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职高隆兴校区高中和5高哪个好

  春暖花开的季节,还有有点想家的.特别想故乡的野菜,在读大学之前,我都经常去挖野菜.可以吃的野菜很多的,我现在只知道它们的土名,学名不知道.  
1、哈拉海  
2、穷麻菜  
3、苦麻子  
4、婆婆丁  
5、猪毛菜  
6、柳树芽  
7、杨树狗  
8、榆钱儿。。。  
这些东西我都吃过,哈拉海主要生长在岩石或者山上的阳坡面,在一些石头的下面,一堆堆的生长。这种菜,满身长满了虚虚的刺,刺在人的身上会有一种麻麻的感觉,因此一般都带着手套来采,年龄小的时候,从来不带手套,而是用力快采,被刺了几下后,就没有感觉了,所以摘的比较快。这种东西一般是在早春的时候采摘最好,刚刚长出的嫩芽特别好吃,到了晚春长高了,也硬了,就不好吃。其实在农村的吃法很简单,主要就是有哈拉海粥、哈拉海汤,就是把哈拉海洗干净,把水烧开后,把哈拉海放进去,然后放一些盐下去,同时放一些面粉下去。煮熟后,就变的粘粘的了,这是在放一些荤油(猪油),就可以吃了。味道很好,滑滑的,有一种清淡的感觉,如果放一些土豆炖着吃的感觉也不错。小的时候经常和伙伴们结伴去采,半天回来采的也就是半筐。  
穷麻菜、苦麻子、婆婆丁,家乡的人都这样叫,苦麻子也叫苦菜花,婆婆丁就是蒲公英,至于穷麻菜,我就不知它的学名叫什么了。这三种野菜在荒年的时候长的特别旺盛,初春的时候嫩嫩的非常好吃,洗干净后粘酱吃,特别下饭。还有就是用来做菜饽饽,这种东西小的时候经常吃。  
猪毛菜,小的时候一片片的,长大后就叫“扎不楞”了,不能生吃,主要做菜饽饽。  
柳树芽和杨树狗都是柳树和杨树新长出的嫩芽,用开水泡过去,去掉涩味后才能吃的,一般都是荒年的时候才吃。  
榆钱儿一般北方的人都吃过这种东西,生长在初春的榆树上,榆钱儿汤,经常喝的。还有一种叫山榆钱儿,这种东西不好吃。  
其实还有很多故乡的野菜,我都记不起名字了,在初春的故乡,这些东西会纷纷登场,做为农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一种过度性蔬菜和饥荒年代的充饥野菜。我们的父辈们和父父辈们,以及我们的下一辈们都在吃这种东西,希望能够吃去一些花样和商机,作为一种特色,推广出去。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我的家在内蒙古,不要一提内蒙古你就以为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成群的牛羊(我老婆一直这样以为的).我家乡在赤峰,是河北承德\辽宁建平交交界的一个城市.我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一个旗的农村里.前山后山都是连绵不断的丘陵和山坡,由于比较靠近河北的围场,在清代是皇帝秋围的地方(打猎).所以这里有很多和皇帝有关的名字,杀虎营子\两半子山\龙泉寺\王爷府等等.  ?? 在读大学之前,我所有的时光都是在这个曾经皇子皇孙打猎的地方度过,所以儿时的我不乏快乐.  ?? 门前有一坐山我们都叫他面子山,这样的山一共有9座,非常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这趟川里.我家门前的是当中的一座,因此和这坐山正对着的有一个清朝的王府,现在已经成为旅游景点.  ?? 门后也是连绵不断的山,但全部是土山,山上垦了很多的良田.  ?? 在两坐山之间有一条河,我们都叫他锡伯河,河水不大,但非常清澈.冬天会封河,冻起大大的冰包,我们经常在这里滑冰,也掉进过冰窟窿,但因水浅,所以不会淹着,关键是要想办法把衣服弄干,否则到家就要挨揍,几个伙伴经常会在滑冰之后,拾些干柴拢火,偶尔会把棉裤烧个窟窿.  ?? 我们村叫坯厂子村,这个名字的来历据说是蒙古王爷发展三产的地方,也有的说是烧砖的地方.有300多人口,闫姓和白姓是两个大姓,我们的姓只有我们一家,在上几代都是给白\闫两个姓氏家族抗长活的人,所以也算做贫下中农.  ?? 村头有一个果园,全部是梨树,春天的梨花特别漂亮,雪白雪白的,我经常在这里背诵课文,记得我所有中学的古文和该背诵的段落全部是在这里的梨树下和围墙下完成的,但是就没有背诵过英语,所以我英语一直很差.  ?? 有条路是直通学校最近的路,要翻墙\越沟\走村庄,我在这条路上走读了四年,一年要走坏4双鞋,脚上全部是厚厚的耩子.
