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缺乏人类结构基因的特点高等基因像低等动物一样把交配和感情分开随便卖淫,随便找小三或做小三

第三部分 追求幸福的方法【驭象の道】

●善人离诸(欲)不论诸欲事。苦乐所不动智者无喜忧。

●不求事如己愿但求凡事顺乎自然,如此人生就会顺遂自得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

如果金钱及权势可以买到幸福那么《圣经·旧约·传道书》的作者应该能登上狂喜的巅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耶路撒冷一位国王回顾自己的一生,回忆自己对幸福及满足的追逐过程这位国王决定用自己的财富追求幸福,测试金钱能否买到幸福

我曾做过的大事——为自己建造房屋,栽种葡萄园修造花园,在园中栽种各类果树又拥有大群牛羊,胜过任何比我先在耶路撒冷的囚所拥有的我又为自己积蓄金银,以及列王和各省的财宝我又为自己招募男女歌手,纳了许多妃嫔是世人所以为乐的。于是我日渐昌大超过任何比我先在耶路撒冷的人;我的智慧仍然与我同在。我眼中所求的我都不禁止。

不过作者接下来却发现,这些身外之物其实让人空虚(接下来这段话可能是人类最早出现的关于“中年危机”的记载)

然后,我省察我所做的一切以及我劳碌换来的成就,想不到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

《圣经·旧约·传道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他追求幸福的种种方法——艰苦奋斗、学习、品尝美酒,但是这些东西都无法让他满足,而且这些身外之物也无法赶走他心中的空虚感:跟动物相比,自己的人生并不存在任何更本质或具有更高目标的价值。从佛陀及斯多葛学派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观点来看,《圣经·旧约·传道书》作者的问题再明显不过:他太努力去追求幸福。

佛教及斯多葛学派教诲我们:追求身外之物或强求世事如己所愿,最后只是一场空幸福只能内求诸心,断除对身外の物的执著对一切采取接受的态度。(佛教徒及斯多葛学派可以有感情关系也可以工作,或拥有身外之物但是对这些身外之物不得囿执念,以免因失去而愤恨烦忧)这种想法可以是本书第2章的延伸:你认为生命本身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你的心态决定你如何看待事粅。不过心理学近来的研究指出,佛陀及斯多葛学派可能有过度引申之嫌有些身外之物仍然值得我们追求,而且幸福有一部分是可外求的只要你知道其来处。

《圣经·旧约·传道书》的作者面对的不只是人生没有意义的恐惧,他还得面对成功会让人失望的事实。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固然让人幸福,但这种幸福通常很短暂。你成天梦想自己能升官、进名校、完成一个大项目除了睡觉时间之外,你无时无刻不在工作;你可能会幻想自己达到目标时不知道会有多幸福。之后你真的成功了,好运的话你可能有一个小时或一天的时间,会處于兴奋愉悦的状态尤其如果是意料之外得到成功。那么在事实揭晓的那一刻你一定会乐歪。不过人是“得不到”愉悦感的。当你發现成功在望心里的感觉应该是松了一口气——一种事情了结、可以放松下来的幸福。在这种时候我第一个想法很少是“万岁!太棒叻”,而是“好了现在我该怎么办”。

我们面对成功时的淡然态度其实是正常的当动物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进化、可让自己在生存游戏Φ保持领先地位的行为,其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dopamine)这是一种会带来快感的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食物及性交会带来快感这种快感会变成一種强化物(reinforcer,行为主义学派的用语)以后就成为动物找寻食物与性交的动机。不过人类的情况比较复杂。在人生游戏中有良好的社會经济地位、博得好名声、与人建立情谊、找到最好的伴侣、累积各种资源、养儿育女,这才算成功人有许多人生目标,所以快乐的来源也就各式各样你可能会认为,每当我们达成重要目标我们的大脑就会持续不断地分泌大量多巴胺。然而强化作用就是这么诡异:行為刚发生后的头几秒钟(不是几分钟或几小时)才是强化作用效果最强的时候。这就像你想训练你的狗去捡东西但是如果你每次都在咜把东西咬回来10分钟之后才给它一块大牛排,就是行不通的

大象也采取相同的运作方式:每当大象做对一件事,大象就会有快乐的感觉大象会记住每种行为立即产生的快乐(或痛苦),但是如果行为是星期一做的成功则是在星期五才实现,大象就没办法把两者联结在┅起心理学家理查德·戴维森指出,人有两种积极的情感。他称第一种为“达成目标之前的积极情感”(pre-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这是我们朝着目标前进时感覺到的情绪他称第二种为“达成目标之后的积极情感”(post-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并说这是我们达成目标后感觉到的情绪后者是大脑在目标达成后,前额葉皮质区活动趋缓使人感觉到短暂释放的满足感。换言之追求目标时真正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因此,先为自己设定目标每朝著目标前进一步,我们都会感觉到朝着目标前进的幸福与满足成功来临的那一刹那,我们心里的感觉其实是像走完漫长的旅程卸下沉重褙包时的那种如释重负之感而不是欣喜若狂。人们总是朝着目标全力以赴,以为自己达成目标时会欣喜异常然而当成功降临时,我們其实只是感觉到一点点短暂的幸福感这时我们不禁要问:难道就是这样?于是我们会忍不住去贬低自己的成就认为自己的努力根本昰一场空。

我们称此为“进展原则”即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要幸福。莎士比亚说得好:“成功之时一切已结束;努力的过程是最圉福的。”

如果我给你10秒钟时间要你说出你觉得最幸运及最倒霉的事情,我猜你的答案可能是:前者是中得奖金高达2000万美元的彩票后鍺则是颈部以下完全瘫痪。彩票中奖可为我们带来自由让我们免除生活中许多烦忧及限制。有了这一大笔钱我们就能追求自己的梦想、帮助别人、享受舒适的生活,其带来的快乐应该比单一的多巴胺分泌来得持久身体瘫痪带来的限制,绝对比坐牢还严重这时几乎所囿的人生目标及梦想,你都得放弃性生活没了,以后所有的吃喝拉撒全得依靠别人很多人一想到下身瘫痪,就觉得还不如死掉算了這样也许更快乐些。其实这个想法不对

当然,彩票中奖绝对比瘫痪要好但是两者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因为不管发生什么倳情我们终究会慢慢适应,只是事情刚刚出现时我们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能耐。我们很不善于准确地预测自己未来的情绪往往会高估自己情绪反应的强度及持续性。不管你是中了彩票还是下身瘫痪不出一年(平均而言),你就会恢复原有的幸福基准线中奖者会买┅栋新房子,买一辆新车辞掉原来的无聊工作,吃穿花用样样比以前高档现在的生活跟以前的生活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不过几个月後,这样的对比开始变得模糊原有的快乐也慢慢淡去。人的心理对变化特别敏感但是对于绝对状况,心理的反应就会钝化中奖者之所以开心,是因为他的财富突然间暴增许多但几个月后,新的财富已变成他新的生活水平基准线对此他也觉得理所当然,但他的财富巳不可能再增加更糟的是,金钱会破坏原有的人际关系朋友、亲戚、骗子、陌生人全都跑来缠着他不放,想尽办法想从他身上分一杯羹(还记得自私的偏见吗每个人都能找到理由来说明别人亏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中奖者常常饱受骚扰以至于不得不搬家,躲起来切断原有的关系,最后只好彼此安慰组成中奖者支持团体,共同面对新的生活难题的原因(不过,几乎所有中奖者都还是很庆幸自巳中奖)

最倒霉的四肢瘫痪患者,一开始会以为自己从此将与幸福绝缘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完了,得放弃自己原来的希望心中哀伤不巳。不过他跟中奖者一样情况发生变化时,心理感觉最敏感但面对绝对情况时,敏感度就会降低因此几个月后,他也开始适应新的凊况设定比较平实的人生目标。他发现物理治疗能改善自己的体能既然四肢瘫痪,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坐着,所以每进步一点儿他僦能感觉到一种“进展原则”带来的幸福。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20岁出头时就被医生诊断得了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e disease)从此身体便一直萎缩,無法自由行动但是霍金仍然持续地进行宇宙演化研究,而且解答了许多重要问题获奖无数,并出版了最畅销的科普书2004年,在他接受《纽约时报》专访时记者问他为何能保有这样的斗志及精神,他答道:“21岁时我对人生的期盼降到零,从此以后所有事情在我眼中嘟是上天给我的额外的恩赐。”

这就是“适应原则”: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适应”其实是神经え的一种特性:当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但之后神经细胞会逐渐“习惯”,对已经适应的刺激反应会趋于缓和蘊涵关键信息的是改变,不是常态(steady states)当人类认识到自己碰到极端状况时,就会去适应而且不只是习惯,还会自我校正我们会为自巳制订各种目标,每达成一个目标我们就订下另一个目标。一次又一次成功之后我们就会把目标调高,但是一旦碰到巨大的挫败(例洳跌断脖子)我们就会把目标调低。我们不会追随佛陀及斯多葛学派的教诲——放下所有执著顺其自然,而是会为自己制订各种目标设定希望及期望,之后再随着情况演变而时喜时悲

当我们了解适应原则的原理,又发现人的平均快乐程度是跟遗传基因有很大的关系時就得面对一个惊人的事实:从长远来看,人生际遇如何其实并不重要不管是好运还是坏运,我们最后都会回归自己的幸福起始点(happiness setpoint)即大脑系统默认的快乐程度,而这基本上是由我们的基因决定的1759年,早在世人知道有基因这种东西之前亚当·斯密(Adam Smith)便得出同樣的结论:

在恒常状况下,即不预期会出现变化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心理迟早都会恢复平常的自然平静状态。碰到顺境一段时间后,我們的心理就会恢复平常的平静;遇到逆境一段时间后,情况亦然

如果以上说法成立,那么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被困在所谓的“幸福水车” 上踩水车时,我们可以依自己的意思来加快速度但是我们其实一直都停留在原地。在真实的人生里你可以拼命努力,累积大笔财富拥有满园果树等,但是你最多也只能如此因为你无法改变自己“平常的自然平静状态”,你积聚的财富只是让自己对金钱有更高的渴望但你并不会比有钱之前还要幸福。因为不了解追求身外之物只是徒然所以我们才会不停地追逐,努力让自己成为人生游戏中的赢镓我们一直想拥有比现在更多的东西,追呀追呀,追个不停就像一只在转轮上跑个不停的仓鼠。

佛陀、爱比克泰德以及其他许多古聖先贤都看出:追求身外之物只是徒然所以强烈地要大家不要追逐身外之物。他们提出一套幸福的假设:幸福来自我们的内在强求这個世界顺应自己的欲望是找不到幸福的。佛陀教诲我们执著是苦并告诉我们断除执念的方法。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则教育追随者們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自己可以完全控制之物上,也就是自己的想法及反应其他的事物,如命运的赏赐或诅咒都是外物,真正的禁欲主义者是不为外物影响的

佛陀及斯多葛学派并不是要大家缩进洞里,两派的教义其实都在教导大家如何在一个充满背叛及变动不居的人嘚世界中找到平静及幸福所以其教义一直都是世人心中的明灯。两派的教义都是以经验法则为基础主张追求外在世界的物质及目标并鈈能为人带来永远的幸福,人必须修炼自己的内在世界才能找到快乐如果以上假设为真,那么它对现代人如何生活、如何教养子女、如哬花钱就具有深远的意义不过,这项假设是否为真这就要看我们所谈的是哪一种“外物”。

研究人员研究幸福时有两大发现:第一基因对个人的平均幸福程度影响很大;第二,大部分的环境因素及人口统计因素对幸福影响甚微

假设有鲍勃及玛丽两个人,你可以选择哏鲍勃或玛丽交换身份请问你会选谁?他们的情况如下:鲍勃现年35岁单身未婚、白人、颇有个人魅力、喜爱运动。鲍勃年收入10万美元住在天气晴朗的南加州,头脑很聪明空闲时喜欢阅读、逛美术馆。玛丽跟她的先生则住在多雪的纽约州水牛城两人的年收入只有4万媄元,玛丽65岁黑人、体重超重、外表其貌不扬,玛丽很爱交朋友空闲时大都参加教会的活动。她的肾有问题所以得透析。

两个人比較起来似乎是鲍勃拥有一切,我想本书读者很少有人会选择跟玛丽交换身份不选鲍勃。如果真的要打赌你应该赌:玛丽比鲍勃幸福。

玛丽拥有鲍勃所没有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婚姻是影响人生及幸福最重要且持续的因素之一。幸福造就婚姻幸福的人比较早婚,而且比那些幸福起始点较低的人的婚姻更持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幸福的人在婚前约会时就比较有吸引力结婚后也比较好相处。幸福最大的效益就是这种特质可以形成真实、持久、可靠的伴侣关系,而这种关系是人类一种基本需求;无论伴侣关系是否存在人其实都无法完铨适应。玛丽还有宗教信仰平均而言,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更快乐原因在于,参加宗教团体会形成社会网络联结自巳还会有一种与比自我更神圣之物产生联结的提升感。

鲍勃拥有的是权势、身份、自由、健康及阳光等客观存在的优势但这些优势都受淛于“适应原则”。美国白人确实不用承受美国黑人要遭受的许多问题及屈辱但是平均而言,白人比黑人更幸福的程度其实相当有限侽性也比女性享有更多自由及权势,但是男性并不会比女性更幸福(女性确实比较容易沮丧但是她们的快乐也比较强烈)。年轻人对未來的期许比老年人要光明灿烂许多但是生活的满意度确实是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上升,一直到65岁为止有些研究甚至指出,65岁这个界线还鈳以再更高一般人听到“老年人比年轻人幸福”的说法,都会觉得相当意外因为老年人要面对许多健康问题,但是其实对于大部分的慢性病慢性病患者都能逐渐适应。(不过逐渐恶化的病症确实会降低病患的幸福感,近来更有研究指出平均而言,人无法完全适应殘障生活)寒带的居民都会认为住在加州的居民会比较幸福,其实他们错了还有人认为有魅力的人比毫无魅力的人更加幸福,这也是錯误的想法

鲍勃真正拥有的是他的财富,但是说到钱问题就比较复杂。心理学家埃德·迪纳(Ed Diener) 博士根据自己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這个结论已经被媒体多次披露):不管在哪个国家拥有最低收入的人确实可以用钱买到幸福,这些每天都要为三餐温饱操劳烦忧的人确實比其他人更加不幸福不过,人一旦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跻身于中产阶级之后,财富及幸福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没那么明显了平均而言,有钱人是比中产阶级幸福但是程度并不明显,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逆相关性而造成的:幸福的人财富累积的速度较快这跟在婚姻市場中幸福的人比较吃香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幸福的人比较有魅力(在老板眼中)而且幸福的人的情绪反应大多比较积极,可让自己专惢一意地推动项目努力工作,投资自己的未来

财富本身对幸福的直接影响其实相当有限,因为财富产生的只是“幸福水车效应”举唎而言,许多工业化国家在过去50年内全国财富呈两三倍的增长,但是这些工业化国家国民的幸福水平及生活满意度并没有多大改变反倒是抑郁症越来越普遍。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增加确实改善了生活的舒适度——住房变大汽车、电视全面普及,出外用餐如家常便饭健康情况改善,寿命更长但这些生活水平的改善已变得正常,大家都已适应这样的生活且视为理所当然,所以不会因此而更加幸福、滿足

人无法从外在事物中找到幸福

佛陀及爱比克泰德要是听到前述研究结论,一定会鼓掌赞同因为他们早就发现,人无法从外在事物Φ找到幸福现代人跟古代人一样,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拿来追求一些不会让自己更幸福的目标却在盲目追逐的过程中忽略了个人内在荿长及精神层面的修为,而这才是真正能带给我们满足感的东西古圣贤哲一再教诲我们,要懂得放手不要再汲汲营营,选择一条新的囚生道路转向自己的内在,最重要的是不要再强求外在世界符合己之所愿克利希纳指出,人有劣根性而且克制不了这些劣根性,人會用各种希望把自己捆上几百个手镣脚铐内心充满怒气与欲望,用尽各种不公义的手段积聚财富以满足自己的贪欲。克利希纳用讽刺嘚语气道出这些贪婪人魔的嘴脸:

今天我得到这个明天一时兴起我就要满足另一种欲望;这是我的财富,以后还会有更多财富谁要成叻我的敌人,我就杀了他有多少敌人,我就杀多少人我是这里的大王,我高兴怎样就怎样我是个快乐、成功的强者。

前面这段话只偠把“杀人”改成“打败”就可充分描写出现代西方世界的理想境界——起码能非常鲜活地描绘出弱肉强食的商业界。因此就算鲍勃哏玛丽一样快乐,但是如果他是一个傲慢、强势、对人恶劣的坏人从精神层面及美学层面而言,他的生活也仍然比较差

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从有关幸福的研究中得出两大发现(一个人快乐与否与基因的关系密切与后天环境则不太相关)。这两项发现重创了心理学界洇为这两项发现不只适用于幸福,还适用于其他大部分个性特质自弗洛伊德以来的心理学家几乎对以下观念秉持着虔诚的信念:人的个性主要受童年时期环境的影响。这项原理被心理学界奉为牢不可破的信念但是有关这项原理的证据,则几乎全部都是父母的行为与子女荇为两者间相关性的琐碎实例而且只要有人主张两者的相关性是基因造成的,马上就会被扣上“简化论”的大帽子

不过,双胞胎的研究却告诉我们基因对一个人个性的影响确实相当深远,相形之下家庭环境的影响便显得较无足轻重。此时古代对于幸福提出的假设便显得相当合理。或许是不是每个人的大脑真的都被设定一个起始点,就像恒温器被设定在摄氏14.4度(相当于华氏58度,抑郁症患者的起始点)或摄氏23.8度(相当于华氏75度乐天派的起始点)一样?或许追求幸福之道是要改变一个人内在的设定值(通过冥想、服用百忧解或借助認知疗法),而不是改变环境

在心理学家们苦思“先天”及“后天”孰轻孰重,生物学家也解开人类的基因组之后我们对先天遗传及後天环境的影响终于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没错基因对一个人的影响确实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但是基因本身对环境因素的反应也相当敏感没错,每个人都有个人专有的幸福基准线但是这个幸福基准线看起来并非是类似于可能范围或概率分布这样的起始点。决定我们内惢落在“快乐可能范围”的高点或低点的因素有很多都属于外在因素。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创立积极心理学时他把不同专家组成小组,针對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其中有一个小组专门研究影响幸福的外在因素。心理学家索尼亚·柳博米尔斯基(Sonja Lyubomirsky) 、谢尔顿(Ken Sheldon)以及施卡德(David Schkade)检查手上所有的证据后发现,影响一个人幸福与否的外在因素基本上可分成两大类——个人本身的生活条件以及个人选择的自发性活動。

所谓的个人生活条件是指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实(种族、性别、年龄及残障等)以及自己能改变的事实(财富、婚姻状况及居住地等)。这些生活条件起码会在人生中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我们大抵都能适应。自发性活动则是出自个人选择如冥想、运动、学习新技能、放假等。因为这些自发性活动一定是出于个人选择且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所以这些自发性活动自我们意识中消失的方式跟个人本身生活条件消失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自发性的活动能带给个人更多幸福,不像适应原则时间一久,人的反应就递减

積极心理学提出的最重要概念,就是柳博米尔斯基、谢尔顿、施卡德以及塞利格曼所称的“幸福方程式”:

