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秤座女孩生气的女孩的学习道路如何?

现在初中毕业学啥专业好,男生女生都介绍介绍吧,跪求,真迷茫啦,觉得以后的路好难走,,,_百度知道
现在初中毕业学啥专业好,男生女生都介绍介绍吧,跪求,真迷茫啦,觉得以后的路好难走,,,
自己的兴趣加上坚持,做什么你都能成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男生现在这个社会最主要选择技术行业吧这个时候是最迷茫的吧,女生的话会计是个不错的选择,多听听父母或是老师的已经
说多了你感受不到,自己一步一步去走了才知道
也许吧,,可是机会只有一次,成功或者不成功就难说啦,也许上天有安排吧,听天由命吧
是的害别人。正据确切,成了网上追逃人,我还那么年轻。以后怎么过啊!我的路道没有走好,谁知道他身边还有我的人呢!我真的没有搞明白。本以为那个人可以保护我。可是,谁也保不住啊!怎么回事?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贵州红德村孩子 溜索过百米深渊上学 网络截图
贵州红德村孩子 溜索过百米深渊上学 网络截图
贵州红德村孩子 溜索过百米深渊上学 网络截图。
贵州红德村孩子 溜索过百米深渊上学 网络截图。
   在贵州省水城县营盘乡,崇山峻岭间百米深的悬洞子大峡谷,将红德村的两座大山切开,峡谷面壁陡峭近乎垂直。峡谷上空的一条简陋而危险的索道,成为当地几十名学生出村上学的必经之路。
  4月10日,网友“资讯快车”将孩子们艰辛而危险的求学路拍成视频发布到网上,这段名为《深山孩子惊心动魄上学路每天滑索过百米深渊》的视频迅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短短7个小时左右就被点播近50万次。不少网友表示:“看看城区的孩子,再看看这些孩子艰难的求学路,真是泪崩。”
  学生乘铁笼般的划索过140米悬崖上学
  这段5分钟的视频中,在悬洞子大峡谷140米高的上空,溜索穿越80米宽的山崖两边,连通着人们的往来。上学过溜索时,孩子们蜷缩着身子,挤进由一些铁棒焊接而成的笼子里,敞空的铁笼用溜索吊在钢绳上,过索道要依靠人力牵引绳子才可前进到达对面。这看似像在旅游景点坐缆车,只是在这偏僻的深山里,“缆车”悬在半空中时,心也悬在半空中!
  一名初一男生乘溜索过来后心有余悸:“心很跳,很害怕”。“害怕的感觉”一名初二的女生在拍摄者问她什么感觉时这样说。
  尽管溜索存在着令人恐惧的危险,但它却是当地出村的唯一便捷通道。在索道修建以前,从一个山头经峡谷底下走山路到对面,要花四五个小时。2002年,当地村民惠德方修建了这条便捷的溜索,“当时太远了,学生去营盘读书,杨家两个孩子放学回来时,被上涨的洪水拉到底下去了,找了七天才找着,我心里想我的娃也要上学了,我有1000块钱,后来又借了200,1200块钱就把钢丝绳买来了,买来就挂溜索,为了我家娃儿和红德村的100多娃儿方便”。
  “心跳,确实太危险了,底下有点深”
  当时惠德方请了20多人,耗时一个月才建成。溜索建造过程中,先用底线栓住小石头,丢到对面山崖,然后沿底线将大绳溜过去,再利用大绳将钢绳溜过去,人在山崖两边将钢绳拴住挂好。惠德方再义务用小锤和钢锤凿山修路,“路很斜,没得什么路,打好路以后大家学生才从这里过”,现在红德村2000多老百姓都从这里过。惠德方向学生每人收取1元、大人每人收取2元的维护费。
  溜索修好后,村民的一些水果和农作物就可以出村,装上火车到各地去卖,为当地村民带来收益,学生上学也更方便。
  红德村的学生,一般从家里要走1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才能到溜索,溜过索道后要再走半小时山路才能到附近的火车站,最后坐火车去营盘中学上学。
  “心跳,确实太危险了,底下有点深”红德村一位中年汉子说。
  不知溜索这心酸的便捷之路,还要提心吊胆走多久。
  惠德方说“我的梦想,是在这里修一座桥,修好这栋桥2000多老百姓就得到安全,学生得到放心”。
北川村里娃返校需步行20公里走5个小时(图)
来源:郭铁流
4月6日上午,北川县平沟村通往陈家坝乡的路上,瞿佳佳和他的同学们在冲毁路段和塌方区通行。
孩子们通过简易桥从谷底上到路面,这样的上下要反复多次。
通往村口的路上,瞿佳佳和瞿佳锐遇到了好多朋友,大家结伴而行。
瞿佳佳和瞿佳锐选择走小路,远处的一个声音让他们很警觉。
4月6日早晨,瞿佳佳和瞿佳锐要在当天返校,亲人们在路边送行。
经过一路的艰辛,孩子们终于到达了可通车的地方。这里离陈家坝还有6公里,每人10元钱,大多孩子们都选择走路。
4月6日早晨,四川省北川县陈家坝乡平沟村,15岁的瞿佳佳和14岁的瞿佳锐起得很早,清明假期刚结束,他们要在当天返校。但他们近50公里的返校之途却是艰辛坎坷。
平沟村共有7个村民组,瞿佳佳和瞿佳锐的家属于第7组,也就是这个边远山村最边缘的村落,他们村的背后就是原始森林。从他们村到北川新县城需要路过被地震完全摧毁的北川老县城,全程约50多公里。其中约20公里的路程只能步行,这些熟悉山路的孩子也要走4-5小时才能走完。
上午8点左右,瞿佳锐吃过早饭准备上路,父亲给了他150元,是一周的生活费。瞿佳锐说,吃饭只能用110元,有40元是来回的车费。瞿佳锐叫上堂姐瞿佳佳,两人在头天晚上就约好的。他们离开的时候,村里好多人在路边送行,这个平静的山村,后生娃出去上学是件大事,哪怕是每周送一次村民们也乐此不疲。这个有15户人家的自然村,所有人都沾亲带故,他们之间有着简单而又浓厚的情感。
为了走近路,瞿佳佳和瞿佳锐选择了小路,这些小路几乎都是在70度的坡往下走,穿过一片片茂密的树林。瞿佳锐说,这些小路不能单独走,必须要结伴,路上陡峭不怕,还会有野兽出没,最常见的是野猪,当地野猪攻击人的事情时有发生。陡峭的山路一直下坡,大约两小时后,地势才开始稍微平缓些,瞿佳佳和瞿佳锐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这家也有一个女儿要一路上学。
从村口通往陈家坝乡的路大约有12公里,2012年7月通了水泥路,通车才一个多月,就遭遇了大洪灾,这条当地人欣喜还没几天的幸福路被拦腰截成好几段,冲毁路段达6-7公里,直到现在还是无法恢复。整个平沟村100多户人家600多口人,被封闭在大山里。应急抢险过程中,当地政府组织人在冲毁路段搭上简易木桥,这一应急措施一直使用到现在,当时搭建的木板现在不少已经朽烂。面对道路修复无望的状况,政府试图寻找山的另一边,开设便道,先解决村民基本出行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一计划搁浅。据当地人说,山势险峻,挖掘机施展不开是主要原因。
如今,这里被称为天梯的应急通道已经使用了一年,村民们所有的生活物资都是用人背的方式运进山里。这里的100多个学龄孩子都在山外上学,最小的6-7岁,每周都要通过这条路回家和上学。住在村头的孩子一般步行3-4小时,就能到陈家坝乡,而住在更远些的往往要走5-6小时才能到达,一路上艰辛危险,让大人们担忧不已。
中午12点半,瞿佳佳和瞿佳锐通过道路冲毁区域和滑坡区,终于到达可以通车的地方,这里有营运的小面包车和摩托车,可以将村民拉到乡里,大约6公里的路,每人收费10元。瞿佳佳和瞿佳锐在这里休息了1小时,最终选择继续步行到陈家坝乡,他们到达时,已经是下午3点半左右。
