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青藏高原自然带的植被自然带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带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带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8.3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地理自然带与气候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地理自然带与气候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高山高原气候 -
高山高原气候一般是指在大型高原和大型山地具有的一种特殊的局部气候类型,,它们的共同点是海拔高而名之。它们分布在各大洲的高山高原地区,主要有及其周围山地(喀喇昆仑山、、横断山脉等),及其周围地区和欧洲,南美,东非地区等。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垂直变化显著。在地区,自下而上有、、、亚寒带和永久积雪带,反映出完整的垂直气候带谱。的总体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较少。 成因是由于地势高,气温低,降水较少。
高山高原气候 -
高原高山气候
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区。在高大山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降低,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在一定高度内,湿度大、多云雾、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风力愈强。在中纬度地区的高原高原地区,如中国,海拔高,气温低,但辐射强,日照丰富,降水少,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南美洲的等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终年低温,形成了高原山地气候。由于气候的垂直分布明显,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异常显著,它受地形地势的影响特别是海拔高度的影响特别明显。
高山高原气候表现出气温低、气压低。自海平面起,每升高1000公尺,温度则下降大约6度。因此,虽在度热达摄氏30度,高达4000公尺的高山,如,却只有摄氏10度左右。气压则反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在标准状况下,每升高100公尺,气压降低10毫巴。为750毫巴时,4000公尺高山顶约460毫巴。而低气压的现象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则是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等症状,也就是高山病的表徵。 多露、多风是其又一明显特征。高山上的气候在一曰之间的变化多端,无论是在夏季或冬季,经常雾涌至而将整作山陷入一白茫茫的世界里。将四周的能见度突然间降低。高山多风是因为高山上地形起伏相差悬殊,地面接受太阳辐射热及由於热力分配不平均,所以经常产生空气流动的现象。又因为高山上对空气流动阻力较风大而多。
高山高原气候 -
高山高原气候
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种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纬度和区域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其特征如下 1)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差而异在低纬山地,山麓为赤道或热带气候,随着海拔的增加,地表热量和水分条件逐渐变化,垂直气候带依次发生。这种变化类似于低地随纬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如果山地的纬度较高,气候垂直带的分异就减少。如果山地的高差较小,气候垂直带的分异也就较小。 2)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烙印”例如,赤道山地从山麓到山顶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珠穆朗玛峰和长白山都具有季风气候特色。 3)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为垂直差异的决定因素 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关系。这种地区的干燥度都是山麓大,随着海拔的增高,干燥度逐渐减小。 4)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显隐等局地条件不同,气候的垂直变化各不相同山坡暖带、山谷冷湖即为一例。山地气候确有“十里不同天”之变。 5)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在成因和特征上都有所不同。
高山高原气候 -
对健康影响
