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一中2016年2016届浙江省六校联考考语文作文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6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优秀作文选-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广东省“六校联盟”2016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优秀作文选
导读:2016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优秀作文选,【六校优秀作文选登】,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6班郑俊豪,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6班陈容如,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班肖洁榆,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7班李文心,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0班柯逸凡,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8班李蕊珊,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8班邱淑平,2016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优秀作文选【试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2016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优秀作文选
【试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著名大学硕士新生郝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几位国内知名的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用“垃圾”等词形容这些学者的学识和人品。他的导师孙教授看到之后,提醒郝同学为人治学要谦虚,谈人论事切忌污言秽语。但不久后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极度震怒,立即发表公开信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近日,学校正从校规和育人等层面评估孙教授的“断绝”是否合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
这是一篇取材于现实的新材料作文。材料叙述的事实分为五个阶段:郝同学出言不逊;孙教授看到后提醒;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学校评估“断绝”的合理性。综合起来看,材料的中心内容是:孙教授宣布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只要不脱离这个中心立意,都可视为符合题意。
从孙教授的角度看,可以支持其宣布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赞扬其坚守尊师重教的原则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可以批评其逐出师门的方式简单粗暴,指责其违背了“诲人不倦”的教育原则等。
从郝同学的角度看,可以批评其口无遮拦,言辞轻率,目无师长;也可以肯定其勇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等。
从学校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其恪守校规、遵章办事的行为,突出学校的育人功能;也可以批评其平时疏于师生管理,才导致出现封建家长式的老师和如此胆大无礼的学生等。
也可以整体把握材料谈尊师重教与个性张扬、学术自由的关系,等等。 以下角度,可视为基本符合或不太符合题意:
(1)从微信朋友圈的角度谈如何对待“私人空间”里的言行; (2)从知名的史学教授的角度谈老师学高德劭才能赢得尊敬等。
(3)谈适度必须扣住“惩罚”,最好是教育方面的惩戒;谈“耐心”也必须扣住“教育”,如泛泛而谈“做事要有耐心”,不超过42分。 【背景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发公开信与弟子断绝师生关系
来源:澎湃新闻网
9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发布公开信,申明要断绝与新招硕士生的师生关系,该学生随后做出回应。
公开信是通过微信公号“点墨轩艺术空间”发布的,题为《中嗣翊笱锛抑藿淌谖暇救擞胄抡兴妒可孪嗪盏氖ι叵蹈嫜Ы缗笥延氲茏拥墓拧罚婧笊⒉加谖⒉┑壬缃淮健O旅媸枪耪模
