谊与了解,为亚非的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玄奘是唐代高僧,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郑和是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从1405年起到1433年的28年间他共七次出海远航,到过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郑和的船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地区的友好贸易关系,加深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情谊,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上列以玄奘、鉴真、郑和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亚非,属于世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为国为民的科学创造精神 中华民族是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古代史上,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培育出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我国古代文化璀璨夺目,光彩照人:商代的青铜文化和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春秋时期关于哈雷慧星的世界最早记载;战国时期产生的世界首部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比西方早500年提出的勾股定理特例;比西方早800年问世的药典《唐本草》;西汉至宋代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等。这一切都是世界科技史上的珍奇,其中四大发明是使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它的西传则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尽人皆知的影响。 我国古代科学家,灿若群星,令世人瞩目: 东汉科学张衡,创造出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后者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他还在世界上首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南朝科学家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兀的值在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科学家。他提出的兀的密率355/133要比欧洲早1100多年。 唐代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成为世界上测量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个人。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科学家共同编制了《授时历》。该历同现行公历即1582年提出的格列高利历一年的周期相同,然而比后者的确立早300年。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经过27年艰苦劳动。终于著成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优秀的代表人物的光辉业迹表明: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世代不懈地同大自然作斗争,改造着生存环境;中华民族是勇敢的民族,有同外国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有同本国的压迫者和剥削者殊死战斗的坚定决心;中华民族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民族,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创新,谋求着祖国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民族是忠诚祖国的民族,世代矢志于国家的统一和繁荣;中华民族是善于科学创造和发明的民族,几千年间创造出令全世界惊奇的古代文化;中华民族是乐于奉献的民族,不仅为祖国效忠,也对全世界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以上各方面,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内涵,也是中国历史所折射出来的魂,更是初中历史课本的精髓。爱国主义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对祖国忠诚和热爱,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如何去为了祖国的明天的辉煌而去建设,去奋斗。通过对祖国历史的学习,培养浓厚的爱国感情,更加增进对祖国的现实的认识,对改革开放的理解,看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对祖国更加美好未来的展望,从而珍惜大好时光,勤奋学习,这样历史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由于历史学科是知识的综合性和历史学科知识与人的紧密关系,决定了历史学科知识中有极其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在完成历史事件讲授的过程中,把握好爱国情感的教育,已达到知情意的有机结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激励学生,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延伸阅读: &
上一篇:下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人类步入21世纪,“人本思想”已深入人心,在实施主体教育的今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研究教法、教材上,,而应更多地关注“人”。语文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重视对德育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 渗透&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而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即“文道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育人”,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育人”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有米还不一定就能做一个巧妇。在挖掘到教育的契机之后,怎样让它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让它随文本潜入学生心田,以更好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这需要我们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
一、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点。
(一)讲授新课时,在导语中渗透
有句俗语是这样讲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讲课时,能够引入一个比较好的导语,那么学生可以迅速地被引入到课堂内容的教学当中,并且在无形之中就会被感染了。因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在设计有关导语时,要能够做到精心设计,深刻挖掘教材当中有用的知识,以此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如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母亲的恩情》教师可以以讲述一个病重的母亲为了让孩子上学却还辛苦挣钱的故事作为导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也能真切感受课文的情感,明白母爱的伟大及学会感恩。
(二)在介绍作者生平中渗透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例如,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用笔作刀枪,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的斗争;邓稼先为中国的核武器发展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尽头;海伦凯勒在无光、无语、无声的世界里,凭着坚强的意志,写成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用行动演奏出精彩的生命乐章,还有杜甫、李白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材料,如何充分地用好这些材料,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搜集整理,不断积累。
(三)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一篇好的文章,其读者就像是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谈心,作者在文章当中所渗透的感情,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来影响其读者,因而我们在阅读时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体会。但是由于学生自身水平的限制,没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以及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全面,也就不能够深刻地理解出文章所传达出的言外之意,因而,教师在讲课时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读出文章当中较为深刻的含义。
二、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要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入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就不会太远了,达成德育目标渗透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通过写作及语文第二课堂,落实德育渗透点。
明理提升是指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逐渐明白道理,并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品德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落实和提升。
(一)通过写作练习了解学生思想感情
语文离不开写作,没有写作的语文实际上是不能称其为语文的。那么,如何处理好写作与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的关系呢?学生的写作渗透着学生的思想感情。一篇作文从构思、写作到修改,都有观点和方法的问题,都渗透着学生的主观意识。因此,在出作文题时并不能随意地选取题目,而要有针对性地来进行。 如学了相关母爱父爱的文章,如何落实学生的感恩教育,可通过写相关的作文,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
(二)创设语文“第二课堂”,渗透德育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如在上了爱国教育的课文的之后,试着让学生出相关内容版报;在体验课文中故事中感人的亲情之后,回家后为家长做一件小事等等,鼓励学生将这种情感倾注于实践。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德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要看教师如何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只有钻进文中,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语言因素及语文教学活动中去,还要与语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中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一件件使学生从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理解与表达能力提高提高了他们的想道德素质。要真正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搞好德育工作,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文章录入:bsxxmjp&&&&责任编辑:bsxxmjp&
【】【】【】【】【】
上一条文章:
下一条文章: 没有了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广西百色市教育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百色市城北二路33号 邮编:533000 编辑部电话: 投稿邮箱:桂ICP备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学科教育-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赵泉明
思想品德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虽然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多次的改革,有多个版本,教材内容的重难点有所不同,但利用教材的内容渗透德育这一点是取得共识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的全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呢?现将个人的点滴做法分享如下:  一、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素材中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并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把德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就能达到利用教材进行德育的目的。例如,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课件展示中国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人口数量时,就可以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国人民是强大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的!我们身为中国人,要感到自豪和骄傲。在&圆周率&&圆的周长和面积&教学时,都可以介绍祖冲之对世界数学的巨大贡献,让学生知道他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数学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能向思想品德课那样以德育为主要教学目标,也不能整节课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理想教育。数学课只能结合教学过程的有限素材和环节,抓住有德育因素的词句、例题和图表来渗透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目标。例如,在解决问题时,题目中出现&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字词时,就可以不失时机地抓住分析题意的过程开展节约意识的品德教育;在&公顷、平方千米&的教学时,通过观察&鸟巢&图片的过程,可以教育学生认识这是中国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明白:大家在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三、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教师的人格魅力中  教师的言行举止、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教师的形象和精神面貌都能直接影响学生的品行。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的品德,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教师的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板书设计、语言表达、教师的仪表都可以在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教育。辅导&学困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将师生的感情融入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四、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严要求的训练中  对于小学生来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习惯、思维习惯,包括生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严格要求和训练;数学学科的科学性、严密性和逻辑性要求学生学习要一丝不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同样离不开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强化训练;通过各种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综合能力是数学课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对于小学生则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正视自己存在的错误,并且通过改正错误来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这些工作都要从一点一滴抓起,比如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正确性、书写的规范性、&题目有没有抄错或漏抄?&、题的&答语&书写的完整性、笔算竖式的规范性等多方面来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写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又要适时开展德育。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和挖掘教材的潜能,全面把握课程标准,结合一切素材完成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德育。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想品德德育渗透总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