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诗句度的诗句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诗句成语,诗句,看诗句写成语,出自古诗词的成语,根据诗句写成语,关于鸟的成语和诗句,带有成语的诗句,描写春天的成语和诗句,读诗句猜成语,和鸟有关的成语和诗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商品编号:
京 东 价:
[定价:¥]
支  持:
搭配赠品:
服务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琥珀经典文丛·泰戈尔散文诗选:愿生者有那不朽的爱
加载中,请稍候...
商品介绍加载中...
扫一扫,精彩好书免费看
  泰戈尔对于信仰与思想之关系的热切追寻,使他成为禀赋非凡的诗人,他的思想极为深邃,但最重要的是他温馨的情感、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在富于想象力的文学领域中,很少有人在音域与色彩上能如此变化多端,并优美和谐地表达种种不同的心境——从灵魂对永恒的渴望,到天真的孩童在游戏时的欢悦之情。  ——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哈拉德·雅恩《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品均为正品行货,京东自营商品开具机打发票或电子发票。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请您放心购买!
注:因厂家会在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更改产品包装、产地或者一些附件,本司不能确保客户收到的货物与商城图片、产地、附件说明完全一致。只能确保为原厂正货!并且保证与当时市场上同样主流新品一致。若本商城没有及时更新,请大家谅解!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印刷版次不同,印刷时间和版次以实物为准。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浏览了该商品的用户还浏览了
加载中,请稍候...
联系供应商
七日畅销榜
新书热卖榜
iframe(src='///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  一  神圣的诗歌殿堂里,有主义,有流派,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正所谓:“万紫千红才是春”啊!但诗歌界里现存的许多主义、许多流派,有很大一部分是拉大旗当虎皮,欺世盗名,既不能说通、说清新理论和新艺术的主张,也没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呼噜诗歌目前还不能狭隘地定位为一种诗歌流派,它应该是一种诗歌发展的方向。目前,紧迫的问题是要以一种“唯真、唯善、唯美”的精神,建立起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理论体系!坚决摒弃那种“我们的诗就是诗,你们的诗就是垃圾”等自恃清高的狭隘观念。  二  呼噜诗歌,要坚持一种创新的精神,在具体的创作上,不但要求在艺术上有独到的创新,而且在人文上要做更深层的挖掘。呼噜诗歌要让自己的艺术手段向高峰挺进,就要求有关诗人对社会、生活必须具有敏锐的目光,并有鲜明的个性思索,让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惊喜、每一个感悟、每一种呼唤,都体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呼噜诗歌的更多感动,都应该来自诗人平常心之下的不平常发现。对此,呼噜诗歌必须做到:语言白话通俗,主题取材自由,感觉自然流畅,风格深度包容,寓意深刻易懂。呼噜诗歌的的核心价值是唯真!传输方式是通俗。  三  诗歌艺术的“呼噜”寓意,是指“最自然、最简单、最不自觉的思想和情感流露。”它是打从心里呼唤诗歌回归平民、回归自然的一种诗歌。在创作艺术上也要求创作艺术要向古典诗歌学习,汲取艺术营养。要求自己的创作要摒弃“唯洋人马首是瞻”的殖民地心态,学学老祖宗那套精髓,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呈现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从而以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大众属性,跻身于现代诗歌之林。  四  曾经何时,诗歌开始远离读者,与读者的隔膜越来越大,成为与读者距离最远的一种文体。不论是诗人们越来越私秘化的语言,还是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者是诗歌越来越表现出的个性化倾向,都呈现出不必要的难度和主观,丧失了诗歌真正吸引读者的“感动”(具体说就是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获得心灵的触动,或者喜悦或者悲伤或者领悟)。  当前诗歌与民众亲和力太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的原因。当前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全国的大多数群众忙于赚钱改善生活,读书的人显著减少,读诗歌的人显得太少也就顺理成章了。金钱社会里,人们淡漠了情感,淡漠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二是诗人们自己的原因。大部分诗人受到西方诗歌的影响,曲解诗歌的艺术追求,尽写些纯个人化的、谜一样的东西,甚至写出来后连自己都看不懂,人民群众怎么能看得懂呢?三是诗歌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这是部分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如果诗歌能象流行歌词一样,什么人都能看得懂,那还叫诗歌吗?诗歌的智慧性和天生的高贵气息,决定了喜欢他的人永远都是少数。第三种观点我不敢苟同。大家对白居易这个人应该不会陌生吧?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呼噜诗歌追求回归于民、回归自然,必须在讲究自己的艺术特性的同时,多向白居易学习,如果能让诗歌象流行歌曲那样,又让诗歌始终具有一种高贵的品质,那将是诗歌圣坛的幸事啊!  五  目前,诗坛上自觉不自觉地流行着一种纯粹的诗歌,这种诗歌是为艺术而创作,离开人与社会的本真。这类以纯粹的想象为基本特征的诗歌,在创作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作者的思维极限,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但是,这类诗歌的诗美指向很模糊、很抽象,决定了它永远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  呼噜诗歌的创作,绝不做“无根源”的想象,他的创作灵感必须来源于生活,必须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自然、人性等现象的个性思考。呼噜诗歌能够让作者创作后产生一定的快感,也能够让读者阅读后产生一定快感。从写作者的角度讲,追求快感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为快乐而写,是大多数写作者的心态。从读者的角度看,阅读快感是阅读一首诗的前提和阅读时的心理状态,为快乐而读,是大多数读者的心理需求。读呼噜诗歌和写呼噜诗歌,应该是一种对日常生活的提升,对人类思想精华的吸收。呼噜诗歌能让读者跟着作者的快感,进入精神、思想、人文的关怀境界。  六  现代诗歌自从它诞生的那时起,到今天,已经历了多次流派之争,经历很多次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反复,但争论的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词,至今未休”,谁也没有说服谁。但是,不管是现实主义,还是超现实主义,现代诗歌已经开始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诗歌如果脱离现实这块赖以生存的基石,诗歌将枯萎,或者成为空中楼阁,终极必死!