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狭窄的男人适合学习书法吗?

分类学习站点
人际交往的技巧女性眼中的20种“心胸狭窄的小气男”
沪江日语阅读提示:双击或划选日语单词,查看详细解释,并可收录进生词本以供记忆学习。
世の中には、職場でも、家庭でも「あー&もうこの人なんでこんなに小さいんだろう」と思ってしまう人がいます。イライラを通り越して憐みの目でみられることもしばしば。小さい男にならないためには、まずは「小さっ!」と思われるのはどんな行為なのか知っておくことが重要です。
当今社会上,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家中,人们总会不禁抱怨道:&啊!!为毛这个男人气量如此小啊&。不少男性也常常在烦躁至极之后被人用怜悯的目光看待。各位男童鞋,要想不做小气男,要先知道哪些行为会被人认为是&小气量&的表现。
【日常生活編/日常生活篇】
1:すぐにキレる
というのは若い人だけではありません。しかも、いい大人がすぐにというのは見ているほうも嫌になります。
发火并非单指年轻人。看到相貌堂堂的成年人一下子就大声怒骂更是厌恶不易。
2:ため息ばかりつく
ため息をつきたくなることも世の中にはたくさんあるでしょう。けれどこれ見よがしに大の大人がため息をついているのは見ててです。
2.老是唉声叹气
叫人惋叹的事情世间何止千万。但是一个大男人故作卖弄地不停叹息,看着就觉得可笑。
3:批判ばかりしている
自分は何も行動しないのに、批判ばかりしている人って、いますよね。批判することも必要ですが、も持たずに批判ばかりしているというのはどうでしょうか。「こうすればいいのにね」と言える人のほうがかっこいいです。
3.老爱批判
自己没做什么却猛地指手画脚,这种人见不少了吧。适当的批评是必要的,但是连代替方案都没有就一个劲地批判是不可取的。说得出&这样做不是更好么&的人更帅气哦。
4:自分の大変さをアピールばかりする
気持ちはわからないでもないですが。それを必要以上にアピールする必要はありません。
4.总是炫耀自己很辛苦
那份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过分强调真的没必要。
5:他人に対して厳しく、自分に甘い
自分は大丈夫。そう思っている人ほどこの傾向がありますよ。人に言うのなら自分もやりましょう。
5.严于待人,宽于律己
认为&自己不要紧&的都有这种倾向。若是指责别人,自己也该身体力行。
6:他人の過去をぐちぐち言う
過去は過去です。変えられません。現在と未来を見ることができない人は器が小さいですね。
6.对他人的过去喋喋不休
过去就是过去,已经无法改变了。不能着眼于现在和未来的人真是超小气。
7:自分の思い通りにならないと不機嫌になる
世の中思い通りにならないことだらけ。それをどうするかでが問われます。
7.事情发展不如自己预期所想就不高兴
世上不如人意的事多的是,如何应对才能体现一个人真正价值。
8:自分を否定されると不機嫌になる
否定を大きく受け止めてこそ器の大きな男です。
8.自己被否定也不高兴
敢于接受否定的才是器量大的男人。
声明:本双语文章的中文翻译系沪江日语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中文翻译仅代表译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相关热点:
如果我是男的话那绝对是不及格的了......
国情不同,天朝的公务员们态度爆差,动不动就甩脸给你,你妹
加载更多评论
日本女大学生最爱的外国男星是?
骂人是用「バカ」还是「アホ」?
日本零食:せんべい(仙贝)的秘密
里约奥运:藏于选手身上的小细节
阅读排行榜
沪江日语微信
请输入错误的描述和修改建议,非常感谢!
错误的描述:
修改的建议:男生心胸狭窄自私小气怎么办?_百度知道
男生心胸狭窄自私小气怎么办?
是我不对…但是在其他方面我很大方,有时候她同别的男生说说话玩玩之类的我也会生气…我们在一起一年多了,各位大哥大姐…摆脱帮帮我吧,自己小气爱吃醋一直忍着也不是个事啊,我也知道她很爱我,同行的还有她同学的男朋友,明明都是小事没什么…可我还是吃醋,有些气我一直忍着,其中分分和和…有时候就感到自己很幼稚,都会生气,各位情场高手,我们在一起有一年多了我说的都是关于感情上的,有时候她同学让她去一起玩!谢谢你们了,她陪她女的朋友一起逛逛街买买衣服我都会吃醋,能给她花1000我绝不给她花500,因为我知道是我太小气了
提问者采纳
以后的路还很长  问题的原因都被你分析清楚了,但结果是美好的。你的性格已经决定了你的心态,能帮你的只有自己,扩大你的交际圈,你也懂,而不是要你爱的人每天24小时都停留在你的视线中,此时此刻,可你的爱太沉。  道理很简单也很浅显,怎么帮你,爱情真的不是你此生唯一的追求,爱情都是自私的,当她飞累了?你不是心胸狭窄自私小气?不见得、学习,你把线拽的越紧,真的很经典,以后在社会上立足还要靠亲戚朋友,说难听点你是固执,不知道是哪位伟人说的,更何况对方是个有思想的人,让她飞高点。爱一个人就要让彼此幸福,你也会快乐,让她喘不过气来,别人三言两语的建议或方法是帮不了你的,她是你的,太重,爱情也不能包办一切?看得出来,你幸福吗。  “ 爱情就像放风筝”,比如工作。  不要太执着于一件事或一个人,加油啊,风筝就飞远了,多放点心思在在爱情之外的事情上,说好听点你是专注,飞得快乐点,她幸福吗,她也有她的追求,线越容易断,她会回到你的怀抱,她也有她的人生和理想,虽然你很爱她。同时也说明你的占有欲太强烈了,但这并不影响她对你的爱。当你找到值得你花心思去专注的事情后你会发现,你就再也找不到了。  爱情的拥有是心灵的满足,这只能说明你太在乎她了,相信自己。要知道爱情不是你人生的全部,关键是你做不到,改变需要日积月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痛苦的,你好像并不幸福还很纠结;放松你手中的线,线段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而且她也会因为你的大度而更加欣赏你?其实这些我都明白的。我们都是社会动物,但是,你心里要有你女朋友。有些东西是明显是你自己小气,都要和别人交往的,喜欢你的,有她的心在,她才能在里面自由的飞,因为有她的天空,那你就试图去改变自己,因为很多男生都这样的。记住。其实之所以小气是因为你很爱她,切忌太狭隘了,学着宽怀,她才能更幸福,更要有她的天空既然都知道自己小气了,那解决的方法不就在自己手里吗,都是慢慢的才懂得大度,她永远都是你的
首先说你很爱她,她也很爱你!你们的爱情很让人嫉妒!!相信你们的爱情是坚不可摧的!!没有任何人能比你们强!!还有你们需要多沟通,多解释!我和女朋友现在就是!!但是她以前很不好!!脾气任性!还和许多男人在一起过!!我现在也很反感!她现在不和任何人接触了!!呵呵,多沟通,多理解
不是钱的问题。现在社会,男女交往说话很正常,如果你事事吃醋,怀疑你是没有安全感。结婚吧,这样她就跑不了了,你也就可以放心了。要不就找一个很内向的,这样不会和别人说话。
心胸狭窄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喜欢说脏话和骂人的人通常心胸狭窄
自私、傲慢 扭曲
喜欢说脏话和骂人的人通常心胸狭窄
自私、傲慢 扭曲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喜欢说脏话和骂人的人通常心胸狭窄,心眼比较小,性格比较自私、傲慢,脾气容易暴躁、冲动、耐性差,心理比较扭曲、思想比较极端。容不得自己吃一丁点儿亏,见不得别人占一点儿便宜。当自己犯错误时,通常意识不到,就算意识到也会极力掩饰或逃避,拒不承认(这是中国人上至高官下至百姓的通病);当别人犯错误时,就会追根到底,置人于死地。这种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相互加剧、恶性循环的,如果意识不到,很容易成为生活中的“极品”人物。定义条件脏话也是有侮辱对方的言语脏话在定义脏话的核心条件时有几种前提:第一、这个词必须有冒犯性,“桌子”“树”不能当咒骂词,因为冒犯不了任何人。第二、咒骂词需要特定的冒犯性,不能太温和。第三、该语句必须触犯一项禁忌,把任何一样被视为私密的活动拉到公众领域。第四、咒骂词必须有意造成听者的震惊或愤怒或不自在。第五、该字词必须实际存在。第六、仅仅“实际存在的东西”并不够,它必须是众人广泛同意为“粘湿恶心的东西”。《“心病”的原因》作者:王臻&&& ①马加爵案发生后,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问题备受关注。青少年时期是心理障碍的多发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马加爵从小性格孤僻,没有什么朋友,不愿接受别人的批评。”“他的个人兴趣就是上网,经常浏览一些宣扬色情、暴力的网站。”马加爵的同学们的上述反映,值得我们听一听。这当然不是说,每个心理有障碍的人都会变成马加爵式的人物。但是,“心病”不除,总有一天,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怪事会冒出来。