师生之交首重道义。是我多年来与弟子相处的重要原则。今天中午,我在微信上看到了今年新招收的硕士生郝相赫发出的微信,居然对阎步克先生韩树峰先生无端嘲讽。
我极为震怒!当即发出公开评论,怒斥狂徒。我的评论,无法显示。随后,我发现他把狂言撤销了。但是,问题已经暴露无遗。学界自有学界的规矩与尊严。
道不同不相为谋
鉴于目前的情况,我在此宣布:郝相赫从现在起,已经不是我的弟子。我在半个小时前已经把我的决定告知了郝相赫本人。
做出这个决定,我内心充满了痛楚。年轻人如果是一时气盛,说话有欠缺,作为长者,本来应该宽恕和宽容。但是,郝相赫此次的狂言,与一般过失之语不同。我无法容忍这样的人再做我的弟子。
而且,他从报到之后,在微信上屡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我为此不安,也曾经发信给他,劝他要处事平和。
其中,我的一封信是:
治学,要沉潜。为人,要平和。
任何人都有在微信上自由表达的权力。任何人也有对他人的表达有评断的权力。人家说不说,两可;有人说了,听不听,在你。
我,对于你近期的几个微信所体现的意境或者说风格,很不安。我不强求你与我一致。但是,感觉还是把我的不安告知你为好。
我还与他约好:中秋节之后,要用半天的时间,好好谈谈三年的学习。 我自以为,作为导师,我在劝导他时,已经是苦口婆心了。
不料,今天中午又看到了更加肆无忌惮的文字。至此,我已经是“忍无可忍”!只能是公开宣布:断绝与郝相赫的师生关系。也请学界朋友和门下诸弟子,理解我此刻内心的痛楚与坚忍。
从长沙返京之后,我就办理校内中止与郝相赫师生关系的手续。不等中秋节之后。 此后,郝相赫的任何言论,他的未来发展,都与我无关。
学生郝某随即发表情况说明,表示同意与老师解除指导关系。《情况说明》全文如下:
我是郝相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日,我的前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老师发表了公开信,宣布与我断绝指导关系。看到公开信,我非常震惊,该公开信里的许多内容,我想我与孙老师的理解有差异,需要社会各界、老师同学听到另一方的声音,因此写成以下情况说明。
事情的起因是日,我在人大图书馆读书。读了李凭先生的《北魏平城时代》后,对李先生分析政治史的思路非常钦佩,就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赞颂这本好书。发朋友圈的时候,我确实有点感慨的,魏晋南北朝史领域有李先生这么杰出的学者南下澳门了,而在北京,中国的两大文科名校――人大、北大里执教魏晋南北朝的导师却没有人及得上李先生的水平。我以前读过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老师的高作,并不十分佩服,于是就拿来比较,说后两者“平庸”。
作为一个年轻人议论前辈学者,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也得分析具体情况。我的这些议论是发在哪里呢?是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朋友圈”二字就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个发言平台的性质。大家知道,微信和微博是不同的,微博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微信却只有加着的好友可以看。我的朋友圈里没有专家学者,我本科是一所普通省属院校毕业的,没有机会见到什么历史学界的人物,朋友圈里都是亲戚、朋友,而且都是我信得过的朋友,那种只有社会上的联系的朋友我虽然加着,但是是屏蔽他们不让他们看到我的朋友圈的。我朋友圈里唯一一个学者就是我的导师孙老师。所以这就是一个内部空间、私人空间。我在私人空间里说话自然随便一些,这些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公开领域,我绝对不会说两位学者不好,我公开领域见到韩树峰老师的话,一定是问好的。见到阎步克教授的话,我也至少不会当面攻击他。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在朋友圈中和自己的私人朋友分享对学者的看法,但我对人大韩树峰老师是保留了尊重的,没有直接点出其名字,而是用拉丁字母代替。而在孙老师的公开信里,直接给我还原了出来予以宣布。
我作为读者,读了公开出版的著作,当然是有评论的权利的。我这评论只涉及作者的学识能力,没有人格攻击,我想这样的评论哪怕公开发表,也是不违法,不违反组织纪律的,但我出于对学术前辈的
尊重,只是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发表,就算这样,我的话还是被公开信传播,那就好比在酒桌上的话被偷拍视频一样,我觉得这是不太公正的。
至于孙老师公开信里说“他从报到之后,在微信上屡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这真不知从何说起。上课的第一周我选了一节课,上课时老师大概是因为我是跨专业考研的,怀疑我的能力,我听了以后有点情绪,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点牢骚,不点名不道姓,只说是“某年轻老师”。事后我把该老师的课退选了,也没有再发表其他言论。还是刚才说的,微信朋友圈是私人空间,受了委屈难道不能找私人朋友诉说一下吗?
