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与自然生态文明美丽湖州作文吴水共治的作文

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规划 - 湖州市生态文明办公室
您的位置:&&&&&&&&
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规划
信息来源:互联网&&‖&&发稿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日&&‖&&查看1865次&&‖&&
  “十三五”时期(年)是我市加快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关键期。为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时期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及我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精神,制订本规划。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以促进农民实现“两富”为核心目标,以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创新为强大动力,大力转变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方式,推动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域美、持久美、内在美、发展美、制度美”,打造统筹城乡升级版、美丽乡村升级版、休闲农业升级版、农村改革升级版。到2020年底,60%的县区建成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区,70%的乡镇建成市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00%的宜建村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确保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领先。依托农业产业基础,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农业产业集聚融合和功能拓展有效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健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探索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融合发展、绿色富民”的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率先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市农业增加值达13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
  ――人居环境优美舒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导向,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美丽乡村全面打造升级版,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农村更加乐居、乐业、乐游、乐活。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广泛普及,长效运行维护管理机制更加健全。建成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助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更加繁荣,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深化,文明乡风进一步培育弘扬,农村文明水平不断提升。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创建率达60%,文化礼堂覆盖率达60%以上。
  ――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石头过河”相结合,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体制更加健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更加完善,农村各类所有制经济保护制度更加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村绿色金融体系更加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
  ――农民群众生活殷实幸福。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社会多元治理不断深化,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均衡地惠及农村居民,实现更高水平的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000元,年均增长8.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在1.7:1左右;农村居民享有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设施网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任务
  (一)全面升级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围绕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目标,深入贯彻绿色农业强省决策部署,大力建设现代循环生态农业试点,以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发展休闲农业为新引擎,启动实施“1861”行动计划,加大农业转型升级力度,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发展,初步形成“315”发展格局,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品质高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首选之地。
  大力做强主导产业。按照“稳定粮油、提升蚕桑,优化畜禽、做强水产,做特果蔬、壮大林茶,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的要求,着力提升农业八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转型。积极稳定粮食生产,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切实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大力开展高产示范创建,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定在184万亩和85万吨左右;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低于184.08万亩,严格限制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健全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加大蚕桑产业保护,生态蚕桑基地面积保持在15万亩左右,年蚕种饲养量稳定在15万张左右。大力发展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畜禽、笋竹、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在优化品种和结构布局、加强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上求提升、求突破;引导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发展,深化发展“依山”“傍湖”“沿路”三大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完成3个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培育,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产品加工向主产区、优势区集中,重点建成一批高标准原料生产基地,做强一批领军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发展一批流通平台,集成创新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建成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农业全产业链10条。
  加快提升经营主体。加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壮大力度,鼓励创办家庭农(林)场,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联合化发展,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达300家、200家、200家,上市、挂牌农业企业达30家。推进农民学院向实体化建设迈进,建成湖州农民学院八里店综合实验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培养主渠道作用,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快培育领军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全市农村领军人才达8000人,农民大学生新增2000名,新型职业农民达1.5万人,实用人才总量达12万人。
