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维生素ad中毒量的并发症

维生素D中毒(vitamin D intoxication)是医源性之一。VitD主要由于在防治时错误诊断和过时使用制剂,如、()、维生素D2(或)和维丁胶性钙等。
病例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未详细了解患儿过去所用剂量,简单告以“多吃”或“常吃”,而忽略告诉家长D制剂的正确用量及疗程,以及有家长认为都是,吃得越多越好,就给孩子长期服用。②未全面分析患儿的诊断及其轻重程度,甚至仅因一个或枕秃、郝氏沟等一个,就给以大剂量突击治疗。③片面满足家长要求,认为“打针省事”或“打针管事”,连续流利数次D2或D3。④诊断错误,如有出牙晚、走路迟、、多汗、后枕秃、体弱等症状中一二项,即误为佝偻病而给突击。检查也常把远端正常误诊为佝偻病。⑤对维生素D敏感的患儿每天摄取维生素D4000IU,经1~3月后即可出现。
VitD多见一般,缺乏特殊性,因此轻症往往不易被注意,甚至被认为是早期症状而给更多的VitD,症状明显后又易误诊为其他。
轻症:中毒早期可表现有、、、、、、、、等。
重症:晚期可出现、、、、.、等症状。严重者可因和而致死。
主要依据有①应用过量VitD史,如每日量在4000IU以上,连用数月或反复大剂量史。②血钙增高、尿钙阳性。③照片异常。但应注意早期中毒时X线改变不明显,中毒恢复期及血钙不高,与VitD用量并不行。在医疗实践中,用大剂量并不太少,但中毒不太多见,这很可能与VitD的特点有关。VitD进入人体内需经转化为25(OH)D,再经转化为1,25(OH)2D,只有后者才能很强的活性。正常人有调节机制,使25(OH)D和1,25(OH)2D的产量不至于过高。估计只有在VitD用量过大、机体难以调节控制,或调节机制失常时,才出现中毒症状。一般长期慢性中毒病例易见X线异常,的早期先有25-OHD和血钙升高,其后才出现的改变。在治疗过程中血钙先恢复,骨骺X线检查多在以后逐渐恢复。X线阳性可助诊断,而阴性不能否定VitD中毒。
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甚至厌食、烦躁、哭闹、精神不振,多有低热。也可有多汗、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逐渐出现烦渴、、多,偶有脱水和。年龄较大患儿可述,可升高或下降,可闻及,ST段可升高,有时可有轻度。严重病例可出现精神抑郁,肌张力低下,,甚至昏迷,肾功能衰竭等。低而固定,阳性,增多,也可有管型。长期慢性中毒可致、肾、、出现相应的,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严重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孕早期维生素D中毒可致。
伴时须除外。易误诊为,但用治疗效果不满意。出现时应与特发性高钙、、、低血症鉴别。特发性高钙血症表现与VitD相似,但无用VitD过量史。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也与VitD中毒相同,血钙也升高,但表现为普遍性稀疏,用治疗无效。此外,单从X线所见,尚需与恢复期,铅、等鉴别,要结合病史、、铋和血钙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VitD中毒多见一般症状,缺乏特殊性,因此轻症往往不易被注意,甚至被认为是佝偻病早期症状而给更多的VitD,症状明显后又易误诊为其他。
轻症:中毒早期可表现有低热、、、、、、、、等。
重症:晚期可出现、多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因高钙血症和而致死。
主要依据有①应用过量VitD史,如每日量在4000IU以上,连用数月或反复大剂量史。②血钙增高、尿钙阳性。③X线照片异常。但应注意早期中毒时X线改变不明显,中毒恢复期及血钙不高,与VitD用量并不行。在医疗实践中,用大剂量并不太少,但中毒不太多见,这很可能与VitD的特点有关。VitD进入人体内需经转化为25(OH)D,再经转化为1,25(OH)2D,只有后者才能很强的活性。正常人有调节机制,使25(OH)D和1,25(OH)2D的产量不至于过高。估计只有在VitD用量过大、机体难以调节控制,或调节机制失常时,才出现中毒症状。一般长期慢性中毒病例易见X线异常,的早期先有25-OHD和血钙升高,其后才出现的改变。在治疗过程中血钙先恢复,骨骺X线检查多在以后逐渐恢复。X线阳性可助诊断,而阴性不能否定VitD中毒。
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甚至厌食、烦躁、哭闹、精神不振,多有低热。也可有多汗、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逐渐出现烦渴、、多,偶有脱水和。年龄较大患儿可述,可升高或下降,可闻及,ST段可升高,有时可有轻度。严重病例可出现精神抑郁,肌张力低下,,甚至昏迷,肾功能衰竭等。低而固定,阳性,增多,也可有管型。长期慢性中毒可致、肾、、出现相应的,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严重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孕早期维生素D中毒可致。
①严格掌握VitD预防或治疗用量,预防量每日口服不超过400IU,应向家长宣传VitD过量的危害性,要按医嘱用药。北京市所用强化牛奶,可以适量补充VD量不致发生中毒。
②需要作突击治疗前应详细询问患儿过去所用VitD剂量。根据北京儿童所见病例多数是在长期大量口服的基础上,再加D2或D3注射后更易出现,故用注射大剂量前一定要掌握。
③用一般VitD剂量疗效不满意时,应检查血钙、磷及后再决定是否用突击。
④一般营养性的防治尽量避免大剂量VD突击,在必须应用大剂量VitD治疗时,密切观察临床,每月测定血钙有无中毒迹象,必要时每半月测查一次。应该注意VitD是一种蓄积性药物,长期贮存于体内脂肪和中,所测知钙水平代表数月治疗的总和。
⑤实践证明VD20IU与40万IU效果相同,必须大剂量VitD突击治疗时,最好不超过20IU,一般不用第二次注射。肝、肾及胃肠功能正常的小儿口服VD与效果相同,口服安全,非必要时不用肌注。
出自A+医学百科 “维生素D中毒”条目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关于“维生素D中毒”的留言:
目前暂无留言糖尿病急性并发症_百度百科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是一组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学作用障碍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急性并发症是指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包括糖尿病酮症、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以及在糖尿病降糖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乳酸性酸中毒及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原因
1型患者发生DKA的原因多是由于中断胰岛素或胰岛素用量不足。2型患者大多因存在应激因素,如感染、创伤、药物等。胰岛素治疗的1型患者应激状况下也可发生DKA。其常见诱因有:
(1) 感染: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如、等。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等,此外还有、、等。
(2) 、、脑血管意外、外伤、手术、及严重的精神刺激。
(3) :尤其在后半阶段,由于胰岛素的需求显著增加,可能诱发酮症,甚至酮症。
(4) 其他: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某些疾病如库欣病、、胰升糖素瘤等。[1]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机制
(一) 激素异常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DKA的发生原因是由于多激素的异常,破坏了激素分泌的动态平衡,脂肪代谢紊乱。出现了以高血糖、高血酮、等为特征的DKA。其机制主要为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其他反调节激素如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
(二) 代谢紊乱