孙老师似乎不知,他的朋友圈与我的朋友圈完全不一样。他是老资格的教授,朋友圈里学者多、知名人士也多,拜公开信所赐,我的名誉受到很大伤害,原先在北京考博的计划也完全泡汤。而我的朋友圈只是纯粹的私人朋友的空间,我在朋友圈里表达我对某学者的不佩服,只是私人朋友聊聊,对学界是毫无影响,对前辈教授的地位名誉也是毫无撼动的。
我仍然非常尊敬孙家洲老师,感谢开学这段时间他对我的指导!我向孙家洲老师、韩树峰老师致以十分诚挚的歉意。我也承认对阎步克教授的私人评论是错误的,应予收回。我接受孙家洲老师公开信的要求,同意解除与孙家洲的老师的指导关系。但是,我作为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招考的硕士研究生,我必须声明,我没有违反任何组织纪律,我将不惜一切手段维护我作为研究生的合法权利。
9月21日19时许,郝相赫在新浪微博发布《道歉信》,表示“感受到了很大压力”,希望老师“能够继续容留”。以下是道歉信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朋友们
最近因为我在朋友圈的极为不当的发言引起了普遍关注,给各位老师及北大历史系、人大历史学院带来了负面影响,我感到非常的自责和深深的歉意!事情发生后,我充分地认识到妄议前辈师长是在多么的年少无知。自己一定深刻检讨、痛改前非,认真学习。恳请阎步克老师、韩树峰老师及其他被波及的老师能够宽恕我的年少轻狂。刚入师门,就给导师孙家洲老师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未能深刻领会孙老师的谆谆教诲,在此向孙老师表示诚恳的歉意,恳请孙老师能够继续容留我做您的学生,接受您的教导。
我才刚刚念上研究生,还非常的年轻,这件事已经让我感受到了很大压力,我深深悔恨并恳请各位老师、朋友能给我一次改过的机会,并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我在刚刚收到孙老师的公开信时,非常震惊,惊慌之余发表了一个“情况说明”,解释了一些我的观点,也表达了歉意。现在我收回这个“情况说明”。
现在有的媒体朋友在教室和寝室堵着我要采访我,已经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封道歉信就是我对这次事情的唯一回应,对于媒体朋友不会有任何回复,恳请各位媒体朋友放过我,让我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博导:不想事态扩大,希望公众宽容
人大历史系表示,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学者认为,完成断绝手续还需学校同意
记者:徐斌忠
2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家洲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21日晚看到学生言辞恳切的道歉信后,熬夜写了另一份回应,但目前学院领导不同意发表。至于是否会坚持解除师生关系?他表示,已向学院报告,暂不便对外公开讲。而人大历史系学生科一位老师则表示,他们将与孙教授沟通,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恳切孙老师继续容留我做您的学生,接受您的教导。”21日晚7时许,郝相赫用实名微博发布致歉信。在这篇不到500字的致歉信中,郝相赫写道,因朋友圈的不当发言,给老师及北大历史系、人大历史学院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感到“非常的自责和深深的歉意,恳求各位老师和朋友给我改过的机会,使我顺利完成学业”。
孙家洲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称,此前发出的断绝师生关系声明仅限于局部私人朋友,他不想扩大事态,当前舆论对师生双方不利,希望公众给予宽容与关爱。
人大历史系学生科一位老师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这是学生不注意表达方式的结果,但学生已就自己的行为道歉了。该老师表示,院系打算等孙教授出差回校后,与其沟通下,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据了解,类似孙家洲公开声明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的案例,之前未曾发生。不过,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没有学生更换导师或者导师淘汰学生的相关规定。因此,孙家洲单方宣布断绝师生关系,在有些学者看来,似乎在操作层面上缺少依据,不大会由孙家洲一个人说了算。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学系博导周育民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是经由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因此,这种师生关系,就导师方面而言,是应聘用学校要求履行的一种职务行为。被录取的学生,只要完成课业,没有严重违纪失德行为,学校方面即无权开除或取消其学籍。
21世纪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表示,要真正完成“断绝”手续,还需得到学校的同意,学校要从教育和学术角度评估孙教授的“断绝”理由是否合理,而不能只听孙教授单方面的说法。
孙家洲:郝相赫的态度有良好的转变
日 《南方都市报》
记者问:您的学生昨晚又发了道歉信,您还坚持断绝师生关系吗? 孙家洲:他写的道歉信中说出了原来做错的几方面之后,我也把情况跟领导汇报,我也有我的想法。我昨天晚上熬了一个夜,写回应的信,但领导是不同意发的。
我认为,他有一个道歉的态度,这比他以前的态度要好得多,这是一个良好的转变。 记者问:您对学生此前朋友圈的言论怎么看?
孙家洲:如果学生发表的是学术讨论,不满学者的观点,提出批评,这种事在大学里面,老师谁也不会压着他,但他这不是学术讨论而是谩骂。
记者问:公众也对您学生的言论有所议论。
孙家洲:最开始我发现他攻击别人,我还去劝说,劝说过程中他又发朋友圈,把贬低别人的程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我作为导师应该表态。
记者问:您昨天跟我说断绝师生的“公开信”是发在朋友圈,后被人公开到网上的?