所以,诗歌必须融入现实、融入社会、与人的本质相互联系,才能在现实中找回失落的受众。否则,诗歌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依托,不断丧失受众,直至与书法、绘画一样走向殿堂,或束之高阁。  呼噜诗歌受命于危难之时,旨在推动诗歌从形式上到内容上的全面创新,进行一场现代意义上的革命,造就一个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变革和人性开放以及减少自我封闭的诗歌创作浪潮,迈向“解构与建构相协调、审丑与审美相协调、批判与歌颂相协调”的现代诗歌新境界。  七  在呼噜诗歌中,关于修辞学的问题,要重新理解。修辞是诗歌创作的一种技巧,而真正的诗歌创作是没有技巧的。呼噜诗歌口语化所要求的修辞,不是为了修辞而修辞,而是为了表达内心的需要,而运用的最直白和最恰当之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具有更深切的亲和力和大众性,以及生活的切实感。呼噜诗歌的口语化写作,必须具有扎实的修辞功底。在这里,修辞已经不是写作者的第一关注,修辞已经存在于创作的习惯里--口语化写作的时候,作者的记忆里已经忘掉修辞,也就是说,修辞不再是呼噜诗歌表达的障碍,而是一种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有机元素,就像一个家庭主妇做糊糊饭,搅锅的勺子就是修辞,而糊糊就是诗歌本身,只有忘掉了勺子,那糊糊才能搅得匀熬得香。试想,如果你过分地关注勺子,会是什么后果?大抵糊糊会真的熬糊了。  呼噜诗歌的口语化写作,还有一个心态的问题,要求创作者要让自己远离诗人这个角色,离开所谓的虚荣和所谓的清高,使自己融入到大众融入到生活融入到平凡中。可以说,修辞在语言里所起到的作用无非就是辅助主题语言来表达内心所指,起到一种强调性、转承性、明确性的作用。如果修辞在这里用的不好,就是很容易导致为了修辞而修辞,让诗歌走涩。  现在的诗歌写作者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境界的人:一种是忘掉了主题语言的人。这部分人不明白为什么写作,大多出于一种爱好;一种是既没忘掉主题,也没忘掉修辞的人。这部分人对于诗歌情有独钟,诗歌可以满足他某种需求使他愉悦;这部分人可以称为诗人,他只是为诗歌而诗歌,是匠与师的区别。一种是忘掉了修辞的人,这种人可以忘掉自己的任何身份,可以忽略许多现成的规范,唯一只是注重内心强烈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是为了让大众接受或者说改变某种行为规范,在这种人的心里,诗人不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诗人的最高境界是还原为普通人。呼噜诗歌的口语化写作,其实是一种的应用,忘掉诗歌的修辞,回归本真语言,忘掉“自己是诗人”的身份或者任何身份,回归到人的本真。  八  在中国的诗歌历史长河中,曾经掀起过多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进行了多场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诗歌革新。就古诗历史来讲,一次传统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是由中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发起的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诗歌运动,首先,倡导诗歌的政治责任感,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但伤民病痛”。其次,倡导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的各种生活,提出:“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再次,倡导诗歌的社会功能,力求做到语言通俗易懂,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不求高,不务文字奇。”新乐府诗歌运动的不朽诗歌功绩就在于其在李白、杜甫之后,再一次将唐诗推上一个新的顶峰。  现实主义是呼噜诗歌写作很重要的一种手法。诗歌的呼噜化写作,不仅仅是现实主义写作,而现实主义写作只是诗歌的一种写作方式而已。呼噜诗歌同样可以运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诸多的写作手法,只是在具体运用中要因人而异,因风格而异,不可以偏代全。  九&&& 在意境的美学理论中,近代学术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概念。据王国维的解释,“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中国山水诗中,许多在羁旅、谪贬、宦游心态下写成的山与诗,往往都是从自我出发,把自我的忧愤情感投射到山水等自然物上,从而在人与物、情与景上找到契合点。如“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罗隐《》);“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点绛唇》),均为典型的“有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则是把自我汇融到自然对象中,最终形成与万物冥合,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化境。较之“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更能体现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界的美学本质,也更容易在山水中得到充分的呈现。“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王国维语)。而这种“静”地,只能在块然而生、纯而又粹、宁静和谐的自然山水中去寻找。故只有真正地摆脱世俗的纷争和名利的缰索,以虚静的审美心态,全心全意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才能获得“山林之志”、“江海之趣”、“林泉之心”,才能达到“无我之境”。中国的文人也正是在归隐山林中获得心灵的虚静,在徜徉山水中创造出“无我之境”的作品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这些都是体现“无我之境”的。&&& 一首真正的呼噜诗歌,其意境应该是“物我合一”的。  十  呼噜诗人,是作为社会的人而存在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实践生成的社会属性。呼噜诗人在摆脱其自身动物属性的束缚的基础上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之后,承担起一定的社会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文化责任等。  一是诗歌的政治责任。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战略目标,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就是消除政治体制中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制内容,给人民以充分的民主权利。因此,民主政治也就成为中国未来政治中最大的政治了。正如美国政治理论家菲利普•施米特和特丽•林恩•卡尔所说的:“当今的政治话语中,民主‘铁定’是我们的流行口号。这是人民为自由和更美好的生活而斗争时,回荡在他们心间并从嘴边迸发出来的一个词;这是假使我们还想在指导政治分析和实践中派上用场,就必须甄别其意义的一个词。”呼噜诗人要在艺术领域中成为政治嗅觉最敏感的一族。呼噜诗歌从来不会也不愿消极地等待社会政治为其提供思想资料,具有超前预知政治发展的功能。因此,呼噜诗人们必须学习和运用预知功能,肩负起社会政治责任,发挥呼噜诗歌的优势,力所能及地为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作出应有而不懈的努力。  其二、诗歌的经济责任。一般来说,呼噜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与经济无缘,难以承担起什么经济责任。