  已经三年没有回老家了,对于老家的回忆还是在停留在上大学读书以前的景况中.那时的农村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耕种,牛\马\驴\骡子是主要的畜力,所以在农村这些家畜也是一个家庭财富的象征.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曾经饲养过一匹灰色的骒马(公马),主要的放牧工作就是我和哥哥放学后的主要工作包括周末.公马一般是很不听话的,但是我一直不明白,我哥可以骑它,我却从来不敢,包括以后的牛\驴\骡子.到目前我的骑马技术和我哥相比依然是天壤之别.他可以不配马鞍骑着马飞奔,我却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形.   
其实那时的放马很简单,把马牵到一大块空地,用缰绳把马的前腿栓住,使马只能地头吃草,不能抬起头来,也不能飞奔. 然后我哥俩的主要工作就是割马草,马吃草要比牛挑,所以要找一些好的草割,哥哥的工作主要负责割草,我负责在后面敛堆,就是把割下的草收拢在一起,然后用草绳子把它捆好,草绳子都是我们自己在山上现编的,找一些山榆树的嫩条,就象编辫子一样,越辫越长,很结实的.然后把草捆起来,一般情况下是捆两大捆,两捆草再用草绳子连起来,等马吃包的时候,就把两捆草放在马背上,托着回家. 等后来哥哥不读书了,就出去我舅舅那边以后,基本上割草和放马的事情就是我一个人干了.  
现在我左手的二拇指上还有清晰可见的一个刀疤,这些都是当年留下来的纪念. 养牛是在我上高中以后的事情了,牛相对而言要好养一点,吃草不挑,脾气也比较好.但是我家养了8头牛,割草全是我一个搞定,那就很累了.不过上高中以后,我基本上就当一个大人使用了,也很有力气,所以基本上也能胜任. 割草不是重要的,关键是加工牛料,这是一个力气活.由于当时家里没有加工的粉碎机,都要到镇上去,一周一次,一次180斤的玉米.用独轮车推到镇上.  
这是个力气活,而且还有几个上坡路. 一袋玉米我要自己抗到独轮车上,然后再推着走,其中有两个主要的上坡,一个是门前上公路的,这个坡比较陡,但较短,所以在100米左右的位置助跑就可以推上去.第二个坡就是在上西旱坝的路上,这个坡比较长,但是不陡,所以就要均匀的用力,也能跑上去的. 这8头牛是我读大学的第一批学费,所以我很感谢它们,当然如果没有考上大学,这八头牛就是我娶老婆的彩礼钱,这是我爸后来才说的
  这几天比较忙,忙着工作,所以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写东西,其实每天晚上都有一段想写的冲动,但是又没有上网的条件,所以只能断断续续的描述.  
按照正常的推算我应该是93年高中毕业的,但是我97年才告上大学,用了8年抗战的一半的时间来完成我的高中生活.惭愧!  
在8岁的时候,按照正常的规定,我应该是要上学的.可是我去了学校,学校没有要我,记的那时我好象是从1-100的数字没有数对,所以没有进去.只有9岁的时候才开始真正的步入了我的小学生活.  
我记事比较晚,4岁的时候还在吃奶(见笑),那时能记住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被爷爷用拐杖敲了一下脑袋,然后在脑袋上肿了一个大包,好象是因为我把火盆里的火弄到了炕上,把炕席烧了一块,其他的印象基本和吃有关系,而且经常是偷吃,所以非常不受大家的欢迎.但是我和哥哥的唯一区别就是我的胆子比他大,我可以一个人走夜路,哥哥却从来不敢,基本晚上出去都是要和我同行.但是白天的时候,他们却经常不带我和他们一起玩,所以小的时候,我基本上和小我几岁的人一起玩,而且经常把人家弄哭.  