孙家洲:网络上之前热炒的这封公开信,并不是我提供给网络的。这封公开信本来是在我们私人的微信朋友圈,是一封告学界和弟子信,我们公开是有一个范围的,我并不想把它公开在社会上。我们的朋友圈,本来是一个私人、微信的范围,是一个很小的范围。我不希望公众去关注这件事,而要注重更深刻的东西。
记者问:发“公开信”之后呢?
孙家洲:这本是一个纯粹学术的事,结果变成大众话题,被大家娱乐一番。这样对我们各方面都不好,对这个学生、这个年轻人一定是不利的,我们希望公众给予宽容关爱。舆论霸权时代,舆论绑架人太可怕。
【六校优秀作文选登】
让思想在包容中绽放(54分)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6班 郑俊豪
一篇朋友圈,一封公开信,让原本和睦的师生形同陌路,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学生的言论固然偏激,但作为传道授业者的孙教授,若是能以包容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偏激,师生间的纽带也许就能维系。
王尔德曾说:“如果一种思想不足以让人感到危险,那它就不能称之为思想。”郝同学对教授们出言不逊,甚至诋毁相向,足以让人感到危险,甚至会发出“尊师之道不存矣”的感慨。但正如每一种思想都不是空穴来风一样,他的朋友圈必定反映出学术界的某种现象。育人者只有对学生们偏激的思想包
容看待,由包容产生正视,方能由正视找出问题所在,为学生作出垂范、表率。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作为领导者的老师以身作则,学生才会对老师学识品行信服,从而杜绝类似的诋毁现象。可见,包容是让思想回到平和、理性的关键。
如果说对学生的偏激言论包容是在包容一种思想,那么将问题缩小化,在小范围内解决则是在包容学生本身。学生发表言论的平台是仅有好友可见的微信朋友圈,具有与生俱来的隐密性,因而言论较在公共场合说的浮夸、过分也无可厚非;然而教授一封公开信将学生行为公诸于众,这就把问题扩大化,并对学生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可以预见的是舆论对他的口诛笔伐,同学对他的不理解,其他老师对他的不信任。王尔德曾说:“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众口铄金,三人成虎,无形中这位学生的未来就被活生生地剥夺,没有改过重来的机会。而更严重的是,一旦个人行为上升至社会层面,它就演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久而久之,当人把批评、异议与此次事件相提并论时,便鲜有人敢于对不正之事提出质疑,而这当然是不利于思想的发扬、传播的。
诚然,学生并非不曾有过机会,教授在断绝师生关系时就曾对他作出提醒,未尝不是一种包容。但所谓包容,当一以贯之,如春风化雨慢慢感化人心。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善举,而是漫长的坚守,而这也是师道之所在。因此若要说教授的提醒就是包容,已极尽为师之责任,那未免有虚伪之虞。
包容给人以和谐,更给人以思想。让人人皆秉包容之心,让思想凭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开花、结果。
扬君子之风,灭逆狂之气(52.5)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6班 陈容如
某著名大学的硕士新生郝同学,屡次在微信朋友圈上发表对国内几位知名史学教授的忤逆之言,甚至用“垃圾”等不堪的字眼对其人格进行诋毁。其导师孙教授闻之震怒,立即公开宣布与其断绝师生关系。阅此我不禁为孙教授此举叫好,唯有扬君子之风,灭逆狂之气,方能肃清学界不良之风气。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怀一颗谦逊的心,治学才能有所建树。莫言曾说过:“我平时可以是老子,写作时只能是孙子。”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加身,莫言却依然保持一颗谦逊之心,以“孙子”自喻,令人赞叹。反而观之,作为硕士新生的郝同学,方处于求学阶段,就对史学界的前辈如此大放厥词,实在令人不耻。滴水足以见沧海,如今的学界,早已失去了君子的风气,学者们或相互叫嚣,一些学者的惊世言论更诸见于报端。倘若不以这一事件着手,肃清学界浮躁狂妄的不良风气,想今后的学界,再也难成为学术争奇斗艳的沃土,而是一滩发臭令人捂鼻的沼泽。