在生理状态下,体内的糖、脂肪、血酮、电解质、水等物质的代谢处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精确调控之下,保持着动态平衡状态,胰岛素作为一种储能激素,在代谢中起着促进合成、抑制分解的作用。当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时,拮抗胰岛素的激素绝对或相对增多而促进了体内的代谢分解,抑制合成,引起葡萄糖代谢紊乱,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速,合成受抑,脂肪动员增加,酮体生成增多,最终导致DKA。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病理生理
β-羟丁酸、乙酰乙酸以及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增加,循环衰竭、肾脏排出酸性代谢产物减少导致。可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分解增加,钾从细胞内逸出;抑制组织氧利用和能量代谢。严重酸中毒使微循环功能恶化,降低心肌收缩力,导致低体温和。当血pH降至7.2以下时,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低至7.1~7.0时,可抑制呼吸中枢和中枢神经功能、诱发。
(二)严重失水
严重高血糖、高血酮和各种酸性代谢产物引起渗透压性利尿,大量酮体从肺排出又带走大量水分,厌食、恶心、呕吐使水分人量减少,从而引起细胞外失水;血浆渗透压增加,水从细胞内向细胞外转移引起细胞内失水。
(三)电解质平衡紊乱
渗透性利尿同时使钠、钾、氯、磷酸根等大量丢失,厌食、恶心、呕吐使电解质摄入减少,引起电解质代谢紊乱。胰岛素作用不足,物质分解增加、合成减少,钾离子(K+)从细胞内逸出导致细胞内失钾。由于血液浓缩、肾功能减退时钾滞留以及钾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因此血钾浓度可正常甚或增高,掩盖体内严重缺钾。随着治疗过程中补充血容量(稀释作用),尿量增加,钾排出增加,以及纠正酸中毒及应用胰岛素使钾转入细胞内,可发生严重低血钾,诱发,甚至。
(四)携带氧系统失常
红细胞向组织供氧的能力与血红蛋白和氧的亲和力有关,可由血氧离解曲线来反映。DKA时红细胞糖化血红蛋白(GHb)增加以及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减少,使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增高,血氧离解曲线左移。酸中毒时,血氧离解曲线右移,释放氧增加(Bohr效应),起代偿作用。若纠正酸中毒过快,失去这一代偿作用,而血GHb仍高,2,3-DPG仍低,可使组织缺氧加重,引起脏器功能紊乱,尤以脑缺氧加重、导致脑最为重要。
(五)周围循环衰竭和肾功能障碍
严重失水,血容量减少和微循环障碍未能及时纠正,可导致。肾灌注量减少引起少尿或无尿,严重者发生急性。
(六)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严重酸中毒、失水、缺氧、体循环及微循环障碍可导致脑细胞失水或、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此外,治疗不当如纠正酸中毒时给予碳酸氢钠不当导致反常性脑脊液酸中毒加重,血糖下降过快或输液过多过快、渗透压不平衡可引起继发性脑并加重中枢神经功能障碍。[2]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表现
极度烦渴、尿多,明显脱水、极度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低下,少数患者表现为全腹不固定疼痛,有时较剧烈,似外科,但无腹肌紧张和仅有轻压痛,。精神萎靡或烦躁、神志渐恍惚,最后嗜睡、昏迷;严重酸中毒时出现深大呼吸,频率不快,也无呼吸困难感,呼气有烂苹果味。脱水程度不一,双眼球凹陷,皮肤弹性差,脉快,血压低或偏低,舌干程度是脱水程度估计的重要而敏感的体征;此外,尚有诱因本身的症候群,如感染、心脑血管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诊断鉴别
实验室检查:
(1) 血糖、尿糖过高 血糖多为16.7~33.3mmol/L,有时可达55mmol/L以上。
(2) 酮体 血酮体&4mmol/L。尿酮体阳性。丙酮无肾阈,若酮体产生过多而肾功能无障碍时,尿酮虽然阳性,但血酮并不高,临床上无酮血症。换言之,酮症酸中毒时肾功能多数都降低。
(3) 血浆CO2结合力降低30容积,或90%以下,血浆pH&7.35。
(4) 血气分析 标准碳酸氢、缓冲碱低于正常,碱剩余负值增大,阴离子隙&16。
诊断与鉴别诊断
早期诊断是决定治疗成败的关键,临床上对以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酸中毒、失水、、昏迷的患者,尤其是呼吸有烂苹果味、血压低而尿量多者,无论有无史,均应想到此症。
鉴别诊断包括:(1)其他类型的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2)其他疾病所致昏迷:、、脑血管意外等。部分患者以DKA作为糖尿病的首发表现,某些病例因其他疾病或诱发因素为主诉,有些患者DKA与或脑卒中共存等使病情更为复杂,应注意辨别。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治疗
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一)补液:对重症DKA尤为重要,不但有利于脱水的纠正,且有助于血糖的下降和酮体的消除。
(1)补液总量:一般按病人体重(kg)的10%估算,成人DKA一般失水4~6L。
(2)补液种类:开始以生理盐水为主,若开始输液时血糖不是严重升高或治疗后血糖下降至13.9mmol/L后,应输入5%葡萄糖或糖盐水,以利消除酮症。
(3)补液速度:按先快后慢为原则。原则上前4h输入总失水量的1/3~1/2,在前12h内输入量4000ml左右,达输液总量的2/3。其余部分于24~28h内补足。
(二)胰岛素治疗
小剂量胰岛素疗法,输注胰岛素0.1U/(kg·h),血中浓度可达120μU /ml,该浓度即可对酮体生成产生最大的抑制效应,并能有效的降低血。用药过程中要严密监测血糖若血糖不降或下降不明显,尤其是合并感染或原有的患者。
(三)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一般经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后,酮体水平下降酸中毒可自行纠正,一般不必补碱。补碱指征为血PH&7.1,HCO3-&5mmol/L。应采用等渗碳酸氢钠溶液,补碱不宜过多过快。
补钾应根据血钾和尿量:治疗前血钾低于正常,立即开始补钾,头2~4小时通过静脉输液每小时补钾约13~20mmol/L;血钾正常、尿量&40ml/h,也立即开始补钾;血钾正常。尿量小于30ml.h,暂缓补钾,待尿量增加后再开始补钾;血钾高于正常,暂缓补钾。治疗过程中定时检测血钾和尿量,调整补钾量和速度。病情恢复后仍应继续口服钾盐数天。
(四)对症治疗:针对感染、心衰、等的治疗。
此外,治疗中应注意
(1) 治疗中胰岛素剂量较大,易造成血糖下降速度过快,导致血浆渗透压骤然降低,而细胞内尚处于高渗状态,造成细胞内、外渗透压差悬殊。引起水分子向细胞内急速扩散,造成细胞,不利于细胞功能恢复。
(2) 密切观察治疗中病情的变化,定时检测生命指标和血糖、渗透压、CO2结合力的变化,并做到及时处理。
(3) 患者昏迷期要加强临床护理。防治意外并发症的发生。
(4) 根据病人全身状况与血象,适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预后
DKA经过及时的抢救治疗,其预后多属良好,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要特别慎重,要积极采取治疗措施。倘若并发肾衰、心衰或多系统多器官衰竭,其预后将根据衰竭的器官数目而定。衰竭的器官数越多,预后越不佳。如果酮症酸中毒不予及时治疗,其预后多属不良。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预防
(1) 糖尿病治疗要合理,防治血糖骤升。速降的变化,维持血糖在11.20mmol/L以下。
(2) 糖尿病患者饮食要有规律,防止暴饮暴食,按糖尿病饮食标准控制好饮食。
(3) 注意心理平衡,避免精神、情绪过分激动。
(4) 防止各种感染,保持体力,避免疲劳。
(5) 根据体力情况适当进行体育活动。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护理
良好的护理是抢救DKA的重要环节。应按时清洁口腔、皮肤,预防和继发性感染。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准确记录神志状态,瞳孔大小和反应、生命体征、出入水量等。每1~2小时测血糖,4~6小时复查酮体、肌酐、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指标等。[3]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原因
