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三年级小练笔题目目

小学语文十二册综合复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5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以及预习课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2、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
&&3、使学生能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文本,同时对老舍养花提出一些疑问,或者提出自己对养花的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二、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关于老舍养花的资料&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花草能装点自然,美化生活。人们都爱赏花,有的人更爱养花。哪些同学自己养过花,把你养花的感受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养花是件非常有乐趣的事,今天,我们学习《养花》,看看老舍先生对养花有哪些独到的感受。&(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验收预习第三项,介绍写作背景。&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旅美时得了“腰脊骨软组织粘连”,动了手术。后来在回国途中,病情加重,到香港已不能走动,只好留在香港。到北京后,一直留下了“坐骨神经痛”症——即课文中说的“腿病”。&
&&&&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勾画出生词及其他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2)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搜集有关老舍及老舍养花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过程:4人小组学习,由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a、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计较、门道、昙花、菊秧、大雨倾盆、狂风暴雨、奇花异草、三年五载、秉烛夜游、有益身心、胜于吃药、置之不理、自生自灭&(注意矫正计较的“较”、昙花的“昙”倾盆大雨的“倾”的读音。)&
b.说说自己弄懂了哪些词语。&(注意弄懂“计较、门道、秉烛夜游、置之不理、三年五载”的意思。)&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指生按自然段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给每一自然段列一个小标题。)思考:作者围绕养花讲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养花要摸门道;养花有益身心;养花使人喜悦;养花使人伤心;养花的乐趣。)&
2.谈谈自己已经读懂了什么?&预设:&(1)老舍先生养的都是好种易活的花。&(2)养花很辛苦。&(3)养花能增长知识。&
3.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 &(1)“花草自己会奋斗”是什么意思?&(2)养花其实很辛苦,而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四、布置作业&
1.摘抄体现作者爱花的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课前互动,练习感觉:&
1、动作感觉:师动作演示,生感受烫、酸、冷&
2、语言感觉:冰(&)火(&)花(&)蜜(&)&
“千朵万朵压枝低”让人感觉花(&)&
“日出江花红胜火”让人感觉花开得很(&)&
“一枝红杏出墙来”让人感觉花有挡不住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感觉花开得很(&)&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人感觉花丛中很(&)&
&&&一、谈话引入,瞄准感觉。&从课前的感觉练习中,我们感觉到,花儿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给了我们丰富而敏锐的感受。自古以来,诗人作家写花的很多,不同的诗人和作家对花的感觉也不一样。我们已经初读了《养花》这篇课文,知道著名作家老舍正因为爱花,所以才养花。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大作家的业余生活,去尽情体味一下老舍先生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板书:养花&——乐趣&)二、深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出示中心话题:&老舍从养花中获得了哪些乐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结合中心话题自己默读、感悟。&
2.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讨论疑点。&
3.全班汇报。&采取一人发言,其他人补充及教师点拨的形式。&(l)“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小院子里一到夏天满是花草”。(可以体会出作者爱花,确实把养花当成了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感。)&(2)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这句话中“自己会奋斗”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指有些花草不怎么选择天气,不怎么需要养花技术,就能自己生长。作者爱花,养花,不是为了研究和试验,而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乐趣。所以作者“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3)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4)“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5) 如此循环,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如此循环”指“像这样循环”。指作者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这句话是说养花付出的劳动可以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调节,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比吃药效果还要好。在辛苦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的感情。)&这里有两点值得进一步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因为养花,作者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了调节,消除了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腿部不适,代替了吃药,自然身体好,心里更高兴,这就是“有益身心”的意思。)&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为什么?(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这多么有意思呀!”这就是作者劳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6)、投影出示句子: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c.补充空白,强化感觉。&师:a、老舍在劳动中发现了真理,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他的文中&发现不少真理,继续读下去,你也会发现不少真理的。&不劳动,就(&),这也是真理。&
