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有叫吴中区人武部或武中的么?

这个传奇家族,凭什么绵延千年,名人辈出?
&&首推于&10天前
浏览(201)|回应(0)
订阅“北大纵横”,与千位咨询师零距离===========================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有人总结钱家出过“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究竟是什么样的家族,能够这般绵延千里,名人辈出?天之北,水之南,江南自古便是钟灵神秀之地、人才辈出之乡。千百年来,这里走出了无数名人:古有江南四大才子、吴中四杰、画中九友;今有周树人、茅盾、巴金、郁达夫、陶行知等文学才俊。而其中最为引人侧目的,便是被称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的江南钱氏。孟子曾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无论多么辉煌的过去都已被时间碾压为灰烬,唯有钱氏,创造出了一个绵延千年、兴而不衰的奇迹。世代人才辈出,家族群星璀璨。01奇迹的开端自北宋迄今,光是载入史册的钱门名家就超过千人:如北宋大才子钱易、宋末明初画家钱选、明代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清代学者钱文选、钱塘等等。到了近现代,钱氏更呈现出“人才井喷”之象:著名学者国学大师钱穆、文学大家钱钟书;教育家钱基博、钱玄同、钱钧夫;科学泰斗钱三强、钱学森、钱伟长;其余各行各业人才更是层出不穷:水利专家钱正英、著名外交家钱其琛、台湾社会活动家钱复、著名金石书画家钱君陶、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当代国内外的钱氏名人共有100多位,数量多得令人瞠目结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恢弘的家族,并衍生出如此众多的人才?一切的开端,都要从一部《武肃王八训》说起。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江南钱氏的开山鼻祖钱鏐(liú)开创了吴越国,在钱鏐统治吴越(约是今浙江省)期间,他励精图治,保境安民。短短几年,吴越国成为“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之地。连后来的大文豪苏轼都称赞该国:“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钱镠除了治国有略,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钱鏐目光睿智、气度不凡,在临终前遗嘱子孙:“度德量力而识事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大凡君王,都希望江山千秋万代的传下去,而钱镠却愿将大好河山拱手相让。能有这等气量者,世间只怕寥寥无几。公元978年,大宋朝廷建立18年,钱镠之孙弘俶尊奉祖先遗嘱举家归顺,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和平统一的局面,使得鱼米之乡——江南免受战乱之祸。此后,江南一直为富甲华夏之地,所以常有人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钱镠是奠基人。”除却遗嘱,钱镠生前两度订立治家“八训”、“十训”,要求子孙秉承祖训,清正躬谨。而这些后来也演变为宝贵的精神遗产——《钱氏家训》(由清末钱文选采辑整理)、(如今的钱氏家规由“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和《钱氏家训》三部分组成。)《钱氏家训》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饱含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社会公德的精妙之理。世世因循,有评论称:正是这部宝典中的教育之理,造就了江南钱氏书香绵延、世代人才涌现的盛况。近现代,钱氏多出“父子档”式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为人处世、教育方法便是深受钱氏一族的家训、家风影响。02修身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钱穆、钱伟长在近现代,钱氏人物首屈一指的应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穆。钱穆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专著多达80种以上,中国学术界尊他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儒学大师。他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少年钱穆读高中时逢武昌起义,辍学归家,其后全凭自学成才。钱穆曾在乡里小学、中学当老师。1930年,他发表了《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成名,从此崭露头角。1940年,钱穆的代表作《国史大纲》出版,该书成为各大学的主要教材。