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山高原植物带从高原到平原注意事项种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_锡林浩特草地样带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_巴图娜存.pdf1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_锡林浩特草地样带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_巴图娜存.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30卷 第1期 自 然 资 源 学 报 Vol.30 No.1
2015年1月 JOURNAL OF NATURAL R ESOURCES Jan., 2015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 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 1,2 1* 3 1 1 巴图娜存 ,胡云锋 ,毕力格吉夫 ,刘纪远 ,甄 霖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察规划院,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及草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 2012 年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对蒙古高原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上植物物种类型和数量 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蒙古高原样带上共有33科103 种植物,蒙 古国有29 科87 种,中国内蒙古地区有22 科62 种。中国内蒙古境内植物物种数量的绝对数值 低于蒙古国,但中国内蒙古境内的垂向百米物种数、百公里物种数及多年生物种占全部物种比 例、可食性牧草物种占全部物种比例等指标均高于蒙古国境内的相应指标;②样带上植物物种 总数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U字形;具体到不同物种,则其分布形态略有差异:禾本科物种数量 由北向南逐渐增多,菊科植物物种数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少,豆科植物及杂类草的物种数量呈现 南北高、中间低的U 字形;③多年生植物与可食性牧草数量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U 字形;一年 生植物则呈现不明显的倒U字形,非可食性植物在整个样带上则变化相对平稳,南北差异不明显。 关 键 词:蒙古高原;温性草原;草地样带;物种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Q9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5 01-0024-13 DOI :10.11849/zrzyxb.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全球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态
学研究的基本内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当前位置:
>>>人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地区,为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血液中哪种细..
人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地区,为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血液中哪种细胞会增多?(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淋巴细胞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怀化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组织细胞缺氧,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减少,因此出现高原反应.为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血液中的红细胞会增多,增大对氧的运输能力,因此过一段时间后高原反应消失.故选A.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人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地区,为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血液中哪种细..”主要考查你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的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还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生态因素的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它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上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它们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产生着影响①阳光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日储存能量。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些植物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小麦、玉米等。有些植物只有在密林下层较阴暗处才能生长得好,如人参、三七等。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如蛾类多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鼠妇(潮虫)总是存阴暗的地方出现②温度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温度也影响生物的分布。如苹果、梨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香蕉、菠萝不宜在寒冷地区栽种。 ③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如在干早的荒漠地区,只有少数耐干旱的动植物能生存;而在雨量充沛的地区,森林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 ④空气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动物的呼吸需要氧气等。特别提醒:生物圈虽然能为各种生物提供阳光、空气、水和一定的温度等,但不同的生物对各种非生物因素的要求不同,从而影响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分布。