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地铁站到广东省设计研究院教育教学研究院线路

人和地铁站到广东省中医院怎么坐车_百度知道
人和地铁站到广东省中医院怎么坐车
人和地铁站到广东省中医院怎么坐车
我有更好的答案
p><iframe map="iknow/page、步行约660米,经过10站;c=;s=bt%26c%3D257%26sn%3D1%24%24ae902bb97c3e%24%,全程约34, 到达一德路站5,到达人和站2、乘坐地铁6号线.02&amp.33.21%2C%24%25E4%25BA%25BA%25E5%E9%%24%26en%3D1%24%24e450c223bf23d%24%,1.7公里1、从人和镇步行约70米;t=7" class="ikqb-map">公交线路,换乘地铁6号线4,2642930;newmap=1&amp,1&amp、乘坐地铁3号线北延段、步行约60米;l=10&amp?iknowflg=1&amp,经过8站, 到达燕塘站3:地铁3号线北延段 → 地铁6号线;t=B_NORMAL_MAP&amp.52%2C%24%25E5%25B9%25BF%25E4%25B8%259C%25E7%259C%%25B8%25AD%25E5%258C%25BB%25E9%%24%24&i=0.html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广东省中医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地铁3号线北延段)
嘉禾望岗站
(地铁3号线北延段)
嘉禾望岗站
(地铁3号线北延段)
嘉禾望岗站
(高速专线2路)
(高速专线2路)
白云区政务中心站
白云区人和镇地铁人和站C1出口旁(人和大马路和方华公路交汇处)
直线距离:
免费停车场
白云区人和地铁B出口右边
直线距离:
免费停车场
白云区人和镇人和地铁站b出口
直线距离:
免费停车场
广州天河区燕岭路257号(天河客运站向西50m)
直线距离: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增路28号
直线距离:
免费停车场
荔湾区西增路63号原创元素创意园自编A1栋
直线距离:
收费停车场
西湾路149号财富公馆B1栋南塔1315
直线距离:
免费停车场
越秀区环市西路34号,近广州市工人体育馆,地铁西村站A出口步行5分钟即达
直线距离:
(实时搜索915个城市,152701家酒店报价信息)
免费预订,不收取任何费用
高出前台现付价,赔付预订差价
预订后,到店无房,赔付首晚房费
人和地铁站出发的线路
到达广州市协和中学的路线
广州热门公交地标
欢迎使用住哪儿公交
住哪网公交查询到5种乘车线路供您参考,想了解更多到的出行信息、附近酒店,查询人和地铁站到广州市协和中学最佳的交通线路,就请访问住哪网公交!全国777个城市公交线路、交通线路查询服务,让您的出行更方便。
关于住哪儿广东省教育厅
您所在的位置:
字体大小: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2015年主要工作展望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 &在省教育厅党组领导下,紧紧围绕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中心工作,与省教育厅各处室(单位)密切协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及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以及教育部和全省2015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提供智力支持为重心,扎实开展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和教育评估、教育宣传出版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和教育管理服务,为各级各类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办学水平服务,为增强我省教育综合实力、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服务。
& & 一、深入推进走广东特色教育发展路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一)把握教育思想理论研究探索的正确方向和重点领域& & 1.对教育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着眼“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围绕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中心工作,着重编著出版广东教育蓝皮书——《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2015)》,启动研究编撰《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2016)》,总结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分析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形成科学的教育思想理论。& & 2.注重积淀和宣扬教育改革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以项目研究为依托,启动“岭南教育研究文库”或“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文库”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哲学研究工程”,形成《中国教育问题的哲学解析》一书。& & (二)开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研究& & 1.举办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南方教育大讲坛等。以探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举办第三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举办3—4次南方教育大讲坛。与有关高校承办201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 & 2.开展教育治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研究。切实开展广东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包括“中小学数字教材教辅教学模式创新”“建立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联动机制”“以质量监测引领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广东省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标准与指导”“加强第三方评估机构建设,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认真完成年省教育科学规划关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的两个重大项目;扎实开展“中高职衔接的体制创新研究”。& & 3.深化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和管理研究。配合省教育厅做好2005年以来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总结,特别是2010年以来实施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情况的总结分析工作,研判未来5年教育改革发展态势,为教育改革发展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积极参加各级政府教育决策、教育管理咨询工作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政策解读工作,为教育科学研究、决策和管理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 & (三)创建高水平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政策、理论、实践研究平台积极准备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申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巩固提升教育科研创新和交流合作平台,注重协同,致力于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政策、理论和实践研究创新。
& & 二、大力开展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研究与实践探索& & (一)深化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究& &1.切实开展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专项资金项目研究。包括:“建设广东特色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研究”“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标准体系及公告制度研究”“广东率先基本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价研究”“建立广东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研究”。启动2015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本院承担的各项目研究工作。& & 2.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质量监测工作。协同省教育厅有关处室(单位),研究制订广东省深化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做好实验区的实验指导工作。与省教育厅有关处室(单位)相互支持,组织实施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 3.促进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规范建设。组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与业务培训会,提升我省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科学化水平。& & (二)扎实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与成果培育、评审、推介工作& & 1.认真做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评审、推介工作。着力做好广东省第八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和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宣传推广工作。认真办好广东省第九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的培育、申报和评审工作。推动求真务实地研究解决课程课标、教材教学、评价导向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建设科学的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 2.修订实施教学教材研究室教研工作规范。通过修订和实施教研工作规范,充分发挥省一级教研室的应有作用,推进在全省建立完善教研工作平台,加大对各级教研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教研组织建设与教研教改工作指导力度,推动大众性、创新性教研活动。