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发现经理与财务俩娘们贪污证据目录,悄悄给经理说过俩天晚上来我家。看她那么慌张,整死个娘们

财务经理之管理心得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财务经理之管理心得
&&如何做好财务工作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糊涂读史(全文阅读)
糊涂读史(全文阅读)
明清历史的花边柳絮:糊涂读史(选载) 作者:端木赐香 目录 自序   正篇(一)   大明风姿:一个王朝的偏执与意象   朱重八闹革命   朱重八做皇上   元璋的爱民   元璋与学风、民风   大流氓朱棣   小流氓朱厚照   一代倔种嘉靖朝   没兴头的万历   “汪直”事件   居正身前   居正身后   啥叫农民!   正篇(二)   大清风流:傲慢的盛世情绪,沉重的“中国”情结   夷   打鬼   罗伯特?赫德的尴尬   大清的尴尬   李鸿章的傲慢   林则徐的睁眼   大英帝国与大清帝国之间的侮辱与自取其辱   嘉庆的自作多情   大清帝国羞答答的外交   托马斯?斯当东的见证   林则徐的销烟   琦善的投降   正篇(三)   大清风流:帝国的旧事,历史的风尘   洪承畴与新领导的互动   “王牌寡妇”叶赫那拉氏PK“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慈禧老太太的家事   老太后的奢侈   同治的毛病与不幸   两个帝王之师的因材施教   詹天佑的优秀   龚家的“抖擞”   孝庄太后下嫁?   外篇(一)   古史风韵:中国历史的文本脉络   二帝的绝地天通   老九   殷商后人与安阳人   始皇的知音们   圣人的小样儿   鲁哀公的非礼和孔子的非礼   圣人身后   宋襄公的仁义   孟子的仁政   王莽的虚伪   范仲淹的忧乐   敢于说不的丞相们   “小康”与“大同”   项羽   朱熹的反腐倡廉   刘宋家的“历史文本”   历史之假设   外篇(二)   古史风韵:中国历史的花边柳絮   大宋的“言论自由”   褒姒的谣言   会相面的老丈人   人家的“里子”咱们的“面子”   朝贡啊朝贡   登泰山也不能小天下啊   早衰的原因探索   中国文化之风格   商人缺德探源   以食为天!   范家的“私通”   谢太后之榜   岳飞的盲区   第一妇人独孤伽罗   败家子杨广   霍光及他的不学无术    朱重八闹革命 在所有的开国皇帝中,朱重八可能是最穷的一个,三代贫农啊——祖孙三代穷得没有一个人有个像样的名字:他的祖父叫朱初一,伯父叫朱五一,父亲叫朱五四,等他生下来,前面已有七位堂兄与亲兄,一直从重一排到重七,所以他只好叫朱重八了。直到结婚时,他才有了个像样的名字:元璋!尽管刘邦小时候也只叫刘季(按伯仲季叔排列,刘季就是刘三小啦)来着,但人家却能在外头赊酒吃,而朱重八呢,经常饿得头晕眼花的。   饿得多了,小小年纪的朱重八,就对地主阶级怀有了朴素的阶级仇恨。一次,他的放牛伙伴们都说自己从没吃过牛肉,聪明的小重八说想吃牛肉还不容易?说着,把自己所放的地主家的小牛犊一石头砸死,跟伙伴们烤着吃了,结果朱重八当然是挨了一顿打。小重八把阶级仇恨深深地埋在了心底。   是时也,汉人正处于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第一座蒙古人,第二座色目人,第三座汉人(当然仅限于地主们),不够整三座,那就叫两座半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两座半的重压之下,地下组织白莲教一直在基层发动人民。机会终于来了,黄河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水,在白莲教的领导下,修河的民工们揭竿而起,打响了武装反对元朝封建统治的第一竹竿子!年轻的朱重八投奔红巾军,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巾”战士。   朱重八很快受到了“红巾军”支队队长郭子兴的赏识,并且成了人家的女婿。既然给领导做女婿,就不能“千万别把我当人,我是流氓我怕谁”了,所以朱重八改名为朱元璋,为自己以后做领导填干部履历表做好了组织准备工作。果不其然,后来他的履历表上(《明史》)自然多了一道:他娘怀胎时梦见神仙给药粒一丸,药丸叫什么名字作者张廷玉没交待,我估摸着不是脑白金,就是“他好我也好”之类的玩艺儿。据孩子他娘说,吃了那药丸,嘴里还一直香喷喷的,要不就是口香糖?反正这孩子出生时红光满院,有那傻邻居,居然以为朱家着火了。   朱重八的造反运动越做越红火,但是他对贫苦人民的阶级感情一如既往,他严格禁止士兵扰民,禁止他们拿群众一针一线。大军打进安徽当涂时,有一士兵违反了军纪,朱元璋立刻把他斩了。《明史?太祖本纪二》记载,朱重八跟徐达等开国元帅们说:“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流离相望,故命将北征,拯民水火”,也就是说,他是救民于水火之中。他还说:“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也就是说,以往的造反,有点极左,他可不忍心干这种缺德的造反。总之,人民的军队人民爱,朱元璋的“红巾军”,在人民的支持下,以竹竿子捅破篓子之势把两座半全捅翻了!当然,这与朱元璋放弃前嫌高瞻远瞩优待俘虏善待投诚的敌军将领统战工作做得好也是分不开的。他告诫众将们说:“元之宗戚,咸俾保全”,不但不杀元朝宗戚,而且对那些给元朝干过的旧臣们,也给予出路,妥善安置他们,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总之,虽然重八没读多少书,但造反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成功了,所谓造反粗鄙化,大概就是说朱重八这号造反领袖的吧?    朱重八做皇上 重八做了皇上,心里并不踏实。按理说,建国初年,万木逢春,百废待兴,大家拧成一股绳儿,埋头搞经济与文化建设为好。问题是皇上心里不踏实,看那些开国元勋,好像比自己还不踏实。比如胡惟庸,元璋(以后不能叫人家重八了,毕竟做了皇上)左看右看,越看越觉得他像个阴谋家,至于亲家翁李善长也和这些阴谋家有着说不清理还乱的关系,为巩固新生的大明政权,朱元璋干脆都把他们杀了。还有一些功臣,经受不住地主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腐败了,天天不是桑拿就是三陪,当然无心工作。这样,国家政务就都落到了朱皇上一人头上。史称,朱皇上是个工作狂,除了工作和看书,没有其他爱好。至于女人和烤牛肉,都走开!但是中国的文人一到政府工作,毛病就都大了:三句话能说清楚的事他非得用三百句,普通话能说清楚的事他非得用文言文,这就人为地加大了元璋的工作量。比如刑部主事茹太素给皇上上“万言书”(据说是一万七千字),元璋一看那厚度,就丧失了看的兴趣。让中书郎王敏朗诵,听到“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元璋当下就火了,叫人把茹太素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元璋气消了,再次叫人给他读茹太素的万言书,据说,皇上耐着性子听到一万六千字处,才明白是什么意思,说:“作皇帝难,作臣子也不容易啊……太素所说的要点,有500字也够说清楚,搞了这一大堆,何苦来?”从此规定朝臣们上书言事,以言简意赅为准则,皇帝的工作任务相对减轻了些。   但是即使这样,皇帝这活儿也还不是人干的。据明史专家吴晗统计,仅1384年(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的8天中,各机关的奏章就达1666件,共计3391件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折208件,处理事件424件(陈长琦《中国政治制度史》)。试想想,中学语文老师每晚批改五十个学生的作文都是“半夜了,老师窗户的灯依然亮着”,元璋批示国事,那还不得批到日上三竿啊。唐玄宗有了杨贵妃,那是君王从此不早朝,可元璋有了大明,那可是君王从此不睡觉啊!国事如此繁忙,身体当然每况愈下了,还有,政治上的假想敌太多,导致元璋精神上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所以心跳病和神经衰弱症越来越严重。   都说中国的开国皇上好来文字狱,你说不来行吗?心跳病啊,神经衰弱啊,严格来讲,是开国功勋们给导引出来的。据说元璋本来没有文字狱的心眼儿,可是开国功臣们看文人在建国后很吃香,有些犯酸,就合伙出了个主意。一天,跟元璋聊天时又说文人不好。元璋说,乱世用武,治世用文,以后和平了,得重用文人呢。他们当中就有人接茬说:“不过也不能过于相信文人,太相信了就会上当的,一般的文人好挖苦毁谤,拿话刺人。比如张九四一辈子宠待儒生,好房子,大薪水,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把文人捧上天。作了王爷后,要起一个官名,有人取为士诚。”元璋傻乎乎地接话说:“不错呵,士诚这名不错啊。”那人说:“不然,上大当了,《孟子》上有句话:‘士,诚小人也’,这话可以断句为‘士诚,小人也’。可怜张九四,被人叫了半辈子小人,至死也不明白,真是可怜啊!”(明?黄溥《闲中今古录》)。   元璋一听,原来阴谋斗争时刻存在着啊!从此更加累心了,每天废寝忘食地趴那些纸堆里找“小人”,放谁不心跳不神经衰弱啊!