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捕食、寄生、共生、竞争、合作等关系。 ①捕食关系: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七星瓢虫与蚜虫 ②寄生关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存的现象。如水蛭寄生在牛等牲畜体内、菟丝子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如图)。 ③共生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存一起,相互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如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细菌为生,兼为有类“治病”。 ④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等的现象。如杂草和农作物争夺养料和生存空间。 ⑤合作关系: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存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两者彼此分开后仍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特别提醒:影响某一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各种生物,如影响某一株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不仅包括它周围的杂草、农业害虫、鼠类等,还有它周围的其他小麦植株。混淆不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如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是光照、温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造成仙人掌叶变为刺的主要是水分:在东北地区的林区。出现山脚下是落叶阔叶林、山腰处是红松林、山顶处是冷杉林的现象,影响这种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混淆生物因素中的寄生关系、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包括寄生,竞争,捕食、共生等关系。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竞争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这种生活关系称为共生关系。寄生指的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来维持生存的现象。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辨析:&&&& 要区分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必须弄清它们的概念。保护色的概念有三个要点:(1)是为了适应柄息环境;(2)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3)有助于逃避敌害和捕食。警戒色的概念也有三个要点:(1)动物本身具自恶臭或毒刺,能对敌害构成威胁;(2)具有鲜艳的色彩或斑纹,易于被敌害识别;(3)是一种保护性适应。拟态的概念有两个要点:(1)是在进化中形成的;(2)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对照概念的要点进行印证、区别。例如,无毒蛇的鲜艳体色不会是保护色.但是不是警戒色呢?我们根据概念,具有警戒色的动物本身应具自“恶臭或毒刺”等对敌害构成伤害的能力,显然无毒蛇不具备。无毒蛇的这一体色与拟态的概念相符:无毒蛇的体色是一种“色泽斑”,这种“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毒蛇)非常相似,因此这种现象是拟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存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促进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对于现今存在的每一种生物来说,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1)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①生长在干旱沙漠或荒漠中的植物,叶子特化成针形或刺形,根系特别发达,如仙人掌、骆驼刺等②由于生活环境经常受到同一方向大风的影响,树木的分枝只有一侧生长良好.如旗形树(图l-2-2)(2)动物对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特别提醒: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即每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如北极的雪兔在冬季到采时换上白毛,以适应雪地环境,但如果降雪较迟。这样的体色反而易被敌害发现。2. 生物的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反之,环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分布等。(1)影响大气环境:植物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空气温度、影响降水量。某些植物的叶可吸滞尘埃,吸收有毒气体,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2)影响水环境: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引发的赤潮现象,对水域环境造成危害。(3)影响土壤环境:蚯蚓可使土壤疏松,增加肥力。特别提醒: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变化,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界。
发现相似题
与“人从平原地区到高原地区,为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血液中哪种细..”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9664336372471815191127721156317蒙古高原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1期
蒙古高原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
