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考试成绩查询是指考试课的成绩吗?

为什么大学的一些课程,学的很认真,感觉基本都学明白了,考试成绩却会差的离谱?
总有最终成绩好的人,说智商不够我不信,考试技巧什么的可能是欠缺,是不是题做少了,麻烦大神们出点招
只能说大学考试其实就是应试,不是考你真正的能力有多少。一般老师在最后几节课都会讲重点,这就是你要重点看的地方,多问问与你考同一科目但是老师不同的那些班级的同学,综合不同老师透露的料,复习就大概有个方向。题目主要是看平时老师布置过的题,或者你可以问问你们班的学霸是如何复习的,看哪些资料。另外呢,对于一些比较混乱的知识点,翻书会很麻烦,最好用笔记本总结下来。不过呢,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考试可能不太一样,我只是从我自身的经历来回答。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为啥课堂气氛活跃,考试成绩却更差?是这样吗?
课堂中教师负面情绪的调控策略
教师的情绪不但影响自我的形象,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然而,近年来教师因负面情绪的失控而引发师生关系恶化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为人师者,必须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负面情绪的表现
教师负面情绪的表现,大致可分为“三过”表情:一是面部表情“过冷”,表现为冷漠、无表情,重则似“结冰”;二是言语表情“过热”,教师的语言暴躁,对学生过度发脾气,甚至用挖苦、讽刺、训斥等方式侮辱人格;三是躯体表情“过猛”,如拍桌子、摔凳子、撕本子、扔东西,甚至对学生动手动脚等。
从教学生活来看,教师接触的是未成熟的学生,有时学生的行为表现达不到预定的期望水准或超出了可“容忍”限度而引发教师的负面情绪。而学校复杂的人际关系,超额的工作量,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误解、不配合也是引发教师负面情绪的因素。但是,一个人情绪的波动与自身的认知水平、价值观、道德观是密不可分的。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教师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所产生的情绪也不相同。因此,身心健康与否,与人相处和谐与否,以及教师个人的修养等,都是影响教师情绪波动的内在因素。&
二、教师负面情绪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注定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同时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和心理保健医生。因此,教师课堂上的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易导致学生恐慌和压抑的心理
当教师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用赞美的眼光激励学生时,学生的心情自然会舒展、轻松,心里就会充满幸福的喜悦和成就感;当教师一脸怒气,对学生横加指责、挖苦和嘲讽,学生则会恐慌,会处在压抑、恐惧、愤怒等负面的情绪状态。长此以往,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2.易导致教学目标偏离和效率低下
教师的负面情绪不仅影响学生的情绪与心境,而且也影响教学过程及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如果教师情绪低落,萎靡不振,课堂将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如果教师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斥责学生,不但使学生提心吊胆,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而且易使该课教学目标偏离。相反,如果教师情绪良好,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各个教学环节,教学质量就高了。
3.易导致师生之间的情感疏离与恶化
学生受到教师不良情绪的感染后,也会产生负面情绪,引起的学习效率低下、对教师有意见等负面状况又将反馈到教师那里,从而导致师生之间情感的疏离。&
三、教师自我控制负面情绪的策略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对于学生来讲,教师的笑脸,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蓝天。那么,教师如何对负面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呢?