新中国成立后,钱穆移居香港,并创办了新亚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1967年后,钱穆在马来西亚、美国等国讲学,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尊崇,并以高票当选为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教师到执教北京大学,再到成为史学界的一代宗师,这条路,写在纸上虽是寥寥数语,但钱穆踩在地上举步维艰。他自勉、勤谨治学的品格深刻影响着家族后代,受他影响最大的便是其侄子——钱伟长。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钱伟长的父亲早逝,钱穆便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由于钱穆的儒风熏陶,钱伟长对国文十分感兴趣。1931年,钱伟长考取清华大学时,他的文、史两科成绩均是满分。(相当于现在的“文科状元”。)钱穆当初自学成才全凭毅力,钱伟长也同样有这种倔劲。他文科强、理科弱,世人皆扬长避短,他却偏以弱博强。九一八事变后,为了科技救国,钱伟长毅然弃文从理,改选物理专业,每天清晨,北斗星还隐隐悬在天际,他就已端坐在教室看书,晚上不到灯火俱灭不休息。4年里,钱伟长完成了普通人需要8年才能完成的学业,获物理学学士学位,考取了吴有训教授门下的研究生。1941年,钱伟长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据说爱因斯坦看了钱伟长的论文后曾这样评价:“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1944年,钱伟长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写出了《变扭角的扭转》一文,这篇论文被世界软科学研究权威冯·卡门教授称为“经典论文”。1990年,钱穆在台北去世后,钱伟长写下长长的挽联:“生我者父母,幼吾者贤叔,旧事数从头,感念深恩宁有尽;于公为老师,在家为尊长,今朝俱往矣,缅怀遗范不胜悲。”钱基博、钱钟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句用在钱钟书身上,十分贴切。提起钱基博、钱钟书这对父子,人们往往只知其子而不知其父。钱钟书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当年,他以国语和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文学院的“四大才子”之一,受到吴宓,叶公超等人的赏识,钱钟书被人称为“这个时代的文学天才”。钱钟书精通中外文学,一部《围城》圈住了世人的心,而另一部作品《管锥编》堪称是文学史的代表作。除此之外,钱钟书还精通七种外文: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如此成就,世人共睹。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在那个黑暗的过去,曾有不少人看重钱钟书的声名,想要拉拢他,用“高官、厚禄”来吸引他,但这些都被钱钟书拒之门外。钱钟书的一身傲骨,实受家风影响。钱基博也是一名成就非凡的大儒,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古文家、文体学家、教育家,有着“集部之学,海内罕对”的美誉。钱穆曾讲:“生平相交,治学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子泉,钱基博的字)清末状元兼实业家张謇对钱基博的评价是:“大江以北,未见其伦。”钱基博自幼受长兄和伯父教授策论,“对于群经、诸子、古史地学、古典文学理论,无不淹通”。他的父亲经营“永盛典铺”,到钱基博当家时,钱家的儒学气息更加浓郁,他在宅第正厅高悬“绳武堂”匾,以示书香家风。钱基博藏书非常丰富,“计所藏书二百余箱,五万余册。”而这也仅是众多藏书中的一部分万贯藏书,钱钟书深受裨益,古籍堆里地他日渐长大,文学功底十分深厚。钱基博教子向来以身作则,“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每次钱钟书从新式学堂放学回来,父亲都和他一起念古文。钱基博每读一书,都要摘录、标注,以致“生平读书无一字滑过”,而钱钟书每翻阅钱基博读过的书,必定被写满密密麻麻的注解。钱基博对钱钟书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20世纪30年代风云多变,军阀混战,钱基博写出了《现代中国文学史》,该书正式出版后,三版即告售罄。1944年长沙失守,日寇长入腹地,兵临城下,钱基博所在的师范学院奉命西迁,而他却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国。当时驻守湘西的王耀武将军赶来劝说钱基博,最后带领手下将他硬生生拉走。正是因为钱基博这般治学严谨、身正行直的君子之风,方有后来醉心诗书、淡泊名利的钱钟书。钱基博无论是钱穆还是钱基博,一生都恪守自己的原则: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出自《钱氏家训》中个人篇》)对于后代的培养,钱家人始终秉承“言传身教,自强不息”的教育理念,而这也是钱门家风。真正的教育,是用一个人的人生,去影响另一个人的人生;是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欲让子孙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03修身人生当有品,强则振兴中华钱钧夫、钱学森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科制之父”、“火箭之王”。