这么一心跳一衰弱,可就了不得了,皇上看谁都像阴谋家了!结果当然是文人遭殃了。吴晗是这样总结的:“网罗布置好了,包围圈缩小了,苍鹰在天上盘旋,猎犬在追逐,一片号角声,呐喊声,呼鹰唤狗声。已入网的文人一个个断脰破胸,呻吟在血泊中。在网外围外的在战栗,在恐惧,在逃避,在伪装……”(吴晗《朱元璋传》第171页)。哎,你以为做皇上容易呢?比做屠夫还难!    元璋的爱民 虽然一做皇上就容易心理有病,但是元璋爱民之心依然如故,他说:“四民之中,农民最劳最苦。春天鸡一叫就起床,赶牛下田耕种,插下秧子,得锄草,得施肥,大太阳里晒得汗直流,劳碌得不成人样。好容易巴到收割了,完租纳税之外,剩不了一丁点儿。万一碰上水旱虫蝗灾荒,全家着急,毫无办法。可是国家的赋税全是农民出的,当差作工也是农民的事,要使国家富强,必得农民安居乐业才办得到。”(《明太祖实录》卷22、卷250)正是由于知道“农民最苦”,所以元璋要求他的官员要爱护百姓,拔毛的时候下手要轻:“天下新定,百姓财力都困乏,像鸟儿刚学飞,和新栽的树木,拔不得毛,也动不得根。”(《明史》卷281循吏传序)元璋的话里,透着一股农家老大爷般的慈爱,简直是爱民如子啊!   更慈爱的还在后头。据《明太祖实录?卷230》记载,曾经有道士给元璋献长生不老的法子,没想到元璋不接受,说:“我所要的是全国人民的长寿和快乐。”别的不说,就凭这句话,我竟对大明帝国特别的神往起来。当然在此之前,我神往的本来是大宋王朝呢。众所周知,大宋王朝对文人特别宽容,文人们话说得再冲,顶多一个异地流放,三五年就回来了,更关键的是,不用担心项上人头搬家之类的问题。没想到,元璋这一句话,竟使我有所动摇了。这就是开国帝王勤政爱民的魅力吧!   元璋对贪官,那是恨之入骨。《刑律》中有单独的反贪条款,规定:枉法受赃一贯以下杖七十,每五贯加一等,至八十贯即处以绞刑。至于那些大贪污犯,元璋干脆对他们剥皮实草。对贪官的恨,就是对百姓的爱。元璋希望手下的官员,人人是清官,那样大明的百姓就有福气了。奈何大明的官员们经受不住封建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袭击,前仆后继地倒在了贪污的阵地上。为了让清官斗过贪官,所以他鼓励百姓上访:“今后所在布政司府州县,若有廉能官吏,切切为民造福者,所在人民必知其详。若被不才官吏同僚人等捏词排陷,一时不能明其公心,远在数千里,情不能上达,许本处城市乡?##人薷熬┟孀啵?云颈H?W越褚院螅?粲?〕?窦浠龌迹?奕粝缋锬旮哂械碌龋?虬偃耍?蛭辶??耍?蛉?灏偃耍?蚯в嗳耍?曛找杈┦γ孀啵?揪澄?窕颊呒溉耍?烀窀U呒溉耍?薇仄酒渥啵?普哽褐??裾咭浦??跽咦镏?N睾簦∷?诔鞘邢绱###让裰侨说冉砸离扪裕?鼐倨湫校?此晏煜绿?揭印C窦淙舨磺追⒙镀浼橥纾?髡糜械拢?抟皇蹦阎???灾雒裰?椅?艘病H舫鞘邢绱逵械绕鹈鸫仕希?殉止俑??虿χ霉倮艉γ裾撸?粲写说龋?硭牧诩般乜と嗣裰甘蹈熬┟孀啵?云眷畛??园参崦瘛!保ā洞筅尽り燃妥嘤忻袷律贫竦谒氖?濉罚?/p&这个《大诰》是元璋亲自撰写并颁行天下的,里面最惹我羡慕的,不是百姓们可以协助清官对付贪官的民权意识,而是百姓们上访的权利。值得一提的是,百姓上访众官刁难的境况,元璋也考虑到了:“今后布政司府州县在役之吏,在闲之吏,城市乡村老奸巨猾顽民,专一起灭词讼,教唆陷人,通同官吏,害及州里之间者,许城市乡村贤民方正豪杰之士,有能为民除患者,合议城市乡村,将老奸巨猾及在役之吏在闲之吏,绑缚赴京,罪除民患,以安良民,敢有邀截阻当者枭令。赴京之时,关津渡口勿得阻当。”(《大诰?乡民除患第四十九》)一句话,条条大路通京都,谁敢拦截百姓上访,格杀勿论!   元璋爱民,而民们也以自己的方式在爱着他们的皇上。吴晗在他的《朱元璋传》中说:“当时不流通的洪武钱,乡下人很看重,孩子们佩在身上,以为可以辟邪。”看了这文字,我现在就想上北京,到琉璃厂转圈儿,运气好了,买枚洪武钱,挂到俺家门口吓小偷,就是送给俺那开出租车的表哥,也可以辟邪啊!    元璋与学风、民风(1) 作为开国之主,元璋深深地明白,大明江山的稳定,跟一个国家的学风与民风有极大的关系。所以开国之初,他就于百忙之中抽出精力来整顿学风与民风了。   大明的官办中央学校叫作国子监。   国子监的特点是:政治与教育一体化、官僚与师儒一体化。与其说国子监是一所学校,还不如说它是个政治机构,国子监的教职员,从祭酒(校长)、司业、博士、助教、学正到监丞,都是朝廷命官,任免皆出于吏部。老师是长官,教育就是政治。这样的学校,其学风缺少民主意识是可想而知的。   教材选用之本身,就是个政治问题。传统的四书五经,它是儒家经典,学生当然要读。孔子的思想没有任何问题,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只要求大家守规矩来着,不用政审。但是孟子就不一样了,元璋做了皇帝后,才开始读孟子,发现孟子是个修正主义者,把孔儒思想给修正了,说什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说什么“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这不是教唆大家犯上作乱吗?元璋为此气得大发脾气:“这老头要是活到今天,非严办不可。”可惜这老头没有生在当朝,元璋一肚子火无处发泄,遂拿孟子牌位出气,下令国子监撤去孔庙中的孟子牌位,于是地下的孟子暂时失去了配享冷猪头肉的特级待遇。后来元璋抵不住社会舆论之压力,恢复了孟子原有的地位与待遇,但是对于孟子思想,却没有通融的意思。元璋弄了个孟子审查委员会,负责孟子一书的编写工作,凡是元璋认为有碍的,审查委员会都给删了,最后弄了个《孟子节文》的洁本,作全国的通用教材。   当然,学生光读孔孟思想那是远远不够的,元璋亲自给学生编了一本教材,名叫《大诰》,一共四册。并且规定,“今后科举岁贡生员,俱以大诰出题试之。”   教材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校规校纪了。东汉与大宋王朝的学生动不动游行上书,干预国事,不成体统。为了防止大明王朝出现汉宋之学风,政府前后增订,弄出一个五十六条国子监监规,规定得很详细,比如学生必须穿校服、班与班之间不准来往、学生不得喝酒、吃饭不得喧哗、不得议论食堂饭食之美恶等。最关键的是,学生“敢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犯名义,有伤风化,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这样吓人,学生当然老实多了。当然,偶而也出个傻大胆儿,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1394年,国子监有个叫赵麟的学生,在学校贴大字报(“没头贴子”),抗议学校虐待学生。照校规,这学生应该挨一百板子,然后充军。但是元璋怕这学生带出一个坏头来,所以法外用刑,把他枭首示众了。杀过之后,元璋给学生训话,叫大家循规蹈矩,并鼓励大家相互揭发:“今后学规严紧,若无籍之徒,敢有似前贴没头贴子,诽谤师长的,许诸人出首,或绑缚将来,赏大银两个。若先前贴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绑缚将来呵,也一般赏他大银两个。将那犯人凌迟了,枭令在监前,全家抄没,人口迁发烟瘴地面。钦此!”(《南痈志?卷10?谟训考》)由此可以看出,在大明朝代做学生,那是很没劲的。法律也没个谱儿,贴个大字报,一会儿说是打板子,执行时却是枭首,训话时就顺口扯成凌迟了。不说其他,光这个凌迟,它就有严格规定啊,须来3357刀,每10刀一歇一吆喝。这事儿光想想就能把人吓晕的。   至于各级地方学校,也定有禁例十二条,刻为“卧碑”,立在学校吓人。现在的学校都聪明了,要么把学生守则贴在校门口的布告栏里,要么人手一册,好让学生心中有数,免得知则犯则。十二禁例里最莫名其妙的一条是:学生不得交结地方官。最厉害的一条是,学生不许议论国政:“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大明会典?卷78?学校》)   最后是考试制度。明朝的考试制度是历史上最严谨的,以四书五经和《大诰》为命题范围,以朱熹的《四书五经注疏》为参考答案,以八股文为制式,学生不得自由发挥一家之见。于是大明的学生是世界上最乖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整顿校风的同时,元璋还抓民风建设。元璋最喜欢的就是中原百姓的憨厚民风,他曾经教导其他地方的百姓以中原百姓为榜样:“中原之民,惟知应役输税,无负官府”。一句话,中原百姓很对得起政府,光知道交税服劳役,模范啊。   当然了,百姓素质不高,容易不知不觉中就犯了国法,为了让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元璋在编写《大诰》的时候,就考虑到百姓了。他一反皇帝诏书必须经过文人润色再颁布的成例,通篇直书自己那白得像白开水的大白话。这种不用秘书不怕百姓低看的做法,据说在历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位了。为了让百姓人人看得懂《大诰》,人人会背《大诰》,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每户都必须收藏《大诰》,为“臣民之至宝”。宝贵到什么程度呢?如犯死罪以下,家有《大诰》者可罪减一等,无者罪加一等。“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迁居化外,永不令归”。这招厉害,凡是不买《大诰》的,政府就不承认你的大明国籍,要驱逐出境的。