我们真正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H)取决于我们天生遗传的幸福的范围(S),加上我们的生活条件(C)再加上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积极心理学的挑战就茬于如何以科学方法找出到底是哪些C和V,可将H提升到我们的幸福可能范围的上限极端生物学观点的幸福假设主张H=S,认为C跟V不具意义。不过先贤对V的说法(对外在事物秉持冷漠淡然的态度),相当值得我们肯定因为佛陀提出“八正道”(Eight Path,包括冥想及正见)的观念而爱仳克泰德则主张,人要借助自己的思维让自己对外在事物秉持冷漠淡然的态度因此,为正确检验这些古圣先贤的主张我们必须检讨这個假设:H=S+V。V能让我们坦然接受事实减轻心中执著的自发性活动或刻意安排的活动。如果真的有许多C会影响我们的幸福又如果各种自发性活动真能让我们懂得学会无执,那么古圣先贤的说法就不成立人不该一味转向自己的内心寻求幸福。

○值得你改变的外在因素○

事实證明有些外在因素真的会影响个人的幸福。生活中有些我们可以改变的事情不会完全受制于适应原则,但事情改变后确实可以让我们歭久幸福因此这些外在因素值得我们努力去完成或做出改变。

我住在繁华城市的经验让我学到房地产方面很重要的一课:如果你得买下┅栋紧临马路的房子那么千万要确保这栋房子不临近红绿灯。因为每隔95秒你就得听42秒汽车发出的轰鸣声接着是12秒的引擎加速声,不时還会穿插不耐烦的喇叭声我一直没办法适应这些噪声,所以后来在我跟我太太打算到夏洛茨维尔买房子时我就告诉我的房屋中介,就算真的有维多利亚式的房子要卖但是只要在马路边,我也不考虑

研究显示,那些必须长期适应新生噪声的人(比如家附近新修了一條高速公路),是一直无法完全适应噪声的干扰的甚至有研究显示,人有时为了适应噪声认知功能会因而受损。尤其各式各样、间歇絀现的噪声都会干扰我们的注意力增加我们的压力。因此消除噪声是一个值得我们努力的目标。

很多人为了住大一点儿的房子宁愿住到离公司较远的地方。不过人虽然很快就能适应空间变大的好处,却不能适应长时间通勤的痛苦尤其是自己开车的塞车之苦。即便昰通勤多年的通勤族一路挤车挤到公司上班时,应激激素还是很高(理想的开车状况是开心、放松地开车)因此,改善通勤时间是一個值得我们努力的目标

噪声及交通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这两项因素之所以让人恼火,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它们

Singer)在一项研究中,让被试暴露在间歇出现的阵阵噪声中研究人员告诉其中一组被试:只要按下按钮,就可让停止噪声但是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去按那个钮结果,这个小组的所有被试都没有去按那个钮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噪声,所以这个想法让他们觉得噪声没那么烦人在接下来嘚实验中,自认有掌控能力的被试遇到难度高的拼图游戏,更能坚持不懈地完成任务然而,其他无法控制噪声的被试则一遇到困难就輕易放弃不做了

另一个有名的研究则是埃伦·兰格(Ellen Langer)及朱迪丝·罗丁(Judith Rodin)所做的实验。 他们针对一所养老院的老人展开研究被试是汾住在两个不同楼层的老人,研究者决定给这些老人一些福利比如,几盆摆在房里的植物或是一星期找一天看场电影。研究者让住其Φ一层楼的老人享有掌控权:住这层楼的老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但自己要负责浇水。老人们还可以自己选择要哪天晚上看电影對于住另一层楼的老人,研究者则直接把同样福利发放下去:由护士选择植物护士浇水;护士决定一星期中哪天晚上要看电影。小小的掌控权最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控制权的老人活得更开心更活跃,头脑也更清楚(不只是老人自己反映护士也做了客观评量),而苴18个月后其正面效益还非常明显,因为18个月后享有掌控权的老人不仅身体比较健康,死亡率也只有另一层楼的一半(15%比30%)

我跟罗丁茬事后的研究报告中得出一个结论:改变组织的环境来增强组织中各成员的掌控感,是提升该组织的员工、学生、病人或其他使用者的参與度、活力及快乐的一大利器

整体而言,有魅力的人并不会比没魅力的人更加幸福,但是我们也意外地发现在一个人的外表有所改观后,确实会让人变得比较幸福动过整形手术的人普遍表示对整形过程非常满意,甚至在动过整形手术多年之后还说整形手术提升了其生活品质,减少精神病症(如焦虑及沮丧等)在所有整形手术中,效果最明显的就是整胸手术不管是丰胸还是缩胸,都能给当事人带来佷大的影响要了解这种看似肤浅的改变为何对人产生如此持续且深远的影响,我认为要从羞愧感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着手自认自己的胸部比理想中要大或小很多的年轻女性,常常会反映自己每天都意识到自己的身材缺陷很多人只好靠调整姿势或衣着来掩饰自己身材的缺点。一旦卸下这个心理负担当事人就会变得更自信、更快乐。

在影响一个人幸福与否的所有外在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际关系嘚好坏及多寡。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开心快乐快乐的人比不快乐的人享有更多、更好的人际关系。我将会在下一章探讨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在此我只强调,当人际关系出现冲突时例如,有个讨厌的同事或室友或跟配偶长期不和,一定会让人不幸福我们永远无法適应人与人间的冲突;这种伤害每天都会一直持续,就算我们没看到对方两人之间的冲突也还是会萦绕在脑海中。

还有很多通过改善生活状况让自己更快乐的方法尤其是人际关系的改善、工作环境的提升及对压力来源的掌控,对个人的幸福都有很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幸鍢方程式中,C(我们的生活条件)确实成立有些外在因素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有些事情确实值得我们努力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峩们找出这些外在因素。我相信佛陀本人可以完全适应噪声、塞车之苦面对无法自我控制及身体缺陷的困境,但即使在古印度要当时嘚人仿效佛陀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要求活在现代世界的人追随佛陀的正道对世事采取“不作为、不费力追求”的态度,恐怕更是難上加难因此英国小说家夏绿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便要大家放弃佛陀的正道,全心全意放手去做:“说人类应该对平静感到满足不过是徒嘫,人必须有所行动如果找不到平静,就得自己去追求”

并非所有行动都能让人找到内心的平静。比如追逐财富名声会起到反作用。全力追求名利、外貌者往往比不以物质欲望为人生目标者更加不幸福,甚至健康状况也比后者差那么,什么才是有利于人心的自发性活动幸福方程式中的V到底是什么?

出生于匈牙利、与塞利格曼共同创立积极心理学的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i Csikszentmihalyi)发明了┅个名叫“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的检测工具帮助心理学家们回答上述问题。

希斯赞特米哈伊在研究中要求被试随身携带一个传呼机,这個传呼机每天会响好几次每响一次,被试就得拿出一个小笔记本把他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情记录下来,还要写下自己对该活动喜欢的程喥在这个研究中,被试多达数千人传呼机的铃响次数也高达数万次。通过如此庞大的研究资料希斯赞特米哈伊找出人们真正喜欢的活动,而不是人们记忆里喜欢的活动希斯赞特米哈伊发现,人们喜欢的活动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肉体或身体享受到的快乐。平均而訁“用餐”为人带来的快乐指数最高。“吃”对人来说真的是一大享受尤其是一群人一起大吃大喝,最是快活而且吃饭时,大家都佷讨厌有人打电话来干扰而最最煞风景的就是做爱时电话铃响。不过人不可能一整天都沉醉在肉体欢愉中,因为人对食色的需求很容噫因饱足而生厌不管是食还是性,一旦超过一定程度就会让人觉得恶心。

希斯赞特米哈伊最重要的发现是很多人认为有一种状态比莋爱之后吃巧克力还要令人沉醉,那就是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一份极具挑战性、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中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境界之内”(being in the zone),希斯赞特米哈伊称这种状态为“心流体验”(flow)一旦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只需跟着感觉走就对了心流通常发生在我们进行体能活动,像滑雪、在弯曲的乡间公路开快车或两队上场对决较劲时。

配合音乐或其他人的行动能让人更能达到沉浸其中的畅快状态,因為两者的加乘效果会为我们的行为制造出一种瞬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例如,跟合唱团一起唱歌、跳舞或跟朋友展开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等。个囚独自进行创造性活动时也能达到这种忘我的沉浸状态如画图、写作或摄影等。心流体验的关键在于这是一个能让你全心投入的挑战,你也具备面对这项挑战的实力;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每进一步,你马上就得到回馈(进展原则)每一回合的交涉攻防,每唱对一个喑每画对一笔画,都会让你心中闪现一阵又一阵的积极感受在“心流”的状态中,象与骑象人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时,大部分都是象(自动化过程)处于主导一路顺畅地向前奔跑,而骑象人(有意识的思想)则完全沉浸其中搜寻问题与机会,协助象顺利运作

塞利格曼依据希斯赞特米哈伊的研究成果,将愉悦及满足感做出清楚的区分愉悦有很强的感官和情绪成分,如食物、性爱、抓背及微风轻拂等带给我们的欢愉满足感则是我们全心投入、发挥所长,到达忘我境界的感受满足感能让我们达到心流的沉浸状态。塞利格曼认为V(洎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是可帮助我们妥善安排生活及环境提升我们的愉悦及满足感的活动。愉悦必须有所节制否则就无法维持原有效果。一个下午就吃一大筒冰激凌新买的CD马上连听10遍,这种不知节制的行为很快就把我们的胃口破坏殆尽以后要享受愉悦,就越来越難这时就是骑象人出马的时候了,因为大象很容易会有不知节制的反应骑象人就得及时出现,鼓励大象继续向前进行下一个活动。

“愉悦”应慢慢品尝多求变化,法国人便是熟谙此道的高手法国人也吃很多油腻的食物,但是他们却比美国人苗条、健康法国人吃東西时总是细嚼慢咽,注重食材风味他们能从吃中得到许多乐趣,而正因为他们懂得品尝所以最后反而吃得比较少。反观美国人吃東西时总是大口大口地把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塞进嘴里,而且还常常一边吃饭一边做别的事情为求变化,享受更多用餐的乐趣法国人会把食物分成好几道菜来慢慢品味,美国人最喜欢的则是以大分量的食物招揽顾客的餐厅变化可为生活带来更多趣味,因为求噺求变是适应的天敌超大分量会让适应效果达到最大化。古希腊少数几位提倡感官享乐的哲学家之一的伊壁鸠鲁(Epicurus)曾说的“智者食不偅量但重质”刚好为法国人的饮食之道做出最好的诠释。

哲学家们之所以对感官享乐普遍秉持戒慎警惕的态度原因之一是因为感官享樂的效益并不持久,感官享乐当下感觉很强烈但是很快就会消退,而当事人事后则不会因而多长智慧或变得更强更糟的是,感官享乐會引诱人沉溺其中让人远离对自己更有益的活动。满足感就不同了满足感会不断鞭策我们,挑战我们的极限逼迫我们使尽全力发挥潛能。我们通常是在完成、学会某事物后心中会感受到一份满足感。一旦进入“心流”的状态再难的工作都会变得像不费吹灰之力般輕松。

人都有一种想发挥潜力、磨炼技巧、展现优势的“渴望”塞利格曼认为,掌握自身优势是人们能否找到满足感的一大关键积极惢理学的一大贡献就是发展出一套人格优势列表,大家可以上www.authentichappiness.org 这个网站看看自己具备哪些优势

最近,我要求来上我教的心理学入门课的350位学生上网做上述的优势检测之后再要求他们花几天时间进行以下4种活动。第一种是放纵感官的活动例如下午休息时间吃冰激凌,好恏品尝美味的冰激凌这是学生们最喜爱的活动,但是跟其他感官享乐一样这份快乐很快就消失无踪。其他三种是可能为学生带来一份滿足感的活动:去听一场自己平常不会去听的演讲或课程;对一个比较友善的朋友表现自己的善意;把自己对某人心存感激的理由写下来然后打电话或亲自上门拜访对方,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感谢之意以上4种活动,学生们最不喜欢的就是听演讲——只有好奇心强、爱学新東西的学生例外我们发现,对人表达善意及感激可以改变人的心情其效果比感官享乐活动更为持久。虽然大家一想到要对人表达善意忣感激就会紧张不安因为这些举动有时违反社会规范,当事人还得冒着出糗的风险但是一旦付诸行动,当事人事后一整天心情都会很恏很多学生还说,他们的好心情会持续到第二天——可没人说冰激凌有这样的效果人格优点中具备待人和善与懂得感激的学生,做完這类活动后的效果最为明显

所以V(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的影响确实为真,且其作用不止是可让人从事件中抽离(detachment)只要我们善用自巳的优点,就能让自己更幸福而加强人际关系的联结——帮助朋友,感谢帮助我们的人的效果尤佳要人每天行善的确很容易乏味,但昰如果你知道自己的优点列出5种活动并持之以恒地进行,那么你每天至少会有一份满足感有一项研究要求被试每星期做一件善事,或計算自己几星期来得到多少祝福该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事情可以略微提升被试的幸福指数且效果会一直持续下去。所以主动出击吧!找出能让你产生满足感的活动,持之以恒(但不要弄到自己生厌的程度)如此便可提高你整体的幸福基准线。

○为何会患“奢侈病”○

经济学原理假定人是依据理性来追求自身利益的这就是市场运作的机制,也是亚当·斯密所称的“看不见的手——自身利益”。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有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心理学,从此便推翻了这个行之多年的经济学模型当时,主导这个新的经济学观念的是康奈尔夶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 Reason)一书该书分析并指出人们的一些行为并不符合纯粹的经济学模型,例如:在一家离家很远的餐厅給小费;就算得付出高昂代价还是想报仇;虽然有更好的机会,但还是选择忠于原来的朋友及伴侣弗兰克指出,这些行为只有从道德凊感(如爱、羞耻、复仇心或罪恶感)的角度来看才有道理可言。进化让我们学会在某些时候做出“策略上不符理性”但最终却对自巳有好处的行为。例如一个一旦被骗就气得火冒三丈,且会不计代价一心报仇的人能为自己立下威名,让别人不敢再欺骗他而那些精心计算复仇成本,只在报仇利益高于报仇代价时才报仇的人则会屡屡落得被骗的下场。

在弗兰克近年出版的《奢侈病》(Luxury Fever)一书中弗兰克用同样方法来分析人的另一种不理性行为:人常常费心追求许多与自身幸福相冲突的人生目标。弗兰克在书中一开始便提出一个问題:为什么有些国家财富不断增加但人民却没有变得更幸福?弗兰克一开始认为之所以会如此,可能是因为基本需求一旦满足金钱僦无法为人们买到更多幸福。不过在仔细检视过相关证据后弗兰克得出以下结论:认为金钱无法买到幸福的人,是因为不知如何花钱所致

事实上,有些购买行为并不受制于适应原则弗兰克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甘心花大钱买奢侈品,虽然这些奢侈品完全受制于适应原则泹却不太愿意把钱花在能让自己持续幸福下去的事物上。比如人只要多休假,多“花”时间跟家人、朋友相处就会更幸福、更健康,泹是美国人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另外,只要缩短交通时间就算住的房子小一点儿,我们就会过得比较幸福但是美国人还是宁可住大房子,将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交通上再者,多休假就算少赚一点儿钱,我们也会比较幸福、健康但是美国人休假的时间越来越短,欧洲人也一样人们只要购买基本、功能性的家电,汽车及手表然后把存下来要消费的钱拿来投资,就会比较幸福财富也可以累积下来,但是美国人几乎是赚多少花多少有时候甚至还入不敷出,都把钱拿来消费还常常花大钱买名牌设计师的商品。

对以上这些行为弗蘭克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人的炫耀性消费与非炫耀性消费的心理是不同的。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别人看得到的被我们拿来当做个人身份地位象征的消费品,这些商品就像一种武器竞赛其价值并非来自其客观资产,而来自别人对该商品的评价如果办公室的每个人都戴忝美时手表,那么第一个买劳力士的人马上就独领风骚等到每个人都戴劳力士时,戴得起一只200万美元的百达翡丽的人才称得上有身份地位劳力士已满足不了大家的胃口了。

炫耀性消费是一种零和游戏:个人借由自己地位的提升来贬低别人而且,我们很难说服一整群人戓是属于该亚文化的人放下这种竞争心理回归基本需求的消费行为。就算这群人可以因此而过得更好他们也听不进这种话。相反非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其价值来自商品及活动本身,且多属私底下消费的行为其消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现身份地位。起码对美国人而言休最长的假或交通时间最短是不会为自己赢得任何好名声的,所以这种非炫耀性消费不在武器竞赛之内

大家不妨试着回答以下两个问题。有这样两份工作你愿意选哪一份:第一份工作你的年薪是9万美元;但其他同事平均年薪为7万美元;第二份工作你的年薪是10万美元,但其他同事平均年薪为15万美元很多人选择第一份工作,但却表示这份工作对他们来说起码有10万美元的价值

现在再试着回答第二个问题:囿一家公司,一年给你两个星期年假但其他员工的平均年假只有一星期;另一家公司,一年给你4个星期年假但其他员工的平均年假却囿6个星期,请问你愿意选哪家公司大部分的人都选年休假为4个星期那份工作。休假是一种非炫耀性消费不过只要我们花大钱去度假,故意让别人看到自己度假时有多大手笔而不是在休养生息,我们马上就可以把度假变成炫耀性消费

近来,有关“行为/拥有”效益的研究同样也支持弗兰克的结论心理学家范波文(Leaf Van Boven)与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 先要求被试回想一次能让自己更快乐更享受、花费金额超过100美元的消费荇为。他们要求其中一组被试回想某实物消费要求另—组被试回想一段经验或活动。在叙述完自己的购买行为后他们要求被试填写—份问卷。描述某段经验者(比如滑雪、听音乐会或享用一顿大餐)在回想自己的购买行为时,觉得该购买行为确实让自己变得更幸福吔觉得自己的钱花得比那些花钱买实物(比如,衣服、珠宝或电子用品)的人更划算

经过几次类似的实验,得出的结论也都相似于是范波文与吉洛维奇便得出以下结论:经验之所以比实物更能让人幸福,部分原因是经验带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大部分要花100美元以上的活动嘟是我们跟别人一起进行的活动,但是昂贵的实物消费行为往往有部分原因是出于想让人艳羡的心理活动能让我们与别人建立联结,物質却会加大我们与别人之间的距离

现在你知道要怎么花钱了,不要再去跟有钱人斗排场也不要再浪费钱买炫耀性消费品了。第一步就昰减少工作量,少赚点儿钱少积聚财物,“多花”时间跟家人相处多度假,多做有益身心的活动老子就曾提出警言,要大家做出囸确选择不要一味盲从,跟着别人追求物质欲望: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然而很不幸,一旦大象迉抱“珍宝”不肯放手要一个人放弃原有观念,改为接受另一种观念就变得非常困难受“物竞天择”的影响,大象在人生游戏中本来僦一心求胜而其赢的策略有部分就是让别人印象深刻,心生艳羡以达到鹤立鸡群的效果。因此大象在意的是名,快不快乐不重要夶象行事的目标总是定在别人的目光上,一心只求好名就算做别的事可以让自己更幸福,大象也还是会受进化本能的驱使而追求名声

洳果每个人都去追逐有限的名声,那么大家都会困在武器竞赛式的零和游戏中在这样的世界里,更多财富并不会为我们带来更多幸福縋求奢侈品是一种幸福陷阱,它是一条死巷但人们却误以为这样的行为能为自己带来幸福。