新京报记者 郭铁流 摄影报道
生死上学路!大山深处的学生们走铁索过深渊
&&&&&&&& 在四川省凉山,许多孩子上学途中都要经过一座有30年历史、长满锈斑的铁索桥。对孩子们来说,在每天往返学校接近两个小时的曲折山路里,走这座铁索桥成了最轻松的一件事情,因为至少没有大石头突然从山上掉下来,也不会被一些长刺的植物划伤,更不会跌倒。
有些孩子每天上下学都要走这样的铁索桥
保存到相册
一个汽球让两个孩子玩得意兴盎然
  凉山深处上学娃
  6月底,我们浙江传媒学院9名师生从杭州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尼尔觉乡牛吾村小学,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支教。
  在这所由国内一家知名大公司在2007年出资捐助建设的小学里,一共有342个孩子,8个班,但只有5位老师。这里是彝族聚集地区,孩子们以彝语为第一语言,几乎没有走出过大山,对外面的世界了解甚少。
  随着教学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孩子到这所学校来上课,为了给新生腾出一间办公室,学校老师就要面临没有办公室的窘境。但校长说这些都没有问题,他最大的心愿是给孩子们修一个篮球场。
  一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地方要满足300多个孩子的玩耍需求,唯一的健身器械就是一个已经破了的篮球架。校长希望孩子们在学习和农忙之余,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有“耍”的时间。
  在当地,有电视机,房子有个窗,就算很有钱的了。孩子们下课玩跳皮筋,但很多都赤着脚。天气热的时候,他们就把头发打湿,来降温。这里的孩子和老师中午都不吃中饭,在上午两节课后,他们在20分钟休息时间里去学校外的小卖部买些一毛到5毛的零食吃。
  许多孩子上学途中都要经过一座有30年历史、长满锈斑的铁索桥。对孩子们来说,在每天往返学校接近两个小时的曲折山路里,走这座铁索桥成了最轻松的一件事情,因为至少没有大石头突然从山上掉下来,也不会被一些长刺的植物划伤,更不会跌倒。
  但这么多年,孩子从桥上掉到湍急的河水之中是常有的事。湍急的河水之中暗藏着很多礁石,如果掉下去,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前几年一个小女孩就这样被夺去了生命。
  我们问一个小女孩,这么危险你怕不怕?她说不怕,经常走也习惯了,这些虽然很苦,但是上学更有意思,至少比在家割猪草有趣。
  索波老师在牛吾村当了23年的代课老师,直到3年前因为学历问题被校长要求从教学一线上退了下来,现在只能做学校的门卫。每逢下雨天,他都会抱孩子过河。索波老师至今也没有到过成都,但是他希望这些孩子都能学到知识然后出去,用校长的话说至少到城里能知道“洗手间”就是“厕所”。
  潘小胡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学生。四年级的他有很成熟的想法,可能是因为潘小胡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只有他和妹妹相依为命。这个沉重的担子压在潘小胡的身上却没有把他击倒:他学习成绩年级第一,连续两年当选甘洛县三好学生。
  家访那天回家的路上,潘小胡在陡峭泥泞的山路上奔跑。他和孩子们一路上不停地给我们摘野果吃,但是有些不太开心,可能因为这些孩子怕我们太慢,耽误回去干农活。
  期末考试那天,孩子们给我们送来了很多土豆、豆角,还有李子。土豆是这个乡最主要的食物,孩子们还说,等玉米熟了给我们摘玉米过来。当看到孩子们有的放下土豆转身就走,或从书包里拿出一个个土豆的时候,很多老师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在山里,孩子们能享受的快乐只有大山和水。孩子们多数时候都是快乐的,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也特别容易满足。孩子们总是非常期望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潘小胡最想要的奖励是故事书,因为书和大山一样能给他带来快乐。(摄影 朱玄 撰文 李雨晴 沈青)
时间: 来源:新华日报
&&&&&&& 四川凉山深处牛吾村小学的许多孩子上学途中都要经过一座有30年历史、长满锈斑的铁索桥。对孩子们来说,在每天往返学校接近两个小时的曲折山路里,走这座铁索桥成了最轻松的一件事情,因为至少没有大石头突然从山上掉下来,也不会被一些长刺的植物划伤,更不会跌倒。
&&&&&&& 新闻回放:四川凉山深处牛吾村小学的许多孩子上学途中都要经过一座有30年历史、长满锈斑的铁索桥。对孩子们来说,在每天往返学校接近两个小时的曲折山路里,走这座铁索桥成了最轻松的一件事情,因为至少没有大石头突然从山上掉下来,也不会被一些长刺的植物划伤,更不会跌倒。
孩子从桥上掉到湍急的河水之中也是常有的事。水中暗藏着很多礁石,如果掉下去,很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前几年一个小女孩就这样被夺去了生命。一个小女孩告诉支教的大学生,不怕危险,上学比在家割猪草有趣。
记者点评:孩子天真的笑容和对知识的渴望,让无数网友心酸而震撼。打火把、攀绝壁、滑索道,山区孩子求学太艰辛!希望相关地方政府早日兑现承诺,为孩子们铺就安全上学路。
&&&&&&& 2、
  4月10日,一段关于孩子求学路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5分钟的视频中,贵州省水城县红德村的孩子们,在悬洞子大峡谷140米高的上空,溜索穿越80米宽的山崖两边。孩子们蜷缩着身子,挤进由一些铁棒焊接而成的笼子里,敞空的铁笼用溜索吊在钢绳上,过索道要依靠人力牵引绳子才可前进到达对面。尽管溜索存在着令人恐惧的危险,但它却是当地出村的唯一便捷通道。在索道修建以前,从一个山头经峡谷底下走山路到对面,要花四五个小时。
来源:日&&&
作者:蒋小康 綦雅倩
甘肃陇南文县舍书乡石川坝社附近学生每天靠简易索道上学 网络截图
甘肃陇南文县舍书乡石川坝社附近学生每天靠简易索道上学 网络截图
甘肃陇南文县舍书乡石川坝社附近学生每天靠简易索道上学 网络截图
    二十名学生每天靠简易索道上学
  网帖称,舍书乡山里坪村石川坝社位于白龙江右岸,全社有30户143人,从建国以来,村子一向交通不便。2008年村民曾投资30多万元,在白龙江上架起了一座承载20吨钢架便民大桥,给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好景不长。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来袭,为了行洪,当地政府强行拆除了这座便民大桥。
  “政府当年承诺新建便民桥。”发帖人说,如今两年多已经过去。政府承诺的桥梁依然没有建起来,导致该村将近二十多名学生上学无路可走,学生只能靠索道上学,“农副产品运不出去,二百多亩水地的经济效益直线下滑。”