为了免于大家只买《大诰》而不读《大诰》,政府还在全国展开了读《大诰》、讲《大诰》、背《大诰》的比赛活动:教师率学生至礼部背诵,视所诵多寡加以奖励。洪武三十年,也就是1397年,天下讲读《大诰》师生至京师朝见者即达19万人!    元璋与学风、民风(2) 元璋还始创里甲制,要求全国人民要“互相知丁”。所谓的互相知丁,就是互相检举揭发的意思。比如邻居家有人,出门两年没有回家,邻里就有义务上官府告发。    大流氓朱棣(1) 朱棣的爹是农民出身,当然就有点小农意识了:多妻多子。朱重八在后宫养了多少老虎,我们数不清,但是这些母老虎们生了多少虎仔,史料还是有答案的:26只。   论长幼,朱棣排在第四。按大中华规矩,皇位轮不上朱老四,因为他既不是老大,更不是嫡出。当然,中国的干部履历表是可以因工作的需要而随时改动的:他一即位,就宣布马皇后是自己的亲娘。他这点小动作,想必红楼姑娘贾探春是深有感触的。探春跟宝玉没有伙着一个娘,心里甭提有多别扭了,瞅着自己那亲娘赵姨娘,咋瞅咋别扭。遗憾的是,历史与历史学家就是专跟人找别扭的,根据明朝《太常寺志》的记载和明史学家吴晗的考证,朱老四的娘亲根本不是那个大脚娘们儿,而是一个名叫碽妃的高丽女人。史书上说他不但英武过人,而且还是个帅哥。那个老大——皇太子朱标,据说长得很不咋地,还是个大头儿。大头儿也没什么不好,问题是短命——接班人等不到接班那一天就死了。   朱棣的爹最后悔的可能是,自己小时候没有遇上希望工程,这让他老人家在朝廷上讲话的时候,很吃力。那些酸大臣动不动就上个万言书,他听不懂。据说他为开国功臣兼亲家翁徐达墓撰写的碑文,全大明的文人没一个能读通的,因为没法断句。总之,他老怀疑自己玩不过那群文人。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能给朱家争口气,他给孩子们请了最好的家教,朱棣就是这种家教下的一个优等生。表现如下:   之一,能把阴谋篡位弄到成功。这种事在历史上是很少有人能弄成的,即使是常胜将军也做不到——朱重八一死,朱棣短短几年内就把侄儿建文皇帝给闹没了。民心不向他,他也不正义,居然就弄成了。朱棣一上台,就向国内外宣布:老爹本来是要把位置传给他的,却让建文篡了位。这样,篡位之举就变成了拨乱反正!   之二,诛灭十族的创新举动。朱棣即位,相中了名士方孝孺,老方字写得好,圈也划得圆,朱棣就让他起草即位诏书,奈何方先生不干。两人就较上劲儿了。   朱棣:我法周公辅成王耳。   方:成王安在?   朱棣:伊自焚死。   方: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国赖长君。   方: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此朕家事耳,先生毋过劳苦。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老方还是不干,朱棣也就拗上了:不干也得干。   方:死也不干!   朱棣:我诛你九族。   方:诛我十族又奈何?   朱棣:好,我就成全你,诛你十族,九族之外,加上你老师一族!谁让你老师教出你这倔种来!   朱棣诛十族的时候,还来点心理小折磨,每逮一个人,都要送老方面前叫他看看:你看看,一人升天,十族陪葬!   不知道老方拗什么拗,一肚子才学,不知道皇上轮流做,明年到咱家啊?至于名节,只要没在夫君坟头前扇过土,能做到祥林嫂那个样儿——改嫁时众目睽睽之下,跟香炉抵个头,额头上贴个创可贴跟继任丈夫拜堂——就够意思了,值得咱全家老小一块儿殉情吗?   之三,引蛇出洞的阳谋计策。众所周知,朱棣即位后,迁都北京。可大明那些倔种大臣们坚决不同意,动不动掂着脑袋上书。朱棣罢了三个倔种,反对的声浪渐息。可迁都后,新建的三座宫殿起了大火,那些对迁都一事耿耿于怀的臣僚借题发挥,把火灾与迁都挂起钩来,私下里互发短信。朱棣想治他们的罪,又没有证据,遂下诏让大家发表意见,一帮傻大臣以为遇上明君了,就百家齐鸣,人人写折子,个个发牢骚。等他们闹腾够了,朱棣弄个“谤讪罪”——收网,这帮人全栽网套里了:一网打尽,群鸟失声啊!   之四,我是流氓我怕谁的作派。朱棣对待他的政敌,手腕可是流氓到家了。   对待方孝孺:令人“以刀抉其口两旁至双耳”。我估摸着是这意思:叫你嘴硬,我给你弄好大一张嘴!   对待兵部尚书铁弦:割其肉烤了,塞铁铉嘴里给他吃,还问他甜不甜——“甘否”。铁铉说当然甜了——“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忠臣孝子之肉竟然是甜的?这倒出我意料了。当年北京人吃袁崇焕的生肉片时,也没留下个笔记来,否则咱们倒可以两厢里印证一下的。   对待礼部尚书陈迪:割其子鼻舌,强塞给陈迪吃。这一手是跟商纣王学的,周文王被囚,就享受过此等待遇。当年的周文王一吃儿子肉,神经就错乱了,一错乱,就弄了个周易六十四卦。至今人们还愿意跑到那八卦迷魂阵里,体验一下文王吃过儿肉后的精神幻觉。   对待左佥都御史景清:剥其皮,草椟之,碎磔其骨肉。我估计可能跟剁饺子馅差不多。我不知道,人们剁饺子馅的灵感是否来自于刽子手们的快刀,但饺子乃中国传统食品精华之一却是公论。饺子俗称扁食。我们现在骂人还是:找扁吗你?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流氓朱棣(2) 至于案犯家的女人们,就更惨了,被送去犒军了——“转营奸宿”。死了,就“抬去门外,着狗吃了”。贼首齐泰与黄子澄家的女人,据教坊司汇报:每人给安排了20条汉子,让年轻的都怀上胎。生了男孩,就让他做小龟子,但是还生个女儿,三岁了,咋办?朱棣的批示如下:由他不的,长到大便是个淫贱材儿。原来皇上百忙之中还操心三陪人员的国家储备。   朱棣就这么一个大尾巴狼,有小虫子爬他身上,他不但不剁它,还着令太监把它放回树上。而且,也挺亲民的。比如永乐元年他曾下诏说:“近河南数处蝗旱,朕用不宁,故遣使省视,不绝于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话翻译过来挺感人的:河南百姓遭灾了,我吃嘛嘛不香啊。我派去的特派员,满道路都是啊。让百姓致富走向小康,那是俺的愿望啊!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小流氓朱厚照(1) 黄鼠狼下老鼠,一窝不如一窝。朱重八的威风,朱棣的能耐,到了明武宗朱厚照这一代,就只剩下小流氓风度了。   厚照小的时候很爱读书听课,当然那时候他别无选择,因为大明的皇宫里除了女人多以外,也实在没什么好玩的。厚照的爹孝宗觉得应该加强儿子的素质教育,所以经常让他做户外活动。这一户外就不得了了,小厚照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从此对读书听课没了兴头。   1505年,也就是郑和首下西洋百年祭的那一年,明孝宗与世长辞。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的手说:如有事,找内阁。朱厚照继位,是年15岁,虚岁。小小少年没想到,一做皇上,自己的体育课反而都被取消了,天天净成政治课与语文课了。政治课,一副孔朱面孔,令人生厌。语文课呢,更是那种误尽苍生式的:可恶的大臣们,仗着自己高考状元的功夫,上的奏折长、净用生僻字不说,还玩起语言瀑布——句与句之间没有一个标点符号。天天批改这作文放谁也烦,何况一个小小少年?小小少年身边终于出现了一位心理学大师,名叫刘瑾。他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什么,逗鹰斗狗啊,牛羊抵角啊,一帮子玩得好欢。大臣再上折子,小小皇上写个“阅”就完了。有时候玩得正高兴,刘瑾也撵着叫写“阅”,小皇上一听就急了:“事事都需要我来阅,要你们干什么?”刘瑾要的就是这句。虽然刘瑾认字也不多,但是跟太祖元璋相比,也不算太文盲。国家大事,说穿了就那么一回事,放谁也能阅两下的,大不了念个冒号罢了。江山就这么坐了下去。   少年皇上似乎除了不适合做皇上,其他方面则样样拿手:他适合做经纪人。他在后宫弄了店铺,自己穿上平民服装在里头跟人讨价还价,讨得乐此不疲。如果大明不搞海禁,那么那时的百姓会跟现在的百姓一样全民下海,十亿人民九亿商,中国明朝那颗资本主义的小豆芽也不会只发展为萌芽状态。他适合做酒店老板,他率先在自己的酒店里弄了吹拉弹唱的三陪小姐,弄的那个热火啊。他适合做杂技团团长,他让各色人等在自己面前表演绝活,现在电视里的曲艺杂弹之类的估计也就这么一个水平。他还举办世界小姐的选美比赛,最后发现西域小姐比大明小姐俏多了。他把这些俏小姐,弄到自己的别墅——豹房里,亲密接触,亲密会谈。他还特喜欢卡拉ok,兴致一来,就扯开嗓子卡拉一首,堪称与民同乐,当然他的人民只限于三陪小姐和宦官们。   少年皇上渐渐长大成人,成人的标志就是,二十岁的皇上开始喜欢给人做干爹了。众所周知,做干爹是明朝的太监、近代的黑社会和现代的贪官最喜欢做的事。太监喜欢做干爹是为自己留后路,黑社会做干爹是为了给自己找打手,贪官做干爹是为了泡干女儿时比较方便。而朱厚照喜欢做干爹,却是因为他的好武,他有127名干儿子,全都是军官。干爹闲来无事,就在京城里和干儿子们表演军事会操,他自己单独指挥一支方队,当然他的兵都是太监,号为中军。他可能读书少,不知道孙膑为吴王阖庐训练英姿飒爽之女民兵的事儿,否则他可能把后宫那么多的小脚老虎们拉出来进行军训的。干爹也没白当,他和干儿子们的军事演习接近了实战水平,因为京城百姓不但惊动了,争相围观,而且据史书记载,就连京城的鸡啊狗啊也跟着狂吠三天。   演习并非实战,不算过瘾。终于有了机会,1517年,厚照和干儿子们在塞外玩的时候,正值蒙古人在关外骚扰,厚照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身先士卒,与蒙古人激战,战争结果:厚照差点被俘,蒙古方面死16人,我军伤亡600余人。蒙古人跑了,当然就是我们胜了。