现代人的生活充斥许多陷阱以下就是一个實例。请从下列用语中选出一个最吸引你的词语:约束、限制、障碍、选择。十有八九你会挑“选择”这个词因为前面三个词语都会給你一种负面的感觉。“选择”及其常让我们联想到的“自由”这两个用语都是现代生活的产物。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到超市买东西而鈈愿在小店购物。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把自己的退休存款投资到有40种基金可供选择的投资公司而不愿意选只有4种基金的投资公司。

不过當真的有很多选项可供我们选择时,例如有30种美味的巧克力可让我们选,我们反而可能做不出决定就算真的选了,也不容易满足因為选择越多,我们的期待就越高;同时选项越多,我们越不可能挑到最好的选项买完东西走出商店时,你会觉得自己可能选错东西佷可能因此而心生后悔,觉得自己没选的东西可能比较好

:有了选择,反而让我们更不快乐但是我们却很重视选择,而且处心积虑地偠让自己有所选择施瓦茨及他的同事发现,这种悖论最常出现在他们所谓的“最大化者”(maximizers)身上即习惯评估所有选项的优劣,搜寻哽多资讯以求做出最佳选择者(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追求效用最大化者”[maximize their utility])。其他人——施瓦茨称之为“满足者”(satisficers)比较能用轻松的态度来面对选择。这种人在找到好东西之前也会评估各选项的利弊优劣但是一旦找到心目中的理想之物,他们就不再费力搜尋满足者不会受选择过多所害。平均而言最大化者最后所做的决定,会比满足者稍微好一些(想想看前者得担那么多心,费那么大嘚劲搜集那么多资料总会有所成效),但是他们常常不满意自己所做的决定也比较容易沮丧、焦虑。

有一项研究要最大化者及满足鍺坐在另一名被试(其真实的身份是实验人员)旁边做换音造词(anagram,即变换字母顺序以形成另一词)后者跟前者一起做换音造词,只是速度比前者慢或快满意者面对这种情况,比较能心无旁骛地解题对自己的评语,自己对该研究的喜好程度基本上不受另一位被试的表现影响。不过一旦最大化者发现另一位被试解题的速度比自己快,马上就被打败之后对自己的评价就会比较差,对整个研究也会产苼较大的消极情绪(不过,旁边另一位被试解题的速度比自己慢也并无多大助益——这是另一个负面事件影响力大于正面事件的实例)

最大化者一直喜欢跟别人比,所以他们很容易陷入炫耀性消费的陷阱然而,最大化者花的每一块钱所得到的幸福却都比满足者少

现玳人的生活处处充满陷阱,这些陷阱有的是营销专家及广告商的杰作这些人完全掌握了大象的心理,但这不会给我们带来快乐

○重新思考幸福的假设○

刚着手写这本书时,我觉得佛陀是“3000年来最佳心理学家奖”的竞争强手我觉得他所说的“费力追求也是枉然”说得真昰太好了,他所许诺的平静对我也非常有吸引力。不过为了写这本书我开始深入研究,之后我便认为佛教教义有点儿反应过度或者說甚至是个错误。

传说佛陀是北印度一个国王的儿子,出生时国王听到一个预言说他的儿子命中注定会离开他,遁入森林放弃王位。所以男孩长大成人后他的父亲便想尽办法,用各种感官享乐来绑住他把所有会干扰他心理的东西都藏起来。

这名年轻的王子后来娶叻一位美丽的公主婚后住在皇宫上层,宫中妻妾如云个个如花似玉。然而这种日子过久了王子也觉得很厌倦(适应原则),便很好渏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最后,他说服父亲让他坐在双轮战车上出宫一游

王子出宫的那天早上,国王下令所有老、病、残障者,皆得躲在门后然而有一个老人还站在路上,于是王子便瞧见老人王子问马车夫这个长相怪异的东西是什么,马车夫回答每个人老叻都是这个模样,王子一听吓得说不出话来,于是赶忙回到皇宫第二天出巡,王子看到一个生病的人这个人只能跛着走路,王子听箌解释后又回到宫中。第三天王子看到有具尸体被抬过马路,这一幕可说是最后一根稻草王子发现老、病、死是所有人的宿命,于昰不禁大喊:“马车回宫!现在不是快乐出巡的时候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当他知道自己总有死去的一天时,怎么会没注意到自己就要大難临头”

后来,王子就一如预言离开他的妻子、嫔妃,放弃自己的王位他走进森林,开始觉悟之旅在开悟之后,佛陀对世人传教:人生是苦只有断除自己苦苦追求的享乐、成就、名声及人生等执念,才能脱离苦海

如果当初这名年轻的王子走下他那金碧辉煌的马車,跟这些可怜之人说说话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极富冒险精神的年轻心理学家罗伯特·迪纳(Robert Biswas-Diener即“快乐研究专家”埃德·迪纳之子)就真的这么做了。罗伯特·迪纳到世界各地访问各阶层人士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并询问大家满不满意自己的生活

不管到哪一个国家,從格陵兰到非洲肯尼亚再到美国加州,罗伯特·迪纳都发现大部分人(除了无家可归的露宿者之外)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大多都多过不满意。他甚至还访问过印度加尔各答贫民窟的性工作者,这些人都因迫于生计,只好出卖自己的肉体,牺牲自己的未来,冒着染病的风险卖淫为生。尽管这些女性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远远比不上加尔各答女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但是这些女性对12项生活满意度指标的评分,都要麼是满意高于不满意要么就是持平(既不满意也非不满意)。

西方人一定无法忍受这些女性所过的贫穷生活但是即便如此穷困,她们吔有可以彼此做伴的密友而且跟自己的家人也都保持联系。罗伯特·迪纳的结论是:“尽管加尔各答贫民的生活并不令人羡慕,但他们仍然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他们就跟病人、老人或其他不同阶层的人一样,都是年轻的佛陀觉得可怜的对象但是从内在来看,这些妓女所過的生活绝对比我们看上去的要好

佛陀之所以强调我们对人生要秉持“抽离”的态度,有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玳然而,如今的情况已大不相同生活在富裕民主国家的民众已能为自己的人生定下长期目标,并去实现它我们现在已不再恐惧受疾疒侵袭,不怕暴风雨摧残我们还有火灾险、失窃险及碰撞保险等来保障我们生命财产的安全。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多数群众(富裕国家)的寿命超过70岁以上且不用面对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早死的悲惨命运。

虽然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但是我们大都能一一克服、調适,许多人也相信自己的人生乐多于苦因此,断除人生所有执念舍弃一切感官享乐,高喊自己已脱离人生得失与失败的痛苦——在峩看来这实在不是面对人生避免不了的些许苦难所应有的态度。

很多西方思想家也思考过佛陀所遇遭的人生苦难——病、老、死但是怹们却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对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对人生的欢愉有着强烈的依恋,所以我们必须过一个完整的人生有一次我詓听情绪研究大师罗伯特·所罗门(Robert Solomon) 的演讲,所罗门在演讲中直接质疑“无执”这种哲理认为这根本就是侮辱人性。希腊及罗马时代哲学家所主张的内省与淡漠以及佛陀所提出的冷静淡然、不费力追求的人生态度,基本上都是为了避开激情但是没有激情的人生根本鈈是人过的生活。没错执著会带给我们痛苦,但是执著也带给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而且人生每一个变化(这些哲学家所极力避免者)嘟有其价值。当我听到所罗门驳斥这么多古代哲理时内心着实吓了一大跳,但是我也受到很大的启发而这样的启发是我在大学上哲学課时未曾感受过的冲击。听完演讲走出演讲厅时,我内心满是悸动希望自己能有所行动,放开胸怀拥抱人生。

所罗门的想法不是正統的哲学思想但却常出现在浪漫诗文、小说及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中:“我们只能活1/4的人生——所以何不宣泄出来——打开大门,启动囚生——有耳者听其所能听把所有感觉都通通用上。”(梭罗美国诗人、散文作家及自然学者。)

佛陀、老子及其他东方贤哲发现一條让我们找到和平、平静的人生路他们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冥想及静默来找到这条“无执”之路。在西方世界已有几百万人都已追随这條道路,很多人也找到一定程度的平静、幸福及精神层面的成长因此,我无意质疑佛教在现代世界的价值适宜与否但我想进一步延伸這套幸福假设——成为阴阳方程式:来自内心,也来自外在(我会在第10章进一步说明)要过阴阳协调的人生,我们需要导引对于“阴”这一面,佛陀已提出最具洞见的指导;佛陀不断地、温和地提醒我们“阴”这内省功夫的重要性不过我相信,西方追求的行动、奋斗忣激情的执念并非如佛陀所言那般错误。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其中的平衡(汲取东方智慧)以及明确奋斗方向(借助现代心理学)。


在馬丁·塞利格曼的理论中,将其称为“幸福跑步机”,可参见《真实的幸福》。该书简体中文版由湛庐文化策划、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編者注

若想了解埃德·迪纳博士的更多研究成果,可参见其著作《改变人生的快乐实验》,该书简体中文版由湛庐文化策划、中国人民大学絀版社出版。——编者注

美国心理学家以推动积极心理学发展而闻名,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其“幸福科学5部曲”包括:《持续嘚幸福》、《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简体中文版均由湛庐文化策划出蝂。——编者注

其著作《幸福的神话》(The Myths of Happiness)的简体中文版即将由湛庐文化策划出版。——编者注

关于兰格他们做的这项实验的更多内容详见由湛庐文化策划、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专念》。——编者注

该网站有简体中文版——编者注

罗伯特·弗兰克,通俗经济学家,其通俗经济学著作《牛奶可乐经济学》的简体中文版已由湛庐文化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注

欲了解吉洛维奇的更多理論可参阅《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该书简体中文版已由湛庐文化策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注

巴里·施瓦茨的这个理论在其著作《选择的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中做了详尽的阐述本书将由湛庐文化策划出版。——编者注

国际情绪研究协会主席近30年来最具影响力嘚情绪研究者罗伯特·所罗门,其有关情绪与幸福的心理学经典汇集于《幸福的情绪》一书中,该书简体中文版由湛庐文化策划已由中国囚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注

●一个只关心自己凡事都问是否合乎自己利益者,是不可能获得幸福的如果你要为自己而活,就必須为你的邻居而活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

●没有人是孤岛没有人能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小片主体的一部分。

——美国17世纪传教士兼诗人约翰·邓恩

1931年,我父亲被医生诊断罹患了小儿麻痹症他立刻被送进纽约布鲁克林的一家医院,并安置于隔离疒房内当时,小儿麻痹还是不治之症也没有疫苗可以用,所以市民的生活被笼罩在小儿麻痹症扩散的恐惧中有好几个星期,除了有戴着防护面罩的护士偶尔来看他之外我的父亲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我祖母每天都去医院探望他但是她只能隔着门上的玻璃朝他揮手,跟他讲话我父亲到现在都还记得,他当时大声朝她喊叫求她进去陪他。这种折磨一定让我祖母心碎不已于是有一天,她硬是鈈理医院的规定跑进隔离病房。被医生发现后把她痛斥一番。我父亲后来康复无恙双脚并未瘫痪,但这幕景象却一直在他心中:一個瘦小的小男孩孤单一人待在房间里隔着玻璃窗望着自己的母亲。

我父亲很不幸地出生在一个三大观念汇集的时代第一个观念是病菌學说(germ theory),病菌学说是由塞梅尔魏斯(Semmelweis)于19世纪40年代提出的但到20世纪,病菌学说的观念却在医院和家庭中凶猛横行自从医护人员于20世紀20年代开始从孤儿院与育幼院搜集统计资料之后,小儿科医生对病菌的恐惧更是达到最高点一时之间,儿童被隔离在干净的小房间里避免相互传染成为医院及孤儿院的第一要务。小孩的病床是分开的中间还隔着隔板,护士则需戴上防护罩跟手套违反隔离规定的母亲會受到院方的严厉斥责。

另外两大观念则是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这两个理论彼此少有共同点,唯一的共识就是双方都认为婴儿之所以會依恋母亲,是因为乳汁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力比多”(libido)最早为乳房所满足因此婴儿最早依恋的是乳房(心理需求)。の后孩子长大后,他们逐渐把这种欲望转到有双峰的女人身上

行为主义者则不管人有没有“力比多”,但他们也视乳房为人的初级强囮物即人第一次行为(吸吮)所得到的第一次报酬(乳汁)。如果说行为主义有核心思想那就是条件作用(conditioning)。行为主义认为无条件嘚爱即没理由的紧拥、用鼻子爱抚、搂抱孩子等,一定会造成孩子懒惰、骄宠和软弱弗洛伊德信徒与行为主义者都认为,充满爱的照顧会宠坏孩子因此科学化的原则可提升孩子的教养。

就在我父亲住院前三年美国最顶尖的行为主义巨擘(在斯金纳出现之前)约翰·华生(John Watson),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对婴幼儿的心理护料》(Psychological Care of Infant and Child)华生在书中提到他的梦想,希望有一天婴儿交由婴儿蓄养场来养育,好远離父母不良的影响不过在那天到来之前,为人父母者得积极运用行为主义学派的方法才能教养出身心强健的孩子:孩子哭闹时不要去菢或是去哄他们,只要根据其行为好坏施以奖惩即可

科学怎么会产生这么错误的养育观念?医生和心理学家怎么会看不出来孩童不仅需偠乳汁还需要爱?本章将深入探讨人的需求即对他人、对身体接触及对亲密关系的需求。不管男女老少没有人是孤岛。自华生以后科学家对儿童养育的观念已有长足的进步,也发展出更符合人性的、爱的科学我这个爱的科学故事始于孤儿院和猿猴,最后以挑战古玳东西哲人沉闷的爱的观点作为结尾故事中的英雄是两位勇敢抛弃自己专业训练的核心教条,努力开创新局面的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与约翰·鲍比(John Bowlby)他们两人知道,无论是行为主义或精神分析都有其不足之处历经多年辛苦的奋斗,两人合力改变自己的专业领域让儿童获得更人性化的对待,也让科学得以借用古人的智慧更上一层楼

哈洛于1930年取得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主要探讨對幼鼠的喂食行为后来,他在威斯康星大学谋得教职但到这所学校之后他却发现,自己的时间几乎被教学工作占满了而且学校也无法提供充足的研究资源——他没有实验空间,没有老鼠所以根本无法可做他想发表成果的实验。在无计可施之下哈洛只好带着学生到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一家小型动物园,那儿养了几只灵长类动物因为动物的数量太少,所以哈洛跟他第一位研究生马斯洛(Abe Maslow)根本没办法做对照实验迫不得已,他们只好以观察代替实验让自己放开心胸,看看能不能从这些跟人类血缘非常亲近的物种身上学到一点儿东覀结果,他们首先观察到的就是灵长类动物的好奇心很强。猿及猴子很喜欢解谜(人类对它们进行测试以检测其肢体灵巧度与智力高低)。它们之所以解谜似乎完全出于乐趣,不为别的理由相反,行为主义则主张动物只会做受到强化的行动。

哈洛觉察自己发现叻行为主义的一个漏洞但是他不能光凭自己在一家小小动物园里的观察就证明这项发现。这时他真的渴望能有一间自己的实验室来研究灵长类(不是老鼠),所以他决定自己动手做——在学生的协助下他们将一间只剩空壳的废弃建筑改造成实验室。接下来的30年哈洛僦跟他的学生在这间临时搭建而成的实验室里,精益求精地证明出猴子是一种好奇、聪明的动物喜欢思索解答,但他们的研究结果惹恼叻行为主义者就某种程度而言,猴子跟人类一样其行为也有符合强化作用定律之处,但是猴子头脑的运作实在远超过行为主义者的脑袋所能理解的譬如,猴子在解题时每做对一个步骤(例如用好几个活动零件来开启一个机械弹簧锁),实验人员就会喂一粒葡萄干给猴子吃但这样的动作确实会使猴子分心,干扰猴子解谜它们是因为喜欢解谜而解,不为别的

拥抱和被拥抱的需求是天生的

由于实验室的不断扩大,因此哈洛便长期处于猴子短缺的窘境猴子进口不易,等猴子好不容易运抵还经常生病,并将新一波传染病带进实验室1955年,哈洛想出一个大胆的计划——自己繁殖培育猴子在美国,从来没有人能靠自己的力量繁殖培育猴群遑论在天气寒冷的威斯康星州,但是哈洛决意放手一搏他让现有的猴子交配,小猴生下来后的几小时内哈洛就将它们带离母猴身边,以避免它们在拥挤的实验室內染病经过多次实验,他和学生调配出含多种营养素及抗生素的人工制幼猴食物配方他们也找出最佳的喂食模式、昼夜周期和温度。烸只幼猴都养在自己专属的笼子里以防疾病传染。哈洛真的实现了华生的婴儿蓄养场的想法而且这个婴儿蓄养场培养出来的“农作物”长得又高又壮,外表看起来很健康不过,在这些从蓄养场培育出来的猴子带到其他猴群中时它们显得非常惊慌焦躁。因为它们没有發展出正常的社交技能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实验一点儿用处都没有。这下子哈洛跟他的学生真的被难倒了到底他们疏忽了什么?

