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驭龙航天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甲烷发动机成功试车

驭龙航天自主研制的DDE-5是一款采用燃气发生器循环的可复用泵压式液氧/甲烷双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其海平面设计推力约为50kN,比冲265S。
DDE-5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私人航天界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
等等,此处有迷雾。。。1)网站查到的有2个,其中“公司介绍”/“产品展示”全部为空还有就是这个的影片出处,一堆模型,没有有用的资料2)下面就是网站上标识为“涡轮泵”,貌似少了不少东西3)题目图片中喷口排气速度貌似非常低,宣称是50KN,可尾焰不到10米就发散了,且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喷口出的气流都不稳定,经常出现“欠膨胀”,估计燃烧室内压力不足且燃烧稳定性不佳4)就是各种视频中的疑问了看图,以下按照视频时间顺序有大量疑似金属高温碎屑喷出,不但开始阶段有,后面运转中也有,那么就排除了是通常发动机点火用火工品的可能有大量疑似金属高温碎屑喷出,不但开始阶段有,后面运转中也有,那么就排除了是通常发动机点火用火工品的可能更奇妙的是,既没看到有燃气发生器独立燃气排出,也没看到燃气发生器喷管扩张段排出的设计,既然说是燃气发生器循环那么驱动泵的动力燃气流排到哪里去了?通常发动机设计,燃气发生器是单独实验,然后总装到燃烧室上做发动机总体实验,可这图上完全看不出是哪类实验另外吃惊的就是这火焰中迸发的金属碎屑。。。。。学过机械材料学的应该都认识这东西更奇怪的是,你一个燃气发生器循环,居然有这个一个长的燃烧室,已经赶上日本JAXA膨胀循环的LE11了,问题是更奇怪的是,你一个燃气发生器循环,居然有这个一个长的燃烧室,已经赶上日本JAXA膨胀循环的LE11了,问题是外形上看不出你喷注器是什么形状,完全无法估计燃烧室实际尺寸。。。结论:别着急下结论,让子弹再飞一会。。。补充1:为了防止个别筒子看不清,局部放大图放上,要知道燃气发射器涡轮尾气排出来的可是仍然在燃烧中的气体(通常燃气发生器燃烧都不充分),可这视频里居然完全看不到,按照@浪客给粗的尾气喷管位置,居然在喷口出能看到燃烧室表面的环境反光。。。这不科学。。。如果有人敢说这是主燃烧室实验用的是挤压循环或者外部泵,那么你这所谓“涡轮泵”按装到位后,你的燃料管路是怎么接上去的?补充2有人说“甲烷机的燃气未必肉眼可见,毕竟没有同类发动机试车的近距离照片“。。。这可是大白天!注意,此发动机为燃烧室实验,外部泵供应燃料补充3: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点火前所谓“泵”在右侧,然而管道居然疑似没连接。。。点火前所谓“泵”在右侧,然而管道居然疑似没连接。。。这张看的更清楚,开什么玩笑,居然是悬空的!(高压液体管道从来没有直角拐弯)我就不说为什么泵后居然还用的是金属软管,要知道泵后摆动的难度不是几个人能搞定的点火后,所谓的“泵”又转到左面,除非有人故意将视频做了镜像反转,否则不可能点火后,所谓的“泵”又转到左面,除非有人故意将视频做了镜像反转,否则不可能火焰熄灭,又回到了右面。。。。火焰熄灭,又回到了右面。。。。PS:如果我是视频发布者一定会骂道:成也高清,败也高清!娘的连汗毛都看见了,男主角替身都不好当,看电影的居然会逐个帧看。。。。补充4:诡异的是,未见到发动机燃烧室和扩张段上部再生冷却注入装置,你是拿什么冷却发动机的假如你有喷注盘的话,难道是直接从那里向发动机室夹层注入然后在扩张段底部排出?考虑过这的浪费多少么假如是这样的话,正如上面一系列图显示的那样,喷出的东西,被燃烧气流冲击后反向向发动机上部冲击,然后居然没有被点燃,那么就不是甲烷燃料了,而是液氧。。。在发动机室使用液氧做冷却,最近几年俄国人才敢想试试 ,你就不怕高温下氧气会把你的燃烧室氧化烧穿么PS:再看了一遍视频,总算看明白了,周围的雾状气团,不是发动机出来的,而是后面燃料罐散发出来的空气被冷却后的水雾。。。也就是说,这货很可能没有再生冷却,不能长时间燃烧,从而导致视频实际上是多次点火录制后合成的。这一点可以从视频中所谓“泵”的位置先后变动过4次证明。。。完了,这没法看了,到处都是坑更多的请童子们自己去看吧,那个网站上嵌入了一段视频,使用firefox的video download helper能扒出来,逐个帧的看,也许还有新发现补充5:有些童子总是嚷嚷没见过甲烷燃烧,是真没见过?您当前的位置:
美国XCOR公司开始甲烷火箭发动机点火试验
字体:【大】【中】【小】   【据美国《太空参考》网站日报道】
美国XCOR宇航公司宣布,已
经成功完成了重3402千克的新型火箭发动机的一系列点火试验。试验是XCOR公司与阿连特技术(ATK)公司之间价值330万美元子合同的组成部分。这
些试验支持NASA的先进研发计划,以获得应用于未来的液体甲烷火箭发动机技术。6个短期点火试验都已完成。