其实不然,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由经济,强调市场自由;而呼噜诗歌在本质规律上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无不体现着自由的精神。在这一点上,呼噜诗歌与市场是相通的,但呼噜诗歌的这种自由精神又不是绝对的自由,不是萨特所说的“他人就是地狱”;而是“和谐”式的自由,“和谐”共存,“和谐”共进,是自由与自律、责任与个性、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体,是多重性的自由。因此,呼噜诗歌的经济责任就在于最大化地通过诗歌自身将这种“和谐”式的自由传达给市场,贡献于市场,逐步地影响或潜移默化地促使市场改变“他人就是地狱”的观念为“他人就是天堂”的观念,以达到“和谐”共存、“和谐”共进的市场经济目的,进而使得市场化了的人在市场经济的存在中变成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确证自己的价值。  其三、诗歌的文化责任。呼噜诗歌中,“唯真”是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审美的价值要重新估定。这个方向上,呼噜诗歌应该攫取社会现实中的正面价值,表达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凝聚。鲁迅先生曾经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转而影响社会,使有改革。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呼噜诗歌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民,走向社会、走向人民大众,肩负起“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的思想武装人”的社会文化责任来。  十一  任何诗歌的创作,最值得研究的是如何让语言与思想同步的问题。要让一种思想观念和生命感悟形式化为一种诗性的语言,诗作者面临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陆机说:“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媸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刘勰也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心始。”但是,话虽这么说,面对语言与思想的不同步性,面对诗歌表达的,古人能够以自己独有的个性思考,将它化为创作的动力,化为“苦吟”的逻辑起点,从而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诗歌。呼噜诗人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同样必须正视这样的问题,加强对日常语言进行呼噜诗意的再造。  海德格尔曾经指出:“诗是一种创建,这种创建通过词语并在词语中实现。”可见词语或者语言对诗歌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呼噜诗歌构建中的这种词语、这种语言不是平常语言的直录,而是符合审美表达规范的诗性语言,是呼噜诗人对日常语言的审美发觉和诗意再造。诗性语言的发明与再造,必须以日常生活语言为起点和依托,依照这些语言所提供的线索进入诗思,同时抓住这些语言进行熔炼、锻造,从而组合出属于呼噜诗歌语言的新成分。可以说,重新塑造语言的诗性空间,这是历史赋予呼噜诗人的神圣使命。  十二  顾城曾经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人与自然——世界各文化哲学讨论会》上的报告《没有目的的“我”——自然》一文中说过这么一段话:道家是自然哲学,“自”是本体,“然”是哲学的态度;“淡若海,飘无所止”是自然的方法论,,清水芙蓉,都属自然;自然之境的表达不以对方接受为目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表达是真性的显现,表达符号只是一个象征;中国哲学的自然之境与中国的诗境相结合,是一种无目的的自然关照,是“有”在“无”中充满意味的隐现,诗歌里显示的自然之境,比在哲学中描述的要清晰得多;中国艺术是神秘的,艺术上的“空灵”无我之境,相当于哲学上的无为,无为——没有目的,无不为——灵性自为,为所欲为。  如今随着时代的召唤,呼噜诗歌应运而生。如果借用哲学观点,那么,呼噜诗歌的哲学境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东方为道者,飘无所止,事君事父,杀人自杀,无为无不为。”  十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呼噜诗歌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境界,让自己的呼噜诗歌深入到宇宙人生之中,把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思索,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位写作呼噜诗歌的诗人,如果平时从这一事物或那一事物所触发的感情积蓄太多,觉得必须一吐为快时,他就会感到任何单一的具体事物已经容纳不了其丰富的、激荡的感情,于是,他就不再借助传统的物象显示,而是采取直接抒情的办法,让诗句迸发而出,产生直接撼动人心的力量。以范文的《疯了,你》为例,范文身为人民警察,素怀“济沧海”之志,他接触了太多的犯人,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特殊的了解和感受,这种感受积蓄太多的时候,一种想为社会呐喊,一种劝人为善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倾腔而出。《疯了,你》的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震撼力强大。比如诗歌中这样的语句:“疯了,你/在一场黑雨/下过以后/追逐飞舞的垃圾/将思想放在/没人要的地方/和蛆一起/发酵/舆历史同臭……”这样的诗句,难道不会给你产生一种特有的震撼力,难道不会让你在诗人营造的意境中进行一次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层思考!  优秀的呼噜诗歌,并不排斥诗人创造自己的意境,并把意境转化为美的信息,深入到读者的心中。然后,让读者凭自己所获得的意境,对诗人的作品作出恰当的评价,与诗人一起感受人生百态,感受喜怒哀乐!  十四  呼噜诗歌的产生,得益于呼噜诗人长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情感的积蓄,归结起来就两个字“深得”。王昌龄曾经说过“皆张于意处于身,然后,深得其情”。在这里,“深得”二字对于呼噜诗歌很重要,因为呼噜诗歌没有任何审美意象、画面可作诱导因素,但是,情不深则不能引人入境、感人至深。同时,诗人的感情如滔滔长河,他只能从这滔滔长河中舀取最好的一瓢,并对这一瓢进行浓缩和净化。  俄国文艺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也说过:“一个真正而崇高的诗人,从来不会只沉醉在本能的感情里,丝毫没有理智的顾问。诗人的思想越崇高,思想在他的诗里就表现得越完整,它和内心感情的结合也越是紧密。”对此,呼噜诗人只有将自己丰富的感情材料,在涌??创造一个感情更深刻、更能触动别人心弦的艺术境界。  在这里,我读了天山大师的《深夜的舞蹈》一诗,总感觉天山大师之所以能写出这么一首动人的呼噜诗歌,是与他具备的那种“创造情境,实现特殊的审美要求”的一流技巧分不开的。那就是他在抒发经过提炼的、具有个性化的感情、展现自己的精神世界时,也同时在创造自己的形象。比如诗歌中这样写道:“曲终无法散尽/重回起步的歌谣/兴奋的儿子/还要不断地/享受深夜里这种独特的舞蹈//”在这里,一种令人感动的父爱耀然纸上,一种呵护儿子的情趣令人难忘!这正是朱光潜先生《诗论》中说的:“情趣如自我容貌,意象则为对镜自照。”呼噜诗歌,如果能这样的“深得其情”,诗人的自我形象就会更为突出。  十五  记得著名的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天下最好地舞蹈家当属让•雅克•卢梭、沃尔特•惠特曼和尼采,因为他们达到了单纯,一个简单地祈求姿势,就能唤起千万只伸出的手臂;一个简单的扬头动作,就可以表达出人们在酒神节上的激动。”  一首成功的诗歌,一首能够打动读者的诗歌,它的光芒在于诗歌的内部的爆发力,而不在与外表上的细腻和精妙。