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两天内能出国留学差两天满一年吗

点击标题下方“留学杂志”,关注我们。我们的微信ID: liuxuezazhi这两天知乎上流传着一篇很火的问答:“家境一般如何去留学”,热门回答中,一个负债去美国留学并成功逆袭的学生被大家广泛关注,下面是截图↓↓他的故事对家境一般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但是背负几十万的债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承受的住,小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更实用的信息。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留学目的国(地区)年均开支排行榜排名国家(地区)开支1澳大利亚$385162美国$357053英国$303254阿联酋$273755加拿大$26011这些国家动辄几十万的留学费用让很多想要出去的工薪家庭学生望而却步,然而,全民留学时代已经不能再将留学费用当做绊脚石,只要你想出去,总能找到适合自己条件的国家和院校。早在去年五月份,总第12期《留学》杂志就响应读者需求,刊出封面报道《十万块钱去留学》,为学生推荐了比较典型的低价留学国家和院校,有兴趣的读者可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阅读这篇文章。而最近一期的《留学》盘点刊再次推出“低价留学”,并列出具体留学费用:北欧仍有免费可能北欧四国,留学费用低廉。芬兰的学士项目及部分硕士项目免学费,部分硕士项目约人民币6万多一年;挪威的公立大学学士、硕士项目免学费,私立大学学士、硕士项目约人民币6万一年;丹麦和瑞典的学士、硕士项目约10万人民币/年。韩国和马来西亚平均总花费7万人民币/年亚洲留学相对便宜的两个国家是韩国和马来西亚。韩国留学的年均花费,本科阶段约为5-7万人民币,研究生阶段约为5.5-7.5万人民币;马来西亚本科阶段学费加生活费约6-7万人民币,研究生阶段的学费加生活费约为7-9万人民币。古巴学费不超4万人民币/年美洲也有留学相对便宜的国际,比如古巴,本科学费为2. 5-3.7万人民币/年;硕士学费为1.56-3.7万人民币/年;学生公寓住宿约合374元人民币/月(含学生食堂餐费)。俄罗斯本科留学低至5万人民币/年俄罗斯的留学费用:本科学费1.56-2.25万人民币/年,硕士学费2.5-6.23万人民币/年,博士学费:2.6-6.85万人民币/年。生活费每年平均在3-4万人民币左右,住宿费用平均在30-170美元/月。西班牙硕士学费低至3万人民币/年欧洲留学高性价比之选——西班牙,其留学费用:本科学费1.45-1.98万人民币/年,硕士学费2.99-7.2万人民币/年;生活费平均每年3.6-5.4万人民左右;在较好地段合租,住宿费约300-400欧元/月。当然,如果你仍旧比较倾向于美英加澳这些费用较高的国家,省钱的小窍门也有很多,比如去美国读本科,如果你足够优秀,可以拿到全奖或者半奖。另外选校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不太繁华的南部和西部,能省下不少生活费用。如果你在国外足够努力,还可以提起修完学分,申请提前毕业,也是省钱的好办法。数据内容刊载于总第27期《留学》杂志,转载请注明来自于《留学》杂志留学杂志(liuxuezazhi)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英国有着高质量的教育管理体制,向来是中国留学生出国会重点考虑的国家。而学校的选择尤为重要,选对学校无疑会利于学生的成长。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英国的贝勒比斯学院,让我们一起跟着家长来看看学生是如何在这所学校成长的吧!当英国PK澳洲,入学条件有何不同?学制学时差别有多大?考核方式各自倾向什么?留学费用谁贵谁便宜?毕业后哪个国家“前景”更佳?本期节目,文老师帮你分析两大留学目的国,帮你找到合适自己的。日,陈采霞教授家庭教育全国巡回讲座将在上海盛大拉开帷幕,与家长们分享“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如何保驾护航”!作为留学大军中的一员,刘寅正或许不是最牛X的学生,但他一定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无标化成绩被顶尖名校录取,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本期节目帮大家深度规划移民新西兰的几种可行性方案.