班师回朝的路上,大将军那个乐啊,专门弄数十辆大车,上载和尚妇女数百人,令他们互发短信,打逗取乐。真正实现了孟子所谓的独乐乐不如与民同乐的圣训。   1518年,皇上又想打仗了,命令大学士起草敕旨,命令“威武大将军”再次到北方巡视。四位内阁学士都不愿干这种缺德事,其中有一位哭得鼻涕泡都出来了,说:打死我我也不干。小流氓比朱棣那种大流氓仁义些,根本不屑理这帮泪腺发达的傻大臣们,他自己上路了。在路上,还不忘封自己为镇国公,后来又封自己为太师,位居大学士之上,这样朱寿将军就成了厚照手下的最高级的文官了。不但做官,还有薪水——岁支俸米五千石。   遗憾的是,蒙古人的战术是敌来我跑的游击战,所以朱寿将军找不着敌人,无功而返。京城里迎接他的,是一场辩论赛——大臣们发现光靠哭也不行了。两位大学士说,皇上自我降级为镇国公,先皇们如何排位,跟着降吗?内阁首辅干脆装傻发愣:所谓的威武大将军朱寿到底是何人?如果并无此人,就是伪造圣旨,依法当斩。厚照依旧用浪漫来回击这帮傻瓜呆鸟——1519年,厚照又想南巡了。全体大臣就跪在午门前集体哭丧。明朝官员们的泪腺是有史以来最发达的,也不知咋搞的。大臣们哭得地动山摇的,厚照就命人扒他们的裤子,每人屁股蛋上赏30板子。这些文官们从来不上体育课,屁股估计特嫩,所以,最后因屁股问题而致死的,计11人。不过话说回来,那时候被皇上打屁屁,都是忠臣才能摊上的待遇,你倒想叫人家打你屁屁,可你屁股没有坐上相应的位置,自己撅开屁股,政府也不赏你一板子的。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小流氓朱厚照(2) 政府的板子很重,官员们的屁屁又很嫩,所以,打死的机会就比较多些。打死,虽然不能叫死得重于泰山,但起码死得重于屁股,比鸿毛要有分量多了。所以有些大臣在屁股疼得要命时,脑袋却挺坚挺,对那不争气流泪的儿子吼叫:哭什么哭!为皇上而死,死得其所,虽死犹荣!我一朋友(处级干部)怀疑自己得了坐骨神经痛,屁股老疼,我就替他遗憾:你要是生在明朝就好了,有事没事犯个小错,政府里就有专人拍你屁股。   闲话少说,厚照成全了诸多屁股英雄,最后还是南巡去了。他的南巡,是在南方打虾来着,撒网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自己撒河里去了。厚照身体状况本就是一日不如一日,这次掉河里做了回落汤鸡,元气大损。回来后还住进豹房,坚持与小姐们同乐,1521年,一命归西,终年31岁。   厚照不是个好把式,“亲亲啃啃”的种地多年,浪费恁多肥田肥水,也没结出一个谷穗来,导致大位无人接。临终前,他可能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轻佻和浪漫与大明的整体气氛是格格不入的(直到今天,还有史家在谴责他:某日紫禁城的乾清宫起了大火,自二更天一直烧至天明,作为当朝天子的他,很幽默很富想象力地脱口而出:好大一棚烟火啊。他是不能承受之轻,而他的大臣们则是不能承受之重,他的轻松,有意无意中恰恰形成了对大臣们的一种嘲讽,甚至是一种调戏。我喜欢这种嘲讽与调戏,它让沉重的大明,有了一丝浪漫,几许轻松,否则明史还有什么意思?)临终前的他,可能觉得自己走得太远了,所以他对司礼太临说:“朕疾不可为矣。其以朕意达皇太后,天下事重,与阁臣审处之。前事皆由朕误,非汝曹所能预也。”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么一个聪明的孩子,走完了自己的人皇之路,临终还要大包大揽:这一切都是我的错!大明那环境下,皇上根本不是人干的活,这么好的一个领导坯子,让体制给毁了!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代倔种嘉靖朝(1) 朱厚照走了,政府给其谥号为武,是为明武宗。   众所周知,从大宋建国以来,封建政府就开始重文轻武了。所以这谥号总透着点不地道的意味。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这是明褒暗贬。我觉得,用不得暗贬,这是直接明贬。中国文人虽然斗不过文字狱,但在玩纯文字游戏时,还是游刃有余的。正因为武宗的轻佻与浪漫给明朝官员们找不着北的感觉,所以,等新皇上一上任,他们就开始给他罩笼头了。   新皇上是厚照的堂兄,名叫朱厚熜。天上掉下个肉馅饼,朱厚熜竟成了接班人,1521年登基!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   估计是朱厚照小流氓过头了,为了拨乱反正,此后的大明官员们,在拉大明这辆破板车的时候,很有点一根筋的倾向。在此之前,洪武时代就初露一根筋之端倪。比如高丽大将李成桂幽其主而自立,以国人表来请命,很给咱这边面子,咱就很高兴,更其国号曰朝鲜,从此,朝鲜就成咱的贴心兄弟之邦了。安南擅废立,咱就不让其来朝贡了,他们屁颠屁颠地来了,咱拒不接贡。当然安南也是咱的兄弟之邦,但是兄弟之邦不听话,咱就不“宠幸”它。这还都是小意思,随着海禁的严厉,国门国窗的关闭,整个大明愈来愈一根筋了,遗憾的是,大清也继承了这种一根筋,发展到最高峰,其状态只能用河南内黄那句老话来概括:敬酒不吃吃罚酒,挨整砖不挨半截砖。我们的史书上简而概之为“落后挨打”!   此是后话,我们还是接着说嘉靖。嘉靖一上任,就因为自己亲生父亲的庙号与群臣干上了,史称“大礼仪之争”。嘉靖认为,我是皇上,俺亲爹当然就得追封为皇上。朝臣们认为:那可不行,你是过继过来的,你爹追封为皇上,原来的皇上武宗、孝宗这一支怎么办?虽说嘉靖给老爹弄的庙号都是虚的,可谁不知道中国那时候的政府就喜欢务虚?所以,嘉靖怎么称呼亲爹后娘的问题,成了首要的问题。   一根筋遭遇一根筋,倔种碰上了倔种,双方就拧上了。首辅张廷和的意思是,嘉靖应认孝宗为父,以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叔父母”,嘉靖一听就不愿意了。另有官员提出立嘉靖的亲生父亲为“兴献帝”,嘉靖一听乐了,这个主意不错,马上提出奉自己的父亲为兴献帝,自己的母亲为兴献皇后,自己的奶奶为康寿皇太后。问题是张廷和不愿意。嘉靖的母亲一听说要自己的儿子认孝宗为父,也不愿意,怎么叫我的儿子做别人的儿子?嘉靖一看母亲耍起了大牌,自己干脆跑皇太后跟前说皇帝这活儿我不干了,您们再找人吧。无奈,张廷和只好退步,同意将嘉靖的亲生父母奉为兴献帝和兴献后。问题是事情并没有了结,事后皇宫失火,张廷和马上说此乃嘉靖父母奉为帝后所遭的天谴。嘉靖一听吓着了,马上同意了张廷和的意见,改“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而皇字不复加矣”。张廷和虽然胜利了,但是他发现自己在皇上面前呆着也没甚意思了,于是告老还乡。他一撤退,原先照顾嘉靖情绪的官员再次上奏,希望皇上“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而别立庙于大内”。嘉靖当然愿意了,可是众官员不干,大家就都拧着。最后拧出了高潮:嘉靖经过推敲,宣布皇太后称“圣母章圣皇太后”,把前面的“本生”两字给去掉了。依现在的观点来着,去掉“本生”两字又咋了?小事一桩,可是在那个以伦理治国的时代,国家大事,唯祭与军事而矣。对嘉靖来讲,父母的庙号,事关祭祀及父母的地位及自己的孝心等关键问题,所以,他满意了,众官员不满意,于是众官员只好用本朝老办法:在九卿23人,翰林20人,给事中21人,御使30人带领下,二百余倔种跪在了左顺门外,嘉靖两次下旨让大家冷静、理智、克制,可二百条汉子坚决不听,皇上急了,抓住丰熙、张忡为首的8人,余下的一看头头被抓了,集体撼门大哭,据说哭声嘹亮,“声震阙廷”。你想想,这么多爷们集体哭鼻涕,动静当然很大的。奈何嘉靖皇上没有幽默细胞,不喜欢这种群口相声。又派司礼太监持手谕劝大家散伙回家,有话好好说,可大家跪得腿麻了,起不来了,这下把嘉靖惹急了,倔劲儿也上来了:不走?好!134人下狱,86人回家待罪。左顺门事件并未到此结束,秋后还要算账呢。算账的结果,丰熙等8个头头,充军流放;其余四品以上官员罢官;五品以下官员统统打屁屁(廷杖)!结果有17个官员因屁屁太娇嫩而牺牲……三年争斗,终于有了个结果,嘉靖赢了,或者说嘉靖那死去的爹赢了,被追封为睿宗。   上帝有时候是个顽童,似乎嫌大家还不够倔似的,又给大明贡献了一个特级倔种:海瑞。黄仁宇先生比较客气,称海瑞为古怪官僚。其实倔种更通俗形象些,当然,民间也叫二杆子。常言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要命的不怕玩命的。淳安知县海瑞,被升任户部主事后,就开始玩光脚二杆子作风了:他买了棺木,诀别妻儿,遣散家僮(准确地说,是家僮被他的二杆子作风吓跑了),拿出自己早就写好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递了上去!故事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嘉靖本来要杀他,一听说老小子抬着棺材来的,就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老小子,想叫我成全你的美名?没门儿!海瑞越骂越来劲儿,“嘉靖嘉靖,言家家户户皆干净也”,就是他借百姓之口独创出来的。嘉靖拿他没办法,只有回骂海瑞为“那个咒骂我的畜物”,到后来,宫女挨了打,也敢背后说皇上:他自己给海瑞骂了,就找咱们出气!    一代倔种嘉靖朝(2) 嘉靖始终憋着的一口气,最后还是放出来了——他把海瑞关监狱里去了。脑袋都不打算要了,住监狱又何妨?刑部想以儿子诅咒父亲的律例判海瑞绞刑,奈何嘉靖没有批复,海瑞就活了下来。海瑞住了10个月的监狱,挺下来了,经常吃长生不老丹的嘉靖却上天了——所谓的长生不老,翻译过来就是早日成仙——海瑞也就出狱了。   出狱后的海瑞,身价自然倍增。