  着力加强发展支撑。深入实施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加大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力度,健全完善“1+1+N”农推联盟体制机制,深化农业技术入股,稳步推进主导产业研究院所和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培育,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0%以上,省农业科技型企业达270家,省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达150家。加大种子种苗工程实施力度,加强湖羊、龟鳖、青虾、桑蚕、白茶等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强新品种选育示范和传统优势品种改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技术领先的新品种。巩固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完善提升1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完成8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成现代农业园区500个以上。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提升设施农业发展和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高效设施农业面积达50万亩,机械化栽植面积达28万亩,农业“两区”内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全覆盖。大力实施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农田灌排能力,持续推进农业节水,新改建机埠990座,新改建农田灌排渠道1185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1万亩。全面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打造安吉白茶、莫干黄芽、长兴紫笋茶、湖丝、湖州青虾、湖州太湖蟹等区域公共品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十三五”期末持证无公害农产品700个、绿色食品20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5个,农产品“三品”认证率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以积极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为契机,全面完成农业地质调查,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
  着力促进产业融合。大力促进现代旅游理念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以推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为契机,高起点组合建设一批综合型的休闲观光、乡村旅游、森林生态休闲养生项目,努力将现代农业综合区建成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特征明显、服务功能齐全的示范性休闲农业集聚区,建成“世界丝绸之源”等十大休闲农业风情线。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修身养心、教育体验等要素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创新、挖掘农耕文化,推动农耕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建设一批以“渔桑文化、鲜果节庆、茶香古韵、太湖渔鲜、湖羊文化、竹海诗意”等为主题的农业特色小镇和森林特色小镇,确保完成建设10个以上。大力促进美丽乡村创建成果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培育和提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等农村新型业态,让更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农家乐休闲旅游实现年游客接待量3000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50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20亿元。大力促进现代物流业、信息技术与农产品销售的深度融合,强化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推动农产品流通新业态发展,力争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50亿元。
  (二)全面升级人居环境建管水平。围绕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目标,坚持“产村人”融合、“内外魂”并重、“居业游”共进,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全面推进示范县区、示范乡镇、精品示范村、美丽庭院和示范带创建,努力打造“乐居、乐业、乐游、乐活”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全面提升乡村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富裕之美、和谐之美”。
  强化美丽乡村全域规划。以推进德清、安吉“多规合一”试点为契机,强化全域规划理念,加强全域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衔接。优化编制县域、乡镇域村庄布局规划,以重点项目征迁为契机,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房自然集聚为抓手,加大农房集聚改造力度,着力优化村庄和人口空间布局。优化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顺应自然、尊重历史、突出乡土、体现文化,塑造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推进百名规划师联系传统特色村落活动,积极探索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下的新村集聚点和农房规划设计、建设试点,建设一批空间形态与自然风貌相协调的生态社区,着力形成“浙北民居”新范式。
  整体提升美丽乡村创建。组织县区积极创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区,创建比例确保走在全省前列。加强中心镇建设,注重特色小镇、精致小镇培育,推进整乡整镇创建提升,创建一批市美丽乡村示范乡镇。继续推进市级美丽乡村创建,不断提升创建比例;统筹整合中心村、美丽宜居示范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政策资源,组织县区筛选一批自然生态好、村庄风貌佳、文化底蕴深、具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潜力的行政村,依托优美山水风光、传统人文资源、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度假项目,对村庄进行景区化改造,对产业进行景观化提升,对设施进行旅游化配置,对人文进行体验式发掘,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型”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力争建成率达10%。抓好美丽乡村农户细胞建设,深化“美丽庭院”创建,彰显新时期现代农民生活情趣与品质。按照“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象亮丽、可憩可游”的要求,通过新建、提升、延伸等途径,高标准提升22条美丽乡村示范带(网)。
  强化以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全域生态环境建设。全力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战,进一步健全推进机制,强化村镇主体责任,严格工程监督管理,保障资金投入,确保按时全面高质量完成治理任务,不断巩固提升治理水平。完善现有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机制,不断提高农村垃圾有效收集处理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村达500个。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覆盖面达96%。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和新一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全面消灭劣Ⅴ类水、基本消灭违章建筑。全面推行“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营和管护机制。深入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健全水生态建设、管理、保护机制,全面推进全市6片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农村河道生态治理400公里、农村河沟综合整治90公里,全面实施河道清淤轮疏,强化河湖保洁管护。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继续实施畜禽和温室龟鳖养殖业“双控”,着力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行动,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电能替代,努力打造“美丽田野”,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80%、95%、98%以上。加大乡村污染行业、产业治理力度。加快实施村庄平原绿化美化、森林抚育、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90%的湿地面积得到有效保护。加快竹林碳汇试验区建设,建设竹子低碳可持续经营园区1万亩,辐射面积15万亩,争取实现竹林碳汇造林和碳汇经营增汇碳交易。深入推进生态创建活动,努力建成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助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致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按照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同标同质的要求,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扎实推进美丽乡村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水平,实现村村通“四好”路。全面建成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大项目,启动建设苕溪清水入湖河道整治后续工程、太嘉河及杭嘉湖地区环湖河道整治后续工程、环湖大堤(浙江段)后续工程。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实现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全面提质增效,提升农村安全饮水人口36.1万人。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加强邮政基础服务网络建设,有效解决农村邮件投送难题。完善农村物流系统建设。