  网友所附图片显示,在湍急的河水中,一根略带锈迹的铁索横跨两岸,岸边屹立的两座桥墩显示,这里曾有一座桥梁。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女孩,在大人的保护下,正从划索的一端,滑向河岸的另一边。而这个过程中,除了系在两人腰部的一根绳索,并没有其它保护措施。不少网友看见图片后,直呼惊心。
  回应:将适时开工建设
  记者发现,7月12日,陇南市委外宣办曾对网友留言作出回复,表示修建石川坝通社公路,要经过沟口村地界,占地多,拆迁难度大,拆迁占地资金村社很难解决,且多处为滑坡地段,故至今未能修建,且该县目前尚有10个建制村、298个社不通公路。
  回复称,2010年白龙江上游舟曲“8.7”特大泥石流发生后,白龙江水位暴涨,致使该桥右桥墩垮塌,桥身整体下沉、落入水中,无法通行,对白龙江行洪及下游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县政府责成县水务局、舍书乡政府进行紧急排险打捞。
  桥梁拆除后,文县县政府当时曾原则同意石川坝群众意见,待原桥桥身全部打捞上岸后,由县交通局负责筹措资金40万元,对该桥进行复建。但由于原桥桥身打捞上来后损坏严重,已无法修复使用。经现场踏勘,认为在原址复建原贝雷刚架桥,跨度大,投资大,很难符合桥梁行洪要求,安全问题难以保障。
  陇南市委外宣办表示,石川坝群众反映的问题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文县“两江八河”沿岸群众过河难的问题的确存在,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将积极争取项目,适时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石川坝群众过河难问题。(记者 蒋小康 实习生 綦雅倩)
来源:日&&&
作者:黄艳春 史宗伟 翰 陈如绘影
小学生相互协助通过积水涵洞
&&&&&&& 喊着口令翻进高速路
  中午放学离校的孩子是朝阳河小学的走读生。昨天,我们体验了他们的放学路。
  最初,记者在高速路护栏外劝他们不要横穿公路。牛牛(化名)比其他娃娃年龄稍大。劝说中,他低头扯衣角不知如何是好。少顷,他和一个跟他同路的小男生,领我们走老师要求他们走的涵洞。涵洞是他们往返家与学校的唯一安全通道。
  来到涵洞前,牛牛害怕了:洞内漆黑,偶有车辆通行,车轮受淹状况表明水深约40厘米。约两分钟后,牛牛卷裤至大腿,硬着头皮背起那个男生进洞。走了约五六米,他哭起来,不再前行积水已淹过他膝盖。
  返回高速路护栏外,其他孩子正相互打气,喊“一二三”后同时翻进高速路。这时,我们不再底气十足地提醒“上高速路很危险”,唯一能做的是无奈地跟在他们身后这是一种很畸形的逻辑,若真有车撞来,我们希望倒下的是我们,至少车祸对孩子们的伤害降到最低。
  牛牛等孩子似乎懂得我们的苦心,拔腿在高速路上狂奔。期间,有3辆货车在我们身旁呼啸而过。
  翻出高速路,他们动作无一例外是双脚落地后立即下蹲。为啥这样干?牛牛说,去年迄今,车越来越多,这是他们总结出的技巧,否则无法减缓奔跑的惯性,翻出护栏后铁定摔跤。
  话音刚落,至少3个孩子撩起裤腿或袖子,佐证以前未下蹲致摔跤的疤痕。
  另一路孩子翻过高速路中央隔离带后,要迎着来车方向奔跑三四分钟,来到一处边网旁。在那里,他们需绕行到高速路另一端,接着再次舍命上高速路才能踏上回家的路。
  横穿高速路七八人死亡
  “只要娃儿一上学,家长就提心吊胆!”江北区寸滩街道黑石子村桂花园社社长刘孝华讲,他侄儿在朝阳河小学读书,他常看到妹妹叮咛孩子不走高速路,心酸也痛。
  刘孝华说,黑石子村4个社的村民需要通过涵洞往返,相邻的渝北区玉峰山镇环山村也有10多个社的村民需从此经过,每天上千人次。目前,只有底盘高的车能通过涵洞,步行者寥寥。昨日,江北区水口赶场,无奈上高速路的村民接二连三。
  “只有走高速公路才能绕开积水涵洞,接下来的路跟爬山没区别。”我们遇到村民周华同时,他正从高速路护栏翻出来,往长满青苔、近45度陡的人行便道走。他背着背篼,上人行便道前刻意脱鞋,赤脚爬坡。他说,不这样会摔跟头,两年前一个村民就在这里摔断腿。
  在黑石子村,很多人都知道这样的事:10多年前高速路通车,渝北区环山村至少有4人因走高速路被车撞死。
  村民说,黑石子村86岁老人杨光辉,喜欢到高速路另一端的水口坐茶馆,他腿脚不便无法翻越护栏,向邻居借扳手去卸护栏螺钉,因人老无力,没卸下来。昨晨,当地老人李光海患病需立即外出治疗,没有一辆出租车愿过涵洞载他,他最终花30元雇来小货车走过涵洞路段的约100米距离。
  昨日,来自高速路管理部门的消息说,当地村民走高速路的现象由来已久,通车迄今因此丧命七八人。
  力争一周整治好涵洞
  昨日,黑石子村委会主任彭忠民介绍,涵洞建成时,通车和过人都没问题,后来随着龙吟物流市场修建,涵洞排水逐渐受阻。从5年前开始,涵洞内积水成河的问题始终没有改变,下暴雨时,车辆都无法通行。除排水受阻外,洞内路基被车辆碾压后下沉,也是常年积水的重要原因。
  “每天上千人次被迫从高速公路通过是很保守估计。”彭忠民说,为此,寸滩街道非常重视,曾跟重庆渝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衔接,对方在上周还来抽了半天积水。
  昨下午,我们把采访到的情况同重庆渝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沟通,对方很重视,立即派抢险队等部门来现场办公。
  抢险人员认为,涵洞口堆的各种垃圾和建市场逐渐抬高的场地,是涵洞积水主要原因。
  初步敲定的抢险措施是,近期连晴后,力争用一周时间对涵洞路基夯实,形成不影响车和人通行的路基。这意味着,抢险后,每天无奈走高速路的村民和娃娃们,就可以通过涵洞安全往返了。
  娃娃生死求学路 为何持续这么久
  昨日,朝阳河小学校长郭代兵谈及涵洞积水、娃娃们无奈走高速路的事,强调校方非常重视安全教育,因为近半学生住在高速路另一边,老师们隔三岔五都会要求学生不要走高速路。
  “涵洞不能走,只能走高速路,从这个层面讲,我们每个老师教育娃娃们不能走高速路时,都有捏着鼻子哄眼睛的感觉。”一名老师坦言,现状使安全教育尴尬万分,他们却不得不以这样的说辞去教育。
  “不走高速路,我们啷个上学?”此前,我们劝娃娃们不上高速路,不止一名娃娃这样发问。沉思良久,我们无言。采访中,有个学生的母亲讲述儿子上高速路求学的危险时落了泪。
  郭代兵说,最近1年来,娃娃们无奈上高速路的状况尤其突出,校方就此事向相关部门反映过。
  有老师讲,不理解涵洞成河催生出娃娃们的生死求学路,咋会持续1年多?
  记者 黄艳春 史宗伟 实习生翰 陈如绘影报道
  相关评论:
小学生相互协助通过积水涵洞 图片来源 华龙网-重庆晚报
&&&&&&& 江北区朝阳河小学跟渝邻高速公路为邻。该校约半数学生80多个孩子住在高速路另一边,需要横穿高速路上学。原先供行人和车辆通行的涵洞,因常年积水基本无法通行。每天,孩子们行走在生死上学路,娃娃喊着口令翻高速,踏着污水穿涵洞。这种情况已持续1年多。
  这是路桥设计经10来年使用后,在现实中出现了堵塞积水问题,没能及时解决,而让群众,尤其是孩子行走在风险中,路方、校方、基层村民自治组织,似乎都看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重视和解决这个问题,大人们,没有让安全俯就孩子,而是让孩子以身犯险,该打谁的板子?