& & 3.以2014年度立项的各级各类课题为依托,深入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包括: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特色课程视域下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理论与个案研究”,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学科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中学历史学科教研组建设为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能力的策略研究”“信息化时代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培养研究”“新儒家思潮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评价研究”“义务教育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与公告制度建设研究”“义务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研究:基于政策标准制定”等。与实验基地学校合作推进“国际化课程”、“小班化教学”项目研究。& & 4.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分类指导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加大“提升欠发达地区县(市、区)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活动力度;推进本院教育科学发展实验区、实验校的实验工作,宣传推广教育教学成果,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 & 5.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有关活动。协同省教育厅有关处室(单位),组织各地教研员开展网络培训,参与优课评选活动。& & (三)切实开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与指导工作& & 1.扎实推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研究项目。根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 “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的计划安排,开展课题研究中期检查和关键问题研讨,扎实开展实验工作。加快实施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及高职教改项目,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预警机制研究”“广东省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与实践”“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认真开展广东普通高校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项目“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研究”,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的理论与实践”“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化平台的研究与实践”,以及委厅机关业务研究项目“职业教育文化建设研究”。& & 2.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标准和制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首批9个项目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的结题验收和成果推广工作,做好第二批33个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制以及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建设机制研究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利用中高职衔接标准研究的成果,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教材研制工作;举办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以及规划教材使用培训班。推动在数控、汽车专业开展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研究与试点工作。指导佛山市顺德区开展专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第三方评价的人才等级标准;指导佛山市三水区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推动在三水区开展政府主导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指导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专业教学标准研制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继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加大力度推广省编公共艺术教材使用。& & (四)着力开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 1.全力协助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校分类发展工作。研究制订《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评估方案》《广东省高等学校分类建设标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指导意见》等。& & 2.深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优化研究。开展委厅机关第八批业务研究项目“广东高等学校布局结构优化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青年项目“产业转型时期区域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研究——以珠三角为例”,深化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的“本科学校结构、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形成科学有效的研究报告。& & 3.深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在省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高等教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相关总结与分析,探索高等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的路径与方法,开展“广东省高等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体系”研究,助推广东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 & 4.做好本科学校教学质量研究工作。研究撰写《广东省公办普通高校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广东省普通高校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等。& & (五)努力开展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 1.开展民办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研究。完成“广东民办教育发展总结与形势研判”项目。深入研究2005年以来我省民办教育发展的成就、经验与问题,探讨未来5年我省民办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与政策需求。& & 2.加强民办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包括开展民办学校教师流动、法人治理、政策扶持、发展转型、内涵建设等专题研究。同时,深入开展民办学校与政府关系问题研究,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年度青年项目“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政策路径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结题工作。& & 3.切实开展民办教育分类管理研究。全面梳理国家及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出台的民办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借鉴先进省(市)民办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着力开展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研究并提出分类管理政策建议,探索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制度,研究吸引更多民间资金介入民办教育的方法路径。& & 4.协助做好2015年民办高校年检工作、省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分配评审等工作。& & (六)规范做好PISA2015测试和教育评估(评审)及其研究工作& & 1.扎实做好PISA2015正式测试相关工作。同时,认真完成教育部考试中心委托的“OECD组织PISA测试项目经验启示”的研究课题。培养形成一支PISA研究队伍,为我省自主研发高水平的符合实际需求的基础教育质量水平监测工具和施测工作奠定人才基础。& & 2.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教育评估(评审)。做好包括本科学校教学水平审核评估、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评估、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资金评审等在内的各项工作。& & 3.依托“智慧教研院”建设,加快推进教育评估信息化。& & (七)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工作& & 1.做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有关管理与指导工作。协同省教育厅科研处,着重做好中小学规划课题申报、立项、开题、检查、试验、结题、推广等管理、指导工作。& & 2.做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工作。协同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着重做好2012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加强对2014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过程管理。& & 3.组织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申报和实施。做好2014年立项项目实施检查工作,开展2015年课题申报与立项工作,倡导大众性、创新性教育教学研究,促进全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水平提升,打造精品,塑造品牌。& & (八)推进省教育研究联盟建设和有关协会工作& & 积极筹备成立省教育研究联盟各专业委员会,凝聚全省教育研究力量推进相关教育研究特别是重点课题、重大科研项目、教改试点项目的实施,促进教育教学科研多元攻关与协同创新。指导广东省教育评估协会等省一级教育类学会(协会)全面、规范开展工作,彰显公益性、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