  (三)全面升级农村民生改善水平。紧紧抓住持续推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一核心,顺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由“扩大覆盖保基本”向“提升内涵谋发展”转变趋势,创新社会平衡与协调机制,抓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建设工作,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农民群众更好地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不断增强获得感,积极打造幸福民生。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大力转变农民创业方式,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入股形式参与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全面形成“先创带后创”“人人创业”的格局。适应“机器换人”等新趋势,不断提高农民稳定就业技能,提升农民就业层次,探索多形式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注重完善优化农民创业就业服务平台,支持组建多形式的劳务合作社,组织未转移农民就近就地灵活就业。强化“互联网+”理念与技术运用,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大力建设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开展多形式的网上销售业务。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100个,电商销售产值10亿元以上。注重强化来料加工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好业态发展,加快来料加工转型升级步伐。把股份合作制普遍运用到各类经营主体的要素组合和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产业联结,让农民平等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去,稳定获得经营性收入和分红收入。加大改革创新和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行动,通过加强产业帮扶、创业就业扶持、财政金融支持等措施,切实提高低收入农户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确保到2017年完成五年帮扶任务。强化相对扶贫理念,完善以缩小收入差距为导向、以减缓相对贫困为重点、以提高低保水平为兜底的扶贫机制,精准核定新的低收入群体,实施精准帮扶。深入开展社会帮扶,加强结对帮扶,引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
  优化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医疗卫生软硬件建设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能力;大力推进卫生乡镇创建,落实医疗服务“双下沉、两提升”,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开展健康知识“五进”活动。国家卫生乡镇覆盖面达12%以上,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全民参保登记动态管理机制,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统筹提升城乡居民社保水平。稳步提高低保标准,依法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以长兴省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点为引领,支持民间资本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积极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覆盖,着力解决经济薄弱乡镇教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区,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增加农村体育活动场所面积和类型,广泛开展大众喜爱的健康体育娱乐活动。完善农村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公共气象服务保障一体化,提高社会公众气象信息应用能力。
  (四)全面升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按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全面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大力塑造优良家风,大力培育文明素养,努力实现“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精心设计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理论武装,以基层党校“三联三进”和“百姓百人讲百事”等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法治意识、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宣传教育。强化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围绕党和政府强农惠农富农各项政策以及农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解疑释惑、疏导情绪,增强信心、凝聚共识。
  大力繁荣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进一步整合农村宣传文化、科普教育、体育健身等各类资源,打造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十三五”期间,新建文化礼堂300个,全面建成4条文化礼堂特色示范带;开展星级文化礼堂评选活动,促进长效运行;推动所有乡镇宣传文化中心(文化站)达到中心镇的建设标准,中心镇基本建有电影院。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深化“送文化、种文化”等活动,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培养农村基层文艺骨干,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大力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建设,挖掘乡村故事,整理乡村档案,传承乡村文化。进一步弘扬本土乡贤文化,深入开展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发挥新乡贤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各界成功人士回乡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以嘉言懿行垂范乡里。
  持续弘扬文明乡风。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切实提高文明村镇创建水平。“十三五”期间,新增全国文明村镇3个、省级文明村镇10个、市级文明村镇40个。深入实施“双十百千万”文明和谐结对共建工程,不断提升结对共建水平。深化“最美家庭”“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活动,切实塑造优良家风。健全完善乡规民约,广泛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墙建设,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和谐共建会等作用,用民间舆论的力量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大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力度,提升“春泥计划”实施质量。加强农村志愿者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大力整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
  (五)全面升级基层建设和治理水平。按照全面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要求,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意见》,构建统筹城乡党建新格局,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综合运用好法治德治自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与“三农”发展新形势相适应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加强基层党建。进一步加强乡镇政权建设,建设一批“五好”服务型乡镇(街道);加强以村(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晋位”专项行动,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方式,通过选派“第一书记”等方式持续推进软弱落后村党组织整转;切实强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好口碑”乡镇干部队伍,培育“百姓喜爱好书记”,选拔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建设“服务意识强、服务能力强”、充满生机活力的党员队伍;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深化乡镇“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村(社区)“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等机制,着力密切干群关系,解决群众困难。