  液体甲烷火箭发动机,又称5M15,使用液体甲烷和液氧作为推进剂。XCOR公司和ATK公司正在为NASA研发使用液氧和液体甲烷发动机
(具有3402千克)的初始型号火箭。火箭的再冷却型发动机也将于2007年建造完成并进行试验。ATK公司将使用该型火箭发动机作为设计发动机样机的基
础,样机更加接近飞行质量。
  这枚火箭的第一个发动机使用了一个散热槽,而没有任何冷却系统。试验将确定发动机的性能。试验结果将用于确定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适当长度。(陈菲 许红英)还有另外一个例子阶段性结论:此视频为多次点火录像剪接而成,不是一次完整的试车过程,未见“涡轮泵”在工作,管路链接也很令人疑惑,并且没找到再生制冷的结构设计证明。如果没有更多材料,也只能分析到这里,毕竟这20多秒视频都是拼凑出来的补充6:某人又在和我矫情什么涡轮尾气是否能看见,哪个以液氧为氧化剂的涡轮尾气是看不见的?包括下面RS68这样的纯氢氧发动机,完全不含碳原子,大白天的都看的见merlin发动机总认识吧,从不含碳的RS68到大量碳的merlin,哪个看不见涡轮尾气?还是先把标识为“涡轮泵”的管道根本是悬空没接上的坑先填了吧merlin发动机总认识吧,从不含碳的RS68到大量碳的merlin,哪个看不见涡轮尾气?还是先把标识为“涡轮泵”的管道根本是悬空没接上的坑先填了吧还有人把卡马克搬上来了,可人家是做了10年。。就某人的这几个专业可都没学的能搞定燃烧室内气动力学模拟?别忘记卡马克此人的数学功底可是大多数人比不上的(3D底层的计算全靠数学堆)补充7:更奇怪的来了,一根管路,直接插入所谓“发动机”正中央,完全没看到喷注盘外部结构,并且发动机半边没看到任何承力结构,要知道你是是号称50KN的发动机,5吨的推力,这么做不怕直接把管路弄断?何况你总是要接到火箭承力机构上的,你的承力基座在哪里?尤其是你在发动机承力基座该出现的位置上直接插了根管路。。。还有旁边的2个瓶子,上面接的是气压表,明显不是燃料罐子,说好的液氧/液体甲烷在哪里?下面扒人:之前抓到的新闻卢驭龙和新大主宰号火箭貌似只能当作北航/南航的大三作业?貌似只能当作北航/南航的大三作业?还有什么叫黑桃互动,就这个状态就敢在网站上挂出2018年发射轨道载荷?好吧,我宁可相信金将军会选择改革开放。。。
提供一些材料供商榷。&br&&br&&b&1.早期燃气发生器的历史&/b&&br&&br&年,罗伯特·H·戈达德开发的P系列火箭使用了(不太靠谱的)燃气发生器和涡轮泵,1940年和1941年两次发射,升空几十米后爆炸。&br&经费来源California Institutetute of Technology/Guggenheim Aeronautical Laboratory,Guggenheim家族赞助,以现在的标准应当算是私营赞助的吧?&br&&br&1942年A-4火箭,过氧化氢分解燃气涡轮泵,这个可能都很熟悉了....&br&&br&&b&2.测出比冲和推力不一定代表发动机研制成功&/b&&br&&br&比冲实际上反映的是燃料的燃烧效率,意味着相关组件在燃烧效率上达标,但不代表发动机的研制就此完成...从点火成功测出比冲,到形成实际可用的发动机,还有极其漫长的路程。&br&&br&以YF100为例,涡轮泵部分测试在98年左右,06年进行了600秒的整机试车,但是最终定型至少要到12年,全部试车时间超过30000秒,中间大试小试无数次。&br&&br&洛克达因在70年左右试车过液锂/液氟/气氢三元发动机,比冲是神奇的542秒,很可能还是目前化学火箭的最高纪录。但是可想而知这样的发动机到现在都没有现实产品,液氟已经很危险了,加上液锂几乎就是丧心病狂....那个年代的美国人和苏联人测过无数种燃料的比冲,但是实际转化成实用发动机的极少。&br&&br&所以我认为目前的试车结果最好还是谨慎一些对待,如果是在很多外界支持系统帮助下完成的首次燃烧室点火测试,那么同整机试车,实际装箭发射可能还有非常长的距离。&br&&br&比冲以甲烷的标准来说确实很低,不排除是全靠液膜冷却浪费的燃料过多的原因,或者直接调混合比降低了燃烧室温度。不过这应该不算是大问题,即使低如固体火箭要飞也能飞起来的。&br&&br&&b&3.技术和资金基础&/b&&br&&br&SpaceX是民营,到底也是别国的民营,便宜都是和ULA对比说的,F9开发费再少也是4亿美元,F1连放烟花3次的时候1亿美元差不多都烧光了,100万人民币的投资相比之下并不是很多...如果重复戈达德博士当年的工作可能还是够的,我不太相信这足够支持到实用发动机研制成功。&br&&br&卡马克那边发动机还简单,但是至少也是烧了几百万美元进去的,比这边高一个数量级啊。&br&&br&&b&4.活塞泵和电泵&/b&&br&&br&用这两个未必代表技术力低下,因为它们之前用在实用火箭上都有众所周知的困难,真能克服困难做成实用也是挺了不起的。&br&总之都是商业公司,还是让火箭的实际性能成本说话吧,要是过几年能活下来,那未必不是好设计。&br&&br&&b&5.赞誉和批评&/b&&br&&br&其实这主要是国内近来的虚浮创业风潮导致的。