1.应激和感染 如脑血管意外、、急性、、外伤、手术、或低温等应激状态。感染,尤其是、泌尿系感染等最常诱发。
2.摄水不足 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卧床病人、精神失常或昏迷患者以及不能主动摄水的幼儿等。
3.失和脱水 如严重的呕吐、,大面积患者,神经内、外科脱水治疗,透析治疗等。
4.高糖摄入和输入 如大量摄入含糖饮料、高糖食物,诊断不明时或漏诊时静脉输入大量葡萄糖液,完全性静脉高营养,以及使用含糖溶液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情况。尤其在某些内分泌疾病合并糖代谢障碍的病人,如、、皮质醇增多症、者等更易诱发。
5.药物 许多药物均可成为诱因,如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噻嗪类或呋塞米 (速尿)等利尿药、普萘洛尔、苯妥英钠、氯丙嗪、西咪替丁、甘油、硫唑嘌呤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等。均可造成或加重机体的而使血糖升高,脱水加重,有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还有抑制胰岛素分泌和减低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从而可诱发HNDC。
6.其他 如急、,糖尿病等,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对血糖的清除亦下降。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复杂,未完全阐明,发病基础是病人不同程度的糖代谢障碍,基本病因是胰岛素不足、靶细胞功能不全和脱水。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使原有糖代谢障碍加重,胰岛对糖刺激的反应减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原分解增加,血糖显著升高,严重的高血糖和糖尿引起渗透性利尿,致使水及电解质大量自肾脏丢失。由于患者多有主动摄取能力障碍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故高血糖、脱水及高血浆渗透压逐渐加重,最终导致HNDC状态。
HNDC与酮症酸中毒都是由于胰岛素不足而引起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两者均有高血糖、脱水和不同程度的电解质丢失,但典型的HNDC 与典型的酮症酸中毒之间在临床表现上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而言,前者多见于中、老年人,高血糖、脱水和高血浆渗透压情况较酮症酸中毒严重,但常无或仅有轻度酮症酸中毒;后者则常见于年轻的1 型糖尿病、高血糖和脱水程度较轻,但常有中度或严重的酮症酸中毒,造成HNDC和酮症酸中毒的这些差别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
1.HNDC病人有相对较高的胰岛素分泌,足以抑制脂肪的分解和酮体的生成,但不能阻止其他诱因造成的血糖升高。也有人认为二者无明显差异,部分HNDC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呈现低不可测。
2. HNDC病人血浆生长激素和儿茶酚胺水平低于酮症酸中毒,而这两种激素均有较强的促进脂肪分解及酮体生成的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这两种激素在二者间无显著差异。
3. HNDC病人脱水严重,而严重的脱水不利于酮体的生成,老年人体内水的储备低于年轻患者,又常可有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及肾功能不全等,因而脱水多较酮症酸中毒严重。脂肪酸β-氧化及酮体的生成均需要水的参与,故严重脱水可影响酮体的产生。此外,严重脱水可造成血液浓缩,肾脏排糖障碍,引起更严重的高血糖。
4. HNDC病人肝脏生酮功能障碍,肾脏排糖能力下降,致使血糖很高而酮症很轻。正常人在高血糖状态下,每小时可自尿排出葡萄糖20g,故肾功能正常者血糖一般不会超过27.8mmol/L(500mg/dl)。约90%的本症病人伴有肾脏病变,排糖功能障碍,使血糖严重升高。
5.严重的高血糖可能与酮体生成之间有相互拮抗作用 临床上常可发现HNDC患者有严重的高血糖却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而酮症酸中毒病人有显著的酮症酸中毒而血糖水平相对较低这一现象。这种现象可能为:HNDC患者在高糖及脱水的状态下,机体肝脏的酮体生成抑制;而酮症酸中毒患者在大量利用脂肪酸氧化生成酮体时,机体血浆NAD/NADH的比值下降导致糖异生所必需的丙氨酸水平降低,从而抑制肝糖异生的作用。
临床资料表明,HNDC与酮症酸中毒并非两种截然不同的病征,二者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中间类型,形成一个连续的病态谱,二者是这一连续病谱的两个极端而已。在临床上,HNDC的同时有显著酮症酸中毒,而典型的酮症酸中毒中同时也存在着高渗状态,可见,HNDC和酮症酸中毒之间可有很大的重叠,称之为,例如典型的酮症酸中毒,不能否定HNDC的诊断;严重的高血糖、高渗状态,有时也可见于酮症酸中毒患者,这一点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病理生理
正常血浆渗透压维持在280~300mmol/L,其中主要靠血Na+提供,但当血糖明显增高时也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HNDC时,高血糖和高尿糖造成渗透性利尿,尿渗透压约50%由尿液中葡萄糖来维持,故患者失水常远较电解质丢失严重,水分的丢失平均可达9L(24%的体内总水量),脱水一方面能引起皮质醇、儿茶酚胺和胰高糖素的分泌增加;另一方面又能进一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继续加重高血糖,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脱水还可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加重高血钠,使血浆渗透压增高,脑细胞脱水,从而导致本症突出的神经精神症状。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表现
1. 多发群体
老年人,多发生在50~70岁,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同。约半数已知患有糖尿病,且多为2型糖尿病患者,约30%有史;约90%患有肾脏病变。
2. 疾病症状
前驱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进入昏迷前的一段过程。这一期从数天到数周不等,半数患者无糖尿病史,多数有肾脏功能下降的病史。由于劳累,饮食控制放松,以及感染机会增多,冬季尤其是春节前后发病率较高。患者起病缓慢,主要表现为原有糖尿病病症加重,呈烦渴、多饮、多尿、乏力、头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注:有些患者缺乏与脱水程度相适应的口渴感,这是因为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老年人多见,而老年人常有,口渴中枢不敏感,而且高渗状态也可使下丘脑口渴中枢功能障碍。
典型期——如前驱期得不到及时治疗,则病情继续发展,由于严重失水引起血浆高渗和血容量减少,病人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脱水和神经系统两组症状。
(1) 严重脱水,常伴循环衰竭:体重明显下降,皮肤、粘膜、唇舌干燥,眼球松软、凹陷,少尿等,血压多下降。病情严重者可有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脉搏细而快,脉压缩小,卧位时颈静脉充盈不全,立位时出现,甚至四肢厥冷,发绀呈状态。有的由于严重脱水而少尿、无尿。
(2)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意识模糊者占50%,昏迷者占30% ,常可发现可逆的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如局限性或全身性(13%~17%),肌阵挛、偏盲、轻瘫、幻觉、失语及出现病理反射(23%~26%)。神经系统表现与血浆渗透压升高的速度与程度有关而与酸中毒关系不大,高渗状态的程度较严重或发展迅速者,易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伴发病的症状和体征——患者可有、肾脏病、冠心病等原有疾病表现;、泌尿系统感染、等诱发病表现;脑、血栓形成、血管栓塞等并发症表现。患者的体温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如体温降低,则提示可能伴酸中毒和(或),应予以足够重视;如体温高达40℃以上,可能为中枢性高热,亦可因各种感染所致。