  加强社会治理。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积极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推行“乡贤参事会”,稳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以撤村建居、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切入点,建管并举,同步跟进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着力构建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的治理机制。全面落实“五议二公开”决策程序,推行村级权力清单制度,加强对村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将“小微权力”关到笼子里。突出重点人群,用好有效载体,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探索形成民主法治村创建的湖州标准;发挥农村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农民运用法律手段、利用合法途径表达诉求,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积极行使地方立法权,开展我市农村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运用好“互联网+”,探索和强化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建设,推进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创新发展“枫桥经验”,落实经常性、多元化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纠纷早化解”。
  加强基层基础。强化财政扶持、用地保障、税费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的完善与落实,提升“造血式”帮扶成效,确保实现“五年强村计划”目标;谋划实施新一轮帮扶行动,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以联合发展物业经济、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村庄经营等为重点,不断创新完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和措施,大力扶持薄弱村加快发展,帮助一般村持续发展,引领富裕村优化发展。基本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在30万元以下且经营性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村,经常性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30%以上。坚持和深化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党建指导员等制度,不断优化选派与管理,促使指导员(特派员)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六)全面升级内生活力激发水平。以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方向,坚持面上改革创新与点上改革试验两手抓,勇趟深水区,敢打攻坚战,善啃硬骨头,以法治思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农村“三权”实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探索推动“三权”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优化配置,依法赋予抵押、担保、流转、转让等权能,支持引导进城入户农民依法转让“三权”,更好实现“活权”。推进村集体非经营性资产的股份合作化改革,探索剥离村“两委”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的办法,注重股改后的村社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加大“管权”力度。探索多种参股、持股办法与途径,不断扩大农村“股民”队伍。积极推进德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深化完善长兴农村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宅基地有偿使用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开展低丘缓坡“坡地村镇”建设和村级土地民主管理试点。缩小农村土地征收范围,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切实维护其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深化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巩固、提升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流转效能。建立工商企业租地经营农业的准入、备案、监管等制度,加强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流转土地用途和风险防范举措的监督。创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接机制,构建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值收益。围绕全面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着力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联动推进农业经营、农村金融、涉农管理等体制改革,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各类为农服务组织联合,建立以生产供销信用服务功能为基础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并形成与农民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营更高效的体制机制。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原则,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政府向农业经营服务组织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
  深化农村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以创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以合作金融为重点,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加快构建多种农村金融主体并存、充满竞争活力的农村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涉农业务,深化农村综合产权金融创新,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着力拓展“金融创新与美丽乡村升级互促共进”示范点建设经验,全面提升农行等国有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能力。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化绿色支付工程,加快电子支付示范建设,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完善农村担保机制,大力支持政府性涉农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
  深化农村改革试点推进。围绕强化示范引领,大力深化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和吴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德清城乡体制改革、安吉旅游综合改革等国家、省级改革试点,巩固拓展吴兴区八里店南片、南浔区城南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区等改革建设成效。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谋划好“三农”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切实抓好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三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分管领导靠前抓、具体抓。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和法治思维,既要重视、敢于、善于改革创新,也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三农”问题,依法规范各类主体行为,把农村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完善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对“三农”工作各项责任制落实情况的考评,表扬先进、鞭策后进。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切实强化调查研究、参谋咨询、综合协调、检查监督等职能。整合部门资源,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加快构建合心合力兴农格局。市级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切实加强对县区改革的指导,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市改革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充实力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加强“三农”工作“智库”和基础数据库建设。重视基层,大抓基层,让基层干部有待遇、有盼头、有动力。
  (二)强化推进机制。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落实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做到抓部署、抓统筹、抓方案、抓落实、抓督办、抓宣传等关键环节衔接贯通,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真刀真枪抓好落实。注意方式方法,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参与的关系,畅通参与渠道,健全参与机制,激发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参与热情。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把握好宣传尺度,为美丽乡村建设营造氛围,确保“三农”工作特别是改革试点试验稳妥推进。