扬君子之风,就大而论之,是在日常生活中平和而富有原则。用“垃圾”的字眼形容人,本是无礼之举,而今却发生在一位高校的硕士生身上,我们不禁会疑问“君子之风何所在,文明之国耐何存?”无论郝同学描述的教授是否品行不端。用“垃圾”的字眼形容人绝非世俗所应允,更何况此同学更发布于网络平台。无道德而谈学术,岂非《谏太宗十思疏》中一语所说“伐根以求木茂,塞源以欲流长”也?文明,是我们处世的原则,更是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设想中国大街小巷,市井深处抑或学术之殿堂,人们出言不逊,“粗”言成章,将是如何一乱相。难道两千年的文明古国将倒退回野蛮人时代乎?扬君子之风,灭逆狂之气,营造健康良好的氛围予国民,不应容忍类似郝同学的事件受到发扬。
写到此处,我不禁心生疑惑: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为何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思想素质竟如此的不堪?谦虚,文明礼让此种小学生都懂的事为何此时却用来批判一硕士生?也许,这是中国应试教育将面临的重要命题。
扬君子之风,灭逆狂之气。
宽心育化,自成芬芳(53)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班
断,还是不断,这是一个问题。
盛怒之下,白纸黑字,一张冷酷无情的公开信将一段萌芽初绽的师生缘分悉数斩杀。毋庸置疑,郝同学的不当言行委实有失妥当,但孙教授的一意断绝,是否更为引人深思?师生情谊,在一段插曲中就此了结,这更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若非末路,何必断之?
师生之情,不应了断。若能宽心育化,必将自成芬芳。
宽心育化,宽怀应之,在风雨中呵护一段情谊,是一种为人师表的风范,更是一种对学子的谆谆教化。诚然,郝同学的言行不正与不听悔改着实不负众望,但面对一位误入歧途的学子,又何必将其放弃,用师生情谊破裂的残酷方式唤其觉醒?身为著名大学的硕士新生,这位人才自然不会缺失基本的素养,若是犯下小错,更应宽心育化,方为育人英才之正道。假想当日,面对学生的离去,若不是秦青的抚节悲歌让学生大彻大悟,又怎能重拾一段师生缘分,留下“响遏行云”的千古美名?悠扬的乐声蕴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宽心育化,最终才能唤得浪子回头。宽心育化,宽怀应之,以宽化濡养学子,以宽化呵护情谊,方能自得始终。
宽心育化,宽怀应之,在风浪中坚守一段情缘,是一种知书育人的典范,更是对社会教育的启迪。只因一个错误,便将师生关系彻底斩断,虽是为了弘扬敬重学士的风范,却在社会中的教育方式与师生关系烙上一道刻骨铭心的伤痕。大学中,轻易断绝师生关系,不仅有悖于学校规定,更是与社会中师长孜孜不倦,潜心育人的形象背道而驰,这又是否会在现代教育留下“简单化”、“粗暴化”的痕迹?近年来,社会中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殴打老师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在此之下,作为社会教育的核心与引领,大学更应树立师长宽心育人,引领正途的为师风范,以宽心之态蕴育桃李,此方为正道。宽心育化,宽怀应之,以宽化蕴养学子,以宽化弘扬正气,方能自成芬芳。
诚然,师生之情不可断,但并不意味着对于学生不当行径的一味宽容甚至纵容。宽心育化,不仅要育人,更要化人,在维护情谊的基础上诚心化之,定能育得善果,收获桃李,嗅得芬芳。
一段插曲,何必终了?用一次宽心育化,换取师生长久情谊,换得学子教化成才,岂不乐哉? 断,还是不断,这不再是一个问题。
以德感怀,乃育人之精髓(50)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7班
尊敬的孙教授:
近日听闻了您要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的新闻,在震惊之余,我作为一介学子,实是想与您分享一下我的微小见解。
了解了郝同学的所作所为之后,我不禁为他扼腕叹息。且不论作为一个学识渊博远强于普通人的硕士,就算是普通人,我们都懂得尊敬他人、语言文明的道理。处于您的立场之上,我十分理解您对于他屡教不改的愤怒与失望,才出此断绝师生关系的下下策。
但是,我不赞成您的做法。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我想您为人师表,定会懂得以德育人的重要性。面对学生的出言不逊的行为,作为老师的您,必定会首先提醒和奉劝他。诚然,您做到了。但您的道德教育的耐心就真的只有这么一点吗?为何不能再多几次与他的促膝长谈,或许你会发现他有哪些您所不了解的经历呢?圣贤孔子尚能宽容饶恕犯错的学生,想必您在学生之中也是高尚贤明的形象,您为何不能以圣贤为鉴去宽容学生呢?在我看来,以德感怀,才是育人之精髓,您没有在道德感怀的道路上走得够远,就想用严厉的物质惩戒来宣示自己为人师表的坚定,岂不是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吗?