呼噜诗歌,从表面上看,好像很粗糙,但是,正因为他的情感流动非常舒畅,语句之间流淌着一种自然的、内在的美丽,给读者的思考和震撼,也就是空前的。如果我们的呼噜诗人也做到:“一个简单的祈求姿势,就能唤起千万只伸出的手臂;一个简单的扬头动作,就可以表达出人们在酒神节上的激动。”那该是诗坛的一大幸事啊!  十六  有人把现代诗坛艺术的命运比喻做“日落的太阳”,虽然壮观,但是没有生命力。从现代诗坛的整体情况看,此话有一定的道理,诗歌艺术确实失去往日的荣耀,成为一道“日落”的景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诗歌在东西方文化大碰撞的大环境中,已经在不经意之间走入极端的个人主义,晦涩难懂的“诗歌”充斥诗坛,同时,诗歌创造的新机制也一直未能形成,导致诗坛的发展步履维艰。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呼噜诗人主动接受挑战,以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呐喊或寄托一个壮观的时代,其作品也承载起凝重的文化使命和忧患意识,其忧国忧民之心态,可窥见一斑。呼噜诗人认为:“一个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时代的思想者,一个对民众有着深厚的情爱和责任感的强者,一个富于挑战意识的斗牛士。真正的艺术作品在生命跃动之创造中,具有恒久的价值追问目的和普遍有效的人类情感结构。”  著名诗人王怀让《不跪的中国人》,就体现了呼噜诗歌的诗学观点,从一起简单的老板逼迫员工下跪事件中,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厚重的话题:在金钱面前,人格重要不重要?在金钱面前,国格还要吗?从这一首诗歌中,我们看到了诗歌的希望,我们感觉到了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  十七  记得有一位诗评家说过,对于一个诗人的创作来说,重要的是过程的体验,把生命投入现实文化体验中,呈现生命的真实状态,其创作行为本身无非是物化这种体验的过程,而体验所产生的深层文化心理状态是推动这个过程发生和发展的内趋力。  面对呼噜诗歌,读者如果能对诗人留在“诗歌”中的虚空作进一步探究后,再作大胆的想象和追问,从诗人所构筑的整体形象结构中看出更加内在的东西,或者能够从诗歌中创造性地体会和引申出连作者也未必觉察到的东西,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和延伸诗歌的生命力。这也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观点:“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也就是说,读者在欣赏呼噜诗歌时,要让自我的情感,自身的生命体验走进诗中,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并陷入对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反思。  如果能从这样的角度来欣赏王怀让的《不跪的中国人》,一定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十八  著名诗人韩作荣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话:“诗人无法创造一种全新的诗,传统总像影子一样紧紧尾随着诗人。你不要意象,却无法彻底剔除意象;你拒绝比喻,可在不经意之间,比喻已经偷偷潜藏在诗行里;你藐视深度,却无法根绝意义……诗人啊,你是那样的力不从心,你在改变诗歌的时候,有些词语本身对你竟毫不理睬。”是啊,诗歌的创作技巧,特别是比喻的应用确实很难,它要求诗人必须具备相当高超的技巧。呼噜诗歌追求的是“最自然、最简单、最不自觉的思想和情感流露。”要做到这一点,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诗人“必须剥去道德的伪装,关注人类的本真,放弃自我感觉良好的诗人意念。”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进入无我的状态,写出一首具有震撼力的呼噜诗歌!  十九  著名诗人韩作荣还说过这样的话:“真正动人心魄的诗歌可以是审美,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但更有震撼力的是坦诚,是剥去伪装的真实,那是一种质朴的述说,由心灵直接抵达心灵,由于距离的缩短和情感的加速而引起心理的冲击力。”这话太对了。这与古人提倡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有异常的吻合,它强调的是:诗歌必须返回本真、语言回归自然。我们呼噜诗歌追求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  同时,在这里,我想提到的是,许多晦涩难懂的诗歌,除了存在形式上脱离本真和自然的问题外,还存在一个意象复杂的问题。对此,我们呼噜诗歌在追求本真、自然境界的同时,必须规杂的意象,要让意象越简单越好。大家想想看,绿草地上的一束花朵、远山暗夜里的一盏孤灯,为什么会那么显眼,那么的引人注目,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它们都很单纯,因为单纯而产生的震撼力。所以,呼噜诗歌要力避密集的意象,这就像一个笼子里,如果飞鸟太多了,那就会产生一种无法估计的灾难。诗歌里面的意象太多了,那么这诗歌就成为赝品了。  二十  记得有一位著名的诗人说过:“远古的史诗是宗教、哲学,以及一个民族道德伦理的来源。哲学源于诗,而诗歌并非源于哲学。那种让理性与哲学强行入诗的文字,是一种乱伦。诗歌是真实感觉的发现,是本源性的东西。”  呼噜诗歌,基于这样的观点,所以一直强调:诗歌必须来源于人类的本真,必须体现人类的生命本源,反对那种披着道德和哲学外衣的假诗学入诗,这是非常正确的。  二十一  有位诗评家曾经说道:“诗歌的语调就像绘画中的色调,是情感和情绪的体现,呈现的是精神状态,是生理和心里的特征。如果说光与色的微妙关系,构成绘画的主观心像,那么感觉与语言的默契配合则构成诗歌的主观心像。”这话说的真好!呼噜诗歌本质上就是追求人的生理和心里的,让感觉与语言默契配合,构成自然而朴实的诗歌意境。  二十二  记得古代有个人曾经问庄子:“道,到底在哪里?”庄子答:“道,就在里。”(《庄子•知北游》)。“屎溺”,是很脏的东西,为什么会出在庄子的口中呢?我不想去考究。但是,我知道这句话得到大部分哲学家的一片叫好,认为老子的这话太深刻了。  毛泽东曾经也在他的诗歌中写了这么一句:“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这样的粗话竟然出现在伟人的诗歌中,你能说这是亵渎神圣诗歌的行为吗?正好相反,这句话正好是毛泽东《》的词眼,这首词因这句话而精彩。蒋介石的粗话“娘唏匹”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但从来没有人骂蒋介石低级下流,也没有影响他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的声誉。  呼噜诗歌不反对由于诗意的需要,而让粗话入诗,正像一部电视剧,因为剧情的需要而不反对那些床上戏一样。有人因为个别呼噜诗歌中曾经出现过一些类似的粗话,因而就感到自己找到呼噜诗歌的软勒,而进行无休无止的攻击或反对。其实这是非常可笑的。诗歌呼噜化运动的发起人,多次明确呼噜的意思,明确地说:“呼噜这个名字的寓意是最自然、最简单、最不自觉的思想和情感流露。人类的‘打呼噜’是一种不可控的或者不经意的生理性行为,也就是说,人类不管如何发展和文明,打呼噜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种新陈代谢和生物性的节律是最真实的和最生活的、最现实的。呼噜诗歌,讲究的就是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由于呼噜诗歌讲究真实的情感流露,因而难免的会有一些人类自然的粗话进入个别诗歌之中。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借此反对呼噜诗歌呢?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因为反对者没有真正理解呼噜诗歌里面“呼噜”的含义。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呼噜是影响别人睡眠的讨厌行为,是很多不打呼噜的人们所痛恨的。进而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呼噜诗歌也是像人类的呼噜那样而呼噜的讨厌东西。