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濒临危机的动物,死亡,绝境时会最大限度的开发出自己的潜能,做出意想不到打事情。那正常人怎么开发潜力?

据说人在濒临绝境时会爆发出身体的潜能,请问潜能有多大?据说肌肉强度会是原来的十倍。这是真的吗? - 知乎2被浏览805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正面思维的力量
来源:_bookdoc_
  著名励志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讲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一个叫塞尔玛的女子,嫁给了一个军人。她陪伴丈夫驻扎在沙漠地带的一个陆军基地里。有一次,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把她一个人留在基地的小铁皮房子里,天气热得让她受不了,也没有人陪她说说话,因为她的身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塞尔玛非常难过,于是就写信给父母,说她要丢开一切回家去。
  很快她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只有短短的两行,但却让她印象深刻,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父亲引用的是美国诗人兰斯顿·休斯的名言: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望出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繁星。
  塞尔玛一再读这个句子,感到非常惭愧。她决定要做那个看到繁星的人。
  塞尔玛开始研究仙人掌等各种沙漠植物,学习有关土拨鼠的知识。她观看沙漠的日落,寻找几万年前这里还是海洋时留下来的海螺壳。她也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对他们的纺织品、陶器表现了浓厚的兴趣,而他们居然把心爱的舍不得卖给观光客的纺织品和陶器送给了她,这让她非常惊讶。塞尔玛为自己发现的新世界兴奋不已,后来还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快乐的城堡》。她从自己营造的牢房里看出去,终于看到了漫天繁星。
  这个故事,说明的就是正面思维的神奇力量。
  沙漠的环境并没有改变,但是塞尔玛改变了她的思维,从负面思维转变为正面思维,原来难以忍受的生活,逐渐变成了无比惬意、快乐的生活,成为她一生中最有意义的经历。所谓正面思维,就是面对任何事情,都从主动、积极、乐观的方面去思考和行动,以促使事态朝有利的方向转化,它的本质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人的创造性。
  正面思维的“正面”,实际上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自己的正面:所谓“自知者明”,看清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充满必胜的信念,这样,就不会稍遇挫折就轻言放弃,从而做到持之以恒,直到成功。
  第二,别人的正面:看到别人的正面,见贤而思齐,就能从别人身上学到更多东西,也更能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从而拓宽自己成长的道路。
  第三,环境的正面: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不管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一定要看到光明的一面,保持乐观的心态。
  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应该运用正面思维来思考和行动,这是获得幸福的基础。而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更离不开正面思维。  美国黑人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是清洁工,那么他应该像米开朗基罗绘画、贝多芬谱曲、莎士比亚写诗一样,以同样的心情来清扫街道。他的工作如此出色,以至于天空和大地的居民都会对他注目赞美!”
  所谓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与人的正面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着密切关系。
  两个大学生毕业后,一起进入公司成为上班族。初入职场的他们,面临许多人生的困惑,也遭受了不少挫折,特别是受到公司一些老员工的排挤,感觉非常郁闷,不由得都萌生了退意。离职之前,两个人相约来看望老师,希望得到指点。在分别倾诉了自己的不满之后,两人问老师:“您说,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老师安静地听着,只说了五个字:“不过一碗饭。”两人沉思良久,似乎有所领悟,都向老师表示不辞职了,要继续干下去。
  两年后,两人的境遇却已大不相同。其中一位大学生连升几级,已经成为部门经理,而另一位大学生却仍旧是个小职员。
  后来,两人又一起去拜望老师。一个对老师表示衷心感谢,另一个却还是牢骚满腹。是啊,两个人自身条件都差不多,现在在单位差距这么大,怪不得那位小职员不高兴了。他希望老师再指点指点他,这次老师又吐出五个字:“不过一念间!”
  原来,对老师当年的那句话,两人有不同的理解。当上经理的那位理解的是:老师说的那碗饭是生存的基础,来之不易,因而干工作总是力求尽善尽美,能力不断增强,得到公司上下的认可,升职自然不在话下。而另一位理解的却是:在哪儿都只是混碗饭吃而已,得过且过就行了,因此工作上毫不用心,最终只能原地踏步。
  老师所说的“不过一碗饭”,其实两种方式都解释得通,但一种是正面思维,另一种是负面思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曾说过:“财富不是在口袋里,而是在脑袋里。”
  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人和人的大脑,在智力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人和人的命运之所以不同,只是因为大脑的使用方式不同。正面思维是一种使用方式,而负面思维也是一种使用方式。
  正面思维肯定一切,是成功者的思维,它往往能够变坏事为好事,变不利为有利,使人在顺境中脱颖而出,在逆境中迅速崛起。相反,负面思维否定一切,是失败者的思维。有些人一碰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充满了负面的情绪,比如:生气、抱怨、嫉妒、悲观、逃避等等。殊不知,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事情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人对事情的认知。所谓负面思维,就是由错误的认知和信念导致的思维,最终必然会导致失败。
  用正面思维来置换负面思维,是事业成功的唯一途径。从负面思维过渡到正面思维,往往不过是一层窗户纸而已,这也就是所谓的“一念间”。一旦意识到某个念头是负面的,从相反的方向去想就可以了。但人的思维是有惰性的,负面思维不太容易戒除,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不断去努力,持之以恒。  人生中问题叠着问题,困难与挑战会层出不穷。“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这是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洪战辉的人生格言。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很多人的本能反应就是抱怨、逃避,但这只会让人碌碌无为,工作平庸,这是一种典型的负面思维方式。而对那些具备正面思维的人来说,困难和挑战恰恰意味着机会的降临,在他们的意识里,只要用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与挑战,战胜了他们,才能实现“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在抗击第二次反法同盟期间,法国军队的统帅名叫拿破仑·波拿巴,他带领法军和当时几乎所有的邻国作战。为了扭转战局,拿破仑非常迫切地想把军队开进意大利。但是在法国和意大利之间,横亘着一座阿尔卑斯山,山顶上覆盖着积雪,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天险。
  “能越过阿尔卑斯山吗?”拿破仑问。
  被派去查看山道的人都摇头,其中一个说:“也许可能,但是……”
  “别让我再听到这些,”拿破仑说,“向意大利前进!”
  人们都觉得他的这种想法有些不可思议,一支六万人的军队想翻越没有道路的阿尔卑斯山谈何容易?
  与此同时,当反法同盟中的英国人和奥地利人听到拿破仑想要跨过阿尔卑斯山的消息时,也都轻蔑地撇了撇嘴,报以无声的冷笑:那可是一个从未有任何车轮碾过,也从不可能有车轮能够从那儿碾过的地带。
  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拿破仑在部队做好准备后,就下令翻越阿尔卑斯山。
  大队人马和大炮绵延20英里,当他们来到一处看起来无路可走的陡峭的山地时,吹起了冲锋号。“冲啊!”这时每个人都不畏生死,终于顺利通过了陡峭地带。
  就这样,法国军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翻过了阿尔卑斯山。四天后,他们就在意大利的平原上行军了。
  “下定决心要取得胜利的人,”拿破仑说,“永远不会说‘不可能’。”  而反法同盟军也绝没想到,高喊“我比阿尔卑斯山高”口号的拿破仑率领六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抄近道进入了意大利。随后,从天而降的法军给了奥地利军队出其不意的打击,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便顺利结束了战争。
  拿破仑率军跨越阿尔卑斯的壮举,堪与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大败罗马军队以及公元8世纪查理曼大帝征战意大利的战绩相媲美。这次行动的成功,也极大地提升了拿破仑的地位和威望,为日后登上权力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看似不可能逾越的天然障碍面前,拿破仑没有丝毫的怯意与退却,而是勇敢地向其发起挑战,跨越了看似无法通过的障碍,最后给了敌人以出其不意的重击。而这种敢想敢干、勇于冒险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拿破仑日后的更加辉煌。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人尽管才华横溢,但却无法取得卓越的成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如拿破仑所说的思维方式所致,也就是他们面对问题时的思维方式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工作之中问题丛生,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如果一碰到问题,就想逃避,一遇到困难就自怨自艾,那么你就永远不要奢望什么好的工作成果了。抱持这种负面思维的人,永远都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就。
  而那些职场中的平庸之辈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一遇到他们未曾经历过的问题,他们就会不假思索地说:
  “这事根本行不通。”
  “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条件还不成熟。”
  “我不行了,我战胜不了这个困难。”
  这些颓废消极的想法,限制了他们潜能的发挥,根本无益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不了,他们也就永远与成功无缘了。
  只有改变思维方式,用正面思维去应对,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坎,同样,工作中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2010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小品《一句话的事儿》中有一句台词:“你心里能不能阳光一点”,播出后迅速成为流行语,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事实正是这样,要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首先就要在自己心灵中种植“阳光”,培养自己的阳光心态,这才是一种生活中的正面思维方式。