【摘要】: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及草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2012年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对蒙古高原乌兰巴托—锡林浩特草地样带上植物物种类型和数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规律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蒙古高原样带上共有33科103种植物,蒙古国有29科87种,中国内蒙古地区有22科62种。中国内蒙古境内植物物种数量的绝对数值低于蒙古国,但中国内蒙古境内的垂向百米物种数、百公里物种数及多年生物种占全部物种比例、可食性牧草物种占全部物种比例等指标均高于蒙古国境内的相应指标;2样带上植物物种总数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U字形;具体到不同物种,则其分布形态略有差异:禾本科物种数量由北向南逐渐增多,菊科植物物种数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少,豆科植物及杂类草的物种数量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U字形;3多年生植物与可食性牧草数量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U字形;一年生植物则呈现不明显的倒U字形,非可食性植物在整个样带上则变化相对平稳,南北差异不明显。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Q948.2【正文快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全球生态平衡、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1-2]。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研究针对物种数量及其他特征参数,探讨它们在不同尺度上的分布格局和变异规律[3-5]。鉴于蒙古高原地区在自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笃正,丑纪范,刘纪远,张增祥,王一谋,周自江,鞠洪波,黄签;[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张雪艳;胡云锋;庄大方;齐永清;;[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马克平,钱迎倩,王晨;[J];科技导报;1995年01期
王铁娟,赵一之;[J];植物研究;2001年02期
刘桂香,赵一之,徐杰;[J];中国草地;2001年02期
张雪艳;胡云锋;庄大方;齐永清;马欣;;[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2009年04期
胡云锋;艳燕;阿拉腾图雅;毕力格吉夫;;[J];资源科学;2012年06期
王玉辉,周广胜;[J];植物生态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肖金学;王文强;廉振民;;[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杨金凤;王玉宽;;[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6期
邓卓;霍星远;李书君;刘鹏飞;;[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吕海燕;徐斌;杨秀春;金云翔;李金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赵勇;王鹏飞;叶永忠;樊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何钢,刘鸿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朱好;张宏升;彭艳;陈家宜;朴淳雄;;[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孙艳荣;刘鸿雁;范涛;马利国;张铭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孙淑萍;古润泽;;[J];北京园林;2004年04期
唐海萍,唐少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文乐琴;白中科;李萌;方勇;许多;;[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张雪艳;徐新良;;[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张小玲;程丛兰;谢璞;王迎春;徐晓峰;刘伟东;;[A];奥运气象预报与服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任万辉;;[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王石英;蔡强国;吴淑安;;[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A];内蒙古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文集[C];2005年
夏祥鳌;王明星;张仁健;;[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张仁健;石广玉;金井豊;太田充恒;徐永福;龚晏邦;陈焕森;;[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张仁健;王明星;张文;王秀玲;;[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张仁健;王自发;王纬;;[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鲁为华;[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钱一武;[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刘超;[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李锦荣;[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张庆;[D];内蒙古大学;2011年
岳秀贤;[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佘峰;[D];兰州大学;2011年
李菁;[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延昊;[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张国平;[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申莉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朱玲;[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田敏;[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马国财;[D];塔里木大学;2011年
徐淑新;[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于国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郭静静;[D];河南大学;2011年
苏本营;[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曲艺;[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梁大双;[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庆华,喻红,曹艳丽,张泽浦;[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刘全儒,尹祖棠;[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2期
牛建明;[J];草地学报;2001年04期
孙海群;[J];草业科学;1996年06期