1.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学会尊重和赏识学生
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学生观,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主体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彼此无高低、尊卑之分。学生有时完不成作业、不能回答问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和做小动作,可能事出有因,不是故意而为之。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体察学生,尊重学生。以讨论的形式,通过讲道理、摆事实,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本着一颗真爱的心,态度要和蔼,语气要平和,尽量少用反问句,就如朋友之间的交谈。
2.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换位思考
学生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出错。也可以说,人是在不断纠错中成长。因此,学生的错误举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师不必大发雷霆,要抱一颗宽容和大度之心,多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处境着想。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思路也不同,站在学生的角度就会感受到他们所面临的成长的烦恼、学习的压力,从而也会对他们一些幼稚的想法、做法多一份理解,减少师生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
3.要培养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学会幽默
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遇到突发事件能及时妥善地处理,不乱发脾气。恩格斯说过:“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优越的表现。”对教师而言,幽默是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课堂上,教师可以幽默,幽默地把本应大发雷霆的事一句带过,幽默地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幽默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师生关系。但是,要让课堂教学充满幽默,教师一定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即使面对课堂上走神的学生也要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能过于暴躁;同时,教师平时要博览群书,只有广撷博采,才能信手拈来各种时事、典故,随心所欲点缀成幽默。
4.要提升自身情绪管理能力,学会“制怒”
情绪管理和调控不是要去除或压抑情绪,而是及时调整情绪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情境以适当的表达方式表达适当的情绪。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方法:一是“静一静”,静下心来,先做几次深呼吸,一分钟后再开口;二是“冷一冷”,不妨把事情放一放,下课后再慢慢解决,或改天再讨论,等大家都想明白了再处理;三是“移一移”,可以第一时间有意识地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转移到与学生的交流谈心上,转移到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话题上,给自己空间和时间冷静下来。
(作者:方幼幼,来自:浙江教育报)
为啥课堂气氛活跃,考试成绩却更差?
就上课的感觉来说,不少老师都喜欢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的班级。因为活跃的课堂总是让人感到充满活力与生机,让人感到充满希望与愉悦。
然而,活跃的班级在考试的时候往往不如相对安静甚至有时还让人感到沉闷的班级,原因何在?事实上,有类似感觉的老师还不是少数。
对待这样一种现象,做老师的还真的要冷静下来认真反思一下,分析背后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反思之一:
课堂气氛活跃是脑子活跃还是嘴巴活跃?
只要你认真观察和细心倾听,你就会发现其实学生活跃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并非是个个脑子都那么活跃,而是嘴巴特别会说或是喜欢说而已。
无可否认的是,喜欢有啥说啥,心直口快的学生都是属于外向型的学生,所以给人家的感觉就是快人快语,听起来比较舒服。
但口头说的并非都是经过脑子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所以其说话的含金量还是不高的。
反思之二:
是大多数人活跃还是少数人活跃?
事实上,一个50人以上的班级班,只要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比较喜欢说的话,就足以营造一种非常热闹的氛围。而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就被这些“活跃分子”代表了,而事实上这些“活跃分子”有些只是滥竽充数的,只是嘴巴比较勤快而已。
但这已足以影响老师的判断能力,所以往往容易被这种热闹的现象所感染甚至所迷惑。
如果不认真观察的话,就很容易认为学生的脑子反应不错,课堂氛围很好,课堂效果应该也不错。
反思之三:
课堂中是否需要一节课都在活跃?
通常来说,一节课的时间总量是40或45分钟。试想一下,如果一节课学生都在热热闹闹的话,那么他们还有时间安静下来阅读、发现、思考、分析吗?一节课有必要都让学生在动口吗?
几点建议:
1.强化有效教学意识,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有事可做,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动起来。
2.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该动口时就动口,该动脑时就动脑,该动手时就动手。通常来说,学生个体的阅读、发现、思考、分析、比较、笔头表达都是在安静的状态下完成的,而真正需要口头表达的是讨论、交流与分享。
老师只有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3.不要被少数“活跃分子”所迷惑,要让真正有实力的学生动起来并且去带动和帮助哪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困生在真实的互动中分享和收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学习活动。
4.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学会求真务实,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既要口动,更要脑动和手动。
5.让学生不但动在课中而且也要动在课外,因为只有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课中主要是理解、获取与探究而课外的重点是内化与巩固。
为何流畅的“输入”只有低效的“输出”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存在这样一种状况: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学科专业知识也比较厚实,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语言表达不错,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板书也很有条理,让同行听起课来很舒服,学生也好像比较满意。
但考试成绩却往往出乎人们所料,其教学效果往往还比不上哪些教学水平貌似不高但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老师。
这就好比一朵“漂亮的花朵”却结出了“难看的果实”。
1、问题就出在于老师讲得太好了,填得太满了。在这样的课堂里,老师特别会说,而且说起来往往一发不可收拾,滴水不漏。学生一般没有插话的可能,更加没有思考的空间和动手的时间。
2、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的讲往往代替了学生的学;老师的说往往代替了学生的想。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老师在“做秀”,学生就是围观者。
3、由于老师已经满足于课中的精彩表现,所以课后的事基本上就不在考虑范围了(如:课后反思、课后个别辅导、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课后的作业落实与批改、课后的错题改正、课后的弱项强化等)。
4、课中过于强势的老师往往是造成弱势学生的原因,因为老师的强势,所以学生的依赖性就更强,会误认为老师厉害,学生也差不到哪里去。
几点认识与建议
1.课堂是师生共建与分享的学习平台而并非是老师个人专场表演的舞台,老师的能说会道并不等于学生的能思会想。
2.课堂中老师必须学会“留白”。试想如果老师把所有的时间都填满了,学生哪来的思维空间与动手时间?