3. 疾病危害
HNDC发生后,并发症的肺部感染最常见,此外由于严重的脱水,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明显升高。由于极度高血糖和高血浆渗透压,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易并发动,尤以为严重,导致较高的病死率。HNDC患者可因脱水、血液浓缩或血管栓塞而引起的大脑皮质或皮质下损害。这些改变经有效治疗后多可逆转或恢复正常,也有少数在HNDC纠正后一段时间内仍可遗留某些神经、精神障碍的症状。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诊断鉴别
HNDC诊断并不困难,关键的问题在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一个昏迷的患者都应想到本病的可能性。如果发现中、老年患者有显著的精神障碍和严重的脱水,而不明原因的深大呼吸则更应提高警惕,及时地进行必要的检查,以发现本病。关于HNDC的实验室诊断依据,国外有人提出以下标准:①血糖≧33mmol/L(600mg/dl)。②血浆有效渗透压≥320mmol/L。③血清[HCO3]≥15mmol/L或动脉血气检查pH≥7.30[4]。值得注意的是个别病例合并糖尿病酮症。因此,尿酮体阳性,酸中毒明显或血糖低于33mmol/L,并不能作为否定HNDC的诊断依据。但HNDC患者存在明显的高渗状态,如昏迷患者血浆有效渗透压低于320mmol/L,则应考虑到其他引起昏迷的疾病的可能性。有的患者血糖很高,但因血钠低,有效渗透压未达到320mmol/L,这类患者虽不能诊断HNDC,但仍应按HNDC治疗。
HNDC应与某些疾病相鉴别:
(1) 其它原因所致的高渗状态,如透析疗法、脱水治疗、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等。
(2) 非糖尿病脑血管意外——血糖多不高,或者轻度应激性血糖增高,但不可能&33.3mmol/L,HbA1c正常。注:脑血管意外常用药物多加重本病,例如甘露醇、高渗糖、皮质固醇等均加重高渗状态;苯妥英钠不能抑制高渗状态所致的抽搐和发作,而且能抑制胰岛素分泌,使高血糖进一步恶化。
(3) 有糖尿病史的昏迷患者,还应鉴别与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及低血糖昏迷鉴别。
(4) 急性——半数以上HNDC患者会出现血、尿淀粉酶非特异性升高,有时其升高幅度较大,注意不能仅仅根据淀粉酶升高就诊断为急性。但应注意有些患者确实可以同时存在急性,甚至因急性胰腺炎而起病,故对淀粉酶的变化需结合临床来考虑。对起病时有腹痛、淀粉酶升高的患者行腹部CT扫描,并密切随访。急性胰腺炎早期约50%的患者出现暂时性轻度血糖增高,但随着胰腺炎的康复,2~6周内多数患者高血糖降低,而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人则有胰腺组织的大片出血坏死,存在胰岛β细胞受损,其受损程度与患者糖代谢紊乱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有关,如胰岛β细胞受损严重,可并发HNDC。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急救及治疗措施
HNDC的治疗原则与酮症酸中毒相同,包括积极地寻找并消除诱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因人而异地给予有效的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补液,使用胰岛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
(1) 迅速大量补液——根据失水量,补液量按体重的10%-15%计算,总量约6-10L,总量的1/3应在4小时内输入,其余应在12-24小时内输完,可以按中心静脉压、红细胞压积、平均每分钟尿量确定补液量和速度。如治疗前已出现,宜首先输生理盐水和胶体溶液,尽快纠正。如无或休克已纠正,在输注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350mmol/L,血纳&155mmol/L,可考虑输注0.45%氯化钠低渗溶液,在中心静脉压监护下调整输注速度。当血浆渗透压降至330mmol/L时,再改输等渗溶液。合并者酌情减量。
(2) 胰岛素治疗——患者对胰岛素多较敏感,以每小时4-8u速度持续静滴,使血糖缓慢下降,血糖下降过快有引起脑水肿的危险。由于血容量不足,周围循环不良,皮下注射胰岛素时不能稳定的维持血中胰岛有效浓度,而且循环恢复后,大量胰岛素进入血内,将引起低血糖。直至病人能进糖尿病饮食,改为餐前皮下胰岛素注射。
(3) 维持电解质平衡——参考尿量及时补钾、即应足量又要防止,以血钾测定和心电图检查进行监测,对肾功障碍和尿少者尤应注意。
(4) 酸碱平衡——血液碳酸氢根低于9mmol/L,要补充5%碳酸氢钠,4-6h 后复查,如碳酸氢根大于10mmol/L 则停止补碱。
(5) 治疗原发病、诱因及并发症——抗感染治疗,停用一切引起高渗状态的药物。
(6) 透析治疗——适用于HNDC 并急、、糖尿病病人的治疗。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预后
HNDC预后不佳,死亡率较高,多数文献报道在4 0 % ~7 0 %[6],尤其是大量使用低渗溶液时及血糖下降过快时容易引起脑水肿。此外一定要注意肺水肿及的发生。多数患者死于原有疾病或诱发疾病,并与年龄及原有疾病等因素有关。治疗的关键是及时的诊断,得当的处理。随着对本病认识水平不断提高,HNDC的预后将大大改善。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预防
(1) 加强糖尿病知识的教育和健康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50岁以上的老年人应定期检测血糖。确诊有糖尿病的病人,应正规服药,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2) 控制各种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各种感染,对血透、腹透、应用甘露醇脱水等治疗时,应注意是否有脱水现象,及时监测血糖、尿糖。积极保护心肾功能。
(3) 注意诱发药物应用,如利尿剂、糖皮质醇、普萘洛尔(心得安)等。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护理
(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通畅,预防尿路和肺部感染等。
(2) 胰岛素泵护理——置泵时胰岛素泵针头宜埋植在不妨碍活动处,注意避开有创伤和的部位。一般将泵置于袋中或装进盒内挂在腰部,避免被挤压或坠落,置泵后应经常巡视,避免折管、堵管,注意检查泵中胰岛素的剩余量和针头穿刺部位,防止针头滑出皮下,每日常规检查输注部位,观察有无红肿、出血,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更换输注部位。熟悉胰岛素泵报警的常见原因,并能够及时处理。准确控制胰岛素入量和速度对治疗至关重要。应用血糖仪每1~2 h进行血糖监测,根据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输液速度,确保顺利平稳降糖。同时注意低血糖反应,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3) 基础护理——由于患者昏迷卧床,皮肤抵抗力差,故应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发生。对于合并肺部感染者,应加强翻身拍背以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吸痰;合并泌尿道感染者,应保持尿管及会阴部的清洁。脑梗患者防进食时误吸引起吸入性。认真做好口腔、皮肤、会阴、眼睛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针对患者的原发病,给予相应的护理,并为病人提供整齐、安静、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