在新移动互联网时代,国际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一直致力于将数字化与阅读教学及考试测评系统相结合,从而更有效地为青少年的国际化教育服务。微课堂5号6号开讲啦!一个是成绩优异、获奖无数的优等生,另一个是曾经多次转学、爱好广泛却不那么爱学习的个性女历经时代变迁,交通及讯息传播的日益便捷。如今爱情的表达方式,也变得似乎不那么浪漫了幸福来得太突然,让我有点懵B。一觉醒来,4封美国高中的offer向我砸来!费尔菲尔德预备高中、邦普天主教高中、康诺利主教高中和洛特丹天主教高中,抢着要收了我Barry仔!在12日召开的基础教育国际化中美高峰论坛上,由加州政府支持并委派教师的第一个加州学校--博格思加州学校落户青岛,这是青岛在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个举措。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拘一格“成“人才,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通识教育让他们的只是结构更全面,个性化教育是不惜成本因材施教,全人教育则让孩子德智体全方位发展,通过这三种维度的教育将每一块天然玉料雕琢成器就是我们诺林的教育理念。大家都说新SAT比老SAT简单,这是真的吗?这么多的分析看下来,大家是否知道究竟改革后的SAT是怎样的呢?是否对孩子未来要面对的标准化考试(SAT or ACT)的选择有了更准确的判断呢?3月25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有关情况。殿堂级时尚设计学院录取不是梦时装精误入商圈我叫Carrie,没错!就是和欲望都市女一号同名的Carrie!三月樱花飞舞,走起!去樱花之国日本留学。本期节目是关于日本留学的基础篇,去日本留学难度大吗?与欧美留学差别在哪?日语要达到什么水平?申请时间怎么安排?本期节目为你逐一解答。留学君总在后台收到各种“美国”、“英国”、“加拿大”一类言简意赅的留言,每次留学君都要问“美国的啥?”“英国同样是硕士申请,英国和美国、加拿大相比,在申请要求、申请程序和申请准备方面,都有很多不同之处,留学英国申硕,都有哪些大不同?本期节目文老师为你全面讲解。特约撰稿_李哲 编辑_胡是非
香港“优才计划”批准的第一个申请是朗朗,之后又有李云迪、章子怡等大牌。这就载说明本文系《留学》杂志原创,请联系微信id:rubyme 一路按照父母的规划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MBA毕业的在斯坦佛教堂办婚礼,而且把它做成了一门不错的生意。建立一个年轻人DIY婚礼的平台,帮助他们策划独一无二的婚礼,留学生蒋融融正在做这样的事情。三大留学机构扎堆上市,为何新通更有看头?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了11%,2015年留学人日,由《留学》杂志主办的“《留学》创刊两周年答谢会”在北京举办。卖命付出也不见得拿到铁饭碗,这就是残酷的日本就业环境。各位同学,留学男神William马上登场!点击收听 ↓↓↓留学牛津三年,年年都拿奖学金,他如何在牛津继续做学翻牌大战微信现金红包已发放完成,活动上线第一天翻牌大战争夺激烈。朋友圈、微信群瞬间开启了12.27日红包已发放完成 、12.28翻牌大战微信现金红包已发放完成,活动上线已经五日翻牌大战微信现金红包已发放完成,活动上线第一天翻牌大战争夺激烈。朋友圈、微信群瞬间开启了千辛万苦学成回国,学历竟然无法认证,时间金钱打了水漂,捶胸顿足为时晚矣!海外学历认证到底是怎么回事?哪些学历不被认证?如何练就火眼金睛,远离滥竽充数的学历陷阱?欢迎收听本期《留学爆米花》要想完全了解意大利人的肢体动作,不在意大利脚踏实地的呆两年是不行了,各位意大利留学生们,加油哦~▼世界500强金融企业香港分公司实训研习项目[项目简介]世界500强金融企业香港研习项目依托香港在全球商业市哈佛不是一个学校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哈佛不足为奇两个哈佛眼前一亮三个哈佛光芒辉映帝都首次集结三位哈佛学长为大位于滦平县内的高创园,分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区、大学生和技能型人才创新创业区,可容纳50家创业团队入驻;另有综合服务区为入园单位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哥伦比亚大学商业课程&曼哈顿金融企业实训项目项目简介哥伦比亚大学 & 曼哈顿金融实训项目师从世界顶级学府教他,毕业于国内知名法律学府,英语考试创下神话:四级满分、六级98/100、托福667/677 、雅思8.5/9,留学英国牛津三年,毕业后就职全球知名跨国律所,今天我们听他的留学故事。