  路方或有路方的理由,当年已给解决了通道,现在的积水成河,是龙吟物流市场修建使用逐渐造成;校方更无力管校园外的事情;村上呢,也似乎没这个责任义务;关键是,没有人将孩子的安全问题,放在一个“生命无法承受之重”的位置,没有人牵头来做这花钱费时都不太多的“小事”,“媒体曝”成了唯一的“撬动”手段,这是社会管理与儿童安全保障体系还留有“空白”的表现,是利弊得失只考虑自我或小团体、能推责便推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本位主义思想在作怪。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冷漠与眼不见心不烦的自欺欺人鸵鸟心态在酝酿“杯具”。
  时下,校园安全问题日渐醒目刺眼地提上议事日程,正好给我们一些启示,该法规铺路的、该多方合作的、该监护责任人担责的、该道德良心来补位的……一切以孩子为本的安全保障防控网络体系,理当全方位无缝覆盖。(伤齿龙)  校园安全问题日渐醒目刺眼地提上议事日程,正好给我们一些启示,该法规铺路的、该多方合作的、该监护责任人担责的、该道德良心来补位的……一切以孩子为本的安全保障防控网络体系,理当全方位无缝覆盖。
来源:日&&&
5月25日,在古丈县默戎镇毛坪村教学点毛坪小学,温家宝为孩子们带来了新书包。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
&&&&&&&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湖南湘西武陵山区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专程到当地农村小学,看望慰问师生特别是在校的留守儿童,祝他们节日快乐。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增加。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仅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出务工人员就有57万人,留守儿童14万人,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超过8万人。如何安排好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5月25日,温家宝冒着蒙蒙细雨来到古丈县双溪乡中心完全小学。学校依山而建,四周高山对峙。这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半是留守儿童。  温家宝察看了学生宿舍、食堂以及食品储存室,又到教学楼三楼音乐教室,与教师、留守儿童和家长座谈。学生家长大多是孩子们的爷爷奶奶。  校长梁慧聪介绍说,2005年当地学校调整布局,双溪乡8个村适龄学生都集中到这里寄宿上学。现在学校有355名土家族、苗族学生,280名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大多远在沿海地区打工,往往春节才能回家看看孩子。有的多年不回家。不少孩子入学时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显得有些孤僻。在老师的关爱下,他们性格开朗了许多。  同学们对总理说,学校配有爱心移动电话,想父母时可以打电话。不过,有时控制不住要哭鼻子的。  温家宝对孩子们说,没有父母在身边呵护,你们格外需要社会的关爱。老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都会关心你们。我们要让你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  六年级学生龙敏是一个苗族女孩子。她告诉总理,现在读书不用家里出钱,还能吃到营养餐。龙敏提到的“营养餐”,就是去年国家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这项计划先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试点,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温家宝说,孩子们的身体和学业是祖国的未来。给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补充营养,这些钱是用在了刀刃上。有关部门和学校一定要抓好食品质量,让孩子吃得安全,让家长放心。  教室的黑板上写着:“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五年级乙班的班主任陈超说,我们做老师的希望党和政府,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能更多地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因为我们老师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作为老师,我们会用爱去呵护他们孤单的心灵,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到同一片爱。  温家宝说,感谢辛勤工作的老师们,尤其要感谢那些从事寄宿制教育,专心照顾和培养留守儿童的老师们。你们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照顾孩子们生活。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有了爱,社会才有光芒。有了爱,孩子们心里从小才有希望。有了爱,很多困难你们就能克服。党和政府不会忘记你们,会尽全力支持你们把学校办好,让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有一个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年近七十的龙显友与自己的孙子一起参加了座谈,他感谢总理专门到贫困山区看望孩子。  温家宝说,近些年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工作出很大贡献。我想对家长们讲两句话:一是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要继续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和农村的孩子生活得更好。二是我们的城镇化还是一个不完整的城镇化,许多农民工不得不奔波在城市和农村两个地方。他们更辛苦,付出更多。这是我们整个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感谢农民工朋友,同时要帮助他们把孩子照顾好。这不是一个村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笑脸,知道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关爱他们。  古丈县默戎镇毛坪村教学点毛坪小学,建在与村子隔河相望的一个山坡上,河水从门前流过。25日下午,温家宝来到这里。他沿着泥泞的堤坝路和窄窄的石板桥,爬上一个陡坡后,走进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  校园里只有一座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两层教学楼和一个简易的篮球场。全校仅两名老师,管了来自毛坪4个自然村寨的30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18名。他们分成两个教学班:学前和一年级合并在一个班,另外还有一个二年级班。  一层教室里,学前班和一年级的24名学生正在合并上音乐课。46岁的龙心亮老师26年前从湖南吉首师范中专毕业后,就一直在农村教书,在毛坪小学已经13年。这个合并班的所有课程都由他一人来教。  温家宝对他说:“26年扎根农村、扎根山区、扎根贫困地区,不容易啊。这得有献身教育的精神,得有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特别深的爱。”  一些孩子穿着比较破旧,绽放着笑容的脸上还沾着泥巴。温家宝疼爱地看着孩子们说:“大家唱个歌吧!”孩子们高兴地喊道:“好!”这时,一个5岁的苗族小姑娘跑上讲台主动要当指挥。孩子们稚嫩的歌声打动着现场的人们。  温家宝又来到二楼,二年级只有6名学生,老师龙明志已过花甲之年,正在上语文课。黑板上写着一段话:遇到困难,你总是说,我能行!遇到失败,你总是想,再来一次!别人有难处,你总是伸出友谊的手来……啊,你长大了。  温家宝看了说:“这段话讲得太好了!我带着孩子们念一遍。”他走上讲台,领着孩子们高声朗读,并向他们讲解这段话的意思。  温爷爷为孩子们带来了新书包。当工作人员递上一个粉红色书包让总理给8岁的龙英俊时,他不要:“我是男生,不要这个颜色。”这情景把大家都逗乐了。  “哦,忘了你是个男子汉!”温家宝赶紧让人换了一个蓝色书包。这个富有个性的“小男子汉”接在手中,站起来给总理敬了个礼……  毛坪村地处偏远,这个教学点方便了孩子们就近入学。但是,有的乡镇由于教学点撤并太多,不少学生上学困难。在考察中,一些村民向总理反映,学校离村子远,接送很不方便。孩子太小,每天早出晚归,来回要走两三个小时。
  温家宝说,学校调整布局要实事求是,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年龄、上学路途、安全等问题,建立或恢复一些农村教学点,不要让孩子们的精力都花在路上。有的教学点学生虽然少,但也要办好,要想办法帮助边远的教学点提高教学质量。
山村娃沿绝壁出山求学 小学撤并上学路越走越远
&来源:荆楚网
蛇形盘状的求学路
从巴东县城过江,经北岸官渡口镇,一路蜿蜒上山往西行进,经过3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和约10公里的悬崖绝壁,就来到我省(湖北)长江北岸最西端的村落——边连坪村。
  一条从绝壁上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抠”出来的狭窄公路,铺着碎石,现在是村里通向山外世界的唯一大路。孩子们每周乘车沿着此路,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到15公里外的西溪坝小学读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们还得多坐车5公里,去最近的一所完全小学——火峰小学。
  这条险象环生的绝壁求学路,寄托着孩子们的未来和希望。近日,记者连续两天走过这条路,体验它的艰险与漫长,也体验孩子们求学路上的酸甜苦辣。
  绝壁上跳舞的面包车
  边连坪是一个悬挂在陡峭山腰上的村子。
  这里海拔超过千米,最高处有1600米,距离火峰小学20公里。几户、十几户村民形成一个聚落,星星点点,缀在悬崖上。
  2月12日一早,记者从巴东县城出发,驱车近30公里,来到火峰小学。在这里,换上去边连坪的七座微型面包车,票价15元。
  山里司机的车速很快,乘客在其中被甩来甩去,不得不紧紧抓住扶手或座椅。同行一名老人看着记者紧张的样子,笑着打趣说:“这边的面的是不是像坦克?”