b、你的生活中也有不少真理,联系你的生活说说:&不劳动,就(&),这也是真理。&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7)作者养花能得到别人的赞赏,并与朋友分享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这也是养花给作者带来的乐趣。&(8)菊秧遭灾,不怪暴雨,也不抱怨邻家,只是自己默默承受。说明作者宽厚待人。当花受到摧残时,养花的人难免忧伤,这说明作者对花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伤心中表现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9)从小猫上房看出了院子里的花草很多。菊秧有“三百棵”,“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还养着昙花……&说明:老舍养的花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多。“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些都说明老舍的花养得很好。对养花充满了乐趣。&(10)养花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正说明作者爱劳动、爱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随机板书:&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即须劳动&&&又长见识&
&&&&&&&小结:作者通过养花,掌握了养花的门道,在他眼里,花草就像孩子一样需要呵护,这足以看出他对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的热爱。走近自然,珍惜自然,关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三、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向生活延展。&
a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养花的新认识。& b、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向课外拓展。&推荐阅读:老舍的《劳动最有滋味》或《劳动的开端》&四、布置作业&选择一种喜欢的花草写一篇短文,要写出这种花草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欢它。如果你养过花,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 &
板书设计:&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养花&—乐趣&&&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即须劳动&又长见识&课后检测:&
&一、填空,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烛夜游&&&&&&&&&()之不理&&&&&&&&&()花()草&&&&&&&&&
&&三年五()&&&&&&&&胜()吃药&&&&&&&&&
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我爱花,(&)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开花,我(&)高兴。&
2、花(&&)多,(&)没有奇花异草。&
3、(&)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是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大半(&)会死的。&三.&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2)&不加强环保,人类就无法生存,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2生活是多么广阔
教学目标: 1.&注意句中停顿和速度的变化。
&&2.&体会作者对革命新生活无比热爱的情怀。
&&3.仿照“去---”的形式,初步尝试写诗。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每个字都读正确。
&&2.&对几个较长句子的理解与朗读,把句子的停顿处理好,并把握好句后、节后的朗读停顿。 3.&重点朗读第二、第三小节,注意朗读速度与其他小节应有所区别,并体会诗句的深刻意义。教学过程:一、简介诗人何其芳。二、揭题。三、读诗四部曲:
&&&&1.读正确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有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在诗中划出来。
&&&&2.哪一小节具体描写了生活是多么广阔?重点感受第二小节,诗中描写的生活有哪些?读了以后有什么新发现和新感受?除了诗中描写的一些生活内容,你觉得还可以描写哪些生活?那么诗人为什么只挑选了诗中的内容呢?你有什么想法?
&&&&对于这一小节的学习还有问题吗?我有问题:我觉得诗中的“去”字太多了,“去”字去掉也没有多大关系。你觉得呢?“去”字用得妙啊!
&&&&那么怎么读出热情呢?一般我们说,读诗是有快慢节奏的,有抑扬顿挫的,怎样读才能读出诗中所体现的热情呢?指名读、齐读。
&&&&第二节诗中,诗人充分地向我们表达了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是多么广阔这样一个意思,作者还通过语言向我们表达了什么?再读读其他几小节的诗,你还读出了什么?
&&&&重点理解第三小节:
&&&(1)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
&&&(2)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要在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帮助别人。
&&&(3)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要真心待人,真诚待人。
&&&&那以上三句都在讲什么呢?朗读指导:如果这一节的朗读要有快慢节奏的话,你觉得应该慢读的是哪一句?为什么?指导读。指名读,齐读。
&&&3.比较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有什么新发现?
&&&&重点理解:“芬芳”一词的理解。一般来说,芬芳形容什么?那么这里的“生活又多么芬芳”怎么理解?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这里的“宝藏”指什么?可以让学生自主解读。
&&&&比较第一节的朗读和第三节的朗读,进行朗读指导。
&&&&4.齐读诗歌。从整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假如我们&&&&要在诗的最后加一句,同样用“去---”以此表达诗人的情怀,你觉得可以怎么说?
