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本名著里语言描写的好段有段话,是描写父亲教育儿子即使生活不富裕穿衣着装一定要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
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于10月1日至10月27日之间,24:00至7:00对网站进行技术维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Lovin T.O.P|LOFTER(乐乎) - 让兴趣,更有趣
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下载移动端
关注最新消息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currentPage:1,pageNewMode:true,isgooglead3:false,ishotrecompost:false,visitorId:0, first:'',tag:'Lovin T.O.P',recommType:'new',recommenderRole:0,offset:20,type:0,isUserEditor:0,};&&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站长教材 >
《更衣记》教学参考
【时间: 】
【来源:本站 】
【作者: 何二元】
【已经浏览13237 次】
张爱玲(),原名张,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显赫而没落的家庭背景,父母离异及母亲的&新女性&个性,畸形地持继了她早熟的文学才情。1939年入香港大学学习。1942年因战事回到上海后开始文学创作。1952年赴香港,1955年移居美国,除继续写作小说和散文之外,主要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翻译。自1973年起定居洛杉矶,1995年在孤独中辞世。主要作品有《传奇》、《流言》、《金锁记》、《秧歌》、《十八春》和《红楼梦魇》等。此外,尚有《倾城之恋》、《太太万岁》、《不了情》、《小儿女》等戏剧、电影剧本。有《张爱玲全集》16卷行世。本文选自《张爱玲全集》第4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952195519959
&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
我们三人谈了许多文艺和园艺上的话,张女士又拿出一份她在《二十世纪》杂志中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国人的生活与服装》来送给我。所有妇女新旧服装的插图,也都是她自己画的,我约略一读,就觉得她英文的高明,而画笔也十分生动。不由不深深地佩服她的天才。(《写在(紫罗兰)前头》)
张爱玲为自己小说集《传奇》绘制的封面
○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6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的甬道。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辞源&甬道&条曰:两侧筑墙的通道。《史记&秦始皇纪》二七年:&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正义》:&应劭云:谓于驰道外筑墙,天子于中行,外人不见。&张爱玲说&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的甬道&,亦当指墓道。这样更符合她说的,假如把世代相传的衣服晾挂起来,形成绫罗绸缎的墙这样的意思。那么,&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也就有了浓浓的历史意。&
磁县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甬道彩绘
○ 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给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忧愁。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这一句绝妙。回忆本来是很难给予一个实体的,现在说它像一种气味,而且是&樟脑的香&,用来说由衣服引起的回忆真是很贴切。
○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开国的时候,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著的明代遗风。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面的&大袄&。在并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妖媚的,桃红或水红。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清代妇女的宽袖大襟短袄
清代彩绣云肩(今曰披肩)
○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通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
那种耸人听闻的美德,本来是封建社会为妇女制定的&节妇&&烈妇&的标准,但只因引起了过度的注意,所以仍有人反对。反对的不是这些封建礼教,而是&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那么,假如以奇装异服来吸引过度的注意,自然更要被说成是伤风败俗了。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度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
○ 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被目为暴发户。皮衣有一定的季节,分门别类,至为详尽。十月里若是冷得出奇,穿三层皮是可以的,至于穿什么皮,那却要顾到季节而不能顾到天气了。初冬穿&小毛&,如青种羊,紫羔,珠羔;然后穿&中毛&,如银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白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有功名&的人方能穿貂。中下等阶级的人以前比现在富裕得多,大都有一件金银嵌或羊皮袍子。
初冬穿&小毛&, 隆冬穿&大毛&
张爱玲的语言是具有跳跃性的,&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被目为暴发户&,中间省略&一旦略有出入&一语。倭刀:一种优质狐皮。甘肩:待考,笔者猜测当为甘肃出产的狐皮披肩。
○ 姑娘们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根据历代的图画,昭君出塞所戴的风兜是爱斯基摩式的,简单大方,好莱坞明星仿制者颇多。中国十九世纪的&昭君套&却是癫狂冶艳的,&&一顶瓜皮帽,帽檐围上一圈皮,帽顶缀着极大的红绒球,脑后垂着两根粉红缎带,带端缀着一对金印,动辄相击作声。&
○ 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现代西方的时装,不必要的点缀品未尝不花样多端,但是都有个目的&&把眼睛的蓝色发扬光大起来。补助不发达的胸部,使人看上去高些或矮些,集中注意力在腰肢上,消灭臀部过度的曲线&&古中国衣衫上的点缀品却是完全无意义的。若说它是纯粹装饰性质的罢,为什么连鞋底上也满布着繁缛的图案呢?鞋的本身就很少在人前露脸的机会,别说鞋底了,高底的边缘也充塞着密密的花纹。&
○ 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着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
这样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惟有世界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制造一百种相仿而不犯重的图案,固然需要艺术与时间;欣赏它,也同样地烦难。
袖上另钉着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阑干:衣服边缘上的装饰。)