②“心病”的病因何在?据心理学专家的意见,过度关爱、期望过高、学习压力过大,乃是重要原由。巴金老人在22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小端端》,记述了他的七岁半外孙女端端的生活:“她说她是我们家最忙、最辛苦的人,‘比外公更辛苦。’她的话可能有道理。在我们家连她算在内大小八口中,她每天离家最早。下午放学回家,她马上要摆好小书桌做功课,常常做到吃晚饭的时候。有时为了应付第二天的考试,她吃过饭还要温课。”如今,端端的后继者们的忙碌程度,呈愈演愈烈之势。四岁弹钢琴,六岁学绘画,七岁请家教,八岁入题海,考场如战场,夜夜要陪读。回家有做不完的作业,双休日有补不完的课。有个孩子数学考了九十几分,招致家长一顿臭骂。过度呵护的另一面,则是苛求、干涉、指责以及虐待、漠视等等,凡此种种,都成为心理障碍发病的肥沃土壤。③当做父母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时,他的期望终将被失望所替代。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可说过:“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饱喝一剂足量的个人幸福的药,于是他就被毒死了。”另一方面,如果你不停地批评孩子,在身体、情感或性情上辱骂孩子,你的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负面看法和对世界的负面看法。斥责、辱骂和棍棒不仅会降低孩子的尊严,也会毁损孩子的心灵。日积月累,“心病”形成。④心理有了障碍,如果不加医治,偏激行为就可能在一个早晨喷出。有“心病”,要早治。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有关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是治疗青少年“心病”的一剂最有效的良药。我希望每个家长、教师和其他热心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朋友,都来做防治青少年“心病”的良医,努力把这个多发病、常见病的发病率,降到最低。(选自《青年博览》2004年第8期,文/吴兴人)交际心理:说脏话爆粗口女人比男人厉害!对于男人会爆各种粗口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已经不觉得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了,但是现在的女人同样会爆各种粗口!甚至让男人望尘莫及!这样的女人不是在传说中,其实你的身边就有,你如果仔细听听你就会发现在你身边的女同事或者女性朋友也会爆粗口,甚至越来越彪悍了!脏话满足我们的攻击本能越压抑就越需要得到即刻的发泄。在我们所能采用的宣泄途径中,说脏话无疑是最容易实现、起作用最快速最直接的选择。要宣泄就要有出口,事实上,人们一直也在充分利用身上的出口表达攻击:瞪眼,通过眼睛流露出愤怒和怨恨;还有人喜欢用吐沫啐人,也是一样道理。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真的想结结实实地把某些人揍上一顿。但事实上,绝大部分时候你没有碰过他们,最多只是骂几句FUCK OFF而已——多数时候还是在背后骂的。此时,这些脏话就代替了你的拳头。因为脏话本身就有许多龌龊、暴力的意思,而人们想到脏话,随之而来的想法一定是底层,暴躁,危险等消极词语。打一个人,是为了让对方痛苦,那么将脏话作为消极的、肮脏的信息传递给他/她(即使是自言自语,人的潜意识也会这么认为),不是同样达到伤害他他/她,让他他/她痛苦的目的了吗?于是,通过咒骂的发泄,揍人的愿望消失了。所以说任何东西都是有益处的,包括脏话,否则人们早就在不断的斗殴中死光了。另外,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说脏话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融入团体。如果一群朋友邀请你参加派对,在场的每个人都在抽烟,你就很难不抽,哪怕你其实很讨厌抽烟这种行为。同样,当大家都在曝粗口,如果你独善其身就显得有些另类,因为一句带着SHIT的脏话,“高雅的人”在“得体的场合”是不能说的。而一旦你也曝出粗口,立刻表明你是“我们的人”,你们之间的谈话是“我们的谈话”,于是,朋友之间的心理鸿沟瞬间被拉平,轻松愉快的氛围即刻形成。女人比男人说脏话少吗?没有任何实证支持,性别是决定说多少粗话的因素。美国语言学家托马斯·穆雷在记录下4000名男女学生的谈话后发现,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脏话从他们嘴里蹿出来的时间比例一样多。实际上,我们头脑中女性不说脏话的观念,只是来自那些穿梭在办公室,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形象。在一些边远农村,不少妇女可以扯着嗓门隔着一条马路相互对骂,其运用脏话的熟练程度常常让男人也瞠目结舌,甘拜下风。而绝大多数现代女性在公开场合尽量控制自己的言行,主要是受到社会教化的影响。通常,社会大众对说脏话的男人更为宽容,认为他们不拘小节,甚至有男子气。而女性如果在公开场合说脏话,需承担的压力比男人则高得多,所以她们需要更大的勇气面对周围人的评价和眼光。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天然地在性活动中更为主动,性对于男人来讲本身就具有攻击的色彩,因此,很多指向女性下体的脏话,从男人的嘴巴里讲出来,攻击的意味更多、更浓烈。而由于女性在性活动中的接纳角色,性本身让女性联想到的攻击色彩就较男性为弱,所以一般意义上的脏话也相对较少地被女人使用了。&骂人与心理宣泄:骂人心理学与最高境界Winmillion&& &骂人者人恒骂之,看来这是一个公理,所以,想以骂而取胜者,从古到今得不偿失。如何面对别人的侮辱,不论是佛教,还是儒家,开出的都是忍耐、宽容和慈恕,道教要高明很多,教人以道术应对。但是不管怎么说,众多的善良者,都不主张以杀止杀,以骂止骂。人性好强不服输,冤冤相报何时了?有人说:骂人有罪。我说,不对,骂人有病。对待病人我们理应倍加同情和爱护,绝对不能排斥、歧视,应当帮助他们医治心理创伤。奉劝这些网友不要讳疾忌医,应当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呼唤另外一个自我,看到人生美好的一面,以感激和感恩的心态过好每一天。 有语言就有骂人,想让骂人在人类绝迹,除非让人类绝迹。骂人是一门学问,骂人是一种境界,骂人也是一种心情,骂人是一种休闲,骂人是一种消遣。  骂人既是一种心理发泄,也是一种心理攻击,前者对自己而言,后者对他人来说。每个人都有心里憋气需要疏导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有在关系上降伏他人的需要,所以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无论从个体上还是社会上,骂人的发生都在所难免。 按照心理学理论,每一个人都有意识,在精神深层还有潜意识。潜意识往往反映出一个分裂状态下的自我。在日常情况下,意识指挥着人们的思维、行动,而潜意识潜伏在深处,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没有被表现出来。为了发掘人们的潜意识,心理学医生往往采用催眠术,让心理有障碍的病人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释放出潜意识包含的信息。在催眠状态下,有些病人讲出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疙瘩,心理医生对症下药,帮助他们从抑郁症中走出来。 第一类 简单地骂别人是狗或其他动物,从潜意识来看,只能反映出对自我缺乏信心。 第二类骂人的话充满了暴力倾向,例如“我杀了你,剥你的皮”、“你们一定会死得好惨”、“不得好死,天诛地灭”等。常常使用暴力语言的,在潜意识中往往有暴力倾向或者被暴力欺凌的历史。他们对现实不满,想反抗却又无路可寻,潜意识中的暴力倾向很可能转换成用伤害自己来逃避。这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态。 第三类是怀疑型的谩骂。例如 “他肯定拿了房地产商的钱”、“他肯定买了好几套房子,把房价忽悠上去好发大财”。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内心非常阴暗,他们怀疑社会,怀疑团体,甚至怀疑身边的一切人。他们总在怀疑别人占了便宜,而自己吃了亏。在潜意识中骂别人是骗子的可能就有骗人的倾向。从潜意识来分析,很可能他们曾经受过骗、上过当。他们受到的伤害历史可能要追溯到童年。    第四类谩骂具有性侵犯特征。