&&&&为什么诗的最后没有加上这些语言呢?除了韵律方面的要求以外,诗是很耐人寻味的,有些是要细细体会的,这样的诗才有价值,才能传诵,才能体现诗的魅力。
&&&&4.试着写诗。
&&&&第二节作者用11个“去----”写出了生活的广阔,我们也来学学作者,做做小诗人,仿照“去----”写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写在练习纸上,交流、反馈。
&&&&5.小结。
&&&&6.推荐。诗人何其芳他还为我们的少男少女们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从这两首诗中都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热爱生活的人。这就叫做文如其人,文如其风啊。
& 3中华第一龙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展示龙的艺术字,感知龙的艺术形象。
导:这个字你认识吗?你们家有谁的属相属龙呢?你知道哪些带“龙”的词语呢?
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盘龙卧虎、
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睛。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龙的一篇课文——《中华第一龙》。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打开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龙文化。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字典解决;
2、读通课文,思考:“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检查初读情况:
出示字词,检查读音: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砌成、鹰爪、抒发、发掘、连绵、
三、深入学习1——4节,探究精髓
1、&“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哪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1)特点: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没有艳丽的色彩。
出示图片,边看图片边解释说明,因为……所以……,考古学家称之为中华第一龙。
(2)别看他简单,但是却极其珍贵,它距离现在已经有五千多年了(时间:五千年前,地点:河南省濮阳市,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出示图片)看着这张图,你理解了什么是粗犷吗?如果在5000年前,你看到这条龙,你还会用“粗犷”这个词来形容这条龙吗?你会怎么说?
(3)看着这条五千年前的龙,你有什么感想呢?(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灿烂、历史悠久)
(4)齐读第1自然段。
(5)小结:信息丰富但叙述简洁明白,仅仅三句话百把字就把中华第一龙的特点说清楚了,这就是介绍说明性文章的语言特色。
2、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
(1)(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
(2)我们的祖先为何创造出这一形象——龙,并把龙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呢?解释:图腾(标志、象征、希望)
何谓图腾:图腾,是一个民族认定的标志。古时候,各个民族都会选取某种动物或某种植物作为图腾,以它作为自己民族的象征和希望。
(因为古时候人们对大自然的许多现象无法做出科学地解释,更没有控制自然的能力。我们的祖先希望自己的图腾具有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大河那样的雄姿,让他像鸟一样&&能腾云驾雾,像鱼一样可以在水中游弋,向马一样可以飞快奔跑......)
现在你能理解这个省略号的作用吗?谁能根据文中的内容再来说一说。
我们的祖先希望他像——————————,像————————
(像虎一样威风凛凛,像鹰一样锋利勇猛,像鹿一样国泰民安像驼头一样高大,像鹿角一样美丽,像蛇颈一样圆滑,像龟眼一样炯炯有神,像鱼鳞一样闪闪发光,像虎掌一样肥壮有力,像鹰爪一样坚硬锐利。)
3、那么这种作为图腾的龙的艺术形象是怎样的呢?
(龙是由驼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组成的复合结构。)
龙的头是驼头,象征向骆驼那样耐旱。龙的角是鹿角,象征国泰民安;龙的颈脖子象蛇,象征灵活多变,龙的眼睛是龟眼,象征富有灵气;龙的鳞片象“鱼鳞”,象征神圣的防卫;龙的“虎掌”象征英勇不屈,龙的爪是锋利勇猛的鹰爪;象征腾云驾雾,勇敢果断&,龙的&“牛耳”象征勤劳善良
师:龙,既能在天上飞,水中游,路上走,无所不能,神通广大,这样的想象意味着龙是什么?
