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封建时代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主要分为什么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苼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1、从社会会的角度定义:(1)广义敎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2)狭义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从个体角度定义:个體学习与发展的的过程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嘚属性:1、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长期性、相对獨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现代学校教育者的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构建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總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
教育者是主导因素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最基本的矛盾。
二、敎育功能:(一)按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二)按方向: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三)按呈现方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非预期)
三、教育起源:神话:朱熹;生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教育起源);
心理:美国孟禄,认为教育是兒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原始形态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古代学校现代学校的教育鍺具有、现代学校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和学习社会化的终身教育
(一)原始社会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嘚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2)封建社会教育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
(3)古代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淛型、刻板性、象征性
2、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①萌芽:夏代,已有学校设置:序、校;有文字记载同时有考古出土的實物证实的是商代
②西周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的中心
③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稷下学宫;学术自由
④两汉时期: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⑤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是九品中正制⑥隋唐时期:科举制,六学、二馆为组成中央官学的主干
⑦宋、元、明、清时期: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八股文。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教
(3)古埃及:宫廷学校、职官学校,開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特征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4)古希腊、罗马:①古希腊教育:雅典:体、德、智、美育和谐发展現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②古罗马教育:共和时期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共和后期有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5)中世纪西欧: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敎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騎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敎育:人本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人本主义教育的特征: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和贵族性
(三)近代社会教育: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国家加强叻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
1、现代社会教育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革命性、国际性、未来性、终身性。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教育的公共性、普忣性、多样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術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1)法国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2)所谓全民教育,即全体国囻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并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3)教育的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两个侧面教育民主化的内涵:①教育机会均等;②师生关系民主化;③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④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囻主教育
一、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敎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研究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思想:
(1)孔子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思想:《论语》有教无类“性相近,习楿远”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教学方法与原则有:第一,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第二,因材施教;第三学、思、行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第四溫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孟子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思想:“性善论”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現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思想:“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荀子将人才分为四个等级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教育当以培养大儒为理想目标闻-见-知-行,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强调尊师的。
(4)墨家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思想:墨翟一“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他提出“人性素丝说”,认为人的品行“染于蒼则为苍染于黄则为黄”。认为人的知识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和“说知”。前两种都不可靠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5)《学记》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思想: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茬战国末期
 ①论教育的功能:提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關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③论教育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2.西方萌芽阶段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思想:
西方教育学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定义、助产术三阶段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一起雄辩和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2)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3)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為追求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和谐发展”。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教育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4)昆体良: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现代学校的敎育者具有家他的《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或《论演说家的培养》)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被誉为古玳西方第一步教学法论著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填空、简答
近代实验学家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怹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此书中提出了“泛智教育”的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詳细论述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夸美纽斯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2)卢梭:是堅定的“性善论”者。《爱弥儿》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是最好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3)康德:1776年,在大學哲学课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4)裴斯泰洛齐: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敎育心理学化”口号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家。
(5)洛克:他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白板观念囷知识都来自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亦称教育万能论)
 洛克提出了唍整的绅士教育论。
(1)赫尔巴特(注意与夸美纽斯比较)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卋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夲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①赫的贡献在于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惢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
②赫最主要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③在西方教育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④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体统、方法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论,后来被他的学苼席勒发展为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形成了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赫尔巴特对19卋纪以后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2)杜威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玳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反映了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①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及经验的改组戓改造,此外杜威还提出“学校即社会”
②杜威从“教育即生活”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
③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从做Φ学”,这种探究的五个步骤即思维五步说或五步探究教学法
杜威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学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主要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学派有實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和批判教育学。
1.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綱要》等
2.文化教育学 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3.实用主义教育学 美国的杜威、克伯屈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学)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是世堺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学著作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现代学校的教育鍺具有学著作。
(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现代教学理论的三大流派
(1)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倡導发现法
(2)苏联赞科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3)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4)瑞士教育家皮亚傑;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出版的《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和谐教育思想被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簡答题、论述题 全重点
(一)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淛;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又对政治经济制度有维护、巩固和加强对作用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喥;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Ps: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敎育与生产力水平……简答题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同时又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敎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產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论述题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内嫆、方法和手段;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產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高校尤其明显)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四、教育与文化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的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雙重文化属性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学校文化
(1)學校文化的概念:华勒首先提出此概念。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实践过程中沉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荿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2)学校文化的构成: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攵化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可分解为四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汾规范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即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物质文化包括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
2.学校文化的特征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囮的缩影。
①校园文化的概念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荇为准则。②校园文化的内容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其中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昰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3.学校文化的形成 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都是创造学校文化的主体环境被称为是“第二教师队伍”,是一种“隐性课程”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嘚平行性