按照道理来讲,能够上网的人大多受过相当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骂脏话、下流话。他们敲下这些字的时候,心情绝对不是那么轻松、愉快。如果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骂些最恶毒的话,也要花费一定的气力和心思。他们首先体验了这些咒语的意境,受到了第一手煎熬,然后再以幸灾乐祸的心态奉送给对手。他们或者是有着性虐待倾向,或者有被虐倾向。他们偏好采用这样的语言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压力,在无形之中暴露出来自身最阴暗的一面,而这一面恰恰是最真实的写照。这种虐待或被虐心理都是病态。    第五类谩骂集中在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态度上。例如“一个土鳖,还什么教授呢”,在潜意识中,他们承认教授是有学问的人,因此,为了表达不满就否定对方教授的资格。还有人连对方的学校也一并予以否定。在他们的意识中自然明白,对方教授头衔是真的,所在的大学也是第一流的,绝对不是他们骂几声就能否定的。对谩骂者来说,承认这个现实确实很痛苦,于是,有人在潜意识中干脆走上极端,希望“再来次文化大革命,把你们这些教授统统送到乡下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在发泄情绪的时候居然忘记了今夕何夕。骂人的病态心理——匿名恶骂,只敢躲在阴沟里蝇言鼠语网络里,最常见的,就是匿名谩骂。或是临时起个名字,恬不知耻地骂人。其实,骂者之所以匿名,就是因为他们绝没有胆量,名正言顺地在强者面前口诛笔伐,在邪恶面前指桑骂槐。无形的网络,让这些鼠辈们渐渐的有了露出利齿的微胆,咬一口就跑,骂一句就笑,是他们苟且偷安的本事。不过,这样的骂者,大多还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他们往往藏在下水道里嗷嗷一阵乱骂后,撒腿就跑。您别担心,不一会儿,他们还会悄悄地回来,胆战心惊地看看别人对他无耻短评的反应。因为我说过了,他们这种人,都是鼠目寸光、妒贤嫉能的家伙。倘若这时有人和他们没完没了地还骂,或是戳穿其流氓的嘴脸,他们就被气得张牙舞爪地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反复琢磨骂他的语言是什么意思,越想越气,越气越想,内分泌失调,肝火攻心,抑郁寡欢,险些要了身家性命。——署名攻击,只好暴露外强中干的淫威当然,也有明目张胆地报上名来,和所有“不识务的”满嘴喷屎地谩骂者,他们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我是××,我怕谁?”每当我听到这样无耻到极点的狂言,我真是无言以对。真的,当有的人,把自己和流氓痞子划等号时,那他还有什么资格,和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针锋相对呢?——骂的原因,只是片面主观地分析问题骂人者,通常没有什么哲学水准,不可能凡事都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事物。他们往往容不得别人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似乎这世界除了友人,就只有仇人。他们常常用愤愤不平的目光看待所有的人和事,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看着不顺眼就开骂,听着不顺耳就乱叫,什么解恨骂什么,直到骂累为止。他们认为只有骂,才能引起关注,而且来得痛快。这就是网络,在带给人们最大便利的同时,又为人们编造了一个覆盖全球的、暴露自己原始丑恶面目的平台。很多人,之所以能骂得出口,首先是因为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就是错的。世界之大,芸芸众生,有不同观点那是再正常不过了。而骂者在张嘴骂人之前,压根就没瞧得起他人,根本就不是为了和别人探讨问题,因此,他骂人也不是为了说理,只是为了解气。——骂的症结,只顾心胸狭隘地对待他人现在看来,骂人是不论文化高低、修养深浅的。骂者,大多是小肚鸡肠、缺乏教养的伪君子。他们的人生哲学只有一个——顺我者昌,逆我者骂。对于这样的人,我没什么好讲的,我劝大家不要和他们对骂,要心地坦然,一笑了之。然而,还有相当多的人,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直肠子,口没遮拦,遇见自己看不上眼的事,就要管,说着说着,就嘴带郎当了。对于这样的人,我不觉有些悲哀,就不会有话好好说吗?挺好的人,为什么非要用龌龊的语言来装扮自己呢?在红袖,我最钦佩的,就是编辑小晓追梦。她一个江南小女子,面对众多蛮横的唾骂时,依然能坦然一笑。我问她为什么不还嘴,她心平气和地说:“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太大了,让他们骂出来,心里会好受些。”面对这样的回答,我一个大男人,深感自惭形秽。我还见过这样俩个写手,他们只因一句话就大开骂戒,互不相让。最后,俩个人都骂累了,等缓过神来,才明白,原来俩人的观点是一致的,然而,话是骂出去了,脸也丢尽了。——骂的技巧,只用低能的智商施展骂功我这里讲的骂,不是针锋相对的争论,甚至嘲讽,而是简单低俗的诽谤谩骂,其俗不可耐的伎俩,叫人觉得骂人者,甚是可怜虫。大学里的一位俄罗斯女生,在公交车上,遇见俩个男士,因为占座发生争吵,最后明火执仗地施展“国骂”功夫。她悄悄地问身边的中国同学,国内同学不好直接翻译这些污言秽语,只能拐弯抹角地解释:这位男士极力要和那位男士的母亲发生性关系,而那位男士也非常希望和这位男士的母亲发生性活动。没想到,这样解释,外国女生更加糊涂了,她苦笑道:“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呀,想性交就去做好了,为什么还要生这么大的气呢?”其实,骂者着实令人可悲。一是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才会想起这丑陋的最后一招;二是连他自己也明白骂人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否则,别人骂他,他就不会气得寝食不安了;三是由于多大数骂者,只会国骂这极为简单的招数,所以他也觉得自己都不及黔之驴的水平,还能暂时吓跑老虎。——骂的结果,只能不断降低自己的人格我常说:如果把明文语言比作美丽衣服,那么骂人无疑就是当众脱掉一件件外衣,最后一丝不挂地站在大厅广众面前,还厚颜无耻地摆弄自己下半身“那二两肉”。他们绝没有鲁迅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伟岸气节,更不会象刑场上英烈们那样的威严不屈,随着他们一句句丑恶的谩骂,他们在众人面前,面目越发的狰狞,身材越发的矮小,内心越发的阴霾。骂者虽自鸣得意,以为又占了多大的便宜,却不知,别人不还嘴,是因为人们不想和一个早已失去人性、丧失了做人资本的低级动物费什么话,人们听到的,只是一声声的狂吠而已。网上骂人者,其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1. 心理阴暗型。这类人,心中往往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多少有点心理问题。一向惟恐天下不乱,搬弄是非,挑拨离间。见不得别人好,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眼红。骂上两句,聊以自慰,就是这类人的心理。2. 指桑骂槐型。这类人,要么早上上班被老板骂了,要么睡觉前被老婆打了,心中有一股怨恨无法排遣,遂到网上来发泄发泄。所以这种人骂的其实不是你,而是那个让他受了气的人,你只是不幸成了他的出气筒。3. 报复泄愤型。你在网络上行走,无意中也许得罪了某位小人,那你的噩梦就来了。小人们一般不会光明正大和你较量,他们一般预备了多件马甲,需要时就披挂上阵,轮番出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你批倒搞臭。4. 口不择言型。有些人,要说他有多少恶意,我看也未必,但就是不懂怎么说话。好好一句话,到他嘴里就变味了,就成了骂人的话了。这些人真该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化素质。5. 以丑为美型。有些人,似乎把骂人看作是一种潇洒的举动,成日把“三字经”挂在嘴上,看谁谁不顺眼,瞧那那不舒服。自以为言辞时尚够酷,其实是痞子作风十足。插根洋葱充大象,你唬谁呢?鲁迅先生说的好:“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网上骂人者,表面看无所畏惧,牛气哄哄,其实色厉内荏,心理素质很差。根本不敢正面应战,只敢躲在虚拟世界中,背地里下拐子,使阴招。古往今来,没有一位智者,他的胜利是用谩骂得来的。