3.知识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在感知、认知、体验、探究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学生即使在课中明白,但课后或者在考试中就经不起真正的考验了。
4.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并非是学习的全部,课堂当然是关键,但保障往往在课外。教师要重视与学生在课外的交流(包括知识的交流与情感的交流),还有课外学习常规与学习任务的的落实。
5.一个好教师必须做到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课堂中最重要育人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是在每节课中形成的,其中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去体验与实践。
2016教育改革深化年,教师该如何接招?
“十三五”开局之年,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大潮波涛汹涌,在深刻的教育变革中,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否更大了?当以学生为本、读懂学生需要落到实处时,教师该如何应对?2016年,“十三五”将拉开大幕,走进改革深水区的北京教改将将继续深化。在这个大背景下,教师又面临着哪些挑战?该如何迎接挑战?
一、深度拥抱“互联网+”时代
自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似乎一夜之间,这个词便成为了热词。“互联网+”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一块黑板+粉笔的教育”方式必然发生变化,甚至走向终结,教育必然走进“互联网+”的崭新时代。
当教育借助于互联网产生的在线课程,比如慕课,像旋风一样刮来的时候,教师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是不行的。比如师生交往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纯粹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现实与虚拟世界同步进行,从以前的线下交流到线上与线下交流同时进行等等。
当“互联网+”里海量的信息包围着校园,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学生甚至拥有比教师更多的信息资源。
应对措施:
“互联网+”时代既给教师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方方面面的挑战。有对教育教学观念的挑战,有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思维的挑战,也有对教师个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面等等的挑战。那么,教师该如何去应对这些挑战呢?专家认为,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五个+”:第一,热情。教师要做“互联网+”时代的拥抱者。第二,素养。要做“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者。第三,习惯。要做“互联网+”时代的践行者。第四,思维。要做“互联网+”时代的共享者。第五,创新。要做“互联网+”时代的引领者。
二、中高考改革: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
“和过去相比,现在高考分数背后蕴涵的东西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褚宏启指出,“现在高考愈发重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命题愈发重视对价值理念的考查。像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学科,通过加大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通过加大阅读文本长度和增加作文题目选项等,实际上都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就是要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
“今年中考命题重点解决的是:以考试引导教学,将以往更多地关注试卷的难度、题型,转移到密切关注教学的导向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北京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考考题改革是为了落实课改方案,增加传统文化及社会大课堂的内容,尽量增设情境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今年取消了往年压轴的0.2难度系数题目,对今后教师的教学也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应对措施:
高中是扬长避短,初中是发现孩子的长处,小学就是补短,虽然都是基础教育,但是任务还是不一样的。学校给孩子的选择性上,三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小学阶段开发大量的校本选修课,主要是让孩子丰富多彩的尝试,培养孩子兴趣,我们要求小学拿出来15%的课时给孩子选择;初中要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给孩子有目的的尝试,发现自身的长处,我们要求初中拿出20%的课时给孩子自由选择。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可选择的部分应该是越来越多,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才不会齐步走。对孩子的教育,我们觉得让孩子各美其美,这样的教育是真善美,这样才是好的教育。
三、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成教育新的出发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朱传世指出,新的课程计划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就是要提倡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重的素养课程,让每一门课程像种子一样,具有由内而外的生长力,具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持续影响力,从而使学生在走入生活的时候、面对市场的时候,有情有义,有国有家。
应对措施:
围绕核心素养,需要开发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确保学生能真正的掌握“21世纪核心素养”。
这就要求,每个学科教师要从素养的角度着力思考学科所能,并付诸实践。同时,教师要高度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比如阅读素养,并不是语文、外语教师的专利,每个学科教师都要培育基于本学科文本的阅读素养。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信息时代,我们如何谈论教师基本功
前不久,江苏省举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媒体报道称,有不少“准老师”的基本功不过关,引来舆论热议。教师基本功是指哪些技能,如何培养?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教师基本功要不要有所调整?