& & 三、着力加强教育研究交流与合作& & (一)加强泛珠江三角洲区域教育研究交流合作& & 与泛珠区域各省(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教育评估机构、教育宣传出版机构、学校建立协作机制,推进教育研究交流,开展教育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互换教育研究信息资料,发展交流合作项目。& & (二)拓展粤港澳台教育研究交流合作& & 推进与港澳台教育研究机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学术交流合作,丰富交流合作内容,提升交流合作层次,建立健全紧密交流合作机制。& & (三)提升教育研究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 重点推进与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在现代学徒制试点方面的合作和与德国工商会在AHK证书推广及师资培训方面的合作。在中英、粤德教育研究交流合作项目的基础上,扩大开展合作的院校和合作的项目领域,推动教育研究多边交流合作。
& & 四、积极推进杂志社、出版社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壮大& & (一)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 广东教育杂志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要从增强社会影响力、市场控制力和综合竞争力出发,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强化激励竞争机制和约束淘汰机制,注重建章立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全体员工繁荣发展教育宣传出版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二)加强宣传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 加快引进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和编辑出版营销专业人才,分期分批组织员工参加文化企业改革发展研讨会、经营管理培训班和编辑出版营销特别是数字教育、数字出版专业培训,注重选贤任能,充分发挥“项目带动,团队运作”经营管理模式的综合效能,为增强社会影响力、市场控制力和综合竞争力提供坚强保证。& & (三)全面开发宣传出版选题和项目& & 立足广东、深耕广东,精心策划系列教育改革发展和“创强争先建高地”专题宣传,精心培育和开发各级各类教育出版选题,精心为各级各类学校做好高质量营销发行工作,着力做好广东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基地建设工作,为全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和人才培养提供全方位宣传出版服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2014年有新的更大的提高。& & (四)推进宣传出版模式转型升级& & 着眼现实竞争和战略发展,整合力量和资源,适应教育信息化进程,创立南方教育数字出版中心,实现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新突破。全力推进国家级“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优质内容资源及平台建设”项目、省级“大中专学校教育数字出版云平台”项目;着力实施省教改项目“中小学数字教材教辅教学模式创新和规模化应用试点工程”;积极参与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营,与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共同建立“粤教云o和教育”联合实验室;扎实开展“历史期刊数字化及检索数据库平台”项目,认真打造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主动拓展数字教育领域。同时,加强营销(发行)资源整合,加强教育资源多媒体深度开发,吸纳院外相关出版资源,为集团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 & 五、全面提升党建、反腐倡廉和行政后勤服务保障能力& & (一)着力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和干事创业团队&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健全院及各机构、各党组织学习研究制度和调查研究制度,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更好地为全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服务,为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 & (二)切实强化反腐倡廉工作和规章制度建设& & 院党委和各支部明确从严治党职责,健全制度、细化责任、强化问责,确保反腐倡廉主体责任落实到位;纪委充分发挥监督责任,加强反腐败工作,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立院学术委员会和院学术评价制度,健全绩效奖励激励制度,增强各机构、全体人员的事业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出版社、杂志社修订和新建一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行为,提高经营绩效,防范经营风险。推进全院以健全的制度体系保障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环境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 (三)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 & 加快“智慧教研院”建设。建立健全图书馆、档案室工作机制。重视年轻干部职工学习培训、实践锻炼和专业发展,重视民主党派成员的学习培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务、保密、文印、治安、消防、卫生、计生、交通、扶贫等工作。着力改善办公、生活条件。充分发挥院工会及各工会小组职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努力保障和提高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注:珠三角是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东翼是指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西翼是指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山区是指韶关、梅州、清远、河源和云浮五市。
数据来源:2013年广东统计年鉴。
二、广东城镇化进程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相互作用
(一)城镇化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城镇化给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契机
一方面,城镇化推进教育理念更新,引发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水平的新期盼,成为推动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良好契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现代生活方式和先进教育理念得到广泛传播,人们加深了对教育规律和教育管理体制的认识,也为适应城镇化深入发展而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催促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2013年12月中央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广东城镇化率虽居全国前列,但潜力依然巨大。教育在推进农业人口市民化、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能力和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这为广东各级各类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对广东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2. 持续增长的随迁子女就学需求给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持续增长的随迁子女就学需求给教育发展带来新压力,以学前教育为例,数据显示,在粤接受学前教育的非本地户籍幼儿持续增加,2013年非本地户籍在园幼儿达113.69万人,其中省外56.42万人。(见表2)可以预见, 巨大的入学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将会长期尖锐存在。
表2& 2013年广东省幼儿园非本地户籍分年级在园幼儿数(单位:人)
非本地户籍
其中:本地级市外
合计中:无户籍的
数据来源:广东省教育信息平台
3.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给教育质量提升带来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科技日益重视,对自身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不仅要求孩子有学上,而且要求“上好学”,希望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水平、校园环境等都是优质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上好学”成为当前社会对教育的最迫切需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省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离“上好学”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以学前教育为例,2013年省一级、市一级幼儿园共1674所(不包括附设幼儿班),比2012年增加了584所,但是占幼儿园总数的比例仍然较低。学前教育优质学位依然较少,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
4.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教育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