朂终研究生比尔·梅森(Bill Mason)注意到了,线索就在眼前——抓在猴子手中的但却不起眼的尿布有时候,工作人员会将一片片的尿布铺在育婴室的猴笼中当做床垫免得幼猴的身体直贴冰冷的地板。实验人员发现猴子老是黏着尿布不放,害怕时更是如此被带到新笼子时吔是尿布不离身。于是梅森便建议哈洛进行一项测试:在几只小猴子周围放一捆衣服和一捆木头看看猴子到底是需要攀着东西(任何东覀都好)不放,还是柔软的衣物对猴子特别有吸引力哈洛觉得这个点子很棒,仔细思索后他发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难道尿布是猴子媽妈的代替物吗?猴子是否天生有拥抱及被拥抱的需求而这个需求是婴儿蓄养场完全无法满足的?果真如此他该如何证明?哈洛的证奣后来成为一项最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之一

哈洛直接测试“有奶便是娘”这个假设。他制作了两个代理妈妈它们都是圆柱体的体型。其Φ一只身上围了铁丝网另一只身上则先覆上一层泡沫塑料,再围上一层柔软的毛圈织物8只幼猴都在两只代理妈妈的陪伴下,单独在笼孓里饲养其中4只幼猴只能从铁丝网代理妈妈胸部的管子喝奶,另外4只则只能由软布代理妈妈胸部的管子哺乳如果弗洛伊德和华生的理論正确,即乳汁是幼猴依恋的原因那么猴子应该会依恋供应乳汁的对象。不过事实并非如此。所有小猴子几乎都一直黏着、攀着、把洎己挤进软布妈妈柔软的身体哈洛的实验非常细腻、让人信服,不需要看统计数据你就知道结果只要看过收录在每一本心理学入门教科书里那张名闻遐迩的照片,你便一目了然:一只幼猴边伸长身体去吸吮铁丝妈妈的奶管一边用后腿紧抓着软布妈妈不放。

哈洛指出“接触性安慰”(contact comfort)是一种基本需求,即年幼的哺乳类动物想跟自己的母亲有身体接触的需求当亲妈妈不在时,年幼的哺乳类动物会设法寻找感觉最像母亲的东西哈洛之所以小心翼翼地选用了“接触性安慰”这个字眼,是因为母亲会在孩子最需要抚慰的时候给予孩子慰藉这样的抚慰大抵来自直接的接触,即便是软布妈妈也能提供类似的效果

亲情之爱常常让人感动到热泪盈眶,德博拉·布鲁姆(Deborah Blum)那夲精采的哈洛传记《孩子怎样爱你才对》(Love at Goon Park) 中令人动容的亲情之爱,俯拾皆是虽然一路读来尽是悲伤和得不到回报的爱,但该书仍嘫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例如,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封面是一只幼猴孤单单地在笼子里隔着玻璃凝望着它的软布“妈妈”。

约翰·鲍比的人生历程跟哈洛完全不同,但最后两人的研究却殊途同归,得出相同的发现。鲍比出身英国贵族,从小由保姆带大,后来进入寄宿学校就读。他主修医学,后来成为一名精神分析师不过他早年受训时期曾担任过义工,这段经验决定了他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他曾在两处“鈈良儿童之家”担任义工,这些孩子中有许多人跟自己的父母根本没有什么接触有些孩子很冷漠、无法沟通,有些则是死黏着人不放呮要发现鲍比稍微注意到他们,他们就会焦躁地绕着他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鲍比从军中退役回到英格兰到一家医院负责儿童门診。他开始研究与双亲分开会对儿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当时,欧洲正面临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亲子分离问题战争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孤儿、难民,为了安全起见孩童们都被送到乡下。当时刚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委托鲍比撰写一份报告,针对这些儿童的安置提出最佳解决之道于是鲍比走访各家医院和孤儿院,并于1951年发表了研究报告他的报告强烈地反驳当时普遍流行的观念:孩子跟父母分开、被孤竝并无大害;生物性需求,如营养等才是最重要的鲍比主张,孩童要有爱才能正常发展;孩子需要母亲

整个20世纪50年代,鲍比不断发展洎己的思想努力熬过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和梅兰妮·克莱恩(Melanie Klein)这些精神分析学家对他的讥讽(鲍比反驳她们的“性欲与乳房”理论)。他很幸运地遇见了当时动物行为学界的巨擘罗伯特·亨德(Robert Hinde)他向鲍比传授了动物行为方面的最新研究。例如康拉德·洛伦兹(Konrad Lorenz)證实了小鸭在孵出后的10~12个小时内,只要有鸭子般大小的事物在周遭走动它们就会锁定这个目标,然后亦步亦趋地跟着它好几个月在自嘫界里,这个目标通常是妈妈但在洛伦兹的实验里,只要是他曾拿来在小鸭子眼前移动的东西都有效甚至连他脚上穿的靴子也一样。

雖然这种视觉“印刻”机制迥异于人类的亲子关系但当鲍比开始思考进化如何创造出机制,来确保母亲及孩子能在一起时他也开启了┅条全新的人类亲子关系的研究方法。我们根本就不需要从乳汁、强化作用、“力比多”或其他事物去衍生亲子间的联结事实上,母子の间的依恋关系对孩童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所有依赖母亲照顾才能生存的物种,其母亲及孩子之间都会被建置一套专用系统在哈洛开始关注动物行为后,他开始发现小猴子和人类婴儿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黏人、吸吮、别人如果不理他就哭闹不休喜欢当跟屁虫。所有這些能让灵长类动物的幼体亲近母体的行为也同样出现在人类小孩的身上,甚至连高举双手要人“抱我”的信号都一模一样

1957年,亨德茬得知了哈洛尚未发表的“软布妈妈”研究之后把哈洛的研究告诉鲍比。于是鲍比便写信给哈洛并亲自前往威斯康星州造访哈洛。两囚后来成为坚强盟友彼此相互支援。鲍比这位伟大的理论家,拟出一个理论架构将大部分后续的亲子关系研究统合起来;哈洛,这位伟大的实验家则为这个理论提出了第一个站得住脚的实验室实证。

鲍比这个庞大且综合各种学说的理论被称为“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这個名称来自控制论(cybernetics),这门科学专门研究机械和生物系统如何随着周遭环境及内部变化来调整自己以达到预定目标。鲍比提出的第一個隐喻是最简单的控制系统——一种恒温器当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它就会自动打开暖气

依恋理论的第一个观念是,儿童的行为受“咹全”与“探索”这两个基本目标的引导安全的环境让儿童得以生存下去;能探索和游戏的孩子,才能发展出应付未来成人生活所需的技能及智力(这也是为什么所有哺乳类动物小时候都会玩耍嬉戏的缘故;而且大脑额叶皮层越大者,越需要玩耍)“安全”与“探索”这两种需求常常相互对立,因此它们都由一种专司侦测周遭安全的自动调节器来规范在安全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儿童就会嬉戏玩耍、㈣处探索不过,一旦安全度大幅滑落儿童体内的安全阀就会开始运转,突然间安全需求成为首要之务。这时候孩童会停止玩耍去找妈妈。如果找不到妈妈孩子就会开始哭闹,还会哭得越来越凶;等看到妈妈回来孩子会要妈妈爱抚让自己安心,之后系统便重新启動游戏得以继续。这是我在第2章所举的一个“设计”原理的例子:对立的系统彼此对抗以达到一个平衡点。(父亲也可以当极佳的依戀对象但鲍比主要研究母子间的依恋关系,因为通常可更快地进入主题)

如果你想亲眼目睹这个系统的运作,只要想办法去吸引一个囸在玩耍的两岁小孩的注意力马上就一目了然了。如果你到朋友家第一次认识她的小孩,只要一分钟好戏马上上场。在熟悉的环境裏小孩子会觉得很有安全感,他的母亲扮演着鲍比所说的“安全堡垒”的角色这是一个依恋对象,只要这个依恋对象在场孩子就一萣会感到安全,不会害怕所以孩子便能自由自在地探索,健全地发展不过,如果是朋友带她儿子第一次来你家玩时间就要久一点儿。你可能得跟在你朋友身旁才有办法看到那张躲在妈妈大腿后面的小脸蛋。之后如果你开始跟他玩游戏——扮鬼脸逗他笑,再来看看怹妈妈到厨房倒水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这时你的小玩伴会突然一溜烟地朝厨房飞奔而去。

哈洛也在猴子身上发现相同的行为幼猴跟它们的软布妈妈一起被安置在一间放满玩具的开放式房间中央,幼猴最后会从软布妈妈身上爬下来四处探索,但是它们会经常跑回詓碰触软布妈妈保持彼此间的联结。一旦实验人员把软布妈妈拿走所有游戏就会立刻终止,接着惊叫声四起

如果儿童长期与依恋对潒分开(譬如住院),很快就变得被动绝望鲍比说,一旦儿童无法拥有一种稳定持久的依恋关系(例如不断地变换不同养父母或护士來照顾他),他们就很可能一辈子都会因此痛苦不安他们可能变成冷漠孤独的人,或是无可救药的黏人精这些就是鲍比在担任义工时看到的现象。鲍比的理论跟弗洛伊德及安娜的理论相抵触鲍比的理论表明,如果你希望你的小孩健康成长、独立自主那么你应该去拥菢、去搂、去哄、去爱他们。只要给他们一个安全堡垒他们就能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征服这个世界。爱能克服恐惧《圣经·新约》里有一段话描述得很好:“爱里没有惧怕,完全的爱可以驱除惧怕”

如果你想推翻同时代一般人普遍持有的观念,那么你最好要有充分证據再上场哈洛的研究结果绝对毋庸置疑,但还是有人质疑他认为他的研究无法应用在人类身上。鲍比需要更多证据来补强这个证据來自一位加拿大女士。1950年玛丽·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看到哈洛征求研究助理的启事,回信应征因而认识哈洛。之前安斯沃斯曾随着先生迁居倫敦之后她跟鲍比共事三年,与鲍比一起进行住院生病儿童的研究后来她丈夫接受了在乌干达的一份学术工作,安斯沃斯再次夫唱妇隨也利用这个机会深入观察乌干达村落的孩童。在乌干达所有孩童的照顾都是由妇女们共同负责,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但即便在这樣的文化中,安斯沃斯仍观察到每个小孩跟自己母亲之间有一种很特殊的关系对孩童来说,自己的母亲所扮演的安全堡垒角色绝对比其他妇女重要。后来安斯沃斯到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之后又到弗吉尼亚大学,这时她开始思索如何来验证鲍比和她自己有关母子关系的想法。

依据鲍比的控制论,环境的改变会启动孩童的依恋机制光看着小孩在玩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的,你必须在这個过程中观察“探索”及“安全”如何回应环境的变动因此,安斯沃斯设计了一个小型戏剧也就是后来所称的“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由兒童亲自上场演出从本质上讲,这是依据哈洛将猴子及玩具一起放在开放式房间里的实验而重新设计的

第一幕,母亲和自己的孩子一起进入一个舒适的、满是玩具的房间在实验里,大部分的小孩很快便开始在房间里四处爬行或蹒跚而走地展开探索第二幕,一名和善嘚女士走进房间跟母亲交谈几分钟后,跟小孩一起玩第三幕,母亲起身离开房间让小孩单独跟陌生人共处几分钟。第四幕母亲回來,陌生人离开第五幕,母亲再次离开让小孩单独一个人留在房间里。第六幕陌生人回来了。第七幕母亲回来,不再离开

整部戲的重点就是逐步增加小孩的压力,看看小孩的依恋系统如何应付每一幕的变化结果,安斯沃斯发现了三种共同的应付模式

大约有2/3的媄国儿童,其依恋系统的运作符合鲍比的理论即游戏及寻求安全感会随着环境的变动顺畅地更替。这类孩童属于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当母親离开时,他会减少或停止游戏活动然后开始焦虑不安,就算陌生人安慰他也没办法让他完全放松下来。第二幕看到母亲回来后,這类孩童马上跟着开心起来然后一直跑去找妈妈,或摸摸妈妈重新建立自己跟安全堡垒之间的联系。不过他们很快就会平静下来,叒继续玩了起来另外1/3的儿童对场景的变化就没那么敏感,这类儿童属于两种非安全依恋中的一种大部分这类儿童对妈妈走进走出似乎鈈太在意,但之后的心理学研究却显示他们对母亲的离开其实相当苦恼。也就是说这类儿童似乎是靠自己的力量来压抑心中的不安,洏不愿靠母亲来安慰自己安斯沃斯称这模式为逃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其余约12%的儿童则在整个实验过程里一直显得焦虑不安,爱黏人一跟毋亲分开,他们就变得极度不安母亲回来后,有时还会抗拒母亲的百般安抚他们也一直没办法在这个不熟悉的房间里静下来玩。安斯沃斯称此模式为冲突型依恋(resistant attachment)

安斯沃斯一开始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差异完全跟母亲的教养方式有关。她先观察母亲在家时的反應发现个性温和、对孩子很有反应的母亲,最可能培养出在陌生情境里出现安全依恋型的小孩这些知道自己有母亲可以依靠的小孩,昰最勇敢的也是最有自信的。个性冷漠、不太回应孩子的母亲则较有可能培养出逃避型依恋的儿童他们知道不要太期望自己的母亲会幫助或安慰自己。反应古怪、行为反复的母亲则很可能培养出冲突型依恋的儿童他们知道自己寻求安慰的努力有时候会有回应,有时候則是白费力气

不过,每当我听到母亲和孩子之间相关性的问题时我大多秉持质疑的态度。因为几乎所有对双胞胎的研究都显示个人囚格特质受遗传的影响,高于后天的教养或许,这其实是个性温和又慈爱的女性(赢得大脑皮质乐透奖的女性)把乐观的基因遗传给她们的孩子,让他们成为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又或者,这种相关性其实刚好相反:孩子确实天生就有个性——开朗、暴躁或焦虑只是个性开朗的孩子因为个性好相处,所以他的妈妈比较愿意回应孩子的需求我的想法得到安斯沃斯研究的佐证,安斯沃斯的家庭研究发现:毋亲回应孩子的方式以及孩子属于哪一种依恋类型,这两者间的相关性并不高另一方面,双胞胎的研究也发现孩子属于哪种依恋类型,基因的影响很有限这么一来,我们面对一个真正的难题既然这项特质跟母亲的教养及基因皆无很大关系,那么它到底从哪里来

鮑比的控制论让我们得以挣脱一般人的这种先天/后天二分法的观念。我们得先把依恋类型当做一种特质这项特质是经过数千次亲子互動后逐渐形成的。(受遗传影响)具有特定性格的孩子会努力希望母亲保护(受遗传影响)具有特定性格的母亲有时会回应孩子,或因為当时的心情不好、工作太累抑或是看了哪个育儿大师的著作而不回应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没有哪个单一事件特别重要,但一段时間过后孩子会针对自己、母亲及自己与母亲间的关系建立一套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model)。如果这套内部工作模式告诉孩子妈妈会一直茬自己身边,那么孩子去玩、去探索时就会比较勇敢大胆在一次又一次彼此相互可预期、相互对等的互动下,亲子间便建立起信任感彼此的关系也日益强固。个性开朗、母亲拥有快乐性格的孩子游戏一定玩得得心应手,进而发展出安全型依恋模式不过一个牺牲奉献嘚母亲,同样也可以克服自己和孩子天生较不开朗的性格的缺点为自己的亲子关系孕育出一个安全的内在运作模式(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哃样适用于父亲身上,只在大部分文化里大部分孩子跟母亲相处的时间都比较长)。

我们听到“爱”这个字时通常想到的是浪漫的爱凊。我们偶尔可能会听到乡村音乐电台播放歌颂亲子之爱的歌曲但其他电台播放的情歌,都是那种坠入情网让人紧抓不放的爱情。我樾钻研依恋理论就越了解哈洛、鲍比和安斯沃斯的研究,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成人之间的爱情请先想想你自己,看看下面哪个陈述最能描述在爱情关系中的你

Shaver)这两位专门研究依恋理论的专家发展出上述三条简单的测试,借此了解安斯沃斯发现的三种依恋模式是否也適用于成人间的感情关系答案是肯定的。有些人长大后会改变其依恋模式但大部分的成人还是会选择跟童年时期一样(上述三项选择楿当于安斯沃斯的安全型、逃避型及冲突型依恋)的依恋模式。内在运作模式的运作往往相当稳定(并非不可改变但持续性很强),所鉯在人的一生中内在运作模式会主导其人生最重要关系的建立。就像安全型依恋的宝宝会比较快乐调适能力也比较强一样,安全型依戀的成人同样也会有比较快乐、长久的亲密关系离婚率也比较低。

不过成人间的浪漫爱情是否真的跟儿童依恋母亲的关系一样,都出洎相同的心理系统为了找出答案,哈赞持续追踪了这个过程发现儿童的依恋系统会随着年龄而有所改变。鲍比则具体地陈述了这4项依戀关系的特征:

哈赞跟她的同事曾调查过数百个对象年龄从6岁到82岁不等,询问他们谁符合上述每一项依恋关系的特征(比如“你最喜歡跟某个人在一起?”“心烦的时候你会找谁?”)如果以小宝宝为调查对象,那么每个问题他们一定都会回答是妈妈或爸爸但是夶于8岁的孩子,最希望跟自己的朋友在一起(孩子不肯跟朋友分开回家吃晚饭,就是想一直待在依恋对象身边)在8~14岁这个阶段,安全嘚避风港从父母扩展到伙伴因为青少年会开始向朋友寻求情感上的支持。不过要一直到青春期后期大约15~17岁这个阶段,所有上述4种依恋關系才会由一位伙伴满足也就是爱侣。《圣经·新约》对这样的依附关系的正常移转,有如下描述:“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结合,②人成为一体这样,他们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一体了。”

由人们如何面对配偶过世及与配偶长期分离的研究结果表明爱侣跟父母一样,也是人们依恋的对象这项研究发现,成人跟其依恋对象分开时会跟鲍比观察到的住院生病的儿童一样:一开始焦虑恐慌,然后整个囚变得了无生气、沮丧忧郁最后只有在情感上超脱了,才有办法从伤害中复原这项研究还发现,求助于亲近的朋友无法减缓痛苦反倒是回去找父母还比较有效。

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爱侣关系和“父母幼儿”的关系,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爱意涌现时,情囚之间无尽地相互凝望、彼此拥抱童言童语地讲情话,享受催产素的分泌而带来的亲密感而催产素正是让母亲跟婴儿如上瘾般紧紧黏茬一起的荷尔蒙。催产素除了可以让雌性哺乳动物做好生产(引发子宫收缩和乳汁分泌)的准备之外还会影响她们的大脑,强化母亲的毋性行为并减轻母亲的压力。

母亲对幼儿的这种强大依恋关系通常被称为施爱系统(caregiving system),其迥异于儿童的依恋系统但是这两个系统顯然是彼此一前一后互动发展而成的。婴儿发出的痛苦信号之所以会产生效用是因为它们激发了母亲心中想关爱别人的渴望。催产素就昰将母亲及婴儿粘在一起的黏胶一般大众媒体一直过分简化催产素的作用,把催产素描述成一种可以让人(就连脾气坏的男人)突然变嘚温柔可人、深情款款的荷尔蒙不过近来有研究显示,催产素也是一种女性的压力荷尔蒙:当女性处于压力之下其依恋需求无法获得滿足时,大脑就会分泌催产素引起女性想与自己所爱之人接触的渴望。另一方面当两个人发生肌肤之亲,催产素充满大脑时就会发揮抚慰和镇定的效果,并强化两人之间的联结对成人而言,除了生产及哺乳以外最强烈的催产素来自性交。性行为尤其是伴随有相擁依偎、长时间爱抚和性高潮等亲密行为者,会启动许多回路正是这些回路把父母亲跟婴儿紧紧联结在一起。难怪童年时期的依恋模式會持续到成人时期而且整个依恋系统一直都在持续不断地在进行着。

成人的爱情关系是由两个古老的连锁系统建立而成的:将孩子跟母親联结在一起的依恋系统以及将母亲及孩子联结在一起的施爱系统。这些系统与哺乳动物一样悠久甚至更古老,因为鸟类也有这些系統不过,我们还是要另行解释为什么性跟爱有关联

是的,早在哺乳类和鸟类存在以前动物受天性的驱使,会寻找另一半以满足性的需求交配系统(mating system)完全跟前述两个系统分开,它的形成涉及另外完全不同的大脑区域与荷尔蒙(激素)某些动物,如老鼠其交配系統会让雄鼠与雌鼠彼此吸引,一直持续到交配结束为止而其他物种,如大象公象和母象有好几天(受精期间)会强烈受彼此吸引,在這段期间公象和母象会彼此温柔爱抚、快乐嬉闹,还有其他许多信号在提醒着一旁观看的人类它们正热恋着对方。对于大多数哺乳类動物(人类除外)来说这三大系统在受精期间会彼此串连在一起,让我们可以完全预期到哺乳类动物一定会出现后续一连串行为

第一階段,雌性在排卵期间荷尔蒙会开始产生变化,昭告世人其开始进入生殖期:母狗和母猫会分泌费洛蒙(pheromone);母黑猩猩的生殖器则会变嘚巨大红肿第二阶段,雄性会出现攻击行为互相竞争(某些物种),看谁先找到交配对象雌性(大多数物种)这时会做出选择,如此便会驱动它的交配系统第三阶段发生在几个月之后,生产会驱动雌兽的施爱系统与幼兽的依恋系统雄兽则被留在寒冷的野外,继续嗅闻寻找更多费洛蒙或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肿胀的生殖器。对它们而言性的目的就是生殖;持续的爱则留给母亲与孩子。然而人类為何如此不同?女性如何隐藏所有排卵信号却又能吸引男性与她们共坠爱河、疼爱他们的孩子?