○ 中国女人的紧身背心的功用实在奇妙&&衣服再紧些,衣服底下的肉体也还不是写实派的作风,看上去不大像个女人而像一缕诗魂。长袄的直线延至膝盖为止,下面虚飘飘垂下两条窄窄的裤管,似脚非脚的金莲抱歉地轻轻踏在地上。铅笔一般瘦的裤脚妙在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
光绪三十二三年,即1907、08年,正好是百年前的老照片。
○ 那又是一个各趋极端的时代。政治与家庭制度的缺点突然被揭穿。年青的知识阶级仇视着传统的一切,甚至于中国的一切。保守性的方面也因为惊恐的缘故而增强了压力。神经质的论争无日不进行着,在家庭里,在报纸上,在娱乐场所。连涂脂抹粉的文明戏演员,姨太太们的理想恋人,也在戏台上向他们的未婚妻借题发挥,讨论时事,声泪俱下。
话剧《雷雨》剧照
○ 一向心平气和的古国从来没有如此骚动过。在那歇斯底里的气氛里,&元宝领&这东西产生了&&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米高的金属项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这吓人的衣领与下面的一捻柳腰完全不相称。头重脚轻,无均衡的性质正象征了那个时代。&
在那歇斯底里的气氛里,&元宝领&这东西产生了
张爱玲自绘插图《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 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大家都认真相信卢骚的理想化的人权主义。学生们热诚拥护投票制度,非孝,自由恋爱。甚至于纯粹的精神恋爱也有人实验过,但似乎不会成功。
卢骚,今译卢梭(),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20世纪初卢梭思想传入中国,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巨大。
非孝&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江浙一带也出现许多新文化刊物,其中尤以《浙江新潮》最为有名,该刊发表的《非孝》一文,引起了浙江当局的不满,并由北洋政府下令禁止发行。
○ 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发源于满洲的旗装自从旗人入关之后一直是与中土的服装并行着的,各不相犯。旗下的妇女嫌她们的旗袍缺乏女性美,也想改穿较妩媚的袄裤,然而皇帝下诏,严厉禁止了。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截穿衣与两截穿衣是很细微的区别,似乎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可是一九二○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实际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
&&&& ○ 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颌,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这种衣领根本不可恕。可是它象征了十年前那种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颔
○ 当时欧美流行着的双排纽扣的军人式的外套正和中国人凄厉的心情一拍即合。然而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女人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
欧美流行着的双排纽扣的军人式的外套正和中国人凄厉的心情一拍即合,
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女人穿上雄赳赳的大衣(右:张爱玲遗物)
○ 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改用盘花纽扣来代替,不久连纽扣也被捐弃了,改用揿纽。总之,这笔账完全是减法&&所有的点缀品,无论有用没用,一概剔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小腿。&
&&&&&& 纽扣的变迁&&&&&&&&&&&&&&&&& 张爱玲自绘《倾城之恋》插图
○ 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单只注重诗意的线条,于是女人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
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
○ 最新的发展是向传统的一方面走,细节虽不能恢复,轮廓却可尽量引用,用得活泛,一样能够适应现代环境的需要。旗袍的大襟采取围裙式,就是个好例子,很有点&三日入厨下&的风情,耐人寻味。
&三日入厨下&引用的是唐诗《新嫁娘》(作者王建)的诗句,全诗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里的意思大概是说旗袍本来很漂亮,穿上像新娘一样,然而大襟采取围裙式,就像新嫁娘下厨房一样。
○ 男装的近代史较为平淡。只有一个极短的时期,民国四年至八九年,男人的衣服也讲究花哨,滚上多道的如意头,而且男女的衣料可以通用,然而生当其时的人都认为是天下大乱的怪现状之一。目前中国人的西装,固然是谨严而黯淡,遵守西洋绅士的成规,即是中装也长年地在灰色,咖啡色,深青里面打滚,质地与图案也极单调。男子的生活比女子自由得多,然而单凭这一件不自由,我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
近代男子马褂
近代男子长袍
○ 衣服似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是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有个西方作家(是萧伯纳么?)曾经抱怨过,多数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开头,因张飞丢了徐州连同刘备家眷,拔剑要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夺剑掷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吾三人桃园结义,不求同生,但愿同死。今虽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说罢大哭。关、张俱感泣。这是刘备惯用的笼络人心的表演,至于&古人云&,是哪个古人云便只有他知道了。这里张爱玲反其意而用之,很有些女性主义的机警。
○ 若说只消将男人打扮得花红柳绿的,天下就太平了,那当然是笑话。大红蟒衣里面戴着绣花肚兜的官员,照样会淆乱朝纲。但是预言家威尔斯的合理化的乌托邦里面的男女公民一律穿着最鲜艳的薄膜质的衣裤,斗篷,这倒也值得做我们参考的资料。
威尔斯,英国科幻作家,他在科幻小说中描写了存在于未来时空的乌托邦世界。张爱玲的意思是蟒衣花兜的遮罩下难免仍然是一肚子祸国殃民的坏肠子,不如穿透明薄膜质的衣裤斗篷,让大家看到人的真相。
例1.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从服装的代代相同写出中国封建历史的&迂缓,安静,齐整&,也就是专制统治下的死寂。
例2.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在&耸人听闻的美德&腐蚀下,健康的人性不复存在了。
应该有很多。
提示:收集一些五十年代以来的老照片,或者自己各个阶段的照片,分析一下上面的服饰变迁。可以图文并茂地发到论坛上来。例如下面这组来自上海国际服装服饰中心网的老照片:
五十年代上海时装店销售的漂亮的女式时装
六十年代上海人的简朴大方的服饰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人们身着特别的衣饰
提示:大学语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的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的公共课,《更衣记》这样从具象入手进行说理的论文写法,对各专业的论文写作都可有启发。举例说,比如财经专业,就可以从货币变迁的角度进行分析。有一种大学语文版本选入过梁实秋的小品《钱》,就是从古代的契刀、孔方、交子、钞引等等说起,非常具象。假如今天我们接着往下说,那么人民币、有价证券,乃至今天的电子货币(比如Q币),不也可以写成一篇&更钱记&?