1935年8月,钱学森赴美国学习、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他成绩优异,深得导师冯o卡门教授的赏识,他在二十八岁时就已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钱学森萌发了回国报效祖国的念头。但却遭美国当局多次阻挠,美国一位海军次长金布尔甚至咆哮道:“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钱学森几经周旋,1955年9月钱学森终于踏上回国的轮渡,赶上了祖国空军建设战略方向的研究。面对帝国主义飞机肆意侵扰我国领空的现实,不少人认为若要建设强大的空军,首先就要研制飞机。而钱学森却提出研制导弹。此语一出,满座皆惊:“导弹深奥莫测,连美苏也都刚刚起步,我们‘一穷二白’怎么搞?”钱学森则仔细分析说:“飞机要重复使用,对发动机材料等要求很高,我国短时间内解决不了。而导弹是一次性的,材料难度小,主要靠动脑袋,中国人聪明,完全能解决制导和自动控制上的难题。”后来该研究在钱学森的主持下,我国的导弹水平后来居上,国威得到彰显。钱学森建树甚高,备受赞誉,这和优良家风不无关系,他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中国有名的教育家,以“兴教救国”作为远大抱负,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第四中学)校长。钱均夫博学多才,对儿子的教育集百家之长,以儒学为主,现代教育为辅,所授不但有西方科学、文史哲政,更有诗词歌赋、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不光培养了钱学森勤学好问、精于思考的习惯,更有按时作息、计划做事、谦谨做人的优良品格。钱学森回忆说:“我父亲钱均夫很懂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上音乐、绘画等艺术课。”右二为钱钧夫另外,钱钧夫也讲求宽严并济。钱学森若要看某部电影,必先要向父亲提出请求。钱钧夫会先到电影院看过一遍后,再告诉儿子是否可以去看。当年钱学森赴美留学,钱均夫根据家训专门为其写了庭训:“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春然而归,灿烂然而返!乃父告之”。钱学森一生谨记父亲教诲,终成振兴中华、造福人类的一代科学大师。钱玄同、钱三强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钱三强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从事原子能核物理研究,师从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10年后,钱三强学成回国,主持建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并任所长,主持并制成了共和国第一个核装置——原子能反应堆。钱三强钱三强知人善任,是他大胆起用了年仅26岁的邓稼先出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设计师。诚如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所言:“钱三强独具慧眼,他的睿智和超凡的组织才能,促成了中国原子弹的成功。”钱三强的父亲,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这么说吧,当年劝鲁迅先生做点文章的,就是钱玄同先生。(详见《呐喊·自序》)早年,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闯将,他公开冲击旧文化,在家里也时常教育钱三强:“对于社会要有改革的热情,时代是往前进的,你们学了知识技能就要去改造社会。”为了让孩子从小体验“改造社会”的艰辛。钱玄同曾带着年仅6岁的钱三强一起参加游行,钱三强正是在父亲这种精神的熏陶下,走上了敢说敢为的人生道路。钱玄同钱玄同思想开明,作风民主,钱三强中学快毕业时,有人对钱玄同说:“你是搞语言文字的专家,名气又大,应当叫三强接你的班。”钱玄同摆摆手说:“那要看孩子的态度和兴趣哩!”后来钱三强选择了理工,虽然与父亲文学之途背道而驰,但钱玄同却欣然同意并鼓励儿子:“目标既然确定了,就应当用艰苦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1937年,钱三强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准备出国留学,谁知出国前夕,钱玄同不幸染上重病,钱三强为此踌躇不决。钱玄同对他说:“你学的科学,将来对国家有用,你还是出国好好学习吧!”钱三强洒泪起程,后成为居里夫人的学生,钱玄同高兴地写信道:“你有了很好的指导老师,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振兴中华!”钱三强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学成归国后,成为了著名的原子能专家。钱玄同和钱钧夫宽严并济、开明民主的教育方式,正是体现出钱门家风:生而在世,当以真诚为品格,以报国为远志。