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算机及网络犯罪的净化人心 防治犯罪对策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计算机网络犯罪及防治对策探析--《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计算机网络犯罪及防治对策探析
【摘要】: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普遍运用,计算机网络安全也成为各领域关注的焦点。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也成为近年来政法系统着力治理的重点。本文在全面分析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917【正文快照】:
计算机网络实现了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人人皆可以浏览、查询、传送、下载资料。但任何事物都是在其正向作用和反向作用的拉锯中发展的,当人们在享受其正向作用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时刻警惕其反向作用的弊端。计算机网络在为我们提供便利的沟通方式的同时,也为不法分子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作富,庄劲;[J];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洋;;[J];现代经济信息;2006年11期
黄毓毅;;[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4期
宋瑜;;[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年07期
卢晓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吴刚;;[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张玉芳;;[J];互联网天地;2011年08期
;[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年08期
罗欣;;[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8期
杨燮蛟;魏彬;赵雪;;[J];行政与法;2011年08期
崔洁;肖水金;朱琳;;[J];政府法制;2011年1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陈建民;;[A];第十六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沈惠芳;;[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孙翠玉;;[A];犯罪学论丛(第四卷)[C];2006年
徐蕾;;[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卓翔;;[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邓小刚;;[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李双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滑建忠;温晋英;;[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二卷)[C];2007年
聂里宁;;[A];第十九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质量报;2008年
王丕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吕鸿 丁大伟;[N];人民日报;2009年
赵明;[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赵枫;[N];西部法制报;2009年
刘倩茹;[N];西藏日报;2009年
李学梅;[N];中国社会报;2010年
马薇;[N];贵州政协报;2010年
钱堃;[N];人民公安报;2010年
陈丽平;[N];法制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卓翔;[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文静;[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丛艳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谢志涛;[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汪剑歆;[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郑怀瑾;[D];福州大学;2005年
孙立智;[D];四川大学;2004年
刘宇萍;[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王立东;[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夏菲;[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李学刚;[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出自 MBA智库百科()
  网络犯罪是指犯罪分子利用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或利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应商、应用服务供应商等特殊地位或其他方法,在上实施触犯刑法的严重社会危害行为。它是一种新型的犯罪,是传统犯罪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
  网络犯罪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具体涉及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技术因素和法制因素等几个方面。
  1.经济因素。这里的因素应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获取不法是任何贪利型犯罪的共同特征,而借助网络实施的大量犯罪其首要的目的也恰恰在于攫取经济利益,其次,从角度来看,在收益与的比较上,实施网络犯罪更为“经济”。因为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不是盲目做出的,而是在对“可得利益”和可能付出的“代价”进行比较后做出的“合理”选择而实施网络犯罪恰恰是这种选择的必然结果。因此,网络犯罪所具有的收益和较小的风险是激发犯罪分子实施该类犯罪的重要诱因。
  2.技术因素,从发展到今天的,微机互联、信息互通方面技术越来越进步,而对网络信息的保障技术却未能同步发展起来,致使网络在安全方面存在着诸多隐患。这一网络技术的缺陷主要是由自身结构决定的。
  3.法制因素。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最初只看到了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好处,而忽略了网络的安全性,这阻碍了的发展,另由于没有对形形色色的网络犯罪行为做出及时,有效的法律规制,从而给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在程序法方面,鉴于网络犯罪中出现的不同于传统犯罪的新特点,刑事司法中原有的证据、侦查和管辖制度都无法很好地适用于网络犯罪案件,现在正呼唤一套全新的与之相匹配的诉讼制度的出台。但迄今为止,对于较为棘手的网络犯罪是不是要制定一套新的证据、侦查及管辖规则,以及如何制定,立法者并未做出明确的回应。
  1、可查的痕迹物证少,取证侦查难度大,隐蔽性高