这姑娘叫Ana,她10岁起在美国上学,对美国顶尖高校的教育和招生过程的幕后评选逻辑了如指掌。本科毕业于哈佛大收听今天的节目之前先带你做个小测试!(答案见底部)出国留学,最怕遇到“野鸡大学”,名字听起来很霸道,但却是徒▼日本动漫研习项目项目简介:日本动漫研习项目将动漫产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大师讲解日本动漫的发展与制作,实2016寒假新加坡管理大学财务管理项目(针对财会、税务相关专业学生的国际交流项目)项目主办高校:新加坡管理大2016“储鹰计划”开始!第一年在美国学习,后三年在中国学习,让你亲身感受中西教育优势。liuxuezazhi您好,欢迎关注《留学》杂志微信!《留学》杂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主办,旨在为广大有留学意向的人群提供更权威、更全面、更真实的有关留学产业的解析和报道。您有什么关于留学方面的疑惑或建议也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热门文章最新文章liuxuezazhi您好,欢迎关注《留学》杂志微信!《留学》杂志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主办,旨在为广大有留学意向的人群提供更权威、更全面、更真实的有关留学产业的解析和报道。您有什么关于留学方面的疑惑或建议也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出国能学会英语不??_百度知道
出国能学会英语不??
老外说英语我听好几遍也不一定听得懂,稀里哗啦都不带喘气。出国呆两年能会么?能听懂吗英语,我就听懂了……平时听那些国外媒体采访神马的,那叫一个羡慕。唉,好听啊,打算去国外泡两年,但是换成中国的英语老师重复他说的话?我英语其实挺烂的!总之觉得比汉语好听,但是就是听不懂,按理来讲成不
提问者采纳
新概念什么的。 出国呆两年我很难保证你一定能熟练的掌握,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大部分都带有严重的地方口音?有语言环境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能学好英语,国内高中以下的英语老师的发音我可以直接告诉你没几个标准的。毕竟这是一门语言。我很多朋友从国外回来他们的英语水平照样不咋地。现在我和美国的以英语为母语的朋友打电话他们都很难相信我是个中国人。口语很重要怎么说呢。国外媒体的采访语速大概在180字每分钟左右。建议你先从慢速的听起比如说VOA special,如果你的水平没有达到大学六级以上是很难听懂的,但只要你愿意学。如果你想有标准的发音建议你多听,没有积累是不可能学好的。我一直都在国内学英语,准备明年出国,都一样能学好,语感的培养都收考多听多读
唉。大学六级。我很惭愧的并只愿意向你透露我还没中考…我小时候的外教,都是东南亚那一带的,香蕉都“布那那”,蛋糕都叫“给课”直崩崩好可怕。我很喜欢语言,觉得学语言相当有成就感。但是一听美国一些公司受采访时候的对话,使劲听半天才听出来几句话,感觉油滑得很,我天都快塌下来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可以啊 学习一门语言最重要的是语言环境 国内的应试教育根本就不考虑那些 出国吧 你连世界上最难的语言都学会了 还怕英语学不会吗 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行
那你得多出去和别人交流了,多和外国人交流学习语言会很快的。虽然说外国人说话也是不讲究语法,对你英语考试成绩提高不是很大,但是和外国人流利交流是绝对没问题的。
我觉得前提是你已经学会了基本的交流。如果你简单的交流都不懂,你怎么跟人学。相反只会导致你遇到很多麻烦。如果基础很薄弱的话,我建议你先去一些培训学校突击一下再出国。
出国的好处是有语言环境,但是更多的还是要考自己的努力练习。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去国外只是和中国学生在一起,这样英语当然不会提高。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出国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留学生真的能融入美国吗?_新浪教育_新浪网
中国留学生真的能融入美国吗?