  车子很快过了西溪坝等三个小村庄,驶入了悬崖下。数百米下是长江的一条小支流,峡谷对岸是巫山县地界,两边村民可以互相喊话,但好似刀砍斧劈的绝壁却隔绝了河谷两岸群众的往来。
  西边远远的群山深处,就是边连坪村。司机中途停车时,记者趴在路边保坎上朝绝壁下望一眼,头晕目眩,似乎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悬崖下阴冷的河谷。
  坑洼不平的路面,以及路上大小不一的碎石块,让快速驶过的面包车宛如绝壁上跳舞。记者心惊胆战,身旁老人倒很镇定,说习惯就好。
  进入边连坪村地界内,经过一处煤矿旁的弯道,面包车与一辆小货车狭路相逢。经过10多分钟绞尽脑汁的进退和避让,两车终于错开。
  进村后首先来到边连坪村三组和四组,从村支书家附近下车时,记者手心里全是汗,心里的紧张好久才平复。
  越走越远的上学路
  边连坪村有6个村民小组,近千村民,学龄儿童超过20人。
  边连坪村委会位于四组,在村里还算气派。几年前,这里曾是边连坪小学校舍,办有学前班和一、二年级,如今因为生源太少,小学已经撤消了。
  2月13日是星期一,天刚蒙蒙亮,记者与12岁的男孩向华(化名)一起,从边连坪往20公里外的火峰小学走。正在读六年级的向华说,他本来在西溪坝小学上课,但在去年秋天,该小学三年级以上都并入火峰小学了。
  西溪坝村小学原本是一所完全小学,最辉煌时就读的孩子们达600多人。经过一个清冷的寒假,小学里显得有些杂乱,篮球架十分破旧。
  一名留守校园的老师介绍,经过去年的撤并,学生数量由两百多人锐减至50人左右。这里现有7名老师,平均年龄57岁,校长生病住院,一名老师请假,还有5名老师可以上课,但他们不久都要退休了。
  曾在西溪坝小学任教的老师陈宗宝介绍,30年前他来到这里时,教室还是瓦房,学生多,校园里很热闹。近10年来,这里生源减少,办学条件逐渐被火峰小学和镇上的学校拉开差距,有点门道的家庭都把孩子都转到好学校就读,学校逐渐走向沉寂。
  边连坪村一名群众说,以前小学在村里,后来跑到了15公里外的西溪坝,现在又逐渐“跑”到了20公里外的火峰村,小学越“跑”越远。家长们隐隐担心,火峰小学也不一定能一直这样红火,未来孩子们很可能被迫去数十公里外的镇上读书。
  被“托管”的孩子们
  火峰村曾是一个乡镇,已经撤并多年。火峰小学承担着吸纳周边10多个村学龄儿童的任务。
  边连坪的学生家长们说,上学的路太远,村里经济条件太落后,家长们大多在外地打工,没办法照料孩子们,于是送到学校宿舍和学校周边托管。
  但学校宿舍床位有限,一股“托管风”兴起在学校周边的家庭之间。家长们在学校周边找到可靠家庭托管孩子,并支付每月300元以上的食宿费用。
  火峰小学院墙周边,有五六户人家做着托管生意,每家有几十个孩子。
  家长们说,接受托管的孩子大多数是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的孩子,因为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小学没有专门的人手来照料,不接受他们寄宿。
  火峰小学旁的薛家是一栋两层半的小楼,一楼是厨房和客厅,一间10余平米的房间摆了5张上下铺的架子床。两间客厅里摆了5张桌子,是学生们的餐桌。薛家一名管理员介绍,家里托管了约40个孩子,一楼住男生,二楼住女生,每张床都是两个小朋友一起住。
  女主人说,为了安全,她们与孩子们同吃同住。旁边几家托管家庭情况类似。但有些托管户家里卫生状况堪忧,其中一家托管户的房间里空气污浊,气味难闻。
  记者询问这些托管户,谁来监督家里的安全措施是否可靠?谁来评定家里的卫生状况是否达标?如果出现意外,家长、学校和托管户之间如何划分责任?托管户是否应该具备相关资质或证照?
  然而,除了和家长签署的简单协议之外,托管户拿不出任何其他依据。
  令人担忧的“托管”
  13日中午12时30分,火峰小学学生做完午操,随着值班老师一声“解散”,娃娃们分成两拨儿,个头小的往校外跑,个头大的则拿着饭碗向食堂冲来。
  食堂里没有餐桌,当天师傅准备了两菜一汤,学生们打好饭之后,三五成群,或蹲或站,或靠着栏杆就餐。
  火峰小学校长吴克波介绍,该校需要接受附近10多个村庄的适龄儿童,最远的就是边连坪村,目前学校有616名学生就读。
  吴克波说,当地偏僻落后,近年生源急剧减少,加上偏远山村的教室老龄化现象严重,主管部门将多所村小撤并到该校,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学管理,使学生能充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但这样也有缺陷,就是学生上学远,需要寄宿或托管,虽然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但现在反而让家长承受了更大的经济负担。
  巴东县教育局一负责人说,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生源减少和流失,造成许多小学成为“空壳”而自然撤并,学生托管潮随即出现,并带来诸多隐忧。目前学生托管的监管问题仍是空白。对此,该县教育局将积极进行调查研究,并向上级汇报。
  无论主管部门目前有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山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边连坪村的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沿着绝壁出山求学的道路不要越来越远。(楚天都市报 策划 张孺海 记者 王功尚 周鹏 特约记者 正恩 严军)
山区孩子隆冬时节上学路:两小时翻山越岭5公里
来源:日&&& 新华网 作者:黄孝邦 陆波岸
&1月6日早上6点半,7岁的蓝承世被奶奶叫醒,起床、洗漱、吃早饭。接着,他要花两小时徒步翻山越岭5公里上学。
  蓝承世是广西马山县白山镇民新小学一年级学生。由于位于大石山区深处,交通不便,他每天都和10多名孩子一起徒步翻越4座山坳上学。
  古龙屯35岁的村民蓝敏开有两个小孩在民新小学上学,他说:“山里冬天气温低,天亮也比较晚。孩子们这个时候根本不愿意起床,但没有办法,要读书,路又那么远,不早起怎么行?”
