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心肺复苏机的紧急征

现在位置是:&>>&
关键字:----行业快讯----学术动态----学会通知----文章推荐----专家课堂--------教学视频--------影像教室--------马里兰医学院急诊必知------------气道管理------------心脏病------------危重病------------皮肤病------------内分泌病------------耳鼻喉病------------胃肠病------------老年病------------血液和肿瘤病------------感染性疾病------------国际区域性疾病------------医疗法规------------医学教育------------神经疾病------------妇产科疾病------------眼科疾病------------骨科急诊------------儿科急诊------------药物与治疗------------急诊操作------------精神病------------呼吸系统急诊------------药物中毒------------外伤------------泌尿系急诊------------血管系统急诊------------典型病例------------灾难医学--------每日一题------------创伤篇------------中毒篇------------危重病篇------------气道管理篇------------心血管篇------------灾难医学----复苏--------学科动态--------推荐文章----创伤--------学科动态--------推荐文章----中毒--------学科动态--------推荐文章----危重病--------学科动态--------推荐文章----院前急救--------学科动态--------推荐文章----儿科急诊--------学科动态--------推荐文章----灾难医学--------学科动态--------推荐文章----急诊质控--------学科动态--------推荐文章----急诊护理--------学科动态--------推荐文章----急诊流行病学--------学科动态--------推荐文章----公共卫生--------学科动态--------推荐文章----医学会议----培训信息----急诊质控----急诊流行病学----急诊杂志编委会----学会组织----药物手册--------毒物库----医学名词--------英汉词典----医学图库----自救互救----灾难自救----中毒自救----咬螫伤急救----急症急救----医学电子书----讲座课件----标准与指南----教学课件
我国心肺复苏的近10年研究进展
作者:李春盛,龚平&&&&发布日期:&&&&
近10年来,在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和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简称国际CPR指南)陆续颁布。新指南每次出现和推广,都引起全世界的热议,有肯定也有争论,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临床医生对CPR的认识,也促进了CPR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这些年来,国内关于CPR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3个国际CPR指南一直注重CPR流程的简化,特别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的重要性,2010年指南更是将成人和儿童(不包括新生儿)基本生命支持中的&A-B-C&(打开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流程更改为&C-A-B&[1]。我国学者很早也比较了&A-B-C&和&C-A-B& 两种CPR流程抢救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患者的效果,发现&C-A-B& 的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率更高[2-3]。重视胸外按压、避免按压中断,可使心肌得到持续有效的血流灌注;并且单纯胸外按压时被动通气可与低水平的肺血流灌注相匹配,患者叹息样呼吸也能提供一定量有效肺泡通气量,这些均可实现一定程度的气血交换,可满足机体复苏初期代谢的需要[4-5]。但国内仍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RCT)。
胸外按压与电除颤何者为先曾有争议。近年发现,心肌梗死(CA)最初4 min内胸外按压与电除颤何者为先均不影响结局[6]。因此,最近国内外均倾向于对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无脉室速患者首选电除颤。马承君等[7]对206例VF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现VF持续时间及波形是决定CPR和电除颤优先次序的因素,并且只有VF波频率和振幅达到一定阈值时,除颤才有较好效果,如VF持续时间超过5 min,或VF波频率和振幅没有达到一定阈值,应先CPR再除颤。另外,VF波频率为(6.79&2.26)Hz,振幅大于0.3 mV时电除颤,成功率可高于80%。
1.2人工循环
1.2.1标准胸外按压近年来,快速有力不间断胸外按压的重要意义已经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断按压时间过长可降低冠脉灌注压,而维持一定的冠脉灌注压(15 mm Hg以上) (1 mm Hg=0.133 kPa)对ROSC是至关重要的。有效按压使心输出量和冠脉灌注压升高,改善氧代谢[8],增加VF的频率和振幅,从而增加除颤的成功率。
胸外按压的质量很重要。按压开始仅仅1~2 min,操作者按压的质量即开始下降,每2 min更换按压者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按压效率[9]。Zan等[10]发现CPR过程中采用从1数到l0重复3次的报数方式进行胸外按压具有更高的按压有效率,能提高CPR的质量。