9岁上学了,在一到三年级,经常打架,所以也不受老师的欢迎.那时班主任是我舅母,有一次把她气急了,在办公室扒掉了我的裤子,拧屁股,那次特别痛,我现在还记得.也很丢面子,基本上从那以后我就很少调皮了,所以被舅母提拔为班长.从此以后改邪归正重新做人,认真的维护班级纪律,好好学学,所以也经常有些女生开始给我干粮吃(一天两顿饭)中午带干粮,在炉子上烤着吃.所以更加努力的学习.以此能获得更多的干粮吃.比较谗!!!  
考初中的时候,我和原本高我两级哥哥和堂哥都分到了一个班,他们两个留级的.  
等到初二的时候,两个哥哥都不读书了,只有我还坚持着.不过那时的我比较能打架,一次因为扫地的事情居然打了女生,太不应该了.  ?? 那时学校的条件很差,每个班级在冬天都要生个炉子,这个东西在北方的冬天是个宝贝,但是就是搞卫生比较麻烦,所以每个班级根据班级的人数分成了6组进行值日,我是个小组长,一个叫李红的女生因为不积极我和她吵了起来,后来就动手打了她,也被老师痛批了一顿,而且要找家长.  ?? 最怕的就是找家长,我爸打人特别痛,我向老师发誓通改前非,好好做人,终于被放了一马,其实那个叫李红的女孩,没有回家告状,这是根本原因,都是上下村子的,如果她的家长到我家来找我爸爸,估计我也够惨的.  ?? 不过有一点很奇怪,在初中我天天傻呼呼的,从来没有过青豆初开的概念,很多事情是后来的聚会中,同学才给我说的,说谁谁在谈对象,谁谁到家里去过呀,妈妈的,我都不知道天天干吗了.好象我那时除了背诵课文外,还要喂养家里的牲畜,没有时间吧.  ?? 因为我离家比较近,属于走读生,住宿的学生比较多,我就从家里带酸菜\土豆\豆腐,他们买肉,或者偷鸡,在宿舍炖着吃,这种事情一般是在晚上12点以后的功课了.  ?? 冬天还去偷煤.一个宿舍的人全体出动,分工协作,有进煤房搬的,有运输的,有放风的,有在宿舍往床下放的,冬天基本不缺煤.  ?? 有一次大耿被抓了,我们还进行了集体营救活动,闯到警卫室不放人我们就不同意,多牛,偷东西还有理了.  
  高中生活,应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部分了.我的高中过的比较复杂,也比较漫长.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高中的生活(惭愧).  
我是91年考上高中的,那时我们村分成了三个小对,一队\二队\三队,这些都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我们是三队的,又叫坯厂子村(另外的两个分别叫所西庄\岗子).这个三个队有一个小学,叫做西庄小学,当时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有几十个人考上了初中,等到初中毕业的时候,考上高中的就我和岗子村的一个姓云的伙伴了.可想而知在农村读书淘汰率多高,同时也说明了我还是有点能量,起码能耐坚持考上了高中.  
这和我父亲一贯奉行的政策有关,我们读书我爸就供,不读了就回家干活,不会说:你别读书了,回家干活吧.当然,对于我的学习情况,我爸从来也不问了,完全是自然生长.  
我就在这种状态下考上了高中,那时的学费才一百多元,如果你是读高价的,就是没有考上高中还要继续读书的,就要花六百多元才能读的,所以我比较庆幸,家里少花了500多元.  
考上高中就不一样了,我们学校是面向全旗招生的,学生来自全旗的各个乡镇.一共有6个班级,其中有一个班级是学蒙语的,另外全部是学英语的.因为我们学校是一个蒙古族中学,必须有一定的蒙文班级,这些学蒙语的最到好处是高考的时候有很高的照顾分数,所以很多学生还是选择的学习蒙语.  
我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这个东西,只认识45个字头,其他的一个也不认识,所以在初中和高中我都选择了学习英语,我被分到5班,英语班.  