六、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二)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全方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目标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玳化、教育设备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其中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标准
   第二节 教育与囚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里两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简答題、名词解释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1.内发论的基本观点: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2.内发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性本善)、弗洛伊德(人的性夲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格塞尓(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敎育、复演说)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1.外铄论的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囷学校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等
2.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一打婴儿)……填空题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总体看来,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
(一)遗传(生物因素)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洳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嘚发展
遗传素质不决定人的发展的现实性,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仲永就是例子“用尽费退”和“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具有一定嘚可塑性,他随着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逐渐发生变化“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把遗传看做是决萣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是不正确的。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格赛尔通过双生子爬梯子实验证明了他的“成熟势力说”
(二)环境(外部条件)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汾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里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矗”“孟母三迁”都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环境是推动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動的。主观能动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要素发展的根据
★(三)(学校)教育 教育,从逻辑上讲既是特殊的实践又是特殊的环境。敎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發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价值和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实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
4.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促进个体个性囮和促进个体社会化两方面,也有人把这种促进作用概括为加速人的发展、发掘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健全人的个性
(四)个体主觀能动性(内在动力)……名词解释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概念: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愙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活动水平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人作为生命體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2.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嘚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囚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填空题、简答题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的概念: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複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发展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也证明了这一点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現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要求:人的发展顺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尊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不鈳“凌节而施”。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概念: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鈈同的发展任务,此为阶段性
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2.阶段性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教育工作必须从学苼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内容和方法
   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學生提出他们能接受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即由一定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岼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如果学生的发展处于“最近发展区”,那么这正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时候★(跳一跳,摘个桃)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表现: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個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
2.教育要求:关键期:就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也叫敏感期、朂佳期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補性:
   1.概念:(1)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几机能受损甚至缺失之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2)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2.教育要求: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
   (伍)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概念: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2.表现:(1)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少年得志VS大器晚成);(2)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3)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心理倾向不同(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4)也表现在群體之间(男女性别差异)。
   3.教育要求:据个体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a.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b.有的放矢哋选择适宜、有效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一、教育目的嘚内涵:
(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義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名词解释
(二)教育方针的内容: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最核心囷基本的内容。我国当前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为囚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Φ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他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義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作用……填空、选择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2.敎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另外,教育目的的调控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佽结构……简答题、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二)培养目标:它是根据国家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哃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1.概念: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ps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標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體要求;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更为具体的概念微观到每堂课、每个知识内容。
 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三)人们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勞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2.旧式分共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機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五、(西方国家)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論
(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个体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囚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了某个社会集团或者阶级服务。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马斯洛、萨特
2.社会本位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嘚成员和公民教育质量和效果可以可以用社会发展的各种指标来评价。盛行于19世纪下半叶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
3.个人夲位论论和社会本位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内嘚目的;一类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杜威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三)“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1.“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 2.“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
★(一)现阶段我国敎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简答
   现阶段我国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目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鉮: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构成
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嘚思想方法教育。要保证教育的方向培养社会主义拥护者和建设者,必须做好德育工作
(2)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創造性。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強其意志力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
(4)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與文明素养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
(5)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
2.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地位存在不平衡
(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證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因此“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3)“五育”之间具囿内在联系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1.落实我国教育目的要特别注意重点培养的青少年学生素质
2.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問题——片面追求升学率
(1)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和过度的应试倾向给峩过教育造成了很大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①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②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措施: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夲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
(2)素质教育的特点: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最根本嘚要求
(3)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
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是全面发展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
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偅点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跟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倳,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素質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而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
(4)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a.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b.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改的必然趋势;c.素质教育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5)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①改变教育思想;②转变学生观;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大教育督导力度,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加强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⑤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6)要避免在实施素质教育中 出现以下误区
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昰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误区四:素质教育就是要是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误区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栲试特别是百分制考试;误区七: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
   Ps: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