比较起来,理科专业论文比较难以具象化,但是在李政道博士主编的《科学与艺术》大型画册中,我们同样看到了这样形象生动的解说。&
核子重如牛 对撞生新态& 李可染作&&&&&& 现代太极图& 吴作人作&&&&&&&&&& 流光& 吴冠中作
假如连抽象的理科论文都可以这样来做,那么其他专业,如工、农、医、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应该更加不难找到自己专业的象征物。西方一些语言学家批评中国的汉语弱于抽象说理,但是,说理为什么一定要是抽象的呢?道理本来就存在于天地万物的具象中,中国古老的《周易》早就懂得这个道理,现在《更衣记》又提供了一个好例子。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号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 :大学语文研究校本课程《论语今读》-欢迎访问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江苏省横林高级中学>>
校本课程《论语今读》
发布日期:日&&&&点击次数:
&&&&作者:张玲琴&&&&来源: 本站原创
& 论语今读
【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译文】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
【导读】仁的体现,就是礼,所谓&非礼勿闻&、&非礼勿听&、&非礼勿视&,正心,正视听,这是一个人出于真正的慈悲和博爱精神才能做到的。倘或一个人说自己是仁爱的,却不知道守好自己的眼、耳、舌,做不到杜绝邪僻,随从自己的私欲去观看邪僻的事物,听闻邪僻的信息,说邪僻的话,而不知羞耻,自以为乐。即便这个人说自己是正义的,也会危害到自己和身边的人。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导读】里,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故有&邻里&之说。孔子从生活中发出感慨,认为&大家生活在一起,相互仁爱,岂不美哉?&,照这样理解,断句应为&里,仁为美&。这实在是古今中外人们共同的追求,俗话说&邻里好赛金宝&,当年孟母择芳邻不仅仅是为了孟子的学习,大概是嫌&里不仁&,故而三易其居吧。同样,很多人交友,重利轻仁,孔子就劝告、启发他们要选择仁者相交。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导读】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原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导读】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为人处世准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句是从&欲&的角度来讲,后句是从&不欲&的角度来讲,这两个方面不存在感情色彩的问题,更不存在对立,有机不可分地统一在一起,完整组成了儒家的一条道德准则。
【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导读】这句话在很多&志士&身上得到体现。有许多宗教家,有时碰到与他的信仰抵触的事,他宁可舍掉性命,所谓以身殉道。为卫道而死的,历史上的忠臣孝子,也就是这个观念,宁可牺牲,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反面的意思,当然不会为了生命的安全,而去做违背仁义的事了。这就关系到个人的修养以及生命价值的看法了。此处的&仁&作&有道德&解释,那么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凡有志气和有道德的人,没有哪个是为了求生而失德的,只有以生命来争取真理的。
【原文】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译文】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么就能远离别人的怨恨了。&
【导读】论语里,躬自深省是孔子一贯的观点,也是后人提高自我修养的一种方法。&厚&不仅在于在有问题时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更在于平时要注重内涵,加强修养。孔子主张&克己&、&修己&。所谓&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已矣。&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导读】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也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导读】君子为什么要将义作为人之正路的本质呢?我们知道,作为君子式人物,他本是社会的必须,虽然其总人数并不多。换言之,社会如果有君子式的人物,或是君子式的人物愈多,这个社会就会愈和谐、愈安定、愈幸福,反之则会愈混乱、愈痛苦、愈挣扎;君子又是社会的良心所在,所以说,作为君子必须是要走一条人之正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全社会带入正道。按照孔子思想,这才是作为君子的本质要求。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如果说他的为人,能够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如果他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反叛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情,根本树立了,其他的为人处事之道就会相应地产生出来。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
【导读】儒家认为家是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须先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因为在家里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了,到社会上去自然会服从领导,尊君爱上。知道服从与尊敬,也就自然能与社会和谐,恪尽职守。孝顺父母、善事兄长,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
【原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到的东西也难以固守遵行。做事应以忠诚、信义两种品德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与自己不同道德的人)结交。有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
【导读】为人庄重不轻佻,才有威严与威信,同时,也才能遵行学习到的品德。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是怕受人不好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讲的这个道理。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导读】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我们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互相团结而不相互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相互团结。&
【导读】在一起做好事,同心同德,叫团结。在一起做坏事,狼狈为奸,叫勾结。孔子在此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导读】&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导读】所谓&君子不骄&,是说一个人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没有骄矜之气;而一个人处处张扬,处处表现出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神闲,这就是小人。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君子,而不能做小人。
【原文】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导读】对君子来说,要&矜而不争&,即使有争执,也是为了判断是、非、对、错,而不是以是否对己有利为标准。如果要&群&,也是以公心而团结一起,而不是因私利互相勾结。
君子追求的目标是仁义。追求仁义,需要知,亦需要勇。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何谓知?知是明白事理,是知晓他人。孔子对子路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就说知,不知就说不知,这也是智慧的表现。现实之中,每个人可能都会被人误解,不因他人的误解而郁闷、惆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才是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君子首先应当是一个仁者,君子需要知,也需要智,但君子作为一个仁者与作为一个智者,还是有差异的。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注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君子以行仁义为事业,也需要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是义,是事业的正当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见义不为,无勇也。&
君子还要做到中庸。孔子很强调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是不偏不倚,是无过无不及,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孔子曰:&过犹不及。&
君子不是天生而成的,要成为君子,当然需要人格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就力求向他看齐;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不好的表现,就反省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思想或行为,从而告诫自己不应当再发生类似的事,这是一种基本的修养方法,所以孔子又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导读】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原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天命,就没有可能成为君子;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不懂分析辨别言论,就无法了解人。&
【导读】知命者,知天道,知自然,知宇宙法则也。知礼者,知人道,知社会,知文化制度也。知言者,知人物,识贤愚,知有所趋避也。《论语》二十章,五百多则,以此三大纲领收束之,令我们知道,欲为人,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与社会、人与人三大关系也。此则儒家学说之核心也。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被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最终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君子绝交不出恶言。
战国时名将乐毅,带领燕军一气攻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打得齐国几乎亡国。这时,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齐国田单大施反间计,燕惠王撤回乐毅。乐毅见势不妙,逃到赵国,赵王重用之。燕惠王担心乐毅利用他对燕国的了解为赵做事,对燕不利,居然恶人先告状,写信责备乐毅背弃先王对他的信任。乐毅在回信中说:&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这样的态度在今天也是值得效法的。
叶公超与鲁迅两人,道不同不相为谋。鲁迅死后,叶公超看完鲁迅的所有文章,写了一篇长文以赞之。胡适知道后责怪叶公超:&鲁迅生前吐痰都不会吐在你头上,你为什么要写那么长的文章捧他。&叶公超一脸坦然:&人归人,文章归文章,不能因人而否定其文学成就。&叶公超除了渊博的学识、从容的气度外,这份豁达,更让人敬佩。
3、君子有所畏惧。畏惧什么?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敬畏生命(张全民)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今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煮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小鳝鱼;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脚去踩蚂蚁,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致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有删改)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易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卓越,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应该像大地一样,气势厚实和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句话,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人生方法。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曾经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归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是,作为华夏子民,我们都应该在心目中铭刻这几个字,作为人生座右铭。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人的礼仪制度,关注古今礼仪的变化与发展。
2、汲取课文中有关&礼&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理解运用名言警句。
3、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从古至今仍有不少优秀的道德礼仪传承至今。在《论语》中,&礼&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连接&仁&&刑&&乐&的一个形式桥梁。我们青少年在追求时尚、讲究个性的同时,不要忘了将传统的中国文化礼仪继承和发扬。
一、何谓礼?