西藏高原气候特点是气压、气温低,空气稀薄,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必然产生影响。在古代,人们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有认识,祖国医学《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西北之气,散而寒之”等语。说明西北高寒,对人体的影响。藏医最早的医学文献《月王药诊》中也有对高原气候对人体影响的论述,强调认为在过于寒冷的地方容易患“龙”病(由于气候所致的病)。《》中对西藏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有了更详细的说明:当时把受到高原低氧的影响的病症等称之为“瘴、瘴气、瘴历、烟瘴、葛仓(即头痛之意)”。清乾隆56年派大臣福康安进藏时,向当地居民询问过唐古拉山的情况,答曰:“该处山高,,即成瘴历,雪后瘴气更甚”。认为高原低氧、气候寒冷会加重高山反应。1792年廓尔喀兵犯后藏,被福康安派兵击退,后廓尔喀的降文中记述“去年抢扎什伦布寺,……回来时雪山上染瘴气死者二、三千人”,这就把高原低氧气候加上疲劳造成对人体的影响直到死亡说得很清楚了。日人安辉著的《西藏通览》一书中记载有“隆吐海拔3876米,空气稀薄,人马有登者,数步一休”,生动记述了高海拔地区对人马的影响程度。 近现代随着高山探险的广泛开展,人们对高原气候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专家、学者认为,高原低氧气候环境可以直接影响人体健康,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病情。尤其属于世界第三级的气候独特,变化无常,这种高原性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西藏高原许多疾病的发生确实与高原低氧气候有直接联系,如天气突变,空气稀薄,寒冷可以引起关节痛加剧,久致关节僵直、变形、活动受限。寒冷的气候,由于日光少,人容易情绪低落,注意力难易集中,食欲和睡眠均出现一些障碍。突然出现的严寒会使人体发生一系列心理、病理变化。寒冷刺激一方面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末稍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负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会引起血中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时间缩短,为血管栓塞创造了条件,寒冷还可激发冠状动脉痉挛。据医学实验,如吸入-23°C的冷空气,心电图便出现类似心绞痛改变。在雨雪增多,湿度增大,气候下降的条件下,常使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的患者感到胸闷、头胀、两眼发肿及全身不适。
高山高原气候 -
青藏高原土壤与生物
中国青藏高原地区是典型的高山高原地区,其土壤与植被具有很独特的表现。中国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在高原的南缘和东部地区的河谷中,由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可以到达,分布有较茂密的。但随着海拔高度上升,气温就不断下降,到一定高度后,热量就满足不了森林生长的需要,高大茂密的森林逐渐转变为稀疏的矮树和灌木,最终为草本植物所取代。茂密森林所能达到的最高处,称为森林郁闭线。在不同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别,森林郁闭线的海拔高度可以不同。
在青藏高原,一般是在米。凡是在森林郁闭线以上或相当于这个高度以上的无林地带的各种土壤,都应称为。高山土壤主要土壤类型特点如下: :分布范围在青海、西藏m高度, 新疆m高度以上的地区。表层有5-10公分厚、富有弹性的,土体黄棕色;多微酸性反应。亚高山草甸土地区牧草茂盛,药用植物多,野生动物资源亦丰,是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利用带。 高山草甸土:分布范围在青海、西藏m高度的高山地区,新疆较上略低。草皮层厚5-10公分,但性质松脆;土体灰暗,结构上常有片状层理;多中性反应。牧草虽低矮,但稠密、耐牧性强,为纯牧利用带。 亚高山草原土:分布范围在青海、西藏m,新疆、甘肃m的高原。地表有簇状草根层;土体灰棕色,粒状结构,剖面中部有钙积层;微碱性反应。牧草的质量和数量较差;有灌溉处可种植农作物,为农牧结合利用带。 高山草原土:分布范围在青、藏m的高山地区,地表有簇状草根层;土体色浅,粒状结构,钙积层不明显,碱性反应。高山草原土牧草质量数量较差,饮水较缺,但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为纯牧利用带。
高山高原气候 -
非洲第一峰----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
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