人民的好儿子,大明的模范干部之类的光环,就罩上了他。最后海瑞出任南直隶巡抚。一听说这倔种来了,南直隶的官员们就吓坏了,有的把朱漆大门改成黑色,有的把八人抬轿子改作四人抬。海瑞当然也不含糊,下车伊始,就发布督抚条约,规定:凡成年光棍,请抓紧时间娶媳妇儿;凡不愿守节的寡妇,请速速改嫁;凡溺杀女婴的,通通给我停下;凡公文纸,一律不得留空白,拿来一张写满的,才能领一张空白的。凡小资一些的饰品(如头饰)、食品(如甜食)等一律停止制造……   一年之后,海瑞受到了各种弹劾。当然海瑞没有经济问题,虽然九娶妻妾,也谈不上作风问题。但是大家都注意到了他的家庭问题:清官难断家务事。休了两个妻,现在的妻又跟二奶搞不好关系,做不到大奶二奶共荣的境界,倒是不明不白的共赴黄泉路了……最后,海瑞被罢了。海瑞罢官后骂得最绝的一句是:举朝之士,皆妇人也。意思是说,大家都是娘们儿,只有他,才是光棍。   再两年,隆庆皇上升天,万历皇上继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海瑞给首辅写信,首辅也回信了,但就是不用他,于是海瑞就继续在家里坐冷板凳,一坐就是15年。中国的官员升迁老给人以翘翘板的感觉,这头下去,那头才能上来。比如王安石与司马光,比如海瑞与张居正。1582年,张居正死了;1584年,张居正的家被抄了;1585年,海瑞又出山了。这一出山,就抛出了一颗臭弹——他的反贪建议:恢复太祖旧规,凡贪污八十贯以上的一律处以剥皮实草!   这倔种,跟整个官僚阶层干上了,总之,连万历都觉得海瑞有点过分了,可是拿这么个一根筋的模范干部,你还真拿他没辙。该出手时就出手,上天总是及时地给人们解围:让他升天吧。1587年,海瑞死了,整个大明,从上到下,终于松了一口气。   读明史,你会发现整个大明的风气就是以倔为主流:皇帝倔,官员跟着倔,至于文人,更是倔得不可思议,比如东林党人,一个比一个倔,一个比一个一根筋,到底是谁的遗传啊!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没兴头的万历 也许是小流氓朱厚照的顽劣和大倔种嘉靖的固执给明朝政府官员们以恶劣的印象,所以,他们深深的明白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万历登基时,是个聪明的九岁的娃娃。万历的娘,乃山西小农家的女儿,盲目地尊师重教,动不动就让儿子给老师下跪。   忘了交待,万历的老师是张居正。万历的老师似乎算是个好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问题是给万历的课间时间太短,还有,教授的内容全是见了国旗要行注目礼之类的。万历偶尔想淘气一下,老师就来了:“不要乱扔石头子儿嘛,砸着了小朋友怎么办?即使砸不着小朋友,砸着花花草草也不对嘛。”上课的时候,万历想翘个二郎腿儿,挪挪酸屁股蛋子,老师又来了:“为太君者,可不敬哉?”万历想赏给妃子们一点美容钱,老师还来:“君民鱼水一家亲,为人君者,应该关注百姓们的衣食才对啊。”万历书法练得极好,老师又来了:“陈后主宋徽宗,都是大艺术家啊,谁不知道艺术误国啊。”天上出星变了,老师还来:“天子德政不修,上天才警示的啊,得,赶紧写‘检查’给全国人民请罪吧……”摊上这么个老师,不知是万历的幸运还是不幸,正如明武宗摊上刘瑾一样。   更让人遗憾的是,万历的智商绝不低于吴思,吴思就是发现中国历史之潜规则的那位。其实吴思不是第一个发现者,只是第一个说出来的罢了。因为这些潜规则,万历也发现了啊。万历是在自己的老师张居正死后发现的,他发现老师有着两套语言系统,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对皇上讲仁义道德,自己背地里则一点不省油,奢侈不说,家里还养了恁多三陪。这对万历的打击太大了,从此不早朝,不经筵,不日讲!是谓三不主义!   发现皇上也可以说“不”,万历心里可能有种报复的快感。如果说张居正让他失去了信仰,那么,立嗣则让他失去了快乐。后宫千万只母老虎,他就偏爱一只——郑贵妃。爱母及子,他就想立郑贵妃的儿——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可是明朝的官员(主力队员是东林党人)不干。从朱常洵出生(1586年),到朱常洛成为太子(1601年),万历与大臣们整整干了15年,也没有遂了自己的心愿。万历又不够心狠,当时他有几条路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第一,学那先祖朱棣,作皇上乃是自己的家事,我说咋办就咋办,大臣们不同意,诛十族的干活;第二,立郑贵妃为后。但是有块绊脚石:原孝端皇后除了不生儿子外,其他没什么毛病,也休不得。皇后身体虽然病病歪歪,但是,按黄仁宇先生所言:“她偏不肯与皇上合作”,越病歪,越是能活,也可能是爱情撑的,反正最后她一直挺到1620年,这一年,万历也死了!   史家喜欢谴责万历怠政什么的,真是饿汉不知饱汉撑。依我看,万历是越活越没了兴头。执政48年,万历天天打交道的,就三种人:一种,太监!二种,官员!三种,女人!太监们是阉人,自然无趣,官员们是考八股出身的精神上的阉人,也无趣!最后就剩下女人了,你可别说女人有趣,西门大官人就守着几个婆娘,还天天喊没兴头啊没兴头,最后都以身殉职了,更别提守着上万只母老虎的万历了。不信,30年的时间里,每晚给你饭桌上上一盘猪头肉,如果你不精神崩溃的话,你肯定同情万历。他执政将近半个世纪,就出了几趟北京城,还是去看自己的坟。看坟都不让多看,何况这坟从他十九岁起就开始建造了。人一出门就是看自己的坟,试自己的棺材,你说这日子还有什么兴头!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汪直”事件(1) 日,上海《新民晚报》在A28版“中国新闻?聚焦”以头条位置刊发了一则惊人消息:安徽歙县柘林镇有人为明代大倭寇王直修墓立碑!该报道还配了两张新闻图片,图片说明分别是“由日本人捐资修建的安徽歙县柘林王直墓”(这里我想说明的是,所谓的“王直墓”其实是“王氏祖墓”四个字,大家一看配发的图片便知,我不知道该报记者是故意如此还是笔误)、“王直墓右侧刻有日本捐资者名字的‘芳名塔’”。   消息传出,媒体与社会一片哗然。   王直何许人也?   王直,歙县柘林人,又名汪直、汪五峰,号五峰船主。汪直姓汪还是姓王,历有争论。明代的平寇将领编写《筹海图编》时,称他为汪直,后人修明史时也沿用汪直。到了近代,《辞海》的编写者,又认定明史错了,说他该叫王直。汪直对自己姓汪还是姓王没有做正面回答,嘉靖三十六年,他在上疏中写道:“带罪犯人王直即汪五峰,直隶徽州府歙县民”。据考察,明代柘林村既有汪姓又有王姓。而据黄宗羲称,汪直的母亲为汪妪,以及汪直的侄儿姓汪名汝贤,汪直的义子姓汪,可证实汪直姓汪,非姓王。其实姓王还是姓汪,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历史上的汪直到底是何等人物以至于日本人出资修其祖墓一事引起如此哄动效应?   明人朱九德在他的《倭变事略》里对王直作了如下评价:“王直始以射利之心,违明禁而下海,继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以为奸。勾引倭寇,比年攻劫,海宇震动,东南绎骚。上有干乎国策,下遗毒于生灵。恶贯滔天,神人共怒。”清人张廷玉修《明史》却说汪直“少落魄,有任侠气,及壮多智略,善施与,以故人宗信之。”这是当然的,《倭变事略》不会说汪直的好话,正如曾国藩、李鸿章不会说洪秀全的好话一样,反过来,如果明朝人能有机会写洪秀全,可能跟清人写汪直一样,多少也要给出几许嘉奖的。   那么,历史上的汪直到底是何等样人?   首先,汪直是个商人,明朝商人。商人在中国封建政府眼里,历来不是好东西。当然,也可能跟汪直的职业没有关系,因为刘邦并未经过商,单不事农业这一条,就足够被称作无赖了!   其次,这得从明朝的厉行禁海政策说起。明朝朱元璋建国后,由于担心流亡海外的原方国珍、张士诚旧部与内地反明势力勾结起来###,所以多次“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这一政策,可谓“双不”政策,即,既不让中国人出海经商,也不让外国人登陆贸易。外国商人擅自进入,当然以盗论处,而中国人一旦违反,则当众刺穿双耳,再犯,立即处死。历史上王直所在的家乡,人穷地薄,无以聊生,所以经商成为当地人的一条主要生计,徽商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群体之一,原因即在于此。汪直年轻时做过盐商,但因明制森严,动辄触禁,汪直感觉没有海外逍遥,因而转向海外贸易。嘉靖十九年,汪直与人结伙到广东走私。嘉靖二十一年,汪直在日本的平户建立贸易基地。   嘉靖三十年,汪直的私人贸易武装成为中国沿海势力最强的海商集团,拥有兵众20余万人及载重120吨以上巨舰百余艘。这规模,堪与后世的郑芝龙、郑成功父子俩的海上郑氏王国相媲美。这期间,汪直不断地向政府提出开放海禁的要求,期求做一个合法的商人。朝廷不仅未答应,反而派总兵俞大猷围歼汪直,汪直退至日本。此后,汪直开始报复明王朝,沿海抢掠,明政府竟抵挡不住。后来,汪直再次提出开放海禁、通商互市的要求。明政府难以在军事上战胜汪直,就利用汪直的心理需求,采取了诱降策略。嘉靖三十四年,浙江总督胡宗宪先将汪直的母亲及妻儿作为人质,汪直遂引颈受降。嘉靖三十八年,汪直被斩。   其实,光武力经商,顶多算个“黑社会”,一个海盗头头,一个走私犯,性质应该与宋江那种大山贼相类。但是汪直最遭人诟病的,乃是他雇用的手下,不只是中国人,其中包括了一部分日本人。中国的汪直们迫切地想在中日之间进行正常贸易,日本当然也是如此,但是明政府坚持禁海政策。