  一个人内在的力量是巨大的,内在的自我如果是悲观消极的,那足以把自己打垮,而如果一个人抱着积极进取的阳光心态,那么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于风雨之后迎来彩虹。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条航船,那么阳光心态就是风帆。在人生的航程中,人们可能无法改变风向,但可以去随时调整风帆,以避开礁石,乘风破浪,顺利前行。对人而言,这个“风帆”就是个人的心态与思维方式,“风帆”调整的目标则是让自己面对阳光,背对阴影。因为,当你背对阳光时,看到的永远是阴影;而当你面对阳光时,看到的则永远是万里晴空。在美国,就有这样一个女孩,她顽强地向厄运做出挑战,积极寻找生活中的阳光面,剔除阴影,她不但学会了读书、说话,甚至还能写出优美的文章供无数人阅读。她就是美国著名作家、盲人教育家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这是一位因盲聋而哑,集三重残疾于一身的不幸者。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已经“被上帝遗弃的人”,却没有沉浸在漫无边际的黑暗里无法自拔。因为在她心底有一股扑不灭的信心,正是这种信心使海伦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她用心向着阳光,满怀激情和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打破了无边的黑暗与痛苦。
  在老师的帮助下,她不仅学会了书面语言、说话乃至演讲,进而学会了法语、德语和拉丁语,还学会了用打字机著书和写稿。她甚至还不可思议地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女孩一起从世界顶尖的哈佛大学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此外,她还为人们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字作品。
  当你去仔细品味海伦·凯勒留下的文字时,你会发现其中温暖与阳光无处不在:“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含羞树的花朵在阳光下飞舞,开满花朵的树枝几乎垂到青草上。那些美丽的花儿,只要轻轻一碰就会纷纷掉落。我穿过落英缤纷的花瓣,走近大树,站在那里,愣了片刻,然后,我把脚伸到枝丫的空处,两手抓住枝干往上爬”;“松树矗立在雪地中,披着银装,像是大理石雕成的一样,闻不到松叶的芬芳了。阳光照在树枝上,就好像钻石般熠熠闪光,轻轻一碰,积雪就像雨点一样洒落下来”……
  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为世界残疾人公益事业也作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她的事迹已经被作为阳光案例的典范讲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听。多少年来,她的精神成为一种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面对人生不幸的人们。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与“阳光”毫无瓜葛的人,却将阳光心态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海伦·凯勒的正面思维及其拼搏经历打动了了解她的每一个人。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活着本身是不容易的,但如果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事,至少还有一两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如果要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欢声笑语,充满阳光,就应去常想那一两成的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自强不息,不致被八九成不如意的事打倒。因此,如意或不如意,并不取决于人生的际遇,而取决于人生的态度,取决于你的思维方式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当你具备了正面思维方式时,你将会乐观地发现,决定你生命品质的不是那八九成的不如意,而是那一二成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此时,你才算真正做到了面对阳光,背对阴影。
  拿破仑·希尔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心态会决定人生高度,快乐取决于看问题的角度。一个人的内心是一团火,就能释放出光和热;一个人的内心是一团冰,就是融化了也是冰冷的。当你养成了“面对阳光,背对阴影”的阳光心态后,你就能建立乐观、积极的价值观,释放积极健康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奏响生命的强音。  美国第三十任总统柯立芝曾写道:“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取代毅力,才干也不行,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也很普遍;教育也不可以,世上充满了学无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才能无往而不胜。”
  20世纪50年代,有一位女游泳选手,她渴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她不断地进行练习。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女选手在众多媒体记者的注视下,满怀信心地跃入大海中,朝对岸英国的方向前进。
  刚开始时,天气状况良好,女选手很顺利地向目标挺进。但是随着越来越接近英国对岸,海上起了浓雾,而且越来越浓,几乎已到了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
  女选手处在茫茫大海中,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她不晓得到底还有多远才能上岸。
  她越游越心慌,越来越筋疲力尽。最后终于宣布放弃了。
  当救生艇将她救起时,她才遗憾地发现只要再游一百多米就到岸边了。
  众人都为她惋惜,距离成功就那么近了。
  女选手面对着众多媒体,沉重地说:“不是我为自己找借口,如果我知道距离目标只剩一百多米,我一定可以坚持到底,实现目标的。”
  也许她再坚持一点点就取得成功了,但问题是她没能坚持下去,结果导致仅仅差这么一步,于是就有了成功和失败的区别。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成功与失败,只有相对的坚持与放弃。坚持很可能会带人走向成功,而放弃带来的则一定是失败。爱迪生做实验时虽然失败了1000多次,但依然坚持不懈,终于成功发明了电灯;达·芬奇小时候,每天都画相同的鸡蛋以获得画画造诣的提升;史泰龙,经过1855次的被拒绝,终于在第1856次获得了成功……
  史泰龙,是个众所周知的电影巨星,但他的人生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出生在一个“嗜酒嗜赌”的暴力家庭,由于家庭原因他很早就退学了,没有学历使他在找工作的道路上遭遇了很多打击,但是他没有灰心,只身来到好莱坞,希望找到一些能使自己成为演员的机会。但是他一次次的毛遂自荐换来的仍然是一次次冰冷的拒绝。“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我一定要成功。”越挫越勇的史泰龙为了养活自己,就在好莱坞先找了一份与演戏无关的工作。
  后来,史泰龙终于有机会做了一名编剧,并开始写剧本。一年后他的剧本完成,渴望成功的史泰龙抱着剧本四处寻找愿意和他合作的导演。大多数导演都看中了他的剧本,但是他们都拒绝让史泰龙担任男主角,他曾经被拒绝过1855次,先后被500家电影公司拒绝。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打击之后,史泰龙仍然没有放弃,仍在做着艰难的尝试。这时,一个曾经拒绝过他20多次的导演终于被他顽强的毅力所打动,答应给他一次机会。在上千次的失败和挫折后,史泰龙终于走上了银幕,并一炮走红,从此踏上了自己的巨星征途。
  生活的悲剧性,不在于一个人输了,而在于他差一点就赢了。成功其实只有一条简单的路径--面对挫折与打击,百折不挠,不抛弃,不放弃。试想,如果史泰龙在成功之前放弃努力,那么他将是一个永远不为人们所知的失败者,但最后的坚持,将他送上了成功之路。
  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启迪我们,在成功之前,矫正自己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那些具备正面思维的人,骨子里存有一种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也正是这种潜质促成了他们的最终成功与人生辉煌。就像《羊皮卷》中的阐述:“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我永远不知道还有多远。”  先来看这样一则消息:
  日,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宣布从这家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执行董事长的职位上退休。淡出微软日常管理工作后,盖茨将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他的580亿美元个人财产也都悉数捐给了其名下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用于资助全球的教育和医疗项目,而他的子女不会得到一分一毫。
  比尔·盖茨为何要这么做?我们可以从他此前的言行中去寻找原因。比尔·盖茨曾说过:“每天清晨当醒来的时候,我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事实上,盖茨的这种激情伴随了他的整个事业征程,1977年,出于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学业,转而创业。因为他不想让自己的潜力和兴趣被压抑;到了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从比尔·盖茨的这些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维方式:一直在追求自己最喜欢做、使自己时刻充满激情的事情,不在意职位的高低与个人财富的增减。
  无独有偶,巨富巴菲特为他的学生指示方向的时候也这样说:“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是的,对于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非凡成功者来说,做自己最喜欢的工作能让他们充满激情,充分地做到自我实现。尤其是对于盖茨,一旦他发现自己被固有职位所束缚,为了寻找新的激情,他甚至甘愿“自降身份”。
  事实正是如此,那些在工作中取得卓越成就的一流职业人士,无不视激情为生命。
  凤凰卫视的成功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凤凰卫视成功的原因何在呢?可以说它来自于所有凤凰员工的工作热忱。有人概括凤凰卫视的精神时,说了一句话:“这是一个疯子和五百个疯子的故事。”
  凤凰卫视有一大群被称作“媒体疯子”的人,他们永远被自己的热情燃烧着,脑海中不停地冒出新的创意,他们对重大事件有不可遏制的“渴望”,他们一走进演播室和拍摄现场就情绪高昂。采访时他们被认为“过度活跃”,一旦有大事发生,他们常常会连续工作十几或几十个小时,乐在其中。
  2004年年初,凤凰开了一个内部会议,主要是进行自我表扬,激励士气。结果《时事开讲》的主持人董嘉耀获得了最富激情奖。当时,会议的气氛是轻松的、欢快的,上台领奖时还煞有介事地放着拉德斯基进行曲。没想到董嘉耀上台后却让人们的表情庄重起来。
  他充满激情地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一个省级电视台工作,每周只需要上三个半天的班,不需要上班时,我就与我的女朋友出去散步、打羽毛球。我们周围是一些退休的老人在健身。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原来是在过一种等待生命结束的日子。我还年轻,不能这样终老一生,就这样我来到了凤凰。现在,我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候几天不能睡觉,但是我感觉很充实,内心充满了激情。因为,我每天都看得见华语媒体在世界上的进步和对大陆新闻改革的推动,我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所以,我真心地说一句,谢谢你,凤凰!”