科学无国界,但学者有国家,弱,则发愤图强,强,则振兴中华!04齐家忠厚传世,乃能持久《钱氏家训》中,《家庭篇》有说: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钱家男儿都谨遵家训,所娶配偶几乎都是才貌与德行兼备的女子。钱三强与何泽慧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同为物理学家,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1945年初春,32岁的钱三强向何泽慧发出了平生第一封示爱兼求婚信,战时德国信件不封口,限词汇25个。于是钱三强写道:“经通信,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要求。如能同意,我将等你一同回国。”他很快收到何泽慧的回信,也是25个单词:“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之后一同回国。”杨绛、钱钟书1932年,在清华学堂前,钱钟书对杨绛一见倾心,彼此鸿雁往来,杨绛寄来的信被钱基博看到了,信里写道:“现在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母、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彻终不受障碍。”读到此处,钱基博“得意非凡”,直抚须大笑:“真乃聪明人语!”除了“娶妻当娶贤”,家训中还有一句: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镠出身贫寒,自小读书不多,称王后他深感读书的重要,常常手不离卷、勤学不辍,而钱氏的后世人才中,再苦再难也要读书的例子,更比比皆是。钱穆12岁时,父亲钱承沛撒手尘世。其母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孩子辍学。晚年钱伟长手不释卷钱伟长的父亲也是去世较早,当时有很多乡邻劝钱伟长的母亲,叫钱伟长早点去做手工,赚点钱来补贴家用,但她目光远大,十分坚定地说:“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书,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我国著名外交家钱其琛之子钱宁也讲述:“读书修身是钱家历来的传统。我要感谢我的父亲,他是个爱读书的人,也总是敦促我们要多读书,是他让我们继承了钱家的这个传统。”记得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读过的书,大多都不记得了,那么读书的意义何在?”有人这样回答:“读过的书,就像小时候吃过的饭,虽然不记得吃的什么了,但它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成了我的血和肉......”读书与人生的意义,想必便在于此,没有手不释卷,哪来洗尽铅华?这便是钱氏的家风:“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如不能走万里路,那便读万卷书。05处世与公德真诚磊落,宁静致远在处世交友方面,《钱氏家训》也有言: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譬如钱穆先生的交友之道,他虽然自学出身,却从不迷信权威。当时学术界正流行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观点,顾颉刚也是康有为的拥护者。但钱穆对此观点怀有不同意见,他没有因为顾颉刚于己有恩就放弃己见,而是力排众议撰写了《刘向歆父子年谱》,用事实证明康有为的观点是错误的。钱穆后来到北大任教,胡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钱穆却从不在学术上苟同胡适,他的许多观点都与胡适不一致,胡适认为老子略早于孔子,他却认为老子后于孔子。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学术观点不一致,故意拿胡适的观点来问,他也毫不掩饰,经常在课堂上批判胡适。据学生回忆:钱先生常常当众说:“这一点,胡先生又考证错了!”并指出哪里哪里错了。钱穆、胡适当时胡适声誉日隆,很多人都以“我的朋友胡适之”来炫耀自己,可敢于这样批评胡适的,在北大也仅钱穆一人而已。钱家人不会曲意逢迎,更不会见利忘义,卑躬屈膝。1947年,有人来到钱伟长家里拜访,带来了美国有关方面对钱伟长全家赴美的邀请,并提出优厚的待遇,钱伟长明确填“NO”,予以拒绝。1955年,钱学森放弃了美国优厚的待遇,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这不光是他个人的选择,他也得到了钱家所有人的支持。当时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的消息传到上海,老父亲钱均夫给儿子写信勉励道:“吾儿对人生知之甚多,在此不必赘述。吾所嘱者:人生难免波折,岁月蹉跎,全赖坚强意志。目的既定,便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即使弯路重重,也要始终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相信吾儿对科学事业的忠诚,对故国的忠诚,也相信吾儿那中国人的灵魂永远觉醒……”钱钟书“四人帮”横行的时候,上面曾通知钱钟书参加国宴。在一般人看来,这是赏脸,应该受宠若惊。钱钟书却摆手:我不去,哈!我很忙。