孔子在《论语》中所强调的礼不仅包括必须遵循的规则和习惯,还包括遵循者所应有的虔诚心态,此心态也是孔子&礼&所要达到的君子心态。
二、礼的因革
【原文】子曰: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原文】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 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 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译文】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导读】周礼的形成经过了一定过程, 它继承了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但也有一定的改革、变通。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孔子已经知道,随着社会变迁、时代改革,礼会有所&损益&。由此可见,孔子对于礼的源起和发展并不保守固执,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所以今人在学习《论语》之礼时要本着世异则事异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三、为何要有礼?
【原文】不学礼,无以立。
【译文】做人要有礼仪,没有礼仪,是不能在社会及家庭立足的。
【导读】这是孔夫子教育他儿子伯鱼的一句话。一个人如果能够加强对礼的学习,用礼来约束自我,做到知礼明礼,待人接物有诚心敬意,那将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从而在社会上立住脚跟。因此,学礼可以立身。
【原文】子曰: &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 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导读】孔子认为&礼&可以治国,上位者应以礼治国,以礼待民,以礼来维持社会秩序。这种把礼的原则推广到上位者与普通百姓、国与国之间,从而使天下有序的观点在治世依然值得借鉴。由上两则内容可知,学礼不仅可以立身,对社会秩序也有着巨大的道德意义。
&&&&&&&&&&&&&&&& (一)
【原文】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译文】君子衣冠整齐,目不邪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导读】名物要合礼,最主要表现在衣饰合礼,即衣服的颜色、材质样式、佩饰等要合乎礼仪。孔子认为穿衣戴帽整齐合理不仅是有文化教养的文明表现,而且是君子的起码礼节和必备条件。
【原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译文】若没有管仲,那我们早就披头散发左衽着装成为夷人了。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过三种。来学习点文明礼仪常识,让自己成为个瞩目有端庄大方的人吧。
男士穿着西装时务必整洁、笔挺。正式场合应穿着统一面料、统一颜色的套装,内穿单色衬衫,打领带,穿深色皮鞋。三件套的西装,在正式场合下不能脱外套。按照国家惯例,西装里不穿毛背心和毛衣,在我国最多只加一件&V&字领毛衣,以保持西装线条美。衬衫的领子要挺括,不可有污垢、油渍。衬衫下摆要塞进裤子里,系好领口和袖扣,衬衫领口和袖口要长于西服上装领口和袖口1&2厘米,以显有层次感,衬衫里面的内衣领口和袖口不能外露。
领带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要吻合。领带的长度以系好后大箭头垂到皮带扣为宜。西装穿着系钮扣时,领带夹夹在衬衫的第三粒和第四粒钮扣之间。
穿西装一定要穿皮鞋,鞋的颜色不应浅于裤子。黑皮鞋可以配黑色、灰色、藏青色西服,深棕色鞋子配黄褐色或米色西服,鞋要上油擦亮。袜子一般应选择黑色、棕色或藏青色,与长裤颜色相配任何时候,忌黑皮鞋配白袜子。
办公室服饰的色彩不宜过于夺目,应尽量考虑与办公室色调、气氛相和谐,并与具体的职业分类相吻合。服饰应舒适方便,以适应整日的工作强度。袒露、花哨、反光的服饰是办公室所忌用的。较为正式的场合,应选择女性正式的职业套装;较为宽松的职业环境,可选择造型感稳定、线条感明快、富有质感和挺感的服饰。服装的质地应尽可能考究,不易皱褶。
穿裙子时,袜子的颜色应与裙子的颜色相协调,袜子口避免露在裙子外面。年轻女性的短裙至膝盖上3&6厘米,中老年女性的裙子要及膝下3厘米左右。鞋子要舒适、方便、协调而不失文雅。
佩戴饰物要考虑人、环境、心情、服饰风格等诸多因素间的关系,力求整体搭配协调。遵守以少为佳、同质同色、符合身份的原则。男士只能佩戴戒指、领饰、项链等,注重少而精,以显阳刚之气。女性饰物种类繁多,选择范围比较广,饰物的佩带要与体形、发型、脸型、肤色、服装和工作性质相协调。吊唁时只能戴结婚戒指、珍珠项链和素色饰物。
古代生活礼仪&&成年礼
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化而来。汉代沿用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这样技能成为自己部落的正式成员,看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十二。享用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化而来的。《礼记&冠义》说,冠礼是&成人之道也&, &将责成人礼焉也&,要按照&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四个方面的礼的模范加以约束,使之成为具有&孝、悌、忠、顺&完美品德的人。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女子在15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对于常识。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礼经中并无笄礼详文。梁代贺玚说,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酒醴礼之。女子到了20岁,固然还未许嫁,这时也要举行笄礼,表示今后要以成人相待。
第二节 言行之礼
【原文】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译文】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