其次,您的人生阅历比我丰富,不会不懂得为人处事中换位思考的道理吧。郝同学的做法从坏处中看却也有值得欣慰的地方:他没有在公众面前公开发表言论,只是在朋友圈中小范围地表达不满。而您在否定他的时候却大肆宣扬了他的过错,大有一种将学生推向断头台的错觉。试问,您有站在学生的角
度替他考虑过吗?此封公开信之后,您树立了高大严厉的师者形象,却不经意将学生推向了万丈深渊,您又让他以后如何治学与生活?作为老师,难道您不应该有一种济世的广阔胸怀吗?、
最后,谨我站在您的立场建议您。您对于学生的不认同的行为可以在私下里进行,中国人崇尚的“家里事家里解决”也是这么个道理。您可以选择放弃这个学生,但请不要将一个新的难题留给学校。也许您可以继续忍耐,读万卷书的您必会懂得“人生没有跨不过的坎”。在信的最后,希望您不要介意我的一番敝论,祝您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加辉煌!
此致 敬礼!
XX年XX月XX日
“断绝师生关系”是否恰当(50)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0班
身为知名大学的硕士新生,却在朋友圈中以“垃圾”等词形容知名学者,且不听劝告再犯此事,最终致使其师与之断绝关系??郝同学的所作所为不免令人“大开眼界”,而孙教授“断绝师生关系”的论调是否合理,也同样引人深思。
我认为,郝同学的作法虽尽显其素质之低,孙教授的作法却也不甚妥当,所谓“断绝关系”之论,表面上看似乎大义凛然,实则根本无法说通。
首先,国有国法,校有校规。郝同学能成为知名大学硕士,不可否认其确有足够的学习能力,无奈品不与学兼优,这是教育和选拔模式引发的弊端。但姑且不论其弊病在何处,郝同学既已成为该大学的硕士生,而我估计该校校规中不应会有“出言不逊者断绝师生关系”这一条,则若以校规为依据,“断绝师生关系”之说就不成立。法规与校规之类,虽常有漏洞,但我等仍应遵守规则,不可任意妄言“断绝”,正如持枪令虽然饱受争议,但其作为美国的法令一日,美国人就必须遵守一日,无论法律还是规定,定下一日就不应违背。
其次,与出言不逊的学生断绝关系,未免有替己开脱之嫌。鲁迅在《坟》中有一篇“我的节烈观”的文章,提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常有知识分子在各种地方提到“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两句话,似乎说了这句话,“世风日下”的人之中就不包括自己了。这种置身事外,金蝉脱壳的行为与孙教授的言论颇像。作为郝同学的导师,既然招收了郝同学为硕士生,为何不在选择之前发现郝同学的品性问题,而待他出言不逊之后才立即批评又断绝关系?无论郝同学之前可能如何掩饰,识人不明的后果只能自己承担。
最后,从育人的角度来说,断绝师生关系的作法也未免不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要如敬父一样敬师,为师者也应如为父一般对待教导学生,正所谓“权利与义务相等”。因此,在郝同学出言不逊时,孙教授最应该做的是对其进行悉心教导,直至他能醒悟。人之初,性本善,我想郝同学不会是屡教不改的人。
综上,我想郝同学和孙教授都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将这场闹剧扭正方向,正视自己的选择和行为,做自己该做的事。
何以“教”为(53)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8班
初为硕士求学,便出言不逊侮史学大家,经导师提醒后却未能悔改,以致导师一怒之下断绝师生关系,引起众议纷纷。是否因学生对学者不敬,便可轻易断绝师生关系?于我观之,学生犯错,导师“弃”,何以“教”为?