  (三)强化有效投入。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部门项目和资源整合机制,切实做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到哪里,相关部门的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就跟到哪里”;推进县级资金整合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加大对市本级“三农”特别是农业的财政投入力度。转换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三农”。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建设。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农户投工投劳参与美丽家园建设。
  (四)强化合作共建。持续深化市校合作,以完善三大平台和加快合作项目实施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改革创新、生态文明和法治湖州建设等重点领域合作深化,不断强化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州分院、浙江大学湖州医院、湖州国家农高园区、中国安吉竹产业研究院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积极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项目平台,努力扩大合作成效,彰显品牌效应。深入开展村企结对、军民共建、省部联建等特色共建活动,持续凝聚建设推进合力。
全市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行动计划
  2016年是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做好2016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按照“强融合促转型、强建管助升级、强改革激活力、强治理增和谐、强共享惠民生”的思路,以开展“四个年”活动为契机,着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村建设方式、农民增收方式、乡村治理方式,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整体素质水平,不断增强全市农村的美丽度和农民群众的幸福感,为在“十三五”时期打造统筹城乡升级版、美丽乡村升级版、休闲农业升级版、农村改革升级版打下坚实基础。主要预期指标是: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全产业链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建成一个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一批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和精品示范村,市级美丽乡村建成率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三农”的投入增幅确保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幅,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增加。
  一、以融合循环为重点,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新突破
  按照建设“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品质高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首选之地”的目标要求,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积极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和农产品质量效益。
  (一)优化主导产业。按照“稳定粮油、提升蚕桑,优化畜禽、做强水产,做特果蔬、壮大林茶,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的要求,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84万亩,总产85万吨左右;保护蚕桑产业;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控制生猪、家禽存栏总量,全年生猪存栏稳定在60万头左右,深入实施湖羊产业振兴计划;着力发展特种水产产业,加快推进渔业生态化建设;提升发展茶叶、笋竹、花卉苗木产业,内优质量,外拓品牌;大力发展水果、蔬菜,不断扩大设施栽培面积,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加快推进优质粮油、特色畜禽、特种水产、优质名茶、名优水果等十大现代种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企业和种子种苗示范基地。
  (二)完善经营体系。鼓励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25家。扶持发展做大一批“高新”农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重组,推动农业企业挂牌上市,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家。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产权制度、完善分配机制、强化民主管理,推进联合社建设。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过牵头组建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方式,推进新型农业职业化、农民职业技能化、学农人才创业化,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积极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等方式发展规模种植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积极推进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试点,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积极发展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服务合作社、专业服务队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模式。
  (三)推进循环发展。以生态循环农业“一十百千”工程为抓手,继续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样板区建设,建设完成33个示范主体。积极创新农作制度,大力推广“千斤粮(一亩山)万元钱”种养殖模式,着力创建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推广畜禽养殖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及“三沼”资源化利用,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8%、74%、93%以上。
  (四)加快产业融合。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加快发展粮食、淡水鱼、茶叶、竹笋和湖羊、生猪、家禽等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产品加工向主产区、优势区集中,新建市级示范性全产业链5条,重点打造粮食、蚕桑、茶叶等5条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推广林业综合体发展模式,探索发展林下经济新模式,积极打造集花卉苗木培育销售、花卉旅游观光、休闲养生活动于一体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服务,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在现代农业综合区里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配套相应的科研、培训、信息等平台,形成生产、加工和流通互为支撑、互相配套的产业综合体。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出台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提升发展政策意见,接待游客数增长12%以上,直接经营收入增长15%以上。
  (五)强化发展支撑。推进农业“两区”升级,巩固1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成果,切实增强综合区辐射能力;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7.4万亩,提升市级特色农业园区60个,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万亩,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健全完善“1+1+N”农推联盟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高校、科研单位专家与本地农技人员、生产经营主体的交流协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研究和推广人才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智慧农业应用研究,通过农业项目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机器换人”“设施换地”,深入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示范工程,全面实施坡耕地雨水集蓄旱粮喷灌、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林园地经济型喷灌、水稻区管道灌溉“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第二轮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整治圩区10万亩。
  (六)确保质量安全。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标准制定和应用,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加快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森林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年认定无公害农产品50个、绿色食品13个,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达62%以上,农业标准化率达62.5%以上。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基地农产品检测监测力度,确保初级农产品省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5%以上。