广东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阶段,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亟需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人力资源需求的重大转变。城镇化程度越高,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的依赖程度越高,这为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方面,形成了新产业、新岗位,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需要适应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教育改革发展对推进城镇化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省实现了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领先全国,给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1.保障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吸引并稳定城镇化建设大军
城镇化发展离不开流动人口,离不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却往往成为制约因素,由于子女教育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不得不放弃在外打工的不在少数。广东省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为大量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激发他们长期在城市工作的信心和热情。学年初,广东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共1250.7万人,较上年减少50.4万人。其中,跨县(市、区)流动的非户籍学生366万人(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其他非户籍学生),较上年增加28.1万人,其中随迁子女300.6万人,较上年增加31.4万人,约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的24%,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省195万非户籍学生(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其他非户籍学生)、158.5万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分别占非户籍学生和随迁子女总数的53.3%、52.7%,入读公办学校比例比上年分别提高1.4和2个百分点。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城镇化建设提供高技能人才
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生产能力,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个人经济效益。城镇化需要生产要素的集聚,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劳动者。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底,广东职业院校在校生接近310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238万人。“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330万既有学历文凭又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据估算,目前全省技术技能型人才中有6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高校继续教育专业覆盖了高校本专科专业的80%,涵盖了本科12大学科门类、专科19大职业门类。2012年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4.5万多人,还有数十万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等接受了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专业证书教育。 2010年12月推出“北大100” 圆梦计划,2011年和2012年,分别资助10000名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本科或专科网络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对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剩余劳动力转移结构性供求矛盾,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广东城镇化进程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与成效
(一)提高决策层级,加强统筹协调
2011年,广东被国家确定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从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和顶层设计。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包括组织、宣传、编制、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在内的27个省直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会或协调会议,及时统筹协调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涉及的重大问题,注重加强教育与相关部门的横向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工作,较好地走出了教育部门单打独斗难以成事的困境。
如在职业教育方面,根据地区间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现状,加大了省级统筹力度,突破行政区划制约,面向全省配置职业教育资源。一是政策指引、规划先行。2006年、2011年省委省政府两次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相关决定和规划纲要,加强了政策保障,在全省形成了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二是强化统筹、优化布局。明确以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为主做大做强职业教育,针对粤东西北地区学位不足的问题,组织珠三角优质中职学校面向粤东西北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开展“转移招生”,“转移招生”在校生超过50万,实现了全省一盘棋配置资源;三是统一要求、协调发展。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多部门管理的现状,提出发展规划、招生平台、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培养标准“五统一”的改革方向,推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省级统筹管理和协调发展。
(二)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简政放权
从2011年开始,广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步伐。在教育领域,一是取消、转移、委托管理原行政审批事项。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要求,2012年省政府又将10项涉及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事务列入省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第一批目录;二是报请教育部同意给予广东16项优惠政策。教育部和省政府在2013 年8月召开共同推进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在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等重大领域支持广东开展一系列先行先试工作。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迈出新步伐。2013年7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加快发展若干意见》,从高校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对外交流合作、人事管理制度等11个方面进一步明晰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具体政策。佛山市顺德区取消中小学生学籍转移及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审批权限,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顺德区中小学学籍管理的工作意见》,取消区镇(街)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籍异动的审批权限,只做程序性盖章,将学生的学籍异动权限全权交给学校。取消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的审批权限,学校可依照学校实际与市场需求,自行设置专业,此举大大扩大了职业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精简和规范教育考核检查评比表彰活动。第一批撤销区级教育评比表彰事项9项、合并8项;撤销区级教育考核检查事项3项、合并3项。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干预,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如实现校服市场化运营,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将中小学生的校服管理还给市场,学校完全退出校服运作,政府统一款式和用料标准、对质量进行监管、培育市场,由家长自由选购。构建以市场为主导、优化服务、规范经营的校服发行机制,实现校服市场化运营。这一系列简政放权政策的实施,为广东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三)适应城镇化需要,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由于各地实际不同,从办学主体、管理权限、经费投入等方面看,广东实际上大致形成了四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一是以东莞、中山市(不设区、县的地级市)为代表。如东莞市实行“三转二”管理体制改革,从2007年1月起,中小学由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办学管理转为市、镇(街)统筹办学二级管理,将全市高中阶段学校收归市政府统筹管理,市财政承担全部办学经费;初中由市、镇(街)共管,以镇(街)为主,市财政承担90%经常性办学经费,其余经费由镇(街)解决;小学由镇(街)统一管理,并承担其办学经费,村(社区)不再负责学校办学和管理。二是以佛山市为代表等珠三角发达地区。佛山市实行“大部制”改革下的区级教育垂直行政管理,区教育局局长由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兼任,设置镇(街)教育分局,初步形成统筹规划与指导,标准评价与督导相对上移集中、管理落实与执行服务相对下置前移的教育管理体制。三是以粤东西北地区为代表,乡镇中心校负责周边学校、教学点的教学指导和日常一般管理协调工作。四是部分地区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以县(市、区)为主,但同时中心镇(街)成立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管理、指导本镇(街)的教育发展工作。