来人连忙声明: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钱钟书依旧回答如故: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哈!来人自知无法交代,便教钱钟书推托说身体不好,起不来。钱钟书反倒郑重声明: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就是钱门家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06百年之后,我们要给后人留下什么?一部家训流传百世,成就了钱家千年绵延不绝的奇迹,而近现代钱家人也大放异彩,让国内外的目光都聚集到了江南。这个家族明珠璀璨,后继者更甚前人:我国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是院士,而钱氏恐怕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仅无锡钱家就出了10位:钱钟韩,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和自动化专家(钱钟书堂弟)。钱临照,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物理学家、教育家。钱令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工程力学家,中国计算力学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先驱。钱逸泰,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催化和固体化学研究。钱保功,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学家。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钱穆长女)。钱鸣高,著名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俊瑞,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农村经济和世界经济学家、教育家。钱学榘,出色的空气动力学专家,担任过美国波音公司总工程师(钱学森堂弟)。钱永健,2008年与日、美两位科学家共同荣膺诺贝尔化学奖(钱学榘之子)。钱永佑,神经生物学家,钱永健的哥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钱氏后人汇聚钱王祠宣读家训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先生曾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钱家的千年辉煌,并不在独特的生财之道,也不在一纸家训传久远。而在于钱家子孙世代传承的精神骨气——不拘小利,但求利国利民的大家风范;不谋一家,愿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正气!作者:唯旧(ID:weijiu77),资深自媒体编辑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命运寿命由心主——由三位名人所悟得的
命运寿命由心主
& ——由三位名人所悟得的
这三位名人指的是明中期的王阳明(1472~1529年)、唐伯虎(1470~1524年)、文征明(1470~1559年)。
唐伯虎是“明四家”、“吴门四家”和“吴中四才子”之一。描写他的影视剧《三笑》、《唐伯虎点秋香》等和他的书画,早已名扬海内外,就不必细说了。“明四家”中还有一位就是文征明,他和唐伯虎是同乡、同岁、同一师门好友,曾为翰林待诏,吴门画派创始人。书画形同其人,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他直至九十岁才执笔而终。王阳明,明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军事家,一代心学宗师,中国哲学史上极具盛名的圣贤大儒。他比唐伯虎、文征明小两岁,相距百十里,同为江南名士。但因他们三人内心强大程度不同而命运及寿命也大不同。
唐寅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传称神童。16岁考中秀才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29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解元第一名。而文征明与唐伯虎同年一起参加乡试却名落孙山。从起点上唐伯虎要比文征明、王阳明高出很多。文征明小时候生性迟钝,7岁还不能说话,11岁开始能说话,才就读于外塾。王阳明这一点也如文征明, 5岁时也不会说话,但其内心却很聪慧,能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籍。
王阳明二十二岁考进士不中,二十五岁再次参考,再次落第。他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是了,但王阳明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由此可见其强大非凡的内心。但唐伯虎却没这种胸怀,也从没落第的思想准备,而是踌躇满志,傲气十足,志在必得。