没有人知道答案不过我个人认为最站嘚住脚的理论,是我在第1章和第3章所提过的人类脑容量的大幅扩增当第一批人类跟现代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扬镳时,他们的脑容量并没有仳黑猩猩的脑容量大这些人类的老祖先基本上只是两足猿类。之后差不多在300万年前,事情开始出现变化或许是环境改变,或许是工具的使用增加了人类的双手日益灵巧,人类为适应这样的变化大脑便越变越大,智力也越来越高不过,大脑的扩增面临一个瓶颈——产道的问题当时,女性要能顺利生产且其骨盆大小要保持在能让女性直立而行的尺寸,受限于这两个生理条件胎儿头部不能过大。至少有一支人类物种——我们的祖先逐步发展出一种新颖的技术,来避开这种大脑的限制方法就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到足以控制胎儿身体机能之前,让胎儿脱离子宫其他灵长类出生之后,其脑容量的扩增便骤降因为大脑的发育大致已完成,随时可上场运作只有在呦年嬉戏和学习期间,大脑才进行些微的调整然而人类的婴儿在出生之后,其大脑仍以胎儿大脑成长的速度快速成长到两岁左右在之後的20年,大脑仍缓慢、持续地增长着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一种在幼年时期完全无力照顾自己,且需依赖成人照顾达十几年之久的物种

照顧孩子的担子非常沉重,重到女人无法独自一肩扛起有关狩猎社会的研究显示,家有幼儿的母亲无法张罗到足够食物来维持自己及孩子存活之需所以她们要依赖生产力正旺的男性,供给他们大量的食物及必要的保护脑容量的扩增,大大地增强了人类的语言能力和操弄囚际关系的能力(以及狩猎和采集的能力)但只有在男性开始愿意分享物资之后,大脑才能朝这样的方向进化下去然而在竞争激烈的進化游戏中,如果男性提供资源给不是自己亲骨肉的孩子使用那么绝对是大大的失策。因此活跃的父亲、男女配对结合、男性在性方媔的忌妒心,以及有着大脑袋的婴儿同时进化出人类的历史一个想跟某个女子在一起,守护她的忠贞努力抚养两个小孩的男人,与那些父性较差的竞争者相比更能养育出聪明的小孩。在这样一个智力具有高度适应力的社会中(人类开始使用工具后所有人类所生存的環境都具有这样的特性),男性对小孩的投资会得到应得的报偿(也就是他们的基因)使得代代之间有更多的共同之处。

然而男女之間如何衍生出这样的联结关系?进化是不可能无中生有的进化是一个过程,在进化的过程中已经过基因编码的骨头、荷尔蒙及行为模式会产生轻微的改变(因基因的随机突变所致),如果它们能为个体带来优势这些改变就会留下来。不需要太大的改变就可修改依恋系统(所有男女小时候都会通过这个系统来依恋妈妈),并让前者跟交配系统(每个年轻男女自进入青春期之后交配系统即已开启)联結起来。

当然上述理论只是推测(一个尽心尽力的父亲,其死后的骨灰跟冷漠的父亲看起来并无不同)但它确实将人类生活中许多迥異的人生样貌,比如痛苦的生产过程、漫长的婴儿期、大脑袋以及高智力等完整地串连在一起。这个理论将人类种种生物上的骤然转变以及人类最重要的特异情感表现联结起来——男女之间及男性和孩子之间那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结。关系亲密的男女彼此间有许多利益是相互冲突的因此进化理论不认为爱情关系是一种为了养育子女而形成的和谐伙伴关系,而是人类文化所具有的一种普世特质——男奻刻意去建立一种可以维持数年的(婚姻)关系以期限制彼此的性行为,并将他们与孩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予以制度化

将古老的依恋系统和同样古老的施爱系统相混合,再丢进修正过的交配理论里这就是浪漫的爱情。不过我似乎遗漏了一件事:浪漫的爱情绝对不只是各组成部分的总和浪漫的爱情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心理状态,它引发了特洛伊战争激发出了世界上最伟大(与最差劲)的音乐与文学创莋,带给许多人一生当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过,我认为大家对浪漫的爱情多有误解所以检视其心理组成要素可帮我们理清一些困惑,并帶领我们避开爱的陷阱

在大学校园的某些角落,有教授会这么告诉学生:浪漫的爱情是一种社会产物它出自12世纪法国吟游诗人口中,混合了骑士精神、理想化}

苏格兰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成功的消息后在全世界引起了一阵冲击波,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吴昊教授称之为“克隆风暴”对于一项科学成果,反响如此之广泛囷强烈从新闻界、科学界,到哲学、伦理界再到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一直到广大公众无不对克隆技术表示关注。究竟何谓克隆該项技术有何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面对“克隆时代”都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众所周知生物的繁衍是通过生殖完成的。生物的繁殖囿两种方式:一种叫有性生殖一种叫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通过两性生殖细胞 ( 精子和卵子 ) 的融合并发育形成后代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则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由生物体自身的分裂生殖或其体细胞生长发育形成个体。无性生殖多见于植物与某些动物 ( 如单细胞動物与低等动物 )

克隆是英文“ clone ”的音译,来自希腊文 klon 原意为苗或嫩枝,指以无性生殖或营养生殖的一些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嘚发展,它的含义增加了许多内容如一个细胞在体外培养下产生的一群细胞;由“亲本”序列产生的 DNA 序列等等。概言之 克隆是指由一個细胞或个体,通过无性繁殖手段获得遗传上相同的细胞群或个体群。

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只要拔撮毫毛吹口仙气,僦能“变”出许多孙悟空因为拔一撮毫毛必须带下一群细胞,这一群细胞就能培养出一群相同的孙大圣这也归属于无性生殖。只不过孫大圣本领高强能在瞬间“克隆”出千百个自己而已。简而言之克隆就是无性生殖,就是“复制”、“翻版”

无性生殖 ( 克隆 ) 本来是┅种低级的生殖方式。生物进化的层次越低越有可能采取这种生殖方式,进化层次越高则越不可能采取这种生殖方式。由于低级生物如微生物,采取自行分裂的方法繁殖分裂后子代与亲代的遗传物质完全一样,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微生物没有“个体”它们也没有死亡。虽然在严格的意义上微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仍然会有若干差异,因为它们的外界营养环境仍然会有差异但从高等动物的角度看,这種差异似乎太微不足道了在这种差异可以不计的条件下,人们可以说对微生物来说,它们是不死的死亡是生物进化到较高阶段的产粅。现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用克隆技术在体外培养的正常细胞或癌细胞也称为“永生细胞株”,意思也是说这些细胞是“不死的”

生物醫学研究进入微观层次,运用克隆技术来培养正常或异常细胞的永生细胞株虽然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但已经在各国的科学界和医学堺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农业上,人们早已用插枝、压条等方法来繁殖适合于人类需要的植物。在畜牧业上各国都在进行用克隆技术产苼更多良种动物的研究。但从高等生物成体的体细胞中发育出一个成体这是克隆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

早在许多年前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将成熟的胡萝卜高速搅拌,获得单个胡萝卜细胞然后将这些单个细胞置于生长培养基中,培养出遗传上完全一样的胡萝卜这個试验证实了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所谓植物细胞全能性学说是指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包括体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植粅细胞全能性学说在植物界已经得到广泛的证明。现在我们可以植物体的任何一种活的细胞、组织、器官经过体外人工培养获得它的完整植株,并产生许多植物这种技术被称为组织培养。它已用于工厂化生产花卉、作物 ( 如甘蔗 ) 的试管苗

关于动物的无性生殖研究,一直昰科学家探索的课题因为人类通过有性生殖的方法,选育家畜品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结果是产生了一些优良的个体或群体。它们比一般的个体更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譬如,一头产奶量特别高的奶牛一群毛产量多的绵羊,一匹得奖的赛马或一只优秀的警犬可是,有性生殖的后代其性能不一定都同亲代一样,有的甚至不如亲代究其原因,因为卵子或精子只携带构成亲代的、任意一半的等位基洇而等位基因几乎可以有无限的组合,因而会产生不同的后代兄弟、姊妹、兄妹、姊弟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异,便是因为极难有完全相哃的基因型

所以通过有性生殖保持一种表现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获得一种理想的表现型如产奶量高的奶牛再通过无性生殖保持、扩夶和繁殖这种表现型,即生产许多遗传上相同的个体从经济角度讲显然是很有价值的。

1951 ~ 1959 年我国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朱冼等,用直径 10 ~ 13um 嘚玻璃针刺激去卵膜的蟾蜍卵细胞在世界上首次培养出 25 只蟾蜍成体,即没有父亲的癞蛤蟆它们最长的可活 8 个月。

在上述试验中用的是苼殖细胞体细胞能否通过培养获得动物体呢?即植物细胞具有的全能性动物细胞是否也具有?每个动物细胞包括体细胞都具有该物種的全套基因是不容怀疑的,但从体细胞直接培养成动物成体至今尚未成功为了证明动物细胞也具有全能性,生物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细胞核移植试验

1939 年,科学家首次在变形虫中进行核移植试验他们将核移到同种去核变形虫中,结果重组的变形虫可生长并繁殖后代。

1963 姩起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等进行了大量的鱼类核移植试验。其中 1980 年他们将鲤鱼囊胚期细胞核作供体核,鲫鱼的未受精去核成熟卵細胞作受体质 2.7% 的移核卵发育到成鱼。鲤鲫移核鱼的主要性状与鲤鱼相同但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侧鳞的数目介于这两种鱼之间这种细胞工程鱼生长速度比鲤鱼快 22% ,现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1966 年,科学家用两栖类非洲爪蟾进行核移植试验他们将蝌蚪的肠细胞的細胞核移入去核的卵细胞中,结果有 1.5% 的重组细胞发育成体他们的试验第一次证明了动物的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但在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尚未证明

⒊用胚胎细胞克隆哺乳动物

1986 年,英国科学家用绵羊的 8 细胞胚胎细胞 ( 在 8 细胞胚胎之前的细胞才能表现全能性 ) 做供核细胞羊的卵細胞做供质细胞,结果重组细胞能发育成羊成体此后又相继用胚胎细胞克隆出牛、鼠、兔、猴等动物。应该指出的是该试验并非复制雄性或雌性绵羊,而是复制它们的后代因此试验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或缺陷。

在我国用胚胎细胞克隆哺乳动物, 80 年代末已克隆出免; 1991 年覀北农业大学和江苏农学院克隆出羊; 1993 年中国科学院发育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克隆出山羊; 1995 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业大学克隆出牛此外,湖南医学院还克隆出鼠但是,用胚胎细胞以外的体细胞克隆出哺乳动物则是由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开创的。

“多莉”是世界上第┅例用体细胞——乳腺上皮细胞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在复杂的人工操作下得到的一只小绵羊。其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⒈从苏格兰黑臉母羊 ( 甲羊 ) 取出卵子并把卵子的遗传物质吸去,成为只有细胞质的卵子

⒉从妊娠后期 3 个月的母羊 ( 乙羊 ) 取出乳腺上皮细胞, 在体外传代培养 3 — 6 代并用药物处理控制细胞发育使之处于休止期。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然后取休止期的细胞作为供体细胞。

⒊将一个供体细胞导叺上述卵子的透明带内腔然后用电脉冲刺激,使供体细胞和卵子融合形成重构卵。

⒋把重构卵移植到黑脸母羊 ( 羊丙 ) 的输卵管里此前將丙羊的输卵管结扎,使胚胎不能进入子宫丙羊起到活体培养胚胎的作用,称为中间受体

⒌重构卵移入丙羊输卵管内 6 天后,从输卵管沖出胚胎 挑选正常发育到桑椹期和囊胚期的胚胎。

⒍将 1 — 3 个桑椹胚或囊胚移植到苏格兰黑脸羊 ( 丁羊 ) 的子宫内。胚胎移植到子宫后 , 继续發育 , 最后生出“多莉”这只母羊称为“代母”。

此项用了约 434 个卵子 , 获得 277 个重构卵 , 移植到中间受体 6 天后冲出 247 个胚胎 , 其中发育到桑椹胚和囊胚的 29 个 (11.7%) 。把 29 个胚胎移植给 13 只代母最后生出 1 只“多莉” , 产羔率仅为 3.4% 。若以重构卵数计算 , 产羔率低于 4 ‰可见这一技术有待于完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克隆绵羊技术并没有做到完全复制,去核卵细胞的细胞质也会含有少量遗传物质它对胚胎发育也能起重要甚至是决定性嘚作用。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胞质基因也是 DNA 片段 , 其载体主要是一些细胞器,如质体、线粒体等 细胞质基因茬一定程度上是独立的,一般不受核基因的干扰与核基因相比尽管细胞核含有 99.9% 的遗传信息,但个体的性状表达仍然会受到卵细胞质的影響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多莉”羊还不是完全复制品。由于“多莉”只是孤单的一个所以有人认为,说“多莉”是一克隆动物并鈈准确。虽然目前只获得 1 只“多莉” 但它是令世人瞩目的重大科学成就。

五、克隆技术的意义及经济价值

波澜壮阔的人类历史在很大程喥上是由技术推动发展的:金属制造和改良的农业使文明脱离了石器时代;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又导致了大机器和大城市的兴起;到了 20 世纪粅理学戴上了王冠。物理学家们劈开原子揭示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奇妙世界,还开发利用了小小的硅片他们通过原子弹、晶体管、噭光和微型集成电路改变了世界。现在许多专家相信,人类已经做好了用新的科技发展浪潮迎接未来的准备正如 1996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媄国赖斯大学的化学家罗伯特·柯尔所说:“现在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但下世纪显然将是生物学的世纪。”许多科学家认为,以克隆绵羊“多莉”诞生为标志,生物学世纪已经提前到来。

克隆技术的突破,引起世人的震惊人们担心的是人类的自我复制,而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应用和意义其实,它在基础生命科学、医学、家业科学研究与生产中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存在着巨夶的潜在经济效益在未来的 5 ~ 20 年, 将逐步形成和引起一场世界范围内新的生物技术产业革命

⒈在基础生命科学方面,由以往进行基因功能研究主要在小鼠等少数动物身上进行到现在在多种动物身上均可得到实现这有利于更加清晰地揭示基因功能和生命的本质;提供研究哺乳动物细胞发育全能性及核质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还可以克隆各种濒危动物,如国宝大熊猫、金丝猴甚至白鳍豚等

⒉在医学科學方面,可以为医学科学研究提供核基因型完全一致的实验动物这有利于医学家研究目前尚未找到有效治疗方 法的疾病,并揭示发病机淛;对其进行去分化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抗衰老及其机制的研究。

⒊在农业科学方面可快速培育和扩繁抗病力强、生产性能高的优良动粅;可以研究动物的发病机理,寻求新的有效治疗药物

六、如何迎接“克隆时代”的挑战

克隆技术的成功,标志着“复制”哺乳动物的朂后技术障碍已被突破随之而来,在理论上复制人类已成为可能所以,克隆技术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益处也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一技术一旦应用于人类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⒈人类从有性生殖回到了无性生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倒退。

⒉“克隆人”没有父母没有亲情,社会将会变得冷酷无情

⒊“克隆人”成年后也有可能会通过有性繁殖来繁衍后代,不知不觉地就可能造成夶量的近亲结婚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⒋从社会学的观点看人类之所以能不断发展进步,是靠每个人的不断努力和奋斗这种力量的來源除了个人的理想外,就是人们对社会、对家庭的义务如果没有赡养老人和抚育下一代的义务,这种力量就会大大地减少对整个社會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⒌科学家的“复制品”不一定能成为科学家人的成才除了先天的原因外,后天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些“复制品”都背上科学家的“包袱”,而不努力学习社会岂不倒退了吗?再者如果有人为了报复社会,大量地克隆弱智人社会将怎麼办?如果有人疯狂地“复制”像希特勒那样的狂人加以后天的“培养”,更让人毛骨耸然……

从克隆绵羊的诞生使我们想起了 1905 年科學巨匠爱因斯坦提出的能量关系式,预示了原子核内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理论成为了制造原子弹的重要理论。如果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将是生物界的一个大倒退。因此我们认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是无罪的问题是怎样应用它。

我们应该“扬长避短”积极利用克隆技术对人类有益的一面,造福于人类同时,各国政府应加强立法加强监管,禁止将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这样才能避免人间悲剧的发生。

总之一次新的技术的产生与成熟,必将会带来新的挑战与问题随着道德法律的完善,人们终将使之得到良好嘚应用

回答者:小松博客 - 首席执行官 十五级 3-14 17:53

克隆是英语单词clone的音译,clone源于希腊文klon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杆插和嫁接。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種群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回答者:宇宙中的百合 - 魔法学徒 一级 3-14 19:18

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結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扦插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植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克隆技术的设想是由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首次提 出的,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克隆实验,之后不断囿人利用各种动物进行克隆技术研究由于该项技术几乎没有取得进展,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期一度进入低谷 后来,有人用哺乳动物胚胎細胞进行克隆取得成功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成年羊体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给克隆技术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它突破了以往只能用胚胎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难 关首次实现了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目标,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动物复制研究克隆技术的目标是找到更好的办法改变家畜的基因构成,培育出成群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可能需要的更好的食品或任何化学物质的动物

克隆的基本过程是先将含有遗传物质的供体细胞的核移 植到去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利用微电流刺激等使两者融合为一体然后促使这┅新细胞分裂繁殖发育成胚胎,当胚胎发育到一定程度后(罗斯林研究所克隆羊采用的时间约为 6天)再被植入动物子宫中使动物怀孕使可產下与提供细胞 者基因相同的动物这一过程中如果对供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那么无性繁殖的动物后代基因就会发生相同的变化培育荿功三代克隆鼠的“火奴鲁鲁技术”与克隆多利羊技术的主要区别在于克隆过程中的遗传物质不经过培养液的培养,而是直接用物理方法紸入卵细胞这一过程中采用化学刺激法代替电刺激法来重新对卵细胞进行控制。1998年7月 5日日本石川县畜产综合中心与近畿大学畜产学研究室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两头牛犊诞生这两头克隆牛的诞生表明克隆成年动物的技术是可重复的。

当苏格兰嘚罗斯林研究所1996年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小羊多利后这一成果立即被誉为本世纪最重大的也是最有争论的科技突破之一。这一突破带来的恏处是显而易见的 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在抢救珍奇濒危动物、复制优良家畜个体、 扩大良种动物群体、提高畜群遗传素质和生产性能、提供足量试验动物、推进转基因动物研究、攻克遗传性疾病、研制 高水平新药、生产可供人移植的内脏器官等研究中发挥作用。

在肯定了这種技术的正面作用的同时人们更大程度上表示了对这种技术的担忧,他侨衔

}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莋者:恩格斯

1、本文粗体字部分为小编的解读和原文重点部分其余部分都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原文。

2、因为这本书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在路·亨·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所作的批语与论点结合自己的看法整理而成的所以文中存在大量历史科普性章节。為了减轻阅读难度小编将书中的第二章“家庭”全文用上、中两章节来解读;其他章节内容将选取摘要部分合成一章节来解读。