&br&不过也可以借机回顾一下以前航天的先辈们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质疑:&br&&br&That Professor Goddard, with his &chair& in Clark College and the countenancing of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does not know the relation of action and reaction, and of the need to have something better than a vacuum against which to react—to say that would be absurd. Of course he only seems to lack the knowledge ladled out daily in high schools.&br&&br&&i&——New York Times,1920&/i&&br&&br&Oberth's propos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n rocket science was rejected ”utopian”.&br&&br&——&i&Universit?t Heidelberg, 1922&/i&&br&&br&关于spaceX的:&br&&i&&a href=&///?target=http%3A///p/113mUPc.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二手货”偶然性成功以后——“猎鹰9”回收实验再次失败&i class=&icon-external&&&/i&&/a&&/i&&br&&i&&a href=&///?target=http%3A///a/758.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作为航天私企 SpaceX的短板究竟在哪里?&i class=&icon-external&&&/i&&/a&&/i&&br&&i&&a href=&///?target=http%3A///a/65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重型猎鹰”是否会让SpaceX学“做人”?&i class=&icon-external&&&/i&&/a&&/i&&br&&i&&a href=&///?target=http%3A//.cn/zl/post/detail/it//pid_8499137.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发动机是Space X硬伤,会否成未来发展阻碍&i class=&icon-external&&&/i&&/a&&/i&&br&&i&&a href=&///?target=http%3A///1/477/47769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ceX完成火箭海上回收 我国院士质疑炒作&i class=&icon-external&&&/i&&/a&&/i&&br&&i&&a href=&///?target=http%3A///world//c_.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美火箭爆炸 私企航天发射能力再受质疑&i class=&icon-external&&&/i&&/a&&/i&&br&&i&&a href=&///?target=http%3A///n25/n144/n208/n232/c979607/content.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猎鹰”陨落,商业航天“误区”在哪里?&i class=&icon-external&&&/i&&/a&&/i&&br&&br&现在的环境,无论如何比当年好的多,甚至比前几年都好的多。&br&最好的方式还是用成绩说话。
提供一些材料供商榷。1.早期燃气发生器的历史年,罗伯特·H·戈达德开发的P系列火箭使用了(不太靠谱的)燃气发生器和涡轮泵,1940年和1941年两次发射,升空几十米后爆炸。经费来源California Institutetute of Technology/Guggenheim Aeronautica…
