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历史。(+)

(1/22) 两种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高频考点,9次命题)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创造历史。

2.历史唯物史观认为:①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历史;②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观的总和;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应坚持和。

3.【考点延伸】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2/22)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1.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2.社会规律形成于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中。

【考点延伸】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中的、具有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

1.从人与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考点延伸】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2.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考点延伸】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4/22)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包括: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考点延伸】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虽然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但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历史是无数个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就其中每个人而言,可以说,他“创造”了自己个人的“历史”,但不能说创造了整个社会历史。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考点延伸】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一定的历史主体的活动之中,在其中,既存在着符合社会历史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也存在着违反社会历史必然性、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只有代表前一种力量的人才属于历史创造者之列。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考点延伸】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当把历史主体当作类来看待,从最抽象的形式上考察历史主体的活动时,应该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以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界限。在此基础上,唯物史观还深入地考察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的关系,考察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5/22)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高频考点,2次命题)

1.人民群众的含义:①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③在不同的历史,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④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考点延伸】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些条件包括条件、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6/22)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

①基本内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②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①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由各种各样的个人活动构成的:每个人对社会历史的发展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考点延伸】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是否定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而是要具体地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以及个人与群众的关系,以使每一个创造自己历史的个人,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8/22) 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的作用(★★重要考点,最近命题)

1.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2.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①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②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③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④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⑤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3.历史人物的出现:体现了的统一。【考点延伸】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每一时代一定会出现自己的杰出人物,这是必然的;但杰出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出现,由谁来担当杰出人物,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9/22)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0/22) 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重要考点)

【考点延伸】评价无产阶级领袖,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于他们的功绩和失误,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11/2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集中表现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四,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依靠力量。 (3)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群众观点包括: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是党和政府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化,是的活的灵魂,是党的。

(12/22) 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是人的合力; (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与人物; (3)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法。

(13/22) 历史创造者的不同认识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1)(英雄史观)唯心史观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英雄史观。这种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2)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 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①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停留在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跃在历史前台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无视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的作用。 ②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少数剥削阶级则掌握经济、政治权力,高高在上,独断专行,似乎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主宰历史。这就为英雄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 ③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需要宣扬唯心史观,抹杀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这是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14/22) 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既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便是生产劳动。 唯物史观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及作用。在一定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上或者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15/22) 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坚持了如下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就每一个人而言,他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即通过自己的人生谱写了自身个体的“历史”。但这并不能与创造社会历史画等号。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历史主体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在纵横交错的力量中,既存在符合经济的必然性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动和促进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也存在违反经济运动的必然性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阻碍历史前进的力量。只有代表前一种力量的人才属于历史的创造者。 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当把历史主体当作类来看待,从最抽象的形式上考察历史主体的活动时,无疑应该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并借此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界限。但是,唯物史观并没有停留在一般地承认“人”创造历史这一点上,而是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个体的历史作用,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

(16/22)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2)人们群众的作用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的动力。” (3)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一定历史阶段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在不同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中,人民群众的经济地位、经济利益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政治地位和享受到的政治权利不同,他们在政治以及其他领域中的创造作用的发挥也不同。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重要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着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消极落后的文化意识会削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而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则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但也存在许多完善和改进的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还有不完善之处,科学文化还比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7/22)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在我们党的长期奋斗中,把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2)中共的具体做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来自人民、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18/22) 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差别。有的人作用大些,可称为“历史人物”;有的人作用小些,可称为“普通个人”。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从其发挥作用的性质来看,历史人物有些起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作用,有些起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作用。对历史人物起作用的情况应作具体分析。在分析或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19/22) 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往往是由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首先发现或提出来的。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一般人强烈。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了社会某些方面的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到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20/22) 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他们凭借自己的才能,虽然也能使具体历史事件的外貌或某些后果改变,但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割裂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就势必会夸大个人的作用,进而否定或歪曲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21/22)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无视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性,过分夸大、美化或拔高古人是不对的;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前人也是不可取的。判断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要看历史人物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历史人物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应当用发展的观点给予如实的评价。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历史作用,有时甚至会有性质相反的历史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与坚持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在阶级社会中具体地考察社会历史条件与历史人物的关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阶级条件和历史人物的关系。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一定的阶级总是要推举或产生出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因而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阶级的制约;历史人物的沉浮,也往往同他所属的阶级的兴衰息息相关。在历史上,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代表人物的局限性。离开了一定的阶级背景,就难以理解历史人物的产生、作用及其性质。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对为什么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作了精辟的阶级分析,堪称用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的典范。 (3)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无产阶级领袖是人而不是神,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有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在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时,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一方面,要高度肯定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又应指出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失误和错误。