教师掌握什么样的基本功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增加教师个人魅力。
说到教师基本功,人们普遍认定的是“三字一话”,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及普通话。多年来,“三字一话”一直是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
“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这些基本功很重要。比如,想要让学生写好字,自己就得先努力练好“三字”,特别是粉笔字板书。所谓“字如其人”,板书不仅能表现出一位教师上课的基本功,也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态度乃至性格。如果教师板书写得好,学生就会心生佩服,要是教师的板书东斜西歪,学生写字也就跟着“龙飞凤舞”。此外,板书的设计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和理念,好的板书设计能够统领整堂课,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吸引学生的兴趣,给人一种美的熏陶。
网友“海生花”说:“高中最喜欢看语文老师写板书,每个字都刚劲有力,棱角分明。看着这样的字,学起来也特别带劲儿!”
“一话”虽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但也包含了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普通话不过关,学生要么有样学样,口音跟着“跑偏”,要么因为地域差异听不懂、听不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应是“一话”的底线。同理,没有精彩的语言就没有精彩的课堂,如果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一说话就能吸引住学生,学生的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不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能仅限于朗读、讲述、发布指令等,还要简洁、优美、通俗、形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网友“-MKING-”说,“初中的时候,历史老师讲课很有一套,能很熟练地把一个朝代的大事用俏皮话串联起来,特别有意思,很容易记住,班上同学都喜欢他的‘创作’”。
当然,教师的基本功还包括书写教案、备课、简笔画、作业设计、考试命题、教学研究、制作简易教具,等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些教师基本功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而一些新的基本功则亟需教师掌握。
今天,信息化教学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基本功需要重新审视,进而有所调整。
一些教师觉得,“三字”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这一观点虽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在网上批改作业,写评语,向学生家长发布信息和公告,有些作业题目和要求还可以打印出来,很少需要靠一笔一划手写了。
与此同时,教具制作也不再需要教师亲力亲为。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器具配备齐全,已经不再需要老师们根据授课内容制作简易教具。
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一些新的基本功亟需教师掌握:
1.多媒体教学演示能力:包括多媒体器材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设计等。教师要掌握正确使用多媒体器材的方法,保证制作和放映的课件能清晰、简要、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教学内容。
2.信息检索、筛选、聚合能力: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不断地获取教学材料和信息,开发和利用网上的各种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扩充教学内容。
3.新教学装备使用能力:很多地区都在力推教育现代化,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装备走进学校,如录播教室、3D打印机、数字化科学实验室等,只有教师先把这些装备使用熟练,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有鉴于此,一些地方对教师基本功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解读大纲和教材基本功,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基本功,语言表达基本功,使用教具基本功,电脑操作基本功。
要想教师基本功过硬,师范教育与教师培训必须扎实到位。教师个人在职业生涯中也要不断自我修炼,练就更全面、更娴熟的基本功,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职业魅力。
首先,在师范生培养阶段,师范院校应大力改进和完善基本功考核机制,每学期对师范生基本功掌握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对表现不良、考核不合格或不思进取者予以警告或淘汰。师范教育可以建立“双导师制”,为师范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的同时,再配备一名富有教学经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导师,在见习、实习等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具体指导学生的基本功运用,提升基本功水平。
