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孩子不沉迷于如何防止网络游戏沉迷?

近期,微博上出现这样一则帖子:一名9岁男孩的妈妈忽然发现银行卡少了17万元,查明之后发现,这些钱居然是孩子在寒假阶段,上网打游戏和打赏主播刷掉的。网友纷纷表示:大好年华沉迷游戏,实在可惜。这些钱,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在这个故事中,乍一看,最大的疏漏是父母对存款保管不善,没有开通密码或者短信通知,未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孩子花钱打游戏从而及时制止,导致孩子偷刷存款17万。但,就家庭教育而言,孩子沉迷游戏,其中深藏着更不容忽视的问题。

01沉迷游戏的根源,在亲子关系

《莫愁·家庭教育》杂志上曾刊登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三年级的男孩趁着母亲外出上班,爷爷睡午觉的工夫一直在玩手机微信游戏。“我听到爷爷的脚步声,就立马把手机藏到课本底下,装作认真学习的样子。等爷爷走远,我就又玩了起来。”这样的场景想必对于很多父母来说都不陌生。“为了躲避妈妈检查手机,我把游戏小程序清理了,可妈妈还是通过手机屏幕使用时长发现了我打游戏的事情,把我教训了一顿。可是我能怎么办呢?他们都出去上班了,爷爷也不陪我,我不想一个人待在家里写作业。”游戏的问题其实根源在于亲子关系。父母忽视对孩子的陪伴,忽略对孩子兴趣培养的积极引导,就会让孩子失去归属感。此时,自控力差的孩子在接触到游戏的时候就会迅速被其吸引,如果不加以克制,孩子就会沉迷其中,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精神寄托。

02父母的关爱中,要有理性的思考

提到网络游戏,父母闻之色变,满眼都是藏不住的焦虑和恐慌。其实没有一个父母是绝对地反对孩子玩游戏,我们担心的其实是孩子对游戏丧失自控力:除了游戏,孩子没有别的兴趣爱好;所有的事情,游戏排在第一位;玩游戏时间过长,一发不可收拾。

父母的忧虑源自对孩子的爱,担心游戏损伤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孩子的学业。

其实,父母先要放松焦虑的心。网络游戏对孩子来说,就如同我们小时候贪玩跳皮筋、踢毽子、捉迷藏等这样的游戏是一样的。只是,如今的孩子,伴随着互联网的浪潮出生、成长,对网络的依赖远超我们当时。如何让孩子在玩游戏的同时更做到自我控制,是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

03相比于控制,更好的办法是什么

发现孩子沉迷游戏后,100个家长中有99个家长采取对孩子控制:没收手机,掐断网络,甚至监控孩子。更有一些极端家长用哭诉、谴责的情感和道德绑架,恐吓孩子,企图让孩子远离网络游戏。这种方法恐怕短期有用,长期无用,被训斥的孩子往往只会好上几天,时间一长又恢复原状,甚至变本加厉。网络中由父母管制孩子玩游戏引发的家庭矛盾和家庭暴力比比皆是。前车之鉴,警钟长鸣,我们究竟如何做?

正视网络游戏,和孩子平等地沟通

游戏本质上只是一种休闲方式,每个孩子都有感兴趣的娱乐方式,就如同我们上了一天班,有的人选择喝茶放松,有的人选择煲电视剧放空自己一样。网络,游戏,都是中性词。喜欢游戏的孩子也需要理解与尊重,比不让孩子玩游戏更让孩子伤心的,是诋毁或污名化孩子钟爱的东西。承认认知中的偏见,并以实际行动向孩子表达歉意,平等地与孩子对话,孩子会在我们的真诚中做出改变。

丰富精神世界,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陪伴。就如同我们小时候,如果父母加入到我们游戏中来,或者用其他方式陪在我们身边我们会欣喜开心是一样的道理。对孩子来说,没有一个游戏比得上父母的陪伴。一位母亲曾经也为孩子玩游戏而苦恼,后来,她从改变自身、改变家庭氛围开始,慢慢戒掉了孩子的游戏瘾。她说,她和家人约定,每天晚上8-10点,全家人都把手机放在一个篮子里,每个人都去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最初,孩子不知所措,左晃晃右晃晃,慢慢地,孩子看到父母在看书、写读后感,也一点点加入读书的行列。现在,她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写文章,然后一起向期刊投稿,比赛看谁读的书多,谁发表的作品多。最近,孩子的作品终于变成了铅字,刊发在《莫愁·小作家》上。看到孩子拿着自己的作品笑得像盛开的向日葵,她坚信,孩子不会再沉溺于游戏,培养孩子爱上阅读和写作,是她给孩子这一生,最棒的礼物。亲子关系的富足,才是真正的精神滋养。