我觉得是假的,参照yyywww,燃气最后排哪里去了?&br&~~~万恶的分割线~~~&br&推荐一系列PDF《太阳神的战车:液体火箭发动机循环方式的演进》&br&~~~万恶的分割线(2)~~~&br&在网上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卢驭龙这个人,前面说是假的有些严重,但在更多的事实出现之前,我持保留态度。&br&另很多人私信我,直接上百度云分享链接:&br&&a href=&///?target=http%3A///s/1dEGUTlZ&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1dEGUTl&/span&&span class=&invisible&&Z&/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我觉得是假的,参照yyywww,燃气最后排哪里去了?~~~万恶的分割线~~~推荐一系列PDF《太阳神的战车:液体火箭发动机循环方式的演进》~~~万恶的分割线(2)~~~在网上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卢驭龙这个人,前面说是假的有些严重,但在更多的事实出现之前,我持保留态…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曾经的IT行业的机械工程师,如今的统计业者,机械行业的叛徒6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试验连续4次成功_航天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823贴子:
6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试验连续4次成功收藏
近日,液氧甲烷发动机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顺利完成200秒热试车。此次为该发动机第四次长程热试车,验证了发动机整体协调性、重复使用性,为研究发动机启动关机时序提供了重要依据。试验中,该所总结此前试验经验,结合新增技术要求优化方案,使发动机启动关机更加平稳,达到了全部试验目的。
2016.03“十三五”期间,申麟希望带领团队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正在论证的采用液氧甲烷做推进剂运载火箭,为真正实现能够大幅降低成本的可回收火箭的研发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了液氧甲烷发动机的预先研究工作,进行了液态甲烷的电传热试验和推力室点火试验,对比分析了甲烷和煤油、丙烷的燃烧稳定性、积碳、结焦以及冷却性能,并将绿色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阱常规发动机直接改为液氧甲烷发动机后进行了热试车,结果表明液氧/甲烷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推进剂组合。  进入21世纪,我国启动了液氧甲烷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推力600 kN量级的燃气发生器循环液氧甲烷发动机方案,采用富燃燃气发生器、双涡轮并联甲烷/液氧涡轮泵,液态甲烷再生冷却推力室。2013年,600 kN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全系统试车取得成功,液氧甲烷喷注器缩尺试验研究、燃气发生器点火方案研究、燃气发生器低混合比液/液喷雾燃烧研究、涡轮泵适应性研究、液态甲烷与材料相容性试验研究取得了实质进展。
还是燃气发生器,看来只是yf77换料。
这个好,比氢氧难度小,比煤油优势大。
三组元燃料火箭能否单级入轨?
好啊。正在想着CASC啥时候追上SpaceX的轻质结构设计和甲烷发动机,现在看来我们的预研项目还是不少的。
好事情,比较喜欢液氧甲烷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当前位置 & &
& 中国火箭发动机补课20年:才刚刚入流!
中国火箭发动机补课20年:才刚刚入流!
23:53:25&&出处:&&
编辑:上方文Q &&)
让小伙伴们也看看:
阅读更多:
好文共享:
文章观点支持
当前平均分:0(0 次打分)
[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06-20]
登录驱动之家
没有帐号?
用合作网站帐户直接登录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航天动力发展的生力军——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
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具有成本低、性能好、重复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未来航天动力.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了60t级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原型样机研究.进行了甲烷液氧气液缩尺喷注器燃烧试验和甲烷液氧液液喷注器低混合比燃烧试验,了解了甲烷液氧的燃烧特性、点火特性等.开展了涡轮泵和阀门等组件适应性研究.研究表明,液氧甲烷发动机燃烧稳定性好,易于维护,是未来航天的理想动力选择之一.