非洲第一高峰,气候的分异规律按照现在的分法是属于非地带性分布中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乞力马扎罗山区草木茂盛,景色秀丽,半山腰处气候温和,从山下至山顶5000多米的山坡上,依次分布着雨林,常绿阔叶林,森林,高山草甸,高山寒漠,积雪冰川,生长这多种不同的植物。 由于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的分布受到海拔高度的制约,乞力马扎罗山气候分布属非地带性分布。气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带,随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带。山地自然环境比低平地区复杂,比水平自然带复杂得多。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的山麓自然带,称为垂直自然带基带。一般说来,山地所处地理纬度愈低、气候愈湿润、相对高度愈大,垂直自然带表现愈完整。乞力马扎罗山(非洲赤道附近坦桑尼亚境内)自然带景观 1000以下基带:; 米: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米:山地; 米:高山草甸带; 4 000—5 200米:高山寒漠带; 5 700米以上:高山永久积雪冰川带。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31:07
贡献光荣榜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带为何南坡高
提问:级别:幼儿园来自:湖南省湘潭市
回答数:2浏览数:
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带为何南坡高
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带为何南坡高
&提问时间: 13:12:31
最佳答案此答案已被选择为最佳答案,但并不代表问吧支持或赞同其观点
回答:级别:一级教员 22:07:50来自:湖北省荆门市
可以像这样这样来理解:
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偏南,受东南信风的控制,其南坡为迎风坡,风从海拔低的地方吹来,热量充足。而热量越丰足,自然带的海拔越高——类似于阳坡自然带海拔高。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回答:级别:二年级 08:56:59来自:甘肃省平凉市
乞力马扎罗山(Kilimanjaro)是非洲最高的山脉,是一个火山丘,海拔5896米[2],面积756平方公里,它位于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东北部,邻近肯尼亚,是坦桑尼亚与肯尼亚的分水岭,坐落于南纬3度(3 03 39.11S 37 21 35.69E),距离赤道仅300多公里。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而许多地理学家则喜欢称它为“非洲之王”。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和森林保护区占据了整个乞力马扎罗山及周围的山地森林。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由林木线以上的所有山区和穿过山地森林带的6个森林走廊组成。乞力马扎罗山四周都是山林,那里生活着众多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还是濒于灭绝的种类,雪线上还生存有企鹅,这就是著名的赤道企鹅。
  坦桑尼亚东北部的大火山体,邻近肯尼亚边界。其中央火山锥称基博(Kibo)峰,海拔5,895米(19,341呎),是非洲最高点。乞力马札罗位于东非大裂谷以南约160公里(100哩),在奈洛比以南约225公里(140哩)。该山的主体沿东西向延伸将近80公里(50哩),由三个主要的死火山——基博、马温西(Mawensi)和希拉(Shira)构成。基博时代最新,也最高,还保持著典型的火山锥和火山口的形状,并且同马温西(海拔5,354米〔17,564呎〕)在海拔约4,600米(15,000呎)处的一段长11公里(7哩)的鞍状山脊相连,马温西是先前的一座高峰的较老的核心。希拉岭(海拔3,778米〔12,395呎〕)仅仅是较早的一个火山口的残馀。鞍状山脊以下,吉力马札罗的主体以典型火山曲线向下面的平原倾斜,平原的高度约海拔900米(3,000呎)。
  基博虽然看来像个盖著积雪的穹丘,但其南侧却有个直径2公里(1.2哩),深约300米(980呎)的火山口。此火山口里有个显示残馀火山活动的内火山锥。和基博峰的有规则的锥形大不相同的是,马温西峰是经过强烈侵蚀的,山势崎岖而且陡峭,并且被东西向狭谷劈开。基博的冰盖沿冰盖边缘残存下来,形成分散的大冰块。在基博的西南坡上,冰川终止於4,270米(14,000呎)处,在其北侧则只下降到其峰顶以下很短距离。马温西山上不存在永久冰,也几乎没有积雪地。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乞力马扎罗山的冰雪消融,引起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关注。[1]
  乞力马扎罗山具有顺序相继的几个植被带,其组成(自山麓至山顶)为:周围高原的半乾旱的灌木丛、南坡水源充足的农田、茂密的云林、开阔的沼地、高山荒漠、苔藓和地衣的共生带。该山体中生存著各种大小动物。
  乞力马扎罗山山坡上的年降水量平均为1,780毫米(70吋)。南坡和东坡上的水流供给潘加尼(Pangani)河、察沃(Tsavo)河和吉佩(Jipe)湖,而北坡上的水流则供给安博塞利(Amboseli)湖和察沃河。帕雷(Pare)山脉从吉力马札罗峰向东南延伸。
  乞力马扎罗山所在的地区是坦桑尼亚的淡咖啡、大麦、小麦和蔗糖的主要产区之一;其他作物有琼麻、玉米(玉蜀黍)、各种豆类、香蕉、金合欢树皮、棉花、除虫菊和马铃薯。该地区的居民有查加人(Chaga或Chagga)、帕雷人、卡赫人(Kahe)和姆布古人(Mbugu)。
  当德国传教士雷布曼(Johannes Rebmann)和克拉普夫(Ludwig Krapf)于1848年到达乞力马札罗时,那里的地层就为欧洲人所知了,不过关于离赤道很近(在南纬3°)就有峰顶积雪的山脉的消息,过了很久之后才为人相信。基博峰顶是德国地理学家迈尔(Hans Meyer)和奥地利登山家普尔柴勒(Ludwig Purtscheller))于1889年首次攀登上去的。马温西峰是1912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卢特(Fritz Klute)最先登顶的。位於乞力马札罗南麓的莫希(Moshi)市是主要贸易中心和登山基地。