3、作者後台显示本文的完整阅读率只有17%,文章有点长看不下去的可以直接看粗体字,觉得感兴趣再回去看原文

4、本文与婚姻息息相关,与镓庭息息相关希望可以引导大家利用唯物观来看待婚姻与家庭。

5、没有绕来绕去的之乎者也最纯正的马哲

摩尔根一生的大部分,是在噫洛魁人中间度过的这种易洛魁人现在还居住在纽约州。他并且被一个易洛魁人部落(塞讷卡人部落)收养入族他发现,易洛魁人奉荇着一种同他们的实际的家庭关系矛盾的亲属制度在易洛魁人中间盛行的,是一种双方可以轻易离异的个体婚制摩尔根把它称为“对耦家庭”。因此这种夫妻的子女,是众所周知和大家公认的:对谁应该用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兄弟、姊妹等称呼是不会有疑问嘚。但是这些称呼的实际使用,却与此矛盾易洛魁人的男子,不仅把自己亲生的子女称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且把他兄弟的子女也稱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他们都称他为父亲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姊妹的子女称为自己的外甥和外甥女他们称他为舅父。相反地易洛魁人的女子,把自己姊妹的子女和她自己亲生的子女都称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他们都称她为母亲。她把自己兄弟的子女称为自己的內姪和内姪女她自己被称为他们的姑母。同样兄弟的子女们互称兄弟姊妹,姊妹的子女们也互称兄弟姊妹反之,一个女人的子女和她兄弟的子女则互称为表兄弟和表姊妹。这并不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称呼而是实际上流行的对血缘亲属关系的亲疏异同的观点的表现;這种观点是一个完备地制定了的亲属制度的基础,这种亲属制度可以表现单个人的数百种不同的亲属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亲属制度不仅茬所有美洲印第安人中(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过例外)完全有效而且在印度最古的居民中,在德干的达罗毗荼人部落和印度斯坦的戈拉囚部落中也差不多毫无变更地实行着。南印度的泰米尔人和纽约州的塞讷卡部落的易洛魁人用来表示亲属关系的名称即使现在,也还囿二百种以上不同的亲属关系是相同的在印度的这些部落中间,正和在所有美洲印第安人中间一样从现行家庭形式中产生的亲属关系,也是同亲属制度相矛盾的

  怎样来说明这一点呢?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只用说空话来抹煞这一如此广泛流行的制度的意义在美洲普遍流行的制度,在人种全然不同的亚洲各民族中间也存在着在非洲和澳洲各地也经常可以发现它的多少改变了的形式,——像这样的一种制度是需要从历史上来说明的,决不能含糊过去像麦克伦南所企图莋的那样。[35]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谓并不是简单的荣誉称号,而是一种负有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的称呼这些义务嘚总和便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说明终于找到了在散得维齿(夏威夷)群岛上,本世纪上半叶还存在着一种家庭形式這种家庭所产生的父亲和母亲、兄弟和姊妹、儿子和女儿、舅父和姑母、外甥和外甥女、内姪和内姪女,正好同美洲及古印度人的亲属制喥所要求的一样然而,好奇怪!夏威夷群岛上流行的亲属制度又是同当地事实上存在的家庭形式不相符合的。就是说那里凡是兄弟姊妹的子女,都毫无例外被看做兄弟姊妹;他们不仅被看做自己母亲及其姊妹或自己父亲及其兄弟的共同的子女而且毫无差别地被看做洎己双亲的一切兄弟姊妹的共同的子女。因此如果说美洲的亲属制度,是以在美洲已经不存在而在夏威夷群岛上尚可确实找到的比较原始的家庭形式为前提,那末另一方面,夏威夷的亲属制度却向我们指出了一种更加早期的家庭形式诚然,这一家庭形式的存在现茬我们已经在任何地方都不能证明了,但是它一定是存在过的否则,就不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亲属制度

  “家庭,——摩尔根说——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反之亲屬制度却是被动的;它只不过是过一个长久的时期把家庭逐渐发生的进步记录下来,并且只是在家庭已经急剧变化了的时候它才发生急劇的变化。”[36]

  “同样——马克思补充说,——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哲学的体系一般都是如此。”[37]当家庭继续发展的时候親属制度却僵化起来;当后者以习惯的方式继续存在的时候,家庭却已经超过它了不过,正像居维叶可以根据巴黎附近所发现的有袋动粅骨胳的骨片而确实地断定这种骨胳属于有袋动物,并断定那里曾经有过这种已经绝迹的有袋动物一样我们也可以根据历史上所留传丅来的亲属制度,同样确实地断定曾经存在过一种与这个制度相适应的业已绝迹的家庭形式。

  刚刚讲过的那些亲属制度和家庭形式同现在所盛行的亲属制度和家庭形式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每个孩子有几个父亲和母亲按照美洲的亲属制度(夏威夷的家庭是与它相适應的),兄弟和姊妹不能成为同一个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反之夏威夷的亲属制度,却以通常都是这种情形的家庭为前提在这里,我们鈳以看见一系列家庭形式这些家庭形式,是同那些迄今习惯上认为唯一通行的形式正相矛盾的传统的观念只知道有个体婚制,以及和咜并存的一夫多妻制甚至还有一妻多夫制,同时正如满口仁义道德的庸人所应当做的那样,却把实践偷偷地但却毫不羞涩地逾越官方社会所定的界限这一事实完全隐瞒不说反之,原始历史的研究却向我们表明了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男子过着多妻制的生活洏他们的妻子同时也过着多夫制的生活,所以他们两者的子女都被看做大家共有的子女;这种状态,在彻底向个体婚制过渡以前又经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这样的:被共同的婚姻纽带所连结的范围起初是很广泛的,后来越来越缩小直到最后只留下现在占主偠地位的成对配偶为止。

  摩尔根在这样追溯家庭的历史时同他的大多数同行一致,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曾经存在过一种原始的状態,那时部落内部盛行毫无限制的性交关系因此,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同样,每个男子也属于每个女子这种原始状态,早在上一個世纪就有人谈过不过只是一般谈谈而已;只有巴霍芬才第一个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并且到历史宗教的传说中寻找这种原态的痕迹[38]——这是他的伟大功绩之一。现在我们知道他所找出的这些痕迹,使我们并不是返回到杂乱性交关系的社会阶段而只是返回到晚近得多嘚一个形式,即群婚制那个原始社会阶段,即使确实存在过的话也是属于非常遥远的时代,以致在社会的化石中间在落后了的蒙昧囚中间,未必可以找到它在过去存在的直接证据了巴霍芬的功绩,就在于他把这个问题着重提了出来进行研究[注:巴霍芬把这种原始状态叫做杂婚,从而表明他是多么不了解他所发现的,或者正确些说他所猜到的东西。希腊人使用杂婚这个名词是表示未婚男子戓过个体婚生活的男子跟未婚的女子的性关系;这种情况,总是以一定的婚姻形式的存在为前提在这个形式之外发生这种关系;并且至尐包含着已有可能发生的卖淫。这个名词从来没有在别的意义上使用过,我和摩尔根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它的巴霍芬的极端重要的發现,到处都被他的幻想——即认为历史上发生的男女之间的关系总是起源于当时人们的宗教观念,而不是起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弄得神秘化了令人难以置信。]

  近年来[注:这一段和“血缘家庭”(见本卷第49页)那一节以前的各段文字都是恩格斯在1891年蝂上增加的。——编者注]否认人类性生活的这个初期阶段已成时髦了。人们想使人类免去这一“耻辱”在这里,人们不仅以缺乏任哬直接的证据为口实而且还特别引用其他动物界的例子;从其他动物界里,勒土尔诺(“婚姻和家庭之进化”1888年版[39])搜集了许多事实表明完全杂乱的性交关系在这里也是较低级发展阶段上的东西。但是我从这一切事实中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它们对于人类及其原始生活条件绝对证明不了任何东西脊椎动物长期的成对同居,用生理的原因足以说明:例如在鸟类方面,是由于雌鸟在孵卵期间需要扶助;但是鸟类方面的牢固的一夫一妻制的例子对于人类丝毫不能有所证明,因为人类并非起源于鸟类如果严格的一夫一妻制是各种媄德的最高峰,那末优胜的棕叶就应当属于绦虫了因为绦虫在其50—200个关节或体节的每一节中都有完备的雌雄性器官,终都在每个体节中洎行交合如果我们限于谈哺乳动物,那末我们在这里就可以找出性生活的一切形式——杂交、类似群婚的形式、多妻制、个体婚制;所缺乏的只是多夫制只有人类才能达到这一点。甚至我们的近亲——猕猴类在雌雄的配合上也显露了种种可能的差别;如果再缩小范围,仅仅考察一下四种类人猿那末在这里勒土尔诺只能说,它们有时是一夫一妻制有时是多偶制,而索绪尔则根据吉罗-特龙的意见斷言它们是一夫一妻制的。[40]最近韦斯特马尔克(“人类婚姻史”1891年伦敦版[41])关于类人猿一夫一妻制的断语也远不能作为证据。总之现囿的材料都是这样一种性质,以致诚实的勒土尔诺承认:

  “不过在哺乳动物中,智力发展的程度和性交关系的形式之间根本没有嚴格的关系。”[42]

  而埃斯潘纳斯(“论动物的社会”1877年版)则率直地说:

  “群是我们在动物中所能看到的最高的社会集团它看来昰由家庭构成的,但是家庭和群一开始就处在对抗之中它们是以反比例发展的。”[43]

  从上述一切已经可以看出我们关于类人猿的家庭集团及其他共居生活集团还几乎没有丝毫确定的知识;现有的材料都是直接互相矛盾的。这原没有什么稀奇甚至我们关于蒙昧时代人類部落的一切材料,也是多么矛盾多么需要批判的检验和精选呵!而观察猿猴社会,比观察人类社会还要困难得多。因此凡根据这樣绝对不可靠的材料而作的任何结论,目下我们都应该加以驳斥

  反之,上面所引的埃斯潘纳斯的论点却给了我们一个比较牢固的支點高等动物的群和家庭并不是互相补充,而是互相对立的埃斯潘纳斯非常清楚地说明了,雄性在交尾期内的嫉妒是怎样地削弱或者暂時瓦解任何共居生活的群

  “在家庭紧密结合的地方,群只是一种稀有的例外反之,在自由的性交关系或多偶制盛行的地方差不哆是自然地组成了群……为了使群能够组成,家庭的纽结须要放松个体须要重新自由。因此我们在鸟类中才极少见到有组织的群……反之,我们在哺乳动物中所以能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有组织的社会正因为个体在这里没有被家庭所吞没……所以,群的集体感在其发生时嘚大敌莫过于家庭的集体感。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如果说已经发展起来了一种比家庭更高级的社会形式那末这只是由于它把起了根本变化的家庭溶化在自身之中才能发生;并且可能正是由于这一点,这些家庭才有可能以后在无限优越的环境中重新组织起来”(埃斯潘纳斯“论动物的社会”;转引自吉罗-特龙“婚姻与家庭的起源”1884年版第518—520页)

  由此可见,动物社会对于推断人类社会确具有某種价值——但只是反面的价值而已。在较高等的脊椎动物中据我们所知,只有两种家庭形式:多妻制和成对配偶制;在这两种场合嘟只许有一个成年的雄者,只许有一个丈夫雄者的嫉妒,既联系又限制着动物的家庭使动物的家庭跟群对立起来;由于这种嫉妒,作為共居生活最高形式的群在一些场合成为不可能,而在另一些场合则被削弱或在交尾期间趋于瓦解,在最好的场合其进一步的发展吔要受到阻碍。单是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动物的家庭和人类的原始社会是两不相容的东西;脱离动物状态的原始人类,或者根本没有家庭或者至多只有动物中所没有的那种家庭。一种没有武器的像正在形成中的人这样的动物即使互相隔绝,以成对配偶为共居生活的最高形式就像韦斯特马尔克根据猎人的口述所断定的大猩猩和黑猩猩那样,也还能以不多的数量勉强活下去但是,为了在发展过程中脱离動物状态实现自然界中的最伟大的进步,还需要一种因素: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从现今类人猿那样嘚生活条件向人的状态过渡,是根本无法解释的;这种类人猿给我们的印象勿宁说是一种正在逐渐灭绝的、至少也是处于衰落状态的脱離正轨的旁系。只此一点已足以使人推翻把它们的家庭形式同原始人类的家庭形式相提并论的任何说法了。而成年雄者的相互宽容嫉妒的消除,则是形成较大的持久的集团的首要条件只有在这种集团中才能实现由动物向人的转变。的确我们发现历史上可以确切证明並且现在某些地方还可以加以研究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什么呢?那就是群婚即整个一群男子与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很少囿嫉妒余地的婚姻形式其次,在较晚的一个发展阶段上我们又发现了多夫制这种例外形式,这一形式更是直接同一切嫉妒的感情相矛盾因而是动物所没有的。不过我们所知道的群婚形式都伴有特殊的复杂情况,以致必然使我们追溯到各种更早、更简单的性交关系的形式从而归根结蒂使我们追溯到一个同从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的过渡相适应的杂乱的性交关系的时期,这样动物婚姻形式的引证,就使我们恰好回到这些引证本来要使我们永远离开的那一点上去了

  那末,所谓杂乱的性交关系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现在或較早时期通行的禁例在那时是没有效力的我们已经看到,由于嫉妒而造成的限制是怎样崩溃的如果说有什么可以确定的话,那就是:嫉妒是一种较后发展起来的感情血亲婚配的观念,也是如此不仅兄弟和姊妹起初曾经是夫妇,而且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交关系今日在許多民族中也还是允许的班克罗夫特(“北美太平洋沿岸各州的土著民族”1875年版第1卷[44])证明,白令海峡沿岸的加惟基人、阿拉斯加附近嘚科迪亚克岛上的人、英属北美内地的提纳人都有这种关系;勒土尔诺也提出了关于印第安赤北韦人、智利的库库人、加勒比人、印度支那半岛的克伦人的同样事实的报告;至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关于帕提亚人、波斯人、斯基台人、匈奴人等的故事,在这里就不必说了在血亲婚配尚未发现之前(这的确是一种发现,而且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发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性交关系所引起的憎恶,并不大于其怹不同辈的人们之间的性交关系;而后者即使今日在最市侩气的国家里也还在发生而且并不引起多大的惊愕;甚至年逾六十的老“姑娘”,如果她们十分富有的话有时也可以嫁给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男子。不过如果我们从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家庭形式上抛弃那种与它們有关的血亲婚配的观念,——这种观念跟我们的观念完全不同而且往往是跟它们直接冲突的,——那末我们就得出一种只能叫做杂乱嘚性交关系的形式了所谓杂乱,是说后来由习俗所规定的那些限制那时还不存在但是由此决不能说,在这种关系的日常实践中也必然昰乱得毫无秩序的短时期的成对配偶,像现在甚至在群婚制中在大多数场合也有的那样决不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说韦斯特马尔克(他是最近的一个否认这种原始状态的人)把两性在生孩子以前成对同居的一切场合,都叫做婚姻那末就应该说,这种婚姻也是完全可鉯在杂乱的性交关系状态下发生的它跟杂乱状态,即没有由习俗规定的对性交关系的限制那种状态并不矛盾当然,韦斯特马尔克是从洳下的观点出发的他认为:

  “杂交状态包含着对个人爱好的压抑”,因而“卖淫是这种状态的最真实的形式”[45]

  而我却以为,洳果戴着妓院眼镜去观察原始状态那便不可能对它有任何理解。我们在研究群婚时再来谈这个问题吧。

解读:并非所有动物都有群婚淛(随意交配)比如很多鸟类自始至终都是一夫一妻制;而社会性动物狼,则只有头狼拥有优先交配权;狮群则至始至终只有一只成年雄狮人类早期社会产生的群婚制,实际上是一种当时的一种伟大进步只有成年雄性放下嫉妒,相互宽容人类群体才可能形成,并“鉯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

  按照摩尔根的意见,从这种杂乱性交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大概很早就发展絀了以下几种家庭形式:

1.血缘家庭——这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照辈数来划分的:在家庭范围以内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團的曾孙和曾孙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这样这一家庭形式中,仅仅排斥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用现代的说法)同胞兄弟姊妹、从(表)兄弟姊妹、再从(表)兄弟姊妹和血统更远一些的从(表)兄弟姊妹,都互为兄弟姊妹正洇为如此,也一概互为夫妻兄弟姊妹的关系,在家庭的这一阶段上也包括相互的性交关系,并把这种关系看做自然而然的事[注:馬克思在1882年春季所写的一封信中[46],以最严厉的语调批评瓦格纳的“尼贝龙根”歌词对原始时代的完全曲解。歌词中说:“谁曾听说哥哥菢着妹妹做新娘”[47]瓦格纳的这些“色情之神”,完全以现代方式用一些血亲婚配的事情使自己的风流勾当更加耸人听闻;马克思对此囙答道:“在原始时代,姊妹曾经是妻子而这是合乎道德的。”(恩格斯在1884年版上加的注)

  瓦格纳的一位法国友人和崇拜者,不哃意这个注说在瓦格纳所根据的“老艾达”中,在“厄革斯德列克”中洛基就曾指责弗莱雅说:“在诸神面前,你拥抱自己的哥哥”似乎由此就可以看出,兄弟和姊妹结婚在那时候已经被禁止不过,“厄革斯德列克”乃是对古代神话的信仰已经完全丧失的那一时代嘚表现;这是纯粹琉善式的对神的讽刺要是作为靡菲斯特斐勒司的洛基在这里对弗莱雅作了这样的指责,那末这倒是反驳了瓦格纳了洏且,在后边数行诗中洛基对尼奥德尔说:“你同你的妹妹生了一个(这样的)儿子”(vidh m?g)[48]。尼奥德尔本不是亚萨神而是瓦那神,所以他在“英格林加传说”中说兄弟和姊妹结婚,在瓦那国是很普通的但在亚萨神中间并不如此。[49]这大概是表明瓦那神是比亚萨神哽古的神。无论如何尼奥德尔是作为同亚萨神一样的神生活在亚萨神中间的,因此“厄革斯德列克”勿宁说是证明,在挪威的关于诸鉮的传说产生的时代兄弟和姊妹结婚至少在诸神之间尚未引起任何憎恶。要是想为瓦格纳辩护引用“艾达”倒不如引用歌德,歌德在關于神和舞妓的叙事诗中说到妇女在寺院献身的宗教义务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过于把这种风俗习惯比作现代的卖淫了(恩格斯在1891姩版上补加的注。)]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姊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

  血缘家庭巳经绝迹了甚至在历史所记载的最蒙昧的民族中间,也找不出它的一个不可争辩的例子来。不过夏威夷的亲属制度(这种制度至今還在整个波利尼西亚通行),使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家庭一定是存在过的因为它所表现的血缘亲属等级只有在这种家庭形式之下才能发苼;同时,家庭后来的全部发展也使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一点,因为这种发展要求以这一家庭形式的存在作为必然的最初阶段

2.普那路亞家庭。如果说家庭组织上的第一个进步在于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的性交关系那末,第二个进步就在于对于姊妹和兄弟也排除了這种关系这一进步,由于当事者的年龄比较接近所以比第一个进步重要得多,但也困难得多这一进步是逐渐实现的,大概[注:“夶概”是恩格斯在1891年版上增加的——编者注]先从排除同胞的(即母方的)兄弟和姊妹之间的性交关系开始,起初是在个别场合下以後逐渐成为惯例(在夏威夷群岛上,在本世纪尚有例外)最后甚至禁止旁系兄弟和姊妹之间的结婚,用现代的称谓来说就是禁止同胞兄弟姊妹的子女、孙子女、以及曾孙子女之间结婚;按照摩尔根的看法,这一进步可以作为

  “自然选择原则是在怎样发生作用的最好唎证”[50]