其次,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应该增加基本功层面的培训和考核。考虑到时代的变化,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基本功最好有明确的认定标准,据此进行基本功培训和考核。在培训中,注意做到教育新理念、新技术与教师基本功的协调与融合,让“道”、“器”与“技”三者合而为一。
此外,教师个人也要认识到,掌握各项基本功,不仅是职业的“硬规定”,也是个人追求职业影响力和成就感的必备功夫。比如,很多人不记得中小学老师教了哪些知识,但会记住写得一手好字的语文老师、能随手在黑板上画个圆的数学老师、认识各种动植物的生物老师……这种回忆,让我们感受到教师的魅力、教育的魅力,而仅仅是因为当年的老师拥有过硬的基本功。
教师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成为教育教学方面的“临床专家”,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在学习、认知以及精神成长等方面的需求。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夯实基本功,是每一位“准教师”和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出品,编辑史亚雄制作
黄荣怀:国家“互联网+”战略下的教育信息化新格局
:&10:29:20
嘉宾简介:黄荣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知识科学与工程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教育技术和知识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与教育创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届论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示范校联盟系列活动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示范校联盟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联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共同发起,旨在切实帮助学校更新信息化建设观念,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使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下面小编带着您一起重温论坛上的精彩内容。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现代物联网与大数据相结合。有的人问“互联网+”跟教育有没有关系?我们看到有十一项重点行动,“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协同创业等等,里面有专门提到教育,就是在“互联网+”益民服务里头有专门谈到教育的内容,其他部分也有谈到,但更多的是在这一部分。
&&&&&&&“互联网+”益民服务里头,有探索新型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这是跟我们直接相关的。第一个是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第一次在国务院文件里头鼓励企业参与教育。第二个是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第三个是鼓励学校通过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服务等公共教育服务提供新方式。第四个是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再现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
&&&&&&&它的特征到底是什么?第一,国家“互联网+”战略将加速数字世界的形成和三个世界的融合,我们一直谈到现实的物理世界,有了互联网以后我们有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但今天数字世界在诞生,我们数据将变成资产,数据将来是推动,或者一个企业、或者一个机构发展的很重要的支撑部分。当然这个里头,我们现实世界和物理虚拟世界有一个数据集成的问题,我们物理世界和现实世界也有一个集成,核心是走向知识集成,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
&&&&&&&“互联网+”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其实网上也查到六个基本的特征,第一个是透明互联,我们的人、物体、事物和数据进行互联,但它的前提条件是以人为本。我们强调人本主义,强调体验,强调潜能,强调各项发展。也谈到城市结构关于社会、经济、地域、文化的结构要被重塑,而这个里头要依赖我们生态的优化,我们化解相关的矛盾。同时还有一个特征是跨界融合,今天谈得非常非常之多,强调的是开放、跨界融合,但同时前提条件是无论怎么跨界,都需要价值驱动,要进行创新,这是“互联网+”的基本的特征。
&&&&&&&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有什么样的新格局?第一个变化是什么?第一个变化就是我们大众的教育观有可能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一定只有在学校里头才是接受教育的地方。我们教育要从学校的围墙中渗透到校外学习。其实在互联网之前早就有,我们城市里头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我们的影子教育早就存在。学生在学校成绩不好,我们很多都会想到找课外辅导班,而这个在互联网时代,可能慢慢地让它会更多地融合到一起,我们的老师、学生、家长心理上学校的围墙或许将被拆除掉,这是第一个格局。
&&&&&&&第二个格局是我们社会人才观的改变。我们的人才养成是不是只有到好学校?我们认为人都是可以培养的,我们横亘在城乡教育之间的“护城河”或许将逐渐被填平,我们把我们的小孩送到大城市里头去,送到县城去这可能才是最好的,目前这种情况可能会得到一些改变。