师: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万能之兽、万能之神。万能:无所不能。各种动物的优点集中到一起,具有十分神奇的力量,无所不能。(板书: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师: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想象力、创造力;理想、希望;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小结:我们的祖先把吉祥和美好的东西全都集合在了龙的身上,就是我们名民族的希望和象征(齐接读)
4、图腾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希望。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图腾?
中国的图腾是龙,东欧许多国家都以鹰为标志,这是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的古徽是母狼,后改为独首鹰,东罗马帝国成立后,又改为双首鹰。德国、美国、意大利为独首鹰,俄国(原始图腾为熊)、南斯拉夫为双首鹰。表示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波斯的国徽为猫,比利时、西班牙、瑞士以狮为徽志。这些动物标志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原于原始的图腾信仰。意大利——狐狸
5、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四、品读第5、6自然段,深入体会
1、可见,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可谓意义深远。他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从5千年前的原始社会至今,我们的生活中还处处可见龙。
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龙的形象存在?
(1)建筑物和生活用品以龙为装饰&&&&(吉祥、神圣)
(2)舞龙&&&&&&&&&&&&&&&&&&&&&&&&&&(喜庆、力量)
(3)“龙”词&&&&&&&&&&&&&&&&&&&&&&(赞颂、祝福)
(4)歌词&&&&&&&&&&&&&&&&&&&&&&&&&&(抒情、讴歌)
这都说明了什么呢?探究第6自然段
⑴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又是力量的化身。中华第一龙的发现,意义非凡,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龙的传人)
& 4狱中联欢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
3、揣摩语言,重点理解双关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入境入情,体会英雄群体的思想感情,感受其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受到熏陶。
1、教师准备。
查阅资料,比较全面地了解时代背景,用客观真实的语言概述出来;再读《红岩》相关章节,体会作者塑造的英雄群象的情感和志向,了解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生准备。
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并作归纳整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师生交流,燃情激趣
1.师生交流。
a.请看过影视剧《在烈火中永生》的学生汇报、谈感受。
b.请看过小说、图书的学生汇报、谈感受。
2.教师相机作补充说明,简介背景。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狱中联欢》选自记实性小说《红岩》,既是小说,其中的故事、人物、情节就会有虚构,但里面的人物大多都有真实的原形,如江姐原名叫江竹均。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元旦,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但是国民党政权还没有彻底垮台,在他们统治的地方,还关押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重庆的白公馆、渣滓洞就关押着几百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当年,国共两党再次举行和平谈判,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中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利用这样一个时机,在全国即将解放这样一个特殊日子,在监狱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由一群特殊的“犯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庆祝元旦的迎新活动。这些革命志士在敌人的监狱里唱歌、交换礼品、贴春联、表演节目。这是一次蔑视敌人,向敌人示威,对革命胜利充满乐观精神,迎接解放的庆祝活动……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浏览,完成填空。
课文叙述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什么)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二、默读,理清情节
1、边读边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思考:课文写了联欢时的哪几项内容,其中重点写了哪项内容?
3、交流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唱歌、交换礼品、贴春联、表演节目)
三、深读,了解细节
1、唱了哪些歌?说明了什么?
2、交换了哪些礼品?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3、贴了哪些春联?你从中悟到些什么?
4、表演了哪些节目?你有什么体会?