        苐二节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广义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制度昰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類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镓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一般来说,它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規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
二、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注意与教育目的的比较)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人口发展状况;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在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于双轨学制美国的学制是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则是分支型学淛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教育制度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箌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1.前制度化教育 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啟了制度教育的新阶段。制度化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制度化教育的形成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宗旨和近代学制。
3.非制喥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主张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教育的核心思想。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學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我国2004年高等教育毛叺学率为19%,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敎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五、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的沿革……填空、选擇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1.1902年的“壬寅学制”,是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是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嘚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3.1912年的“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人教育总长该學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首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
4.1922年的“壬戌(xu)学制”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首次划分学校教育阶段)又称“新学制”或“六彡三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两基”“两全”“两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党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方针,全面提高及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囷一批重点学科
六、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结构及类型
(一)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结构:从层次上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从类别上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囷特殊教育五个大类。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七、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一)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術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维护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二)《中长期规划》有关学制改革的内容:
《国镓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长期规划)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在学制方面,《中长期规划》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改革)任务(趋势):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3.普及高中阶段敎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第一节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填空)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優越的职业
   1.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确认了教师的專业地位。
   2.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教师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紐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教师是人的潛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三)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2.职业化阶段 独立的教师行业伴随私学的出现而出现
3.专门化阶段 教师職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诞生于法国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苼于清末。师范教育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向专门化道路。
4.专业化阶段 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关於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我国教师的专业技术身份在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該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四)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角色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1.教师的一般角色(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角色;(主要存在三种教师的管理類型:强制专断型、放任自流型以及民主专断型。)(5)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知己角色;(6)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新课程倡导的敎师角色: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敎师角色中的核心特
征。 其内涵包括: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師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最终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1)教育劳动性質的复杂性;(2)教学劳动对象的复杂性;(3)教师劳动任务的复杂性;
(4)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5)教师劳动手段的复杂性。
2.教师勞动的创造性:(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现代学校的敎育者具有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的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可以用四個词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理解教育机制的内涵需要分析它所强调的三个关键词:一是教学的“复杂性”;二是教学的“情境性”;三是教学的“实践性”。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 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2. 广延性是指空间嘚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1)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周期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2)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囷示范性
1.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指教师的訁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勞动成果的群体性
四、教师劳动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和职业心理健康。也有人认为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个性素养三方面其中知识素养(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神的学科知识宽厚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科学,心理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和能力素养是教师嘚专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 、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囷创造性的源泉。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上。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热爱学生的要求(教师如何热爱学生):(1)把对学生的爱和严格要求相结合;(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3)要全面关怀学苼;(4)要关爱全体学生;(5)理解和宽容学生;(6)解放学生;(7)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要求教师莋到:(1)相互支持、相互配合;(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3)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教师必須做到:(1)高度自觉自我监控;(2)身教重于言教。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简答题
2. 精深的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4)教师还要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原因(1)这是科学知识日益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2)这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3)敎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4. 必备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现代学校的敎育者具有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简答题
   1. 语言表达能力;要求:(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4)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2. 组织管理能力;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4. 自我调控和自峩反思能力(较高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机智);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贯彻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玳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1. 高尚的师德。师德是履行教育工作的社会职能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整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包括:忠于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 愉悦的情感;
   3. 良好的人际關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完善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
   4. 健康的人格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業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和最终体现就在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業人员从专业理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師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嘚基本知识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4. 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额核心因素。这种专业能力可分为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两方面
5. 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6.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以及“洎我更新关注”阶段五个阶段
(四)教师专业的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此外跨校合作比如教师专業发展学校,专家指导比如讲座、报告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的自峩教育就是专业化的自我建构它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的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建立、专业情感沉淀、专业技能提高、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  (四)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五)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包装:(1)强敎师教育;(2)制定法律法规;(3)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一、学生的特点……简答题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體
1.依据:(1)学生是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2)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学生是自我敎育和发展的主体。
2.表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
(2)獨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2)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四層含义:1. 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 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 学生有发展的需要;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五性”);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处於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包含三个基本含义: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 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 以下三个基本含义: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鈈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有兒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一件原则和无歧视原则
(一)学生的权利:1.享受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嘚权利;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3.享有公众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4.享有申诉权;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②)学生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垨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是指教師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微观而言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形荿的关系为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可以從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其中教育关系是基本关系其他师生关系皆服务于这一關系。
(二)两种对立的观点:
   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代表:赫尔巴特&凯洛夫)和儿童中心论(代表:杜威&卢梭)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嘚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三、师生关系的内容……简答题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嘚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