&&&&&&&第三个变化是公民学习观的改变,家庭和各类场所中学习的价值凸显,终身学习将逐渐被认同。我们更多地只是关注学校教育,但是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要,而且很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一部分。另外社会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关于公民社会观的改变。
&&&&&&&第四个变化是学校发展观的改变。“互联网+”或许把学校发展会送到一个相同的起点上,我们今天的学校信息化是不是还像过去一样,从硬件开始,从服务器开始?可能不是这样,一个学校只要有云平台,有我们的4G网络,就完全可以建构一个信息化的校园,我们过去的途径都是这样的。包括硬件、各种方法,我们通常是由不适应期到平台期,从起步到应用、到创新到融合,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谈到信息化的必要步骤,今天这个能不能被改变?似乎是有一种可能性,这个是需要进行研究的。
&&&&&&&我们今天有国家互联网的战略,我们似乎也找到了一些基本的技术教育融合的规律。另外,现在互联移动技术、云服务平台、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等等为这些提供了可能性。
&&&&&&&第五个方面是课堂教学观的改变。我们过去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是双边关系,不存在没有学的教,也不存在没有教的学。互联网时代教和学可能像拉链一样被拉开,我们的教学过程可能被重构,我们的教学关系可能被重组,我们的课程将趋向开放。从封闭课堂走向开放的课堂。另外到底改变什么?我们现在任何课程改变都是综合的,但是我的建议是能不能从某个点开始,比如说我就改变教学时空,改变学习方式,改变教学方式,或者改变内容,我们通过这种研究,找到一定的规律。我们今年上半年发布的十大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创新教学模式,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上去检索关于这个文档的详细内容。
&&&&&&&第六个方面是人类教师观的改变。我们有了互联网以后,学校是不是不会存在了?是不是老师不重要了?其实老师越来越重要,我认为教师将来就是导师。怎么讲?从国家角度来说,习近平提出来的我们的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我们一个好的老师真的能够给学生鼓励,能真的听学生去讲授,去讨论问题。我们老师和学生用眼神去交互,我们亲手给学生一些指导,我们不回避问题。而这些标准,我们的老师将来在这方面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当然这是从师生关系这个角度来说的。
&&&&&&&更主要的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不是帮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今天的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帮助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素养:第一,谦逊,承认我自己不知道什么;第二,自愿,我愿意投入时间,我有兴趣、有精力找到不合适的地方;第三,开放,我们并不认为书本上说的就是对的,并不认为权威专家说的就是对的,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进行创新。
这就是我今天所讲的内容。谢谢大家!
刘长铭:技术无法替代老师,我们的学校不会消亡
:&11:52:39
&&&&&“互联网+教育”这个词,现在简直是如雷贯耳。不少学校都在进行“互联网+”的尝试。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什么样的老师更受欢迎?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互联网+教育”呢?&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作为国内在线教育的“先行者”,在15年前即创办了北京四中网校并积极实施数字校园的建设及互联网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探索。那么,他怎么看呢?
一.&没有理由强迫学生投入到无休止的应试活动中
&&&&&&&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技术改变的时代,技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教育形态、学习方式、购物习惯、人类交往的习惯、责任、法律、公共关系等。比尔盖茨曾在15年前写了一封公开信,立下了类似的赌注,他谈到四个方面:第一,互联的技术会改变医疗情况;第二,改变农业情况,非洲将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第三改变人类支付情况;第四,改变教育,变革学习方式。现在互联网技术就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很深刻,当然也包括当今的学校教育。
&&&&&&&两周前,一个毕业生回来看我,姑娘在上高一以后的第一个暑假,开始喜欢桥牌,于是她开始上桥牌的选修课,但是我们学校每周就一两节桥牌课,所以她开始用互联网在家里面进行训练,一年后进入北京青年队,前不久拿了亚洲桥牌的亚军。我想如果没有互联网,这种学习方式难以想象。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社会是个学习社会,是教育社会,人人是受教育者,人人也是教育者,既然互联网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无限的信息通道和资源,可以满足人的无限认知的能力。那么,我们还有理由将青少年的思想局限在几本教科书当中么?我们还有理由强迫学生把大部分甚至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无休止的应试训练活动当中么?