从高一开始,我就不认真学习了,我们的班主任是教地理的,我一直看他就不顺眼,他看我也不顺眼.有一次其他老师听课,他把我撵了出去,从此以后,我就开始不好好读书了.打架,逃课,是经常的事情.慢慢的就荒废了学业,这样持续了一个学期,从高二开始我们进行了重新分班,我选择了理科,但是因为高一的底子没有打好,所以高二我就很吃力了.  ?? 这时村了开始兴起了打工的热潮,很多年龄和我差不多,读完小学就不读的兄弟们,已经开始陆续出去打工了,开春出去,冬天回来,主要是在一些建筑工地\煤矿\货运站\从事体力劳动,干了一年回来,各个穿的很光鲜,抽着香烟,大谈特谈外面的见闻.那时的我非常的羡慕,也非常想到外面的世界转转,所以就经常和他们在一起,漫漫的对读书,就失去了兴趣.  ?? 正好那年冬天,我爸和我叔叔都患了急性肾炎,住院,家里也比较困难.所以我就有了两个念头,一是出去闯世界,二是赚钱,主要是想出去闯世界.  ?? 因此在高二的下学期,也就是刚过完春节,我选择了离开了学校,这是我高中生活的第一次放弃.和村里的兄弟们一同背起了行囊,开始了创世界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在那个年龄段的我,充满了神奇\期盼\憧憬,我离开了学校,离开了书本,离开了从9岁就开始的学生生涯,那年我19岁.  
  19岁那年选择离开了学校,这是我一生中做的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为此我付出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又重新赢得了高考,我读大学时,很多年龄和我相仿的已经大学毕业了,等我毕业时和我年龄相仿的已经有了四年的工作经验.同时外部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6年开始实行并轨招生,2000年开始扩招,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很难找,就业形式非常的严峻,这些事情基本都是在我读大学和大学毕业的时候赶上了,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  ?? 但是有点是我最大的收获,知道了劳动的艰辛和力图改变现状的决心.  ?? 一开始是到赤峰我的一个远房亲戚在平庄的建筑工地做力工,前期的工作主要是盖工棚,盖上了马上就的住,那时是有炕的工棚,炕泥还没有干,就要在上面睡觉,炕洞里烧着火,炕上冒着白气,没办法,就在外面偷了一块铁板,在铁板上铺下草,上面再铺上行李睡觉.妈妈的,炕上的热气往上冒,透不过铁板,使铁板的下面是一片水汽,铁板上面是异常的烫,热的睡不着觉.  ?? 那时的工资是一个月400元钱,刚过完年,没有开春,所以天气还是非常的冷,在这种环境下我坚持了半个月,我就想跑了.  ?? 我有个舅舅在平庄的一个私人煤矿挖煤,我找到了他,在哪里我干了两个月,煤矿里所有事情我都很清楚,同时也经历过了,所以现在我一听说哪个煤矿瓦斯爆炸了\冒顶了\死人了,就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曾经和我睡在邻铺的同村人,后来一次的冒顶事故中死去了.很好的一个人.他叫文子树.后来老婆改嫁了,房子留给了儿子,儿子现在还在我们村,娶了老婆,见到我是总是叫一声:二哥,吃饭了吗!  ?? 两个月我赚了近2000多元,煤矿还是赚钱很多了.这时已经快到5月份了,我跑到赤峰的一个建筑工地又干了一段时间,我就非常想读书,但是有不敢和家里说,所以我就跑道了东北我哥哥那里,希望能够在那里读书,但是去了以后,我觉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直没有和他们说.就这样8月底的时候我又回到老家.  ?? 找到了我原来的班主任,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又从高一开始读起,原来的那班同学,已经上到高三了,就这样耽误了两年.宝贵的两年.19岁发生这么多的事情,我又从头开始了,而且我的父亲还是很支持我读书.