李镇清,刘振国,陈佐忠,杨宗贵;[J];草业学报;2003年01期
胡云锋,刘纪远,庄大方,杨风亭;[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叶笃正,丑纪范,刘纪远,张增祥,王一谋,周自江,鞠洪波,黄签;[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朴世龙,方精云;[J];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匡文慧;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于东升;吴世新;江南;;[J];地理学报;2009年12期
傅伯杰,陈利顶;[J];地理学报;199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腐植酸;2003年05期
;[J];公路运输文摘;2003年12期
柳林;[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J];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06期
;[J];北京农业;2007年18期
;[J];福建农业;2007年09期
魏伟;邱丽娟;张增艳;周海飞;李英慧;;[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8年03期
;[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8年02期
卓秀云;[J];新疆林业;1994年01期
;[J];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宝明;彭少麟;辛国荣;;[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贺善安;盛宁;顾姻;;[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刊[C];1994年
施维德;;[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大霖、李志刚;[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汪文;[N];北京科技报;2003年
记者 黄磊、通讯员 王玲;[N];湖北日报;2004年
蒋亚娟;[N];中国环境报;2002年
杨涛利 周海霞
张会斌;[N];中国环境报;2012年
刘刻心;[N];新疆科技报(汉);2006年
柏斌;[N];云南科技报;2013年
陈正才;[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黄蓉芳 通讯员
周飞;[N];广州日报;2011年
郁文艳;[N];中国建设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秀萍;[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武欣;[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祁发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雪域高原上的植物世界探秘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被众多雪山所环绕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因复杂多变的地形、气候和特殊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多样的植被群落及其与众不同的分布规律。从雨林到苔原,从千果榄仁到喜马拉雅高原芥,在东喜马拉雅南坡,更是分布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青藏高原以分布其上的百余种植物打破了人们头脑中荒原的印象。20世纪60-80年代,中科院西藏综合考察队发现青藏高原植被分布规律意义 填补了青藏高原植物研究领域的空白出处 全国百人联合提案/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十人提案中国学者对青藏高原的考察与研究始于20世纪早期。植物学方面,1932年和1935年,刘慎谔和王启元分别对高原西部与东南部边缘地区进行了植物采集和植被调查,标志着中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植物研究的开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科院组织过多次针对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我本人也曾作为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的队员与张经炜、王金亭、姜恕、陈伟烈、王绍庆、李良千、罗柳胜、郭柯、张新时、赵魁义、王德斌、宋海、刘伦辉、余有德、张建华等同事数次踏上高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高原植物与植被考察。在南迦巴瓦,我们找到了世界上分布最北的热带雨林;在东喜马拉雅到高黎贡山的马蹄形山环内侧山地,我们发现了半常绿阔叶林带这一独特的垂直植被带;在珠峰南坡,我们画下世界上最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作为这些重大发现的见证者,我将这段经历视为我人生最宝贵的回忆。世界上最完整与最简单的植被垂直带谱世界上的植物,人类已经探知的有35万种之多。像动物一样,它们也有自己的生存习性和分布规律。在平原地区,从赤道向极地进发,纬度增加,植被也随之变化,从热带雨林的高大乔木到北极地区的苔原,植物学家把这种分布规律叫作植被的水平地带性。而在山地或者高原上,植物随着海拔高度导致的气候变化,又会有另外一种被称为植被垂直地带性的规律。比如从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从山脚下一路向上,你会遭遇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灌丛、草甸到最后的冰缘植被等多种植被类群,领略世界上最完整的植被垂直带。1973年,作为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队员的植物学家张经炜和姜恕对珠峰南北坡植物的垂直带谱进行了研究。由于在南坡坡麓生长有粗壮的婆罗双林,他们将南坡定性为热带北缘山地植被垂直带谱。至此,珠峰以其8848米的地球之巅的高度和热带基带的性质,使其南坡成为世界上海拔高差最大、植被垂直带谱最完整的山地。但遗憾的是,由于喜马拉雅南坡基本处于尼泊尔境内,因此这一殊荣与我国擦肩而过。1974年,青藏科考队的植物学家陈伟烈和张新时在东喜马拉雅南坡考察,发现南迦巴瓦峰南坡基带是由千果榄仁、小果紫薇和阿丁枫组成的热带半常绿雨林。在更低海拔的坡麓还发育由龙脑香科植物羯布罗香、阿萨姆婆罗双林组成的常绿雨林。因此南迦巴瓦峰也就成了我国唯一一座以热带为基带的极高峰(海拔7782米)。在它的南坡,发育着我国最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600米以下是低山常绿季风雨林带,600—1100米为低山半常绿季风雨林带,米为中山常绿阔叶林带,米为中山半常绿阔叶林带,米为亚高山铁杉林带,米为亚高山冷杉林带,米为高山灌丛草甸带,米为高山冰缘植被带,4800米以上为永久冰雪带。蕴藏着极其丰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南迦巴瓦峰也是我国最为珍贵的生物宝库。与湿度、温度环境良好的南迦巴瓦峰南坡相反,地处羌塘高原西北部的寒旱中心发育着世界山地最简单的植被垂直带谱。那里的高寒荒漠带直接与高山冰缘植被带相接,并向上过渡到永久冰雪带。地球上分布最北的热带雨林1982年秋,我参加中科院南迦巴瓦峰登山科考队,深入墨脱,对其热带雨林进行了考察。