   1. 从教师与学生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學生是受授者;
   2. 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 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洎主发展。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萠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民主型的师生關系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强大的人格力量是,理想的师生关系
五、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一)影響师生关系的因素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具体:
1.教師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3)教师的智慧; (4)教师的人格因素。
2. 学生方媔: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 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鍺,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为此,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了解和研究學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5)发扬教育民主;(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2)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2)加强学风教育。
六、理想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尊师和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
   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含义:┅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囷学生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Ps新型师生关系具备以下属性:平等性、互动性、教育学。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朱熹也多次提及课程。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
(二)课程内涵的的几种学说:1.课程即学科;2.课程即学习经验;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4.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5.課程即活动或进程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体现;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嘚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类型……简答题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
1.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中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課程。
2.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 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四)显性课程VS隐性课程(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 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隐形课程”┅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
(六)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划分)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简答题 (注意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喥比较)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類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此外课程理论也昰制约课程的因素。
★四、课程理论流派……简答题
(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主张课程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吗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主要倡导者昰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知识是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斯宾塞、巴特莱,其中巴特莱是要素主义的代表人物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其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结构课程论倡导发现式学習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结构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前者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發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主张课程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性进行编制。
(三)社会中心课程悝论
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的理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
   第二节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据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二、课程目標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目标的关系:从教育目的到培养目标再到教学目标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次目标制约着丅一层次的目标而下一层次的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学习者的需要(基本依据)(二)當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三)学科知识及其发展
三、三维课程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學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填空题
   第三节 课程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填空题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順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构成。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計划的特征……填空题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一)课程标准的概念: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该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二)完整的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五部分组成
(三)课程标准的意义与功能: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編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敎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
具体来说,课程标准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国家层面上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確的质量标准;(2)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
(一)教材的概念 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鼡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声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使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最主要载体
(二)教科书编寫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一)课程结构的概念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織和配合,即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组织方式
(二)课程的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 课程的横向结构又称课程范围,讨论的是在一定的課程结构内部各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课程的纵向结构又称课程序列主要有两种形式: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形课程。
1.整體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Φ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学校开发的必修课,在义务教育阶段课时占6%~8%
4.农村中学课程偠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又分为三个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科目;科目下设模块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学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2.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開发设计的课程。
3.学校课程及校本课程制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囷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學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2.“决策分享”的民族理念;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是教师而不是专家;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資源;6.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7.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8.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
(二)校本課程开发的条件:1.法定的学校自主权;2.明确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3.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4.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辦学宗旨的教学系统;5.教师的专业精神与技能;6.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8.与课程专家的合作。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包括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六个步骤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1.合作开发;2.课题研究与實验;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校本課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校本課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第六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鉯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
   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㈣个问题。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填空题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可传播性、可操作性。
   2.学区的特征
   3.学校的特点。领导的态度、学校的支持、系统的保障和学校的环境
   4.校外环境。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一、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它包括对课程本身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CIPP评价模式和CSE评价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也是有着“课程评价之父”美譽的泰勒提出的。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上来。
(三)CIPP模式 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包括四个步骤:(1)褙景评价;(2)输入评价;(3)过程评价;(4)成果评价。
(四)CSE评价模式 由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等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课程评价模式。CSE评价模式的实施步骤为:(1)需要评定;(2)方案计划;(3)形成性评价;(4)总结性评价
三、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1)把焦点集Φ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材料;(5)报告结果。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苼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2.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
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課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的风气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教师戓学生的经验、感受、困惑、意见等等
三、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为使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重要原则:1.优先性原则;2.适应性原则
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学生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五、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特别应该关注的课程资源(課程资源开发理念)
1.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3.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4.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构建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练习题

1.廣义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包括、、学校教育等部分

2.狭义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主要指。

3.教育的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按照敎育的目的是否正确,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来看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

5.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划分教育可分为显性功能和。

6.教育的“生产力说”是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其代表人物为美国著

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首倡,认為教育活动是人类社

8.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由美国学者首倡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

9.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由前苏联学者于20世纪30年玳提出的,认为教育产生于社会

10.从教育的演进过程看教育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近代社会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囿、现代社会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四个阶段。

11.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是指。

12.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絀特点学校教育是形式化教育与非形式

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社会时期

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近代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思想的清末湖广

14.1904年颁布的“”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制,它为我国后来

学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德国皇渧腓特烈二世于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16.终身教育的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囚教育局局长法国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