“一个人要么做政治家,参与政治斗争,要么做艺术家,通过艺术宣泄心理能量,要么就要学会吵架,如果一个人不会吵架,那么就只有生闷气的份了”。虽然这类说法不正统,但是我觉得我说的是真理。现实生活里,一个人不在沉默中宣泄,就会在沉没中变态,尤其是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无形和有形的压力都大,如果不知道一点心理宣泄,那么,人真的会变态。宣泄是自我保护和护养的有效措施啊。  鲁迅堪称是国家级国骂大师,而且段位极高。以前就和胡适、粱实秋等人对骂过,这些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被鲁迅骂得人头变狗头。死后都还遗臭,臭哄哄的,而且不知情的人总以为正义总是在鲁迅一边。事实上,鲁迅先生也和我们一样,有比我们高尚的地方,也有和我们一样俗不可耐的地方。  翻看一下鲁迅杂文,如果你把它看作很多是鲁迅宣泄情绪,骂人的话,就忽然内容易理解了。鲁迅先生的骂的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很多是扩大化的,比如骂林雨堂,讨论一些八辈子和实际生活不沾边的事,鲁迅先生也是义正词严,正气凛然,有过激之嫌。 “消愁莫如诗”、“愁来半凭诗谴兴”、“诗可以怨”,这些古老的诗学告诉我们诗歌的心理宣泄功能。在网络上也不难发现,一些生长在其中的植物,写出美丽的文字。  心理宣泄,在这里不等同于发泄,宣泄是有计划和理智的疏导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欲望、冲动等,发泄则是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盲目性。宣泄有建设性宣泄和破坏性的宣泄。人都有所谓的“佛”、“魔”心态,宣泄得好,你可以成“佛”,宣泄的不好,你就会象个破坏分子,比如,有可能会骑着老鹰去撞美国的五角大楼等,有可能站在地球仪上乱撒尿等。“什么人性伟大,有时候不是狗屁就是狗屎。古今中外,说穿了很多事情都是一个良好宣泄与否的问题,会宣泄或宣泄适当的,就健康,就潇洒,不会宣泄的,就不正常。文人好骂,军阀好战,除了利益,也只是一个宣泄问题,圣人和常人不同处,也只是心态好一点而已”。把宣泄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也算罕见。骂人是最原始和最直接的一种情绪宣泄,骂人的消极作用/thread-.html五种家庭精神垃圾侵袭孩子  一些父母将居室布置得漂亮干净,可却忽略了小家庭的精神环境。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精神垃圾,侵蚀、毒害孩子纯洁的心灵,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1. 粗俗的语言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最深。  一些父母在家里不讲究语言文明,夫妻间经常出言不逊,言语粗俗,对孩子骂不绝口。这些粗俗的语言像病毒一样毒害着孩子纯洁的心灵。  2. 暴躁的脾气  有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乖僻。开口便骂,举手便打。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常是父母坏脾气和坏性格的主要受害者,被父母的大发雷霆吓得胆战心惊。父母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对长期生活、成长在自己身边的子女,影响甚深。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坏脾气和坏性格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3. 夫妻关系不融洽  如果夫妻间感情不融洽,关系紧张,势必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因为,在恶劣的家庭气氛中生活,孩子纯真活泼的天性会受到压制,饮食、睡眠、学习、游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身心受到摧残。  4. 不良习惯  不可将坏习惯看成是小事,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深远。父母懒散、贪睡、不讲卫生,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到身上。有位小学教师发现一个有趣又发人深思的现象:班级里那些个人卫生差的学生,其家庭卫生往往也较差。可以说,孩子的不良习惯主要来自家庭。  5. 不良嗜好  根据对少年吸烟者的调查,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吸烟者比父母不吸烟者多3~5倍;"酒鬼"的子女一般也比同龄人更早地沾染上酗酒的恶习;赌博的危害更甚,孩子不仅容易从父母那里学会赌博,而且在一个彻夜打牌或打麻将的家庭里,孩子也不可能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生活在赌徒的身边,学习、品德大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另外,还有的父母喜欢吹牛、撒谎、自私、好占小便宜等,这些都躲不过孩子的眼睛和耳朵。  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是美丑善恶、高尚卑俗,都会深深地在孩子的脑海里扎根,直接影响他身心的发育和成长。因此,要想孩子身心健康、成龙成凤,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杜绝或减少家庭精神垃圾的产生。亲情的缺憾曾奇峰    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亲情中获得温暖、力量、勇气,以及其它所有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即使一个人丧失了一切,只要还有亲情在,他就一定能够活下去。但是,亲情却不是完美无缺的。由于亲情提供的是一种距离太近的关系,所以她也可以是最有杀伤力的一种感情。如果说没有经过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的话,那么,没有经过反思的亲情,也同样是不值得拥有的。作为心理医生,目睹了太多的亲情框架内的迫害与被害、施虐与受虐,而最令人难过的是,在这样相互拼杀的关系中的当事人,还误以为他们是在相互爱着。很多人的人生悲剧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开始的,然后一直持续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点。  心理学致力于更多地了解人性,以便给大众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相信在这个“有问题、找专家”的分工明细的时代,心理医生们可以给与处于亲情困扰的人们一些切实有效的帮助。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有关亲情的心理咨询案例。  去年初节后第一天上班,我首先接待的是一个家庭。普通的三口之家:父母加上一个上大学三年级的儿子。大家都坐下后,父亲先作自我介绍说,他是某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跟心理医生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有点关系。在他说出了自己的名字之后,我略微一惊:这个名字很熟悉啊。看到我的反应,他笑了笑说,也许我写的一篇文章你读过,题目叫《论词语制造的心理现实》。  这篇文章我的确读过。又岂止是读过。记得大约四年前读到这篇文章,欣喜若狂,自己看了好几遍不说,还推荐给了我认识的所有心理医生,并在一个专业论坛上做了转贴。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表面看起来,似乎是一个人在使用特定的词语,但深层地看,这些被使用的词语,也会决定或者限定它们的使用者。举例来说,一个人如果总是使用文雅的词语,这些词汇就会使这个人的言行也文雅一些;反之,一个人如果总是使用一些粗俗的词语,这些词语就会是他的言行更加粗俗。在这个意义上,人被他使用的词语“制造”了。  由于印象深刻,我还记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姓钱。现在这位令人尊敬的钱教授,就坐在我的面前。也许是因为有先前的好感垫底,我觉得钱教授举手投足之间既彬彬有礼,又有一种江湖汉子的豪爽之气。再扭头看钱夫人,虽然已人到中年,但身材修长、满面红光,呈现出来的样子明显要小于实际年龄。  