  乞力马扎罗山有两个主峰,一个叫乌呼鲁,另一个叫马文济,两峰之间有一个10多公里长的马鞍形的山脊相连,远远望去,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孤单耸立的高山,在辽阔的东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当你凝神远眺这座壮丽深邃的大雪山时,常常能感受到它有股内在的伟力,一种燃烧的、躁动着的原始生命力。乞力马扎罗山乌呼鲁赤道峰顶有一个直径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内四壁是晶莹无瑕的巨大冰层,底部耸立着巨大的冰柱,冰雪覆盖,宛如巨大的玉盆。
  在斯瓦希里语中,乞力马扎罗山意为“闪闪发光的山”。它的轮廓非常鲜明:缓缓上升的斜坡引向一长长的、扁平的山顶,那是一个真正的巨型火山口——一个盆状的火山峰顶。酷热的日子里,从很远处望去,蓝色的山基赏心悦目,而白雪皑皑的山顶似乎在空中盘旋。常伸展到雪线以下飘渺的云雾,增加了这种幻觉。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乞力马扎罗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没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这样一座覆盖着白雪的山。乞力马扎罗山在坦桑尼亚人心中无比神圣,很多部族每年都要在山脚下举行传统的祭祀活动,拜山神,求平安。
  近年来,海拔5896米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积雪融化、冰川消失现象非常严重,在过去的80年内冰川已经萎缩了80%以上。有环境专家指出,乞力马扎罗雪顶可能将在10年内彻底融化消失,届时乞力马扎罗山独有的“赤道雪山”奇观将与人类告别。
[编辑本段]非洲之冠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根据气候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乞力马扎罗山基本气候,由山脚向上至山顶,分别是由热带雨林气候至冰原气候。风景包括赤道至两极的基本植被。因为位于赤道附近所以植被从热带雨林开始。气候分布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在海拔1000米以下为热带雨林带,米间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米间为温带森林带,米为高山草甸带,米为高山寒漠带,5200米以上为积雪冰川带。
  因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近年来,乞力马扎罗山顶的积雪融化,冰川退缩非常严重,乞力马扎罗山“雪冠”一度消失。如果情况持续恶化,15年后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盖将不复存在。援引联合国的报告说,乞力马扎罗山的冰盖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融化,在15年后完全消失。违法的伐木业、木炭生产业、采石业及森林火灾,都加剧了冰盖的融化。而乞力马扎罗冰川消失将对这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据有关研究报告称,气候变暖导致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体积过去100年间减少了将近80%,造成附近居民的饮用水供应减少。
[编辑本段]坦桑骄子
  乞力马扎罗山是坦桑尼亚人心中的骄傲,他们把自己看作草原之帆下的子民。据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神降临到这座高耸入云的高山,以便在高山之巅俯视和赐福他的子民们。盘踞在山中的妖魔鬼怪为了赶走天神,在山腹内部点起了一把大火,滚烫的熔岩随着熊熊烈火喷涌而出。妖魔的举动激怒了天神,他呼来了雷鸣闪电瓢泼大雨把大火扑灭,又召来了飞雪冰雹把冒着烟的山口填满,这就是今天看到的这座赤道雪山,地球上一个独特的风景点。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世代在坦桑尼亚人民中间传诵,使大山变得神圣而威严无比。日,该国《非洲》报传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称“欧盟发达国家准备出巨资用沙石把乞力马扎罗山抬高几百米”。“喜讯”传来,许多坦桑人欢腾雀跃起来,心想:“它会不会变成第二个珠穆朗玛峰?”然而,第二天报纸把事情捅破,原来4月1日是“愚人节”。即使如此,仍有一些人坚信不移,因为他们明明看到二十多个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天天扛着仪器测量雪山么!
  谜底是在坦桑尼亚举行“2000年世纪登山活动”之前揭开的。政府宣布:乞力马扎罗山的准确高度是5892米。许多坦桑人心里开始不平衡了:怎么搞的,山又矮了3米!其实山还是那么高,只不过过去测量的有误差而已。据悉,从1889年开始至今,德国和英国学者几乎像比赛一样对这座大山进行过轮番测量,分别得出过、、等五花八门的数字。还是在山脚下开小旅馆的巴拉克想得通:“只要非洲别的山不再长高,乞力马扎罗还是非洲第一号,爬起来还像过去一样困难,不信你试试,爬上去我请啤酒喝,名牌货:‘乞力马扎罗’!”