1499年唐伯虎与王阳明同时赴京会试。会试结束后,众举子在客栈里七嘴八舌的议论谁能成为会试第一名,唐伯虎心高气傲、口无遮拦地说:“你等不要费心去猜啦,第一名除了我还有谁?!”大家闻言无不惊愕,有人在羡慕、嫉妒、恨兼有的复杂心理驱使下竟起了疑心。满腹才华的唐伯虎满以为自己定可名标金榜,扬名天下,谁料一场厄运正在前面等着他。
自古名高遭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唐伯虎天纵逸才,在京期间,他与徐经以江南名士自居,表现得十分高调,加上徐经乃江南巨富,很有些“土豪”派头。他二人经常带着优童、娼妓招摇过市,引得众人侧目。故有人诬告徐经花巨资贿赂考官并购买试题;嫉妒唐伯虎的同乡举子都元敬乘机诬告唐伯虎参与其事。唐伯虎以科场舞弊同谋嫌疑被牵连下狱。几番严刑拷掠,屈打成招,然后草草定案。举人资格、会试成绩作废不说,还被押回原籍。还牵连主考官程敏政入狱。后皇帝虽给程敏政“平反”,但他仍愤懑不平发痈而死。唐伯虎从此也交了恶运,一蹶不振。
唐伯虎归家后纵酒浇愁,以诗文书画为生,穷困潦倒。54岁时健康状况更差,这年秋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在王家见苏东坡一词中二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触动他的心境,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卧病不起,不久结束了他凄苦的一生。死后由好友文征明、祝枝山等凑钱安排了后事。
这真是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没有那么多必须赢得的功名,却一定要有扛得住的思想准备。赢了,未必会风光太久,而扛不住却会使人输得很惨。赢只是人活得好的能力,而扛得住更是人活下去的能力。对于唐伯虎来说扛得住比赢得了更重要。人世间,败在挫折、侮辱、流言以及恐惧中的人很多。内心不强大扛不住,人会在精神层面崩塌。从这个角度讲,赢只是世俗的胜利,而扛得住才是生命的胜利。最难扛的来自于命运,在多舛的命运面前,有什么胜利可言,所以挺得住就是一切。人想要的越多越大,需要扛的也就越多越重。权力、财富、名声带来了荣华富贵,也带来了暗算和陷害。活得简单些,少点欲望、焦躁与张狂,人生自会云淡风轻。年轻时或许会在意谁比谁多赢了多少,但老了时才发现谁比谁活得久,活得康乐,才叫真正的赢家。
&&如果说既能扛得住,又能扛得久,还能扛到最终成为赢者,成为终极体面与荣光的圣贤者,要数王阳明。
王阳明1499年与唐伯虎一起参加会试,王阳明虽然顺利考中,但在官场上遭遇的一次次苦难,却比唐伯虎更大。如大太监刘瑾擅权,大肆逮捕反对自己的大臣。王阳明上疏要求释放这些官员,但他的举报信却落到刘瑾的手里。刘瑾大怒,假传圣旨,将王阳明重杖四十,贬到当时偏远荒蛮之地贵州龙场,由正六品的兵部主事降至从九品的驿丞,成为掌管驿站车马的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吏。王阳明拖着血肉模糊之躯前往贵州的路上,又遭遇刘瑾派来的杀手。王阳明最终靠假装跳水自尽,才逃过一劫。王阳明从水里爬出来,又在船上遭遇台风,差点命丧大海。如此艰难险恶,他依旧义无反顾地上任了。王阳明带着三个仆役,到了“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之地,水土不服,都病倒了。于是王阳明自己当起了仆人,为三位仆役做饭、洗衣、熬药,直到他们身体痊愈。王阳明将这个芝麻都不如的小官,干得风生水起。在本职之外,他还根据当地风俗,教化当地民众,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在逆境和困顿中的王阳明,带着心中的痛苦,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里豁然大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王阳明与唐伯虎这两个渊源极深,出身、遭遇也极为相似,但后来的人生道路却截然不同:唐伯虎从此放浪形骸,抑郁终生,在穷困潦倒中离世。王阳明却成为心学一代宗师,中国哲学史上的领军人物,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是什么造成他们的天差地别呢?答案就在他们面对挫折的态度不同。唐伯虎只有一颗骄傲轻浮的心。他坚决不去浙江干那个朝廷小吏,从此开始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王阳明却戒骄戒躁,干好小吏,还悟出了大道。成为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使心学正式诞生,成为王阳明从此迈入圣人行列的关键一步。
在前往贵州生生死死的道路上,王阳明写首透视胸怀的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即顺境或逆境,都如空中浮云,随风飘去,从不滞留心中。三万里海上泛舟,犹如驾着锡杖乘着风,从高山之巅疾驰而下一样的痛快。这情怀是何等的巍巍壮哉!而就在同一时刻,唐伯虎却在江南的温柔梦乡过着狂放不羁的生活:酗酒、狎妓,卖画为生。他也写了首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从这两首诗不难看出两人的格局与境界。逆境,对于唐伯虎是一把把烈火烹油的柴;而对于王阳明则是一道道顿悟之前的淬火。最终,一个焚烧成灰烬,一个如凤凰涅槃,蹈火而重生。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内心强大程度不同而已!