【导读】孔子论言行之礼,对人的容貌、颜色、视听、坐卧、衣冠、饮食、行止、揖让等,都有着具体而严格的规定。现今世俗生活中有些古代礼仪已然过时,但有些具体的言行之礼和人际关系行为礼节,对世人仍起着约束与规范作用,有利于保证社会整体稳定与发展,从而使现实生活中的人伦关系更加和谐有序。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这就是仁。一旦人人都能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合于礼,那么天下就回归仁道了。(由此看来)实践仁道要先从自己做起,难道还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道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乎礼的声音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请让我照着您说的这些话去做吧!&
【导读】在孔子看来,要实现&仁&就必须用&礼&强制约束。一个人要从言行之礼修炼起,克制自己,如果大家的言行都能合于礼仪,就能达到社会大治,因而&礼&还有着完善社会的实践意义。
1、&试以小组为单位,以&八礼&为内容,举行八礼四仪微故事、情景剧大赛。
2、举行文明礼仪&微主播、随手拍&比赛。
言行举止之点头之礼
点头礼仪:在日常谈话交流中,点头并不等于说你同意对方的意见;点头也许仅意味着你了解对方的意思。微微点下头是一种微妙而又肯定的肢体语言,表示你给予讲者你的全部的注意力,也是一种礼貌的举动。
失礼的摇头:别一味摇头反对,因而自暴立场,除非你有意向讲者或视线内的对象传达出这类信息。
或许演讲结束后或私下表示异议,讲者也许较不介意,但是如果现场听众人数不多,你又夹在其中大摇其头,只会招揽旁人注意,对讲者亦极为失礼。这样的举动显得你缺乏涵养,而且令讲者对你生恨,在场众人也会认为你这人不懂礼仪。假使你最后能说服他们,或支持你的看法,留下粗鄙无礼的印象对你并无好处。
另一方面,如果你认为有人在大放厥词,或甚至是妖言惑众,你猛摇其头则会收到你预期的效果。
如果有人对你做鬼脸或摇头,你就要留意自己了。你的行为很可能出了差错。
有名经理上台宣布主讲者已然莅临,猛然瞧见台下他的助理在拼命向他摇头,并且一直在挥舞她的双臂。他不理会她,仍继续进行自己要宣布的事。等到讲者上台站在他身边时,台下听众全都哈哈大笑起来。从幕后出来的并不是一位名叫葛拉汉先生的须眉男士,听众看到的却是一位如假包换名为葛拉汉小姐的巾帼女子。如果经理那时留意助理小姐的肢体语言,就不会把葛拉汉小姐介绍成葛拉汉先生。
过度点头称是,可能会为你赢来&应声虫&的绰号。即使你对老板或公司主管由衷佩服到五体投地的地步,对于这项肢体语言也要稍持保留的态度。
中国游客行为引热议
内地公民出境旅游人数持续增加,关于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报道也越来越多:2月23日,日本某电视台报道,在东京银座大街上,一个中国妈妈让孩子当街撒尿,日本记者上前阻止,中国妈妈拿出一个塑料袋,说没弄脏地面;2月24日,大陆游客疑在台北101大楼为抢厕所打架;在意大利标志性建筑比萨斜塔前的一块草坪上,一些中国游客不顾草坪前&禁止入内&的标识牌,大步流星地踏上草坪,更有甚者坐在草坪上吃午餐;韩国媒体曝光了中国游客乱扔垃圾的现象,首尔明洞和东大门的邮政邮箱里经常能看到烟头、橘子皮、竹签、瓜子壳等废物;2月25日,泰国某媒体报道,一名中国人用脚踢泰国景区的古钟以使其发出声音,受到众人的指责&&
第三节&为国之礼
【原文】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孔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导读】在孔子看来,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孔子所处时代,社会关系开始破裂,社会乱象频生,他提出以和为贵目的在于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原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导读】用严厉的刑法整顿百姓,用严苛的政法诱导百姓,百姓只会形成暂时免于罪过的侥幸心理,人心并未归服。他们只是畏于严刑酷法而不敢犯法,或者会想尽办法来逃避受罚,却依然不会懂廉耻。对他们施以道德诱导,礼教整顿,人民不但懂得廉耻之心,而受罚,却仍然没有羞耻之心。假如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教化他们,使得每个人形成一定的道德涵养和道德意识,从而学会从内心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避免做错事。即使做错事,不用等到法律制裁,他们自己就会觉得惭愧、悔恨,就会改正。因此,道之以政是知礼,动之以刑是违礼。
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正处在历史最高水平。用中亚朋友的话说,他们同中国发展关系最放心,因为中国总是以礼相待,以诚相对,相互尊重。同中国做生意最舒心,因为中国重信守义,提供帮助真心实意,从不附加政治条件。当前,中亚国家对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盼望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为发展本国经济和改善民生提供外部助力。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正迎来黄金期,有望进入加速阶段。
第四章为孝篇
学习目标:
1、背诵相关语段,积累经典名句,理解句子的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提取并分析信息。
3、围绕作品进行讨论,学会辩证地思考,有所发现和创新。
4、关注自己的生活,发现其中的蕴含的感情,并积极参与实践,践行孝道。
历史学家钱穆把中国文化看成&孝的文化&,梁漱溟在思考后也认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而在&孝的文化&中,孔子伦理道德思想对其的传播不容忽视,可以说,孝是《论语》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孔子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孔子对其寡母身体力行尽了孝。《论语》之中关于孝的思想主张,因其最早,可以说是中国孝文化的源头。
孔子的孝是其仁德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伦理意蕴。它对于当今的中学生,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中小学生守则》明确提出&孝敬父母&的要求。我们既需要从经典中学习领会精华,并认真践行,也需要对它的保守落后处有自己的思考。
第一节&&什么是&孝&
【原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就告诉他说:&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了,有了佳肴让父母兄长先吃,难道这就算是孝顺了吗?