  凤凰卫视的辉煌在于它有一批热情似火、斗志昂扬的员工。著名职业经理人、惠普全球副总裁孙振耀曾说过:“如果你对工作有兴趣,你就会有激情,你就不会只为了钱而努力,而是为理想而努力。到那个时候,金钱自然也会有。所以说做任何事情,激情是第一位的。”
  在现实中,如果去对比优秀的员工和平庸的员工,他们在背景、学历、能力和智慧上的差别通常是微乎其微的,但是如果两个人各方面条件都很相似的话,那些具有强烈工作激情的人将能够像盖茨、孙振耀一样,在职场生涯中如愿以偿、如鱼得水地挥洒自己的聪明才干,最终成长为职场中的顶尖人物。所以,对于每个人而言,一种正面的思维方式都应当是:在工作中你应当去寻找那些自己最感兴趣、最能让自己发挥激情的岗位。  迈克尔·乔丹有一句名言:“不要害怕失败,很多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都经历过许多次失败。”失败并不可怕,成功也并不是最宝贵的,最难能可贵的是失败后还能再一次站起来,甚至取得更大的成功。
  1989年,史玉柱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下海,凭借在深圳研究开发的M6401桌面中文电脑软件,掘得了第一桶金。1992年,史玉柱创立巨人高科技集团,注册资金1?19亿元,被1995年7月号《福布斯》列为中国大陆富豪榜的第8位,而且是唯一依赖高科技起家的企业家。
  同样是1994年,史玉柱发现,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汉卡早已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继续从事软件,是扛不过猖獗的盗版的,于是他将注意力转向了保健品,脑黄金项目开始起步。
  1995年,巨人发动“三大战役”,把12种保健品、10种药品、十余款软件一起推向市场,投放广告1个亿,并启动了巨人大厦项目。可是就在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决定将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调往巨人大厦,保健品业务因资金“抽血”过量,再加上管理不善,迅速盛极而衰。巨人集团危机四伏。
  1997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国内购楼者天天上门要求退款,就在情况危急之时,媒体“地毯式”的报道加剧了巨人财务危机。不久,只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停工。巨人集团名存实亡,史玉柱负债上亿元,被戏称为“中国首负”。
  让人惊异的是,史玉柱并没有因此巨大的失败而甘愿沉沦,数年的蛰伏之后,他重新运作“脑白金”、“黄金搭档”等保健品,这一次他获得了爆发式的成功。史玉柱赚到大钱后,没有忘记此前的高额欠债,而是一一将之还清。
  在2001年,史玉柱当选“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2004年,史玉柱创立征途游戏有限公司。
  2007年,史玉柱旗下的巨人网络集团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募集资金超过10亿美元,史玉柱身价一度超过500亿。
  从“中国首富”到“中国首负”,再到身价数百亿,史玉柱这个“中国最著名的失败者”的人生路不是一般的跌宕起伏。实现了人生绝地反击的史玉柱,后来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失败之父,失败之后可能有两种人:一种是精神上被打击得太狠了,一蹶不振;另外一种是失败了,但是,顽强的精神还在,只要精神还在,完全可以再爬起来。而我,就是后者。”
  史玉柱面对失败时的选择并非他一人独有,而是所有成功者的思维方式。世界著名成功学家温特·菲力说过:“失败,是走上更高地位的开始。”失败是对一个人人格的考验,当一个人除了自己的生命以外,一切都已丧失的情况下,内在的力量到底还有多少?没有勇气继续奋斗的人,自认挫败的人,那么他所有的能力,也会全部消失。而只有毫无畏惧、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人生责任的人,才会在自己接下来的生命里取得更伟大的进展。
  在面对失败时,你若也能像史玉柱一般,持有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思维方式,以屡败屡战的精神去重整旗鼓,那么你距离成功将为时不远。  阿兰·彼得森在《更好的家庭》一书中说:“消极思潮正影响到我们所有的人,人天生就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彼得森所言的消极思想就是负面思维,如果一个人总是让负面思维来左右自己的言行,那就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而且这种思维方式还容易引起别人的厌烦。对于工作中的人来说,负面思维会使大脑的运作能力大打折扣,会降低员工做事的能力,直接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并会导致利益的损失,久而久之,这种员工被淘汰出局也不是没有可能。从这一意义上讲,负面思维堪称是致使人失败的温床。来看这样一则现代寓言故事:
  上帝想改变一个乞丐的命运,就化成一个老翁前来点化他。他问乞丐:“假如我给你1000元钱,你如何用它?”乞丐马上回答说:“这太好了,我可以买一部手机呀!”上帝不解,问他为什么。“我可以用手机同城市的各个地区联系,哪里人多,我就可以到哪里去乞讨。”乞丐回答说。
  上帝很失望,又问:“假如我给你10万元钱呢?”乞丐说:“那我可以买一部车,这样我以后出去乞讨就方便多了,再远的地方也可以很快赶到。”
  上帝很悲哀,这次他狠了狠心说:“假如我给你1000万元钱呢?”乞丐听罢,眼里闪着光亮说:“太好了,我可以把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区全买来。”上帝听完很高兴。这时乞丐突然又补充了一句:“到那时,我可以把我领地里的其他乞丐全部撵走,不让他们抢我的饭碗。”上帝无奈地走了。
  寓言中的乞丐,是可怜而又可悲的,因为面对机遇,始终逃脱不了一个乞丐的固有思维,他想到的只是如何更好地为行乞创造条件。这种负面思维方式,也就注定了他根本无法改变自己行乞的命运。
  如同那个乞丐一般,很多人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负面思维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消极行动,因为它们都是根深蒂固的积弊。其实,要判断自己是否有负面思维并不难,你只需审视一下自己是否有以下几种行为表现。
  其一,动辄生气发火。工作中,经常和同事发生矛盾、口角,处于这样的负面情绪之中的人常常会难以自拔。有人问雅虎中国区前任总裁周鸿祎,他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他觉得最痛恨?他说:“不容易制怒。忍不住就冲人发火,自己知道这样会伤害别人,事后非常后悔。”
  其二,时常抱怨。有的员工只要一走进办公室就牢骚满腹,天天抱怨。他们不接受额外的工作,拒绝加班;本职工作没做好,就到处找借口。其中,只有极少部分人是因为追求完美而抱怨,大多数人却是因不思进取而抱怨。正像荷马所说:“那些干得最少的人,指责也最多。”
  其三,逃避困难。遇到问题和困难,他们不是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而是以各种形式来躲避,有时显得可怜和无奈,甚至还振振有词。
  其四,嫉妒诋毁同事。他们不懂得欣赏、赞美周围的同事和上级,甚至还对那些成功的同事和上司心生妒意,甚至去恶意诋毁他们。
  可以说,负面思维是职场最大的精神病毒,它造成的危害形形色色,使人不能在职场中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例如,负面思维会使大脑的运作能力大打折扣,会降低员工做事的能力,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效果,并会导致利益的损失。久而久之,不仅难以获得升迁和良好的工作成绩,甚至还会因此而职位不保。从这一意义上讲,负面思维确实和失败如影随形。
  职场如同战场,你要想在这个战场上充分地展示自己,并最终取胜,你必须把内心负面的思维清理干净,让正面思维取而代之,这样才能做到“身怀利器”轻装上阵,才能做到“手起刀落,杀敌于无形”。  正面思维就好比是一个给人鼓舞士气、提振精神的发动机。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提不起兴趣,也欠缺激情的时候,不妨用正面思维来给自己打气,来给自己灌输动力和能量,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促成积极的结果。
  纵观职场,那些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由于不断地反省自己,不断地摆脱负面的想法,并强化了正面思维,最终成就了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想想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看自己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守信?还有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去进行了复习?”
  那么,如何反省呢?无外乎就是对自己的惯常做事态度和行事方式进行新的判断与取舍,无外乎用正面思维来取代负面思维。这样,日日反省,持之以恒,就能校正好自己的“思想路线”,端正自己的行为,让正面思维成为一种习惯。
  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事态度往往决定事情发展的最终结果。如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我们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收获。我们知道,在计算机里输入“成就”,屏幕出现的字也就是“成就”。人的大脑也跟计算机一样,只有在心灵的土壤里种下正面思维的种子,那么才能收获正面的结果。
  积极向上的心态总会指引我们走向成功。但是,想要一直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非易事。有些人是天生的消极派,而有些人则在经过多次失败和挫折之后,开始陷入消极思维的深渊。有些人天生就是乐天派,凡事总能往好处想,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直接导致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当然,两者之间又是可以实现转化的。
  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的马汀·塞利格曼博士说过:“不论何时,悲观主义总可以转变为乐观主义。”不错,只要养成正面思维的习惯,就能够站在积极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处境,就可以从悲观主义中解脱。悲观主义者遇到问题,总是习惯从消极的角度去思考,寻思出来的当然也只能是消极的策略与办法。只要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我们都可以成为乐观主义者,只要保持乐观的态度,我们都可以生活得更快乐,更美满。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读后也许对你会有所启发。
  一位母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做雨具生意,小女儿则开了家洗衣店,两个女儿的生意做得都不错。可是这个母亲却没有一天不担忧的:在阳光灿烂的晴天,她担心大女儿的雨具卖不出去;当阴天下雨时,她又担心小女儿洗衣店的衣服晒不干。于是这个母亲每天都愁眉苦脸的。
  后来,有位邻居关心地问她:“为什么总是那样烦恼呢?”