比如朱棣,规定中日之间只能进行所谓的官方贸易,时谓朝贡贸易,规定日本每10年朝贡一次,每次限200人,船2艘,而且不得携带军器。这种朝贡贸易不只日本官方不满意——他们每年都要找些借口前来向明政府进贡,民间更是不满意——既然不能进行正当的商业贸易,那就只好武装贸易了。在这方面,中国的海商与日本的海商就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这是中日海商能勾结起来的社会基础!但是我们现在的教科书在对待这个历史问题时,有失轻率和武断,也就是说,教材把中日民间相互勾结的海盗一律称作“倭寇”。这影响后人对汪直、许栋、李光头、许海等海盗头头作出正确的判断,打个比方,现代中国的贩毒人员也与外国贩毒人员相互勾搭,中国的走私头头更与外国的走私头头勾搭,但是再勾搭,也就是个犯罪问题,谈不上民族感情等精神层面问题。所以,如果说《新民晚报》在报道中说汪直“勾结倭寇”、“恶贯滔天”还算到位的话,那么说汪直是“民族败类”,就有些民族情绪泛化了。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汪直”事件(2) 这方面,还可以与英国的大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和威廉?丹彼尔等人作个比较,德雷克也是在海上展开武装贸易,身份也是亦商亦盗,但与汪直不同的是,德雷克拥有来自大英政府的官方支持,他个人,更是英王室晚宴上最受欢迎的客人甚至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私人好友,最后由于自己的海盗业绩而被女王封为英格兰勋爵从而登上荣誉的最高峰。至于威廉?丹彼尔更是由海盗变作了英国皇家海军军官。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直到今天,中国一些史学家还在遗憾:如果明朝政府对待中国海盗能以英国政府为榜样,如果清朝政府对待郑成功父子,能向英国政府对待德雷克那样,那么中国的海军早就有了,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也将不会出现了。另外想说明的是,倭寇只是明政府海禁政策下的产物,也就是说,没有海禁,也就没有所谓的倭寇。事实上,明政府于隆庆元年(1565年)开放海禁,给民间贸易一个合法的地位后,所谓的倭寇就渐渐销声匿迹了。   既然倭寇只是海禁的政策性产物,那么《新民晚报》把汪直称作“民族败类”就已经过了,而互联网上把汪直称作汉奸更是让人感觉到苍白。   欣慰的是,汪直家乡的人,特别是歙县史志办副主任胡武林的态度就很中允客观,他说:“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这样称王直的,海商、海盗,甚至倭寇,都用过的,但汉奸这样的名头,是绝对谈不上的。”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居正身前(1) 嘉靖四年五月初三,居正出生。居正的爹张文明,是年22岁,居正的娘赵氏,是年20岁。   据说,居正娘怀孕那天很邪门:半夜看到房里发亮,跟起火似的,一直烧到天上,然后一个青衣童子,从天上下来,在房里绕着他妈的床转,于是他妈就怀孕了。   这种见鬼的故事我们在历史里见多了,比如刘邦的娘,朱重八的娘,再往前,伏義、神农、黄帝、尧、舜、禹、契等诸人的娘,都遭遇过这种鬼怪,总之,这些娘们都很牛的。我高中时代很关注自己的出生,几次问娘:我出生时有没有祥云绕梁或者火光连天什么的?老人家头摇得拔浪鼓似的:没有,什么也没有,只记得天快黑了。天快黑了,这对我打击特别沉重,从此沉醉于老庄思想,天将降大任于我之类的事儿,我就不再想了。   居正两岁的时候,堂叔教他两字:王曰。过了几天,居正居然没忘,把这两字又认出来了,由此,落个神童称号(详情参看朱东润先生的《张居正大传》)。我们教育孩子,比如我,首先教孩子认识“人”字,大错特错矣!常言道,擒贼先擒王,认字也得先认“王”字,这样长大以后才能做宰相,其他娘一定要注意了。   罗森塔尔效应怎么说?你把他看作神童,他就是神童,你把他看作笨蛋,他就是笨蛋。周泓的《赏识教育》讲的也是这么个道理。后来周先生都有些恍惚了,他的女儿周婷婷也跟着恍惚:怀疑自己真的是神童!可用各种办法反复测量智商,得到的结果则是:一切正常,没有任何邪门的地方!父女俩这才服了劲儿(详情请参看周泓的《赏识教育》和姜广平先生的《重塑生命》)。   神童居正,五岁进私塾,十岁时就小有名气了。13岁参加乡试,本来稳拿举人了,但是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不赞成少年大学生,认为不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故意没录他。顾巡抚做得对,考大学,年纪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了,容易得癔怔病,比如范进那哥们儿,得挨两耳刮子才能清醒过来;太小了,容易得自大病,至始至终清醒不过来。比如居正,直到死,他也没有完全了解他的学生万历皇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13岁时的居正,就作过这样的咏竹诗: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我这人没有文化,但我猜,小小少年希望自己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下吱溜到竹竿子上,这种猴心理薛宝钗也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居正是在16岁中的举,算是吱溜到了竹竿上,当然还在下端。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居正23岁的时候,又吱溜上了一节,中了进士!   按大明的规矩,中了进士,就可以吱溜到翰林院了,进到翰林院,就可以吱溜进内阁了,进了内阁,还可能吱溜到竹竿子尽头——做内阁首辅了。众所周知,内阁阁员们是皇帝秘书,内阁首辅是秘书处主任。一句话,进了翰林,前面尚有恁多猴哥挡着呢。翰林院的同仁们,跟现在研究社科的同仁们差不多,大都在忙着作汉赋唐诗,写些不疼不痒的文章呢。居正是个实干家,说:“阅尽他宝,终非己分”。一句话,尽看别人的书,做个书袋子有什么意思,还不如自己写畅销书呢。所以,憋了两年后,25岁的居正给皇上上了个主帖《论时正疏》,这帖子写得很像现在流行的时评,皇上看了不急,内阁看了不恼,点击量不高,回复了了。居正只好再次恢复潜水状态。   潜水多了,也得偶尔出水透口气,27岁时,权相严嵩家出现三瑞:瑞竹、瑞芝、瑞莲。居正又来一主帖,贴到严嵩那张核桃皮脸上,内云:“扶植原因造化功,爱护似有神明持。君不见,秋风江畔众芳萎,惟有此种方葳蕤!”   我要是严嵩,肯定打居正屁屁,因为这砖拍得,第一,好像影射严大师本人似的,当时严大师一手遮天,嘉靖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隆庆皇上穆宗,三年没有领到国库的福利(常例供给),没有办法,派人送严嵩儿子世蕃千两白银。第二,“唯有此种”,“种”绝对是骂人,因为咱们当时称日本人为倭奴、倭种。所以这个“唯有此种”似应改为“唯有此物”(注:人物的“物”而不是动物的“物”)。一句话,严嵩没我聪明,否则老小子早反拍过去了!居正的行为,让我想到了庄子的不愿做官。以庄子的智商,肯定能做个大官,但是做官越大,付出的尊严越大,即使贵为宰相,也仍需拍马屁,比如居正做了首辅后,狠狠地拍过万历两个娘——穆宗皇后与皇贵妃,前者是正宗皇太后,后者是现任皇上的亲娘,两个娘关系又好,谁也马虎不得,居正献两个吉祥物白莲、白燕,还附了两首诗,名曰《白燕颂》《白莲颂》,拍得两个娘们儿心里甜蜜蜜的,神宗为此还下过谕,称“白燕、莲花俱进献圣母,甚是喜悦”。居正这马屁行为在当时就招人耻笑了,后来居正的门生刘台在弹劾居正的折子里,还拿这马屁说事儿,说居正为“为固宠计,则献白莲、白燕……传笑四方矣。”总之,在那样的体制环境里,不拍马屁不行,否则皇上不待见,同事也踩你;可是马屁拍得好,也不行,因为你拍得皇上舒坦了,你的同事就不舒坦了,门生也看不惯。皇上不能明目张胆地偏爱一臣,正如男人不能大张旗鼓地偏爱一妾一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庄子有过人的智慧,所以拒绝出仕,李白出了仕,却又拒绝拍马屁:安能催眉折腰拍马屁,使我始终闻臭气?陶渊明被熏得晕头转向,就罢仕归隐了:东墙采菊,南山拾豆,小儿卧着嗑瓜子,老子站着抽旱烟,仙气!   书包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居正身前(2) 居正没有得道,所以浑身上下只冒人气。又是两年过后,29岁的居正憋出一首怨诗来:“西北有织妇,容华艳朝光,朝织锦乡缎,暮成龙凤章。投杼忽长吁,惄焉中自伤。绵绵忆远道,悠悠恨河梁,远道不可见,泪下何浪浪……安得随长风,翩翩来君傍,愿将云锦丝,为君补花裳。”   花木兰也憋出过一首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但是两个人境界不一样,木兰想的是小家,心疼的是老父幼弟,居正想的是大家,想给皇上的花衣服打补丁。奈何皇帝发现不了居正这巧妇,居正咋也吱溜不到皇上面前,30岁的时候,居正烦了。   居正烦,谁不烦啊?嘉靖做皇上做到33岁,就开始不上朝了,35岁起,就连宫内也不去了,主要业务就是在西苑万寿宫和那些道士们搞有关长生不老的科学研究!嘉靖这种热爱科学的精神,后来被海瑞那个二杆子兜头拍了一砖,说是自古到今还没见哪个人长生不死呢!