四、研读,品味语言
1、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春联朗读,并交流讨论。(在特殊的环境,利用汉语言象征、双关等这一特殊形式,巧妙地讥讽敌人,尽情地抒发革命豪情,对此学生理解起来会有较大困难,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加于引导点拨。如“旧景”,从字面上理解,意思是以前的、过时的风景,在这里暗指已被人民抛弃的国民党反动政府……)
春联①“洞中才数月 世上已千年。”形容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横联“扭转乾坤”,“乾坤”指天地,“扭转乾坤”含着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意思。
春联②“歌乐山下悟道  渣滓洞中参禅。”“歌乐山”是渣滓洞所在地。春联的意思是在敌人的监狱中坚持悟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坚持真理。横联“极乐世界”道出了革命志士掌握了真理的乐观心境。
春联③“看洞中依然旧景 望窗外已是新年。”“旧景”指国民党统治,“新春”指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的光明前景,横联“苦尽甜来”表达了革命志士坚信革命即将胜利的信念和对革命前景的美好憧憬。
春联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古为今用,“满园春色关不住”,表达出敌人阻挡不了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一枝红杏出墙来”,示意革命胜利即将到来,一个朝气蓬勃的新中国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横联“大地春回”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当时飞速发展的革命形势。
春联⑤“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两个天窗”、“一扇风门”概括地写出了革命志士们在监狱中的非人生活,巧妙地揭露了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迫害。“乐在其中”表达了革命志士们以苦为乐为革命甘愿吃苦的乐观情怀。
2、值得品味的其它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如:①&“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鲜明的高歌曼舞!”(这种“高歌曼舞”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唱歌跳舞,这是身陷囹圄的革命志士们蔑视敌人,坚信革命胜利信念誓以敌人战斗到底的形象写照。)
②“最上边站着一个人,满脸兴奋的微笑,站得比集中营的高墙、电网更高,手里拿着一面红纸做的鲜艳的红旗,遥望着远处的群山。”(监狱、高墙、电网丝毫也动摇不了革命者的坚强意志,也丝毫阻挡不了革命者的崇高理想,它只能更加坚定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和渴望。)
③“真有意思,这里又可以唱歌,又可以跳舞。开联欢会,还有人架上机枪,保卫我们的安全咧!”(风趣的语言,辛辣的讽刺。表达出革命志士们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乐观主义精神)
五、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转换角色读。
2、分角色表演读。
六、整体阅读,再现形象
1.复述,用自己的话描述英雄群象中的某一员。
(可以是外貌素描,也可以是神态、语言、心理刻画。可以通过形体表现出来。)
2.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画像。
(可以是简笔画,人物素描或水彩画;可以画英雄群体,也可以画其中的一员。)
七、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读《红岩》讲故事。比一比,看谁讲得生动形象。
5&名碑荟萃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我国历史上几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家。
2、联系课文内容,介绍文中书法家的艺术特点及其书法作品。
3、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受到古典艺术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认识了解西安
同学们知道西安吗?对西安有什么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西安碑林的课文《名碑荟萃》,齐读课题。
理解课题意思吗?
二、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师过渡:看来你们对碑林的情况了解不少,那么有谁去过西安碑林?想象过那什么样
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西安碑林的丰采。让我们用心来感受,然后把你的
想法和大家说一说。
1.播放安碑林图片课件,领略碑林的风光,激发学习兴趣。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噢,感到自豪。好,刚才我们通过欣赏图片对西安碑林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来写碑林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三、自读自悟,展示能力
1、根据课后习题自学课文
提示: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看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处在课本的哪个板块?(综合复习第五课)
咱们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语文到现在快六年了,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所以今天这综合复习的课文,由我们自己来学,展示一下你的语文学习能力。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根据课后的练习题在书上写写划划,作点批注。待会儿呢,咱们就课后的这三个习题来一起交流。(出示课后习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哪几位书法家?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2)课文中介绍的这几位书法家,他们的书法艺术各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画出最能表现每个书法家书法艺术特点的一两个词语。
(3)如果让你担任碑林的解说员,你准备怎样介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可以联系自己临帖习字的实际,选择一位书法家进行介绍。
刚才我们请几位同学给我们大伙儿担任了碑林的解说员,现在请你根据自己的准备再吸收人家讲得好的地方,同桌互相讲一讲吧。
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这些不同时期的书法名家,艺术风格独特,各有千秋,有的潇洒清秀,有的骨气劲峭,有的端庄雄伟,有的结构严谨。老师这里有这四位书法家的碑或贴,你来猜猜他们分别是哪位书法家的。(出示碑帖,学生猜测并说理由)
3、学习课文第1、6自然段
刚才我们通过自学解决了课后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我们是从课文的2、3、4、5段找到答案的。下面请你读读课文第1、第6自然段,你一定还有更多收获。
第1段:为什么称得上“名碑荟萃”?&(板书:艺术宝库)
小结:难怪作者这样赞叹——点击第六自然段。(生读)
同学们对这段话有什么理解?(板书:瑰宝)
连起来读读第1和地6自然段,你还有什么收获或新的发现呢?(关注课文结构和写法)&板书:总分总
四、质疑解难,欣赏拓展
1、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
2、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四种书体,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名家名碑?欣赏图片。