  她就将自己的担心告诉了邻居。结果,邻居听了哈哈大笑:“你真是自寻烦恼啊,你怎么不这样去想呢:晴天了你的小女儿的生意会很好,阴天下雨时你的大女儿的生意会很好,这样一来,无论什么天气,你的两个女儿都会有生意做的,这是应该高兴的事啊。”
  经过邻居的一番开导,这个母亲觉得豁然开朗。
  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关键是从哪个角度去看。换个角度去想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会不一样。当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时,那些拥有正面思维的人总是会看到好的一面,而负面思维者则会看到不好的一面,进而也就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前者能够经常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而后者则会终日愁眉不展。
  人生其实也是这样,同一件事情或境遇的好与坏,全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当你以一种正面的思维去衡量它的时候,那么你将收获积极的结果。
  事实正是这样,面对同一件事,具备正面思维和负面思维的两个人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并因此而导出完全相左的结果。只有正面思维才能带来积极的结果,就像林肯总统对士兵讲话时鼓励他们时所说:“我只不过碰巧暂时占有白宫。你们的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憧憬站在这里,就像我父亲的孩子已经做到的一样。”林肯具备这种正面思维,他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占有白宫,包括他自己,因此最终他真的就入主白宫,而那些没有正面思维,连想都不敢想的人,就等于是堵塞了自己前进和上升的道路。  正面思维不只是一句口号,它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维意识阶段,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正面思维,要去看他日常行为中的一举一动。我们看到,那些具备正面思维的卓越员工,他们总是立足当下,活在未来:不认为是在为老板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不去找借口,只为结果而奋斗;不去徒劳地抱怨,而是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不是只因成功才快乐,更懂得去快乐工作,在快乐中创造成功……
  在不少人的惯常思维中,都将“活在当下”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乍一看来,似乎这种思维方式也没有什么不妥。我们可以把“活在当下”的范围缩小到“活在今天”,认真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厚积薄发,最终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
  然而,活在当下或许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生活态度,对于职场中人而言,却是一种负面的思维方式,它会让人只是着眼于现在甚至是过去,满足于既有成绩,而难以妥善应对变幻莫测的未来形势。正面的思维方式应当是--立足当下,活在未来。
  我们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变革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自己置身于这种洪流之外,整个社会都在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作为个体,也只有具备充分的紧迫感与未来意识,才能够让自己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掉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如果你不去展望未来,不考虑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那么你今天的努力可能就会大打折扣,你离梦想可能就会越来越远。而那些“活在未来”的人,却不会为现有的各种固有思维所羁绊,他们敢于冲破现有的一切,勇于创新,善于打破常规,因而往往能够出奇制胜。
  在20世纪50年代,松下电器公司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厂内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通销路,群策群力,却依然进展不大。
  在当时,全世界所有家电公司生产的电扇都是黑色的,松下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有一天,生产车间的一名装配工川口望着漆黑如墨的电扇,不禁抱怨道:“为什么都是单调的黑色,要是能换一种颜色该多好。”
  旁边的工友们听到他这句话,纷纷大笑,并试图纠正他:“电扇从来都是黑色的,电扇要不是黑色的,那还是电扇吗?”
  川口听了,也跟着大笑了起来,觉得自己的想法真是异想天开。可是,一旁恰巧经过的董事长却因为这一番话而陷入了沉思之中。  不久,松下公司就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的电扇,结果大受顾客欢迎,甚至还掀起了一场抢购热潮,在短时间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一扫往日产品滞销的局面,松下公司也因此而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从此以后,在日本乃至全世界,电扇也就不再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川口以及同样觉得“改变颜色”是异想天开的人们仅仅是“活在当下”。而松下公司的董事长显然具有强烈的未来意识,能够从现有观念中看到未来的前景,并进行新的尝试。他的这种正面思维,让松下公司一改销售上的颓势,在市场上收获了巨额回报。
  由此可见,作为个体,只有具备充分的紧迫感与未来意识,才能够避免自己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被淘汰。当然,紧迫感和未来意识并非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养成的。
  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经说:“许多人都认为是生活在现在,生活在当下,其实不然,我们吃饭、工作、行走、写作,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以一种正面的思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自我更新、自我蜕变,不断超越自己,引领自己的未来,才能让自己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被动,主动地迎接工作中的未知挑战。那些“活在未来”的人总会在工作中充满紧迫感、上进心与超前意识,这些思维方式显然更有助于人们取得卓越的成绩。
  美国商界精英鲍伯·费佛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每一个工作日内,所开始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当天要做的事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所有能够带来新生意、增加营业额的工作;第二类是为了维持现有状态,或使现有状态能够持续下去的工作;第三类则包括所有必须去做,但对企业和利润没有任何价值的工作。
  通常,在完成所有第一类工作之前,鲍伯·费佛绝不会开始第二类工作,而在全部完成第二类工作之前,他绝不会着手进行任何第三类的工作。“我一定要在中午之前将第一类工作完全结束”,鲍伯这样要求自己,因为他认为上午是自己最清醒、最有效的工作时间。
  “你必须坚持养成一种习惯: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在规定好的几分钟,一天或一个星期内完成,每件事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如果坚持这么做,你就会努力赶上期限,而不是无休止地拖下去。”鲍伯这样说道。
  他认为,每件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期限,给自己一种紧迫感,以去积极应对来自未来的挑战。
  所以说,不论是从思维的角度,还是从适应职场竞争、更好地生存的角度,我们都应该更具前瞻意识,努力让自己“活在未来中”,处处快出别人一拍。去想一下自己未来的辉煌,并在大脑中描绘出一个清晰的理想蓝图,想象那一天已经来临。这样的话,久而久之,这种梦幻中的蓝图就会真的转变为现实。  你在为谁工作?是为老板工作,还是为自己工作?这是每一名职场中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对这一问题做出不同回答的员工,也将会拥有截然不同的职场表现。为老板工作的员工,大多是一些平庸者,而为自己工作的员工,具备的则是积极正面的思维,他们更容易在工作中取得卓著的成绩。
  一般而言,老板与员工最大的区别在于:老板总是能够把公司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因此他会像爱自己一样来爱公司;而员工则惯于将公司的事情看作是老板的事情,仅仅将之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对于公司在个人心目中的地位,他们既无所谓恨,也谈不上爱。
  在上述这两种不同心态的驱使下,他们的工作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老板,毫无疑问,任何事关公司生存与发展的事,他都会全力以赴地去做,并对公司倾注着自己的全部情感。但是对于员工,他们眼中自然而然也就只有那些公司分配给他们的任务,对于其他所有职责以外的东西,也会条件反射般地以“那不是我的工作”、“这方面的事情不是由我来负责”等借口来推托,并且只在公司上班的8小时之内为公司工作,下班之后就完全将公司事务抛诸脑后了。
  事实上,那些持有“为自己工作”思维方式的员工,是在以老板的心态在对待自己的工作,他们像老板一样时刻尽心尽责,将自己当作公司的主人,无处不挂念着公司事务,因此他们收获的就是事业的成功与生活的富足。而那些怀着“是为老板工作”这种思维方式的员工,他们最终所得到的却仅仅是一份微薄的工资、一个赖以谋生的手段,仅此而已!
  在万向集团的大门上,悬挂着“想主人事、干主人活、尽主人责、享主人乐”这样的大幅标语,万向集团的这一标语倡导的是一种典型的主人翁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将自己视为企业主人的万向人无不在以老板的心态工作,同时也是真正在为自己工作,这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的一种正面工作思维方式。
  好利来创始人罗红在自立门户前,曾经在一家私人照相馆打工做学徒,即便是在这个给别人打工的阶段,罗红展示给别人的也是一种超乎寻常打工仔的敬业与拼搏精神,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学徒,当雇员,而是像老板一样去拼命工作。
  据说,有一天,罗红从照相馆下班出来后,已经凌晨5点了,连他自己都记不清这是自己熬过的第几个通宵了。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他骑着骑着便睡着了,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不久他就连人带车撞在了路边的电线杆上,他被重重地摔了一个跟头,血很快便从腿上流了出来。  这只是罗红众多轶事中的一例,对于罗红的这种拼命精神,老板很快也受不了了。直到有一天,老板找到了罗红的父亲非常惋惜地说:“老罗,你还是把你儿子领回去吧。”
  听到儿子要被人辞退,老罗着急问道:“怎么了?是我儿子表现不好吗?”
  “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他太勤奋了,放在我这里肯定耽误前程,你还是让他自立门户吧!”
  就这样,离开打工的照相馆后,罗红在家人的资助下,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照相馆,这一年他刚17岁。
  如果只是认为自己是在为老板工作,罗红显然不会那么拼命。在罗红的心里,有着这样一种逻辑:自己在工作中奋力拼搏不仅仅是在为老板做嫁衣,更是为自己工作,因为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自己收获的是经验、能力以及得到充分磨炼的意志,这些东西对一个人的远期成长而言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它们是远非金钱和物质所能替代的。
  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像罗红那样具有强烈能动性、主人翁精神的年轻人,想不成功都难,他的自我拼搏精神甚至打动了老板,并让老板做出了怕耽误他的前程而不得不将他赶走的决定。
  到这里,很多人或许会问怎样才能称作是“为自己工作”呢?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进行自我审视,如果你的工作热情和努力不再被工资待遇、他人评价等所左右,从那时起,就是在为自己工作了。
  具备充分的工作主动性,能做到老板在和不在时一个样,是在为自己而努力,无需别人的监视与督促;
  衡量自己得失成败的标准并不是金钱、物质乃至地位上的高下,而是个人经验、素养、能力的提升;
  将工作视为自己生命中美好的事情,而用心去雕琢;
  将工作看成是一种享受和挑战,而不是一件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并时刻去珍惜和赞美它;
  ……
  对照一下自己,如果你和以上描述能够一一对应,那么恭喜你,你是在为自己工作;如果还做不到,那么它们将是你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没有任何借口”,这个观点一直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一条最重要的行为准则,也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因此,在我提拔的所有干部中,我必须挑选不找任何借口完成任务的人。”乔治·巴顿将军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
  1916年,美国墨西哥远征军总司令是潘兴将军,当时巴顿还是他的副官,在执行完一次送信任务后,巴顿将军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有一天,潘兴将军派我去给豪兹将军送信。但我们所了解的关于豪兹将军的情报只是说他已通过普罗维登西区牧场。天黑前我赶到了牧场,碰到第7骑兵团的骡马运输队。我要了两名士兵和三匹马,顺着这个连队的车辙前进。走了不多远,又碰到了第10骑兵团的侦察巡逻兵。他们告诉我们不要再往前走了,因为前面的树林里到处都是维利斯塔人。我没有听,沿着峡谷继续前进。途中遇到了费切特将军(当时是少校)指挥的第7骑兵团和一支巡逻队。他们劝我们不要往前走了,因为峡谷里到处都是维利斯塔人。他们也不知道豪兹将军在哪里。但是我们继续前进,最后终于找到豪兹将军。”
  在任务面前,不找借口地去执行,巴顿将军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而在“没有任何借口”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西点培养出来的学员显然也是出类拔萃的。据统计,自建校以来,西点军校先后为美国培养了3位总统、5位五星上将、3700名将军以及无数精英人才。在企业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世界500强里,西点军校培养出来的董事长有1000多名、副董事长2000多名、总经理有5000多名!