(4)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向患者家属介绍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支持与配合,随着患者病情稳定,神志转清,血糖控制,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正确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给他们讲解有关糖尿病知识及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以便在执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中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因多数患者年龄高,身体基础状况差,帮助糖尿病患者家属了解糖尿病知识,关心帮助患者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随着胰岛素的广泛使用,仅让患者知道药物的商品名及外观是不够的,要让患者知道他们使用的胰岛素类型,使用时间及药效达峰时间,让患者更有效的管理好自己的血糖,通过教育,患者知道注射胰岛素后按时进食、外出时携带饼干、糖果等,提高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反应的重视程度。
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强调应避免发生可能诱发NHDC 的因素, 合理饮食及正确按嘱注射胰岛素, 保持心情愉快,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积极控制糖尿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6) 注意事项——护理的关键在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快速补液和正确使用胰岛素,加强基础护理,熟练掌握糖尿病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加强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提高患者自我管理和家属的照顾能力。 [4]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原因
(1) 产生乳酸过多——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合并心、肺、肝、肾脏疾病,造成组织器官缺氧,引起乳酸生成增加;糖尿病患者存在糖代谢障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造成局部缺氧,致使丙酮酸氧化障碍及乳酸生成增加;休克时伴有末梢循环衰竭,组织缺血缺氧,乳酸生成增加;酗酒引起急性乙醇中毒,酒精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生成乙醛, 乙醛氧化生成乙酸, 乙酸进一步代谢使机体生成乳酸增多;可直接抑制呼吸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作用, 使动脉氧含量降低,产生低氧血症而造成乳酸中毒;儿茶酚胺能收缩骨骼肌及肝内血管, 引起肝摄取乳酸功能下降, 肌肉因组织缺氧而释放乳酸增加, 造成血中乳酸增高。
(2) 乳酸清除不足——糖尿病性急性并发症,如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可造成乳酸堆积,诱发LA;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肝肾功能障碍又可影响乳酸的代谢、转化及排出;双胍类降糖药使用不当(剂量过大或选择不当),尤其苯乙双胍,其半衰期长,排泄缓慢,能抑制肝脏和肌肉等组织摄取乳酸;抑制线粒体内乳酸向葡萄糖转化,引起乳酸堆积;对乙酰氨基酚大剂量或长期服用可引起暴发性肝坏死, 使乳酸清除障碍。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机制
LA是糖尿病患者葡萄糖氧合过程受到阻滞, 葡萄糖酵解增加, 产生大量乳酸, 使乳酸合成大于降解和排泄体内乳酸聚集而引起的一种糖尿病代谢性并发症。乳酸是葡萄糖无氧酵解的终产物, 由丙酮酸还原而成。葡萄糖的分解分为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有氧氧化指是体内糖分解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而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在胞液中进行酵解,其中间产物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经还原型辅酶I(NADH)加氢转化成乳酸, NADH则转变为辅酶I(NAD+)。乳酸也能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 当NAD+ 又转化为NADH时氧化而成为丙酮酸, 此为由乳酸脱氢酶催化的可逆反应。而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可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 在丙酮酸羧化酶的催化下, 生成乙酰辅酶A, 再经三羧酸循环氧化产能分解为H2O 和CO2。另外丙酮酸还可经丙酮酸羧化支路异生为葡萄糖。当线粒体因为组织相对或绝对缺氧而功能障碍时, 丙酮酸容易积聚在胞浆中而转变为乳酸, 逐渐堆积,从而发生LA。机体内乳酸产生的主要部位为骨骼肌、脑、红细胞及皮肤; 代谢清除的主要部位是肝脏和肾脏。正常情况下,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主要在肝脏中氧化利用,或被转变为糖原储存,少量乳酸经肾脏排出。因此,乳酸清除不足更常见于肝脏疾病,以为最常见。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分型
LA在临床上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1) 先天性LA——婴幼儿LA不伴休克者大都属先天代谢异常,多因遗传性酶的缺陷造成乳酸、丙酮酸代谢障碍,如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丙酮酸羧化酶、果糖-1、6-二磷酸酶、丙酮酸脱氢酶所致。
(2) 获得性LA——大多数LA为获得性的,根据Cohen 和Woods 分类修订的结果, 获得性LA可分为A型和B型两大类。A型为继发性LA, 较B型更为常见, 见于多种休克伴缺氧状态,如脱水、失血性(低血容量性)休克、(严重)、、持续状态伴周围组织淤血缺氧时,其发病机制是组织获得的氧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 导致无氧酵解增加,产生A型LA。B型为自发性LA, 见于多种非休克状态,其发病机制与组织缺氧无关。可进一步分为3种亚型, B1 型与糖尿病、脓毒血症、肝肾功能衰竭、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常见病有关, B2 型与药物或毒物有关, 例如双胍类、水杨酸、甲醇、乙烯乙二醇、氰化物、硝普盐、烟酸、儿茶酚胺、二乙醚、罂粟碱、扑热息痛、萘啶酮酸、异烟肼、链脲霉素、山梨醇、乳糖、茶碱、可卡因、三聚乙醛及乙醇等。B3 型与肌肉剧烈活动、大发作等其他因素有关。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病理生理
(1) 双胍类药物和LA——许多药物可引起LA,其中最常见于双胍类药物(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尤其是苯乙双胍,从20 世纪50 年代起被用于治疗糖尿病,由于常诱发致死性LA,已在许多国家被停止应用。已知苯乙双胍可促进外周组织葡萄糖的利用和葡萄糖向乳酸转变,实践证实苯乙双胍应用可使肝脏乳酸产生增加和摄取减少。苯乙双胍可抑制ATP 合成,ATP/ADP 比值下降,氧化磷酸化及糖原异生均受抑制,故乳酸氧化减少和生成增加。虽然苯乙双胍使血乳酸水平中度升高,但与苯乙双胍有关的LA 绝大多数或由于剂量过大,或同时合并疾病如严重肝肾功能衰竭、心衰及休克等。二甲双胍是又一双胍类药物,其致LA 的机会较苯乙双胍(约为其1/50)的机会明显减少。现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可能由于二甲双胍为水溶性,不易在体内蓄积之故,其在降血糖时,升高外周组织乳酸生成的作用并不明显,治疗剂量一般不会导致LA。