有什么感想?你有什么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西安的这座书法艺术宝库?请你为西安碑林设计一条广告语。交流。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四、教学过程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五)学习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习”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约摸”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这个推算、估计是有根据的,因为松脂球变成化石,需地壳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变成化石至少也得一万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树、柏树,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光有松树还不够,还要松树渗出树脂来。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树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树脂,所以科学家想象这是在“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树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块琥珀与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因此,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从“刚”、“刚好”、“一齐”等词语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如果不是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七)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八)质疑问难  (九)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接着写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写这块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价值。说明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点明文章中心。  五、布置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带点字的正确解释条。(只填数码)  (1)海水渐渐漫上来。(   )  (2)这儿,漫山遍野盛开着野花。(   ) &(3)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认真,决不能漫不经心。(   )  漫:①到处都是,遍。       ②不受拘束,随便。       ③水过满,向外流。     (1)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   )     (2)这些教科书渗透着烈士的血。(   )     渗:①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透过。       ②比喻一种事物或努力逐渐地进入到其他方面。   2.填空。    (1)约摸算来,总有(   )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   )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3)(   )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   )扑过去,(   )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   )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   )包在里头。
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  2.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3.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选择一个故事进行缩写。  4.了解玛丽亚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出伙伴,靠的是知识和勇气,东北的小姑娘江雪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并学习课文主要人物的爱心、勇气和智慧的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课文,理解故事中的人物特点,并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难点:复习缩写,并选择一个故事进行缩写。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并给课文分段。
           &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特点,并会提炼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第四单元“口语交际·习作”内容:学会生存、自我保护。   2.简单交流生活中自我保护的事例。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个类似的故事——智慧之花。(板书课题,齐读)   4.解题:说说什么是智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预习时你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2.反馈交流:第一个故事:第1——7自然段;     第二个故事:第8——19自然段;     最后一个自然段点题:赞扬了她们的机智勇敢。  三、读懂课文,了解故事具体内容和人物特点   1.带着课后第1题:思考课文讲了两个姑娘的什么事?是怎样的故事?   2.复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要素,提示:用六要素法来概括故事内容。   3.反馈交流: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维吾尔族的小姑娘玛利亚,她运用学过的关于电的基本知识,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了5个触电的男同学。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东北的小姑娘江雪,她巧妙地向工商管理所商检科举报了卖变质冰棍儿的人。   4.再读课文,想一想:你从两个小姑娘身上看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少年儿童要学会自我保护、学会生存的思想。从第一个故事受到的启发:要记住和应用学过的知识,学会保护自己;从第二个故事中受到启发: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护的过程中,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  四、深入了解故事内容,提炼成为小标题   1.逐个读故事,试着给两个故事编写小标题。   2.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小标题。     第一个故事:遇险;救助;脱险。     第二个故事:上当;劝阻;胜利。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简单复述课文内容,并选择一个故事进行缩写。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浏览课文,回顾两个故事主要内容。   2.指名交流。  二、复述课文内容   1.根据小标题和概括的主要内容,试着选一个故事进行复述练习。   2.小组内复述,选出优秀者,再在班级里复述,评议。  三、指导缩写   1.回顾缩写步骤:(1)读懂原文,把握要点;           (2)理清层次;           (3)边画边记,逐段删留;           (4)整理成文。   2.了解本次缩写要求:一是抓住故事主要内容,把事情讲清楚。二是语句要通顺、连贯。三是不超过规定的字数150字。   3.学生试着进行缩写。   4.交流评价缩写内容。  四、课后练习    收集自己知道的自我保护或救助他人的其他故事,当小练笔写下来。
8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
一、学习目标
1.能独立阅读说明书,会按照说明书制作小台灯;
2.知道说明书的写作方法:要抓住事物特征,用词要准确,条理要清楚;
3.对照图例修改说明书,初步学会写简单的说明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根据说明书独立制作玩具小台灯,知道说明书的写作方法。
三、课前准备&准备半个乒乓球、一个瓶盖、一把锥子、一段铅丝、一块橡皮泥。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点拨法、实验法
四、教学方法
五、课时划分: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一个布娃娃,一辆小汽车,一把小手枪,或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玩意等等,&是否曾使你们爱不释手?我想,&这些小玩具曾经定是你们不可或缺的伙伴,&是吗?