  在今天,“没有任何借口”早已不再仅仅是西点军校的办学理念,而是不断被发扬光大、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在职场上,这一理念更是被赋予了独特而又重要的意义。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一理念作为对员工进行考核的一个标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的职场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借口在那些平庸的员工眼里就像家常便饭,它们好像是“理智的声音”、“合情合理的解释”。
  上班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今天家里事太多”等等借口;业务拓展不开、工作无业绩,会有“制度不行”、“政策不好”、“客户难以接近”或“领导没有全力支持”等借口……
  事情做砸了有借口,任务没完成有借口。只要去找,借口无处不在。做不好一件工作,完不成一项任务,都有成千上万条借口可找,抱怨、推诿、迁怒、愤世嫉俗都成了最好的自我解脱。有多少人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了如何寻找一个貌似合理的借口上,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这些借口虽然能让人暂时逃避了困难和责任,获得了些许心理的慰藉。但是,借口的代价却远比寻求到的安适要高得多得多,你也许会因此失去领导对你的赏识,你或许会因此失去同事们对你的信任,你或许会因此失去升迁或加薪的机会,这些都会让你成为领导和同事眼中最不受欢迎的人。
  而不用借口推脱责任带来的结果恰恰相反。“不需要任何借口”地去做事情的员工,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完美的执行力,一种正面思维的力量。这类员工在面对问题与挑战时,总是能够以“没有任何借口”的心态来应对,这种员工也更容易在工作中取得优良的业绩,最终收获到想要的结果。
  因此,我们一定要抛弃这些滋生借口的温床,与动辄为自己寻找借口的这种负面思维方式说“bye?bye”,并不断地告诫自己:你是在公司里为自己做事,你的产品就是你自己,树立自己的品牌是你必须要做的,要结果不要理由。
  在工作中,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努力挑战困难以期达到预定的结果,要么避重就轻推脱找借口。前者可能带来成功,而后者只能走向失败。从本质上说,这也是正、负面思维方式所导致的不同结果。  “太不公平了!苦活累活都让我一个人做,有些人不就是运气好嘛,凭什么总是他们出风头!”
  “在我们这个公司里,就是小人得志,会拍马屁才能当上主管!”
  “工作了这么多年,仍然干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我真是交了华盖运了!”
  “为什么我总是碰见这样抠门的老板?”
  “天天让人加班,又不给加班费,真是倒霉透了!”
  ……
  在办公室里,类似的抱怨之声你一定不陌生,甚至你也有可能说过相同的怨词。不管是哪一种,你是否认真地想过:这样的抱怨有用吗?值得吗?它们能改变你的不利处境吗?
  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据心理学家的统计,在影响人们成功的几大因素中,心态是排第一位的。而且,人的语言和心态又是互相影响的,而抱怨的习惯,就是用自己的语言不断地给自己的心态进行负面的暗示和强化,不断说服自己并“相信”自己就是一个失败、无能的人。实际上,正是你的抱怨在让你看起来越来越失败。
  富兰克林说:“我未曾见过一个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所谓的命运击败的。”抱怨只会放大人们的痛苦,这是一种应该摈弃的负面思维。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思维方式,坦然地面对既有的种种不如意,反过来去感恩目前所拥有的一切,这样,你将会发现另外一番天地。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孤身落难荒岛的鲁滨逊,在面对未卜的前途时,并没有去抱怨。他理智地列了两张清单,一张列出他所面临的困难,另一张列出的是值得自己去感恩的事,也就是感恩清单。其中一张清单上列出的是他现在所有失去和缺乏的物品,在另一张清单上列出的则是现在他所拥有的一切。
  经过对比,鲁滨逊吃惊地发现,自己拥有的资源原来是如此丰富,最终正是感恩清单让他重获生存下去的勇气。而在这种勇气以及感恩心理的支撑下,在28年后,鲁滨逊终于离开了荒岛。
  这就是感恩清单的力量。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列一张感恩清单,从此开始,它会改变你的能量。”是的,这种能量是强大的,有这样一段话:“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谢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智慧;感谢拒绝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努力奋进;感谢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爬起来的能力;感谢讥讽你的人,因为他送给你更加完美的理由;感谢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指导你独立自主;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在面临困境甚至是绝境时,我们不要去想我们失去了什么,缺乏什么,而应该用充满生的渴望来想我们现在还拥有什么,并去感谢所拥有的一切。当你真正具备了这种心态的时候,你会发现现实中可供你去感谢的人和事是如此之多。
  第一,你要去感谢老板、感谢公司。
  有位父亲告诫刚踏入社会的儿子:“若遇到一位好老板,便要忠心为他工作;假如第一份工作就有很好的薪水,那算你的运气好,要努力工作以感恩惜福;万一薪水不理想,老板也不太好,就要懂得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技艺。”  感谢老板,因为他给你提供了一份工作,并且容忍你的幼稚,等待你的成长,等待你从一名青涩的职场新人成长为一名职业精英,为你的每一次错误付出代价。感谢他对你的信任,感谢他给了你这份工作,感谢他让你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一位职场成功的员工说:“是一种感恩的心情改变了我的人生。当我清楚地意识到我无任何权利要求别人时,我对周围的点滴关怀都抱强烈的感恩之情。我竭力要回报他们,我竭力要让他们快乐。结果,我不仅工作得更加愉快,所获帮助也更多,工作更出色。我很快获得了公司加薪升职的机会。”
  那些存有感恩心的员工,即使离开原来的单位、原来的老板,他们仍然会对之交口称赞,而绝不会有任何的诋毁。
  第二,你要去感谢同事。
  哈佛大学毕业的华裔张小姐就业于美国邮政服务公司,与她相处过的同事都对她的微笑、善良和勤劳有深刻的印象。几乎每一个和她相处过的人都成为她的朋友。
  有人不解,就问张小姐有什么和人相处的秘诀。
  “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份工作,有很多友善的同事,上司对我的要求很严格,但是私人生活方面对我却很照顾,所有的这一切,我都铭记在心,对他们心存感激。”
  “一直带着这种感激的态度去工作,很快我就发现,一切都美好起来,一些不快也很快过去。我工作得很顺利,大家都很乐意帮助我。”
  张小姐无疑是那种具备正面思维的最睿智的员工,她懂得去感激自己的同事和上司,而她的感恩,她的善意,同样会得到来自周围的同样回报。因为,同事更愿意帮助那些知恩图报的人,上司也更愿意提携那些一直对公司抱有感恩心情的员工,因为这些员工更容易相处,对工作更热情,对公司更忠诚!
  工作就是这样,你对同事感恩,与他们友好相处,他们自然也会同样喜欢你,你们会组成一个强大的工作团队,共同获取成功。
  第三,你要去感谢家人。
  人在工作中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只有取得家人全力的支持,你的事业才会更上一层楼。
  日本推销大师原一平就把他的成功归根于他的太太久惠。他认为,他的推销工作是夫妻共同的事业。所以每当有了一点成绩,他总会打电话给久惠,向她道喜。
  “是久惠吗?我是一平啊!要向你报告一个好消息,刚才某先生投保了1000万元,已经签约了。”
  “哦,太好了。”
  “是啊,这都是你的功劳,应该好好谢谢你啊。”
  “你真会开玩笑,哪有人向自己的太太道谢的?”
  “这是应该的嘛。我还得去访问另外一位先生,有关今天投保的详细情形,晚上再谈,再见。”
  学会和家人分享成功的果实,是取得家人支持的一个妙方。有了家人的爱和支持,也会让你的成功变得有意义。
  最后,你也要学会感谢自己。
  自己是个人工作的核心,也是取得所有成绩的主体。因此,你在感谢所有人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感谢你自己。
  感谢自己为工作付出的努力,感谢自己的坚持和毅力,感谢自己没有虚度光阴,感谢自己取得了一流的业绩。感谢自己,才能让自己变得更美丽,让家人更幸福,让同事更成功,让企业更强大。  国外曾有一家报社举办了一次有奖征集活动,题目是“在这个世界上谁最快乐?”后来,他们从数以万计的答案中评选出的四个最佳答案是:
  作品刚完成,自己吹着口哨欣赏的艺术家;
  正在筑沙堡的儿童;
  忙碌了一天,为婴儿洗澡的妈妈;
  在进行了复杂的手术之后,终于救了危急患者一命的医生。
  我们再来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天,一位乘客上了一辆出租车,他要去见一位客户。
  这位乘客刚一上车,司机便满脸笑容地转过身来,以一种轻快愉悦的声音问道:“先生,您好,请问要去哪里?”
  真是一种真诚而难得的亲切,乘客心中尽管有些奇怪,但还是感觉很温暖,随即告诉了他目的地。
  司机笑了笑说:“好,没问题!”
  然而车子刚起步,便遇上了堵车,车子堵在队伍中动弹不得。然而,司机却手握着方向盘,开始轻松地吹起口哨哼起歌来。
  这位乘客也放松了下来,问他:“看来你今天心情不错嘛!”