  不容置疑,凡血亲婚配因这一进步而受到限制的部落其发展一定要比那些依然把兄弟姊妹之间的结婚当作惯例和义务的部落更加迅速,更加完全这一进步的影响有多么强大,可以由氏族的建立来作证明;氏族就是由这一进步直接引起的而且远远超出了最初的目的,它构成地球上即使不是所有的也是多数的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基础并且在希腊和罗马我们还由氏族直接进入了文明时代。

  每个原始家庭至迟经过几代以后是一定要分裂的。原始共产制的共同的家庭经济(它毫无例外地一直盛行到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的后期)决定着家庭公社的最大限度的规模,这种规模虽然依条件而变化但是在每个地方都是相当确定的。不过一旦发生同母所生的子奻之间不许有性交关系的观念,这种观念就一定要影响到旧家庭公社的分裂和新家庭公社的建立(这种新的家庭公社这时不一定要同家族集团相一致)一列或者数列姊妹成为一个公社的核心,而她们的同胞兄弟则成为另一个公社的核心摩尔根称之为普那路亚的家庭形式,便经过这样或类似的途径而由血缘家庭产生出来了按照夏威夷的习俗,若干数目的姊妹——同胞的或血统较远的即从(表)姊妹再從(表)姊妹或更远一些的姊妹——是她们共同丈夫们的共同的妻子,但是在这些共同丈夫之中排除了她们的兄弟;这些丈夫彼此已不洅互称为兄弟,他们也不必再成为兄弟了而是互称为普那路亚,即亲密的同伴即所谓associé〔伙伴〕。同样,一列兄弟——同胞的或血统较遠的——则跟若干数目的女子(只要不是自己的姊妹)共同结婚,这些女子也互称为普那路亚这是家庭结构的古典形式;这种形式后来叒经历了一系列改变,它的主要特征是一定的家庭范围内相互的共夫和共妻不过在这个家庭范围以内是把妻子的兄弟(起初是同胞的,鉯后更及于血统较远的)除外另一方面也把丈夫的姊妹除外。

  这种家庭形式十分精确地向我们提供了美洲的制度所表现的亲属等级我母亲的姊妹的子女,依然是我母亲的子女同样,我父亲的兄弟的子女也依然是我父亲的子女,他们全都是我的兄弟姊妹;但是我毋亲的兄弟的子女现在都是我母亲的内姪和内姪女,我父亲的姊妹的子女现在都是我父亲的外甥和外甥女,而他们全都是我的表兄弟囷表姊妹了因为,固然我母亲的姊妹的丈夫们依然是我母亲的丈夫们同样,我父亲的兄弟的妻子们也依然是我父亲的妻子们——即使倳实上不总是如此在法理上却是如此——,但由于社会对于同胞兄弟姊妹之间的性交关系的非难结果就使兄弟姊妹的子女(本来是毫無差别地被承认为兄弟姊妹的)划分为两类:有一些人像过去一样,相互之间依然是(血统较远的)兄弟姊妹另一些人即一方面兄弟的孓女和另一方面姊妹的子女,已经不能再成为兄弟姊妹已经不能再有共同的双亲了——无论是共同的父亲,共同的母亲或是共同的父毋;因此,在这里第一次发生了分为外甥和外甥女、内姪和内姪女、表兄弟和表姊妹这些类别的必要,而这些类别在从前的家庭制度之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美洲的亲属制度,在以某种个体婚制为基础的任何家庭形式下似乎是极其荒诞的事情,现在它在普那路亚家庭中连最细微的地方,都获得了合理的解释和自然的根据普那路亚家庭或某种与它类似的形式[注:“或某种与它类似的形式”是恩格斯茬1891年版上增加的。——编者注]至少也应该和美洲的亲属制度同样流行过。

  如果波利尼西亚的虔诚的传教士像美洲早先的西班牙修道士一样,能够在这种反基督教的关系中看出一种比简单的“丑事”[注:被巴霍芬认为是他发现的杂乱的性交关系(他把这种性交關系叫做“污泥生殖”[《Sumpfzeugung》])的遗迹[51],是来自群婚制的现在关于这一点再不容怀疑了。“如果巴霍芬认为这种‘普那路亚’婚姻是‘非法的’那末,那一时代的人也许要认为今日从兄弟姊妹或表兄弟姊妹之间的结婚近的和远的,大多数都是血亲婚配正如亲兄弟囷亲姊妹之间的结婚一样。”(马克思语)[52]]更重要的东西那末,大概在整个波利尼西亚都可以找到这种已被证明确实存在于夏威夷群島上的家庭形式如果说,凯撒曾告诉我们说当时处于野蛮时代中级阶段的布列吞人,“每十个或十二个男子共妻而且多半是兄弟和兄弟,父母和子女”[53]那末,这最好解释为群婚[注:在1884年版中不是“群婚”而是“普那路亚家庭”。——编者注]野蛮时代的母亲鈈会有十个至十二个这样年龄的儿子,以致可以有共同的妻子们;而跟普那路亚家庭相适应的美洲的亲属制度却能提供好多兄弟,因为烸个男子的一切血统近的和远的兄弟都是他的兄弟凯撒所谓“父母和子女”,大概是弄错了;在这个制度下固然还没有绝对排除父亲囷儿子或母亲和女儿属于同一婚姻集团的可能性,但是却不许父亲和女儿或母亲和儿子处在同一婚姻集团内同样,从这种群婚形式或与咜类似的群婚形式[注:“或与它类似的群婚形式”是恩格斯在1891年版上增加的——编者注]出发,最容易说明希罗多德及其他古代著作镓关于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中共妻情况的叙述这也可以说明沃森和凯(“印度的居民”[54])所叙述的关于奥德(在恒河以北)的蒂库尔人嘚情况,即:

  “他们共同地生活〈即在性交关系上〉在大公社中差不多毫无差别,要是他们之间有二人被视为夫妻那末,这种关系只不过是名义上的”

  看来,氏族制度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是从普那路亚家庭中直接发生的诚然,澳大利亚的级别制度也可鉯成为氏族的出发点[55]:澳大利亚人有氏族但他们还没有普那路亚家庭,而只有更粗野的群婚形式[注:在1884年版中不是“而只有更粗野嘚群婚形式”,而是“他们的组织具有十分个别的性质我们无须加以注意”。——编者注]

在一切形式的群婚家庭中谁是某一个孩子嘚父亲是不能确定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却是知道的即使母亲把共同家庭的一切子女都叫做自己的子女,对于他们都担负母亲的义务泹她仍然能够把她自己亲生的子女同其余一切子女区别开来。由此可知只要存在着群婚,那末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呮承认女系一切蒙昧民族和处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民族,实际上都是这样所以巴霍芬的第二个大功绩,就在于他第一个发现了这一點他把这种只从母亲方面确认世系的情况和随着时间的进展而由此发展起来的继承关系叫做母权制;为了简便起见,我仍然保留了这一洺称;不过它是不大恰当的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这一阶段上,还谈不到法律意义上的权利

  如果我们现在从普那路亚家庭中取它的两個典型集团之一,即由一群姊妹——同胞的和血统较远的亦即同胞姊妹所派生的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或更远的姊妹——连同她们的子女鉯及她们母方的同胞兄弟和血统较远的兄弟(按照我们的前提,他们不是她们的丈夫)所组成的集团来看那末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一群人囸是后来构成原始形式的氏族的成员。她们全体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由于出自同一个女祖先后代的所有女性每一代都是姊妹。但是這些姊妹的丈夫们,已经不能是她们的兄弟从而不能是出自这个女祖先的,因而也不包括在后来成为氏族的这个血缘亲属集团以内了;嘫而他们的子女却属于这个集团,因为只有唯一确知的母方世系才具有决定的作用自一切兄弟和姊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属间嘚性交关系的禁例一经确立上述的集团便转化为氏族了,换言之即组成一个确定的、彼此不能结婚的女系血缘亲属集团;从这时起,這种集团就由于其他共同的社会制度和宗教制度而日益巩固起来并且与同一部落内的其他氏族区别开来了。关于这一点以后还要详细談到。不过我们既然看到氏族不仅是必然地,而且简直是自然而然地从普那路亚家庭发展起来的那末我们就有理由认定,在氏族制度鈳得到证实的一切民族中即差不多在一切野蛮的和文明的民族中,几乎毫无疑问地都曾经存在过这种家庭形式[注:以下直到“对偶镓庭”那一段(见本卷第57页)以前的各段文字都是恩格斯在1891年版上增加的。——编者注]

  当摩尔根写他的著作的时候我们关于群婚嘚知识还是非常有限的。仅略略知道那组织为级别的澳大利亚人实行群婚此外就是摩尔根早在1871年发表了他所得到的关于夏威夷普那路亚镓庭的材料[56]。普那路亚家庭一方面,对美洲印第安人中盛行的亲属制度(这一制度曾经作为摩尔根的全部研究的出发点)做了完备的说奣;另一方面它又成为一个可以引出母权制氏族的现成的出发点;最后,它乃是比澳大利亚的级别制度更高的一个发展阶段因此,摩爾根把这个形式看做必然先于对偶婚存在的一个发展阶段并且认定它普遍流行在更早的时代,这是可以理解的自从我们了解了群婚的┅系列其他形式以后,现在才知道摩尔根在这里走得太远了不过,他仍然很幸运在他的普那路亚家庭中碰到了最高的、典型的群婚形式,亦即可以用来最容易地说明向更高形式过渡的那种形式

  使我们的关于群婚的知识大大丰富起来的,是英国传教士劳里默·法森,他在这种家庭形式的古典地区——澳大利亚,对群婚做了多年的研究。[57]他在南澳大利亚的芒特-甘比尔地区的澳大利亚黑人中发现了最低嘚发展阶段在这里,整个部落分为两个级别:克洛基和库米德每个级别内部都严格禁止性交关系;反之,一级别的每个男子生来就是叧一级别的每个女子的丈夫而后者生来也是前者的妻子。不是单个人而是整个集团相互结婚,即级别和级别结婚而且应当指出,这裏除了两个外婚制级别的划分所造成的限制以外不论年龄上的差别或亲近的血缘亲属关系,都不能成为性交关系的阻碍对克洛基的任哬男子说来,库米德的每个女子都是他的当然的妻子但是,他自己的女儿既是库米德女性所生,根据母权制也是库米德所以,她生來就是每个克洛基男人的妻子从而也是自己父亲的妻子。不论如何我们所知道的那种级别组织,对于这一点是没有设下任何障碍的所以,或者是在这种组织发生的那个时期虽然已有限制血亲婚配的朦胧意向,但是人们还不把父母和子女间的性交关系看做怎样特别可怕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级别制度就是从杂乱性交关系的状态中直接产生的;或者是在级别发生的时候父母和子女间的性交关系業已为习俗所禁止,——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的状态就表明在它以前曾经存在过血缘家庭,而它是走出血缘家庭的第一步后面这一种情況,比较可信据我所知,在澳大利亚父母和子女间的婚姻关系的例子,还没有人提到过;而比较晚一些的外婚形式即母权制氏族,照例也默然以禁止这种关系为前提把这种禁例看做一种在氏族产生时就已存在的事情。

两个级别的制度除了南澳大利亚的芒特-甘比尔哋区以外,在更靠东部的达令河流域和东北部的昆士兰也是有的所以,这个制度通行颇广它只排除母方兄弟姊妹间、母方兄弟的子女間、母方姊妹的子女间的结婚,因为他们都是属于同一级别的;反之姊妹的子女和兄弟的子女却能相互结婚。进一步阻止血亲婚配的办法可以在新南威尔士达令河流域的卡米拉罗依部落中间看到,在那里两个最初的级别分成四个,而这四个级别之中每一级别全体又都哏其他某一个一定的级别结婚最初的两个级别生来就互为夫妻;根据母亲属于第一或第二级别,她的子女就属于第三或第四级别;这后兩个同样互相结婚的级别其子女又加入第一和第二级别。这样一代总是属于第一和第二级别,下一代则属于第三和第四级别第三代叒重新属于第一和第二级别。根据这一制度兄弟姊妹的子女(母方的)不得为夫妻,但是兄弟姊妹的孙子孙女却可以为夫妻这一特别洏复杂的制度,由于母权制氏族的插入——无论如何是在较后的时期——而更加复杂不过,在这里我们不能研讨这个了这样,我们看箌阻止血亲婚配的意向,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出来然而这是本能地自发地进行的,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意识

  群婚在澳大利亚还是┅种级别婚,它是往往分布于全大陆的整个一级别的男子和同样广布的一级别的女子的群众性夫妻关系——这种群婚,如果加以详细的觀察决不像习惯于娼妓制度的庸人幻想所描绘的那样可怕。相反地过了许多年以后,人们才仅仅开始猜测到有这种婚姻存在只是不玖以前才又对它争论起来。在皮相的观察者看来它是一种不牢固的个体婚制,而在某些地方则是间或有通奸行为的多妻制只有像法森囷豪伊特那样,花费许多年工夫才能在这些婚姻关系(普通的欧洲人喜欢在这些婚姻关系的实践中看到某种类似他的故乡现有的婚姻关系)中发现一种调节法则,根据这种法则一个外地的澳大利亚黑人在离开本乡数千公里的地方,在说着他所不懂的语言的人们中间往往依然可以在一个个地方或一个个部落里,找到没有一点反抗和怨恨地甘愿委身于他的女子而有着几个妻子的男人,也愿意让一个妻子給自己的客人去过夜在欧洲人视为不道德和无法纪的地方,事实上都盛行着一种严格的法则这些女子属于客人的通婚级别,因而她们苼来就是他的妻子;把他们彼此结合起来的那个道德法则同时又用剥夺权利的惩罚方法,禁止相互所属的通婚级别以外的任何性交关系甚至在经常抢劫妇女的地方(某些地方还把这当作通例),也很慎重地遵守级别的法则

顺便提一下,抢劫妇女的现象已经表现出向個体婚制过渡的迹象,至少是以对偶婚的形式表现出这种迹象:当一个青年男子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劫得或拐得一个姑娘的时候,他们便輪流同她发生性交关系;但是在此以后这个姑娘便被认为是那个发动抢劫的青年男子的妻子。反之要是被劫来的女子背夫潜逃,而被叧一个男子捕获那末她就成为后者的妻子,前者就丧失了他的特权这样,与继续存在的群婚并行并且在它的范围以内,又产生了一種排斥他人的关系即或长或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制以及与此并行的多妻制,于是在这里群婚也开始消亡问题只在于:在欧洲人的影响丅,首先消失的是什么——是群婚制还是奉行群婚制的澳大利亚黑人

  像澳大利亚所盛行的那种整个级别的结婚,无论如何乃是群婚的一种十分低级的、原始的形式;而普那路亚家庭,就我们所知道的而论则是群婚的最高发展阶段。前者大概是同漂泊不定的蒙昧人嘚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后者则是以比较牢固定居的共产制公社为前提,并且直接导向下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在这两种婚姻形式之间,我们无疑还会发现某些中间阶段;在这里目下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个刚刚敞开而尚未有人进入的研究领域。

3.对偶家庭某种或长戓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制,在群婚制下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还不能称为爱妻)而他對于这个女子来说也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一个主夫。这种情况在不小的程度上助长了传教士头脑中的混乱,这些传教士们有时把群婚[紸:在1884年版中这一句和前一句不是“群婚”,而是“普那路亚家庭”——编者注]看做一种杂乱的共妻,有时又把群婚看做一种任意嘚通奸但是,这种习惯上的成对配偶制随着氏族日趋发达,随着不许互相通婚的“兄弟”和“姊妹”类别的日益增多必然要日益巩凅起来。氏族在禁止血缘亲属结婚方面所起的推动作用使情况更加向前发展了。这样我们就看到,在易洛魁人和其他处于野蛮时代低級阶段的大多数印第安人那里在他们的亲属制度所承认的一切亲属之间都禁止结婚,其数多至数百种由于这种婚姻禁例日益错综复杂,群婚就越来越不可能;群婚就被对偶家庭排挤了在这一阶段上,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不过多妻和偶尔的通奸,则仍然是侽子的权利虽然由于经济的原因,很少有实行多妻制的;同时在同居期间,多半都要求妇女严守贞操要是有了通奸的情事,便残酷哋加以处罚然而,婚姻关系是很容易由任何一方撕破的而子女像以前一样仍然只属于母亲。

  在这种越来越排除血缘亲属结婚的事凊上自然选择的效果也继续表现出来。用摩尔根的话来说就是:

  “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创造出在体质上和智力上嘟更强健的人种;两个正在进步的部落混合在一起了,新生一代的颅骨和脑髓便自然地扩大到综合了两个部落的才能的程度”[58]

  这样,实行氏族制度的部落便必然会对落后的部落取得上风或者带动它们来仿效自己。

  由此可见原始时代家庭的发展,就在于不断缩尛最初包括整个部落并盛行两性共同婚姻的那个范围由于次第排斥亲属通婚——起初是血统较近的,后来是血统愈来愈远的亲属最后昰仅有姻亲关系的——,任何群婚形式终于在实际上成为不可能的了结果,只剩下一对结合得还不牢固的配偶即一旦解体就无所谓婚姻的分子。从这一点就已经可以看出个体婚制的发生同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的性爱是多么没有关系了。所有正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的各民族嘚实践更加证明了这一点。在以前的各种家庭形式下男子是从来不缺乏女子的,相反女子倒是多了一点;而现在女子却稀少起来,鈈得不去寻找了因此,随着对偶婚的发生便开始出现抢劫和购买妇女的现象,这是发生了一个深刻得多的变化的普遍迹象不过只是跡象而已;但是苏格兰的学究麦克伦南,却根据这些仅仅是有关求妻方法的迹象虚构了他所谓的“抢劫婚姻”和“买卖婚姻”这两种特殊的家庭。此外在美洲印第安人和其他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民族中间,缔结婚姻并不是当事人本人的事情(甚至往往不同他们商量)洏是他们的母亲的事情。这样订婚的往往是两个彼此全不相识的人,只是到婚期临近时才告诉他们业已订婚。在婚礼之前新郎赠送禮物给新娘的同氏族亲属(即新娘的母方亲属,而不是她的父亲和父亲的亲属);这种礼物算是被出让的女儿的赎金婚姻可以根据夫妇任何一方的意愿而解除,但是在许多部落中例如在易洛魁人中,逐渐形成了对这种离婚采取否定态度的社会舆论;在夫妇不和时双方嘚同氏族亲属便出而调解,只有在调解无效时才实行离婚,而且子女仍归妻方,以后双方都有重新结婚的自由

  这种对偶家庭,夲身还很脆弱还很不稳定,不能使人需要有或者只是愿意有自己的家庭经济因此它根本没有使早期传下来的共产制家庭经济解体。但昰共产制家庭经济意味着妇女在家庭内的统治正如在不能确认生身父亲的条件下只承认生身母亲意味着对妇女即母亲的高度尊敬一样。那种认为妇女在社会发展初期曾经是男子的奴隶的意见是我们从十八世纪启蒙时代所继承下来的最荒谬的观念之一。在一切蒙昧人中茬一切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部分地也处于高级阶段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这种地位到了对偶婚时期是怎样的情形可以由在塞讷卡部落的易洛魁人中做过多年传教士的阿瑟·莱特作证明。他说:

  “讲到他們的家庭,当他们还住在老式长屋〈包含几个家庭的共产制家庭经济〉中的时候……那里总是由某一个克兰〈氏族〉占统治地位因此妇奻是从别的克兰〈氏族〉中得到丈夫的……通常是女方在家中支配一切;贮藏品是公有的;但是,倒霉的是那种过于怠惰或过于笨拙因而鈈能给公共贮藏品增加一分的不幸的丈夫或情人不管他在家里有多少子女或占有多少财产,仍然要随时听候命令收拾行李,准备滚蛋对于这个命令,他甚至不敢有反抗的企图;家对于他变成了地狱除了回到自己的克兰〈氏族〉去或在别的克兰内重新结婚(大多如此)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出路妇女在克兰〈氏族〉里,乃至一般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大的权力。有时她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撤换酋长,把怹贬为普通的战士”[59]

  在共产制家庭经济中,全体或大多数妇女都属于同一氏族而男子则属于不同的氏族,这种共产制家庭经济是原始时代到处通行的妇女统治的物质基础这种妇女统治的发现,乃是巴霍芬的第三个功绩——为补充起见,我还要指出:旅行家和传敎士关于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妇女都担负奇重工作的报告同上面所说的并不矛盾。决定两性间的分工的原因是同决定妇女社会地位嘚原因完全不同的。有些民族的妇女所做的工作比我们所设想的要多得多这些民族常常对妇女怀着比我们欧洲人更多的真正尊敬。外表仩受尊敬的、脱离一切实际劳动的文明时代的贵妇人比起野蛮时代辛苦劳动的妇女来,其社会地位是无比低下的;后者在本民族中被看莋真正的贵妇人(ladyfrowaFrau=夫人),而就其地位的性质说来她们也确是如此。

  要弄清现在美洲的群婚[注:在1884年版中不是“群婚”而昰“普那路亚家庭”。——编者注]是否已完全被对偶婚所排除的问题必须更加仔细地研究一下还处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的西北部民族、特别是南美的各民族。关于后者流传着各种各样的随便性交的事例,使人很难设想在这里旧时的群婚已经完全克服[注:这句话是恩格斯在1891年版上增加的。——编者注]无论如何群婚的遗迹还是没有完全消失的。在北美的至少四十个部落中同长姊结婚的男子有权紦她的达到一定年龄的一切妹妹也娶为妻子——这是一整群姊妹共夫的遗风。而加利福尼亚半岛的居民(蒙昧时代高级阶段)据班克罗夫特说,则有一些节日在节日里几个“部落”聚集在一起,进行不加区别的性交[60]显然,这是指一些氏族它们在这些节日里,对于从湔一个氏族的妇女以另一氏族的所有男子为她们的共同丈夫而男子则以另一氏族的所有妇女为他们的共同妻子的时代,还保存着一点朦朧的记忆[注:以下直到“对偶家庭产生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交替的时期”(见本卷第64页)以前的各段文字都是恩格斯在1891年版上增加嘚。在1884年版中这一段的结尾是如下一段被恩格斯在1891年版中部分地利用又部分地删节了的文字:“古代世界的这类实践的遗迹是众所周知嘚,例如腓尼基姑娘在阿斯塔尔塔节在寺庙中献身于过路男人的风俗;甚至中世纪的初夜权,也是大概由于克尔特氏族〈克兰〉而保持丅来了的普那路亚家庭的残余尽管德国的新浪漫派竭力抹煞这个事实,初夜权却极其顽强地存在着”——编者注]这种习俗在澳大利亞仍然盛行着。有些民族中还有这种情形,即男性长者酋长和巫师,利用共妻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自己独占大多数妇女;但是,他們在一定节日和民众大集会时必须恢复以前的共妻制,让自己的妻子去和年轻的男子们寻乐韦斯特马尔克在他的“人类婚姻史”一书苐28—29页,举了许多例子表明在印度的霍人、桑塔尔人、潘札人和科塔尔人部落中,在某些非洲民族和其他民族中都有这种定期的沙特恩节[61],即在一个短时期内重新恢复旧时的自由的性交关系奇怪的是,韦斯特马尔克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说这并不是他所否认的群婚的残餘,而是原始人和其他动物所共有的交尾期的残余

  在这里,我们便接触到了巴霍芬的第四个伟大的发现:广泛流行的从群婚到对偶婚的过渡形式被巴霍芬说成是对违反古代神戒的赎罪,即妇女用以赎买贞操权利的赎罪事实上不过是对一种赎身办法的神秘化的说法,妇女用这种办法把自己从古时存在过的共夫制之下赎出来,而获得只委身于一个男子的权利这种赎身,是一种有限制的献身:巴比倫的女子每年须有一次在米莉塔庙里献身给男子;其他前亚细亚各民族把自己的姑娘送到阿娜伊蒂斯庙去住好几年让她们在那里同自己嘚意中人进行自由恋爱,然后才允许她们结婚;穿上宗教外衣的类似的风俗差不多在地中海和恒河之间的所有亚洲民族中间都可遇到。為赎身而做出的赎罪牺牲随着时间的进展而愈来愈轻,正如巴霍芬已经指出的:

  “年年提供的这种牺牲让位于一次的供奉;从前昰妇人的杂婚制,现在是姑娘的杂婚制;从前是在结婚后进行现在是在结婚前进行;从前是不加区别地献身于任何人,现在是只献身于某些一定的人了”(“母权论”第XIX页)

  在其他民族中,没有这种宗教的外衣:在有些民族中——在古代有色雷斯人、克尔特囚等在现代则有印度的许多土著居民、马来亚各民族、太平洋地区的岛民,和许多美洲印第安人——姑娘在出嫁以前都享有极大的性嘚自由。特别是在南美洲差不多到处都是如此,只要到过该大陆内地的人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阿加西斯(“巴西旅行记”1886年波壵顿和纽约版第266页[62])曾经谈到一个印第安人世系的富有家庭。当他被介绍同这一家的女儿认识时他问到她的父亲,意思是指她母亲的丈夫一个正在参加对巴拉圭战争的军官,但是母亲含笑回答道:Na?

  “印第安妇女或混血种妇女总是这样毫不害羞、毫无愧悔地谈到她们的非婚生子女;这完全不是例外,似乎倒是相反的情形才是例外孩子们……往往只知道母亲,因为一切的照顾和责任都落在她的身仩;他们对于父亲却毫无所知;看来妇女也从来没有想到她或她的子女对他有什么要求”

  在这里使文明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按照母權制和在群婚制却是一种通例

  在另一些民族中,新郎的朋友和亲属或请来参加婚礼的客人在举行婚礼时,都可以提出古代遗传下來的对新娘的权利新郎按次序是最后的一个;在巴利阿里群岛和在非洲的奥及娄人中,在古时都是如此;而在阿比西尼亚的巴里人中現在也还是如此。在另一些民族中则由一个有公职的人,——部落或氏族的头目、酋长、萨满、祭司、诸侯或其他不管是什么头衔的人代表公社行使对新娘的初夜权。尽管新浪漫主义者竭力掩饰这一事实但这种jus noctis〔初夜权〕至今还作为群婚的残余,存在于阿拉斯加地区嘚大多数居民(班克罗夫特“土著民族”第1卷第81页)、墨西哥北部的塔胡人(同上第584页)及其他民族中;在整个中世纪,它至少存在于原为克尔特人的各个国家中例如在阿腊贡;在这些地方,它是直接由群婚传下来的在加斯梯里亚,农民虽然从来没有成为农奴但在阿腊贡却盛行过极丑恶的农奴制,直到1486年天主教徒斐迪南做出裁决为止[63]在这个文件中说:

  “兹决定并宣告,上述领主〈senyors男爵〉……亦不得在农民娶妻时与其妻同睡第一夜,或在结婚之夜当新娘躺在床上时,跨越该床及该女子作为自己统治的标志;上述领主亦不嘚违反农民的女儿或儿子的意志去差使他们,无论偿付报酬与否”(据祖根海姆“农奴制度”1861年彼得堡版第355页上的卡塔卢尼亚语原文。[64])

  其次巴霍芬坚决地断定,从他所谓的“杂婚制”或“污泥生殖”向个体婚制的过渡主要是由妇女所完成,这是绝对正确的古玳遗传下来的两性间的关系,愈是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从而随着古代共产制的解体和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失去素朴的原始的性质僦愈使妇女感到屈辱和难堪;妇女也就愈迫切地要求取得保持贞操、暂时地或长久地只同一个男子结婚的权利作为解救的办法。这个进步決不可能发生在男子方面这完全是由于男子从来不会想到甚至直到今天也不会想到要放弃事实上的群婚的便利。只有在由妇女实现了向對偶婚的过渡以后男子才能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自然,这种一夫一妻制只是对妇女而言的

  对偶家庭产生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時代交替的时期,大部分是在蒙昧时代高级阶段只有个别地方是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这是野蛮时代所特有的家庭形式正如群婚之于蒙昧时代,一夫一妻制之于文明时代一样要使对偶家庭进一步发展为牢固的一夫一妻制,除了我们已经看到的一直起着作用的那些原因の外还需要有别的原因。在成对配偶制中群已经减缩到它的最后单位,仅由两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即一男和一女。自然选择已经通过ㄖ益缩小婚姻关系的范围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这一方面它再也没有事可做了。因此如果没有新的、社会的动力发生作用,那末從成对配偶制中就没有任何根据产生新的家庭形式了。但是这种动力开始发生作用了。

  我们现在撇开美洲这个对偶家庭的古典地区鈈谈吧没有任何迹象可以使我们做出结论说,在美洲曾经发展起更高级的家庭形式或者在美洲被发现和被征服以前,在这里的什么地方曾经存在过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而旧大陆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在旧大陆家畜的驯养和畜群的繁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的来源并产生了全新的社会关系。直到野蛮时代低级阶段固定的财富差不多只限于住房、衣服、粗糙的装饰品以及获得食物和制作食物的工具:小船、武器、最简单的家庭用具。天天都要重新获得食物现在,日益前进的游牧民族——住在印度五河和恒河地区以及当时水草哽丰富的奥克苏斯河和亚克萨尔特河流域的雅利安人,住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闪米特人——已经有了马、骆驼、驴、牛、绵羴、山羊和猪等畜群这些财产,只须加以看管和最简单的照顾就可以愈来愈多地繁殖起来,供给非常充裕的乳肉食物以前一切获取喰物的方法,现在都退居次要地位了;打猎在从前曾经是必需的如今也成为一种消遣了。

  但是这些新的财富归谁所有呢?最初无疑是归氏族所有然而,对畜群的私有制一定是很早就已发展起来了。很难说亚伯拉罕族长被所谓摩西一经的作者看做畜群的占有者,究竟是由于他作为家庭公社首领所拥有的权利还是由于他作为实际上世袭的氏族首长而具有的地位。只有一点没有疑问那就是我们鈈应该把他设想为现代意义上的财产所有者。其次没有疑问的是,在成文历史的最初期我们就已经到处都可以看到畜群乃是一家之长嘚特殊财产[注:在1884年版中不是“特殊财产”,而是“私有财产”——编者注],完全同野蛮时代的工艺品一样同金属器具、奢侈品鉯及人畜——奴隶一样。

因为这时奴隶制度也已经发明了对于低级阶段的野蛮人来说,奴隶是没有用处的所以,美洲印第安人处置战敗敌人的办法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们的处置办法,完全不同男子被杀死或者当作兄弟编入胜利者的部落;妇女则作为妻子,或者把她们同她们的残存的子女一起收养入族在这个阶段上,人的劳动力还不能生产超出维持它的费用的显著的余额随着牧畜、金属加工、紡织以及田间耕作的采用,情况就改变了正如以前容易得到的妻子现在具有了交换价值而可以购买一样,劳动力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形特别是在畜群完全转归家庭所有[注:在1884年版中不是“家庭所有”,而是“私人所有”——编者注]以后。家庭并不像牲畜那样迅速地繁殖起来现在需要有更多的人来看管牲畜;为了这个目的,正可以利用被俘虏的敌人何况这些敌人像牲畜一样,也是很容易繁殖的

  这些财富,一旦转归各个家庭[注:“各个家庭”是恩格斯在1891年版上增加的——编者注]私有并且迅速增加起来,就给了以对偶婚囷母权制氏族为基础的社会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偶婚给家庭添加了一个新的因素。除了生身的母亲以外它又确立了确实的生身的父亲,洏且这个生身的父亲大概比今天的许多“父亲”还要确实一些。按照当时家庭内的分工丈夫的责任是获得食物和为此所必需的劳动工具,从而他也取得了劳动工具的所有权;在离婚时,他就随身带走这些劳动工具而妻子则保留有她的家庭用具。所以根据当时社会嘚习惯,丈夫也是食物的新来源——家畜的所有者而后来又是新的劳动工具——奴隶的所有者。但是根据同一社会的习惯他的子女却鈈能继承他的财产,因为关于继承问题有如下的情形

  根据母权制,就是说当世系还是只按女系计算的时候,并根据氏族内最初的繼承制度氏族成员死亡以后是由他的同氏族亲属继承的。财产必须留在氏族以内最初,由于构成财产的物品不多在实践上大概就转歸最亲近的同氏族亲属所有,就是说转归母方的血缘亲属所有。但是男性死者的子女并不属于死者的氏族,而是属于他们的母亲的氏族;最初他们是同母亲的其他血缘亲属共同继承母亲的后来,可能就首先由他们来继承了;不过他们不能继承自己的父亲,因为他们鈈属于父亲的氏族而父亲的财产应该留在父亲自己的氏族内。所以畜群的所有者死亡以后,他的畜群首先应当转归他的兄弟姊妹和他嘚姊妹的子女所有或者转归他母亲的姊妹的子女所有。他自己的子女是不许继承的

  因此,随着财富的增加它便一方面使丈夫在镓庭中占居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意图但是,当世系还是按母权制来确定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废除母权制,而它也就被废除了这并不像我们现在所想像的那样困难,因为這一革命——人类所经历过的最激进的革命之一——并不需要侵害到任何一个活着的氏族成员。氏族的全体成员都仍然能够保留下来囷以前一样。只要有一个简单的决定规定以后氏族男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留在本氏族内,而女性成员的子女应该离开本氏族而转到他们父亲的氏族中去,就行了这样就废除了按女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母系的继承权,而确立了按男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父系的继承权这一革命在文化民族中是怎样和在何时发生的,我们毫无所知它是完全属于史前时代的事。不过这一革命确实发生过关于这一点,特别是巴霍芬所搜集的关于母权制的许多遗迹的材料可以充分证明;至于这一革命是怎样容易地完成的可以从许多印第安部落的例子上看出来;在那里,部分地由于日益增长的财富和改变了的生活方式(从森林移居大草原)的影响部分地由于文明和传教士的道德上的影响,这┅革命不久以前方才发生现在还在进行。在密苏里河流域的八个部落中有六个是实行男系世系和男系继承权的,只有两个还按女系茬肖尼人、迈阿米人和德拉韦人各部落中,已形成一种习俗即用父亲氏族的族姓之一来给子女取名字,用这种方法把他们列入父亲的氏族以便他们能继承自己的父亲。“借更改名称以改变事物乃是人类天赋的诡辩法!当直接利益十分冲动时,就寻找一个缝隙以便在传統的范围以内打破传统!”(马克思语)[65]因此就发生了一个不可救药的混乱,这种混乱只有通过向父权制的过渡才能消除而且确实这樣部分地被消除了。“一般说来这似乎是一个十分自然的过渡。”(马克思语)[66]至于[注:由此到本段结束是恩格斯在1891年版上增加的——编者注]研究比较法的法学家们对这一过渡在旧大陆的各文化民族中是如何完成的说法,——当然几乎全部只是一些假说而已——見马·柯瓦列夫斯基“家庭及所有制的起源和发展概论”1890年斯德哥尔摩版[67]。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妇女的这种被贬低了的地位,在英雄时代尤其是古典时代的希腊人中间,表现得特别露骨虽然它逐渐被伪善地粉饰起来,有些地方还披上了较温和的外衣但却是丝毫吔没有消除的。

  这样确立的男子独裁制的第一个结果表现在这时发生的家长制家庭这一中间形式上。这一形式的主要特点不是多妻淛(关于这一点后边再讲)而是

  “若干数目的自由人和非自由人在家长的父权之下组成一个家庭。在闪米特类型的家庭中这个家長过着多妻的生活,非自由人也有妻子和子女而整个组织的目的在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以内照管畜群”[68]。

  这种家庭的主要标志一昰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家庭以内,一是父权;所以这种家庭形式的完善的典型是罗马的家庭。Familia〔家庭〕这个词起初并不是表示现代庸人嘚那种脉脉温情同家庭龃龉相结合的理想;在罗马人那里,它起初甚至不是指夫妻及其子女而只是指奴隶。Famulus的意思是一个家庭奴隶而familia則是指属于一个人的全体奴隶。还在盖尤斯时代familia,id est patrimonium(家庭即遗产),就是按遗嘱传授的这一用语是罗马人所发明,用以表示一种新嘚社会机体这种机体的首长,以罗马的父权支配着妻子、子女和一定数量的奴隶并且对他们握有生杀之权。

  “因此这一用语并鈈比拉丁部落的严酷的家庭制度更早,这种家庭制度是在采用田间耕作和奴隶制合法化以后也是在雅利安意大利人同希腊人分离以后发苼的。”[69]

  对这一点马克思补充说:“现代家庭在萌芽时,不仅包含着奴隶制(servitus)而且也包含着农奴制,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同田間耕作的劳役有关的它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立。”[70]

这种家庭形式表示着从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为了保证妻子的贞操,从而保证子女出生自一定的父亲妻子便落在丈夫的绝对权力之下了;即使打死了她,那也不过是行使他的权利罢了[注:以下直到“在说到随着母权制的覆灭……”(见本卷第72页)以前的各段文字都是恩格斯在1891年版上增加的。——编鍺注]

  随着家长制家庭的出现我们便进入成文历史的领域,同时也进入那比较法学能给我们以很大帮助的领域了而比较法学在这裏也确实促成了重大的进步。我们感谢马克西姆·柯瓦列夫斯基(“家庭及所有制的起源和发展概论”1890年斯德哥尔摩版第60—100页)他向我们證明了,今天我们在塞尔维亚人和保加利亚人中还可以见到的那种称为Zádruga〔扎德鲁加〕(大意为大家庭)和Bratstvo(胞族社)的家长制家庭公社以及在东方各民族中所见到的那种形式有所改变的家长制家庭公社,乃是一个由群婚中产生并以母权制为基础的家庭到现代世界的个体镓庭的过渡阶段至少对于旧大陆各文化民族说来,对于雅利安人和闪米特人说来这一点看来是已经得到证明了。

  南方斯拉夫的扎德鲁加是这种家庭公社的现存的最好的例子它包括一个父亲所生的数代子孙和他们的妻子,他们住在一起共同耕种自己的田地,衣食嘟出自共同的储存共同占有剩余产品。公社处于一个家长的最高管理之下家长对外代表公社,有权出让小物品掌管账目,并对账目囷对整个家务的正常经营负责他是选举产生的,不一定是最年长者妇女和她们的工作受主妇领导,主妇通常是家长的妻子主妇在公社姑娘择婿时,也起着重要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最高权力集中在家庭会议,即全体成年男女的会议家长向这个会议作報告;会议通过各项最后的决定,对公社成员间的争端进行裁判以及对比较重大的买卖特别是地产的买卖等做出决定。

解读的上篇主要昰阐述婚姻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因此小编没有过多解读,读不下去的看下粗体字的原文重点部分就好了重点在下一章。

解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中篇:

解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下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结构基因的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