(四)适应城镇化产业转型需要,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按照《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年)》要求,统一发展规划,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根据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就业需求和城镇化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以生源总量、技能人才需求状况为依据,科学预测,统筹布局,合理调控建设、招生和培训规模,统一制订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普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中央、省、市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县(市、区)为主、粤东西北地区以地级市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政校分开,探索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新机制。改革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校长聘任制和高等职业学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探索建立职业技术院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1.探索建立校长职级制,推进校长专业化
中山市大力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意见》和配套的《中山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中山市中小学校长聘任与交流办法》、《中山市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定办法》、《中山市中小学校长绩效考核办法》、《中山市中小学校长职级津贴实施办法》、《中山市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管理办法》等“1+6”文件。形成了较完整的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政策保障体系,淡化了校长“官本位”思想,树立了“职业校长”和“专业校长”的理念,初步形成了校长追求全面发展和特色管理的内在驱动力,有效引领校长走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之路。
2.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创新,推动社会参与教育管理
佛山市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谋求学校发展,通过资助学校办学经费、参与学校事务和监督,提升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快速发展。成立社会力量资助学校办学理事会,参与学校事务包括安全、德育、教学、体育等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对学校重大决策提出意见建议、协助学校处理公共关系、参与学校工作绩效的评价和考核等,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监督。随着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学校理事会、园务监督会的成立,政府、社区、家长、社会等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格局初步形成。
(六)改进教育政策,逐步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1.逐步推行随迁子女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2012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财政厅和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调整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通知》(粤财教〔2012〕94号),明确从2013年春季学期起,在广东普通中小学(包括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课本费,将包括随迁子女在内的在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起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2.制定和实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中考政策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是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各地级市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随迁子女参加中考的政策,采取多种形式,解决随迁子女在本地参加中考的问题。一是符合条件的与当地户籍学生一视同仁。大部分市允许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与户籍考生同等录取。二是对特殊群体的随迁子女实行政策性照顾。如广州等9市将从事地质勘探、殡葬和环卫等行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列为政策性照顾借读生,与户籍生同等对待。三是广州、东莞等市每年在普通高中划出部分招生计划,招收符合一定条件随迁子女就读普通高中。
3.大力扶持招收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发展
省财政2013年安排经费7000万元资助和奖励民办教育发展,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资助主要招收随迁子女的民办学校和民办幼儿园。广州、深圳、东莞等地设立了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深圳市2012年颁布《深圳市民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补贴试行办法》,规定“各区按小学不超过每人每年5000元、初中不超过每人每年6000元的标准给予学位补贴(学位补贴已包含深圳免费义务教育财政补助)。受委托学校的收费标准低于补贴标准的,最高补贴额度为其收费标准。受委托学校的收费标准高于补贴标准的,其差额部分由家长缴交。”目前深圳市已向民办学校购买义务教育学位5.1万个。
(七)创新保障机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力度
1. 健全资助和待遇制度,全面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
一是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省编办会同省教育厅、财政厅出台了《广东省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粤机编办〔2012〕232号),为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机构编制保障。将公办幼儿园教师纳入广东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政策范围(即县域内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与公务员大体相当,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与城镇教师大体相当),提高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鼓励和支持师范院校和具备教育类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申报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或专业方向,并扩大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列入“强师工程”,加强幼儿园教师培训,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二是重点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机制。推进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截止2012年底,全省98%的县(市、区)已实现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三是大力实施“强师工程”,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加强农村学校合格教师补充,建立对农村学校的帮扶制度,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发展。
2.创新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广东尽管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但发展不平衡,既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珠三角地区,又有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粤东西北地区。因此,广东强化了分类指导功能,提出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总体思路,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一是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教育创强”。进一步提高粤东西北地区的教育普及水平,抓好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缩小与珠三角地区的教育发展差距。二是推进珠三角地区“教育现代化”。珠三角要继续完善优质均衡教育体系,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通过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带动全省教育现代化。三是加大教育投入。一方面,在义务教育阶段,从2012年春季学期起,全省农村、城镇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统一调整为小学550/学年、初中750/学年,同时,统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比例、拨付方式。在此基础上,年省财政再进一步提高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其中,小学每生每学年提高20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提高400元,到2015年达到小学1150元、初中1950元。年,省财政安排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创强经费共达100亿元。另一方面,逐步扩大省属中职学校实施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试点范围。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粤发[2006]21号)要求,从2008年起,公办职业院校经费按照学校类别和现有的财政预算关系,以在校生人数为基数,鼓励实行生均综合定额为主预算管理体制。2010年10月,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财政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下发了《关于印发&广东省省属职业技术教育经费预算管理改革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从2010年在3所职业院校中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试点,其中,高职生均基准定额为3300元/年,高级技工和国家重点中职学校为3030元/年,普通中职和技校为2800元/年。2011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5所职业院校。