1.2.2其他人工循环方法国内外学者对人工循环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改进,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CPR装置比徒手CPR更具优越性,故2010年指南弱化了CPR装置的重要性[1]。
①自动CPR系统:如&萨勃&机和&AutoPulse&系统,近年来国内不少医院已引进使用。它们能节省人力,提高ROSC率,值得推广,但对患者预后却无决定性意义[11-12] 。国内自主开发的气动胸腹反向按压CPR装置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纯胸外按压[13],但尚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②插入式腹部按压:插入式腹部按压是在传统CPR的基础上交替进行胸部、腹部加压,当腹部压力达到100 mm Hg时可以恒定地增加全身灌注压16 mm Hg。它可明显提高冠脉灌注压,提高ROSC率,未发现明显并发症[14]。
③体外膜肺氧合:国外报道体外膜肺氧合(ECMO)抢救CA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已高达57%~64%,而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ECMO能为CA患者,尤其是对电除颤、胸外按压、常规药物治疗、机械通气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反应不良的危重患者提供最快的心肺功能支持[15]。缺点是费用昂贵,创伤大,需要一定插管准备时间。
1.3开放气道
由于在CPR初期,胸外按压的重要性高于通气支持,并且气管插管也较难实施,即使是熟练的操作者也很难在10 s内完成,所以气管插管应选择合适时机。当电除颤2~3次后仍未成功或心脏复律后不能维持,或叹息样呼吸完全停止,通过有效的胸外按压仍未恢复,或虽有叹息样呼吸但非常浅慢,全身紫绀明显,此时应紧急开放气道[16]。但对于缺氧性CA,尤其是大多数婴儿、儿童,及由溺水、药物过量或创伤引起的CA患者,以及任何原因CA发生5 min后[17],复苏程序应当为&A-B-C&。
1.4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在CPR初期并非必需,重要性不如以前。2010年指南对于非医务人员,推荐可不予人工呼吸。但对于婴儿和儿童,缺氧是猝死的主因,需实施人工呼吸。
主动加压-减压CPR(ACD-CPR)是一种新的体外人工通气方法,单次操作能产生(319.70&15.30)ml的潮气量,基本达到人体需要的基础量[18]。吸气阻力阀装置(ITD)是一种吸气阻力装置,可防止在按压解除阶段吸入气流,以增加胸壁复位产生的负压,增强CPR的效果。ACD-CPR和ITD两者联用能提高ROSC率和短期存活率,但不能明显改善出院存活率和神经功能预后。
2010年指南弱化了高级生命支持中复苏药物的重要性[1]。肾上腺素已用于CA有近50年历史,虽然它因不能有效地提高ROSC率及改善预后而受到质疑,但目前仍为CA的首选药物。血管加压素可代替第一剂或第二剂肾上腺素,但对于无脉电活动(PEA),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均未证明有效。对于心室停搏和缓慢的PEA,2010年指南不再推荐使用阿托品。
如持续性VF或室速,在除颤和应用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无效时,可考虑使用胺碘酮。CPR时胺碘酮原液快速静注可以减少除颤次数和除颤能量[19]。动物实验发现尼非卡兰治疗VF的作用与胺碘酮类似[20]。
对联合用药尚有争议。李慧等[21]的Meta分析发现,目前尚无确凿证据支持复苏中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有学者发现氨茶碱与肾上腺素或/和血管升压素联合应用比单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更能提高ROSC率[22-23]。肾上腺素与氨茶碱均可导致心脏过度收缩致舒张障碍,即&石头心&现象,可能是复苏失败的原因之一,两者合用似有相互抵消的作用[24]。
3 CA后综合征及其治疗
ROSC后机体将出现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状态,2008年国际复苏联合会等5个学术组织将其命名为&CA后综合征&[25]。2010年国际CPR指南将&生存链&增加一环,即CA后的治疗[1],认为患者出现ROSC只是CA后救治的开始而非终极目标,为了提高出院存活率和争取神经功能预后完好,需要多专科的综合治疗。
3.1CA后脑损伤
CA后脑损伤机制很复杂,包括中毒性兴奋、细胞内钙失衡、氧化应激损伤、病理性蛋白酶级联反应和细胞死亡信号通路活化等[25]。国内学者发现,水通道蛋白-4[26]、延髓心血管中枢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上调[2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28]可能与CPR后脑水肿的形成有关。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可释放凋亡诱导物质(如细胞色素C等)从而启动细胞凋亡[29],脑线粒体Caspase-3蛋白高表达也可能是细胞凋亡增加的原因之一[30]。但是CA后脑损伤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清楚,因此应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脑功能能否恢复是最终决定CPR成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学者在CA动物模型上发现许多药物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比如,依达拉奉[31]和艾芬地尔[32]可抑制水通道蛋白-4表达;特异性MMP-9抑制剂SB-3CT[33-34]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l受体拮抗剂[35]能明显减少MMP-9的表达;乌司他丁抑制血脑屏障通透性[36],均能减轻脑水肿。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药物能在前瞻性的临床实验中被证实能改善CA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