另一方面,是许多人喜欢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以为自己不打呼噜就是一种高尚的、值得骄傲的行为,认为讲粗话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其实,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人类的粗话就和放屁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的行为。那种认为人一旦讲了粗话就不文明的人,其实就像生活中那些对待生病的人总怕被传染的心态一样的人。这种人的行为,其实说明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在道德传统的渗透下变的不正常了,失去了生命的本位意识,而所谓的道德本位意识占据了自己的心。  二十三  有人曾经形象地说过,形体养育着精神。其实,形体养育着的就是精神。如果把小时候读过的一些成语,诸如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视死如归与跪地求饶、等进行一番比较,我们能从中发现什么呢?它们的区别在于一种特有的气节和精神!如果把呼噜诗歌比喻为一种形体,那呼噜诗歌要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呢?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我想,呼噜诗歌要的是这种精神--“一个简单地祈求姿势,就能唤起千万只伸出的手臂;一个简单的扬头动作,就可以表达出人们在酒神节上的激动。”  今天再读了怅沙诗友写的呼噜诗歌《我要再次提起控诉》,深深为诗歌中体现的浩然正气所折服。“我要控诉?大屠杀/倒在鬼子刀下的30万生灵/30万的生灵啊/扬子江里/那些被铁链穿锁的幽魂/那些尚未安息的阴灵/还有那不可数计/华夏大地上的万人坑/你们才是第一原告的身份……”、“华夏浸透我先人之血/耻辱风雨血泪的疆场/狗模人样的东西/竟把眼前的昨天遗忘/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对他来说/不过是杂响噪音……”这样的诗句,这样的诗意,难道没有“一个简单的祈求姿势,就能唤起千万只伸出的手臂”的神奇效果?呼噜诗歌,就这样以它特有的形体和内涵,产生出特有的魅力!  二十四  很多人刚开始写诗的时候,往往因为没有必要的文学准备,虽然写出了“诗”,却根本不懂得诗。现在看一些青年人的诗,有灵气,有深度,但语感差,没诗味。其原因是基本训练不够,而且也不注重对诗歌基本功的训练。诗不是观念的摆设,它是活生生的东西,象生命一样。“大师是训练成的,天才也如此”,诗歌写作需要训练,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学习写诗的过程,其实就是的过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批朦胧诗人的诗着实影响了一批同志,比较彻底地改变了一些同志对诗歌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很多人在诗歌创作中的可以模仿,他们时而模仿北岛,时而学学江河,时而推崇波德莱尔……导致了诗歌由朦胧走向晦涩,因而也让许多诗歌时而唯美主义,时而象征主义,时而超现实主义……简直象一条变色龙。  对于很想拒绝诗歌晦涩,很想写出反映心灵本真诗歌的朋友,不妨学学写作“呼噜”诗歌吧。到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诗歌创作底气会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内心,让诗歌的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就会发现自己居然能用自然而朴实的语言,把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完美呈现。而且你还会发现,自己每当完成一首“呼噜”诗歌后,心情会特别愉悦。  二十五  诗歌呼噜化运动的创始人呼吁诗人们改变当下诗歌创作的个人化,让自己的诗歌能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给予那些处于苦闷、痛苦甚至即将走向崩溃的人群以精神上的拯救,诗歌应该成为他们的精神良方,尤其要让那些曾经读诗却又淡忘诗歌的人们,再一次从诗歌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这是非常正确的倡议。  在这里,让诗歌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目的是揭示社会现实问题,期望引起社会各方面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期望引起社会管理部门的重视而让问题得到解决。可是,有的同志却误解了诗歌的功能,扩大了诗歌内涵,一味指责那些关注社会的诗歌是什么“无病呻吟”,这是非常错误的!  所以,我们的呼噜诗歌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中,千万别随意扩大自己的功能,千万别把自己看作是治理社会的灵丹妙药,千万别让自己走入政治的误区!  二十六  有位诗评家说过:“一首诗歌能打动读者的原因很多,但感情真挚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因。不过,“情真”与“诗好”并不一定划等号,关键还要看诗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以及他的主观感情是否健康。不正确的思想,不健康的感情,即便抒写得非常真实,也不会是好的诗歌,所以,情真,不见得诗好;但是,反过来说,一首好诗,要首先做到情真,如果是虚情假意,满纸空言,即便写得冠冕堂皇,也算不得好诗,所以,诗好,必须情真。”这话说的很好!大家知道,汉朝人讲“诗言志”,晋朝人讲“”,志是心志,情是感情,这两者都是要求建立在一个“真”字的基础之上。  我们提倡创作呼噜诗歌,必须提倡“缘情以言志”--把抒情与叙事、说理结合起来,在抒写自己诚挚感情的同时,表述自己的真实思想,诉说肺腑,,让读者读其诗就能晤其人,做到由“真”而“亲”,给读者以亲切之感。那么什么才叫“真”呢?呼噜诗歌的“真”,也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挚表达,就是“没有虚伪,没有掩饰,说得都是真话、实话。”这就叫做“真”,这就叫做内心世界的忠实表达。  从以上的观点看,呼噜诗歌要求“身之所历,心之所感,缘情言志,发而为诗,进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所以,要写好一首呼噜诗歌,作者必须具备亲身的生活经历、深刻的体察能力和高超的表达技巧。  二十七  呼噜诗歌,追求“回归生活,回归民众,回归本真”,还有一个重要的诗学意思,就是“呼噜诗歌必须厚重”,必须“耐人吟咏诵读”。  那么什么叫做“厚重”呢?在诗学上的意义上,“厚重”就是“要求深刻,体察入微,鞭辟入里”;就是“要求,意味深远”。但“厚重”的最基本要求是“含义的丰富性”就是简炼的诗句之中要包蕴丰富的内容。&&& 二十八  一首好的呼噜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情的力量。而感情的力量是怎么来的呢?它来自于感情的质量。而感情的质量取决于创作者本体的能力。创作者本体能力的最高级阶段,就是“忘我”。那么什么叫“忘我”呢?引用佛经上的说法就是“混沌状态”。混沌状态就是似有非有,非实相、非虚相。在“忘我”状态下写作诗歌,人性的本真才能得到。当你感觉到你的整个思想、整个状态,包括天、地、人三者的感应时,就说明你进入“忘我”状态。  诗歌的语言在什么时候最精彩呢?在创作者完全忘掉本我时说出的话最精彩。因为,创作者一旦进入“忘我”状态,就没有了自我意识的影响,此时的“我”只是客体,“我”的思维不会受常规的、道德的、经验的等杂碎思维的约束,语言也就放得开,此时的语言,张力大,空间大。大家都知道,语言储藏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但是,创作者为什么很多时候就是发挥不出来?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作者的自我意识太强,让下意识的东西,阻挡了语言的自然爆发,一些道德的、常规的、经验的语言都会被过滤,而经过过滤的语言、文字就是被雕琢过的语言、文字,这样的语言合文字,很容易导致晦涩而且生硬。