  二、以扩面提升为重点,在整乡整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上有新突破
  按照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的目标要求,坚持“全域规划、联合整治、城乡联动、区域一体”,持续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创新推进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创建,切实强化长效管理,努力实现以点带面、连线成片、全域美丽。
  (一)基本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一步健全推进机制,强化村镇主体责任,严格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保障资金投入,完成184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农户49438户,提升已治理村;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第三方专业机构为服务主体、县乡村户各司其职”的“五位一体”运行维护管理体系。
  (二)注重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深入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和“无违建”创建等活动,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不断提高有效收集处理水平,新实施44个村。大力推行“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深入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力争年底前通过水利部试点验收;全面完成13条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县乡河道综合整治200公里,完成河道清淤轮疏200公里,进一步完善河长制,扎实推进河湖库标准化管理。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实施肥药“双控”减量工程、农业投入品和废弃包装物无害化处理,温室龟鳖养殖面积削减100万平方米,实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实施平原绿化2万亩,建设健康彩色森林6万亩,湿地保护和治理5万亩,启动建设1―2个湿地公园,实施生态修复工程1万亩,建设市级以上森林村庄32个。大力开展各类生态创建活动,巩固国家生态市建设成果。
  (三)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扎实推进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实施等级提升150公里。全面完成太嘉河、环湖河道整治工程,扎实推进扩大杭嘉湖南排主体工程和苕溪清水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加快市本级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实施,确保在年底建成供水。加大邮政基础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宽带网络覆盖能力。健全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保障一体化建设。
  (四)不断提升美丽乡村创建水平。大力推进德清、安吉“多规合一”试点,开展好村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试点工作,优化编制县域、乡镇域村庄布局、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设计;注重各类规划间的衔接融合,大力推进产村融合,积极培育农业特色小镇。组织县区积极创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区,确保建成一个。以提升整乡整镇创建水平为重点,开展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创建,大力推进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培育小城市。继续实施市级美丽乡村创建,扩展提升已创美丽乡村规划保留自然村高标准整治覆盖面,重点提高市本级创建率,创建市级美丽乡村30个;统筹整合美丽宜居示范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政策资源,进一步丰富创建内涵,建设一批“特色品牌型”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深化“美丽庭院”创建,推进美丽家庭样板户建设。加大美丽乡村示范带(网)建设和提升力度,每个县区提升1条以上。
  三、以增收致富为重点,在提升农民共享水平上有新突破
  按照不断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的目标要求,大力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帮扶困难群体,大力优化农村民生,大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让农民群众更好更多共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一)多渠道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大力转变农民创业方式,鼓励开展合作创业,逐步形成“先创带后创”“人人创业”的格局;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年完成农村“两创”实用人才培训8200人以上。积极培育发展新型业态,鼓励发展农业众创小镇,推进农业创客孵化器建设;继续推进“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加大村级服务点和“村淘”网点建设,打造一批“电商村”,鼓励建设区域性农产品销售平台,加强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不断做大来料加工,推进来料加工转型升级,推动加工品种由式样化向专业化、加工形式由分散型向基地化、业务类型由来料加工向来样加工和来单加工逐步转变。大力推进美丽乡村经营,积极发展美丽经济,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途径。
  (二)大力开展精准帮扶。抓好促进全市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12条”政策意见的落实,深入实施特色产业扶持、创业就业扶持、财政金融扶持、结对帮扶、改革创新等措施,加快低收入农户持续普遍较快增收步伐,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深化农村党群创业互助会建设,建好用好市县创业帮扶(慈善)基金,帮助困难党员群众增收致富。以多村联建规模型产业、物业项目为重点,通过异地建购、参股经营、存量挖潜、服务增收等途径,增强重点帮扶村自我发展能力,使80%的重点帮扶村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分别达15万元、10万元。
  (三)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覆盖,积极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区。全面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互动、供需对接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韵”特色文化;加大文化礼堂和文化礼堂特色示范带建设力度,新建成80个文化礼堂。不断增加农村体育活动场所面积和类型,广泛开展大众喜爱的健康体育娱乐活动。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医疗卫生软硬件建设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能力。统筹提升社保水平,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低保标准,依法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以长兴省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点为引领,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
  (四)持续弘扬文明乡风。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大道德阵地建设力度,推进“道德高地”建设,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各类文明创建,创建市级以上文明村镇30个。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活动,深化“最美家庭”创建,不断培育优良家风。大力整治农村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突出问题。
  四、以赋权活权为重点,在深化农村改革上有新突破
  按照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目标要求,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赋权活权,大力开展改革试验,不断强化绿色金融支持,持续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在完成试点县区、乡镇实地测量的基础上,全市范围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实地测量等外业工作。在基本完成“三权”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注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流转土地、宅基地和农房的档案管理和信息电子化建设。全面完成覆盖县区、乡镇、村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体系,完善产权交易体制机制建设,鼓励和提倡农户拥有的产权入市流转交易。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回头看”,探索拓展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实现途径。加快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