  乞力马扎罗山是坦桑尼亚人民的母亲山,世世代代用她的乳汁抚育了自己的儿女,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欢乐。然而,19世纪德国殖民者首先侵入了这片美丽多娇的土地,扰乱了这里的平静和安宁。他们把早已被非洲人民命名的“乞力马扎罗”雪山说成是由他们“首先发现的”,并把他们的所谓“功绩”铭刻在石头上。这方记录着殖民主义罪恶的“功德”碑至今仍竖立在莫希一所老式洋房的大门前,现在已变成坦桑尼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尔后英国殖民者又占领了这块土地,伊丽莎白女王又在德国皇帝威廉生日时把乞力马扎罗山雪峰作为“寿礼”送出,演出了一幕充满殖民主义色彩的滑稽剧。其实,谁是赤道雪山的主人,原本是最明白不过的。
  乞力马扎罗山属于坦桑尼亚,属于非洲,是粗犷剽悍的非洲人的象征。据知,目前它仍然是一座活火山。
总回答数2,每页15条,当前第1页,共1页
同类疑难问题
最新热点问题【步步高】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六章&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学案&湘教版必修1&&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超值!),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第2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最新考纲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思维导图考纲解读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理解气候分布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3.能够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地理问题。微专题一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1.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1)成因(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深度思考“气候带与自然带是一一对应关系”,这种认识对不对?为什么?答案 不对。 因为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也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考向 气候类型与植被发育对应关系(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A.热带雨林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D.光照充足答案 1.A 2.C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并没有种源优势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植被恢复迅速的优势因素。但K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恢复。微专题二 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图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热量太阳辐射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水分变化海陆分布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水热状况海拔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定义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证沿海←内陆←沿海2.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①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②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③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基础,如下图所示:①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高度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④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⑤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考向一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1.(2013?江苏地理)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行程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问题。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①温带草原带②热带雨林带③热带草原带④热带荒漠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解析 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温带草原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不会有热带雨林带。考向二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012?浙江文综)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题。2.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答案 D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各地区的气候类型以及不同气候影响下形成的植被类型。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宝鸡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兰州、酒泉地处内陆,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由草原向荒漠过渡。考向三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012?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所示山地( )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4.该山地位于( )A.喜马拉雅山脉B.天山山脉C.祁连山脉D.昆仑山脉答案 3.C 4.A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认真读图,明确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第3题,图中信息显示该山地是东西走向,南坡带谱复杂,大部分自然带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该山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南坡是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C项正确,A、B项错误。南北坡基带差异大是北坡基带海拔高导致的,D项错误。第4题,天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的南坡基带都不可能是雨林季雨林带。方法技巧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技巧(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5)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微专题三 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原因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2.意义:在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如下表:因素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北极地区冰原带无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地形起伏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高山植物区地势高,水热条件差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岸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水分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河水灌溉考向一 地形因素导致的非地带性规律1.(2013?海南地理)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答案 D解析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海拔升高,气温降低。考向二 地形和洋流导致的非地带性规律2.(2013?北京文综)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下图,回答下题。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答案 ①地:地处低纬,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解析 ①处在巴西东南部,受东南信风(带来大量水汽)及巴西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出现了热带雨林景观。②处在30°S~40°S的大陆西岸,安第斯山的迎风地带,受地形影响,随高度变化,水热组合状况发生变化,出现了山地垂直自然带。练出高分[基础落实练]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下图为“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回答1~2题。1.