内心有多么强大,人生就会有多么坚挺。如果一个人的心是一条大河,那么这个人的人生疆域就是五湖四海;如果一个人的心是地球,那么这个人的人生疆域就是整个宇宙。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只有针眼那么大,那么这个人的人生疆域充其量也就是一根针。心有多宽广,那么人生疆域也就有多么辽阔。
在当下,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去攫取财富,谋取权利,却不明白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与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学学王阳明,把灼灼目光收回来,投向自己那放逐已久的心灵上来,很好地关注一下自己的内心世界。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何种社会,没有人能替你看顾好你的内心。只有使内心强大起来,才是医治内心创伤与彷徨的共同的也是唯一的良药。
唐伯虎与王阳明尤其与文征明的差别还表现在宁王之乱上。
明宗室宁王因仰慕文征明的贤德才干而聘请他。而文征明慧眼识人,托病不肯前往,并将宁王送的丰厚礼品原封退回。而唐伯虎于正德九年(1514年),在宁王的重金聘请下去了南昌。重金聘请之下去与不去,已足见二人的心胸与眼光。后来虽然唐伯虎发现自己陷入了宁王的一个可怕的政治阴谋之中,为了逃脱险境,保住性命,不惜自毁形象,佯装疯癫,甚至裸奔于大街上,才得以脱身回到苏州。但唐伯虎躲过这一劫以后,身心受到重创,常年生病,以至于不能作画卖钱,生活陷入困境,不得不靠好友文征明、祝枝山接济度日。
文征明与唐伯虎不同之处就在于文征明为人谦和而耿介,贤德而勤奋,不近女色,不事权贵,尤其他的书画三不应(宗藩、中贵、外国人)原则,在当时传为佳话。其人品更是远扬海内外。在世间流传着很多文征明宅心仁厚的故事。
例如“爱妻教子”。有史料记载说:“征明内行淳古,和妻子白头偕老,一生之中从未变过心。”
又如“为人造杯”。苏州富翁特别钦羡文征明,恭请文征明来家宴饷。宴毕已晚,诚留文征明住下,待翌日再回。当文征明入睡时,见榻前桌上摆一套主人准备送给文征明的银铸餐具。但文征明并不知是赠己的。当文征明刚躺下,有位白天陪客悄悄潜入偷走两只银杯。文征明并未声张,暗想若说出去,这人与主人的交情就从此断了!他一早临走留下一张便条:“杯两只吾暂时借去一用”。后探明此杯为某银匠所制,就请此银匠复制了俩只,送还给富翁。
再如“吃亏送银”:一私塾先生失业后将50两银子存放于文征明家,并希望按照市面利率逐月取息以作家用。文征明告诉他文家从不经营借贷事务,劝他存入某钱铺为好。孰知老儒竟对文征明说:“这一些情况吾都知晓,只是吾不相信任何一家钱铺,只信任你文爷一人。”文征明在了解了对方的养家困难后,二话没说就收下了五十两银子,并让老儒逐月来领取(文征明私人贴补的)月息。几年后的一天,老儒因家有急需取走了那五十两银子,还未来得及告诉儿子却突然去世。故其儿子于月头上又来文家领取月息,文征明并未说穿还照旧付了月息。当晚老儒的儿子梦见父亲责骂自己说:“吾因急需已取回本金,吾在某书书尾有记文,望尔将多领之息银奉还。”其子醒后赶忙在书箱里找出某书,翻至书尾果然有父所记。第二天一早他就来到文府见到文征明叩头致歉,并奉还上一两二钱半的月息银子。孰知文征明非但没收那息银,反而又拿出五十两纹银给老儒之子,诚恳地对他说:“日前令尊迫于急需,五十两本金确已取走。今日得悉他已仙逝,这五十两银子算作吾敬令翁之“赙布”。
还如“入仕退仕”。文征明出身官宦世家,经七次会试一直考到五十三岁仍未能考取。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京城,经过吏部考核,被授翰林院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者甚多,因他“三不应”(不事权贵),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才获批准。五十七岁辞官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文墨书画,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他九十岁还孜孜不倦,笔耕不缀。一次为人书墓志铭未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文征明能九十岁无疾而终,与他内心仁厚宽宏大量有关。
如果人都能像文征明那样宽恕别人,善替别人着想,觉得你嗔我怨没有意思,觉得眼前开条路总比打堵墙要好。今人也能如此,风来雨去也能像文征明那样安然自在,始终生活在从容恬静之中。这种境界明末董其昌参悟得最透。董其昌不师文征明之书画,而师文征明之人品,“不师文征明之迹,而师文征明之心”,使董其昌最终成为一代高寿的书画大师,官至礼部尚书。
文征明心怀坦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品与胸怀,不但铸就了他的业绩、命运与寿命,活出了终极的体面,而且还缔造了吴门书派,影响了几代人。
孟子说:“眼睛耳朵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易被外物蒙蔽,一与外物相接触,便容易被引入迷途。心这个器官则有思考的功能,一思考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这是上天特意赋予人类的。所以,首先要把心的统帅作用树立起来,其他次要部分就不会被引入迷途。这样便可以成为君子了。”(《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那么如何树立内心的统帅作用,将内心做大做强呢?