近年最大的进展是亚低温治疗(32~34 ℃)已经被临床实验证实可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然而亚低温使患者获得的益处还不完全清楚,理想的低温诱导技术(单独还是联合)、目标体温、低温持续时间以及复温率等都还未最终确定[25],尤其是为了优化低温治疗,其机制有待于深入而系统地探讨。目前我国该方面的研究及临床应用与国外差距很大,也应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3.2 CA后心肌功能障碍
CA后心肌功能障碍包括全心收缩和舒张减退功能(心肌抑顿)[25,37-38]等,它是暂时的、可逆的,ROSC后24 h可明显改善,72 h后几乎恢复正常[25]。目前其机制不明,可能与心肌&受体信号传导受损有关[39]。
对于CA后心肌功能障碍的干预,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科研团队在猪CA模型上发现采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对维持ROSC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氧代谢平衡有重要作用,对早期脑复苏有益[8,40-41]。另外,联用选择性&-受体激动剂米伐西醇和&-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42],或联用选择性&2-受体激动剂&-甲基去甲肾上腺素[43]均可改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CPR后心肌细胞&受体活性经历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参附注射液能提高&受体活性[44],改善CPR后心功能不全[45]。
3.3CA后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
CA后全身缺血-再灌注反应包括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血管调节受损、组织氧输送和利用受损、血液凝固性增加、肾上腺功能减退和对感染的耐受性下降等[25]。
CA是人体最严重的休克状态,全身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组织氧利用受损,并引起内皮活化和SIRS[46]。核因子-&B激活,大量炎症因子的释放,具有保护和损伤双重作用[47]。血必净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具有清除炎症介质、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中药制剂,可调节CPR后机体的炎症反应[48]。
CPR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抗纤溶系统都是活跃的[49],凝血系统的激活又可促进SIRS的发展和恶化,是引起复苏后高病死率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对于CPR后溶栓治疗争议很大,溶栓治疗能增加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但从整体而言,可提高患者的出院率并改善远期神经功能预后[50-51]。
另外,全身性缺血-再灌注影响肾上腺功能,CPR后相对肾上腺功能不全很常见,可能是血管调节受损的一个重要原因。CPR后机体可出现内毒素耐受,虽然这能减轻SIRS对机体的损害,但是也可诱发免疫抑制,引起机体对感染的耐受性下降,使院内感染的风险增加。
3.4CA病因的治疗
引起或促进CA的急性病变在CPR后常持续存在,如ACS、肺疾病、出血、脓毒症、中毒等[25]。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病情将复杂化,甚至再次CA。CA患者多数存在ACS,早期紧急溶栓治疗或介入治疗相对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预后[52],但其风险也应慎重考虑。其他方面的病因,也应尽快甄别,积极治疗。
多年来,我国对国际CPR发展贡献一直偏少,对国际CPR指南基本上是全盘接受,忽视了结合我国国情使指南本地化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与国外的巨大差距,迎难而上,力争改变我国在CPR领域研究的被动局面。这就需要我们熟悉国际CPR研究的新动态和热点,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好研究方向和切入点,以科学而严谨的态度去设计并实施实验,尤其是要组织多家单位进行有较大影响力的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RCT,通过高质量的论文与国外同行交流。这样我们就可能拿出令人信服的客观证据,参与甚至主导国际CPR指南的讨论。这一天我们拭目以待!
[1]李春盛. 对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解读[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641-644.
[2] 成俊芬, 骆永文. 两种心肺复苏顺序抢救未被目击心搏骤停患者效果的比较[J]. 中国急救医学, ):532.