读一读南怀瑾《论语别裁》中的这段针对&父在,观其志&&&的评议,想一想,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又给了你一些什么启发。
讲到这里,我们要向前辈的某些儒者、理学家、读书人告个罪了,他们的解释,又是错误的。他们说看一个人,他父母还在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时候看他的行为,三年当中,没有改变他父母所走的路线,这个人就叫作孝子了。问题来了,假使父母行为不端,以窃盗为生,儿子不想当小偷,有反感,可是为了孝道,就不能不当三年小偷去。这样,问题不就来了?如果遇到坏人的话,明明知道错,可推说:&孔子说的呀!圣人说的呀!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错三年呀!&这叫圣人吗?照这样讲,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儿的孝道哲学。为什么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通吗?不通!这些问题,都出在过去的误。.当然,宋儒并不一定完全错,但像这种错的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古人说,读书要顶门上另有一只眼.中国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为智慧眼。我们要用宗教家所谓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作法,这就是孝子。
&&南怀瑾《&论语&别裁》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译文】孟懿子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不违背。&樊迟驾车。孔子告诉他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违背。&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的时候,根据礼制侍候父母;去世了,按照礼制埋葬,按照礼制祭祀。&
【导读】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孝即按照礼制的要求去做事情。二、孝,不仅是在父母生前要按照礼制的要求侍候父母,在父母去世后也要按照礼制的要求办。即孝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无论父母是否健在,人只要活着,就要按照礼制的要求去做,就要尽孝。
有人将&无违&,理解为不违背父母,似有不妥,如果父母让孩子做违背礼制的事情,或者其他不好的事情,孩子如果顺从这种要求,那也是不孝。对于父母的错误行为,孩子有义务规劝,使父母能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是真正的孝。
近年来,陈佩斯主演的话剧《托儿》《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在全国巡演达四百多场,创造了话剧界的票房神话。很多演出商找上门来,陈佩斯都以&妈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需要照顾&为由推掉工作。对方不解:&您这是大材小用,照顾老人请个护工不就行了?&陈佩斯一声轻叹:&护工怎能替代儿子?当年老爷子病重,我因为忙,没给他喂几次饭翻几次身,现在一想起心里还不是滋味,我不想让这种遗憾留在母亲身上。再说,老太太年纪大了,属于她的时光不会太多,天天看着老太太,我才心安。&
日,陈佩斯的父亲陈强离世了。相知相伴62年,母亲李玉洁情绪剧烈,整天沉浸在怀念与悲痛中,并出现脑萎缩的症状。
陈佩斯就挤出大量时间在家陪护母亲。老人觉少健忘,夜里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起床一次。一听见动静陈佩斯就醒了。煤气阀门明明关了,母亲又打开。陈佩斯赶紧将阀门关上,耐心哄母亲回房间睡觉。一个晚上,母亲要起来折腾好几次,陈佩斯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温暖舒心的亲情氛围渐渐唤醒了母亲的记忆。渐渐地,李玉洁能清晰地回忆往事。而一讲到这些细节,李玉洁总会露出幸福的笑容。陈佩斯用孝心创造了一个奇迹。
如今,陈佩斯已离开春晚舞台15年,远离电影圈16年。外界为陈佩斯感到惋惜,他却平静地说: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亲情。至于名和利,一切都会很快过去,只有爱才是永恒的。
第二节&& 如何行孝
【原文】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八佾》)
【译文】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也可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下列条例,想一想孔子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道理。
27 、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
28 、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
29 、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心照顾兄弟姐妹。
30 、对家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不顶撞。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篇》
【译文】孟武伯问有关孝的事,孔子说:&父母只为孝子的疾病而担心。&(把这种父母对你忧愁的心情用于对待父母,就是孝。)
【原文】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八佾》)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头。一方面为他们添寿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你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你爸爸、妈妈最喜欢做什么事情?&&&这是眉山市某小学关于&你对父母知多少?&感恩问卷调查表中的几道题。问卷调查表由10个问题组成。从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大多数孩子连这仅有的10道题都不能完完整整地填好。他们或是在问题后留空白,或是填写&不知道&三个字,或是打上个大大的&?&。
&据了解,此次调查共发放1000多份问卷。而统计数据令人诧异:70%的孩子不知道他们父母的生日,90%的孩子没有给父母送过礼物。
&你对父母知多少?
【原文】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一)空巢老人
&空巢&这一术语最早源于自然界,是指雏鸟逐渐长大展翅飞翔,开始独立筑建自己的幼巢,母巢里只剩下年迈老鸟的现象。&空巢老人&的含义有三种: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只剩下一对夫妻独自生活的老年父母;只与配偶或一个人单独居住的老人,独居老人也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的老人。
空巢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关系到现代化进程、人们生存质量和社会稳定,空巢问题已经引起了密切关注,如何帮助空巢老人避免陷入和摆脱空巢的心理危机,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身体、家庭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社会新闻】日,长沙市90岁高龄的空巢老人彭美莲去世。家人清理老人的遗物时,惊奇地发现家中尚未拆封的各式保健品满箱满柜,聚拢起来竟堆了半个客厅。
【数据】根据全国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单身户和一对夫妇户这种纯老年户(即老年&空巢&家庭)占老年人居住的家庭户的25%。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 26.51%。有学者预测:到本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国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70%不与已婚子女住在一起,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不与已婚子女住在一起。
(二)子女&常回家看看&将入法
【新闻】日正式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并于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下简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该条规定被人们称作&常回家看看&条款。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导读】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
(二)《孝经》
《孝经》是儒家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开宗明义章第一)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明,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行&&
(三)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编录,是记录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有一部分故事在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中有流传。
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故事。对于其中的一些故事,对照《论语》中对于&孝&的阐释,你有什么新的理解和看法?
(一)埋儿奉母
(二)刻木事亲
(三)闻雷泣墓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
(四)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网上流行的新&二十四孝&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你做到了哪几条?你可以做到哪几条?
第一节&乐学与好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自内心的喜欢、良好的心理态度是学习的良师益友。虽然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和条件近乎苛刻,但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活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严谨紧张,不苟言笑,倒是非常轻松愉快、随机而行、随意而发的。
&&&& (一)
&【译文】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这一则讲的是关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
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兴趣者,爱好,好也。更高的境界,则是乐。因何而好,为何而好,因何而乐,为何而乐,是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
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乐。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原文】子曰:&,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中将勤学好问&谥为文,也就是因为这样而已。)
古代君主、大臣、贵族死后都要依据他生平事迹给一个称号,这就叫&谥&,所给称号也就叫谥号。关于&文&的说号,《逸周书?谥法解》列了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学勤好问、慈惠爱民等等多种品德,也就是说,凡是有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谥为&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谥为&文&的呢?子贡由此而发出了疑问,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其实也就是说法所说的&学勤好问&。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
一个人并不总是完美的,缺点与优点并存。作为一个不完美的人,生活中常常因为自己的弱点而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有通过个人修养的提升,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善待自己。让我们开始一场博大的心灵修行。
一、何谓修身?
&&& 修身是个人按外来的一定要求,为了一定目标不断培养和修正的过程;是指普通人通过后天学习,使个体符合社会要求,具有担当一定社会责任素质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修身?