  “小孩能住在学校就好啊,但是没有水,没有办法洗澡洗衣服,只能每天来回跑。”蓝承世73岁的奶奶蓝爱珠说,“山路不好走,我这个小孙子年纪小,跟不上大的同伴,经常摔跤。山上石头经常滚落下来,他每天一早出门我就担心,直到晚上平安回家我才放心。”
  7时,隆冬的山里天刚蒙蒙亮,带上雨伞,穿上水鞋,蓝承世和伙伴们踏上了冬雨迷蒙的上学路。为了赶时间,他们在湿滑的山路上疾步如飞。沿途杂草丛生,寂静的山林间因为孩子们急促赶路的脚步声和欢笑声慢慢热闹起来。
  9时,他们一身雨露喘着粗气进入教室,学校上午第一节课正好开始。
  民新小学老师蓝耀成介绍,2011年秋季学期之前,古龙屯的孩子们不需要走那么远的山路,离这个屯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教学点——桃联小学,绝大部分学生只要走20分钟的山路就可以到校。2011年春季学期,这个教学点只剩下3名学生一名老师,最后这所大石山区深处的“袖珍”学校被合并到民新小学。
  民新村委以前有7个教学点,由于学生逐年减少,其中6个教学点因为学生少被合并到民新小学。民新小学为了解决学生每天往返学校路途遥远的问题,建起了学生宿舍,但由于缺水,学生长时间寄宿学校无法实现。
  “我们学校2011年元旦建成一座水柜,但容积不大,一年当中只有雨季3个月能解决学校近100名师生的用水问题,其他9个月都是水荒。”民新小学老师罗福年说,现在,每天学生营养午餐用水,都是到学校所在地的古吞屯村民共用水柜里抽取,也不能多抽,这里的村民也缺水。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天黑之前赶到家,学校每天下午4时就放学。当地不少像蓝承世这样的大石山区孩子,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走在上下学的路上。孩子们坚强的求知脚步每天穿行在大石山中,梦想有一天能乘着知识的翅膀飞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大山的命运。 (记者黄孝邦、陆波岸)
还有更多的山区孩子的艰难上学路,请看下面图片吧!
日 来源:新华网-发展论坛
走在马路上去上学,是许多学生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看起来很普遍,但是在世界上一些特殊的地区,安全到达学校都是奢望。
若是生活在叙利亚、索马里之类的地方,孩子们上下学还要冒着生命危险,随时都可能会有炸弹袭击、武装冲突。
在中国西南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巍峨的山峰和四处流淌的河流使得修建大马路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生活在这些地方的孩子们上下学都必须走在一些危险的地方,比如悬崖边上的一条煤渣小路,或者是河上的一根绳索,再或者只能游泳过河。
再看一看一则网友的对话吧
来源: 收集自:
&&&&&&& 上学路....
&&&&&&& 艰难险阻
&&&&&&& 晕死了
&&&&&&& 为了上个学不容易啊
&&&&&&& 假的,一定是假的.都能送别人校车了,自己的孩子会这样去上学吗?肯定是假的........
&&&&&&& 是真的,但这不是去上学,而是某学校组织去旅游的一个项目.
&&&&&& 我们的ZF还能省点9钱造坐桥
&&&&&& 都给外国送去校车了^^^^^^^^可这的确是真的,中央台晚上&边疆行&就报道过,不过最后记者说,当地政府说这座桥已纳入"十二五"规划了,就是期待能否兑现了.
&&&&&&& 我们有国际责任是让国外的孩子在漂亮的学校上课,有安全的豪车接送。我们的国内责任是啥?收钱,腐败,贪污。
&&&&&&& 上学真不容易啊..
&&&&&&& 只见送校车给老外,不见给山区修条桥
&&&&&&& 不能够吧 咱们的校车都开到马其顿了 你们这要个桥都没有?肯定是我没有睡醒
&&&&&&& 昨晚()央视《边彊行》里也几乎看到了同样的情况,只是那条江,叫澜沧江,,建议当地政府还是派人请陈光标过去溜溜索,说不定标哥一高兴,马上给你建座跨江大桥。
&&&&&&& 国家每年有那么多钱捐给国外,怎么可能没钱修桥呢。假的吧
&&&&&&& 乡政腐不知道吗 陈光标不知道吗
&&&&&&& 上学的路看到了,但是回家的路呢?
&&&&&&& 具说这是去马其顿旅游的中国小学生。
&&&&&&& 很不安全,他们上学还真是辛苦。
&&&&&&& 中国的孩子娇生惯养,早就应该这么弄了
&&&&&&& 真是金絮其外,败絮其内--我的母亲哟
&&&&&&& 中国的LD少贪污点就能让他们上学了
&&&&&&& 杯具
&&&&&&& 这样的情景让人心碎啊~和谐的社会 我们还需要做的很多
&&&&&&& 为什么不做直升机上学,为什么不在贵族学校寄宿? 甘肃陇南网友发图揭惊险上学路:无路可走&过河靠索道
&&&&来源:&&
网友贴图,反映在甘肃文县石川坝村,孩子上学无路可走,过河需要溜过索道。
人民网北京7月13日电 “我代表甘肃省文县舍书乡石川坝村民向你留言”,近期,一位网友向甘肃省陇南市委书记王玺玉发帖并贴图,反映该村一直就无路可走,近二十名学生只能靠索道过河上学。网友称,村子从建国以来一向交通不便,曾经架起过一座便民桥,但是由于发生了泥石流已无法使用,虽然政府当年承诺新建便民桥,如今两年多也过去,还是没有解决。
7月12日,陇南市委外宣办对网友留言作出答复,表示修建石川坝通社公路,要经过沟口村地界,占地多,拆迁占难度大,拆迁占地资金村社很难解决,且多处为滑坡地段,故至今未能修建。但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石川坝群众行路难问题,2011年以来,按照文县县委、县政府安排,交通局会同舍书乡政府先后多次去现场踏勘。2011年7月,交通局委托陇南博通建筑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石川坝桥工程地质勘察,并委托陇南市交通勘察设计院完成了该桥设计。设计的石川坝桥为4-20米预应力空心板桥,全长86.12延米,全宽5.5米,净宽4.5米,设计预算260.4033万元(不含引道)。完成设计后,县交通局积极申报石川坝桥危桥改造项目,并将该项目列入了《文县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年)》,重点解决石川坝桥和133个建制村过河难、过沟难问题。
陇南市委外宣办介绍说,十一五”期间,甘肃全省农村公路建设主要是解决建制村通达问题,通社公路很难立项建设。尽管近年来文县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着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但由于文县山大沟深,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公路建设成本大,难度大,县级财力有限,目前尚有10个建制村、298个社不通公路。
此外,陇南市委外宣办指出,石川坝群众反映的问题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文县“两江八河”沿岸群众过河难的问题的确存在,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将积极争取项目,适时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石川坝群众过河难问题。
事件具体情况:
【网民留言】
尊敬的市委书记:
我代表甘肃省文县舍书乡石川坝村民向你留言: 我村一直就无路可走,改革开放以后只搞过两个民生工程,一条水渠、两条河提,至今交通无人问津,曾经发生过安全事故。村民们找过地方政府好多次,政府只是推托之词。 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村民投资30多万,在白龙江上架起了一座承载20吨钢架便民大桥,给村民代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可好景不长。被“舟曲8.12瀑洪”所威胁,于是地方政府强行拆除。在拆除过程中将钢架桥掉入白龙江。一直不能使用。政府当年承诺新建便民桥,如今两年多也过去。政府的承诺秒无音讯。现在导致本村农副产品运不出去,村内现在只有妇女和小孩,劳动力集中转移,造成二百多亩水地的经济效益直线下滑。将近二十多名学生上学无路可走,学生只能靠索道上学。严重影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学生上学问题。 肯求市领导重视!我们的要求不高!希望领导给村民们一条路走。让学生有一 条上学的安全道路。 我代表村民全体村民向你鞠躬致敬!