  春暖花开的季节,在南方是没有明显的界限,同时也没有那种新奇的感觉,这是我在广州几年的感觉.春华秋实,冬去春来,在家乡是有不同的景象的.尤其是春天,特别让人容易感动.  ?? 村头有一个梨树园,春天雪白的梨花和成群的蜜蜂,嘤嘤嗡嗡的景象,嫩嫩的略带鹅黄色的梨树叶总让人想摘下来粘着家乡的特产的酱把它吃掉,其实不能吃的,味道很苦的.梨树的品种很多,有冠梨\香水梨\苹国梨\甜梨,这些都是我们农村自己的叫法,真正的学名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的他们的叫法,确实体现了它们各个的特色.  ?? 我读书时经常从梨树园中穿过,矮矮的围墙从来没有阻止我前进的步伐,到是经常听到承包果园的老太婆的骂声.我经常在午后,从学校跑出来,在梨树园的墙下背诵课文,尤其是背诵古文,经常是整篇的背诵.  ?? 靠在墙根,下午的温暖的斜阳照在身上,闻着梨花的芳香,看着自己渐渐拉长的身影,绝对是一种享受,傍晚的时分,红红的太阳靠在山腰上,和人一样也有了淡淡的倦意.  ?? 这种感觉,我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感受了,故乡的梨树花,上次和爱人一起的回去的时候,特意去感受了一下,但是爱人肯定没有我那种在斜阳下背着手,一段段背诵古文的感觉.  ?? 其实,这种状态是我在第二次重新读书的时候才有的,因为从第二次开始,我才真正的进入了学习状态,才感悟到了梨花相伴的景象.  ?? 这个果园还有一个功能,一直是我的专用厕所.在农村读书时,漫山遍野都是厕所.但是在梨树下方便,解手,一直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各位兄弟姐妹们,我也是内蒙古人,已经三年没有回老家,每年的春节都特别想念家乡,所以就把家乡的一些零零散散的回忆写了下来,发步在这里,算做对家乡的一种怀念吧
  哈哈,我们的家乡离得很近阿    多来版上交流。
  斑猪 总是抢我的沙发    欢迎老乡!
  纯老乡
  8、榆钱儿。。。  我就吃过这个
  还有一种柳蒿芽,也很好的,而且吃法很多,想念
  没去过“卡拉沁旗”。听说小镇干净整洁!
  应该叫做喀喇沁旗,是靠近河北承德的一个旗了,政府所在地是锦山,王爷府中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旅游的景点了,原来是我的中学
  王爷镇位于锦山镇西南20公里处,东界旗内四十家子乡,北界旗内大牛群乡,总土地面积为3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275亩,总人口27953人。其中蒙古族15694人。王爷府镇辖19个村民委员会。       王爷府镇原名锡伯格庄。为清代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郡王府邸,故称王爷府。王府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其初,苏布地子固鲁思奇布于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受札萨克衔,后曾建府于现龙山乡之龙头山下。至拉特纳锡第乾隆二十年(1755年)袭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加亲王品级。始按其品级和规格由清廷拨款扩建为亲王府,即现在蒙古族中学址。当时,附近只有蒙民百余家,称珠占爱拉,后改为大营子。       王爷府镇自清代至民国年间,一直为喀喇沁旗政治文化中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喀喇沁右旗札萨克旺都特那木济勒病逝,子贡桑诺尔布袭王位,曾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辟西衙门,创立“崇正学堂”,后又相继在现大西沟门村之公城,办起“守正武学堂”,在王府办“毓正女学堂”。并在坯场子办起工厂,生产肥皂、蜡烛,并织布、印染、织地毯。还首次架通王府至围场的有线电报线路。办邮政、设警察、办报纸。后因经费拮据,系列正女学堂、守正武学堂和工厂相继停办。民国初期,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贡桑诺尔布赴北京任职。       1933年,日本侵略者入侵喀喇沁旗,驻守旗境的汤玉麟部纷纷南撤,沿路烧杀抢掠,当地居民为逃兵燹,十室九空。东北沦陷时期,王府成了日本关东军和仿满州国兵的驻地。原王府院曾设协和会、警察署、贸制场(监狱)和“讨伐队”,街东侧设有仿“兴农合作社”、“鸦片组合”(大满号)等机构。       东北沦陷时期,原崇正学堂改为“崇正国民高等学校(中学)”。日本侵略者投降后,喀喇沁右旗政府曾设于此,后迁到公爷府。原王府旧址曾设蒙民师范班,后改为喀喇沁蒙古族中学。       旗县人民政权建立后,王爷府镇为一区,后改王府区。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以驻地村命名为“王爷府公社”。1966年取青松之意改称那尔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建制,那尔村公社一分为三划为王爷府镇、上瓦房乡、大西沟乡。       新中国成立后,王爷府镇工、农、牧业生产发展很快,主要农作物有谷子、玉米、高粱、土豆、向日葵等,粮食总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1.2倍。主要土特产有药材、蘑菇等。水利工程曾有青松灌渠、上瓦房灌渠和引洪滚水坝1处。乡镇企业有综合厂、白灰厂、莹石矿、淀粉加工厂、饭店、砖厂、地毯厂和苦建工程队等。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原王府址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中学——王爷府蒙古族中学。村有中心校,镇有中心总校。