约法三章,让孩子明事实讲道理

对于孩子玩游戏的问题,家长不可以也不可能做到连根拔起。与其在较量之中让亲子关系遍体鳞伤,不妨试试约法三章。家长可以根据孩子所在的学龄段,在完成课业要求的情况下约定每天玩游戏的时间,比如:功课完成后,每周可以有两天玩游戏,且每次时长不超过一小时;每天写完作业后,可以玩15分钟游戏等。家是温暖的港湾,是讲爱大于讲道理的地方。规则一旦制定,就要与孩子一同执行,如果不遵守就要接受惩罚。

}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于8月9日发布的《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中指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及其带来的后果包括:打乱作息和饮食规律,造成情绪暴躁易怒,严重影响学业和现实交往能力,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引发亲子关系紧张、亲情淡漠等等。

手机到了孩子手里就会“失控”是很多家长遇到的问题。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网络与网络游戏?本期北京晚报《》周刊特邀相关专家分享交流经验,并提供相应建议。

家长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玩游戏等仍是未成年人主要的网上休闲娱乐活动。调查数据显示,62.5%的未成年网民会经常在网上玩游戏。未成年手机游戏用户中,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的达到13.2%。

很多家长提到孩子触网就头疼,尤其是网络游戏。在多数家长看来,孩子如果利用互联网阅读、做题、找学习资源还可以理解,但是只要提到网络游戏,就立刻与挤占学习时间、视力下降、花钱充值、乱交朋友等联系到一起。因此,很多家长采取一刀切,断绝孩子与网络游戏,甚至网络的所有“来往”。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分析认为,未成年人自制力和辨别力较弱,好奇心较重,对新生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面对网络上新奇、刺激的信息容易受到诱惑。因此,他们极易在网络游戏中感受愉悦感、获得感,有时候甚至可以在玩游戏的时候结交“好友”,也满足了其在社交方面的需求,还有的孩子则希望通过网络游戏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是,作为家长不应该因为这些原因就放任孩子接触网络游戏。还是应该引导孩子通过健康、安全的渠道和方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时,网络既是富含信息的宝藏,也是混杂的垃圾场。未成年人分辨力较弱、自律性差,一旦沉迷网络难以自拔,极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对孩子‘触网’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帮助其建立健康、安全的上网观。”

“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但是既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能由着性子来。即学习好了就放任自由,学习不好了就狠抓不放。家长的以身作则要保持可持续性、一贯性。”朱巍补充说道。

在北京联合大学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惠凡看来,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一个多元共治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都需要发挥相应的作用。其中,家长应当扮演起第一责任人的角色,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提升孩子的网络素养。首先,家长自身应该提升对网络的认识,也就是全面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规范网络使用行为,由此才能更好地对孩子加以引导;其次,家长应该转变思想,合理利用监管工具而不过分依赖于监管工具,由“管控”转为“疏导”,让孩子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由他律转变为自律。

北京市学科带头人、芳草地国际学校信息技术老师李永恒在接受北京晚报《教育》周刊采访时表示,造成孩子教育问题的原因很复杂,沉迷网络只是其中之一。部分家长把孩子的教育问题归责为网络,并以此切断孩子与网络的联系其实是一种简单的推责。

对于网络游戏,李永恒建议家长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次在家中务必做到以身作则。“现在的孩子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因此家长的态度很重要,与其大声训斥,不如耐心疏导和陪伴。至于以身作则,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约法三章’的方式对玩游戏的时间和规则进行双方约定,违反则要承担相应责任。这种方式由于是孩子自己参与制定,因此与父母强加给孩子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有更强的执行力。”

学校开设课程 需结合实际综合培养

据北京晚报《教育》周刊了解,每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很多学校都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开展主题活动来宣传健康用网,安全用网,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学校开设了与网络素养相关的课程。