(22/22)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但也存在许多有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还有不完善之处,科学文化还比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当代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力量的竞争上,更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更基本的力量就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是整体力量的根基;更深沉的力量就是稳固深厚、坚如磐石的力量,是整体力量的坚强后盾;更持久的力量就是绵延强大、坚韧不拔的力量,是整体力量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文化耐力。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创造的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代表着时代前进的方向,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核心要义,它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宏观层面的国家与社会以及微观层面的公民与个人所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

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就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

1.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教育改革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2.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决定着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方向目标。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将时代新人的成长与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他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时期学识基础厚实不厚实,影响甚至决定自己的一生。”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尚劳动的传统,正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劳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品质中蕴含着对劳动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尤其要重视劳动教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把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突出位置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持文化自信,要把我国历史文化和国情教育摆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让青少年更多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1.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蕴含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拥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历史文化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新时代历史文化教育要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2.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能割裂中国的传统、国情和民情,必须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文化发展和教育改革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推进。新时代,我们尤其要重视国情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青年立足于我国国情不懈奋斗。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是关键,教育对外开放是必由之路。我们对待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傲慢和偏见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只有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处,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我们也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时代,我们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自己的本色和特色,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我们的教育应当在此基础上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同时要符合世界进步潮流,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重要一环,更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近些年来,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领域搭建了众多合作平台,开辟了广泛合作渠道。下一步,我们要加强与各国青少年、民间团体、媒体等的交流,促进智库交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要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

}

摘要:本文由政治名师孙占河讲解唯物史观的第三节节内容,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如有疑问,可将问题记下,之后可参加7月11日孙占河免费答疑课,届时老师会一一为你解答,欢迎参加。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关于历史的创造者,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唯心史观。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

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1】

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所谓现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人的本质是现实的人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人的本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1)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同样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们创造历史的第一个或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2)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因此,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2】

4.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虽离不开个体的人的活动,但整体的社会历史并非个体的历史的简单堆砌。历史是无数个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合力,就其中每个人而言,可以说,他“创造”了自己个人的“历史”,但不能说创造了整个社会历史。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集体、阶级、民族乃至全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体现在一定的历史主体的活动之中,一定的历史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动力体系的载体。只有代表社会发展必然性力量的人,才属于创造者之列。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三层关系。当把历史主体当做类来看待,从最抽象的形式上考察历史主体的活动时,无疑应该肯定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观点,并借此同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和超人创造历史等唯心史观划清界限。但是,唯物史观并没有停留在一般地承认“人”创造历史的这一点上,而是更深入地考察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的关系,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进而区分了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与非决定力量、主导力量与非主导力量。【3】

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说,它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它是指社会人口中的大多数;其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4】

(2)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后,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其中,经济条件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政治条件具有直接的影响,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

6.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唯物史观克服了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错误,正确揭示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始终保持党的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党始终保持勃勃生机之根本所在。

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2.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

3.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5】

4.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无产阶级领袖是人而不是神,必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有时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于他们的功绩和失误,应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还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群众、阶级、政党必须有自己的领袖。同时,领袖必须代表和服从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必须服从党的组织,保持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无产阶级领袖在历史上的作用,取决于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以及同人民群众的结合程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需要尊敬领袖,发挥领袖的作用。但不能夸大个人作用,搞个人崇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观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