2.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制作或拼装过一些玩具?
3.我们要拼装或制作玩具时,必须要有一样什么东西?
4.对,说明书,这是制作玩具所必备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
二、研读说明书
1.(出示“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关于如何读懂说明书,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过,&谁来回忆一下,我们要怎么做才算真正读懂说明书?
2.提取关键点:认识材料、明确做法中的每一个步骤。
3.认识材料,说制作步骤。
三、制作小台灯&学生对照说明书独立制作小台灯,教师巡回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四、修改说明书&
1.对照“做法”中的几个步骤,做错的那位同学哪一步做错了?在说明书中把他没有做对的&那一步画下来。
&2.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将“把铅丝的另一头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这句话划上红线。&3.为什么有些同学和第二位同学一样都在第三步出错了呢?对,&这和说明写得不够清楚也有&关系。你能把这部分的文字说明修改得更加清楚、明白吗?&4.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将句子改为“把铅丝的另一头从乒乓球的外面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五、板书设计&看说明书做玩具小台灯&材料和工具制定不全——补充法&材料规格交代不清楚——列数字、作比较&制作过程交代简单——描述法(交代清楚制作时的注意事项)&有的步骤交代不清——图示法&六、课堂练习(学写说明书)&1.(出示制作不倒翁的图示)这是一幅什么玩具的制作图?&2.如果请你写一份不倒翁制作说明书,应该从几方面来写?&3.仔细看图,你觉得需要哪些材料?&4.制作这个不倒翁需要哪几个步骤?&5.除了这两个方面,你觉得写说明书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格式要正确,条理要清晰,用词要准确、简洁)&6.学生练习写说明书&7.交流点评说明书&七、作业布置&1.按要求修改不倒翁制作说明书;2.制作一个不倒翁
9给外地亲友写封信
1.进一步掌握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2.能把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写具体、真实,条理要清晰。
3.进一步懂得写信要情真意切,内容具体,重点突出。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选体会最深的,对方最需要了解的一、两件事写具体。
教学难点:说话要得体,符合人物的身份。
一、揭示课题,探讨有点
1.同学们,毕业即将来临,外地的亲人或远方的小伙伴一定在挂念你,想知道你学习、身体怎样,什么时候进行考试,打算读哪所中学?毕业考试以后能不能到他们哪里去玩玩?……这时,你们会想到怎么跟他们联系呢?
2.是的,现在通讯如此发达,我们可以用打电话、QQ聊天、发短信、发电报、写信等方式向外地的亲友一一汇报。尽管写信比较老土,可还是有它的优点。与电话、传真相比,你认为写信有哪些优点?