陇南市委外宣办回复意见如下:
你好,关于你反映的文县舍书乡石川坝社行路难问题,经文县县委外宣办调查后,现将办理结果回复如下。
舍书乡山里坪村石川坝社位于白龙江右岸,全社有30户143人,至今不通公路,全社群众一直期盼早日修通该社公路。
“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村公路建设主要是解决建制村通达问题,通社公路很难立项建设。尽管近年来我县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着力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但由于我县山大沟深,立地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公路建设成本大,难度大,县级财力有限,目前尚有10个建制村、298个社不通公路。按照省上规定,村社公路的拆迁占地由乡村两级和当地受益群众通过“一事一议” 等方式自行解决。修建石川坝通社公路,要经过沟口村地界,占地多,拆迁占难度大,拆迁占地资金村社很难解决,且多处为滑坡地段,故至今未能修建。
2009年4月,该社群众以村前两处沙滩作为交易,采取群众投劳、采砂业主出资的办法,修建了一座1-30米的跨江贝雷钢架桥,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但该桥在建设时未经专业单位设计,没有达到相应的防洪和桥梁技术标准。2010年白龙江上游舟曲“8.7”特大泥石流发生后,尤其是受8月22日上游强降雨影响,白龙江水位暴涨,致使该桥右桥墩垮塌,桥身整体下沉、落入水中,无法通行,对白龙江行洪及下游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县政府责成县水务局、舍书乡政府进行紧急排险打捞。
灾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石川坝社群众出行问题,日,政府副县长刘远勤带领县财政、交通、水利、纪检、审计等部门,在向阳桥召开县长办公会议,原则同意石川坝群众意见,待原桥桥身全部打捞上岸后,由县交通局负责筹措资金40万元,按照白龙江防洪和桥梁建设的相关技术要求,对该桥进行复建。后由于原桥桥身打捞上来后损坏严重,已无法修复使用。经交通局组织技术人员现场踏勘,认为在原址复建原贝雷刚架桥,跨度大,投资大,很难符合桥梁行洪要求,安全问题难以保障。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石川坝群众行路难问题,2011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交通局会同舍书乡政府先后多次去现场踏勘。2011年7月,交通局委托陇南博通建筑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完成了石川坝桥工程地质勘察,并委托陇南市交通勘察设计院完成了该桥设计。设计的石川坝桥为4-20米预应力空心板桥,全长86.12延米,全宽5.5米,净宽4.5米,设计预算260.4033万元(不含引道)。完成设计后,县交通局积极申报石川坝桥危桥改造项目(2012年),并将该项目列入了《文县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年)》,重点解决石川坝桥和133个建制村过河难、过沟难问题。
&&&&&&& 石川坝群众反映的问题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我县“两江八河”沿岸群众过河难的问题的确存在,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将紧抓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机遇,积极争取项目,适时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石川坝群众过河难问题。
湖南一山村儿童每天需攀爬垂直天梯上学(图)
&&&&&&& 记者来到桑植县爬悬崖天梯上学的余启运兄妹家,跟随孩子们体验他们的求学“天梯”艰辛之路。
&&&&&&& 沿着小溪流徒步行走,溯溪、登山,在村民的指点下寻找余家,跌跌撞撞一个多小时后,终于见到了那两架挂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天梯”,下面是七八十米深的悬崖,从下面往上看接近90度垂直,“天梯”搭放在半山腰,没有进行特殊固定,每踩一步都带有一种不确定性。
&&&&&&& 天梯是兄妹俩上学必经之路,下面是七、八十米深的悬崖。
&&&&&&& 妹妹余欣欣也在龙潭坪镇上学,这两架天梯是兄妹俩上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张家湾的村民走出大山最近的通道。梯子是余启运的爷爷用木头做的,时间久了会被腐蚀,所以每隔三五年都要更换一次。回家必须经过这道没任何防护措施的天梯,前不久,欣欣差点在这出了意外。天梯下面就是六七十米深的悬崖,当时,要不是妈妈眼疾手快一把抓住她,后果不堪设想。
从峡谷的对面看,天梯完全是挂在悬崖峭壁之上。摄影:华剑
从下面往上看,梯子垂直90度。摄影:华剑
&&&&&&& 爬上天梯,就看见一座炊烟袅袅的木屋,那就是余启运的家。年初央视走基层报道了余启运兄妹爬天梯上学的情况,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这几天内,不少媒体人和志愿者前来探望余启运兄妹,让在云端上只有6户人家的村子热闹了起来。
&&&&&&& 在老余家的墙壁上,写着”我要改变,路“的字样,15岁的余启运说,是中央台来录制节目的时候,让他写上去的。摄影:锋子
余欣欣获得的奖状。
&&&&&&& 余家6口人全靠余启运的爸爸种点田,卖点山货维持。爷爷说如果搬迁,意味着余家要失去维持生计的田地,要是修一条通往村外的路就好了。第二天晚上记者和余启运聊到很晚,说了许多,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怕长大出去后不爬楼梯回家,担心回来时找不到路。
5岁的刘丹向下凝视着挂在山间的天梯,这是她上学要经过的路。她说,只要不下雨,走这梯子就“不害怕”。桑植县苦竹坪乡的张家湾村,在天门山的另一面,村里学龄期的孩子,只能靠攀爬天梯出入村落。
修路?常住人口不到100人,工程量却十分巨大。移民?村里很多人又不愿失去“山”的依靠。在与山的对视中,刘丹已经有了更多的憧憬,有一条平坦的上学路,还要看得见遥远的风景。
本报记者陈漫清张家界报道 沿着狭窄的山间石路,穿过溪流和峡谷,在一悬崖处,放着一段木梯,抓着木梯爬上去,就进入了桑植县土家族聚居的张家湾村。由于交通不便,村里常住的人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不走天梯到镇上需四五个小时
张家湾村一共七个组,其中四个连在一起的组地势较高,形成了苦竹坪乡独立的一块高地。村主任刘兴阶说,由于地高多悬崖,因此自祖辈开始,就在这块高地的两处位置都搭起了木梯,成为这4个组出入镇上相对便捷的通道,对这四个组而言,这两处木梯并不是唯一通道,但如果不走木梯,就必须攀爬岩壁,费上四五个小时才能走到镇上。
刘兴阶说,除非是5到7月的汛期,小溪淹了村子通往天梯的小路,不然无论老人小孩都走天梯。村里还有其他三个组,地势稍低,去镇上不需要走木梯,但走山路到镇上,也要花上两三个小时。
村民生活自给自足,极少外出
红芋洞组里71岁的杨君香说,自家的木屋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山高水远,直到现在,村里人要修房子,都还是自己烧瓦、自己砍树做木板、自己做窗户,只有窗户上的玻璃,才是一块块从镇上买来背上天梯运来的。
老人们说,几百年前,祖辈为了躲避土匪,来到这儿安居,慢慢形成张家湾村,村里平时很少有外人进来,多年以来他们基本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除了每隔一段时间去趟集市,极少外出。
杨君香的老伴腿脚不方便,一般3年才下一次村,“去女儿家走亲戚”,另一位老人,4年前身体不好被抬下去看病,之后就再也没出过村,杨君香说,除了出外打工的,这里常住的人,出村不多,基本上在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5岁孩子上学前班也要爬梯子
住在村里“高地”上的孩子们,往返学校要靠这两处天梯。
刘丹今年5岁,在镇里上学前班。星期五中午放学后,刘丹的爸爸用三轮车载她到石山路口,把三轮车寄放在附近的村民家,刘丹跟在爸爸的身后,很熟练地跟着爸爸踩过小溪长满苔藓的石头,翻过大山陡壁潮湿的小路,来到天梯前。
刘丹把书包扔给爸爸,还不等爸爸上去,她便一只手抓着木梯往上走,爸爸一直喊着,慢点,慢点,刘丹说,只要不下雨,走这架梯子“不害怕”。
7岁的余欣欣有次下雨爬梯子时,从梯子上滑了下来,被后面的妈妈拉扯住了。后来每次下雨,欣欣走到梯子前,都要妈妈哄上好一会,才愿意爬上去。
71岁的杨君香说,村里一代代人,都是靠走这条道来上学的。现在村里家境好些的家庭,都陆续去镇上租房陪孩子上学了。
尝试一 修路
人口不多,悬崖峭壁施工工程量巨大
余欣欣站在家门口,右边的山脉翻过去,就是天门山风景区,他们住的张家湾村,位于天门山的另一面。
说起路,村民们虽想修路,却也颇感无奈。张家湾村地广人稀,全村19000多亩,只有398口人,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里常住的就只剩下90几口。村主任刘兴阶说,村里有些组之间步行都要几个小时,村里修起路来,少说也要50公里,且全是在悬崖峭壁之间修路,工程量巨大,“三千万都未必修得成”。也因此,张家湾村的路,一直没能通。