  司机听后微笑着说:“我每天都是这样啊,每天心情都很好。”
  “为什么呢?”乘客反问他,“大家目前不都说生活太累,挣钱太难吗?难道你没有这种忧虑?”
  司机微笑着说:“没错,我也有家,有孩子要养,所以每天的工作时间也就不得不延长了。不过,日子还是很开心的,因为我有一个秘密……”
  看到乘客好奇的表情,司机接着说:“因为面对不理想的现实,我总是习惯换个角度来想事情。比如,我觉得出来开车,其实就是客人付钱请我出来玩。像今天一早,我就碰到像你这样花钱请我随你到郊外‘游玩’,还让我客串当司机的人,这不是很好吗?等到了郊外,你去办你的事,我就正好可以顺道欣赏郊外的景色,抽根烟再走啦!像前几天,我载着一对情侣去一个大水库看夕阳,他们下车后,我也下来休息,欣赏美景。反正来都来了嘛,更何况还是工作赚钱两不误,何乐而不为呢?”
  那位乘客听后,如同醍醐灌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真幸运,因为他从司机那里领略到了一种对待工作的新态度,那就是将工作作为一种乐趣,选择了快乐工作就等于选择了快乐生活。
  你是为成功而快乐,还是因快乐而成功?
  如果你的回答是前者,那么你是个负面思维者;如果你的回答是后者,那你就是一个正面思维者。
  美国最新的心理研究指出,快乐是成功之母。无独有偶,我国著名作家余秋雨也这样说过:“都说成功了人才快乐,我说人是因为快乐才成功的,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不去刻意追求成功的人。”
  现实中,很多人常常认为只要准时上班,按点工作,不迟到,不早退就是完成工作了,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去领工资了。而有着负面思维的人,更是把工作看成是人生中的一种负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谋生手段。无论是哪一种人,都会使工作死气沉沉地被动完成。这种工作态度不仅无益于工作的高效顺利完成,而且也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其实,工作就是工作,它永远不可能像休闲度假一样充满了新奇和喜悦,关键是你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善于在工作中寻找并创造乐趣。具备正面思维的员工,就像那个快乐的出租车司机一样,无不将工作当成一种乐趣。他们为工作投入全部激情,勇于尝试,这时所有的困难都会变得轻松起来,工作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一种快乐和享受。与此同时,他们在心情愉悦的同时,也能将工作做得更出色,做得让公司、让老板、让客户都更满意。  看看周围,数不胜数的人在工作岗位表现出来的都是诸如“工作热情不高”、“工作疲于应付”、“工作难有创造性”等不尽人意的现状,总是习惯把工作看作是为别人打工,替别人办事。持有这种心态的人自然会将工作当成一种任务、一种负担甚至是负累。
  其实,人的一生大多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以一个人的每一天来计算,每天有24个小时,其中8小时我们用来睡觉,8小时用来工作,剩下的8小时是由早上醒来后到上班的时间、午休、傍晚的时间拼凑起来的,是工作之余被割裂的“生活时间”。一般情况下,由于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关系,后两个8小时的时间往往还会被重新调配。因此,工作与生活时间的大致比例应该是“10小时:6小时”,甚至是“12小时:4小时”。这样一来,一天24小时中,我们能被用来“生活”的时间只有4~6小时。可见,人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其中的最佳时光,都是在工作,也就是被我们当作了“负担”而在承受中度过的。
  如果你一直都以这种负面思维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么你的生活就太可悲了,聪明的人是不会将工作单纯地视为工作。
  有个英国记者到非洲的一个部落采访。
  这天是个集市日,当地土著都拿着自己的特产到集市上交易。这位英国记者看见一位老太太在叫卖柠檬,虽然并无多少人光顾,但她总是一脸笑容地打量着从她摊前走过的每一个人。记者见老太太一上午也没卖出几个柠檬,动了恻隐之心,打算把老太太的柠檬全买下来,好让她能高高兴兴地回家。
  当这位记者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太太的时候,老太太的话却使记者大吃一惊:“都卖给你?那我下午卖什么?”
  贩卖柠檬的老太太虽然目不识丁,却能了解工作的真谛。对老太太而言,贩卖柠檬就是她的工作,而在一般人看来,她完全可以及早卖完,回家休息。但她却没有这样去做,为什么?因为在她的眼里,工作就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纯粹用来赚钱的。
  爱迪生就曾这样说过:“在我的一生中,从未感觉是在工作,一切都是对我的安慰……”爱迪生的意思很简单,工作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如果将它当成苦役,生活显然将无乐趣可言。不要抱怨工作,如果觉得工作太枯燥,最容易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改变一下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多投入一些热情,将工作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这个道理不仅普通的老妇人懂得,成功者更是将其奉若圭臬。  是啊!我们每个人每天去工作,为的自然是能够赚足够多的钱来贴补自己的生活所需,但如果因此而纯粹为钱去工作,那么工作自然也会变成生活的一种负累,而这种负累会波及我们的一生,我们怎能不为之感到厌烦、痛苦?所以,转变思维方式是必要的,只有那些将工作当作一种乐趣,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人,才能得到工作的回报,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因为,在他们眼里,工作是生命的一种必须,是生活快乐的最大源泉,而不是人生中的一种苦役。
  Keith是一个看似很普通的美国青年,他在工作中给人的印象总是沉默,踏实,向上。别人说笑话时他总是像背景一样坐在位子上默默地跟着笑。他的同事们也没有看出他有任何特别之处。
  但随着和同事们交往的深入,Keith给同事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惊讶。第一次是在一个国庆日,Keith请几个同事去他家在落基山脉上的牧场去玩。那是一片三十英亩的大宅院,这一次,同事们才终于知道Keith的父亲正是他们所在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财富排名前五十名公司的董事长),知道这个消息时同事们每个人都对Keith瞪大了眼睛,但他睁着比同事更大的眼睛笑着说:“为什么要睁这么大的眼睛?知道了我是我爸爸的儿子,我们同事之间的关系会不一样吗?”
  Keith让大家第二次吃惊是在一年后,一天下班前他突然对大家宣布说:“今天是我上班的最后一天。我已辞职,秋季开学时我又要回学校上学了。”
  他这样一说,同事们自然想到了他可能要前往州立大学的商学院去进修,以便将来继承家族的事业。可他却神秘、半带调皮地说:“我要去社区学院读烹调。”
  “可是你学烹调,以后想做什么呢?”
  “学烹调自然是要去做厨师啦。”Keith自然地答道。
  四年后,当大家再次见到Keith时,他真的在丹佛一家牛排店做了厨师助理。见面时他很幽默地指着他头上的长筒白帽,脸上闪着灿烂的笑容:“戴着这个我很帅吧?”他一脸的自豪和自信,看起来真是很酷。
  快乐和幸福都是一种心态,家庭背景显赫乃至继承家业,对Keith来说这只不过是物质上的赢家,物质上的丰富,并不一定能保证心灵的轻松与愉悦。因此他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厨师职业,显然后来Keith也真正从这一让人看起来不起眼的职业中获得了满足感与职业快感,因为在他的思维中,工作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人没必要选择一些虽然看似让人羡慕但自己却不喜欢的职业。
  歌德曾经说过:“把生命看得过分严肃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早晨时没有新的快乐,而在晚上又没有快乐的希望,这样一天天过下去,人生又有什么价值呢?”在贫穷中生活可能离快乐、幸福很远,拥有了金钱财富,离快乐、幸福仍然很远。为什么不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呢?把工作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生活方式,不那么功利,不那么金钱至上,在自己幸福的同时,也感染他人一起快乐,这样不是很好吗?  自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又是一个不得不谈的问题。人人都知道自信是一种应当拥有的正面思维方式,但还是有很多人总是对自己不自信。试想,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又怎能让别人去相信你呢。反过来,那些自信的人更容易有所成,也更值得信赖。
  汝南人王俊,字子文,年轻时曾得到过著名党人范滂的赏识。曹操当时和王俊的关系特别好,而王俊也很欣赏曹操的才能。袁绍、袁术的母亲去世后,归葬汝南,有三万人参加了吊唁活动,曹操、王俊也前去参加了。曹操看了袁绍兄弟在治丧活动中的表现,十分不满,就悄悄对王俊说:
  “天下就要大乱,大乱的罪魁祸首肯定是袁绍兄弟二人。想要安定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首先应当除掉这两个人。”
  王俊不仅赞同曹操的看法,还进一步对他说:“能够安定天下的人,除了您还有谁呢?”
  曹操听了,十分得意,但也深以为然,他直视着王俊,两人不禁相视大笑。
  面对王俊的夸赞,曹操不仅不予反驳,反而脸不红心不跳,欣然接受对方的称赞。这其中折射出的是一种舍我其谁、睥睨天下的王者气度。事实上,曹操也一直自信自己是一个非同寻常、能做大事的人。公元211年,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自信心强是曹操成功的秘诀之一。在现实交往中,没有人会喜欢那种软弱、不果断、不自信的人,这种人办事时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乎什么或要干什么。美国作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很多人说“我腼腆、我胆小、我不如别人、我有缺陷”之类的话,其表现在于对自己的学识、品质、能力等评价过低,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从而导致自惭形秽,造成心理脆弱。这些人谨小慎微,多愁善感;畏畏缩缩,瞻前顾后;郁郁寡欢,使身心皆疲。这些状态会使人陷入恶性循环,意志被磨灭,信念追求被冲淡,身心健康被摧残,工作爱情遭遇挫折,生活失败,从而使人愈加地陷入悲观哀怨的泥潭无法自拔。所有以上这些症状的根源都在于缺乏自信。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其他场合中,自我感觉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他人对你的看法。如果你不够自信,自己首先就矮了三分,更不要奢求对方给予你足够的重视、尊重。拥有自信,是决定自我能否与对方平起平坐最基本的因素。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不错,人活着,理应具备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与气势。惟其如此,才能使自己容光焕发,让整个人都为之改观,气质会更优秀高雅,进而产生一种可在不知不觉中感染、打动人的魅力。  目标,就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完成特定任务或工作,达到希望达到的目的。在工作中,目标就好像是一盏海上照明灯,指引着人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的人,就如同行走在黑漆漆的海面上,不知将生命之船开往何处。因此,在工作中你应该树立正面的目标思维,也就是要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否则,你的职业生涯将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很容易步入歧途。
  目标能使人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使命,确定工作目标未必会使你取得非凡的成就,但是却可以提高你成功的概率。在工作中若没有目标,就很难有所收获。一位人力资源总监这样说:“普通的职员心中有目标,就可能会成为创造奇迹的人;而心中没有目标的人永远都会很平凡。”软银总裁孙正义就是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在19岁那一年,孙正义制定了自己的50年工作目标:
  30岁以前,要成就自己的事业,光宗耀祖!