所谓教育,便是以一棵树摇醒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灵魂”之实,不仅是学术之精,更是做人之道。
古语有云:“师者,立人者为先。”古往今来,无数学问大家,皆是授做人之道于其师为先。然而罗马非一日可建成。古有华歆、管宁“近朱者不赤”,华歆好利轻义,多次违背二者表面为友实则师徒关系,过河拆桥,而管宁却从不离弃,多年始终教之以君子之道义利之辨,终使华歆彻悟,今有爱迪生因偷偷买鸡蛋自孵小鸡而被老师批评后,被要求跟随老师学习,寒来暑往,终学得其严谨做事求真务实做人之道,方得后世“发明大王”广为赞颂。由此观之,人既非圣贤,又孰能无过?师者,便是首要助人立人为先,方有后世治学之大义。反观孙教授,因新生初来乍到对史学大家出言不逊,在仅“提醒”之后便断绝师生关系,实在过于冲动,立人非一日之功,师者,更应有耐心将学生引回正途,又怎能草率以“无礼”“弃”之?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华大地,泱泱大国,向来以教育为重,无论就传统师道纲常伦理下,亦或者以规矩而言,师生关系均不可轻易断绝。孟子师孔子,孔子师郯子,自古以来脉脉相承,情理规章皆不可绝。张廷玉之师,在与其政道思想都大不相同之际,被旁人问及是否会与其断绝师生关系之时,仍明确表示:“我固为师,情理之中道德之内,无论他是否不敬我为先,于规矩而言,我仍要教育他的。”在古往今来的学制之下,在历经千年延续至今的道法之下,师,已如父,既已如父,又何来理由轻易断绝?始应循循善诱,迷途引返,教以正道,才是合规矩之说。
亚里士多德曾说:“学术即尊重,先尊敬老师,才会懂得尊重他的学问。”尊师重道,尊师为先,如江泽民所言:“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忘记。”诚然,学生,不仅为“学”而生,更应怀揣一颗如程门立雪的赤子之心为致学之始,学生侮辱学者固然大不敬,为师之道,恰应包容并令其悔悟,方为正道。
至此,何以“教”为?应是以立人为先,秉“为父”之责,迷途引返,授以真学,方可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师字当头育为先(52)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18班
学生年轻气盛出言不逊,教授劝告无用震怒言断。郝同学尚抱不思不反的态度,教授亦持不做不休的立场。人们感慨这位学生的“学品”,也斟酌教授的行为。从校规上看,教授的行为一定不当;即使从情怀来讲,我认为,教授的“断绝”言论也失妥,为师更应以育人为主。
为师应该具有包容的品格。毕竟是教授,活得比年轻人久,阅历自然丰富,应该能从年轻人身上找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胡适提出“容忍与自由”,认为“容忍异己时最不轻易养成,最难得的雅量”;蔡元培也提出“兼容并包”。对于针锋相对的“异己”尚可抱包容的的态度,更何况只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轻人。教授的确有过容忍,但这种容忍的品格是否贯彻又是另一种精神境界了。对年轻人大言不惭的包容,以柔克刚,而不尖锐地针对他,或许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成熟。
为师应该自觉担起教化的担子。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的“传道”,我理解为传授做人的道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固然,我们无法保证每一个中国青年的品质,但一位老师,能像金岳霖先生那样关注学生,身体力行感染学生,也算是功德一件。老师愿意尽其所能教化学生,而不是因为他的部分过错就放弃培养他的机会,才有可能让社会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
为师要有自己的精神。正如蔡元培先生,他的儒雅让人起敬;而他挽起袖子,向闹事的学生大喊“我跟你们决斗”的那一刻又让人觉得不可侵犯。他同学生一起在教室里听课,也愿学生在国难之际发挥自己的力量。这种心中有作为教育者的信念,知道自己所希冀的教育是怎么样的,知道自己所希冀的中国是怎么样的,并投身于此的精神,就是我所说的为师的精神。即使被学生的言论激怒,也能坚守为国培养人才的信念去劝他改悔,不会轻言“断绝”。
师字当头育为先,“为中国之青年,为年轻的中国”。也愿中国师者对于学术和育人依然持有热忱。正如杰克?凯鲁亚克所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包含总结汇报、IT计算机、人文社科、外语学习、党团工作、旅游景点、经管营销、工作范文、专业文献以及广东省“六校联盟”2016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优秀作文选等内容。本文共3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上海高三六校联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