尝试二 移民
大山经济资源丰富,村民不舍离开
14岁的余启运想搬去外面,5岁的刘丹说,我想去大城市。
张家湾村人口不多,曾经也想过移民下山,然而,村里大部分村民却不愿意。杨君香的老伴腿脚不好,坐在家里做木工,给自己做了副棺材,仔仔细细刷了黑漆放在正屋里,让他们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他们觉得“很难接受”。
大部分村民不愿意移民还是出于经济考虑,地广人稀的大山给他们带来了丰富的经济资源,漫山遍野生长的野粽叶销往全国,山里的木材也成了村民的一大经济收入,此外,养蜂、野菜、野生动物也能给他们带来一些收益。村民们说,一年卖粽叶和木材,能有个较稳定的收入,即使在外打工,也想做不了苦力的时候再回到村里来,“有这些资源在,有个依靠”。
尝试三 建学校
别的组的孩子上学就得翻山越岭了
撤点并校以前,张家湾村曾经有一所小学,但就张家湾村而言,组与组之间路程很远,同组之间的不同人家,有时都相隔个把小时的路程。把学校建在村里的一个组,别的组的孩子上学,也得翻山越岭走上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村民们说,与其如此,反正都要走很远,他们还宁愿把孩子送到镇上去上学,“教育质量相对要好一些”。
媒体报道以后,桑植县政府表态,先出资金在天梯处改造一条简易通道上山,具体修水泥台阶还是简易马路,要等专家考察完山体再决定。
“木质的梯子没有固定,风吹雨淋也容易腐朽,危险性还是比较大的。下周一县里的技术人员会到这里实地勘测,确定一个可行的方案,争取尽快动工。”苦竹坪乡党委书记熊东见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每年的七八月份山里就会出现洪水,必须赶在那之前完成天梯改造。
解决贫困地区孩子涉水上学 委员搭起“助学桥”
&&柳杰&&&&
千龙网北京3月4日讯(记者 柳杰)“在国家财政扶贫款中设立'助学桥’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相应资金,用于边远建造学生安全上学之桥。”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茅玉麟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我国一些边远贫困地区,许多上学要通过一条条水流湍急的河,这些河上没有桥。他们或踩着水中的石头,或溜着跨江的钢索,或伏在老师的背上,每天就这样跋涉在艰难的上学路上。为此,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茅玉麟委员提出了《呼吁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架设安全上学之桥》的提案。
不少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每天都“”(茅以升教育基金会提供)
“这也可以称之为'涉水上学’。”茅玉麟委员对记者说。比如,在辽宁省普兰店市双塔镇邓店村,每天有200多名孩子要趟过水深齐腰的一条20多米宽的小河去上学;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湾岭镇大墩小学,有两位老师每天背40多个学生过河上学,用脊背为孩子们撑起了一座求学之桥。
据调查,“涉水上学”问题在我国边远贫困地区广泛存在,资料显示,仅云南普洱市墨江县和四川巴中地区,就需要修建百余座人行桥。
茅玉麟委员是我国著名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的女儿,身为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秘书长,在去年基金会成立20周年之际,启动了“茅以升”项目。她告诉记者,第一座“茅以升公益桥”已在重庆市彭水县太原乡麒麟村兴建,今年5月份就能建成。由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清华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和彭水县政府联合共建,可解决中小学生1500人、村民4200人过河难的问题。
“它是一座跨度30米、宽3米的人行桥,由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亲自设计,桥的上半部分是清华大学提供玻璃钢材料,下半部分则由重庆交通大学来做。既解决了孩子,也为高校学子搭建了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平台。”茅玉麟委员说。
但同时她也表示,这只是个开始,全社会都应该来关心边远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涉水上学”问题,共行善举,为孩子们架设起一座座安全上学之桥。对此,她在提案中提出建议,在国家财政扶贫款中设立“”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配套相应资金。同时,交通部、住建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相关政府部门要安排一定的经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建造“助学桥”。社会公益组织、企业界和热心慈善事业人士充分发挥社会资源,通过公益捐赠募集资金托起一座座助学之桥。
采访最后,茅玉麟委员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第二座“”已经启动,地点定在山东省五莲县,也是革命老区贫困县,相关事宜目前正在沟通。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
网友贴图,反映在甘肃文县石川坝村,孩子上学无路可走,过河需要溜过索道。
两会传真:“孩子们上学的路年底修通”
&&&&&&& 【】2011年3月,皮里村的翻山去上学。资料图
  天山网讯(新疆都市报特派记者温丽娜报道)下面是水流湍急的河,上面是两条狭长细窄的木板搭的“桥”,过了“桥”还要翻越陡峭危险的悬崖峭壁,再乘坐全凭人力拉的简易索道,就这样徒步200多公里,才能到达他们的寄宿制小学。
  以上画面就是2011年9月,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栏目播出的一则报道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马尔洋乡皮里村42名孩子艰辛上学路的《塔县皮里村蹲点日记》。这则新闻感动了无数人,孩子们的上学情况也令无数人牵挂到。
  3月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团组开放日记者提问环节,第一个提问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郎永淳就关注到了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
  “去年我们报道了皮里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上学路的艰辛,看到了当地政府的努力,也看到了当地百姓的期待。那么目前皮里村是一个怎样的状况?孩子们上学情况如何?另外,这几年新疆经济保持较快速的增长,是什么措施促使了新疆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在实现长治久安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又能兼顾到各项事业的发展。”郎永淳在提问时说。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首先感谢央视记者对皮里村孩子的关注。他说:“去年,中央电视台的女记者何盈,来到塔什库尔干,在乡领导的引导下来回徒步走了400多公里,深入到皮里村进行现场报道,我很受感动。这篇报道在新疆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皮里村孩子上学的艰难以及孩子想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渴望,深深打动了我们。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并下大决心打通皮里村的这条道路,去年投入了8000万元动工修路,今年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使皮里村的几十户牧民有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同时也能让皮里村的孩子们在安全、方便的情况下上学,能够实现就学就读寻求知识的愿望。相信皮里村的孩子、皮里村的老乡们的生活和全疆人民的生活一样,会越来越好。”
  目前,自治区投资修建的道路已修通了20多公里,预计今年年底修通。“我们还筹措了300余万元,准备在塔什库尔干县购置,皮里村的路修通后,孩子们就不用翻山越岭去上学了。”全国人大代表、塔什库尔干县委副书记、县长地力毛拉提·依布拉音说。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秤座女孩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