&  “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它的客观规律都是有为,都是有为的规律。那么等这个事情发展成为它的定律的时候,也就是已经有结果的时候,它就进入一种无为的。”今天,你写一首呼噜诗歌,你的写作状态是忘我的,但是你的写作过程是有为的。以无我的状态,以有为的手段,去写一首呼噜诗歌,那么这首诗歌就是无为的,就会是通俗的、唯真的。如果你写这首诗歌时,本体是有我的,是突出自我的,那么这首诗歌就是有为的,就是经过雕琢的、晦涩的。  写作呼噜诗歌的过程必须是有为的,但是,这个有为的过程,还是有规律的。比如我让你从这个地方出去,你只要达到目的就行了。你站着出去就正常,爬着出去就不正常。当然你也可以到达目的地,但违背了自然规律你就不正常,就是突出自我。大家都是走出去,这符合自然规律,但你偏偏要爬,就违背了自然规律。&&& 一首呼噜诗歌,其实就是一首“无为之作”。“无为”就是道家经常说的“无为无不为”中的“无为”。《老子》第三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正义》:“无为者,守清净也。无不为者,生育万物也。”道家的“无为”思想,意即顺应自然。“无为”则“万物将自化”,什么都可办成,故曰“无为而无不为””。如果把“无为”思想运用于呼噜诗歌的创作,就是要求你写作一首呼噜诗歌时,不要去考虑什么因果,也不要去考虑有什么后果。用佛家经常举的例子来说,比如说释迦佛,他广开八万四千法门普度众生,但没有要求人们给他什么回报,人们也没有什么可以回报他,因为他自身已证到了至高无上的果位。你回报他什么,他都不需要。他就是无所不为,他包容了一切,就象日月星辰一样,给你阳光雨露,但是它没有让你去回报他,而这种无为就叫无我之作。  二十九  台湾著名诗人曾经在《独立苍茫且放歌》一文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当代的许多诗歌,由于横向移植了外来诗歌的创作方法,导致所创作的诗歌,在内容上出现许多无病及精神错乱的呻吟,出现许多色情及无聊的发泄,出现许多狂暴及梦呓的编织;在形式上,割裂文法,拼凑字句,竟以拮屈、生涩、朦胧、隐晦为能事。在这种逃避现实,追寻虚幻的作风下,无数青年诗人受其影响,不作文学基本修养的培植,不体验社会和人生的真实面貌,一窝蜂地操笔写出了连他自己也看不懂的诗歌。”这话真的是说到呼噜诗人的心坎上了。  今天,呼噜诗歌运动,主张诗歌回动,就是希望各位诗人要站在时代的潮头,写出真情实感的诗歌,让诗歌发出的声音掷地有声,让我们民族文学的大旗席卷一切,让虚伪与晦涩走开,让迷茫者从梦中醒来……  三十  鲁讯曾经在一位青年诗人的作品上写下这么一句点评:“诗的好歹,意思的深浅,姑且勿论,但我说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鲁迅的这段话,真是好极了。诗谚说:“诗歌是感情的爆炸物。”在这里,“感情”的“情”是真“情”,而不是假“情”。现在的许多诗人在强调诗歌的“多元”、“自由”的同时,在有意或者无意之间让诗歌逐渐脱离了本源,把诗歌引向极端的自由化,把诗歌写成一种宣泄,制造出一些“狂欢性、色情性”的“荡淫”之作;更有人提出了“越是华丽的、越是朦胧的、越是读不懂的诗,就是好诗”的诗歌晦涩论调,因而让许多“伪善”的东西充斥诗坛,毁掉诗歌的根本命脉,制造出一堆又垃圾,给我们的诗坛种下了一个个隐痛的肿瘤……  如今我们利用网络开展诗歌的“呼噜化”运动,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诗歌的情必须是真情,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真实的语言,诗歌的声音必须是真实的声音。”因为,只有真实才能真正感动人,才能真正让诗人与读者达到和谐的共鸣。郭沫若曾经在致宗白华的信中说道:“真诗”、“好诗”是从诗人“生命源泉中流出来的Strain(旋律),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曲调),是生之颤动,是灵的??人类欢乐的源泉,陶醉的美酿,慰安的天国。”  我们呼噜诗歌提倡的“回归自然”,其实就是文学的真正归址。诗歌只有回到其最基本的状态中,回到淳朴的自然之中去,才能显示出应有的生命力。在这里,诗歌的“自然”,是指“诗歌行文流畅、从容,在观念演化过程中,符合情理的流动之美。”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要求诗人形成沉着、稳定的人格,要求诗人尽量让自己的思考有条不紊,在一个观念之间能够形成一种有逻辑性强、哲理性强的联系。呼噜诗歌,贵在自然,贵在淳朴。  三十一  “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轻点,再轻点,/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可以是/最弱的,最温柔的。//”这是欧阳江河《一夜肖邦》的诗句。记得第一次读到这首《一夜肖邦》时,整个身心都感到一种无与伦比的轻松,好像在不知不觉之间听了一曲悠扬的乐曲。为什么这首诗歌会产生这么好的效果,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这首诗歌中流淌着一种奇妙的诗歌声音。原来,作者借来了肖邦的美妙、抒情、清澈、温柔、灵透,并用一行行的字句,像肖邦那样打开读者身上所有的脉门,让读者在诗歌声音的悄悄流淌中浑身透明。  根据资料记载:诗歌声音,不是自然的响声在人们耳膜上造成的那种震动,也不是平常诗歌韵律中表现出的某种音响在听觉上造成的快感。诗歌声音,是隐藏在诗行中之诗人或者虚拟的人物(戏剧人物)的声音,它是一种切合自然意义上的声音特质。  著名诗人艾略特对于诗歌声音问题,有这么一段精彩的论述:“诗歌中存在三种声音,第一种是诗人对自己说话的声音;第二种是诗人对听众说话的声音;第三种是诗人创造出的、隐于诗行的戏剧人物的声音。”艾略特对诗歌声音的分类,为区别诗歌中诗人说话的立场和实现情感传达的效果提供了一些极为有趣的参照。大家都知道,确定一篇小说的视角时,一般会问这么几个问题:“故事是谁讲的?”、“允许他知道的东西有多少?”、“作者在多大范围内进入人物的内心,报告他们的思想和感受?”。通过视角去识别一篇作品中,那些内心情感的流露以及感慨万端的议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出于作者或是人物可靠的心灵,无疑将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我们把这种分析方法用于分析诗歌声音的差异,对于区分诗歌中体现的作者立场以及所表述的情感,将会有积极的意义。可以说,一首诗歌中,诗人视角的处理影响着声音的体现,同时在视角选择上的差异又无不体现着诗人声音的风格。例如,李白“君临万物”时总关注于自我的价值,所以他纵情恣肆、挥洒飘逸;而杜甫在“无我”中更多侧身于世事流变和人情冷暖的客观洞察,所以他冷峻沉痛、悲天悯人。这正应了一句俗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诗人诗歌中同样会有一千个倾诉着的哈姆雷特。独特的视角造就独特的声音,独特的声音造就独特的风格。”  对诗歌声音的人为分类,目的是为了研究方便。实际上,在每一首诗中,不管是私下的冥想还是宏大的史诗或者虚拟人物的诗行独白,人们都可以听到不止一种的声音。有个诗评家这样表述:“如果诗人永远不对自己说话,其结果就不成为诗了,尽管也许会成为一套辞藻华丽的言语。我们对诗歌的欣赏,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在欣赏那种偶然听到的、不是对我们所讲的话。但倘若诗歌专门为作者而写,那就会成为一种用秘而不宣、无人知晓的晦涩诗歌”。让诗歌存在多种声音,能够极大丰富诗歌的表现力。区别一首诗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诗歌声音的内部特质,这种特质就是一个诗人的独特声音,它依赖于诗人独特的阅历、修养、生活背景和诗人处理特定题材时的视角。  诗歌自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依赖于有规律的声音。诗歌中那种独特的声音,既是诗人个性的内容要求,也是对诗人创造力的一个考验。诗歌发展到现在,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喜欢那些晦涩难懂的诗歌,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现代新诗中没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声音,导致不上口,难记诵。