卫生医疗机构建全,镇驻地有地区医院,村有合作医疗站。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镇有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队、广播站。王爷府镇古建筑、古寺庙较多,有福会寺、善通寺、隆兴寺等大寺庙。至今,喀喇沁王府、社会寺仍保存完整,并被列入自治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喀喇沁旗是祖国首都通往塞外草原的咽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赤峰市南部,处七老图山脉东北麓。北境与赤峰市松山区、红山区接壤;东隔老哈河与辽宁省建平县交界;南与赤峰市宁城县毗邻;西与河北省隆化县、围场县相连。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75公里,总面积3071.8平方公里。是内蒙古、河北、辽宁三省区交界之处。  
全旗地形复杂多样,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形成中低山地、丘陵漫岗和河俗平原3种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在500—1890.9米之间。旗内西南部多为山区,天然植被较好,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49.6%;中部为黄土丘陵及山麓地带,山峦起伏,坡向多变,冲沟密布,植被较少,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37.4%;东部老哈河畔及锡伯河沿岸为河套平川地区,土层较厚,水资源较丰富,为旗内主要产粮区,占全旗总土地面积的13%。旗境内主要河流8条,其中锡伯河为最长,101公里。全旗分为老哈河、锡伯河、西路嘎河、半支箭河4个流域。   
 喀喇沁旗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风大干燥,夏季多雨高温,秋季霜冻较早,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喀喇沁旗大地山川秀丽。七老图山脉的茅荆坝,莽莽苍苍,云遮雾绕,山花烂漫,构成与河北省的天然分界。马鞍山奇山秀石,景色旖旎,被誉为“塞外黄山”,已被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另有玉女峰、翠云峰等为喀喇沁旗大地平添了无穷的灵秀之气。20世纪70年代初建成的落叶松种子园成为全国落叶松采种7个重点县之一。马鞍山水库波光涟滟,它与大沟水库和若干方塘被8条河流串在一起,有如镶在大地上的一串串明珠。地上有高山,山山锦绣,地下有洞穴,洞洞幽奇。上烧锅地下溶岩洞穴属自治区首次发现,石笋、石花、石珊瑚晶莹剔透,大洞、小洞、洞中洞犹如迷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喀喇沁大地的风光无限。   
 喀喇沁旗建制始于后金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原称喀喇沁右翼旗,建旗初人口仅为33000口人,5286户,经过350多年的沧桑巨变,喀喇沁旗已成为塞外一颗璀灿的明珠。喀喇沁旗是个民族和睦的大家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蒙、汉、满、回、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壮、锡伯、苗、瑶、侗、维吾尔、黎14个民族,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的家园。锦山镇是全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喀喇沁旗历史悠久,境内有距今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6500——6300年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000——5000年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等遗址,距今4200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和文物出土,考古发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以原始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业定居生活。   
进入夏朝以来,喀喇沁旗大地先后为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奚,契丹,汉,女真,蒙古诸民族领地。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中原有着密切联系,活动在旗境内的先民们弯弓跃马,指点江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据《诗经》《商公布玄鸟》及荀子《成相篇》载:商的先祖契及其子孙,在紫蒙之野和磔石地方生息300余年,紫蒙之野即今老哈河中游两岸。战国后期东胡族对燕国北境构成军事威胁,燕将秦开南沙败东胡,构筑长城,沿线设置五郡,今喀喇沁旗境属右北平郡辖。魏晋后,鲜宇文部东造成建牙帐于紫蒙川。唐贞观年间,设饶东乐都督府、公漠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分属两府。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辽帝吸收汉文化,拓展缰土,创契丹大小字,兴办农牧业,成为雄居北方的强大政权。