(2) 糖尿病和LA——2 型糖尿病基础状态可有轻微的高乳酸血症,主要可能与乳酸的氧化缺陷有关。另外,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可使线粒体丙酮酸利用减少,糖酵解作用增强,致乳酸生成增多。酮症酸中毒时,血乳酸浓度可能增高数倍,加重,此时,高乳酸血症部分可能是由于酮体抑制肝脏摄取以及循环血容量降低使组织灌注不足所致。糖尿病高渗性非酮症昏迷较酮症酸中毒更易导致严重的LA,因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常见于老年人,尤其继发肝肾及心肺功能不全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3) 休克与LA——休克时,内毒素和其他细菌产物始动一系列代谢反应导致机体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损害血管舒缩张力,升高微血管通透性,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液体从毛细血管渗漏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心输出量降低(循环细菌产物亦可直接损害左室功能)。最终,上述变化致系统性血压的下降,继之,肾上腺和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导致血管收缩和选择性皮肤及内脏器官(包括肝脏和肾脏)血流量下降。上述代谢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导致乳酸产生增加。肝门脉血流量的降低亦限制了肝脏对乳酸的摄取。组织低灌注降低氧的供给,导致呼吸链功能和氧化磷酸化障碍。线粒体合成ATP 不足时,不能有效氧化NADH 和消耗质子。细胞质内ATP 水平下降,刺激PFK 活性和糖酵解速度增加。ATP 缺乏和系统性pH 下降亦抑制肝脏和肾脏耗能的糖原异生,进一步抑制组织清除乳酸的能力。
(4) 癌症与LA——癌症时,恶性肿瘤细胞一般存在内在的无氧糖酵解活性增强,如此在肿瘤细胞大量存在时,总体乳酸产生增加。与大多数癌症有关的LA 见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肿瘤广泛肝脏浸润。癌症患者的LA,大多数情况是由于肿瘤细胞乳酸产生增加,同时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损害乳酸和质子的摄取和被利用。
(5) 全胃肠外营养与LA——胃肠外营养可能诱发LA,甚至在无相关疾病情况下。通过全胃肠外营养的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除葡萄糖外,还有果糖或山梨醇(可被代谢为果糖)。可能是上述糖代谢的直接结果。果糖在细胞内被磷酸化为1-磷酸果糖,随后被转变为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一分子果糖被代谢三碳中间产物消耗两分子ATP。在肝脏,高能磷酸键水平的减低抑制糖原异生和刺激糖酵解,如此在代谢处于代偿状态的个体中可能导致LA。
(6) 急性乙醇中毒与LA——乙醇在细胞内主要在乙醇脱氢酶催化下氧化为乙醛,乙醛进一步在醛脱氢酶催化下氧化为乙酸,上述两个反应均产生NADH和H+,升高细胞内NADH/NAD+比值,从而有利于丙酮酸转向乳酸;另外,乙醇尚能抑制丙酮酸向葡萄糖异生,长期慢性可导致维生素的缺乏和肝脏的损害,亦能降低丙酮酸的氧化和糖原异生。因此,乙醇中毒可直接通过增加乳酸生成和间接抑制乳酸清除而导致LA。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表现
(1) 多发群体
本病主要见于服用双胍类药物的老年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肺疾病或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一旦出现感染、脱水、血容量减少、饥饿等, 极易诱发LA。
(2) 疾病症状
LA起病较急, 轻症:可仅有疲乏无力、恶心、呕吐、食欲降低、腹痛,头昏、困倦、嗜睡、呼吸稍深快。中至重度:可有恶心、呕吐、、头昏、全身酸软、口唇发绀、深大呼吸( 不伴酮臭味) 、血压和体温下降、脉弱、心率快,可有脱水表现,、嗜睡、木僵、昏睡等症状, 更重者可致昏迷。缺氧引起者有紫绀、休克及原发病表现。药物引起者常有服药史及相应中毒表现。但本病症状与体征可无特异性, 轻症临床表现可不明显,常被原发或诱发疾病的症状所掩盖, 应注意避免误诊或漏诊。
(3) 疾病危害
严重的酸中毒可造成机体多个脏器损伤,需尽早纠正。且LA病死率较高,并随着血乳酸水平的升高而增高。有文献报道当血乳酸在1.4 ~4.4 mmol/L时病死率20%, 血乳酸4.5~8.9mmol/L时病死率增至74%, 血乳酸达到9.0~13mmol/L时病死率达90%, 血乳酸&13mmol/L时病死率高达98%。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诊断鉴别
(1) 病史:糖尿病患者有用过量双胍类药物(降糖灵超过75mg/d,二甲双胍超过2000mg/d)后出现病情加重;糖尿病病人有肝肾功能不全、缺氧或手术等同时使用双胍类降糖药物;糖尿病患者出现多种原因休克,又出现而酮体无明显增高者,应高度怀疑本病。
(2) 症状:有呼吸深大、等表现。
(3)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乳酸、动脉血pH 、二氧化碳结合力、阴离子间隙、HCO3- 、血丙酮酸等测定, 可以确诊。主要诊断标准为:血乳酸≥5 mmol/L;动脉血pH≤7.35;阴离子间隙&18mmol/L;HCO3-&10mmol/L;CO2 结合力降低;丙酮酸增高,乳酸/丙酮酸≥30:1;血酮体一般不升高。
二、 LA应与某些疾病相鉴别:
(1) 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此类病人亦可有脱水、休克、昏迷等表现,老年人多见,但血糖常超过33.3mmol/L,血钠超过155mmol/L,血浆渗透压超过330mmol/L,血酮体为阴性或弱阳性。
(2) 酮症糖尿病昏迷: 此类病人亦可有恶心、呕吐、腹痛、昏迷等表现,但年轻患者多见,可有停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史,轻中度脱水,深大呼吸(烂苹果味),血糖常16.7-33.3mmol/L,尿糖、尿酮体强阳性。
(3) 乙醇性酸中毒:有酗酒习惯,多在大量饮酒后发病,病人因剧吐致血β-羟丁酸升高,血酮可出现阳性,但在有酸中毒和阴离子隙增加的同时,其渗透压亦升高。
(4) 饥饿性酮症:因进食不足造成,病人脂肪分解,血酮呈阳性,但尿糖阴性,血糖多不高。
(5) 低血糖昏迷 病人曾有进食过少的情况,起病急,呈昏睡、昏迷,但尿糖、尿酮阴性,血糖低,多有过量注射胰岛素或过量服用降血糖药史。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急救及治疗措施
LA发展并达到目前通用的诊断标准后,即使通过治疗能使乳酸下降,也无法改善预后,死亡率很高。故对高乳酸血症患者(即无酸血症,但乳酸&2.5mmol/L)需及时治疗各种潜在诱因,积极预防诱发因素,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抢救,并密切随访观察。
(1) 去除诱发LA的诱因, 停用所有可诱发LA的药物及化学物质,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 开始阶段患者呼吸急促, 随后可出现呼吸肌衰竭, 应立即予以吸氧, 并做好人工呼吸的各种准备。治疗过程中, 应密切注意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加强病情观察, 及时进行血乳酸、血气分析、血糖、血电解质、阴离子间隙等血生化检查, 并密切随访复查。
(2) LA最根本的治疗是病因治疗,如纠正休克,改善循环。充分补液扩容可改善组织灌注, 纠正休克,减少乳酸的产生,促进利尿排酸,是治疗本症重要手段。在心功能允许情况下尽量补液、扩容,提升血压及改善微循,有利于乳酸清除。输液宜用生理盐水, 避免使用含乳酸的溶液。对于老年人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根据中心静脉压情况进行补液,或配合插胃管注入生理盐水补液,以免过快过多的输液而导致。选用血管活性物质纠正休克时,禁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素等可强烈收缩血管的药物,以免造成组织灌注量的进一步减少,可用异丙肾上腺素纠正休克。
及时纠正酸中毒,当pH小于7.2、HCO3-小于10.05mmol/L时,患者肺脏能维持有效的通气量,而排出二氧化碳,肾脏有能力避免钠水潴留,就应及时补充碱。目前主张给予小剂量NaHCO3 , 采用持续静脉滴注的方式, 使HCO3-上升4~ 6mmol/L, 维持在14~16mmol/L,动脉血pH上升至7.2。当PH〉7.25时停止输碱以免发生碱中毒。注意补碱不宜过多、过快,否则可加重颅内酸中毒。酸中毒严重者( 血pH &7.0) 纠正不宜太快, 尤其肺功能及循环功能减退者,CO2 容易蓄积而进一步加重缺氧。