  网络世界是一个“无国界”的空间,所以,网络犯罪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极高的隐蔽性。大多数网络犯罪是通过程序和数据等无形的操作来实现的,作案直接对象通常又是那些电子数据。由于其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行为与结果分离,对有形的硬件一般无任何损坏,因此很难查证。同时,表面上看进行犯罪活动与正常操作在工作形式上很难区分,往往没有特定的和明显的犯罪表现特征,再加上很容易转移和毁灭,即使查到蛛丝马迹也难以有足够证据侦查起诉。
  2、事先多经过周密策划和精心
  网络犯罪从准备到实施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但实施犯罪则耗时极短。同时,犯罪分子主要是一些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员,因此,由于准备充分及专业水平高,使得这些犯罪人对抗侦查的能力相当强。
  3、犯罪风险小而收益大
  由于犯罪多直接分割数据,社会危害性不直观,作案时间短及现行网络立法及“”伦理的作用,使得网络犯罪人的心理负罪感不但很低,有时还带有智力上的优越感。另外,作案投入的主要是技术,加上犯罪发现率低等使犯罪的极低、风险极小。但其三十程序及给犯罪人带来的收益却丝毫不逊于传统犯罪。
  4、分割对象广泛且危害大
  随着的普及和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网络犯罪分割的可能是网络服务器、各工作站及不特定的人,甚至是与网络无直接联系的其他客体。当某个要害环节出问题时,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因此,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
  (一) 网络色情
  淫秽网页以其高点击率和未能规范的销售淫秽物品的方式吸引了部分广告商和商务机构以及个人。为达到网上用户接受该“ 服务的目的”,行为人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色情网站,利用网页提供各种色情信息,或在BBS 、电子论坛上做,或向电子邮件用户群发邮件吸引用户访问网站、浏览网页。有的设置供不特定第三人张贴色情、淫秽图画的贴图网站,或在色情网站、开放式的论坛、BBS 上张贴猥亵图片,甚至定期向“订户”发送系列免费图片;有的对国内外色情网站加以整理分类并通过超级链接使该色情网站的访问者能观看到淫秽图画;有的则在网上设置贩卖光盘、录像带、淫秽图片甚至性交易或卖淫等交易信息。
  (二) 贩卖违禁物品
  由于网络交易当事人相互不见面或通过第三人就能实现交易活动,因而容易被网络危害行为人利用。网络上各种待售货物中,有不少就是违禁物品,如个人计算机就能轻易拷贝的操作程序、图型、MP3 、电影VCD 、音乐CD 、书籍等光盘,伪造的证件,犯罪工具、毒品、枪支弹药、赃物、受管制药品甚至人体器官等禁止或限制交易的物品。
  欺诈也是赛博空间中表现形式最为丰富多彩、造成损失较多的一种违法行为。有的行为人在网上进行非法活动;有些行为人在网上虚设账号,以低价诱骗将钱汇入指定的账户却收到不堪使用的货物甚至见不到所购商品;有的行为人使用伪造骗取授权后在网络上刷卡消费;有些网络交易者所提供的原本免费的服务还要被收取费用,甚至支付了在线服务费用却没有得到相应的。
  (四) 侵犯名誉权
  利用网络侵犯他人,大多数是通过发送、粘贴文章或散布谣言实施的。有不少行为人非法利用他人隐私或捏造各种丑闻,在网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的不实言论、辱骂他人或指摘他人;有的行为人假冒他人名义在网上张贴信件或征求性伴侣;还有一些行为人将攻击目标的头像移花接木到不堪入目的镜头上加以传播, 侵犯他人名誉权。
  (五) 破坏型黑客行为
  破坏型黑客行为主要表现为:行为人私自穿越或外部网络的防火墙,不法入侵他人的网站、主页或电子信箱,以指令、程序等手段开启经过加密或未经过加密处理的档案资料,并窃取、毁损档案资料或将档案资料内容泄露出去;有的行为人采取阻断服务的方法破坏档案资料,使网站无法正常运行或使用;还有一些行为人以这些网络为直接危害对象,进行威胁与敲诈勒索活动。
  (六) 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
  该行为人总是以造成最大的破坏后果为目的,通过在网络上散布具有攻击性或破坏性的,轻则可以使他人计算机设备、档案资料毁损以致系统局部功能失灵,重则导致计算机系统全部瘫痪,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利用电子邮件已经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最主要方式。
  (七) 侵犯个人隐私
  个人数据的搜集与利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愈加方便和快捷,隐私被侵犯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侵犯个人隐私在网络上最常见的是贩卖个人资料(如高收入者名单、号码等),一些超级硬件和软件厂商则直接通过预留后门的方式窥视、掌握用户的网上活动和个人计算机上的隐私。
  (八) 教唆、煽动各种犯罪,传授各种犯罪方法
  除了色情网站外,还有不少专业网站存在于赛博空间。如:专门教唆、煽动自杀的网站,宣扬种族主义的新纳粹分子网站,有不少网站就是某些犯罪组织自己开设的,如邪教组织、暴力犯罪组织、恐怖主义组织。普通个人开设的敌视某国及其国民、煽动危害国家或公共安全、传授方法的网站也有不少。
  (一) 完善网络犯罪的刑事立法
  我国自2000 年起明显加快了网络立法步伐, 但刑事立法对网络犯罪行为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规范,致使难以针对网络犯罪进行有效的防范与打击。因此,亟需加强网络刑事立法。进行网络刑事立法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和网络犯罪的隐蔽性等特点,在明确网络管理部门、网络的提供者和服务者以及用户对保护网络安全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准确划分网络犯罪与非罪的界限,规范网络管理措施,加大网络服务提供者及从业者的责任和义务,对反政府、反社会、恶意破坏、等方面的网络犯罪行为要严厉惩处。通过完善网络刑事立法,引导网络社会各界提高对网络犯罪危害性的认识,自觉地以网络法规和自律规则为网络行为的指针,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行为的规范化,充分保护网络行为合法者的正当权益,以达到预防网络犯罪、惩戒网络犯罪的目的。
  (二) 充实网络防御技术与设备
  现实中,网络犯罪行为人往往利用网络系统的自身缺陷实施网络犯罪行为,故网络系统所使用的工具--软、硬件的品质直接决定着网络安全的防御能力。国外一些超级硬件和软件厂商往往直接通过预留后门的方式设置CPU 陷阱,利用预先安置的情报收集程序窥视用户所掌握的,并对网络安全的某些关键设备限制出口,不公开软件源代码,完全依靠国外技术与设备防范网络犯罪就极可能泄漏、或个人信息。因此,必须加大我国网络防御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投入,尤其是加密、、认证、审记、日志、网络监测及安全检查等网络技术和、保密网关、、超级服务器等重要网络设备以及中文操作系统等。在防范网络犯罪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外国对我国网络及其信息的不利影响。
  (三) 强化网络用户的管理工作
  网络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网络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再好的技术、再好的设备都需要通过科学管理才能达到防范网络犯罪、保障网络及其信息安全的目的。因而,在增强网络自身的防御能力的同时,有必要通过严格执行科学的网络安全保护与监管制度,防止非法用户的网络犯罪行为。这需要各个相关管理部门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形成有效的网络管理体系,也需要各网络使用者形成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通过加强备份应急恢复、网络入侵预警、加装操作系统和的补丁程序、对网络经常进行、堵塞漏洞等工作, 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及其的保护体系,是防范网络犯罪、强化网络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 提高网络监管队伍的力量