  (二)大力开展“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改革。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若干意见》,完成德清县和安吉县的试点工作,初步构建起“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及有效运转的体制机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有序在全市推开。
  (三)稳步深化农村用地制度改革。以德清为试点,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稳妥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符合土地规划、城镇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的前提下,排出权属清晰、没有纠纷、条件成熟的地块,分期、分批实施入市。做好长兴宅基地用益物权保障机制改革试点总结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机制的完善。开展“坡地村镇”建设和村级土地民主管理试点。
  (四)注重抓好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力推进德清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全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中存在的政策性、体制机制障碍。加速推进南浔城南改革试验区建设,确保完成改革试验目标任务,争创更多体制机制改革亮点。大力推进吴兴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国家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完善提升八里店南片改革试验区建设。
  (五)不断深化农村绿色金融改革。围绕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支持辖内农村合作银行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鼓励金融机构发展“整村授信、整村批发”等信贷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产品,推动“金融创新与美丽乡村升级互促共进”示范点建设经验向全市拓展。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建设,实施绿色支付工程,推行电子支付。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乡镇、村、户创建。创新丰富符合农村产权特征的抵押贷款产品,推进德清、长兴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全国试点,不断增加农村产权贷款余额。完善农村担保机制。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扩大覆盖范围。
  五、以依法治理为重点,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上有新突破
  按照实施依法治理的目标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注重完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农村社会和谐。
  (一)狠抓基层党建。持之以恒抓好市委《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的意见》和“浙江农村基层党建经验20条”落实,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扎实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晋位”,通过选派农村工作指导员联村指导、加强“第一书记”驻点管理等,常态化抓好后进村整转。深入研究城中村、股改村、淘宝村党建工作,理顺组织关系,创新治理模式,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探索集服务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旅游、农村治理为一体的“党建+生态”新模式。
  (二)选优育强队伍。深化“领头雁”队伍建设,精心组织村级组织换届,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健全落实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村干部坐班值班、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督促村干部规范用权。大力选树宣传“百姓喜爱好书记”,加大优秀村(社区)书记激励,乡镇换届时每个县区有3―5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街道)领导班子。
  (三)完善治理机制。突出重点人群,用好有效载体,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农村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立法,全面建设良好法治环境。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健全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积极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探索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健全完善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模式,进一步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区)自治,发挥好乡规民约作用;探索推行“乡贤参事会”,稳步推进基层协商民主;以撤村建居、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切入点,建管并举,同步跟进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着力构建社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的治理机制。运用好“互联网+”,探索和强化社会治理综合平台建设,推进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两网融合;创新和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平安细胞”创建,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六、以强化保障为重点,努力在完善美丽乡村建设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
  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转变作风、凝聚人心,深入合作、形成合力,切实强化美丽乡村建设保障。
  (一)完善组织领导体制。县区、乡镇主要领导要牢牢把“三农”工作抓在手上,认真谋划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狠抓具体。进一步加强各级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建设,更好发挥其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牵头组织、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等作用。各职能部门自觉履行职能,密切配合、通力协作。
  (二)完善要素保障体制。坚持把“三农”作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领域,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和统筹使用机制,确保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向农村倾斜和集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规范性。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以公共财政资金为引导,建立农业产业引导基金,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加强用地保障和服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满足美丽乡村创建、宅基地置换、空心村整治和各类重大“三农”项目发展的用地需求。广大“三农”干部特别是县区、乡镇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水平。注重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科学制定“三农”扶助政策、安排“三农”发展重点项目等,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工作热情,积极主动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三)完善工作推进机制。突出践行“三严三实”,持续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强化“局长工作室”、干部返乡走亲等有效载体,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增强担当意识,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围绕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科学推进。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的作风,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抓好工作落实、务求取得实效。完善工作考核激励机制,继续把美丽乡村建设绩效作为县区综合考核和衡量干部业绩的重要内容。大力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及时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最新成果,进一步营造有利于“三农”改革发展的浓厚氛围。
  (四)完善合作共建机制。全面落实市校合作第九次年会部署,抓好新签合作协议实施;做好合作共建十周年总结和未来十年谋划工作,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式,推进重点领域深化合作和重大平台项目建设,完善全面加强和深化市校合作的体制机制。持续开展村企结对、军民共建、省部联建等特色共建活动,凝聚更强建设合力。
浙ICP备号-2
位访问者&&&今天您是第
By:Nzcms v3.12.01.MSSQL版本T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州文明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