从亚洲到欧洲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 ④温带荒漠带 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2.沿途自然带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 )A.垂直地带性――气候B.纬度地带性――热量C.非地带性――海陆位置D.经度地带性――水分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由图示知从亚洲到欧洲沿途经历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据此判断所经过的自然带。第2题,沿途由沿海经内陆再到沿海,经历的自然带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下图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读图回答3~4题。3.南半球缺失的植被类型序号及其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A.⑨―海陆位置B.⑨―海陆分布C.⑧―海陆分布D.⑧―地形4.关于北半球的植被类型⑥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类型主要为畜牧业B.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C.流水侵蚀作用强烈D.植被具有叶大、根深的特点答案 3.B 4.A解析 第3题,图中①是热带雨林带、②是热带季雨林带、③是热带草原带、④是热带荒漠带、⑤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⑧是温带荒漠带、⑨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半球由于相应纬度大部分是海洋分布而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第4题,依上题分析,⑥所在地区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无高温期,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而有利于多汁牧场草生长,多发展畜牧业。读“部分陆地沿某方向的自然植被依次分布状况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5.甲植被最可能是( )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温带草原6.形成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地形B.水分C.土壤D.热量答案 5.C 6.D解析 第5题,图中显示气温由苔原、针叶林、混交林、落叶林、甲、荒漠逐渐升高则甲位于亚热带;同时甲处降水量在400mm~500mm之间,根据自然带实际分布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只能是常绿硬叶林。第6题,由图中气温和自然植被变化可知,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致,则热量是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能力提升练]下图表示一座相对高度为3000米的山地,山地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7~8题。7.若图中虚线表示雪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B.N坡是向阳坡,S坡是迎风坡C.S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D.S坡是向阳坡,N坡是迎风坡8.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麓气温T(T冬、T夏分别表示冬、夏季气温)应是( )A.T冬<18℃B.T夏<20℃C.T冬<10℃D.T夏<18℃答案 7.B 8.D解析 第7题,由图可知,该山地南坡雪线海拔低于北坡,说明南坡降水量多于北坡,则南坡为迎风坡;又由于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高度高于南坡,说明北坡热量高于南坡,则北坡为向阳坡。第8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由于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顶夏季最高温度为0℃,根据该山地相对高度为3000米,可计算出山麓夏季最高气温应低于18℃。下图为“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读图完成9~10题。9.影响该山地西坡山麓自然带分布复杂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地形D.洋流10.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西坡③处低山地区适宜发展茶树种植业B.西坡④所处地区的农业类型以游牧业为主C.自然带⑥的分布上限西坡均高于东坡D.东坡⑦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答案 9.B 10.B解析 第9题,结合纬度跨度达60°、主要位于南半球等信息,可判断该山脉是安第斯山脉;图中显示西坡比东坡多了③④两个自然带,可判断这两个自然带对应的气候分别是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成因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第10题,西坡④所处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该地区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以游牧业为主;东坡⑦处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是位于西风的山地背风坡而降水稀少。读“印度半岛东西向自然带剖面图”,完成11~13题。11.图中自然带①②③类型可能依次为( )A.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B.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C.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D.热带季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雨林自然带12.图中分析甲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为(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B.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C.受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的影响,降水较少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13.图中①自然带分布规律反映了(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答案 11.A 12.B 13.D解析 第11、12题,①低纬距海近,受海洋的影响,位于西高止山西侧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了热带雨林自然带。②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热带季雨林自然带。③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自然带。第13题,①自然带地处迎风坡,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14.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________带(图中自然带)作为夏季牧场。答案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产生原因: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发生垂直分异。(2)针叶林带。 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3)高山草甸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不同海拔的水热条件不同,发育了不同的自然带,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该山地北坡在海拔4000米左右出现了森林带,南坡则没有,说明在此海拔上北坡的降水较多,可以判断北坡属于迎风坡。第(3)题,从该山地的基带为旱荒漠可知,此山地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高温炎热,因此牧民会将海拔较高的草场作为夏季牧场。15.(2014?上海地理)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2)阐述图中B、C、D、三地的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3)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答案 (1)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2)水分差异: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于迎风坡,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较低,因此降水量最少。(3)C地位于热带稀疏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解析 (1)A、B两地都位于大分水岭东侧,都较湿润,差异是纬度导致的热量不同。(2)B、C、D三地纬度差异不大,但B在大分水岭的东侧迎风坡,C在背风坡,而D在大陆西岸,故所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同。(3)C地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所以自然带为热带稀疏草原带,所以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版本搜资料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藏高原水平自然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