&&& 首先,生物的人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实现作为社会人的正常生活的。
&&& 其次,社会的人需要后天学习许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来适应各方面的要求,而这些又常常不是自然发生的。
三、从哪些方面&修&?
【原文】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孔子说:&对品德不进行培养,对学问不进行钻研,听到好人好事不能跟着做,有了错误不能及时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忧的。&
&&孔子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导读】本段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省、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这也是改正自我错误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原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孔子说:&(一个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导读】在本段文字中孔子强调德比才还重要。&骄&和&吝&是德中最容易导致言行败坏的重要因素,最容易让人失去朋友和支持者。因此只有不矜己傲物,不悭吝财货,才能容人容物,建立功业。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入,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导读】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一观点进一步说明了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王德林身残志坚,七年如一日始终奉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拖着重残的身体创立了&一加爱心社&,做到了常人所做不到或不想做的事,而且做得越来越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自己无私的贡献。
王德林7岁时由于车祸导致胸椎6以下瘫痪,手术切除了左肾、脾脏和大半个肝脏。他就是带着这样一副重残的身躯,在床上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并于1999年9月创立了&一加爱心社&,2000年5月改为&一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隶属天宁区团委管理,王德林任服务队队长。2006年8月,服务队成立了团总支,成为全省首个志愿者团体团组织。现服务队已有骨干102人,登记在册队员近1000名,其中80%为在校学生。服务队不仅常年坚持在体力和精神上帮助特困孤寡老人,还自己出钱给老人买米、买菜、买日常用品。服务队没有经济来源,费用都是自己承担。
七年多来,王德林带领&一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将自己和队员们的点点爱心、涓涓真情送到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的身边,让他们深切体会到了亲人般的关怀体贴和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服务队2003年荣获&全国社区志愿者先进单位&,连续两年荣获&常州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先进集体&,2007年荣获常州市十大志愿服务集体称号;王德林同志2003年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个人&、2005年荣获&江苏省残疾人自强模范&,2007年荣获&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他还先后获&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五四青年奖章&及&常州市残疾人自强模范&等称号。
清华学子硫酸泼熊事件
日下午1点10分,在北京动物园的熊山,两只黑熊突然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来回翻滚,口中发出&嗷嗷&的惨叫。同时,水泥地上冒起一股股白烟。围观的人群一阵骚动,一名手拎食品袋、戴着眼镜的男青年急匆匆地挤出人群向熊山外溜去。在附近巡逻的动物园派出所民警、工作人员和在场群众的围追堵截下,这名男青年被抓住,带回了派出所。
肇事者的身份很快就被弄清,他就是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四学生刘海洋。据交代,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强&这句话是否正确,他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5只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的身上或嘴里。
邪恶的&好奇心&
当年仅21岁、已通过了研究生考试的刘海洋走进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拘留所的时候,虽然痛哭流涕地自称后悔莫及,但他这种骇人听闻、严重触犯法律的行为,仍然带来了很多人的震惊和愤怒。
经警方审查,刘海洋系北京人。1998年,他幸运地考入了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已经通过了学校研究生考试。
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说:&我曾经从书中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就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这种解释实在令人惊诧,但却基本是事实。
这了满足自己邪恶的&好奇心&,1月29日,刘海洋用事先准备好的一瓶饮料兑上从学校实验室偷到宿舍的火碱来到了动物园。他假意投喂黑熊并将掺有火碱的饮料倒向正在与游客戏耍的黑熊,看到黑熊被烧得满地打滚,嗷嗷乱叫。侥幸逃脱的刘海洋并没有感到满足,而是昧着良心又酝酿着下一次罪恶行动。
在事情发生的前一天中午,刘海洋用一个白色纸袋装着两瓶饮料和一个平时喝水用的500毫升硬塑料杯,从一家化工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瓶硫酸,分别兑进了随身携带的饮料和塑料水杯内,而后乘公共汽车来到了动物园,又一次实施了他残害动物的罪恶行径。
北京动物园副园长王保强十分气愤地对前来采访的媒体介绍,北京动物园先后有3只黑熊,1只马熊和1只棕熊受到了刘海洋所泼的火碱或硫酸的残害。这5只熊有的嘴被烧坏,进食困难;有的四肢被烧,无法行走;有的前胸、背部、臀部被烧坏,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院方介绍,他们一共饲养了14只熊,其中有6只为黑熊,其余为棕熊和马熊,这3种熊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国际一级保护动物。
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经过媒体报道之后,引起了全社会的震惊。为什么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竟然将罪恶的黑手伸向无辜的动物?是心智上的残缺还是另有内幕和原因?
反响与关注
刘海洋用硫酸伤熊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社会各界纷纷发表意见。
专家认为,当前,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智育,注重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对学生的爱心培养和道德建设却有所欠缺。独生子女只知道接受别人的爱,并视为当然,这种教育背景下培养的学生,易形成冷漠、残忍的情感,对生命不珍惜、形成不良性格。一个高材生为了验证关于硫酸和熊的嗅觉知识,就可以随意践踏生命,这种做法丧失了基本的道德情感。道德建设对个人的成长及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特别自私,怎么可能全身心爱他的伴侣?怎么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安全和爱?
当前教育存在的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的现象,这导致了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化。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关怀之心,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而学校现在经常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症结在于这些教育没有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来进行,对于他们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的困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指导。在应试教育意识的支配下,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的人格问题和情感问题也就容易被漠视,他们情感上的苦闷无法向老师和父母诉说,等到出现问题时,往往已经对社会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后果。
【原文】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导读】心地光明磊落,肯修养道德的君子,不必担心犯错,也不必担心别人看见自己的过错。知过而又能改,那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原文】子夏日:&小人之过也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必定要掩饰。&
【导读】子夏认为小人对待缺点、错误、过失,总是想方设法去遮盖它、掩饰它,结果就是得不到改正。而君子对待错误,此处虽未言明,但可想而知必定是&闻过则喜&,&知过必改&。
【原文】子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导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并且保证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1、&回想一下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都犯过哪些过错?