  40岁以前,要拥有至少1000亿日元的资产!
  50岁之前,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60岁之前,事业成功(营业规模至少一兆日元)!
  70岁之前,把事业交给下一任接班人。
  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孙正义一直都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当他还在上学的时候,就曾勾画了40个公司的雏形,并设计了一个50年创建公司的计划,如何筹集资本,如何把发明创造传下去。虽然当时这么想,但他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干哪一个行业。
  在1979年前后,孙正义还是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学生,当时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就学。为了娶他的女朋友优美,孙正义开始考虑如何赚钱。
  有一天,孙正义表情严肃地对优美说:“我决定不再花家里的生活费了!这意味着我可能连自己都养不活了。”优美听后,吓了一跳,睁圆了两只大眼睛。正义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他早就要娶优美,但是结婚的前提就是必须要能养活家人。
  随着对伯克利分校的日益熟悉,孙正义的生活也变得轻松起来。有了充裕的时间,他开始思索,有没有这样的工作,一天只做5分钟,一个月赚100多万日元呢?
  这简直异想天开,朋友们听到后都笑话他,如果是贩卖毒品的话,倒有可能,但在旧金山,谁都知道这太危险了。当然,孙正义对贩卖毒品毫无兴趣。在美国,日本留学生的打工机会仅仅是在餐馆洗盘子、扫大街之类的体力活,或者是一些不正当的工作。体力终归是有限,而脑力劳动则是无限的。与众不同的孙正义正是准备从这里来进行突破。
  既没有资本又没有关系,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赚钱目标呢?有一天,孙正义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申请专利这个方法,然后靠卖专利赚钱。  孙正义虽然喜欢发明创造,却从未接触过发明专利。他必须尽快弄清楚什么样的发明才能成为专利以及专利的技术含量,然后才着手实际的发明。
  孙正义给自己规定一天想出一个发明后,便开始每天在发明簿上用英语记录发明创意,日积月累,居然写出了250多个发明。其中有一款袖珍翻译器,他还雇了一个教授制造出翻译器样机,然后申请了专利,以一百万美元的价格,把翻译器卖给了Sharp公司。至今Sharp公司仍把翻译器的技术应用在其Wizard个人电子管理器中。
  后来,孙正义这样评价过自己的成功:“一旦下决心成为第一,便积极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迈进,这是我个人的工作信条。”
  目标,就像是一道分水岭,它能够轻而易举地将那些资质、能力相似的人分化成少数的精英人物与多数的平庸之辈。那些有着清晰目标的人,往往能够掌握自己的前进方向,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后者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所从,随波逐流,枉度一生。而当一个人坚定地向目标迈进时,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当一个人在工作中下定决心、明确目标之后,就很难再有什么因素能阻止他达到目标。因为人一旦有了成功的渴求,就会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并为之拼搏。而对于那些决心去攀登高峰的人,总能找到前进的道路。
  当然,要确定明确而合理的目标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目标要有可信性。那么目标应当对谁有可信性呢?当然是你自己。别人信不信不重要--你自己不相信,就无法实现。
  第二,要清楚地界定目标。
  如果你的目标含混不清,等于没有目标,只是愿望而已。目标必须明确,愈清楚愈好。不要写“我要赚大钱”,而要明确“我要赚××(数额)”。加上期限,比方“年底前”,这样才是明确的目标。至于如何赚,赚到钱后要买什么……统统要写清楚。
  第三,需要有强烈达到目标的欲望。
  不只是想要,而是“热切”的欲望。一旦你为自己的工作设定了明确而合理的目标,你将会展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工作状态,你内心深处那个勇敢、坚定、执着、不畏困难与挑战的自己就会走出来,从而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去迎接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核心能力,简单来讲,就是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指相对于大多数人的优势所在。
  “核心竞争力”一词首次出现在1990年,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篇标志性文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的,文章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在某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
  套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个人核心竞争力可以作如下解释:它是指个人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是其立足社会取得成功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格和知识经验技能,这些竞争力可能存在于各行各业中,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厨师。
  瑞士日内瓦一家五星级大酒店里面有个小厨师,看起来非常憨厚,平时表现出来的是一副与世无争的态度。在酒店里,谁都可以对他吆三喝四,但他对此并不在乎。而且,他本人看起来也没什么突出的优势和长处,也做不了什么上得了大场面的拿手菜,因此,在后厨里面,他经常被当作下手对待。
  他具备唯一的一个优势,那就是他会做一道非常特别的甜点:将两个苹果的果肉都放进一个苹果中,这样一来,合二为一的苹果就显得特别丰满,可是外表上看,根本看不出是两只苹果拼起来的,浑然天成,果核也被他巧妙地去掉了,吃起来特别香甜爽口。
  后来,他做的这道甜点被一位长期包住酒店的贵妇人发现,她品尝后,十分喜欢,并特意约见了做这道甜点的小厨师。贵妇人虽然长期包了一套最昂贵的套房,一年中也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这里度过,但是,她每次到这里来,都会指名点小厨师做的那道甜点。
  这家酒店,由于不断进行经营风格上的调整,因此几乎每年都要裁去一定比例的员工,遇到经济低迷的时候,裁员的规模会更大。然而,不起眼的小厨师却年年风平浪静,能够稳坐钓鱼台,就像有特别硬的后台和背景。后来,酒店的总裁告诉小厨师,那位贵妇人是他们酒店最重要的客人,而他也是酒店里不可或缺的人,因为只有他能够满足客户的独特需求。
  这就是拿手绝活的力量,会做独特的甜点就是那个小厨师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它能让一个看似普普通通并无长处的员工变得不可替代。因为,小厨师所具有的是别人并不具备的能力与资源,这是他在职场存在的一个合理而又充分的理由。
  当然,核心能力并不仅限于烹饪做菜,它还包括“超强的技术研发能力”、“超强的管理能力”、“超强的鼓动力”、“深厚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等。也就是说,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更多的是指一种综合能力,而不是一两项工作技能。而且,你除了要有大家都具有的能力之外,还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有老板喜欢、需要和看重的价值,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为物以稀为贵,物质只有体现出稀缺性,才能提升其价值,所谓的稀缺性就是你的不可替代性,不可或缺性,如果你所扮演的只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随时可被替换的角色,随便一个人都能取代你,你将会在职场中被逐渐边缘化,没有什么稀缺性,意味着你的价值也大打折扣。
  因此,作为一名员工,应该有打造自己核心能力的意识。在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之前,你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你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随后再考虑到自身的兴趣、价值观、能力、市场需求等各方面因素,找出它们与职业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为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其次,一个员工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为公司和老板创造价值,必须向他们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得到他们的信赖和认可。
  此外,在个人的核心能力中,也不可忽视人格魅力的力量。如果只具备独特的专长,却人格低下,也是无法获得持久竞争力的。正如著名学者温元凯所说:“小胜在于技巧,中胜在于实力,大胜在于人格。”因此,只有把人格和专长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打造好自己的个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企业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根本原因是它打造出了值得信赖的品牌,并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品牌正变得无处不在。台湾意识形态广告公司执行创意总监许舜英曾经对品牌做过一段这样的评论:“60年代是个品牌。AbbeyRoad是个品牌。普罗旺斯是个品牌。阴谋论是个品牌。禅定是个品牌。强调无品牌也是种品牌。”
  品牌效应对于职场中的个体也是一样的道理,要想获得成功,也应该像经营品牌一样经营自己,创建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
  日上午9点,深圳会堂,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届股东例会召开。
  座无虚席的会场上,一位股东站起来向万科创始人王石发问道:“请问王石先生,您自己买了多少股票?”
  王石不急不忙地从西装口袋内侧掏出一张认股权证说:“我个人存款一共25000块钱,取出20000块钱买了万科股票。”随即,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当场有很多人都买了万科的股票。
  要知道在当时,股票仍是新生事物,大部分人仍是心存疑问而观望之。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看重公司品牌,更看重个人品牌,比如万科老板王石的选择。
  在投资者眼里,王石的个人品牌显然是响当当的,是值得信赖的。当然,王石的这种个人品牌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源自于日常的不断正面强化以及以身示范。
  相对于王石,国内房地产界的另一位知名人士潘石屹也懂得像经营品牌一样经营自己,主动打造个人品牌。
  有一次,有人采访潘石屹时,问他:“用‘潘石屹’来营销SOHO的做法,据说是源于唐老鸭,这种策略第一次让你品尝到甜头是什么时候?建外SOHO?”