再看他们的儿子,他自我介绍说名叫钱小乾,长得虎背熊腰的,但却是一脸的阴云密布,跟他这个年龄应有的阳光面容相去甚远。我猜想这就是这个家庭今天要找我的原因了。  大家自我介绍完毕,钱夫人开始说话。她说,小乾在一个省级重点中学读高中时,成绩非常优秀,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省城最好的大学。但是,一上大学就不好好学习了,用她的话说是堕落了。堕落这个词,让我这个从不对来访者的言行做道德判断的心理医生听来有点意外,但我没打断她的话。钱夫人继续说,小乾住在学校,每次她打电话给他,他都没有在学习,而是在做跟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打球、看电影或者跟同学逛街。这个时候我问,你多长时间打一次电话给小乾呢?钱夫人回答说,大约一周四、五次吧。我又问,这是多还是少啊?钱夫人一愣,脸微微泛红,过了好几秒钟才小声说,也许多了点,但马上又提高声调,说打电话去监督他学他都不学,不打电话那岂不更糟糕了?  气氛开始变得有点微妙。我接着问,现在情况很糟糕吗?钱夫人叹了口气,把目光转向小乾,意思好像是,那些丑事还是你自己交待吧。小乾直了直身子,咳嗽了一声说,嗯,是不好,到现在为止,我总共有十门课不及格,毕业、找工作都成问题。说完就低下头去,显得整个场景都好像跟他无关了。  在短暂的沉默后,钱夫人叹了一口气,钱教授面色严峻。我打破沉默,对小乾说,这真的是很糟糕的情况啊,我上大学时,总共有三门功课不及格,每次的不及格,都让我想到自杀,你现在的情况,比我困难多了,你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东西让你能够挺过来,让你现在至少还活着呢?  听了我的提问,小乾慢慢地抬起头,看得很清楚,他的眼睛充满了泪水,只是没有流下来。他看了看父母,又看看我,真诚地说,这要感谢那些跟我一样的难兄难弟,我跟他们一起互相鼓励,一起复习准备补考。在小乾回答我的提问之前,我的心情本来是有点沉重的,但在听到“难兄难弟”四个字的时候,却差点笑出声来。我心里想的是,一个十一门课不及格的兄弟,的确是一个十门课不及格的人的最好的心理医生了。  小乾的话刚一说完,好久没说话的钱教授立即说,你那些难兄难弟也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坏朋友,交友要慎重,跟他们在一起会有什么出息?也跟他们一样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小乾马上反驳说,他们都不是坏人,只不过是成绩不好而以,他们都是很讲义气的人。钱教授明显生气了,声音虽然没怎么提高,但却很严厉地说,哼,讲义气!那是江湖混混玩的套路,你可是正在受高等教育的人!  我相信,在到我这里来之前,这样的火爆场景已经在这个家庭的三个成员之间无数次地上演过了。而且,在我的咨询室里,也无数次地上演过这样的家庭“战争大片”。在这样的“战争”中,参战的几方使用过很多的词语,但今天,“讲义气”这个词,好像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到。直觉告诉我,新词语一定会带来新的机会,更何况,此时此刻在我咨询时里,还坐着一位词语方面的专家。  一阵紧张的思考之后,我找到了突破口。我先问小乾,你觉得爸爸是个讲义气的人吗?小乾想了想说,是的,他是一个对朋友讲义气的人,他的朋友也这样评价他。我看了看钱教授的表情,似乎无动于衷。我接着问小乾,那你觉得爸爸对你讲义气吗?大约是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他又一次低下了头。再看钱教授的表情,已经是有点紧张了。  我决定继续问下去,还是对小乾:你能不能告诉我,在你一门又一门课不及格之后,爸爸妈妈所做的所有事情,所说的所有的话,对你起了什么作用?小乾依然低着头,不说话,眼泪一滴一滴掉在了裤子上。我把问题提得更加容易回答了一些:有三个答案,你可以选择一个,第一,有帮助;第二,没有帮上忙但也没有让你更难受;第三,不仅没帮上忙,反而让你更难受。过了好一会儿,小乾几乎用哭声回答说:第三个。  接下来是有点可怕的沉默。我觉得心很痛,所以不想再说话。三个男人的沉默,还伴随着钱夫人时断时续的抽泣声。然后这一次咨询的时间就到了,在有点尴尬的气氛中,我们约了几天后的咨询时间。  几天后三人如约而至。从他们的面部表情中,我感觉到了一些跟上次不一样的东西,但不太清楚是什么不一样。我开门见山地跟钱教授讨论词语的学问。我问他,什么样的词语会用来描绘亲情?钱教授边想边说:温暖、亲密、甜蜜、血浓于水,等等。然后我又问,什么样的词语会用来描述友谊呢?钱教授说:尊重、真诚、拔刀相助,嘿嘿,还有我们上次谈话提到的“讲义气”。  钱教授的两声嘿嘿,让我觉得无比轻松,因为这表示,他有一个足够开放的、为改变做好了准备的内心世界。我也笑了笑说,用于亲情和用于友谊的词语,它们的意思有重叠的地方,也有不重叠的地方。比如,朋友间说“讲义气”没问题,亲人间说“讲义气”就有点怪异了。但是,根据你那篇里文章说的道理,这些固定用于亲情和友情的词语,会不会限定了亲情和友情,或者说会不会强化亲情和友谊的弱点呢?我们可不可以来个颠覆,在亲情中也使用“讲义气”这样的词语和评判标准呢?  一连串的提问,让钱先生陷入了沉思。钱夫人和小乾分别说了几点自己的想法,大约都是说这样反思亲情一定会有些好处。最后,钱先生对我说,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他对自己做了50年儿子和23年父亲的经历的反思,还涉及到他的专业领域,所以他要回去好好想想。我笑着同意了。  三个月后,我收到了钱教授寄来的特快专递,里面是一封写给我的信和一篇论文。信是这样写的:  曾医生:谢谢你两次跟我们的谈话。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有关亲情的问题。毫无疑问,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紧密最珍贵的感情,但是,因其基于血缘的和婚姻的坚固基础,所以有时会使处于其中的人过于有恃无恐而为所欲为,后果就是带给亲人和自己以伤害。在小乾遭遇困难的那段时间,我和妻子对他做的,不仅谈不上讲义气,反而有“落井下石”之嫌。如果能够像你说的,在亲情中引入“讲义气”之类的判断友情的标准或者词语,就会使亲情稍微淡一点、使身处其中的人在言行上更慎重一点。我坚信,这种改变不仅不会损害亲情本身的品质,反而会使她变得更加健康和完美。我把这些想法,写成了一篇词语心理学研究的论文,即将发表在一家专业刊物上,随信寄给你,请多提意见。  读了这封信,我就知道小乾和整个家庭的情况会朝什么方向发展了。而且,钱先生在内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大度,又增加了我对他已有的敬重。我想,我也要写点东西,把在亲情中加上友谊的距离感的想法,告诉更多的人。过度教育导致孩子厌学&开学已经快两个月了,雯雯好像还没进入状态,上课总是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听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作业拖拖拉拉,晚上不到10点就瞌睡,早晨睡到7点也叫不起来。爸妈很着急,忍不住要数落她,但一说她,她就发火,“烦死了!”“累死了!”成了她的口头禅。在班上也判若两人,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吵嘴。老师也反映,她开学后做作业很粗心,一些简单的问题都会弄错。这孩子到底怎么了?以前她可是很乖的啊!雯雯的爸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发现孩子的异常后,马上带她来心理中心咨询。他们向心理咨询师详细叙述了雯雯的情况。原来,雯雯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爸妈对她期望很大,不放弃任何让她多学习的机会。每到暑假,不惜本钱地给雯雯报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班:钢琴、舞蹈、书法、英语……凡是别的孩子有的,雯雯也有。爸妈总认为,就算她以后成不了钢琴家、舞蹈家,现在多学点也没坏处。这个暑假也一样,为了让雯雯参加这些学习班,爸妈硬是节衣缩食省出了这笔钱。本以为,这些智力投资能给孩子增加自信心和竞争力,却没想到得到这样的回报,他们能不着急吗。听了爸妈的叙述,心理咨询师又跟雯雯做了一番交谈。之后,心理老师告诉爸妈,雯雯有些轻度的厌学倾向,原因就在于爸妈对雯雯的教育过了头,陷入了过度教育的误区。爸妈一听愣住了:“对孩子的教育也会'过头’吗?”对家长来说,过度教育也许是一个较陌生的字眼。以前,总听说对孩子关心不够,教育不够,什么时候教育也变得“过度”起来?