我们从金珠拉山口翻入墨脱,抵达位于县东北部的格当,准备穿过当地有名的蚂蟥山去达木。这天,我们来到这里,前面的道路被1米多高的草丛密密实实地遮盖起来,草叶顶端爬满了黄绿色的旱蚂蟥。人一走近,它们立刻拉长身躯,支起嵌着巨大吸盘的头来回晃动。好在我们都已采取了充分的防护,脚套布袜,袖口扎好,双臂抱头,飞快地冲了过去。等我们跑到一处泥石流冲积成的高阶地才收住脚步,身上已经挂满了大大小小百余只蚂蟥。当这惊险的一幕过去,我们都已经筋疲力尽,终于在傍晚的时候赶到了金珠藏布与雅鲁藏布江汇合处的达木。第二天清晨,考察队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南下,当我们到达米日附近,蒙蒙的晨雾已经消散,雅鲁藏布江两岸满山翠绿,矗立着一株株30余米高的巨树,树干一人难围,浓密的树冠伞一样把地面严严实实遮盖了起来。此时大树正在落叶,从枝桠间可以依稀看到枝端悬挂着红色的果穗,从地上飘落的树叶以及削去树皮后树干黄色的木质可以断定,它们是使君子科的千果榄仁,是一种典型的热带半常绿季风雨林的建群树种,分布在我国滇南热带地区。在第一层乔木中还有斯里兰卡葱臭木、西藏天料木和超然于林冠之上达50米的银色树干的小果紫薇以及阿丁枫。越往深处走去,林木越是茂密,到后来,榼藤子、倪藤、省藤、扁担藤等各种粗大的木质藤本植物盘折曲缠,上面还挂满了一丛丛鸟巢蕨和各种附生兰草,叫人难以进前。后来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墨脱的热带雨林沿雅鲁藏布江谷地一直向北延伸到北纬29°,远远超过了作为热带边界的北回归线,成为地球上分布最北的热带雨林。这种特殊的分布现象,主要是由雅鲁藏布江下游印度洋暖湿气流水汽通道的影响所致。半常绿阔叶林发现记1983年4月,我们的墨脱越冬考察已9月有余,渐近尾声。最后一个考察地是位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附近德阳拉东南侧的白马希里河谷地。那里人迹罕至,自然也就无路可行。我们从不足600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进入白马希里河谷地,顿时觉得步入了另一个神奇的世界。河谷两岸是笔直的岩壁,流水从几百米高的岩顶倾泻下来,形成无数扑朔迷离的飞瀑。我们沿着陡壁攀藤猿行,脚下是长满苔藓的尺把宽的青石,石上流水飞溅,下面就是令人眩目惊心的白马希里河。我们走走停停,一天也前进不了30里。经过10天的跋涉,克服了食物短缺的困难,我们终于爬到了海拔1800米处。这时谷底被南壁冲下的一道如横亘在路上的巨蟒般的雪流所阻断。我们一步一滑地爬上雪坡,小心翼翼地从布满裂隙的雪流垄上跳过。当爬上雪流垄背,向下一望,我被眼前突现的奇景惊呆了。在山坡苍郁的云南铁杉林下,沿河谷两边分布着一片高大郁密的森林。其树冠光裸的枝桠没有一片绿叶,但枝桠顶端都发满鲜红的叶芽,使整个群落呈现出褐色季相!我顿时激动起来,因为热带与南亚热带山地垂直带上是不会出现落叶阔叶林的。我急忙奔入林中,拾起大树脱落的枝叶和果实,并砍下一块树皮观察,发现树皮内部呈粉红色。我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这些正是西藏青冈和薄片青冈,长久以来一直被我们误认为常绿阔叶树。在之前的夏季考察中,我们常常为其树下堆满落叶而迷惑不解。这次越冬考察,我们终于发现了它们实质上是一种冬季不落叶,而在春季集中换叶的半常绿树种。这种半常绿阔叶林是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对我们探讨落叶阔叶林的起源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此后,我们又发现同属该类型的森林群落还有通麦栎等组成的森林。它们在东喜马拉雅—岗日嘎布—伯舒拉岭—高黎贡山这一马蹄形山环内侧米处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垂直植被带——半常绿阔叶林带,形成了东喜马拉雅南坡独具特色的植被垂直带谱。最高的林线与树线平均海拔高度4500米的青藏高原在大气圈对流层二分之一处构建出一个巨大的陆面,在太阳照射下,它对近地表的大气加热作用十分强烈,整个高原犹如一座巨大的热岛。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青藏高原的山地获得了比同纬度其他山地更多的热量,因而造成高原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相应垂直带的高度均高于同纬度非高原山地。年,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林业组在考察中发现西藏由川西云杉组成的林线高达4600米,为世界最高林线。2004年,Georg Miehe等人在西藏八宿县考察时发现分布在北纬29°42',东经96°45',海拔4900 米的大果圆柏,形成了世界最高的树线。高原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十余年间对高原植被群落的详细调查为我们认清高原植被的分布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高原特殊的海拔高度、地貌特征和大气环流形势又给我们正确认识它的分布规律带来了诸多困难。传统理论认为,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和光、热的分布状况,是随着太阳投射角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热量沿赤道向极地呈纬向递减。根据这条经典理论,1980年张经炜将青藏高原植被分别纳入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植被区,它们的界线分别划在喜马拉雅山脉—伯舒拉岭和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这两条界线东与我国的热带、亚热带北线相连,因此青藏高原植被的主体应属于亚热带高原性质。但张新时对这个观点并不完全认同,他认为水平地带性是有海拔高度限制的,不适用于超过1500米的地区。青藏高原植被不仅具有水平地带性,也同时具有与一般山地不同的垂直地带性,它们是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相结合的结果,是具有平面形式的植被垂直带。据此,他认为青藏高原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依次由森林带、高寒灌丛草甸带、高寒嵩草草甸带、高寒紫花什茅草原带到垫状驼绒藜荒漠带的变化为独特植被高原地带性。然而我认为植被的分布变化应是以其生态极点为导向的,其生态极点可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如热量、水分、土壤(盐分)等。而在世界范围内控制植被地带性分布的因子则只有热量与水分。青藏高原的生态极点是位于羌塘西北端的寒旱复合极点。因此,青藏高原从东南部向西北部海拔逐渐升高,热量条件梯度变化,以及印度洋暖湿气流向高原西北部寒旱极点蕴含水分的梯度变化,而发育有雨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寒温性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我称这种地带性为植被的极向地带性。经过长达17年的深入考察,我国科学工作者基本查清了青藏高原植被群落的组成情况及其分布规律,不仅填补了青藏高原植被科学研究上的空白,也为研究该地域自然地理的特点及分布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 /
图片编辑 /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11-19 14:38
加载更多评论
读者服务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高原到平原的反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