  最近一两个月,也就是10月和11月份,有不少美国寄宿中学的招生办主任和校长陆陆续续来访中国。我邀请了几位喝茶,其中有我之前在美国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也有是第一次认识的。其实寄宿学校的圈子不大,一般隔一两位中间人就能够对上号。
  见了这些远到的客人,谈话内容也是天南地北。其中位于波士顿市郊的伯克夏中学(BerkshireSchool)招生主任跟我谈了甚多,随着话题的延伸,也就谈到了亚洲学生在学校里的融入。伯克夏主任倒是很积极,好不保留地跟我分享了一位韩国学生在伯克夏当学生会主席的故事。这位主任当场甚至显得还有点兴奋,我欣然接受了他的分享。
  在同一周,我接触了一位小留学生,关于相同的话题深入地交流了一番。这位学生,我们暂且就称他为Wen吧。Wen来自北京,是一位2013年秋刚去美国读10年级的学生。从言词中,我能感受到Wen的性格较成熟,但不能说外向,更确切地说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他非常诚恳地向我请教他自己面临的一大困惑,如何有效地融入美国同学圈子。更具体点,他说他与美国同学之间的话题不投,而且美国同学一般都是4、5个人成群,自己的语言能力善待提高,因此争取到机会说出自己的声音不容易,让人家注意到并接受自己更不知道从何做起。
  这种困境可能是绝大数中国或者国际学生初到美国所碰到的困难。对Wen同学来讲,他其实有一个更大的目标:他想在11年级的时候,竞选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一职。因此他希望从现在开始就攒人气,建立自己的威信。我倒挺佩服他的勇气和主动!
  难融入的三种情况
  关于如何融入的话题,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关心,我做为过来人还会经常去回味自己的经历,自己小留学生时代的酸甜苦辣,终生难忘。对于这条必经之路,中国学生,不管是高中还是本科,一般会遇到三种情况(高中因为规模比大学小,学生年龄也小一些,因此现象更明显):
  1)完全被孤立:在中国人圈子里和在美国人圈子里都找不到好朋友,自己对交友没有信心。甚至在心理上会变的孤僻,这是令人担心的,但相对少。
  2)被中国圈子孤立:如果一个中国学生刻意避开中国学生圈子,去找美国朋友,很有可能会被中国孩子排除在外。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在美国圈子里找朋友不成功,那么他就成了第一种情况。其实这种现象在韩国学生圈子里更为明显。
  3)扎堆在中国圈子里:现在很多学校里中国人不少,很容易形成一个中国小圈子。不少中国学生实际上就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令自己的美国生活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家长并不知道。
  那有没有可能做到自由行走于中国圈和美国圈呢?有,但是难度系数很高。那具体的困难有哪些呢?哪些是显而易见的,又有哪些是深层,隐性的呢?面对这些困难,又如何准备并克服呢?
  首当其冲的,也是最容易理解并能预见到的困难是语言。语言方面的挑战至少有两个层面:语言能力本身以及交流的内容。学生首先要具备流利的英文表达能力,再者便是找到同他人对话的共同兴趣点。两者必须共有,但是后者的难度更大。
  第二个是个体的性格。虽然说没有两个人的个性是一样的,但是中国人作为一个群体来讲, 出于文化,社会,国情,以及现代教育模式的影响,是有不少共性的,特别是在自我表达和展现方面能力,往往跟年龄的增长成反比,比如在主动性方面就多少存在障碍。
  第三,中国大陆的学生往往会带有历史包袱:跟他人交流的时候,尤其是谈到关于一些历史遗留的敏感话题,在还没有跟对方(包括跟老师)展开深入的交流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标准”答案。我自己曾经甚至因为听到不同的意见而愤怒过,不过也证明了自己曾经年轻过。话说回来,既然你远道而来美求学,最起码要给自己一次机会,听听不同的声音,其中难免有些观点是你不喜欢的,也有些是从未接触过的。学会去听不同的观点,难道不是留学的一部分吗?