事实上,随着中国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越来越迫切,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教育,已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喋喋不休也是一种过度教育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过度教育指的大概就是给孩子过多地“开小灶”,导致孩子消化不良。事实上,过度教育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以下几方面:1.过分强调早期教育和特长教育:这恐怕是现代家庭最常见的教育误区。胎教、幼儿英语、周末学钢琴、假期参加补习班,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恐怕早已是家常便饭了。父母总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但是要知道,早期教育和特长教育固然重要,也要因人而异。如果不考虑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个性和气质差异,一味给孩子“恶补”,很可能造成孩子“消化不良”,严重的会因此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甚至使孩子的性格发生扭曲,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2.过度干涉:这类父母对孩子总是喋喋不休,事无巨细,样样过问,对孩子缺少平等和尊重,忽视孩子的独立性,总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什么事情都不肯放手让孩子去做。或者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要站在身后指指点点:“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样不行,那样才可以”。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天性被束缚,健康的成长被限制。3.过分保护:这类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像保姆一样,孩子的一切要求都尽可能满足,一切事情都尽可能代替去做,不愿意看到孩子遭受任何委屈和挫折,孩子有任何不满或不顺,他们便会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职责。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心中惟有自我,不会考虑别人,缺乏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自理能力差,难以适应他所生活的社会。4.过分处罚:与过分保护相反,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和苛刻,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客观现实,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有时仅仅是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别的孩子能做到,便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做到,过分重视父母的威严,如果孩子违抗命令或犯错,便感觉自己的尊严受到冒犯,挖苦、辱骂孩子,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过度教育的危害不仅是学习障碍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情走过了头,必然会产生反作用,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有的家长觉得,给孩子“加码”过多,消化不了,无非是白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过度教育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影响孩子的学习上,有时甚至会导致孩子的性格缺陷,这比单纯的学习障碍更令人担忧。1.过度教育,导致学习障碍。过分强调早期教育和特长教育,使孩子的休息和自由玩耍时间被大量占用和剥夺,父母的强迫、过多的智力刺激,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快乐,使孩子丧失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儿童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丧失了兴趣的学习,会变成一种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孩子便对学习发生抵触和抗拒心理。这也是当今许多孩子厌学、恐学和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2.过分干涉,导致逆反心理。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样样过问,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即便你说得对,他也不肯照办,甚至对着干;或因为害怕父母的批评训斥,有些事情干脆对父母隐瞒,结果直接导致了撒谎、离家出走、网络迷恋等行为问题。而且,由于干涉多,赏识鼓励少,不利于孩子自尊自信的建立。3.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的交往障碍。父母对孩子过分的宠爱和保护,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苛求别人关怀,缺乏责任感和爱的能力。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性、应对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一旦离开父母,容易引发无助、无能、自卑等心理冲突,在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方面,容易发生困难。4.过度处罚,导致孩子性格缺陷。对孩子过于严格、苛刻,使孩子感受不到亲情和爱,在恐惧、压抑的环境中长大,会使孩子变得压抑、自卑、唯唯诺诺、优柔寡断,或者相反,变得冲动、冷酷、脾气暴戾。这样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对人往往怀有敌意,攻击性强,在人际关系方面经常存在困难,遇到挫折、失败时,很容易做出偏激的行为和反应。该如何对孩子适度教育过度教育是个很庞杂的问题,它的形成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孩子在特定年龄段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规律,讲究教育方法和技巧,一定可以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更快乐。1.早期教育和特长教育,要从孩子的个性、气质类型、潜能特点出发,注意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快乐感,只有出自兴趣的学习才是主动、快乐、不容易厌倦的,相反,若学习缺少了兴趣和快乐,则是被动、强迫、枯燥和痛苦的,很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2.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不要过多干涉。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可以引导,但不能干涉和代替,要允许孩子自己探索。犯错误和失败,是成长过程中难免的,不能因为害怕孩子犯错或失败,而对孩子横加干涉。3.不要对孩子大包大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会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做事,发展自我责任感,帮助孩子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取各种能力。4.尊重孩子,不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志,对孩子的设计和规划,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期望值。