  潘石屹说:“中国房地产曾有一股CI风潮,设计师在我的名片上设计了一个穿着唐装的漫画潘石屹,后来就成了LOGO。一个活生生的人总比一个标志好,这就成为了公司的标志。后来很多记者就说你行吗?我就说你看米老鼠和唐老鸭就是两个品牌标志。”
  潘石屹又补充道:“很多时候人们做品牌都是基于自己的想象,而不太关注客户的想象。像接待客户买房子,我们过去大概99%是期房,房子还没建好就销售,因此客户最关心的就是你的老板是谁,他关心的是你会不会把我的钱骗走了。所以这个市场上缺什么东西,你就提供什么东西,人家缺的就是想了解老板的真实背景。最失败的就是,打不动顾客的心。”
  这就是个人品牌的魅力,《定位》一书的作者里斯·特劳特就曾发表过这样的感慨:“打造个人品牌就是要在别人心目中唤起更好的感觉。”  除了这些精英企业家,我们还看到某些“打工皇帝”的年薪往往达到令人咋舌的天价,而一些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也常常是众多企业竞相追逐的热门人选,这些人都是成功打造了“个人品牌”的典型。
  在人才至上的时代,每一个职业人士,包括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也应该树立“像经营品牌一样经营自己”的理念,去打造、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这是必然的趋势、时代的要求和明智的抉择。
  要知道,个人品牌并不是名人的专利,事实上,它是一种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彼得·蒙托亚和蒂姆·梵德荷在他们合著的《你就是品牌》一书中便试图更新人们的思维误区:“个人品牌打造的微妙和力量使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这只是那些有经纪人和曝光度的富人的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想想看,那些身价百万的产业名人最初是怎样成名的呢?他们在自己还默默无闻的时候就打造了自己的品牌。”
  只要你具备了“像经营品牌一样经营自己”的正面思维方式,那么打造个人品牌也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对于打造个人品牌,格林豪泰连锁酒店副总裁韩毅这样建议广大职业人士:“要像维护公司品牌一样维护自己的名字,永远不要做有损自身品牌的事情,不要让它背上恶名,不要让它成为小气、轻诺、贫乏的代名词,让它时刻保持着力量、诚信和热情!”
  应该怎样去打造个人品牌呢?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要具有树立个人品牌的强烈意识。只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才会努力实现它,因此不妨将其作为个人职业规划的一个核心目标。
  其二,要成为所在领域中的出类拔萃者。因为,如果你没有超常的能力、水平和技术,将不可能脱颖而出给人留下印象,个人品牌也将如同空中楼阁一样没有赖以存在的根基。
  其三,努力坚持职业操守,恪守职业道德,以诚信为本。不要仅仅为了金钱而工作,而是去谋求更大的发展。同时也要努力工作,保守商业秘密,进行公平竞争。
  其四,将打造个人品牌的努力诉诸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并长期坚持下去。
  其五,要适当地进行个人宣传,巩固公众印象,确立个人品牌。但切忌刻意炒作,而应顺其自然,实事求是。  “我在一个美国公司的办事处工作十年了,现在已经没有当初的激情了,也学不到什么新东西,不知该去该留,也不知该选择什么新职业”一位外企职员不知道何去何从。
  “待业好几个月了,学历背景很好,工作经验太少,性格比较内向,学的东西太偏理论。找了很久的工作,好的公司工作面试总是出问题,一般性的工作,对方嫌我学历背景太好很容易跳槽。”一位毕业于名校的女硕士为自己的工作苦恼不已。
  曾为某企业高级职员的林先生也为自己的处境黯然道:“从来没有觉得这么沮丧过,两个多月前,我被公司裁掉了,之前我的月薪达到了5000余元,猛然间变成了无业人士,心里实在是够悲哀的。周围亲友都鼓励我,重新找工作应该不难,毕竟自己在本行业做了这么久,也算比较有经验。谁知找工作这么长时间来,陆续接到的面试通知不少,参加面试的企业也不下十家,但至今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去处--要么对方开出的条件太低,要么条件不错的人家看不上我。唉,难道我以前的高薪,只是‘泡沫’?我在人才市场上根本就不值钱?我觉得自己已经没有勇气去找工作了,真不知怎么办才好。”
  ……
  如果你身处就业困难、职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对上述现象一定不会陌生。在这些职业人士或准职业人士苦恼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词--高不成,低不就。
  在择业或跳槽过程中,只要走进职场,不少人都是抱着“高成”的念头。这种想法本也无可厚非,只要你真正握有“金刚钻”,就真正能够揽到自己想要的“瓷器活”。但问题是,除了一部分人有雄厚的实力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具备高水平、高能力,有的只是心高气傲,因此才会处处碰壁,才会导致“高不成,低不就”这一结果。
  如果你一味地在“高成”上面钻牛角尖的话,那么你将始终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归根结底,这是一种思维上的误区。与其在这种负面思维所带来的恶果中苦苦挣扎,不如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树立一种“高不成时不妨低就”的正面思维,这样你将会在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迷途中,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要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单位的人才结构都是呈金字塔形的,因此不可能人人都坐上高职位。通过竞争凭自身的过硬本领求得高职位,固然值得庆贺,但假若一时难以获得机会,求高不成,那就不妨灵活一些。退而求其次,主动低就一级,那样自己也能有个更为宽阔的空间和能量积累机会。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这个道理。  在就业机会越来越珍贵的今天,只要用人单位能够用己所长,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退一步讲,有时甚至只要能够有一个能供自己展示的岗位,那么无论是高就或是低就,都是很正常的。
  某著名汽车制造公司招聘员工,几个名牌大学汽车制造专业的毕业生结伴前去应聘,但由于自恃甚高、眼高手低,结果一个个都铩羽而归。与之相对的,另一个靠自学成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修理工却马到成功,当场签约。
  其中原因很简单,大学生们只想坐办公室,而这名工人则是自愿到生产一线上去。他的理由有二:一是初进这种现代化大公司,谁都得先去一线见习,与其被动下放锻炼,不如主动去当工人;二是自信比其他工人更具理论基础和发展潜力,在现代化管理的人才选拔机制下,相信自己早晚也能被提拔。
  修理工的这种思维方式,使他不但容易择业成功,而且日后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他的经历给我们的启发是,在“高不成”的情况下,不妨去“低就”。如果你一味地在“高成”上面钻牛角尖的话,那么你将始终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接到一封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的信。年轻人信中说,他想到美国西部当一名新闻记者,无奈人地生疏,于是请马克·吐温帮忙。马克·吐温在回信中为这个年轻人设计了一个“三步走”方案:首先,是向报社提出,不需要薪水,只想找到一份工作;接下来,努力去工作,默默地做出成绩,然后提出,如果报社能给相应的薪水,我愿意留在这里;最后,一旦你成为有经验的业内人士,自然会有更好的职位等着你。
  这个年轻人按照马克·吐温的指示去做了,结果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且在不久后果然成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专业人士。
  在故事的开始,“不需要薪水,只想找一份工作”,完全不计较工资报酬,可以说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低就”了。但是,由此获得一个工作平台,既可以从中获得经验与资历,又可以借此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这一正面思维方式是值得所有职场人士去借鉴的,不要漠视和放弃起始阶段的“低就”,因为倘若不踏上这个起点,你将会永远原地踏步,那将会让“高成”真的变成可望不可即的空中楼阁了。  “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相信这个问题困扰着不少的职场中人,有人将它们混为一谈,实际上,二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干一行,爱一行”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念,但现在似乎已经找不到这种“螺丝钉式”的奉献精神了。相反,“干一行,怨一行”的情形却比比皆是,相当多的职场中人都感觉到工作不满意,就连微软的员工都说:“忍受微软,就是忍受每天工作12小时、每周工作6天的生活。”
  正因为如此,有很多人对“干一行,爱一行”这一观念提出了质疑,其中一个最广为人知的反对者是盖洛普咨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资深战略顾问方晓光,他曾明确指出:“干一行、爱一行是基于一个不太正确的假设‘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下决心,干一行,爱一行,一边磨,一边爱,它总有一天会成针。其实即使下了很大工夫,经年累月磨成的最多是一根粗糙的针,是不能够用来绣花的。可是我们在要求铁杵磨针时,既不关注直接成本,也不关注机会成本,同时还忽视了,铁杵并不值得磨成针,因为社会也需要铁杵。我们需要重新界定人性,就要承认我们天生是不一样的,你是铁杵我是针,你和我一样可贵,你当一流铁杵,我当一流针,而不去做那种错位的无效劳动。”
  一句话,方晓光的主张是要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做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工作,也就是“爱一行,干一行”,这一思维方式在现实中有着不少的例证。
  吴军,今年29岁,原为某商贸公司的经理,现为某会计事务所资深注册会计师,我们来看看他的自述。
  我是学财会专业的,26岁那年考上了注册会计师,当时是我们事务所里最年轻的会计师。日子过得很顺利,我也很喜欢这份工作。后来,我有一个朋友推荐我去一家商贸公司做人事经理,禁不起高薪的诱惑,而且我也很想尝试一下全新的工作。就去了。
  但是做经理人的那段时间,我十分苦闷。困扰我的倒不是繁重的业务,而是内务管理工作。我承认,这是我个性的弱点,不善于管理人、支配人,尤其是对待熟悉的人。与同事在一起我始终无法把自己放到管理者的位置上。与“管理”他们相比我更愿意与他们合作。但是有些人、有些事缺少管理是不行的。每当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我总是倍感为难,不知该如何下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濒临危机的动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