&&&&&&&&我们今天所说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究竟创什么新呢?我们最需要培养的应该是在某一个点,某一个技术环节,能产生突破性思维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认知风格,和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很契合。
二.&要让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的夹缝里产生新思维
&&&&&&&在今天以高考、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强调的是各科要均衡发展,因为不均衡的学生在考场要吃亏,而我们又常常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均衡发展。其实,真正具有创新人才应该是像埃菲尔铁塔,他在某个学科可能是非常见长的,那么与这个学科相支撑作用比较大的,那么他发展的水平就比较高一些,这个结构中每个人所擅长的学科领域和结构不同。
&&&&&&&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很宽、很广博的知识,虽然并不一定达到同样高的水准,但是他会形成许许多知识领域间的夹缝,这个夹缝正是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我们看到自然现象中,光秃秃的石头是没有生命的,生命一定生发在夹缝中。一个人知识领域越宽,所涉及领域越多,在不同领域之间越可能产生新的思想。
&&&&&&本质意义上的教育改革,不仅仅是改变学生的课程表,真正的教育改革是发生在人的大脑之中,重要的是改变我们教师的行为模式,改变人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和过程。当然,这样一种教育和我们现在制度有些冲突,因为我们得高考。
三.“传声筒型”的教师难以赢得学生信任和青睐
&&&&&&&十几年前,我看到一个故事,有两个孩子都偷了别的孩子的十块钱,在外地的某一个城市,老师给偷钱孩子脸上做了一些记号,当然这个老师也就触及了法律;另外一个在北京的孩子,也发生了这一事情,他们班主任王老师就和学生说,“我知道是谁偷的,是讲台偷的”,于是他让所有孩子和讲台桌说一句话。聪明的孩子立刻明白老师的意思,说“讲台阿,拿别人的东西不对阿,等等等等”,每个人都说完之后,王老师说“讲台它一定会改正错误”,第二天丢钱的孩子果然在书包里发现了十块钱,王老师开心极了,他说这件事情肯定会让孩子记一辈子的。这是1999年登在中青报上的一个故事。
&&&&&&&我要说什么呢?今天的互联网技术虽然可以传递丰富的知识和信息,但是它无法产生教育的本质。今天我们还看不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产生像王老师这样的教育。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学校是不会消亡的!但是,今天技术又丰富了呈现知识的形式和方法,所以,那种“传声筒型”和“复读机型”的教师会越来越无法赢得学生的信任和青睐。
&&&&&&&只有那些对知识有独立见解与领悟的教师,那些能给知识赋予生命色彩与活力的教师,那些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分享生活感悟和阐释生活意义的教师,那些不断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与自信的教师,那些对未来社会和人生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崇拜,这也是教育者成功的标志和幸福的源泉。
四.&理性客观看待“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诸多的变化。首先,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线,时时为学习之时,处处为学习之所。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学习任何知识,我把它总结为“四A”。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了。他们在很多领域里的知识甚至于超过了我们老师。教育者应该是学习者,不再是权威和知识的化身。同时还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个性化的学习要求,真正的实现了因材施教、因材导学,从而形成基于个人兴趣和主动需求的高效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来自不同背景的信息,那么学习者也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分析、整合,这对学习者也提供了一些新的能力的要求。
&&&&&&&我们今天的四中网校也已经完全能够做到智能化的学习,学生上网选择自己的学习主题,然后进行学习,学习完了进行测试,测试完之后系统自动给你一个诊断,为你下一步的学习提出一些建议,完全是智能化的。用我们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是一种精准式的学习。这种精准式的学习完全是个性化的,远比我们教师的班级授课制的教育要高得多。现在全国有几十万的学生利用四中网校这套系统来进行学习。
&&&&&&&其实互联网还不能够做很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说互联网技术不能够替代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经验不能够间接获得,经验必须亲身实践和直接体验。所以我始终质疑用计算机软件来模拟物理实验、化学实验是否真的有价值。尽管这样,我个人认为基于网络的教育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仍然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具有无限的发展前途。当然,在这方面的探索也是激动人心的,我们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我们也愿意跟大家共同的来推进这项事业,共同通过技术来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帮助,使我们学校获得一个更好的发展。
梁漱溟:做学问的八个境界
&&分类:教学反思&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大约从十四岁开始,总有问题占据在我的心里,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一直想如何解答,解答不完就欲罢不能,就一路走了下来。
&&&&提得出问题,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以下分八层来说明我走的一条路:
&&&&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
&&&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许多哲学家的哲学也很浅,就因为浅便行了,胡适之先生的哲学很浅,亦很行。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纵然不高深,却是心得,而亲切有味。所以说出来便能够动人,能动人就行了!他就能自成一派,其他人不行,就是因为其他人连浅薄的哲学都没有。
&&&&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
&&&&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
&&&&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萌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叶,向下入土生根。待得上边枝叶扶疏,下边根深蒂固,学问便成了。
&&&&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没用处。会读书的人说话时,说他自己的话,不堆砌名词,不旁征博引;反之,引书越多的人越不会读书。
&&&&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
&&&&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对于前人之学,总不要说自己都懂。因为自己觉得不懂,就可以除去一切浮见,完全虚心地先求了解它。
&&&&遇到不同的意见思想,我总疑心他比我高明,疑心他必有我所未及的见闻,不然,他何以不和我作同样判断呢?疑心他必有精思深悟过于我,不然,何以我所见如此而他所见如彼呢?