旗内耶律琮墓葬记载耶琮为耶律家庭中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在辽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旗内发现的辽代文物证明辽朝暑期农物业生产兴旺,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农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贾于市”的繁荣景象。金灭辽后,战争频仍,经济衰退,旗内石泉沟古战场讲述着金戈铁马、血染青山的历史。元朝建立后,喀喇沁旗境属上都路辖区。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蔑(济拉玛)为后来迁居喀喇沁地区的兀良哈部的先祖。深山古刹龙泉寺记述在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位姓张名智然的和尚千里迢迢从字西咸宁来到此地传播佛教,兴建寺庙。龙泉寺成为周边地区佛事活动的中心。   
清朝对大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3年一会盟,各杞萨克旗独立执政,由清廷直接统辖。清廷对蒙旗王公贵族封官晋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杞萨克固鲁思奇布为贝勒,第三任杞萨克班达尔沙晋郡王,第八任杞萨克喇特纳锡第被清廷赐封亲王衔,地位显赫。十家公主陵虽然陵寝无存,但高大的石牌坊告诉人们,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叶、康熙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虽为清廷和亲政策但也为塞外蒙旗带来了手工业、建筑业、园艺种植等技术。为稳定边缰,清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9次巡视喀喇沁地区。辛亥革命成功后,喀喇沁右旗杞萨克贡桑诺尔布组建蒙古王公联合会并发表声明“诸王公赞成共和……同建民国”。   
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喀喇沁右翼旗第十四任札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加亲王衔贡桑诺尔布是清代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人物。贡桑诺尔布成长于风雨飘摇的年代,外国列强的入侵,国内政治的腐败使年轻的贡桑诺尔布看到了国家的危亡,民族的危亡,从而走上了拯救民族、振兴民族之路。在国内变法的影响下,他革弊政、兴学堂、举农桑、办工厂,力图使蒙古民族振作起来。在崇正学堂创办之始,他亲手题写楹联“崇武尚文无非赖尔多仕,正风易俗有所望于群公”,表达了他改革弊政、振兴民族的信心和决心。在北京他广泛结交进步人士,他同孙中山、严复、梁启超过往甚密,受他们进步思想的启迪,他加入了同盟会,后来还成为国民党理事之一。在北京任蒙藏院总裁期间他创办了蒙藏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材,成为内蒙古近代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   
喀喇沁旗的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金属矿产有金、银、铜、铅、锰等,非金属矿产有煤、萤石、沸石、石灰石、膨润土、高岭土、辉长石、硅石、花岗岩、珍珠岩、大理岩、白云岩、水晶、玛瑙等约20多种。其中已探明煤炭储量600万吨,黄金含量6吨,萤石储量42万吨,石灰岩储量9220吨,珍珠岩储量310万吨,沸石储量丰、质地好,是重要的出口矿产。   
喀喇沁旗西南部多林区,野生植物丰富,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全旗境内已发现维管植物95科371属803种;裸子植物3科5属5种;被子植物83科353属777种。著名的蕨菜、黄花、榛蘑、山杏仁、松籽、榛子、沙棘果为享誉国内外的山珍野味。药用植物有麻黄、甘草、黄芪、柴胡、黄芩、赤芍、百合、苍术、远志等517种。全旗有各种啮齿野生动物26种,其中以松鼠、花鼠最为典型。旗内有食肉动物很多,历史曾有过虎、豹、熊、狼等猛兽。现在则以狐和黄鼬等颁布较广。食草类动物原有鹿、狍、兔等,现在则以狍、兔分布较广。鸟类以雉鸦为常见,雉科有雉鸡、石鸡、斑翅山鹑等,鸣禽中以百灵科的蒙古百灵较为典型。   
喀喇沁旗农业开发较早,春秋战国时期,“戎菽”(大豆)、冬葱(羊角葱)就已在喀喇沁一带出现。唐代,居住在阴凉河(锡伯河)川的奚族“颇知耕种,岁借边民荒地种,秋收则来获,窖之山下,人莫知其徙。炊以平底瓦鼎,煮为粥,以寒水之而饮”。辽代今喀喇沁地,民以农耕为业,出土的铁制农具与当今的传统农具相仿。   
金元时期,今喀喇沁旗相邻地区有劝农事的官吏,明正统五年(1440年)兀良哈三卫“使者易农具(从关内)归,关吏阴之,其酋以为言,诏听归”。喀
  锦山现在很好了,广场很漂亮,还在那里举办了心连心演唱呢!
  高中-  过去了
  支持一下楼主。  建议飘红。呵呵
  纯老乡,锦山人呼呼
  这个帖子已经沉了将近五年了,好想把他贴在自己家乡的专栏里
  纯老乡,旺业甸的,NND,现在据说改成美林镇了。
  2、穷麻菜     3、苦麻子     4、婆婆丁5、猪毛菜    8、榆钱儿。。。吃过这几样,蘸酱吃,拌凉菜、还能涮着吃呢。  
  今天回看一下这个帖子,点击的人还是蛮多的,都是故乡人!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数学必修5课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