(八)建立健全督导评估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1.健全督导体制机制
目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120个县(市、区)均成立了教育督导室,形成了省、市、县(市、区)三级教育督导网络,教育督导机构健全,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督学队伍。督导制度的日益完善,督学力度的不断加大,有力推进了各地各校“创强争先”工作。截止2014年8月,全省共有教育强市10个、强县80个、强镇1140个,覆盖率分别为47.6%、60.0%和72.0%。东西两翼所有地级市都创建了教育强镇,深圳、佛山两市已率先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2.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标准和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3.实施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工程
在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继续加大投入,着力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优质学位。实施优质学校建设工程,推进国家级示范性、省一级普通高中建设,发展优质普通高中,扩大优质教育学位。充分发挥示范性普通高中辐射作用,通过实施“城乡帮扶”、“校校帮扶”措施,带动全省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4.坚持中高职一体化培养
坚持以高职为引领,加强中高职协同合作,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并对中职生源学生单独编班和教学,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
四、广东城镇化进程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地区和部门举办学前教育责任未能有效落实
按照《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规定,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然而在实际中由于政策、体制等诸多原因,部分地区幼儿园的规划、建设、投入难以有效落实和保障。具体表现为:一是规范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及管理有待加强。近年来,不少城镇新建了许多住宅小区,但很多小区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有些地方虽纳入建设规划,但住宅小区配套的幼儿园建设不规范,已建好的很多配套幼儿园也没有及时移交教育部门管理,被承建商或物业管理部门用于租赁,收取租金,造成公益性学前教育资源短缺。二是幼儿园规范管理有待加强。部分地区无证办园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三是部分地区幼儿园教师待遇明显偏低,相当部分幼儿园教师未取得教师资格证,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二)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1.基础教育统筹层级有待提高
受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各县市区财力差距较大,很多欠发达地区仍然是吃饭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城镇与农村、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中,省级政府具有独特地位和优势,相对于中央而言具有贴近基层、就近管理的优势,相对于县(市)而言则具有较强的财政统筹和行政调控能力,因此必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
2.“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不适应发达地区发展需要
以东莞为例,撤销镇一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后,东莞教育在行政架构层面上只存在一级管理,东莞市教育局直接管理各级各类学校,实际上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学年,东莞市共有幼儿园841所,在园(班)幼儿共277777人,小学321所,在校生659138人,初中167所(不含完全中学),在校生201244人,高中阶段学校65所,其中普通高中40所,在校生77045人,中职学校25所(含技工学校3所),在校生63247人。这么多的学校和学生,都由东莞市教育局直接管理,存在较大困难。。
(三)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长期以来,广东与全国大部分省份一样,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沿袭的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分别隶属教育、人社部门,各部门分治,各自为政、沟通不畅,缺乏一个权威的统筹协调职业教育的组织或机构,给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带来不少矛盾,重复布点、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无法遏制。由于缺乏统筹,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专业及课程设置与现代产业结构不相适应,职业教育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出来。
(四)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主要由县级政府负责,中央和省通过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充。这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县域之间教育经费投入极不平衡;现行教育经费仍以户籍学生和公办学校在校生为基数核算,导致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得不到保障;现行的针对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只是规定了流入地的教育责任,但并没有规定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责任,未能实现流出地的教育经费与流入地的某种联动;目前中央财政对广东等东部省份教育转移支付大部分实行分省核定的办法,没有考虑学生规模,生均支出水平等因素。以2012年为例,广东全省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300.6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在校生1250.7万人的24%,占全国随迁子女在校生的21.57%,比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随迁子女在校生的总和仅少2万多人。在全省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在校生中,省外迁入为161.4万人,占随迁子女总数的54%。从2013年春季学期起,省级财政把随迁子女全部纳入免费义务教育补助范围,以全部普通中小学(包括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为基数,按小学每生每学年750元、初中每生每学年1150元标准安排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标准。2013年,全省免费义务教育公用经费补助为788917万元,比2012年增加了249572万元。据了解,2011年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补助达1265.1亿元,对广东省义务教育补助为26.25亿元,仅占2%,而当年广东义务教育在校生占全国8.68%。因此,如果切实贯彻国家“两为主”政策,让在民办学校就读的非本地户籍学生全部入读公办学校,或者按照公办学校标准购买民办教育服务,作为外来人口流入大省,广东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在财政上存在巨大困难。
五、城镇化背景下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要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根据教育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现代化要求,结合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需要,构建新型的政府、学校、社会关系,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加大省级政府统筹教育发展权限
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区、市)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也千差万别,确有必要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统筹地方教育发展的权限。省级政府必须加强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充分调动辖区内各级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统筹落实区域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工作,统筹协调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一体化发展,统筹安排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培训就业协调发展,实现教育领域各项改革协同推进。