但是居正没有此等二杆子作风,遂罢了网,回家休假了。居正似乎没什么私生活,不像后来的阁老高拱那样,动不动从阁庐里溜家去找老婆,做那五伦里的一伦工作——50岁的高拱在执行孟副圣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讲话精神方面,可谓不遗余力。所幸居正前后两位妻子都深刻领会了孟副圣人的讲话精神,光儿子,就给居正生下六个。居正似乎也不怎么热爱女人(好人都有这毛病,比如海瑞),因为后来他的政敌弹劾他时,一律没说居正有什么作风问题。连作风都没问题,在家闲呆着有何兴头(比如海瑞也不愿意在家呆着),三年之后,居正又想回北京上班了。三年的时间,快把壮士憋坏了,有诗句为证:   《独漉篇》里有:“国士死让,饭漂思韩,欲报君恩,岂恤人言!”   《割股行》里有:“割股割股,儿行何急!捐躯代亲尚可为,一寸之肤安足惜?……我愿移此心,事君如事亲,临危忧困不爱死,忠孝万古多芳声!”   移孝尽忠,不恤板砖,这才是居正的心声!   天助人也,居正在嘉靖三十六年出山,嘉靖四十一年,严嵩就倒了。严嵩倒了,还轮不上居正,居正38岁,离做婆婆还远呢,这时他只是国子监司业,高拱是国子监祭酒,也就是说,高拱是国立大学的一把手——校长,居正是二把手——副校长。居正知道,做官要慢慢来,心急做不得大首辅。嘉靖四十三年,居正40岁,做了裕王府讲官。所谓的裕王就是嘉靖之后的隆庆皇上穆宗,万历皇上他爹。嘉靖四十五年,长年埋头搞长生不老之科研的嘉靖得道升天了,是年60岁,在明朝皇帝堆里,科研成果算是优良吧。他之后,裕王继位,水涨船高,学生做了皇上,最得意的是老师。穆宗隆庆元年,居正入阁,是年居正43岁。男人四十一枝花,居正要绽放了。内阁里的阁老们,大都是居正的前辈和老师,他只能算作新来的年轻人,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朝气,一出手,居正又贴出一个主帖——《陈六事疏》,帖中就六件大事与皇上商榷:第一是省议论。众所周知,大明时代,很有点资产阶级自由化作风,言官们,包括内阁们,天天跟婆娘似的斗嘴,居正恨不得封上他们的嘴,空谈误国啊。所以居正希望皇上乾纲独断,也就是独裁吧。第二核名实。居正知道中国政治的特点就是名实不符,比如那些官员们,这个是典型,那个是模范啦,大都是吹的,所以,居正希望皇上大煞这种形式主义歪风,具体办法就是考成:凡京官及外官,三、六年考满,须明白开具“称职”、“平常”、“不称职”等。这个办法我们现在还用,而且不只是当官的用。第三是饬武备。居正重视国防事业,因为南有倭种上岸,北有鞑靼下扰,弄个大明雄风,好歹唬他们一下,同时唬得大明百姓一愣一愣的,一石双鸟,妙极,所以尽管有人反对,隆庆三年,大明还是来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大典。那时候没有汽车和大坦克,但是也够酷,所以,万历九年,也就是居正临死的前一年,他又帮皇上弄了回阅兵大典。第四是振纪纲,也就是打击官僚主义作风的意思。第五是固邦本,就是减轻农民负担,政府不要铺张浪费,官员要四菜一汤等。第六是重诏令,意思是叫大家重视红头文件,不要把红头文件当作空头文件。   问题是居正这些建议也大都停在了空谈之上,因为嘉靖那个老倔种留给儿子的遗产就是:皇上不上朝,内阁自纷争。柏杨写酱缸里的蛆时,估计受了明史的刺激,否则不会写得那么活灵活现。总之,居正在隆庆手下,也没有什么作为,唯一可称道的是:隆庆五年会试,居正做主考官,收获了诸多门生。其中有几个,后来都成长为弹劾居正的板砖能手,比如刘台,弹劾老师时还说出了一句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千古名言——吾爱老师,但吾更爱皇君。原话是这样的:“臣受居正恩亦厚矣,而今敢讼言攻之者,君臣谊重,则私恩有不得而顾也。”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居正身前(3) 时间终于给居正机会了:隆庆六年,穆宗死,接任的是他9岁的儿子万历神宗。居正既是万历的老师,又是内阁首辅。于是,他撸起袖子开干了,这一干就是10年,这10年,简单说吧,内忧外患,上至对付鞑靼、处理河患、疏通漕运、改革赋税;中至考成官员、整顿驿站、打击学术腐败、树立清官榜样;下至万历皇上的课程表、识字课本、婚期、出疹及疹后戒房事诸事,居正都给考虑并解决了。隆庆六年到万历十年,乃是大明晚期最稳定富裕清明的十年,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功劳当然大大的。   居正爱政治,并因此而远离女人,所以居正几乎没什么私生活。但是居正贪污不贪污呢?居正在朱东润先生笔下,很有点月朦胧鸟朦胧的意味:“明朝的政治,充满无数腐化的因素。现代认为不应存在的事实,在当时只是一种习惯。最痛苦的是在未经指摘的时候,尽管认为习惯,但是一经指摘以后,立刻又成为贪污。因此,从事政治生活的人物,随时随地,都受着物质的诱惑,也就随时随地,会蒙到仇敌的指摘。”   朱先生这段话,可真是说到古今贪官的心坎里去了。说明白一些:贪污是习惯,反贪就只能沦为###的手段。居正对付弹劾他的刘台,用的就是这一招:刘台弹劾居正,在万历四年,当时皇上要打刘台屁屁,居正拦住了,可是万历八年,居正阵营这边有人弹劾刘台贪污,刘台立即就被流放了。居正报仇,四年不晚。但是居正身后,也被人弹劾贪污。居正就是河中之人,又哪能不湿脚呢?当然居正也数次拒贿,比如有些傻里傻气的小县令前来,居正对他们很不客气。居正奉行的是能拿即拿,不能拿即拒。但是管不住家属、子女和身边的秘书们。单说居正他爹张文明,居正就管不住。帝国那时的特点是以德治国,德大厦之下第一根小棍棍就是以孝事亲,爹私下里接点脑白金和黄白金,哪个不孝子敢说个不字?众所周知,大明立国的基础是孔子主义孟朱思想,孔子告诉大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亲做小偷,偷了别人家的牛,儿子不许告发。”父亲做小偷都不能管,你说父亲接受别人一些贿赂,那又算得了什么啊。可以说,孔子这一思想在中国政界是被执行得最到位的:爹、儿、妻、妾等亲属贪污腐败,做官的没一个主动告发的;做官的贪污腐败,亲属(现代社会偶有例外,妾感觉做官的对不起自己了,给的钱太少了,最后一招就是告发)也不告发,这叫官为亲隐、亲为官隐啊!看来后人批孔子,还是有些理由的。   居正的爹死了,居正要丁忧守制,可小万历坚决不准,好多官员看不惯,冒着被皇上打屁屁的危险,纷纷上书弹劾居正,那底气,有一半就是以孝事亲那根小棍儿撑的。人家居正早在《割股行》里以诗明志了:要把孝心换忠心,他们假装看不见,因为底气里的另一半,就是他们自己的私心了:推翻一个是一个!有人拿徐庶做例,说人家徐庶一听母亲殁了,就不给刘备干了,说自己“方寸已乱”,并由此诘问:居正独非人子而方寸不乱耶?   这话问得够奇怪的,好像方寸不乱的症状应由他们首肯才行的。居正若是知道李敖是如何在父亲的丧礼上闹腾的,肯定羡慕极了。要不就往前推,居正时代的言官们,似乎不知道什么是魏晋风度。而居正,也只好在这些唾沫星里挣扎了。当然居正不怕,他初任首辅时就在给友人的信中阐明了自己忍辱负重的风度:“愿以其身为蓐荐,使人寝处其上,溲溺之,垢秽之,吾无间焉。……有欲割取吾耳鼻,我亦欢喜施与,况诋毁而已乎?”   整个大明王朝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朝代,我最喜欢大宋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就不同情居正了。做官做到这个分儿上了,虽不能说是为人民服务,但是也不能仅仅用官迷两字就可概括的。给他一个中性的评价,应该是追求“三立”之一——立功吧?用现代术语来讲,叫实现自我价值吧。但我看不惯那些言官们,即使居正在亲丧之时方寸不乱(只能是假设,因为言官们搞的是诛心)了,那顶多也就是个不孝了,可他们在同道亲丧之时乘机捣乱,怎么着也是不仁不义。勾践给父亲做丧事时,吴国乘机打人家去了,据说孙武就是看不惯吴国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才归隐而去,让伍子胥再也找不着他的。   更可气的是,这种诛心还算客气的,更有甚者,像邹元标那家伙,就是直接骂人了。居正在自己的主帖里对皇上说过“受非常之恩者,宜有非常之报”,表达的是爱国忠君之情,邹元标就扯着这句话做起了文章:“今有人于此,亲生而不顾,亲死而不奔,犹自号于世曰‘我非常人也’,世不以为丧心,则以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这个邹元标,就是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重点提到的那个,万历皇上认为他并非忠臣,而是出于自私自利,即所谓的“讪君卖直”。我说过了,万历很聪明的,他看穿了不少东西。邹小子其实是嫌居正恋位,但是明代官员就有公仆意识了,批评人家恋位,占不了上风头的,所以小子只好拿道德说事,骂居正猪狗不如!这是中国两个悠久的传统:用道德批评代替学术批评;用骂人代替论战!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居正身前(4) 黄仁宇先生评价海瑞:“个人道德之长,难挽组织与技术之短。”此话正确,但是黄先生评价居正,则可能溢美了:“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我个人认为应当这样评价:个人能力之长,难挽大明体制之短!居正这西北织妇,纵然手再巧,心再细,用的“云锦丝”再精再美,可是朱家那件“花衣裳”从朱重八开始,已穿了二百多年了,窟窿太多,又如何补得?居正十年首辅,十年的痔疮,最后痔疮割了,居正也元气大伤,并因此而最终送了命。