  第四是文化上的区别。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承认中美文化相差甚大,但是真正看清楚文化的差异是如何影响留学生的融入,并非容易。就如同文章开头的Wen同学所讲:跟美国学生交流,话不投机,甚至觉得美国学生的有些话题过于幼稚。这确实是由于生活的轨迹和关注点不同而导致聊天的兴趣点不在一起。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美国百姓对体育的热衷和中国人民对学习和分数的疯狂,两家人只能说两家话。
  但是有更深一层的文化区别,并不容易觉察到,那就是中美对“朋友”或“友情”的定义存在差异。中国是个极其讲人情的社会,因此“朋友”这个概念往往比美国要复杂,微妙许多。这种差异类往往导致中国学生感觉找不到很要好的美国朋友,读了四年的美国高中,还是觉得中国朋友亲。
  也许中国朋友真的就更亲一些,但是我希望用一个比喻来客观地分析这个现象: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中国菜。凡是第一次吃美国的中国菜的中国人,都会认为它不正宗,甚至不好吃。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吃习惯了中国的中国菜,依赖的是中国的标准。
  同样的道理,中国学生在美国交朋友,如果始终没有找到中国式的那种友情,你总是觉得没有交到好朋友或者友情“不正宗”。但是有人会说,中国菜的标准当然是以中国的为准。确实,这点我赞同。但是交友又有别于中国菜:在中国依赖中国的标准,但是到了美国,就需要了解并接受当地的标准。
  最后一点困难是取决于中国留学生所接触到的美国同学和老师。很多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甚至误解,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所在。最核心的问题是这些美国人是否有意愿去了解中国。如果美国学生和老师也能向前迈出一步,主动去了解中国,那么中国学生的融入也就会事半功倍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选一个合适的美国学校是何等重要。
  如何才能真正融入?
  除了在校生面临融入的问题,不少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后,要在美国工作并定居生活的人群也面临类似问题。哈佛大学国际学生办公室JosephChen 最近在一次教育论坛上的分享,对这群人总结了三点:1)语言文化2)工作签证3)工作经验。当我们要跨入社会的时候,融入就关系到生存,因此就变的既实际又奢侈。Chen先生谈到的三点,还仅仅是定居的基本条件,是否能融入乃至被接受,仍然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话题回到15-20岁的在校留学生,面临上篇谈到的种种困难,那又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解决办法呢?首先,预期要实际。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现实是有距离的。我建议家长和学生先要明白成为中美之间自由穿梭的两栖人是一个非常高端的目标。能做到,最好;做不到,很正常。人人都做到了,很不正常。为什么如此武断?因为在留学的中国人群里,还有不少人是属于跟风的。想像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去美国读书本身都是跟着别人走的,那么去了美国之后方向感和主动性又从何说起?