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而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入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鼓励孩子不断地超越自己,战胜自己,体验生命的价值和快乐。望子成龙是许多人的美好愿望,但必须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成得了“龙”的,希望父母们不要在过多的干涉中束缚了孩子,埋没了他们的天性。&&精神虐待会造成孩子精神创伤  关于“汕头潮阳区一名5岁女童惨遭养母毒打”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儿童受虐”的现象实际上非常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而专家指出,人们提起虐待孩子时,往往会认为体罚才算虐待孩子,而忽视了情感上的虐待。精神虐待的危害尤甚于肉体上受虐待,因为情绪和心理的虐待是隐性的,不像肉体虐待这么容易证明,对孩子会造成很深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障碍。专家表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要先学习处理生活压力及控制自己的情绪。  所谓精神虐待,指的是危害或妨碍儿童情绪或智力发展,对儿童自尊心造成损害的长期重复行为或态度,如拒绝、漠不关心、批评、隔离或恫吓,最常见的形式是辱骂或贬低儿童的人格。  很多父母在打骂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严重伤害了孩子,这种情况属于非蓄意虐待,父母无法承受压力、控制情绪,从而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造成伤害。也有一部分家长不懂得如何有效管教孩子,情急之下就动人打骂。因此,专家指出,家长必须先学习处理生活压力及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把气发泄在孩子身上。  同时,专家指出,常常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就认为孩子有问题,有些家长则期望过高,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局限。因此,家长学会理解孩子,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并注意子女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多与孩子交流。  什么是“虐待”,什么不是  从某种程度来说,“虐待”的定义,在很大的程度上在不同文化标准下,有不同的标准。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一个小孩因为周遭的人故意、长期、重复地向他做一些举动,造成他的自尊心受损,都可以称之为虐待。  专家指出,在正常的家庭环境,偶尔的打骂不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而合理的管教和精神上的虐待,有本质的区别。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考试不及格,父母亲一直骂他说:“你就是很笨”,对孩子作出人身攻击,贬低他的能力,便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对而言,如果父母跟孩子说:“你这几个礼拜没有好好读书,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考试不及格,你应该罚吗?”,这是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批评,属于合理的管教。  至于如何让家长认识到管教孩子的正确方法,专家建议,家长们要自己主动多学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从而正确体会到管教孩子的最佳方式。“压力”不是动力,是破坏力自由对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多重要?猴子是阶层性的社会,猴王可以任意殴打小猴子,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动辄得咎。实验者把刚出生的小猴子与猴王关在一起才六个月,跟控制组比起来,它的神经就显著地萎缩了。后来用老鼠来做实验,这些老鼠比猴子幸运,它们不曾被打骂,只是一天六小时,给它们套上网袋,限制它们身体的活动,但是头露在外面,吃喝随意,只是不准动,跟控制组比起来,神经的突触及树状突都萎缩了很多。这些研究发现:强大的压力会永久性地改变青少年的大脑结构,影响这些孩子以后的学习和记忆,而且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压力伤害比童年时期的更严重。心灵上不自由的感觉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发育,连心智不是这么发达的老鼠都如此,更不要说人类了。很多大人都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要花力气去管教他,但是不当的管教,如威胁孩子“不听我的话,我就不爱你”,开口闭口都是“不准……”,这样会使反面效果更大。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就是压力,父母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投射到孩子身上,造成他的压力;也不要迁怒孩子,把孩子当出气筒。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应该疼惜他、爱护他。在火车上,一个妈妈不停地骂她的小孩,好像是参加什么比赛落选了,因为我听到她说“连这个也不会,笨死了”“你永远成不了大器”“你为什么不能多像弟弟一点”。当卖便当的走过来时,孩子怯怯地问:“可不可以买便当?”母亲大声地说:“考那么烂还敢吃便当?”孩子立刻低下头去,不敢再多说,我看了很不忍心。在实验上,我们看到语言暴力会改变大脑神经的连接,影响大脑的发展和功能。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科教授Martin Teicher比较了51名受虐儿和97名正常儿童的大脑,他发现,语言暴力的受虐儿,其小脑蚓部不正常。小脑蚓部是维持情绪平衡的地方,它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基因来得大,它的异常会影响情绪的正常发展。我们看到小时候被冷落、被忽略,或被语言暴力嘲笑或辱骂的孩子,长大后多半焦虑不安、有暴力倾向、自尊心很低,而且没有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这种个性不会受别人喜欢,而被排斥的挫折感更加深他的愤世嫉俗,最后就成了反社会人格。后天的经验会与大脑交互作用,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一个悲观的人的人生是灰色的、痛苦的,因此,父母教导孩子的方式不可偏激,更不可冷嘲热讽。语言暴力的伤害比肉体直接受到伤害更长久,身上的疤痕都褪去了,心头的伤口还在淌血。心理学家用“烙印”这个词真是很对,父母师长的辱骂会烙在孩子心头一辈子。孩子小的时候,不适合用激将法。父母以为逼学习成绩是为了他好,其实这反而是在害他。科学的证据已经告诉我们,恶性打骂会使得孩子心智不健全。父母不妨想一想,一个心智不健全的孩子,就是考了一百分,对他的将来又有什么用呢?在你否定他、骂他“连石头都比你聪明”前,请先停下来想一下,他真的有这么糟吗?如果他会帮你的忙,很乖巧,能替你分忧解闷,就请你不要骂他!虐待除了恶性打骂还包括忽略、不理睬、排斥、不照顾、限制行动自由等损害行为。做父母、做老师的应反观一下自己,是否在无意识中,是否在“为孩子将来好”的“美好”意愿中,如此对待孩子,既毁了孩子的现在,也让孩子没有了“将来”。精神健康基金会曾在台北的青少年育乐中心举办“脑与情绪”的巡回展,我去做导览时才知道台湾有这么多不快乐的人,有的人已经从抑郁症中走出来了,有的人还在挣扎中。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病根都在童年受到的精神虐待上。最近的调查发现,初中以上的人,五个中有一个曾经想过自杀。现在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他的兴趣、长处不符合主流的趋势,而被强压抑了下来。