(4) 补充胰岛素和葡萄糖。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有利于解除丙酮酸代谢障碍,降低游离脂肪酸及酮体,同时减少周围组织产生乳酸。同时与葡萄糖合用, 有利于减少糖类的无氧酵解, 且有利于血乳酸的消除。此外酌情补钾,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 其它治疗方法均无法直接消除血液内,尤其脑内乳酸,当病情危急时应及时透析治疗。用不含乳酸钠的透析液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 可加速乳酸排泄, 并可清除苯乙双胍等引起LA的药物, 多用于不能耐受的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
(6) 对症治疗,去除诱因:如有效吸氧,控制感染、纠正、改善肝肾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预后
由于本症预后危重,又无满意的疗法,其死亡率极高。目前,LA预后较差,尤其老年患者伴有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休克 、缺氧及败血症等感染;或伴有、恶性肿瘤者,预后均不良,病死率常在50%以上,后果严重。当血乳酸水平超过25mmol/L 时,则罕见存活者。故对本症必须提高警惕,体现预防为主。[5]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预防
LA一旦发生,病死率极高,对治疗反应不佳,因而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1) 对需用双胍类降糖药物治疗的病人,尽量选用比较安全的二甲双胍,不用苯乙双胍。凡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大于70岁的老年人以及心肺功能不佳者,二甲双胍也应忌用。糖尿病控制不佳者可用胰岛素治疗。
(2) 积极治疗各种可诱发LA的疾病, 控制各种诱发因素,并密切随访观察。
(3) 糖尿病患者应戒酒,并尽量不用可能引起LA的药物。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饮食注意
(1) LA出现昏迷时,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鼻饲,给予牛奶、豆浆、蒸蛋羹、米汤、淡藕粉等。病况好转后可食用半流食或者普食。
(2) 严格遵守饮食治疗中所规定的热量及各成分的热量比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碳水化合物为主,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按1/5、2/5、3/5的比例分配。注意多饮水,多摄入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防止,根据血钠钾的变化调节富含钠钾的食物的量。
(3) 由于酸中毒出现的厌食、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了保证每天需要的热量,可改变进食方式。可给予静脉补充高营养物质, 如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等; 病情许可后用胃肠营养,采用胃管内注入糖尿病流质饮食, 制定饮食计划; 清醒后,可进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护理
一、 急救护理
根据患者的年龄、心肺功能, 调节适当的注射液滴速, 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与组织灌注。注意中心静脉压变化, 预防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胰岛素皮下注射抽取的量要精确,在治疗后期也易因为胰岛素剂量未及时减少或进食不足而引起低血糖的发生,因此在治疗期间注意观察血糖,根据血糖调节胰岛素的速度,防止低血糖。
(3) 体位:出现、肺水肿时应立即给予半卧位,使膈肌下降, 利于肺部血液回流, 减轻肺毛细血管扩张, 从而缓解呼吸困难; 双下肢定时捆扎和松止血带, 减少静脉血流,从而减轻心脏前负荷; 因喉头水肿, 喉头分泌物增多, 患者肩下垫枕, 保持下颌前伸, 利于通气。待病情稳定后, 可将患者调整为斜卧位。
(4) 正确氧疗:急性期予以高流量鼻导管给氧, 6~ 8L /m in, 必要时给予面罩同机加压给氧。
(5) 清除气道分泌物:患者由于酸中毒、肺水肿常随呼气涌出大量泡沫痰, 必要时及时吸出, 避免呼吸困难加重和误吸, 吸痰时动作要轻、稳、缓, 以免出现损伤, 加重感染。
(6) 严格记录出入量,保持液体出入平衡,严密监护及观察病情变化, 积极配合抢救。
二、 基础护理
(1) 做好病室日常清洁、消毒作用, 保持环境清洁、安静。协助患者翻身、叩背, 促使肺部分泌物排出;注意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感染; 做好皮肤清洁护理, 定时按摩受压部位, 预防。
休克患者注意保暖, 观察输液速度。
意识模糊、烦躁者应专人看护, 适当制动, 必要时加用床挡及约束具, 防止坠床、脱管。
(3) 胸、腹痛者取舒适卧位, 给予心理支持, 消除恐惧心理, 适当应用镇痛剂。
(4) 胃肠道症状明显者暂不进食, 减少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 及时清除呕吐物, 漱口、口腔护理。
(5) 留置尿管者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
(6) 血液透析者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 保持局部清洁, 预防感染。
四、 心理护理
(1) LA多为老年患者, 心理顾虑较多, 对疾病的愈后不了解, 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悲观情绪。应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 耐心的听取患者的诉说, 详细做好解释和心理疏导, 讲解疾病有关知识, 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取得患者的合作, 同时积极与家属沟通, 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 让患者家属尽可能陪在床边, 满足生活需求。
五、 注意事项——护理的重点为做好管道护理,加强对各项参数的监测,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严密观察和预防出血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加强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尽力减少LA危重患者的病死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并发症及处理
(5) 感染:做好周围环境日常清洁、消毒;鼓励家属给患者翻身、叩背, 促使肺部分泌物排出;保持口腔清洁,做好皮肤清洁护理。并从治疗开始就给予大剂量、有效的联合抗生素治疗。
(6) 并有栓塞危险:如患者存在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可能性,又无禁忌证,尤其是老年患者,可给予肝素治疗。但应注意盲目使用肝素有引起胃轻瘫、胃肠道出血的危险。
中毒昏迷:LA中毒昏迷着者死亡率高。应把握时机积极抢救。采用对症综合治疗,如有效给氧,控制感染、迅速改善心排血量和组织的微循环灌注,利尿排酸,提升血压,纠正休克,改善肝肾等脏器功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发病原因及分类
(一)空腹
1、胰岛素分泌过多
(1)胰岛疾病:包括胰岛β细胞增生或肿瘤,伴的多发性内分泌。
(2)胰外恶性肿瘤:最常见是起源于间皮的巨大肿瘤,包括纤维瘤、,其次是胃肠道恶性肿瘤,偶见于、等。这些肿瘤诱发低血糖的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肿瘤细胞产生高浓度的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过多的葡萄摄取有关。
(3)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症:由于自身免疫、自身抗体作用而引起的。
2、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过少
包括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高血糖素缺乏均易产生。
(1)严重肝病:肝脏组织弥漫性严重破坏,可引起肝糖原储备严重不足,糖异生能力减弱。
(2)肝细胞酶系功能异常或不足:如、糖原合成酶缺乏等。
4、葡萄糖供应不足、消耗过多
如长期饥饿,剧烈运动、厌食、严重呕吐、、大量的等。
(二)餐后
1、营养性(又称滋养性)
(1)胃大部切除后低血糖症。
(2)胃肠运动功能异常综合症。
2、特发性(功能性)低血糖症。
3、先天性酶缺乏
如、果糖耐受不良症、亮氨酸敏感症等。