对于学校开设的网络素养课程,朱巍提出了两点建议,其一,目前很多学校的课程内容还是与实际情况脱节,并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可以考虑在授课的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其二,网络素养课程不只是一门学科的工作,因此,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综合法律、网络技术、媒介传播等多学科进行。

“我们学校在主题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近7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以‘自育、融惠、立范’为育人理念的一整套课程体系。”据李永恒介绍,目前,芳草地国际学校从基础课、拓展课、实践课三个层级领域,鼓励小学生去认知和接触现实世界,顺应他们探索未知的天性,通过网络与现实世界建立融通互惠的联系,让网络真正为小学生所用。

另据介绍,学校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把生活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带入学科,引发学生关注实际的理性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学科知识、方法和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形成自育。孩子们学以致用,保护好自己,保护好他人,防网络安全于未然或提前预知以便从容应对,从而达到互利互惠。如定期更换密码、定期查杀病毒木马、遵守网络伦理道德、辨识网络谣言等,都是有效的预防预警。学生还从认识与了解网络安全现象入手,再到规范和认知网络安全行为,防范和解决网络安全的问题,最后是应用和推广网络安全的正确做法。基于个人担当,自身树立规范,具有成为和作为榜样的底蕴,真正理解网络对于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不可或缺的意义。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则采取多学科融合多方协同的方式提升学生网络素养。据悉,学校首先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水平,再根据调研结果,将网络素养的内容融入信息技术课、心理课、道德与法治课以及班会课中,以此培养学生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上道德实践。家长和老师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用网观的责任人,因此,学校还定期面向老师、家长推出网络素养专项培训,提升其网络素养。此外,学校还与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腾讯网、华中师范大学开展网络素养研究项目,探索学校在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实现途径与策略研究。

行业加强自律 广告宣传需严谨规范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问题被多方关注,各部门近期更加快了青少年保护的脚步。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新增“网络保护”专章,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7月21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即日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处罚力度,对于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保持“零容忍”态度,坚持露头就打、从严从重,大力整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乱象。

但是,据相关媒体调查发现,一些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存在入口不显著、随意开关,开启后仍能浏览不良内容等问题。

“除了家长、学校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做到与时俱进,游戏企业、相关行业也应该加强自律,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朱巍认为,现在有一些游戏软件在青少年模式、保护措施等系统方面存在漏洞,因此,相关企业应该重视起来,弥补漏洞,升级完善系统。同时,职能部门对游戏的分级管理标准应该更为专业,并确保相应制度、措施具备可执行性。“目前,很多游戏企业的广告无孔不入,很容易让青少年接触到。因此,治理游戏广告乱象也应该提到日程上来。”

在吴惠凡看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要多系统、多部门互相配合。互联网的内容发布、审核及监管机制应该进一步健全完善。“比如互联网内容分级管理制度就有待进一步探索,这样可以避免未成年人暴露在一些不适宜他们年龄的网络内容当中。”

“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孩子会用电子竞技与我讨论网游。”李永恒表示,虽然电子竞技和网游都得益于游戏公司的大力扶持和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它们是两个概念。因此,除了内容上注意分级,宣传方面也应该更加严谨,不能将两者混淆,对未成年人造成误导。

}

随着电子产品的越来越普及,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已经越来越多,而孩子接触电脑的年龄也愈加低龄化,家长则害怕孩子沉迷游戏不可自拔,影响学习。有人说:既然电脑游戏有这么大的危害,那么我们干脆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了。可是这个方法真的有用吗?相信所有家长的答案都是说“不”。

电脑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生存工具,不会使用电脑的人有可能会被社会淘汰,所以说从小培养孩子掌握电脑是很重要的。但对于只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孩子,纠结、迷茫的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游戏世界”呢?

寻找原因 对症下药

其实说真的,现在的孩子读书苦、压力大,也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每天只忙于奔波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于是孩子开始在网络中寻找慰藉和快乐,寻找游戏带给他的成功感。可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们却还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高分数,却不知孩子早已在这种生活中迷恋上了游戏。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还孩子一个美丽的童年,积极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因为幸福的家庭是孩子成长快乐的源泉,再忙再累,停下你匆忙的脚步,弯下你的腰,拉起孩子的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作者:沈红(山阳小学校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防止网络游戏沉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