对此,呼噜诗歌追求诗性的自然回归中,必须对诗歌的声音问题有一个系统的研究,力求呼噜诗歌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三十二  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在《诗的社会功能》中有一段很精彩、很深刻的论述:“诗人是否用他的诗歌来宣扬或者攻击某个社会观念,这无关紧要。假如诗人所反映的恰好是他那个时候大众所持的观念,那么拙劣的诗歌也可能风靡一时;但是真正的诗歌不仅经受得住公众意见的改变,而且经受得住人们完全失去对诗人本人所热烈关注的问题的兴趣。”艾略特还认为:“诗歌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会涉及人们的语言、社会的感受和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每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诗,诗人写出的诗歌要对整个社会发生作用,也对不喜欢诗的人发生作用。”  这句话值得呼噜诗人好好品味。因为诗歌不同于其它艺术,诗歌不但是感情的载体,表达着诗人和社会的感情和情绪;也充当着社会情绪的激励功能,能够向社会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呼噜诗歌追求的是诗歌的本真意识,它非常讲究诗意的真情表达,它应该也能够用自己的真情,让读诗的人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快感;能够用自己的真情,对整个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十三  呼噜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炼化的、深入灵魂的文学,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把抒发真实的心思和态度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就决定和一切虚伪的、做作的、媚俗的诗学思想决裂。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呼噜诗歌追求真实的心思和态度,追求诗句的通俗话,并不是象某些朋友理解的那样:是平常随口说话的简单摘录。创作呼噜诗歌,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才能让自己具备一定的美感,才能使自己被人们的心理所接受。   呼噜诗歌要求回归大众,并不是说呼噜诗歌必须迎合大众思想,如果有读者逼迫作者写出的作品符合大众思想,那是相当错误的。呼噜诗歌,是作者自己的灵魂和想法,读者在欣赏时,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作品的内在,但不必要求呼噜诗歌一定要让思想形成普遍意义上的默契和统一,否则,就会造成平庸。  呼噜诗歌是一种感性的艺术。所以在创作呼噜诗歌的时候,千万不要去迎合媚俗,否则,就会失去自我。一篇呼噜诗歌的美,体现在作者的个人魅力上。呼噜诗歌写的是心,是用灵魂来创造灵魂,需要的是剥掉“皇帝的新装”。一首好的呼噜诗歌从文字形象表达上,必须能够给人们带去一目了然的深刻观感和融合的心理气氛。  三十四  那些晦涩难懂的诗歌,一般喜欢这类的辞藻:“马桶上长出了含羞草”、“蚂蚁爬上太阳的怀抱”、“心灵在地平线上撞击”等等。对于这样的诗句,我们该怎么理解呢?到底马桶上会不会长出含羞草?蚂蚁能不能爬上太阳的怀里?单从理解诗歌的内容上讲,这些诗句就是行不通的。这种晦涩诗句的产生,主要受到画画里那种现代与后现代视觉思维的影响。其实,诗歌艺术是用来欣赏的灵魂结合产物,而画家的现代和后现代创作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这和诗歌思维的冲击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待存在这种晦涩诗句的诗歌,如果你读后真的认为马桶上能长出含羞草,我会去打“120”电话:这里有位的病人,需要“120”的救护。   呼噜诗歌运动,呼唤诗歌拒绝晦涩,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年轻的诗歌创作理念,要想冲击久积的、虚伪的、晦涩的诗歌创作观念,又谈何容易呢?“放弃与不放弃、虚伪还是真实”的取舍斗争,难免会引起许多不可忽视的心理障碍。所以,诗歌的呼噜化运动,必须忍受许多难以忍受的阵痛。  呼噜诗歌的表现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内容,在于作者的灵魂。呼噜诗歌强调朴实、通俗的同时,非常注意自己的文学艺术性,即要有可理解性、可参透性。让诗歌回归民众,回归本真,矫正诗歌的欣赏取向,让诗歌再现完美的形象,是诗歌呼噜化运动的初衷!  三十五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代辞赋、魏晋南北朝古诗、民歌直至唐诗、宋词和元曲,可算是“惊才绝艳,金声玉振”,足以傲视世界各民族的煌煌大文。古代诗歌为什么会体现出这么大的魅力呢?原因很多,但主要因素在于它们和古代中国人生活世界的高度统一,是古人生存状况在语言上之忠实的投射。这种诗歌语言与存在的高度统一,确保古代诗词在诗人与诗人之间、诗人和读者之间的。  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让我们感到不幸的是,“五四”以后,曾经“”的汉语言,到了现代诗人手里,顿时变得那么苍白、做作,许多语言在现代诗歌中竟然变了正常的语法,诗歌从此走上了脱离群众的不归之路。大家都承认唐诗宋词之伟大,但却不愿意承认唐诗宋词的语言传统。唐诗宋词的成功之处,在于对语言的小心挑选、斟酌、组合和磨练,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和“无一字无来历”。“五四”以后,中国的许多诗人在有意无意之间,逐步杀死真正的古典主义,一脚滑入“”的泥潭:他们没有语言传统,却有所谓的“灵感”与“个性”;刻意让“灵感与个性”在诗歌中横冲直撞中,却没能让这个宝贵的“灵感与个性”得到较为理想的表达。也就是说,当代诗歌的可悲之处,在于“有诗人而无诗篇”,诗人自恃的“灵感与个性”被无情地堵在语言之外,一些来历不明的、颠三倒四的闲言碎语,变成“灵感与个性”的“漂亮衣裳”,可以这样形容,他们是胡乱地“抓一些质地、颜料、色泽、款式都互相不能匹配的衣裳”披在身上后招摇过市……  所以,我们呼噜诗歌要真正回归民众,确保“诗人与诗人之间、诗人和读者之间”的相通共鸣,必须注意诗歌语言与现实生活的高度统一,绝不能写无根之诗,绝不能咏无本之歌,让诗歌真实再现现代人的生活状况。  三十六  && 诗性即人性。诗歌即人话。当诗人性,诗歌不值得去写。当诗歌不是人话时,诗歌没必要去读。所以我们要弄清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真实的人性?什么是具??么覆盖了?我们如何释放人性?这是个关键问题。要原始性要真实性要敢于批判,但决不是滥性滥情没有自我尊严和人格……所以还要给人一个定义,什么是人话?该如何来说话?人话如何与人格统一对等?人话如何应用于文化?在早期本我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如何自我批评和自我纠错?只有人话说好了,诗歌等一切文字写作才会搞好。所以人话要讲人间真情人间真事人间真理人间真话。这样就会与人性对应统一。人与兽之所以不同,区别在于其不具有人的社会属性。人,一旦背叛社会,就是自杀。社会并不是被一种思想和道德观念所占有的时空。&&& 虚伪的人永远不会写出真实的诗歌,真实的诗歌会让虚伪的人感觉刺眼难堪甚至恼怒仇恨。但是虚伪的人会利用真实的人为他达到某种目的。真实的人往往会利用虚伪的人举起双他自己的耳光。虚伪之人的诗歌里不会有真正的光明,如果偶然发现了光明,那也是一种口号式的光明,它无法深入思想和内涵中去。千万不要相信他是光明的出口,说不定就是他拿手电筒光照了一下,而开关在他手里在他的文字游戏里,谁当真谁就是被诱骗者,严重者还会被诱奸诱杀。我们的呼噜诗歌,应该是一种讲人话的诗歌!&  一个创作呼噜诗歌的人,能否进入“忘我”状态,要看他是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人出生后,经过许多文明的教化,变得不真实了,或多或少变的虚伪、造作。因此,要想进入“忘我”状态,写好呼噜诗歌,必须学会做个真实的人。你的行为,你的人生观,你的社会观,包括你自己的生活目的,生活目标,为人处事,能不能符合“本真”的要求,是写好呼噜诗歌的关键。就像修行之人的打坐,如果他平时打坐时,外表看来很静,但里面杂念纷飞,什么念头都有,这个时候他的心还是不安,心就不定,就无法进入“忘我”状态。  “忘我”和“做个真实的人”的有机结合,如果用佛家的俗语,就是“正身”、“修行”。要把一首呼噜诗歌写到最好,就不要给自己的思维定框框。