4、偶见于糖尿病早期,大量饮酒及摄入荔枝后,这些物质能抑制糖原分解而产生低血糖。
(三)药源性
(1)胰岛素剂量过多。
(2)磺脲类口服降糖药过量。
(3)其他药物:如水杨酸、抗组胺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普萘洛尔(心得安)等,这些药物或促进胰岛素释放,抑制高血糖素的分泌和释放,或延长加强降糖药的作用,减少糖原异生和分解而引起低血糖。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病理生理
激素对血糖浓度以及糖代谢的调节起重要作用。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有多种,胰岛素是体内惟一的降糖激素,也是机体在正常血糖范围内起支配调节作用之激素。升糖激素种类较多,作用机制和升糖效果各不相同。主要有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糖皮质激素。低血糖时这几种激素释放增加,血糖浓度迅速上升,发挥对低血糖的对抗调节作用。此外ACTH、β-内啡肽主要通过促进皮质醇释放,发挥对抗调节作用。生理剂量的泌乳素升糖作用不显著。[6]
除了激素的调节作用外,在低血糖时尚有神经性调节和认错 物自动调节因素发挥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对低血糖最为敏感。系因神经细胞本身无贮备,其所需能量几乎完全依赖于血糖提供,即使在1型糖尿病亦不例外。这是因为脑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无需外周胰岛素参与。中枢神经每小时约消耗6g葡萄糖,低血糖症时脑细胞能量来源减少,很快出现状或称神经低血糖(neuroglycopenia)。最初表现为心智、精神活动轻度受损,继之出现大脑皮质受抑制症状,随后皮质下中枢和脑干相儿子受累。最终累及延髓而致呼吸循环功能改变。若低血糖不能逆转常致死亡。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顺序与脑部发育进化过程有关,细胞愈进化则对低血糖愈敏感。当补充葡萄糖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按上次序逆行恢复。
低血糖除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外,尚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交感嗜铬系统功能活动,引发交感神经兴奋的一系列症状,如心悸、震颤、苍白、出汗等。该组症状由β2肾上腺能受体受刺激而介导,无察觉性低血糖患者往往伴有β2肾上腺能信号通路功能异常。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临床表现
糖尿症低血糖的症状表现不一,多数感到无力,难以支持。通常都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主要为手抖、出冷汗、心悸、饥饿感以及烦躁不安等。然而糖尿症在并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时,这些表现并不明显,或者比较迟钝。
中枢状:主要为、头昏、视物模糊,有时定向力障碍、无欲状、嗜睡,严重时陷入昏迷或发作。
糖尿症低血糖发生很隐袭,有时开始难以觉察。脆性糖尿症患者容易突然发作,多数呈急性经过。老年性低血糖临床表现常常不够典型,应细心检查方可发现。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诊断鉴别
实验室检查
(1)血糖较正常下限为低,&2.8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
(2)糖化血红蛋白检测&7%,可能提示低血糖呈急性发作;&7%可能有较长时间慢性低血糖经过。
(3)血、尿酮体检查
血中酮体增高,尿中酮体阳性提示脂肪分解代谢增强,出现饥饿性酮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鉴别诊断
主要依症状发作时血糖浓度,如此时血糖&4.0mmol/L,可排除此诊断,如&2.5mmol/L,且可重复出现,则基本上可肯定诊断,对于年龄&60岁者,其确认标准可定为&3.0mmol/L。
本症主要应与癫癎、晕厥、、脑血管意外、无痛性、及其他引起昏迷的原因做鉴别诊断。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治疗
一、紧急治疗
一旦患者确认出现低血糖的症状,应立即进食含20-30g糖类的食物或口服糖水,而不必于每次发作时均作血糖检测,进食量过多可致发作后高血糖。在不能确认低血糖时应自作快速血糖检测,或去附近医院急诊。若患者低血糖严重而不能自救时,应由亲友帮助进服糖或富糖食物,丧失吞咽功能而备有高血糖素者可由亲友注射1mg高血糖素。若自救未能好转,或低血糖严重有神志不清、抽搐、胸痛、等症状,均应送医院急诊救治。
2、院内抢救
凡可疑低血糖症患者在留取标本和(或)快速血糖测定后均应立即补充葡萄糖,若低血糖症状迅速缓解或昏迷者神志转清醒,均是低血糖症的有力佐证。通常用50%葡萄糖40ml静脉注射。为防止低血糖再发,需继续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维持。氯磺丙脲或格列本脲所致低血糖,补糖至少持续2-3d。对静脉注射困难者应立即肌内或皮下注射高血糖素1mg(儿童15μg、kg),此后再设法建立静脉通路,通常高血糖素注射后10-15min可见血糖浓度上升,升糖作用持续约1-2h。
二、缓解期治疗
低血糖纠正后要及时治疗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剂量。祛除诱因,防止低血糖再发。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预后
(1)糖尿症低血糖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2)中度低血糖昏迷经过及时抢救治疗,多数仍可恢复,预后尚好。
(3)严重低血糖昏迷,经过时间较长,虽然抢救治疗,但对脑细胞损害严重,难以逆转,留有不良后遗症,如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甚至等。
(4)糖尿病1型发生低血糖昏迷病情严重,预后不佳,其死亡率在0.4%。
(5)少数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易并发糖尿病、心律不齐、等预后不佳。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疾病预防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使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了解低血糖的病因与症状,轻度低血糖应及时处理,防止低血糖由轻度发展为低血糖昏迷。
(2)糖尿病人要做到定期检查血糖、尿糖,发现有低血糖倾向时与医师密切合作,以确定低血糖原因,或者及时口服糖水或遵医属治疗。
(3)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避免大剂量或自行增加剂量以防低血糖发生。
(4)胰岛素注射后要按规定进餐,禁止胰岛素注射后拒食或空腹。
(5)饮食结构应合理,防止偏食只食用蛋白质和脂肪,这是一种错误的饮食方法,应该避免。
(6)经常在早餐前发生空腹性低血糖要排除胰岛β细胞瘤。[7]
苗述楷,蔡惠文.糖尿病并发症防治学.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6,273~278
金之欣.内分泌代谢疾病诊疗指南.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39~243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胡绍文,郭瑞林,童光焕.实用糖尿病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51~257
叶任高.内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
池芝盛主编,内分泌基础与临床[ M ].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617.
Ennis ED, Diabetic ketoasidosis In: Pots D & Sherwin RS ed. Ellenberg & Rifkins Diabetes Melltus 5th. Appleton & Lange[M]. A Simon &Schuster Company, 4.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性前列腺并发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