2、&请结合以上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自己的过错。
提示:在人生的征途上,犯错误是难免的。有过错却不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要想改正错误,首先就要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试图去掩饰自己的过错。
  知错,却不改正,是不可取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第一、第二个&哀之&,表明后人或后继的统治者知道前朝衰败的原因;不鉴之,指不知改正,即仍沿用前朝错误的做法、制度。如此,则第三个&哀之&,只能是既哀前朝,也哀自己,进而堕入历史兴衰更替的轮回。正如《左传》所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知错而不改,如此反复折腾下去,国家何以强盛,民族何以振兴?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新闻媒体知错能改,勇于向读者传达自己&知错即改&的信号,有利于挽回媒体的公信力,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们正是在不断地犯错误,知错误和改错误中推动科技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倘若人们不知错,或知错不改,恐怕我们还只能停留在原始社会?
  知错能改,是推陈与出新、变革与发展之间的重要纽带。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在良性互动中寻求&善治&
今天的中国,民众的诉求日益多元,舆论质疑时有耳闻。各级政府的回应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执政水平、检验执政理念的重要标杆。
  以近期新闻为例。一是故宫失窃,一是广州&举牌哥&。同样面对质疑,从&失窃&、&错字&,到&经营会所&,故宫的回应左支右绌、不尽如人意。而广州地铁公司则一周内三次主动回应,约谈学生&举牌哥&,赢得舆论一致好评。仅从回应能力而言,广州更胜一筹。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州有过多次面对群众问政的历练。从番禺垃圾焚烧事件到与建委对话的&口罩男&事件,经常面对诉求和质疑,才使得&权力&尊重&权利&的意识日益提高。
  近些年来,正是在中央&公开及时、准确透明&的明确要求下,在与公众的良性互动中,不少领导干部逐步形成共识:对批评或质疑,不必过于敏感,甚至将其视为不和谐声音,能捂则捂,能压就压;也不能玩弄技巧,将其视为&危机公关&,忙不迭撇清责任。这样的共识,正在促进各级政府执政理念的提升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当初的陕西华南虎事件,历时两年不断质疑与被动处置,耗费了极大的社会成本,也透支了地方政府公信。这些年,&躲猫猫事件&、&钓鱼执法事件&、&梧桐让路事件&、&高速公路天价收费案&,政府回应的速度在不断加快,回应的态度在不断改善,回应的方式在不断调整。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一次次的进步,成为撬动事件解决、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支点。
  尽管也还有&没功夫跟你闲扯&的粗暴、文过饰非的搪塞,但总体而言,面对网络爆料,很少有人再会一厢情愿地怀念&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面对舆论质疑,&无可奉告&之类的遁词不再那么振振有词;面对突发事件,隐瞒、封锁等手段也逐渐不再是&最优选项&。相反,直面质疑,北京市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首次上网直播;回应期待,卫生部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入学、就业的限制条件。迄今为止,已有17个省区市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将网友留言办理工作纳入制度轨道。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正由社会治理的&选答题&变成&必答题&。
  不少人常有这样的误解,以为没有质疑声音,才算工作平妥;以为掩盖了问题,才算治理有方。事实上,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有矛盾暴露,有冲突产生,有分歧出现,正是多元多样利益和价值在寻找渠道相互对话、彼此辩驳。对话胜于对峙,从倾听民众的诉求中改善治理,在回应舆论的质疑中寻求进步,实现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行政的基本理念。
  在百姓眼里,从善如流、知错即改,远比&一贯正确&更加可信、可敬、可亲。综观这些年的情况,大凡能够及时回应公众质疑、正确对待社情民意的,往往会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政府公信力。就此而言,群众的诉求、媒体的监督恰恰是党和政府宝贵的执政资源。
时刻关注民意的温度和风向,以公开透明化解疑虑,以闻过则喜树立公信,以真诚维护群众利益赢得民心,在良性互动中促进社会共识、完善公共治理,这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目标和现实途径。
一、自己怎样才能有朋友
【原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二、为何要交友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 ,用朋友来帮助修养仁德。&
孔子倡导的交友的总原则: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从字面上理解,容易把这句话误解为孔子的势利。但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晓,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是针对的&忠信&这一道德标准。《论语注疏》&&主忠信&者,主犹亲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因此,孔子提出的交友总原则的实际含义就是,要和讲忠信的人亲近,不能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
【原文】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 ,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导读】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修养从表面上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的注解说:&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 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很忧愁地说:&人人皆有兄弟,独我没有呀!&子夏说:&商曾听先生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能敬,做事没有差失,对人能恭,有礼,那就四海之内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哪怕没兄弟呢? &
【导读】这里的兄弟可以作为&朋友&层面来理解。这一段语录反映的是,友谊需要双方共同建立,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修养、气质、行为为对方所接纳,符合对方的选择范围。做到这一点的基本条件就是恭敬有礼。另外,这段话扩大了朋友选择的范围,阐明了朋友交往应该具备的气度。当一个人能够独立生活,自立于天地之间,个人能力和自身修养已达到相当程度时,什么人都能成为他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伦理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种兄弟不是血缘纽带,而是义结关系。不是&相煎何太急&的曹丕曹植,而是&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刘关张。据《说苑一杂言》记载,孔子也曾说过,行为合于仁义礼节,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否则,就是两对门坐也不相往来。曾子说,君子立志行仁,先做后说,千里之外都是兄弟,否则,此是你的亲兄弟也不亲啊!列宁说,无论你是什么肤色,无论你远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语言不通,但只要凭着《国际歌》&&全世界无产者的歌,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同志和兄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又何愁没有兄弟呢?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导读】&和&可以理解为开放与包容,&同&可以理解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些朋友不离不弃、相伴一生,有些朋友能解燃眉之急,有些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行一程,最终分开。最值得珍惜的朋友,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一直走在一起的朋友。虽然没有刻意去保持联系,但彼此心意相通、情投意合。当然,交接朋友也不能完全因为情意相投、价值认同,这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意地追求全面了解,可能会使朋友间的理解和包容烟
【导读】本章主要讲自省,即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
  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著中描写夜晚的段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