重在忌讳唐伯虎的气躁、言浮、才露、学满,重在学习王阳明的志大、心小、智圆、行方。即如春秋战国时期文子说的:“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智者行天下。”此段可解释为凡人的处世之道是:心要细小缜密,志要远大刚强,头脑要圆通灵活,行为要刚正率直。智慧圆通的人没有不知晓的道理,品行正直的人也要有不做的事情。如此聪明的人才能通行天下。
王阳明就是以此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和应对武宗的。
1519年6月14日,宁王举兵造反,以水陆大军10万征讨武宗。当时王阳明正做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阳明迅速集结兵力开赴平乱前线。王阳明用兵如神,
7月20日带领军队一举攻克南昌。宁王听到南昌老巢失守,迅速回兵救援,24日王阳明效法“围魏救赵”,以逸待劳,在南昌东北的黄家渡与宁王展开决战,叛军败退八字垴。26日,王阳明效法“赤壁之战”用火攻,烧死、淹死宁王将士3万余人
,宁王及其世子、郡王等都被王阳明活捉,宁王准备30年的叛乱被王阳明43天给平定。
当武宗收到王阳明的捷报后,仍带兵南下,一路游山玩水。为了让平定叛乱能与武宗扯上关系,武宗的亲信让王阳明将朱宸濠放到鄱阳湖一带,让武帝再亲自抓住一次。但王阳明没有那么做,而将朱宸濠等押到南京。
武宗大军滞留江南一年之久,以剿灭宁王余党为名,游山玩水,劳民伤财,祸害百姓。王阳明知此忧心忡忡,故赋诗叹曰:“一战功成未足奇,亲征消息尚堪危。边烽西北方传警,民力东南已尽疲。”王阳明为此,重新报捷,把所有功劳全归于武宗及其身边的一干幸臣。武宗才洋洋得意地“凯旋”。
经朱宸濠之乱,王阳明益信“良知”二字,乃曰:“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矣。”又曰:“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心学本体论与修养论的直接统一,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使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物上磨炼,在客观中践行。“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到最要害处。“致”本身就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将自觉之知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也就是当今的实践论,辩证法。由此,在明隆庆年间王阳明被追封为侯爵,被后世公认为“真三不朽”。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他是心学集大成者,与(理学集大成者)、(儒学集大成者)、(儒学创始人)并称为孔、孟、朱、王。(要想更详细的了解王阳明,请参阅我的文章《从造就伟人强国的圣人名陨青史诠师从阳明学》&、《格心三昧论——读“心学”、〈心经〉、〈清静经〉心得》&)
王阳明、文征明、唐伯虎虽然命运与寿命结果不同,但造成这种命运与寿命的原因却是相同的,即明武宗荒淫无道,宦官刘瑾擅政等时势造成的。时势造英雄,时势也造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明朝至1449年“土木堡之变”,由盛变衰,又经英宗到武宗五个皇帝,国力已很衰微。加之武宗一生贪杯、尚武、喜好玩乐和刘瑾作威作福,坑杀忠臣,鱼肉百姓,造成忠臣良将自危,民不聊生,盗贼四起,起义军风起云涌。由此,也就有了王阳明被贬谪龙场和龙场悟道,以及评定宁王叛乱等。试想,如果适逢清平盛世,王阳明在朝中舒舒服服的做官,能成就他的一世英名吗?盛世无隐者,如果是清平盛世,文征明也不会辞官从事书画,成为一代大师。包括唐伯虎,即使考中进士,历代进士多了去了,都像他说的“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一样,恐怕也不会有名扬海内外、妇孺皆知的唐伯虎。正如没有战乱就没有岳飞、文天祥一样和没有春秋战国就没有孔孟、老庄、诸子百家一样,正如“生活不幸诗意兴”一样,在很大程度上,诗书画鼎盛和新思想的出现、存在以及兴盛,都与历史进程息息相关,往往内忧外患倒是诗书画和思想家的摇篮。所以司马迁才说:“盖西伯(文王)拘而演;仲尼厄而作;屈原放逐,乃赋;左丘失明,厥有;孙子膑脚,修列;不韦迁蜀,世传;韩非囚秦,;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所以,人不论生于何时何地何种情境,都不要忘记格物致知,致良知,以良知、知行合一,铸成强大的内心。内心强大命运才能坚挺,事业才能顺达,人生才能康乐,寿命才有可能延至无疾而终。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都是最宝贵的。人应努力向往和追求像文征明那样的康乐与长寿,能够青史留名;更应向往和追求像王阳明那样活出人生的价值与真谛,成为人中之龙凤,民族之贤圣;即使是后半生郁郁寡欢的唐伯虎也给后世留下一定的精神财富,成为一代书画之精英。倘若我们能从他们那里悟出点什么,并切实予以践行,起码能活出一定的价值,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耻生,或许还能活得康乐、自然自在而轻松。
山城经月驻旌戈,亦复幽寻到薜萝。南国已忻回甲马,东田初喜出农蓑。
溪云晓渡千峰雨,江涨新生两岸波。暮倚七星瞻北极,绝怜苍翠晚来多。
扇开青雉两相宜,玉斧分行虎旅随。紫气氤氲浮象魏,彤光缥缈上。
幸依日月瞻,偶际风云集凤池。零落江湖俦侣散,白头心事许谁知?
桃花坞裏桃花庵,桃花庵裏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不愿鞠躬车马前,但愿老死花酒间。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弘治乙丑三月桃花庵主人唐寅
注:咲是“笑”的“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和本字一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中历史名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