3.对,信,就是用笔和纸聊天。如果用电话……(长时间地说话会浪费昂贵的电话费)如果用QQ的话……(需要对方也有同样的设备,并且要在同一时间使用,会有很多不便)如果是发手机短信……(每条短信字数有限,不容易说清事情)如果发电报……(以字数计算费用,通常要求简洁,不适用了解对方近况)所以别看写信比较老土,它在这个时候却有着很多优势。现在网络发展,写信又换成了一种新的方式,那就是电子邮件,即E-mail。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练习给外地的亲友写一封信。(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指导审题
请大家一齐读一读题目。
读后问:这封信要求写给谁?哪些人是你的亲友?
2.搞清楚了写信的对象,我们还得搞清楚写信的要求。请大家翻到第172页,读一读文中的两段话,划出这次写信的要求。
3.汇报交流,出示文中要求:
告诉他们你最近的情况和暑假的打算。
要写得真实、具体。
注意信和信封的格式。
写完后认真修改,再把信寄出去或发电子邮件。
4.复习信、信封格式
①书信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
②各部分的写法要注意什么?
③(实物投影一个信封)这时是一个空信封,谁知道信封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
三、指导选材
1.根据本次写信的要求,你觉得信中该写些什么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提炼并板书:
表达思念之情;介绍学习生活情况;畅谈暑期打算。
2.在这三个内容中,我们该重点写哪一个内容?
3.接下来,让我们目光聚焦在第二个内容上。想一想,我们该向亲友介绍学习生活中的哪些情况哪些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提炼并板书:
(前提)亲友关心的事——班级里感受深的事;自己的高兴事、困惑事。
4.下列哪些事情可以作为书信的内容?为什么?
①这学期我的学习进步很大,这几次测验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②去年,我们学校评出“十佳队员”,我班XXX的同学被评为“十佳队员”。
③今年五月,我班的XXX同学获得了温岭市数学智能竞赛一等奖。
④快毕业了,学习很紧张,白天上课,晚上写作业,忙得连电视也顾不上看。
⑤最近,我们学校被光荣地评为“XXXXX学校”。
⑥“六一”前夕,我班成功举办了毕业联欢会。
⑦最近,我班开展了“一对一”活动,我常常帮助&&&。有时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别人说我傻,我想不通。
⑧昨天,我和六(1)班的同学打了一场乒乓球,这场球可激烈了!
通过讨论明白②、③、⑤、⑧这两件事不必写。
在接下来的事中,哪些事需要重点写?为什么?
四、学生习作
学生动笔打草稿,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给予指导、点拨。
五、习作评改
1.同桌互相欣赏长处,找出不足。
2.选择不同亮点的习作进行点评。(如最佳开头、最佳结尾、最佳叙事等)
3.学生按照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
[作业设计]
1.把信誊抄在信纸上或打在电子邮件上发出去;
2.课外读一些名家书信。
选读课文该怎么教学?对这个问题谈4点看法。
1、学生可以选而读之,但不能放任自由。让学生匆匆读1~2篇,知道了主要内容即罢的做法不可取。要让学生能选能读,读而不简,有所获益。如放手让学生选读,绝大多数学生会选而读之,但读的效益差别会很大。多数学生可能只停留在猎涉内容这一层面。其它的重要方面往往难于涉及。因此,对选读课文也有必要作精心的阅读指导。
2、精心,并非面面具到。要处理好略读和精读的关系。要找准课文的切入点、关键点。如《狱中联欢》,重点指导读好“贴春联”部分,由此以点带面。指导应建立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之上,切不可牵着学生或从东向西,或由南往北。至于文字词语,篇章结构,语言修辞等有关的知识方面,不必作精细的讲解和练习。
3、选读课文承担着阅读和知识迁移、运用之责,一方面运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另一方面又有着提升他们阅读能力之责。因此,要着眼自读,注重引导。要在关键点上给予必要的点拨。
4.对类似《狱中联欢》这样的文学作品,要给予读法指导,如利用小说“要素”抓主要内容;根据主要内容理顺文脉,把握情节;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式;感情朗读升华情感;整体把握再现形象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级小练笔题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