[3] 陆长东, 朱松杰, 熊远青, 等. 溺水儿童非传统顺序心肺复苏成功的原因探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625-627.
[4] 王烁, 武军元, 季宪飞, 等. 叹息样呼吸与猪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5.
[5] Wang S, Li CS, Ji XF, et al. Effect of continuous compressions and 30∶2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global ventilation/perfusion values during resuscitation in a porcine model[J]. Crit Care Med,):.
[6] Wang YL, Zhong JQ, Tao W, et al. Initial defibrillation versus initial chest compression in a 4-minute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canine model of cardiac arrest[J]. Crit Care Med, ):.
[7] 马承君, 马哲, 白岩松, 等. 心肺复苏与电击除颤优先次序的临床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
[8] 刘朝霞, 李春盛. 心肺复苏质量对心博骤停猪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9] 蔡文伟, 袁永生, 费敏, 等. 心肺复苏中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与按压有效性的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348-349.
[10]Lei Z, Qing H, Min Y. The effect of two different counting methods on the quality of CPR on a maniki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Resuscitation, ):685-688.
[11] 刘庆鱼, 李春盛. 胸外按压器械AutoPulse在急诊科心搏骤停的应用及对血气和N末端B型钠尿肽的影响[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660-662.
[12] 路小光, 康新, 宫殿博, 等. 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应用中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496-497.
[13] 傅强, 崔华雷, 崔乃杰. 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610-614.
[14] 马传根, 皇甫超申. 插入式腹部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J]. 中国急救医学, ):661-662.
[15] Hei F, Lou S, Li J, et al. Five-year results of 121 consecut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at Fu Wai Hospital[J]. Artif Organs, ):572-578.
[16] 姜志安, 秦淑辉, 丁研, 等. 早期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J]. 中国急救医学, ):488-489.
[17] 郭晓红, 宋志芳, 潘祝平, 等. 人工通气在非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心肺脑复苏中价值的探讨[J]. 中国急救医学, ):523-524.
[18] 王立祥, 王发强, 张健鹏, 等. 胸外提-压法复苏对肺潮气量测定的影响[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633.
[19] 武军元, 李春盛, 王胜奇. 胺碘酮原液和稀释液对心室颤动转复作用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 Ji XF, Yang L, Zhang MY,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efficacy of nifekalant and amiodarone in a porcine model of cardiac arrest[J]. Resuscitation, ):.
[21] 李慧, 荆小莉, 李欣, 等. 心肺复苏中单用肾上腺素或联合血管加压素治疗的Meta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689-693.
[22] 时启标, 张福香, 王桂娥, 等. 快速同步肾上腺素递增剂量方程与氨茶碱7 mg/kg联合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409-412.
[23] 籍文强, 李庆威, 姜向明, 等. 肾上腺素联合血管升压素氨茶碱在心肺复苏时的应用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141-142.
[24] 孟庆义, 马勇, 田国祥, 等. 氨茶碱与肾上腺素对窒息致心脏停搏大鼠心脏硬度影响的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336-339.
[25]Neumar RW, Nolan JP, Adrie C, et al.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 epidemiology, pathophysiology,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ation.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Council on Resuscitation,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Heart and Stroke Foundation of Canada, InterAmerican Heart Foundation, Resuscitation Council of Asia, and the Resuscitation Council of Southern Africa),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ommittee, th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nd Anesthesia, the Council on Cardiopulmonary, Perioperative, and Critical Care, the Council on Clinical Cardiology, and the Stroke Council[J]. Circulation, ):.
[26] 郭梅凤, 刘励军, 徐信发, 等. 大鼠心肺复苏后脑组织含水量和水通道蛋白-4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673-674.
[27] 孙志扬, 李光, 孙庆文, 等. 心肺复苏后大鼠延髓心血管中枢NMDA受体的表达变化[J]. 中国急救医学, ):656-659.
[28] 李章平, 陈寿权, 王姗姗, 等. 大鼠心肺复苏后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表达的研究[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548-551.
[29] 马宇洁, 杨兴易, 林兆奋, 等. 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变化[J]. 中国急救医学, ):419-421.