作者单位:
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北京,100076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怎样看待驭龙航天的液氧甲烷发动机成功试车?
驭龙航天自主研制的DDE-5是一款采用燃气发生器循环的可复用泵压式液氧/甲烷双组元液体火箭发动机。其海平面设计推力约为50kN,比冲265S。
DDE-5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私人航天界泵压式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
按投票排序
等等,此处有迷雾。。。1)网站查到的有2个,其中“公司介绍”/“产品展示”全部为空还有就是这个的影片出处,一堆模型,没有有用的资料2)下面就是网站上标识为“涡轮泵”,貌似少了不少东西3)题目图片中喷口排气速度貌似非常低,宣称是50KN,可尾焰不到10米就发散了,且在视频中可以看到喷口出的气流都不稳定,经常出现“欠膨胀”,估计燃烧室内压力不足且燃烧稳定性不佳4)就是各种视频中的疑问了看图,以下按照视频时间顺序有大量疑似金属高温碎屑喷出,不但开始阶段有,后面运转中也有,那么就排除了是通常发动机点火用火工品的可能有大量疑似金属高温碎屑喷出,不但开始阶段有,后面运转中也有,那么就排除了是通常发动机点火用火工品的可能更奇妙的是,既没看到有燃气发生器独立燃气排出,也没看到燃气发生器喷管扩张段排出的设计,既然说是燃气发生器循环那么驱动泵的动力燃气流排到哪里去了?通常发动机设计,燃气发生器是单独实验,然后总装到燃烧室上做发动机总体实验,可这图上完全看不出是哪类实验另外吃惊的就是这火焰中迸发的金属碎屑。。。。。学过机械材料学的应该都认识这东西更奇怪的是,你一个燃气发生器循环,居然有这个一个长的燃烧室,已经赶上日本JAXA膨胀循环的LE11了,问题是更奇怪的是,你一个燃气发生器循环,居然有这个一个长的燃烧室,已经赶上日本JAXA膨胀循环的LE11了,问题是外形上看不出你喷注器是什么形状,完全无法估计燃烧室实际尺寸。。。结论:别着急下结论,让子弹再飞一会。。。补充1:为了防止个别筒子看不清,局部放大图放上,要知道燃气发射器涡轮尾气排出来的可是仍然在燃烧中的气体(通常燃气发生器燃烧都不充分),可这视频里居然完全看不到,按照@浪客给粗的尾气喷管位置,居然在喷口出能看到燃烧室表面的环境反光。。。这不科学。。。如果有人敢说这是主燃烧室实验用的是挤压循环或者外部泵,那么你这所谓“涡轮泵”按装到位后,你的燃料管路是怎么接上去的?补充2有人说“甲烷机的燃气未必肉眼可见,毕竟没有同类发动机试车的近距离照片“。。。这可是大白天!注意,此发动机为燃烧室实验,外部泵供应燃料补充3: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点火前所谓“泵”在右侧,然而管道居然疑似没连接。。。点火前所谓“泵”在右侧,然而管道居然疑似没连接。。。这张看的更清楚,开什么玩笑,居然是悬空的!(高压液体管道从来没有直角拐弯)我就不说为什么泵后居然还用的是金属软管,要知道泵后摆动的难度不是几个人能搞定的点火后,所谓的“泵”又转到左面,除非有人故意将视频做了镜像反转,否则不可能点火后,所谓的“泵”又转到左面,除非有人故意将视频做了镜像反转,否则不可能火焰熄灭,又回到了右面。。。。火焰熄灭,又回到了右面。。。。PS:如果我是视频发布者一定会骂道:成也高清,败也高清!娘的连汗毛都看见了,男主角替身都不好当,看电影的居然会逐个帧看。。。。补充4:诡异的是,未见到发动机燃烧室和扩张段上部再生冷却注入装置,你是拿什么冷却发动机的假如你有喷注盘的话,难道是直接从那里向发动机室夹层注入然后在扩张段底部排出?考虑过这的浪费多少么假如是这样的话,正如上面一系列图显示的那样,喷出的东西,被燃烧气流冲击后反向向发动机上部冲击,然后居然没有被点燃,那么就不是甲烷燃料了,而是液氧。。。