  高素质的网络监管人员和高科技设备武装起来的网络监管队伍是制止网络犯罪、引导个人网络行为成为合法行为的重要力量。我国已经建立了公安机关的网络监察管理部门-“网络警察队伍,然而网络犯罪的层出不穷、犯罪手段的不断翻新,防范与应对网络犯罪亟需在不断提升网管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充实网络监管队伍的人力及技术设备。定向培养具有较高法律素养、创新意识强、熟悉网络并能灵活运用网络侦查技术的复合型网络监管人员,筛选优秀的网络监管人员接受国内外训练以提升反网络犯罪技术,借鉴国外遏制与打击网络犯罪的成功经验并逐步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监管的技术手段和策略,聘请国内专家学者作重大网络犯罪案件的技术协作者,委托专业机构开发用于网络犯罪侦查的专门软件等,有效提高网络监管队伍力量。
  (五) 加强国际司法交流与合作
  网络发展的,以及网络犯罪的跨国性, 常常使得网络犯罪的实施国、结果国和行为人所在国不一致。仅以一个国家单一的力量防范网络犯罪绝对难以成功,必须通过加强国际间的司法合作,增强对网络犯罪的控制。然而,各国关于网络犯罪的法律准则、伦理道德、、思想意识等各不相同,使得各国对网络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判定标准不同,对同一网络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各国意见不一致时,就容易引发司法冲突。因此,加强国际间的司法合作首先要统一认识,制定防范与打击网络犯罪的区域性或国际性多边条约,并通过国际网络监管机构协调各国之间、网络和网络之间的合作与监控机制,指导并帮助各国打击国内网络犯罪。
  (六) 加强网络法制与道德教育
  现实中相当一部分网络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并未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法,而通过法制宣传和普及,利用法律对行为的引导作用,使人们对具体网络行为是否违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从而避免某些网络犯罪发生。当然,在当前网络立法尚未健全情形下整个社会应该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通过有效的方式公开讨论网络犯罪案对网络人群进行与时代合拍的价值观、和包含网络规则在内的社会规范的教育,使网络用户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增强保障网络安全与规范网络行为的自律意识,以减少网络犯罪发生几率。
  (七) 鼓励IT企业支持网络管理
  IT 企业拥有大量的网络安全技术与管理的高级人才,在以自律规则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的同时,完全有能力为防范与制止网络犯罪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提升网络犯罪防御技术与手段。网络提供企业或企业可以通过严格的以及保留网络用户的使用资料的方法,为网络案件的侦办提供网络犯罪嫌疑人的真实个人材料和实施具体网络行为的电磁记录;邮寄企业认真识别网上交易寄件人的身份、记录货款存入的,可以为利用网络买卖违禁品的案件侦办提供可靠的网络交易人线索。IT企业加强对本企业优秀人才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还可以减少黑客犯罪的发生。
  随着网络技术在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的方式和手段将会更加隐蔽,其社会危害程度也会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加深,因此,防范网络犯罪任重而道远,防范网络犯罪的措施肯定会受社会需要的影响而不断更新与完善。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2页& 183页& 45页& 2页& 1页& 5页& 2页& 2页& 54页& 1页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0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网络犯罪"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网络犯罪及防控.doc4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参考标准
西南政法大学在职攻读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网 络 犯 罪 及 防 控
师:李永升
者:唐跃平
业:法律硕士(刑法方向)
二八年九月
计算机及其网络作为 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已经成为当今
社会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
济效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缩短了家庭与社会的距
离,超越了国家之间的界限,使人们从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了信息社会。
计算机信息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利益
的同时,其网络犯罪的出现也给社会造成了灾难。目前,网络犯罪在世界
各国迅速蔓延,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各种名目繁多的网络犯罪五花八门,
网络上的色情犯罪、诈骗、盗窃、聚众赌博、黑客入侵等可谓无奇不有,
数不胜数。近年来,世界各国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每年都在大幅度增
长,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网络大肆进行盗窃、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我国
目前在防控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的法律是不健全的,远远滞后于计算机网
络犯罪的现状。对新型的网络犯罪不能正确适用法律,不能及时惩治犯罪
分子,必然会造成社会的无序状态。因此,深入研究网络犯罪及其防控措
施,对于有效预防网络犯罪,净化网络空间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共计约 4 万字。
第一部分为网络犯罪概述。首先,比较了计算机犯罪与网络犯罪概念
的区别,根据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发展演变,提出了网络犯罪的尝试性概念。
即:“所谓网络犯罪,就是犯罪分子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本身或网络系统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征及防范对策--《铜仁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征及防范对策
【摘要】:计算机及其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在其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计算机网络犯罪不断出现。分析和研究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现状及特点,掌握其发展的趋势,对于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防范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D917【正文快照】:
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但随之而来的计算机犯罪也呈日益增长的趋势。计算机网络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网络危害”。如何有效地防治计算机网络犯罪是当前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试就计算机网络犯罪的特征进行剖析,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杰明;[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屈学武;[J];法学研究;2000年04期
叶常春,罗金平,周兴铭;[J];软件学报;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琼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郑丽萍;[J];当代法学;2005年02期
夏玉荣;黄稳稳;;[J];计算机安全;2006年11期
王全弟,赵丽梅;[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孙海峰;[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林细妹;[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苏泽林;[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1年05期
李文燕,于志刚;[J];公安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李长坤,周加和;[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6期
刘宁生;[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礼富;[D];苏州大学;2006年
陈炳良;[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玲杰;[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刘宇萍;[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王晓昕;[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王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黄培芳;[D];厦门大学;2002年
杨国忠;[D];四川大学;2002年
丛艳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安凤德;[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王凯;[D];吉林大学;2004年
宁凌志;[D];黑龙江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廖增昀;[J];法学研究;1996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社会科学;1980年02期
孙式立;;[J];拉丁美洲研究;1980年02期
柳长铉;李福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Z1期
阳作洲;;[J];现代法学;1981年03期
;[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81年Z1期
刘维志;;[J];法学杂志;1981年02期
张晋清;傅清河;;[J];法学杂志;1981年02期
李建紫;;[J];法学杂志;1981年04期
曹柯;;[J];法学杂志;1981年05期
程又中;;[J];社会主义研究;198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楼庆西;;[A];建筑史论文集(第11辑)[C];1999年
谭运金;;[A];中国钨工业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郭圣权;张磊;曹淑英;;[A];1995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暨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上册)[C];1995年
赵海洋;冯心海;;[A];199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王丽娟;秦智伟;;[A];中国园艺学会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罗隽;;[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曹春平;;[A];建筑史论文集(第12辑)[C];2000年
周立佳;;[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天气海洋与航海安全论文集[C];2000年
王炎松;;[A];建筑与地域文化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建筑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刘军萍;郭焕成;;[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吴学安;[N];中国质量报;2001年
张家磊;[N];检察日报;2001年
张若阳;[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N];中国教育报;2003年
廖岳华  ;[N];法制日报;2003年
王作富 但未丽;[N];法制日报;2005年
郭发忠 夏桂林;[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花永兰;[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吴敏;[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赵一夫;[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由明言;[D];吉林大学;2005年
胡志;[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何善蒙;[D];复旦大学;2005年
詹川;[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常洛;[D];山东大学;2005年
陈世宁;[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李锦;[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笠;[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郝斌;[D];河南大学;2003年
滕云鹏;[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莫菲;[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林常青;[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陈力;[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汪洋;[D];河南大学;2005年
康长春;[D];河南大学;2005年
张兰兰;[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王永强;[D];河南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我国当代青年计算机网络犯罪问题研究论文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我国当代青年计算机网络犯罪问题研究论文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8|
上传日期: 04:04:5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国当代青年计算机网络犯罪问题研究论文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化人心 防治犯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