[30] 马宇洁, 杨兴易, 林兆奋, 等. 大鼠心肺复苏后神经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变化在细胞色素C释放中的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31] 黄亮, 刘雪兰, 曹春水, 等. 依达拉奉对心肺复苏后脑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696-700.
[32] 肖盐, 刘励军, 周保纯, 等. 艾芬地尔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组织含水量和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J]. 中国急救医学, ):139-142.
[33] He ZJ, Huang ZT, Chen XT,et al. Effect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inhibition on the blood brain barrier and inflammation in rats followi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Chin Med J (Engl), ):.
[34] 何志捷, 黄子通, 邹子俊, 等. 心肺复苏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血脑屏障的变化及其抑制剂的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17-21.
[35] 黄亮, 占钻, 曹春水, 等.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及MMP-9 mRNA表达的影响[J]. 中国急救医学,):230-234.
[36] 王姗姗, 陈寿权, 李章平, 等. 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的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338-341.
[37] 张明月, 季宪飞, 李春盛. 心肺复苏后猪各主要脏器组织和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38] Yang L, Li CS, Gao C, et al. Investigation of myocardial stunning afte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pigs[J]. Biomed Environ Sci,):155-162.
[39] Ji XF, Li C. Impaired &Beta&-adrenergic receptor signaling in post-resuscitation myocardial dysfunction[J]. Resuscitation,2011,DOI: 10.1016/j.resuscitation. .
[40] Liu Z, Li C, Wu J, et al. The impact of dopamine on hemodynamics, oxygen metabolism, and cerebral resuscitation after 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in pigs[J]. J Emerg Med, ):348-354.
[41] 刘朝霞, 李春盛. 多巴胺对恢复自主循环猪氧代谢的影响[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656-659.
[42]张谦, 杨小华, 李培杰, 等. 联用&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和&-阿片受体激动剂对复苏后兔血流动力学和B型利钠肽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43] 杨小华, 冯友繁, 李培杰, 等. &-甲基去甲肾上腺素对家兔心肺复苏后早期心功能及心肌组织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11-15.
[44] 谢伟峰, 杨兴易, 王东. 参附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大鼠心肌&肾上腺素受体活性的影响[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2-25.
[45] Ji XF, Yang L, Zhang MY, et al. Shen-fu injection attenuates postresuscitation myocardial dysfunction in a porcine model of cardiac arrest[J]. Shock,):530-536.
[46] 李南, 张东, 王育珊, 等.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680-683.
[47] 潘曙明, 杨兴易, 林兆奋, 等. 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神经元中NF-&B的表达[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742-744.
[48] 周厚荣, 张谦, 任亦频, 等. 血必净对心肺复苏后转录因子GATA-3和T-bet表达调节的实验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694-697.
[49] 周景霞, 齐丽敏, 程瑞年. 心肺复苏患者凝血功能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734-737.
[50] 李欣, 廖晓星, 荆小莉, 等. 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溶栓治疗的Meta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651-654.
[51] Li X, Fu QL, Jing XL, et al. A meta-analysi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ith and without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rombolytic agents[J]. Resuscitation, ):31-36.
[52] 向定成, 何建新, 洪长江, 等.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紧急介入治疗的作用[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870-872.