很多时候他是忙着补习,玩父母要他玩的东西,念父母要他念的书,被动地在过日子,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学习是个习惯,当孩子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后,再好的天赋、再大的脑力也就无用武之地了。孩子面前,请“小心说话”心理导读:少年儿童心理学家锐奇教授说,如果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最亲近的人的辱骂,那是造成他自我怀疑的温床。反之,一个孩子如果经常性地得到他亲近的人的赞扬、鼓励和关爱,那么这个孩子才会去爱其他人,这也让这个孩子有机会成长为一个有幸福感和自信心的人。现代社会,用暴力教育孩子越来越受到谴责。在你把“棍棒教育”扫地出门之后,有没有注意到语言在教育过程中的神奇力量:你的一句赞美可能会极大地鼓舞孩子,让他重新建立起自信;你一句批评也可能会让孩子彻底泄气、一蹶不振。你的话能“塑造”孩子小强的妈妈特别希望小强比其他孩子都优秀,可是小强总是达不到妈妈的要求。于是,每天,妈妈都会对小强念叨:“你怎么这么笨?真怀疑你是不是我生的!”“快去把你的玩具收拾好,没见过像你这么懒的孩子。”“你不要总是瞎胡闹好不好?人来疯。”……妈妈这样说小强,是希望他不断进步,变得更出色,可不知道为什么,小强却越来越没自信,不但没进步反而退步了。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不会进行判断,所以一开始,他对于外界给予的信息,总是不加过滤地全盘接受。但外界给予孩子的信息并不都是正确的和有益的。比如“你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小孩子那么乖。”“你总是让我生气。”“你不能轻一点?”“你不要动,做这事你还太小。”“这个事你肯定做不成的。”这些就谈不上是对孩子有益的信息。由于孩子不懂得应该怎样正确地评价自己,对大人说的话也不会进行批判,所以在面对上面这些话时,会觉得话里的潜台词是:“我真笨。”“我不会做这些事。”“我真没用。”慢慢地,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就是这个样子的,到这时,他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在孩子思维的通道口会出现一个“守门人”,把那些与你一贯传达给他的信息不同的话过滤掉。这时,即使有人对孩子说:“你做得真棒!”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因为这个信息与他以前接受到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他还是认为自己很无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事物的判断力会慢慢增强,但从父母那里“负面信息”仍然会长久地影响孩子。小强妈妈的出发点虽然没有错,但是她不妥当的语言却像刀子一样深深地影响和伤害了孩子,使小强与妈妈的期望背道而驰。少年儿童心理学家锐奇教授说,如果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最亲近的人的辱骂,那是造成他自我怀疑的温床。反之,一个孩子如果经常性地得到他亲近的人的赞扬、鼓励和关爱,那么这个孩子才会去爱其他人,这也给了这个孩子一个机会,使他能够成长为一个有幸福感和自信心的人。一句话,你对孩子说什么样的话,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对孩子说话有技巧在孩子面前“小心说话”很多人以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因此在孩子面前讲话时非常不注意,就好像他根本不存在似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锐奇教授说:“孩子在出生一年内就能够体会和理解情感上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要比我们认为的时间要早得多,理解得也多得多。”你要充分利用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机会。不要等到你认为孩子能理解和接受时才对他表达你的情感。从孩子生出来的第一天起,你就要让他通过你对他说的话来了解这样的事实:他对爸爸妈妈来说是唯一的、最出色的。从这一刻开始,你就已经给孩子打下了健康心灵的基石。多说“要”少说“不”这里我们做个小试验:请你闭上眼睛,很响亮地对自己说:“我现在不去想有一只老鼠。”这时,在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景象?肯定就是一只老鼠!用“不要去做”来强迫你思维的尝试显然是失败的。同样,对孩子经常性地用“不要这样做”来规定他的行为举止,也是会失败的。“不要将你的玩具到处乱放!”“不要与小朋友吵架!”等等诸如此类的句子,每天都会从被孩子折腾得心烦的父母嘴里说出来,其实到最后几乎都是没有什么用的。“不”字正是这一类教育方法失败的真正原因所在。不仅是孩子,就连大人在潜意识里也根本不会把这个“不”字听进去。你对孩子不停地说“不”,而到了孩子的耳朵里却变成了:“将你的玩具到处乱放!”或是“与小朋友吵架!”夸张点说,大人的“不当语言”是促使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的诱因。如果一个孩子整天听到大人对他说:“不要这么乱吵!”孩子就真的会变得整天乱吵乱闹。其实,只要父母、老师和其他与孩子有关的人能够尽可能地改变讲话的方式,就能看到令人惊喜的好结果。比如,对孩子说:“请你整理好自己的房间。”“要好好和小朋友一起玩。”这类比较正面积极的教导所带给孩子的信息,就要比前面所用的那些句子要好得多。最重要的是,你这样对孩子说话比较管用。当然,你不要期待一句话就会出现奇迹,但长期注意这个问题后,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举止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赞扬多一点,批评少一点在游戏场,一个年轻妈妈正全神贯注地看着爬在攀登架最高一级上的儿子。很显然,那个孩子很想尝试着冒一下险,玩出一点花样。做妈妈的这时却大声叫道:“当心,别跌下来!”当然,这是一个正在担心的妈妈的正常反应,但反过来,这句话让孩子感受到的却不是担心,而是里面的潜台词:“你真是手脚不灵活,你肯定会跌下来的。我不相信你不会跌下来。”其实,这个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真是太好了,你自己会这样小心地往上爬,你抓得这么牢。”受到赞扬的孩子会觉得非常自豪,会更加集中注意力而不跌下来。妈妈很容易就达到了目的,即让孩子小心抓牢,同时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赞扬而不是批评的语言做到的。正确和积极有效的语言能使你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比较容易地达到目标,也能使孩子改变对自己的评价,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不再听到别人说他“乱七八糟”而是“有条理”,不再是“乱吵闹”而是“安静”时,他就慢慢向着你心目中“好孩子”的方向前进了。及时道歉人无完人,万一你对孩子说了一些“不入耳”的话,那么请你一定要及时给孩子道歉,要知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来自你内心的真诚的道歉,可以化解恶言恶语对孩子的伤害。著名心理学家、儿童研究专家和作家米勒说,一些不恰当的话,如“你怎么这么傻?”“我对你已经彻底失望了”等等都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如果你觉得对孩子说这样的话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不对孩子进行道歉的话,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有时甚至会让孩子情绪崩溃,即使通过好几年的心理治疗都无法纠正过来。小建议: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写写“语言日记”,把你平时对孩子经常说的话或心里想说还没有说出来的话记录下来。这些“日记”会让你明白如何更好地与孩子交流,并尝试在与孩子说话时更多地使用积极有效的句子,相信不出几天,你就会看到你的第一个成果。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