&&&&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凡有系统的思想,在心里都很简单,仿佛只有一两句话。凡是大哲学家皆没有许多话说,总不过一两句。很复杂很沉重的宇宙,在他手心里是异常轻松的----所谓若轻。
&&&&学问家如说肩背上负着多沉重的学问,那是不对的;如说当初觉得有什么,现在才晓得原来没有什么,那就对了。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心里明白,口里讲不出来。
反过来说,学问浅的人说话愈多,思想不清楚的人名词越多。让一个没有学问的人看见,真要把他吓坏了!其实道理明透了,名词便可用,可不用,或随意拾用。
&&&&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
&&&&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教师到教育家需要具备的四种境界(来自网络)
第一种境界:写在本上
“写在本上”这种境界是指把教案认真地详写在备课本上,这是新教师常经历的。由于缺乏经验,缺乏课堂调控能力,有一股工作热情,又诚惶诚恐,害怕课上得不好,又担心领导检查备课本,批评自己备课不认真。
第二种境界:写在书上
当工作了一些时间后,有一些工作经验了,发现上课时去瞟备课本实在不方便,便把需要强调的知识点标注在教科书上,把需要向学生提问的问题旁批在教科书上,把需要注意的重要任务、关键的环节写在教科书上。
第三种境界:写在心上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教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显然,这十五分钟,不会是忙着写教案,而是熟悉一下教材。他成功的秘诀是“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这类教师是把教案写在心上了。这类教师对教材相当熟悉,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讲起课来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能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碰撞出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是智慧的点拨者、思想的引领者。要达到此境界,需下一番苦功夫,甚至花上一辈子的精力。
第四种境界:写在纸上
这是备课的最高境界。这类教师学识渊博,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他知识储备中沧海之一粟。在课堂上能一语道破“天机”,切中肯綮,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理论的高度、知识的深度、视野的宽度、思维的活度,有较好的表达技巧、研究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这类教师不仅能让学生上“道”,还能让学生学会悟“道”。
在这类教师眼中,备课是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在深度解读文本,是在深度参悟教育,研究出具有“范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教学风格和提炼出具有指引作用的教育理论。他们把备课中得到的灵感、参悟出的道理、创新出的教法记在纸上,写成教育论文,甚至写成教育专著,进行交流、发表,指导、引领其他教师成长,推动教育的发展,甚至引发教育的革命。
魏书生、邱学华、陈少堂、余映潮、李镇西等就是进入了这种备课境界的教师。第一、第二种境界的教师是在教教材,第三种境界的教师是在用教材,第四种境界的教师是在写教材。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工作几年后,蜕去初出茅庐的诚惶诚恐之后,备课境界由“写在本上”升到“写在书上”之后,就停步不前了。这类教师,能当一个劳动模范;能进入第三境界的,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若能跨入第四境界,离教育家就不远了,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捍卫自己的理想,不因别人否定而退缩。
从错误中学习,并继续向前迈进。
“父母只是把孩子带入今世的生活,而教师则把他带入来世的生活”。
读过很多书的人,如果他不会用书上的知识,仍可能是只驮着很多书本的骡子。&
&&&&&&&&&&&&
今天的努力,是幸运的伏笔;当下的付出,是明日的花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查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