在发动机室使用液氧做冷却,最近几年俄国人才敢想试试 ,你就不怕高温下氧气会把你的燃烧室氧化烧穿么PS:再看了一遍视频,总算看明白了,周围的雾状气团,不是发动机出来的,而是后面燃料罐散发出来的空气被冷却后的水雾。。。也就是说,这货很可能没有再生冷却,不能长时间燃烧,从而导致视频实际上是多次点火录制后合成的。这一点可以从视频中所谓“泵”的位置先后变动过4次证明。。。完了,这没法看了,到处都是坑更多的请童子们自己去看吧,那个网站上嵌入了一段视频,使用firefox的video download helper能扒出来,逐个帧的看,也许还有新发现补充5:有些童子总是嚷嚷没见过甲烷燃烧,是真没见过?您当前的位置:
美国XCOR公司开始甲烷火箭发动机点火试验
字体:【大】【中】【小】   【据美国《太空参考》网站日报道】
美国XCOR宇航公司宣布,已
经成功完成了重3402千克的新型火箭发动机的一系列点火试验。试验是XCOR公司与阿连特技术(ATK)公司之间价值330万美元子合同的组成部分。这
些试验支持NASA的先进研发计划,以获得应用于未来的液体甲烷火箭发动机技术。6个短期点火试验都已完成。
  液体甲烷火箭发动机,又称5M15,使用液体甲烷和液氧作为推进剂。XCOR公司和ATK公司正在为NASA研发使用液氧和液体甲烷发动机
(具有3402千克)的初始型号火箭。火箭的再冷却型发动机也将于2007年建造完成并进行试验。ATK公司将使用该型火箭发动机作为设计发动机样机的基
础,样机更加接近飞行质量。
  这枚火箭的第一个发动机使用了一个散热槽,而没有任何冷却系统。试验将确定发动机的性能。试验结果将用于确定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适当长度。(陈菲 许红英)还有另外一个例子阶段性结论:此视频为多次点火录像剪接而成,不是一次完整的试车过程,未见“涡轮泵”在工作,管路链接也很令人疑惑,并且没找到再生制冷的结构设计证明。如果没有更多材料,也只能分析到这里,毕竟这20多秒视频都是拼凑出来的补充6:某人又在和我矫情什么涡轮尾气是否能看见,哪个以液氧为氧化剂的涡轮尾气是看不见的?包括下面RS68这样的纯氢氧发动机,完全不含碳原子,大白天的都看的见merlin发动机总认识吧,从不含碳的RS68到大量碳的merlin,哪个看不见涡轮尾气?还是先把标识为“涡轮泵”的管道根本是悬空没接上的坑先填了吧merlin发动机总认识吧,从不含碳的RS68到大量碳的merlin,哪个看不见涡轮尾气?还是先把标识为“涡轮泵”的管道根本是悬空没接上的坑先填了吧还有人把卡马克搬上来了,可人家是做了10年。。就某人的这几个专业可都没学的能搞定燃烧室内气动力学模拟?别忘记卡马克此人的数学功底可是大多数人比不上的(3D底层的计算全靠数学堆)补充7:更奇怪的来了,一根管路,直接插入所谓“发动机”正中央,完全没看到喷注盘外部结构,并且发动机半边没看到任何承力结构,要知道你是是号称50KN的发动机,5吨的推力,这么做不怕直接把管路弄断?何况你总是要接到火箭承力机构上的,你的承力基座在哪里?尤其是你在发动机承力基座该出现的位置上直接插了根管路。。。还有旁边的2个瓶子,上面接的是气压表,明显不是燃料罐子,说好的液氧/液体甲烷在哪里?下面扒人:之前抓到的新闻卢驭龙和新大主宰号火箭貌似只能当作北航/南航的大三作业?貌似只能当作北航/南航的大三作业?还有什么叫黑桃互动,就这个状态就敢在网站上挂出2018年发射轨道载荷?好吧,我宁可相信金将军会选择改革开放。。。