(二)健全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1.因地制宜,健全省、地级以上市、县(市、区)、镇(街)权责明晰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一是理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市、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办园责任和经费投入责任。坚持学前教育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原则,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配合的管理体制,有效扭转学前教育管理较为混乱的局面。二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办学的统筹规划、标准设置和督导权限适度上移,加强省级和地级以上市对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统筹。在珠三角发达地区,根据镇(街)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教育发展需求,教育管理落实和执行服务相对前置,赋予珠三角地区规模较大镇街教育管理权限。
2.权限下移,健全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由教育行政部门具体统筹管理包括技工学校在内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权限在坚持地级以上市为主的同时,明确县(市、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以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政府要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和专门机构在人才需求预测、制定职业标准、指导专业设置、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教育投入体制
一是进一步明确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改变学前教育投入缺乏依据、随意性大的局面。根据各地财政能力、当地的物价水平、幼儿园的办园成本确定财政核拨标准,明确各级财政及家长在幼儿园办园经费上的负担比例,制定公办园的年生均财政核拨标准。二是进一步打破当地户籍学生和非当地户籍学生的界线,逐步实行统一的财政支持政策。争取中央财政更大支持,进一步完善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不分户籍统一给予学位补贴,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三是扩大经济发达镇(街)或规模较大镇(街)教育财政权,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要按照“简政强镇”的要求理顺县(市、区)、镇(街)财政分配关系,调整优化市、县(市、区)、镇(街)三级政府财政收支结构,增强县(市、区)和中心镇(街)的财政能力,为镇(街)履行教育职能创造有利条件。四是健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争取中央支持,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省、市、县(市、区)三级政府合理分担的机制,根据各地教育人口比重结合经济发展增量制定动态标准,不断调整分担比例,使流入地政府在接受随迁子女教育方面做到财权与事权相匹配。五是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统筹使用机制,力争教育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
(四)建立基本能力统考、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招生评价制度
招生评价制度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完善考试招生的顶层设计,建立基本能力统考、学业水平监测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招生评价制度,是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顽疾的关键。一是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严禁小学升初中考试,试行学区化办学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施阳光招生。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二是继续深化中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建立初高中学业水平监测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与基本能力统考相结合的招生评价制度。三是加快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积极争取成为国家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探索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招生制度改革和高职招生评价和选拔机制,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规模。
(五)探索建立分类管理、分类支持、分类指导的民办教育管理体制
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镇,为民办教育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能,从制度上保障民办教育的地位,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推动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的法人属性,民办学校应当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督导民办学校的充分落实教师待遇,切实保护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扩大民办学校收费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本报告由广东省教育厅承担,参与人有:王斌伟、黄崴、许顺兴、张耀荣、邵博、王健、聂武刚、黄妍、詹春青、曾阳等。)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顺德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顺德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顺德作为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城镇化进程中,顺德明确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转变行政管理理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服务中体现和履行管理职责,增强服务意识。顺德在城镇化进程中紧紧围绕服务型政府这一核心理念,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管理方式。
(一)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面对城镇化进程,顺德结合本地教育发展实际,积极构建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综合统筹、镇街教育行政部门具体执行、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
1.改革管理体制,提升管理效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大部制下的统分耦合教育管理体制
2009年,顺德全面启动了大部制改革,主管教育的区领导兼任教育局局长,镇街教育局长由镇街分管领导担任。大部门首长制减少了教育决策、审批的环节,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统一全区教师待遇、生均经费、专项资金的标准,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财政保障。
(2)厘清管理职能,明确管理权限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教育服务,顺德区委、区政府在大部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镇(街道)的教育管理体制,在镇(街道)单列设置教育局。同时,厘清区、镇(街道)两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能,避免对学校的多重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使基层教育管理更加专业化。顺德区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区、镇两级教育行政职能和事权划分的通知(试行)》,既明晰权责,又给镇(街道)教育局以更大的自主权,使之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进行微观管理。
(3)转变管理模式,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教育管理服务方式
一是成立了区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汇民智、聚民意,保证政府教育公共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是成立了区民办教育协会,形成政府指导性管理、学校自主性管理、行业自律性管理相结合的独立运作体系。三是成立了区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与业务指导。
2.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基础是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突破口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顺德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为核心,全方位推进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职权合理、标准统一、便民高效、公开顺畅、共管共治、监督到位的教育行政审批制度。
首先,清理教育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将原有的46项教育审批事项压缩为20项。以“取消学籍审批”为试点,探索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督管理的新模式。以“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审批下放”为突破,强化事权审批向基层集中。其次,撤销区级教育考核检查项目3项,合并3项,保留3项;撤销区级教育评比表彰项目9项,合并8项,保留5项,减少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行政干预,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第三,实行审批流程标准化和规范化,压缩办理时限,全部20个事项办理时限减少59%。