(收稿日期:)
(本文编辑:郑辛甜)
DOI号:10.3760/cma.j.issn.12.01.001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版权所有技术支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编号:(浙)-非经营性-
此网站上的信息仅供参考,您不能仅凭此信息就诊断疾病或开处方。它也不能代替您的医生或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您怀疑您有健康问题请尽快与您的医生联系  【摘要】心搏呼吸骤停是医疗救援最紧急的危险情况,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挽救遇难者的唯一途径。为了使更多的猝死"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心肺复苏术
2013年19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心搏呼吸骤停是医疗救援最紧急的危险情况,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是挽救遇难者的唯一途径。为了使更多的猝死患者得到更高质量的CPR急救,2010美国心脏协会重新修订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CPR传统的三个步骤,从原来的A-B-C改为C-A-B。这一改变首先保障了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但是对于呼吸道通气不畅或有异物猝死患者的心肺复苏,可否应采用A-C-B方法,即开放气道清除口腔异物(A),再胸外心脏按压(C),人工呼吸(B)的方法实施心肺复苏。 中国论文网 /6/view-4300456.htm  【关键词】   猝死;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简称CPR),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8min内建立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直到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跳、呼吸恢复为止,其具体操作即心肺复苏。心跳呼吸骤停是医疗救援最紧急的情况,据资料统计: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心跳停止4min内进行CPR-BLS,并于8min内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ALS),则患者的生存率43%。强调黄金4min:通常4min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能救活,4min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能救活。   如何科学的应用CPR,2010年发布C-A-B方法比2005年A-B-C方法,先进行体外按压,建立重要器官血循环争取了时间,增强了CPR的科学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本人看法是:实施CPR时,应当考虑到在进行胸外按压心脏时,肺部有一定量的收缩与扩张,气血交换,气道开放有利于气血交换,清除口腔异物可以防止固体阻塞气道和进入气道。   1心肺复苏探讨   1.1判断有无意识,开放气道(20s内完成)   第一步:确保现场环境安全,使患者去枕后仰于地面或硬板床上。   第二步:现场单人急救时,急救人员在患者的右侧,一条腿的膝盖对着患者的肩头,另一条腿的膝盖对着患者的肚脐,两腿分开。   第三步:判断有无意识:可以轻拍患者双肩,呼唤双耳。大声叫患者名字或呼喊“同志,醒醒;同志,醒醒……”。如果没有反应,说明意识已丧失,同时立即高声呼救,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助救人,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或附近医院电话。   注意:不要过分摇晃患者的头部和身体,如颈椎损伤,过分摇晃患者的头部和身体可加重损伤。   第四步:解开衣领。畅通呼吸通道,清理口腔、鼻腔异物或分泌物,如有假牙一并清除,畅通气道。   开放气道手法:仰面抬颌法、托下颌法。仰面抬颌法:要领:用一只手按压伤病者的前额,使头部后仰,同时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将下颏托起,成人下颌骨与地面成直角。托下颌法:适用于颈椎损伤患者开放气道。要领:抢救者居于患者的头顶侧位,用双手的中指和食指,抬起患者的下颌角,用拇指推开口腔。   第五步:判断患者的颈动脉搏动和呼吸两项同时进行。   ①颈动脉搏判定:抢救者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在伤病者的喉结中线外2横指处触摸颈动脉10s,默念:一千零一、一千零二…一千零九、一千一零,建议触摸近身侧颈动脉。   ②呼吸判定:用看、听、感觉的方法,判定有无呼吸。在颈动脉搏判定时,抢救者左面部贴靠伤病者鼻口部,感觉、听有无气流通过和呼吸音,同时看胸部和腹部有无起伏。   1.2人工循环胸外按压   人工循环的基本技术是胸外心脏按压。在心脏停止跳动后,用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使得心脏被动射血,以带动血液循环。只要判断心脏停止跳动,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第一步:打开伤病者上衣,暴露出胸部。   第二步:按压位置:胸骨正中线与乳头连线交汇处,按压30次。   第三步:按压手法:左手的掌根部放在按压区,右手重叠在左手背上,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壁。双肩正对胸骨上方,两肩、臂、肘垂直向下按压。   注意:平稳地、有规律地进行,垂直向下按压,每次抬起时,掌根不要离开胸壁,保持已选择好的按压位置不变。   第四步:按压深度和频率:按压的深度成人为大于5cm,以可触及到颈或股动脉搏动为有效按压;频率≥100次/分钟。   1.3人工呼吸   捏住鼻子,口对口呼吸,呼气量500~600ml/次/秒,日常抢救中,吹气量以患者胸部有明显起伏为准,吹气后,松开捏鼻子的手,让气流自然排出,再进行第二次呼气。   注明:   ①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为30∶2。   ②每连续实施2min(5个30∶2)观察病员反应,或更换操作者,直至医护救援人员到达,否则CPR不能间断。   ③心肺复苏有效指征:观察伤病员面色:口唇由苍白、青紫变红润。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眼球活动,手足抽动,呻吟。   2心肺复苏分析   在胸外心脏按压时,肺脏有一定量的收缩和扩张,气管有气流运动,先开通气道和清除口腔异物,有利于气血交换和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   参考文献   [1]蒙定水,孙素红,韦斌,等.生脉注射液对心肺复苏兔脑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应用时机研究.广西中医学院学报,):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肺复苏成功的指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