提供一些材料供商榷。1.早期燃气发生器的历史年,罗伯特·H·戈达德开发的P系列火箭使用了(不太靠谱的)燃气发生器和涡轮泵,1940年和1941年两次发射,升空几十米后爆炸。经费来源California Institutetute of Technology/Guggenheim Aeronautical Laboratory,Guggenheim家族赞助,以现在的标准应当算是私营赞助的吧?1942年A-4火箭,过氧化氢分解燃气涡轮泵,这个可能都很熟悉了....2.测出比冲和推力不一定代表发动机研制成功比冲实际上反映的是燃料的燃烧效率,意味着相关组件在燃烧效率上达标,但不代表发动机的研制就此完成...从点火成功测出比冲,到形成实际可用的发动机,还有极其漫长的路程。以YF100为例,涡轮泵部分测试在98年左右,06年进行了600秒的整机试车,但是最终定型至少要到12年,全部试车时间超过30000秒,中间大试小试无数次。洛克达因在70年左右试车过液锂/液氟/气氢三元发动机,比冲是神奇的542秒,很可能还是目前化学火箭的最高纪录。但是可想而知这样的发动机到现在都没有现实产品,液氟已经很危险了,加上液锂几乎就是丧心病狂....那个年代的美国人和苏联人测过无数种燃料的比冲,但是实际转化成实用发动机的极少。所以我认为目前的试车结果最好还是谨慎一些对待,如果是在很多外界支持系统帮助下完成的首次燃烧室点火测试,那么同整机试车,实际装箭发射可能还有非常长的距离。比冲以甲烷的标准来说确实很低,不排除是全靠液膜冷却浪费的燃料过多的原因,或者直接调混合比降低了燃烧室温度。不过这应该不算是大问题,即使低如固体火箭要飞也能飞起来的。3.技术和资金基础SpaceX是民营,到底也是别国的民营,便宜都是和ULA对比说的,F9开发费再少也是4亿美元,F1连放烟花3次的时候1亿美元差不多都烧光了,100万人民币的投资相比之下并不是很多...如果重复戈达德博士当年的工作可能还是够的,我不太相信这足够支持到实用发动机研制成功。卡马克那边发动机还简单,但是至少也是烧了几百万美元进去的,比这边高一个数量级啊。4.活塞泵和电泵用这两个未必代表技术力低下,因为它们之前用在实用火箭上都有众所周知的困难,真能克服困难做成实用也是挺了不起的。总之都是商业公司,还是让火箭的实际性能成本说话吧,要是过几年能活下来,那未必不是好设计。5.赞誉和批评其实这主要是国内近来的虚浮创业风潮导致的。不过也可以借机回顾一下以前航天的先辈们经历的是什么样的质疑:That Professor Goddard, with his "chair" in Clark College and the countenancing of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does not know the relation of action and reaction, and of the need to have something better than a vacuum against which to react—to say that would be absurd. Of course he only seems to lack the knowledge ladled out daily in high schools.——New York Times,1920Oberth's propos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n rocket science was rejected ”utopian”.——Universit?t Heidelberg, 1922关于spaceX的:现在的环境,无论如何比当年好的多,甚至比前几年都好的多。最好的方式还是用成绩说话。
我觉得是假的,参照yyywww,燃气最后排哪里去了?~~~万恶的分割线~~~推荐一系列PDF《太阳神的战车:液体火箭发动机循环方式的演进》~~~万恶的分割线(2)~~~在网上简单的了解了一下卢驭龙这个人,前面说是假的有些严重,但在更多的事实出现之前,我持保留态度。另很多人私信我,直接上百度云分享链接:
谢邀。50kn,燃气发生器循环,液氧甲烷,地面比冲265s,总体来讲是一个不错的参数了。即使放在像巴西和韩国的航天计划当中,也足够用做一个上面级发动机了。Spacex做成功以后,在私人航天这个领域还是蛮火的,其实全世界都在炒这个概念,成立的公司也多数是瞄准数百千克级别的超小运力。Rocket lab,一家新西兰公司,注册地是新西兰,实际上也是美国人主导的。Rocket lab的electron火箭采用9台Rutherford发动机,整箭起飞推力也仅为152kn。这9台发动机使用的是电泵,最大推力也不到2吨。配合上先进的碳纤维储箱,leo能够达到150kg左右。发动机采用与猎鹰9类似的9台布局。再看看驭龙航天这个,推力是50kn,Rutherford的三倍,已经是不错的数据。如果配合上一些新材料储箱,再增大喷管面积比改进出一款用于上面级的发动机来,其实用9-10机并联的方式就可以做出一款满足300-500kg leo载荷需求的运载火箭了。这些年这些创业公司也大致采取的这种思路:发动机很小,研发成本低,剩下的产品大多可以通过市场进行采购。多机并联发动机存在冗余,可靠性高。控制算法大概也相仿吧。有一种航天界四轴飞行器的味道。但是从官网看这家公司目前只是卖发动机和探空火箭,没有做运载火箭的意思。刚翻了一下卢驭龙微博发现热度并不是太高,很明显知名度不及5年前在中国达人秀玩特斯拉线圈时期,不过总体来说,能够做到这样也算是实干家了。也祝福这家公司能够越做越好吧。
谢邀。这应该算世界上第三家搞出燃气发生器循环发动机的私营航天公司,前两家是SpaceX和蓝色起源。在此以下有5~10家搞小型运载火箭的私营航天公司还在用挤压、活塞泵(XCOR)、电泵(Rocket Labs)。在世界各个航天项目之间对比,燃气发生器循环的发动机几乎是达到正规运载火箭水平的标志,用退役导弹改装的少数固体运载火箭除外。至于说没看见燃气发生器涡轮废气喷管……第一张图里主喷管右下角的小喷管就是涡轮机废气喷管,再向右能依次辨认出涡轮机、燃气发生器、两级同轴离心泵以及锥形输出管路。只不过甲烷燃气发生器积碳较少,不像煤油燃气发生器一样黑烟滚滚。说甲烷燃气会发光一定能看见的,请区分主燃烧室和涡轮废气,后者不一定会发光,例如SpaceX 的Merlin 1发动机的涡轮废气是黑烟,完全不发光。至于没有燃烧室冷却管路,燃烧室只用了液膜冷却,没有再生冷却,比冲低一些,但小公司经常用,例如Armadillo的发动机。按照以前的报道,卢驭龙也只搞出了液膜冷却,没有再生冷却。总之这个发动机设计上是正确的,但有没有达到正常工作状态(包括喷出金属碎屑、管道疑似脱开)就真说不清楚了。
国内这些开公司搞航天的小孩里,他估计是最不靠谱的了。当然现在的航天就像国破家亡的落难公主,以前冷艳高贵遥不可及,现在谁想玩谁玩~~~
对火箭发动机不了解,但是没拉出马赫环,差评。
有些行将就木的老孽障自己终生碌碌无为,可能在事业单位连个公务员都不是,就这样浑噩度日,没有资本,也没有未来,现实只能为柴米油盐奔波。所以见不得现在的年轻人用知识和才能,还有雄厚的资本,为理想拼搏,而且无惧科技高峰的险阻,敢于挑战世界工业科技的顶峰,反正自己也没机会办到了就只会捕风捉影,阴阳怪气,讲些风凉话。你们不是喜欢对SpaceX津津乐道吗?看看你们的SpaceX初期事怎样发展起来的,简陋的工棚,还有粗糙的发动机,你完全想不到如今还可以接到通信卫星运营商的订单吧?创立SpaceX时马斯克也不年轻了,然而人家还是有这般创业的魄力和创新的热情,你们既然崇拜马斯克,怎么就不知道学一下人家的优点?我觉得他们选择甲烷/液氧发动机作为研发的方向非常有前瞻性。目前主流的火箭燃料是煤油,而煤油属于化石燃料,里面有碳元素,虽然理论上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但事实证明,积碳问题还是非常严重,不利于回收再利用。而氢氧发动机虽然比冲有优势,还是清洁燃料,但成本太高,而且燃料密度小,燃料罐要做得很大,结构重量的增加反而冲减了比重的优势。甲烷就综合了两者的优势,密度相对较大,燃烧不会积碳,有利于下一步回收复用,在前景上比SpaceX还要广阔。
建议大家去看一下官网,不像是正规公司的网站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液氧温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