通过简政放权,初步实现从“重审批、重管制”向“重服务、重法治”转变,逐步走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独立、相互制约的现代管理轨道,激发了基层教育改革发展活力。
(二)以构建现代学校制度为核心,改革学校管理方式
1.厘清政校关系,促进学校自主管理
明确学校与政府的关系、给予学校办学自主权,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前提。为此,顺德区教育局积极引导学校自主管理,大胆尝试取消区、镇(街道)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学籍异动的审批权限;取消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设置的审批权限;实现校服管理市场化运营。
2.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工作,促进学校自我发展
“社会参与”是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环节。顺德区教育局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包括引入容桂青少年促进会参与幼儿园管理,成立龙山中学社会力量资助学校办学理事会、“顺峰中学和美教育促进会”、“青云中学校友参事会”以及“勒流勒北小学特色教育发展委员会”等等。
3.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增强学校自我约束
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建立学校理事会、校友会、家长委员会等组织,逐步扩大社区、校友、家长在学校事务中的决策和监督权。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重新明确教代会的权责。区属学校试点教师、学生、家长多方参与校长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保证相关利益主体对学校工作的参与,增强学校自我约束机制。
(三)以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为核心,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1.优化校舍布局,确保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一些中小学因校舍条件落后、适龄人口减少,规模逐渐缩小。2002年,顺德启动了“教育强区”、“教育强镇”创建工程,全面推进校舍建设工作。2004年,顺德实现10个镇(街道)100%教育强镇的目标,实现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同时,顺德区政府编制下发了《佛山市顺德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设施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调整中小学校舍建设布局规划,实施“优化”、“强化”工程。年,顺德共完成中小学新建、扩建工程30个,新增中小学学位近2万个。
2.改革教师管理制度,盘活优质教师资源
一是统一全区城乡教师工资标准,实现教师待遇“两相当”,并建立全区教师工资统发机制;二是统一师资配置,实现全区教师实名制与公开招聘制度;三是加大教师交流力度,盘活优质教师资源。
3.改革非户籍学生管理制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
一是规范招生程序,推行“积分制”。一方面,由镇(街道)教育局根据公办学校的剩余学位情况、积分的高低统筹安排,优先解决政策性借读生入学,再按“积分入学”的办法根据积分高低安排普通借读生入学,给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居民提供同等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在外来工集中的容桂街道、北滘镇、乐从镇分别建立外来工子弟学校,解决近4700个学位需求。二是规范学籍管理,合理配置学位。落实学籍实名制管理,严格控制班额,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规范学籍管理。一方面,动态监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读及需求情况,从而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对全区富余学位进行精确监控和调配,在保障“政策性借读生”100%入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普通借读生入学需求。全区学位调节机制的建立,有效缓解了部分中心片区学校学位紧张情况,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问题。
4.改革招生考试制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升学
实行统筹各镇属普通高中10%的招生计划面向全区招生的改革,实行招生录取“系统内补录”制度,为学生创造更加公平的录取环境。按照《广东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广东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分步骤落实随迁子女就地升学考试工作。
二、顺德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顺德在办学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主动顺应城镇化的时代发展趋势,初步构建了自主开放的教育格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一)理顺管理体制,构建了多元参与的教育管理新格局
通过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初步理顺了区、镇(街道)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权责,按照“一级决策、二级管理、三级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提高了区属行政部门决策的能力,扩大了镇(街道)的管理权限,提高了执行力。通过成立教育决策咨询委员会、学校理事会、园务监督会,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决策与管理的热情,逐步形成了社会、政府、社区等广泛参与的教育管理新格局,架构起多元参与的教育公共治理格局。
(二)改革办学模式,构建了现代学校制度
紧紧围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核心,大胆探索办学模式改革,通过下放学籍管理权限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权限、推行校长组阁制、改革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等方式,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同时,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决策、发展和监督,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促进了学校决策的科学性,逐步构建了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三)确保资源共享,实现了均衡优质发展
顺德全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是广东省规范化学校。全区义务教育教师交流人数达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6.7%,优质教师资源进一步被盘活。22所高中除新成立的两所民办高中,其它均为省一级学校。13所中职学校全部为省级重点职校,其中有10所是国家级重点校。目前,全区非顺德籍中小学生共13.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3.4%。其中,有近12.7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占全部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总数的96%以上,实现了“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工作要求,实现了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目标。
(四)探索社会参与机制,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各镇(街道)教育局、学校相继利用社区、家长、校友等资源,参与教育教学监督和评价等工作。社会各界参与学校管理、谋划学校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逐步形成“政策咨询、资助共建、参事议事、特色支持”的社会参与教育发展的工作机制,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三、亟需解决的问题及工作思路
应对新型城镇化的需求,顺德教育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内涵发展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与此同时,如何应对异地中考、高考政策导向带来的大量随迁子女入读需求,如何打破高中学段区、镇(街道)两级双重管理模式导致的管理效能不高的瓶颈,是下一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思路是:
(一)进一步完善教育投入与管理体制
在明晰区、镇(街道)职权划分和财政分担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办学体制。按照义务教育阶段由镇(街道)负责,高中教育阶段由区负责的工作思路,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加快学校建设,满足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学位需求。
(二)进一步提高规范管理水平
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和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加强社区与学校的联系,形成开放办学的新格局。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的流程与制度,进一步推动民主管理。
(三)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以学生综合素质成长评价与学科教学的基线与增值评价工作,实现从功利性评价向诊断性评价过渡。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中、高职衔接,完善研究生层次教育,培养高技能、高层次人才。推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格局。
(四)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的教师准入制度,探索教师退出的管理机制;建立顺德教师职业发展标准,完善岗位设置,建立引导教师善教乐教的评价机制;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学习型团队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动教师交流。
(本报告由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教育局承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大全养生研究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