  第二,择友要有选择性,无需追求所有的美国学生都接受你,你也无需为了被他人接受而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你若稍微仔细观察一下周围,很容易就会发现美国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比如美式橄榄球的总会在一起。既然如此,在美国的学校里,就应该先有自己的择友条件,避免到处撒网。
  我建议在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首先学会观察哪些同学以及老师符合你的择友条件,然后有方向性地去了解,接触。退万步来讲,你我去美国求学,到底还是非美国人,完全没必要强求被美国人接受。他们不接受或者不来主动了解你,是他们的损失。不过这种想法绝对不能成为你不主动去接触他人的借口。
  第三,择友如此,那么择校也得小心考虑。上面谈到美国同学和老师是否对中国感兴趣,对中国学生的融入有直接影响。因此小留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应该去注意这一点。判断一个学校是否对中国感兴趣,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有所掌握。比如说,当你在访问校园,见招生官的时候,咨询一下学校每年有多少人在上中文课?跟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外语课的人数相比如何?甚至了解一下学校课程设置里是否有亚洲历史或者中国文学等。
  第四,谈到个性,我们都觉得美国人开放,中国人腼腆,内敛。我个人认为中国人的特点并非就是缺点,反而很多时候是个优点。我不鼓励每个人都追求性格外向,引用描述水浒梁山好汉的一句话倒很合适:该出手的就出手。也就是说,该轮到你上场了,比如说录取面试的时候,那么你就得好好表现,展现出自己最闪亮的一面。
  这点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需要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孩子能够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声音。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能够跟不同的人群交往,比如不同的经济背景的,不同国籍的或者就是不同性别的。另外一种有效的培养个性的方式就是通过体育。参加体育培训,竞技都能够让孩子变的更阳光,更有魅力。
  第五,语言文化。语言的使用和文化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前者是骨架,后者是血肉。那么上面提到的北京Wen同学的困惑,如何有效解决?虽然没有灵丹妙药,但是还是有一些办法的。倘若你已经在美国,觉得交美国朋友困难的话,我建议你先找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往往都是国际学生,更容易成为好朋友。倘若你是预备留美生,离留学还有一段时间,那么恭喜你,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就是参加读书俱乐部。读书俱乐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有常年读书习惯,第二是参加小群体讨论。一个人除了自己爱读书之外,必须学会讨论和分享。我们都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理。前者如果没有后者的补充,对一个人的教育是有限的。但是“行万里路”对现在的中国学生来讲是个奢侈,不是因为没有经济实力,而是没有时间。那么群体讨论,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经验,从而达到每个人都可以从他人的经历那里获取营养,也算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行万里路”。
  如果自己的社区没有读书俱乐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一家人形成一个小群体。每个月一家人读同一本书,找个周末,坐在公园里的某棵树下,共同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这是不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就算家长读不了英文原著的,翻译版本的也不错,关键在于注重讨论文化元素。
  融入一个新文化或者是成为双文化人,话题广而深,足以成为社会学博士的毕业论文,
  这里只能是点到为止。在中美两边生活过的人,尤其是移民,非常清楚这可是一辈子的追求。我个人的一半中国,一半美国的生活经历,算是给自己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但是双文化的这个平衡点也会根据个人的年龄变化以及中美两国之间的实力的跟新而调整。
  不管如何,最后分享一个小小的双文化人故事,留给读者们一个后续的思考。
  我一半的中国经历,使我养成了不少中国人的习惯,其中之一就是喜欢喝温水。但是在美国,大家喝的往往都是冰水。那么在社交场合,当人人都在喝冰水或者冰可乐的时候,而我却喝温水,其实是有很大压力的,时常美国的公共场合是根本不提供温水的。虽然这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是群体的压力(peerpressure)是很实际的。如何克服这种压力,那么这个时候我就会转变思考框架,想像一下在全世界的范围里,又有多少人喜欢喝温水?那当然就有了千千万万的中国同胞,喝温水在中国太正常了,自然我也就不会再去理会众多美国朋友的不解。
  另外我在北京生活,交通是严重依赖于地铁的。因为工作路途遥远,地铁里时间久,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并放松自己,那么我就这50分钟的时间,在地铁车箱里练习跳舞。这种行为肯定会招来一些眼光,或许是欣赏,或许是质疑,那我肯定是有压力的。但是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美国,想起我生活了十几年的纽约,这种事情太正常了。当我的心里充满着千万纽约客的支持,我的内心就会受到解放,尽情享受自己的舞蹈了。我曾经跟家人开玩笑说,要不我哪天练习完毕,直接取出个帽子,收取一些赞助。我相信更多的是欣赏的眼光!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目前只有这一篇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天一夜中国版第3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