举个例子吧,比如一个老师在讲课,好的老师,一般不把它当成太大的一件事情,他有所准备,同时又不去准备它,这时,他能让自己的灵感在课堂上临场发挥到最好。如果他定下一、二、三、四点,那么,等他讲完以后,就会连他自己都不满意。作者在“忘我”的时候,其内心有时也会有波动,但波动是表面的波动,内心却还定在那里。对此,曾经有一位大师这样给我打了比方:“比如,现在如果你突然把我骂一顿,你在骂我的时候,你会看到我的脸色在变,这是自然的,因为我不是死人,我的心甚至会波动一下。但是很快又把它拉回来,立在中正的位置,所以你怎么样都可以,我还是我,我不能因为你而变,也就是心不能随物转动,不能因外界的因缘来改变自身正确的立场。” &&&   三十七    呼噜诗歌呈现的饱满境界,主要来自于呼噜诗人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首呼噜诗歌的世界里,朴实的文字、真诚的感情里能够呈现出一个辽阔的时空:“象一只色彩斑斓的瓷器,经过岁月漫长的准备和期待后,迸发出泥土般对大地感恩的心,接受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召唤……”    一个创作呼噜诗歌的诗人,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毅然结束对孤独命运的诅咒,自觉而欣然地担当歌唱的使者,尽管可能身处黑夜与悬崖,也要让一切虚妄的名声随着尘嚣落定而腐烂。也许,从此后将让自己一无所有,但仍然要以坦坦荡荡的胸怀,象农民一样耕耘着自己的土地,象大地那样任人索取而不为所动。  一个创作呼噜诗歌的诗人,保持自己高贵品格的唯一选择,就是守护好自己的诗歌,无条件站在永恒的身边,用自己的真诚和良知,与时代对话,向世界邀请,用最纯粹的姿态敞开自己善良的祝福和愿望!&&& 三十八&&& 明快显豁,自然酣畅,是呼噜诗歌的一个重要审美取向。古往今来,在我国的抒情性文学创作中,尽管存在着各种风格争奇斗妍、各骚的情况,但含蓄、蕴藉始终是抒情性文学审美取向的主流,这一点在诗、词等文体的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呼噜诗歌的审美取向上,当然不排斥含蓄蕴藉的风格,但从总体上说,它崇尚的是:明快显豁、自然酣畅之美。记得我国古代著名词曲学家任讷,曾对散曲的审美取向作过一段精彩论述:“曲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至为尚,不但不、不含蓄,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待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辞面,用比兴者并所比所兴亦说明无隐。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恰与词处相反地位。”我们呼噜诗歌完全可以嫁接元曲的审美观点,呼噜诗歌非但不“含蓄”其意,“蕴藉”其情,反而唯恐其意不显,其情不畅,直待酣畅淋漓而后止。  例如,关汉卿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他的著名套数〔南吕• 一枝花〕可视为“浪子”的一篇宣言,其〔黄钟尾〕曲云: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此曲重彩浓墨,层层晕染,集中而又夸张地塑造了“浪子”的形象,这形象之中固然有关氏本人的影子,也可视作以关氏为代表的书会才人精神面貌的写照。当然,曲中刻意渲染的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态度并不可取,但如果我们结合元代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不难发现,在这一“浪子”的形象身上所体现的对传统文人道德规范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以及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实际上是向市民意识、市民文化认同的新型文人人格的一种表现。此曲重要的艺术上在于具备一种自然生动、酣畅淋漓的美学气质。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俚语排句,通俗生动,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   一首呼噜诗歌,如果能写的像这首元曲一样的短小精悍,语句朴实,天然去饰,语言酣畅,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景交融。那么,这样的呼噜诗歌也该属于上乘之作。请看风的呼噜诗歌《亲爱的,在这个秋天,你能不能》的最后一段:  亲爱的,我把床铺铺,我把水烧开,我把地扫扫  等着听,你按响门铃;等着看,你满面笑容  你是飞走的鸽子,而我是你的笼  我是你忘在住处的秤砣,而你是我生命中的秤  不能相忘,却总相忘;不能分开,常常分开  忽然明白,我等你的时候,其实是,你在等我  一刹那,我感到,你的泪水淌过我的眼  打开生活的水龙头,让泪水把锅装满,煮起日子做的汤圆  我靠!那种幸福,除了香,就是甜   可见风钊子的《亲爱的,在这个秋天,你能不能好好爱我》与关汉卿那首套曲在艺术手法和艺术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能够像表演一场话剧那样,把人类至高的爱情,豁达的人生态度,与朴实的生活紧密结合,把那种放达的个性和人类在一定环境下的必有之事,自然酣畅、毫无雕琢地表现出来,让读者看去如诗如画,却又是那样的充分生活化。这样的呼噜诗歌兼有空灵之美和写实之真,达到了艺术意境和艺术典型的高度融合境界。&&& 三十九  言简意赅,读后有顿悟之感,应该是呼噜诗歌追求的方向。在这里,我想举个脍炙人口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元曲,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这首元曲,仅28字就勾勒出一幅秋天夕照图,特别是首三句不以动词作中介,而连用九个名词勾绘出九组剪影,交相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羁旅天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全曲语句朴实,天然去饰,语言酣畅,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景交融。  四十  一个创作呼噜诗歌的诗人,要写好呼噜诗歌,必须拥有十分鲜明的、批判性的人格精神,不但要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沉思与反叛,更要认真拷问这个社会的一切世俗;不但要艺术展现自己探寻生命底蕴、寻求人生真谛的心灵轨迹,也要无私地向人们生存的空间呈献真挚的关爱。  台湾诗人非马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文学作品来自作家心灵对外界环境的观察、反应与省思。只有平静的湖面,才有可能映照天空的云。文学作品到底不同于工业产品,很难根据意识形态的规格设计,在闹哄哄的生产在线被成批地制造出来。任何含有功利的念头,都会破坏作品的纯粹与完整,减低感动读者心灵的可能性。” 我们的呼噜诗人要好好领会非马这段话的内涵,将自己置身于现实层面,可以对社会上一切不平等的事件进行深刻的抨击,并通过简单明了的诗意表达,尽一份对社会人心有所裨益的责任。  基于以上的观点,评价一首呼噜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对人类传达广泛的同情心及爱心;二是能够准确而诚实地表达内心所想的事物;三是能为人类文化传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四是具备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而不是个人情绪的渲泄。五是自己对社会良知的呼唤能够得到大多数群众的共鸣。&& 【 注】本文有一些观点引用于互联网上公开的有关文章,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感谢!&&&相关:&&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17:48:17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志愿者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