大明那体制,又何尝不是一老痔呢?    居正身后(1) 居正身后,赐谥文忠。“文”是翰林者的常规谥法,“忠”是特谥,据谥法解,“危身奉上曰忠”。这谥够意思了,但是在那样的体制下,什么谥都没有意思。位极人臣,也不过是皇家头上的一根毛,随时可以拔掉的。   人走茶凉,这是中国官员的归宿,更是中国政治的逻辑。有时候,这逻辑还要跳跃一下,直奔结果:人尚未走,茶就凉了。张居正应该属于前者,盖棺论不定,尸骨未寒,就有人清算他了。清算张居正的时候,另一个也被捎带上了,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司礼太监冯保,冯保还掌管着东厂的锦衣卫。可以说,冯保的地位与职务,决定了他是随时能给别人敲响丧钟的那号人。但是这些敲丧钟者从来想不到,自己能给别人敲,别人也就可以给自己敲,大明体制下,丧钟是没有逻辑的。也许,他们能想到,但是身为盘中一走丸,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原来的轨道上维持自己均匀而平衡的速度,至于设计新轨道,甚或挪动巨盘,根本想都不想。   冯保的下属,宦官张诚、张鲸向皇上揭露说:张居正死的那天,冯保还去他家取出珠帘五副夜明珠九颗,冯保家的钱比皇上您家的还多。这些话当然能打动皇上,因为万历他姥姥家是山西小农啊。至于人家冯保接受别人贿赂时如何还弱智到叫两个下属看见,并且似乎还请这两位帮着数珠子来着,皇上没有考虑。皇上也没有考虑两位小张为何当时不举报而拖到了现在!当然,两位小张希望冯保倒台后空缺下来的司礼监太监和东厂头头由他们二位接替的要求,也引不起皇上的注意。皇帝当然注意不到这些,那种体制下,君臣上下都有些街道娘们儿的倾向,也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就掂着小脚,抿着小嘴儿,东家长西家短的无事生非就行了,在别人揪自己的头发前,自己最好能把别人的头发揪秃。头发长,见识短,只看眼前,不看脑后,是众多娘们的通病。万历作为众娘们之首,娘们气可能更重些,他宠爱的郑贵妃甚至叫他老太太,所以,万历无非是个老娘们。清算开始的时候,老娘们有些犹豫,这是娘们通病,奈何手下众娘们一齐摇唇,老娘们就有了精神。特别是听说冯保家的珠宝比自家柜子里的还要多,哪个娘们能不生气?一生气,就对冯保下手了。   老娘们没有想到,冯保的家一经查抄,居然收获丰厚:珠宝无数,金银一百余万。老娘们疑心病就上来了:张居正该有多少家产呢?娘们一动这心思,张居正的家就完了:抄出黄金万余两,白银十余万两。   问题是众娘们儿觉得抄出的钱财有点少,“主拷官”刑部侍郎丘橓要求张家招出他们藏在别人家的二百万两白银来。招不出来,就拷打。结果,张居正儿子敬修与懋修都自绝于人民,敬修成功了,奈何懋修投井不死,绝食又没死,居然活了下来。敬修临死前,写下血书一份,天道无知,人心难测的呜呼半天,看了令人泪下。泪眼朦胧中,也有点愤:为什么,时至今日还埋怨天道与人心?大英帝国那旮旯,也有官员在侍候着他们的君主,但是他们先弄了个财产私有,后弄了个言者无罪,人道的功夫做到,安全就够,管他什么天道与人心。   当然,天道与人心是我们最后的安慰。窦娥临死前,恨天道恨人心,所以骂那天地都瞎了眼,骂完人家,最后还不忘要求:给我大旱三年。大旱三年是什么意思?赤地千里,饥尸万具啊,你看这小丫头狠的。   张居正的同事们也够狠,御史丁此吕检举万历七年高考时的作文题目是“舜亦以命禹”,他解释说:出题的人是劝张居正当主席。因为舜是主席,禹是居正,这不就是劝请吗?懋修在被拷打的时候,甚至有堂官问他:你爹与戚继光元帅关系不正常,据说半夜了都,你家还开门接他的书信,都等不到早上,意欲何为?莫非反状乎?   历史也给我们安慰,敬修自杀成功,某些有良知的官员耸动不已,内阁首辅申时行与刑部尚书潘季驯请求皇上特赦张居正那80岁的老娘,老太太得以留空宅一所,田十顷。也够人道了,但也就止于此了,居正的娘不会饿死,居正家的儿子,除了自杀的,其他都下放劳改了。万历一朝,再没人敢替张居正说个公道话,直到万历升天,熹宗继位,居正的平反昭雪工作才开始启动,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崇祯时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断地制造冤狱,再不断地平反昭雪。不断地吓人,再不断地安慰人!崇祯时,敬修的孙子,也就是居正的重孙同敞做到了中书舍人。   但是,历史已不愿再给明朝更多的时间了,因为时间到了。张居正的子孙后代,也要了结了:崇祯八年,张献忠部下要居正的儿子允修出来做官,允修当然不干,自焚而死。至于同敞,誓不降清,清廷后来退一步,不要他投降,只要求他削发为僧,同敞拒绝,最后走向了刑场,成了大明烈士。反映他心曲的遗诗有两首: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居正身后(2) [自诀诗]   弥月悲空待此时,成仁取义有天知。衣冠不改生前姓,姓字空留死后思。破碎山河休葬骨,颠连君父未舒眉。魂兮莫指归乡路,直往诸陵拜旧碑。   [自誓诗]   翰林骨莫葬青山,见有沙场咫尺间。老大徒伤千里骥,艰难胜度万重关。朝朝良史思三杰,夜夜悲歌困八蛮。久已无家家即在,丈夫原不望生还。   同敞对大明的无限热爱与忠诚,尽在其中矣。   最后说明:要居正的命的,是他十年的痔疮。从隆庆六年到万历十年,他当了十年的总理(内阁首辅可算是总理吧)。十年的兢兢业业,十年的痔疮,换来一个如此身后。大家都知道万历在居正身前与他说过的交心话:先生功大,朕无可为酬,只是看顾先生的子孙便了!   金口玉言,君主无戏言,原来所谓的看顾子孙就是这个样子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啥叫农民!(1) 李自成进京,相当于农民集体闯进大观园,你以为他们第一件事是干什么?   当然是抢钱了。   起初,这些农民也不知道所谓的富到底是个什么具体情形,正如我们不知道赖昌星的小红楼每天上演什么好戏一样。但是农民也不傻,凭着本能,他们总能发现些什么:大明的国子祭酒孙从度当时卧病于会馆,一位姓罗的大顺将领不小心闯入其房间。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官员竟然开口责骂,罗将军大怒,将其捆绑责打,并学着黑社会绑架人的小样儿,要求其家人拿钱来赎,没想到孙家一下拿出七千两黄金来。李自成一听,那样子比初次进城的现代农民陈奂生还要傻,他瞪着一对牛眼感叹道:“一翰林富乃至是耶!”   知道“凡官员家必多金”的真理以后,自成就不客气了。农民身上先天具有的“剥夺剥夺者”的气节,支持着他要动手了。官家与农民军互称为贼,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李自成特在中央设立“比饷镇抚司”,以刘宗敏、李过主之。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甲申核真略》)这样子,有些类似现在的强迫捐款。我们这小地方,就经常搞这种勾当,市长或者校长带头,大家按官职来,一级一级地分摊下去。比如校级捐600,处级捐500,轮到我们这些小讲师,就只能捐300了。当然你多捐人家也要,问题是百姓们谁好意思?   万恶的旧社会里,官员们的觉悟都不高,往外拿钱的时候诸般忸怩。自成没有办法,就让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侍候,这帮富人一受刑,就纷纷把钱拿出来了。最滑稽的是崇祯的老丈人周奎。城破之前,他那皇帝女婿鉴于缺兵少粮,守备虚弱,遂要求自己这老丈人做个表率,带头捐个款,他遣太监徐高前去通知,没想到老头竟然坚决地说,要钱没有,要头有一颗。徐高虽是宦者,但嘴上的功夫还是有的,再三跟老头说明“上意”。没想到老头还是不为所动。最后,徐宦官哭了,说:“后父如此,国事去矣。”周奎一看不捐实在说不过去,这才答应捐献一万两。崇祯认为太少,要他拿出二万。老头没办法,写密信给自己的闺女。周皇后答应帮爹出五千,并劝爹尽可能拿出两万来。   当然了。老丈人心里可能明白,现在根本不是什么钱不钱的问题。也就是说,老丈人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也挽救不了女婿家破国亡的命运了。更何况,女婿的银库里,钱多的是。不过老丈人不知道,这钱不给女婿,自己照样保不住。   登门到周奎家“化缘”的是俺们河南老乡李岩。周奎一见这位来自“杞人忧天”地盘上的大知识分子,马上“献长公主,并银十万助军,希免祸。”李岩觉得不够,骂他“鄙吝,不忠”,把他夹足,箍脑,周奎再答应十万。李岩还觉不够,说:“此贼悭,不与杀手,不吐也。”命人用烙铁“熨其肤”,熨一下,承银一万。熨了四十下,得四十万。“先后追银六十万,珍玩币帛无算。”李岩把钱全玩到手之后,周奎也被玩死了。   如果说丈人比女婿农民,尚不如说,女婿比丈人更农民。正月初一,崇祯皇帝召集大臣,说形势紧张,大臣问他,国库里还有多少钱,崇祯皇帝说无可奉告。事实上是他不愿意动用自己的存款折子。三月初,形势紧急了,他就要大臣、亲戚、宦官捐钱,捐得大家心烦,最后给他凑了二十万。可最后大家都知道,等到李自成进京,发现大明万历八年以来国库里的底银始终没有动过,据有心人算计,总共3700万两白银,还有黄金150万两。崇祯不知道,人家小日本在明治维新完成后,有议员反对由于扩张导致的军费增长。为此天皇也专门发布诏书,要求政府和议会“协衷共济”。但人家的天皇首先表示在六年内每年从皇室经费中拿出30万日元用于补充建造军舰费用之不足。皇家这样一带头,各级官吏被强制减俸1/10,大家也都无话可说,哪像咱们这边,大贼哄小贼,小贼哄大贼,谁也玩不转谁,结果大家一块儿玩完。   而李自成造反,更是农民造农民的反。这家伙,边造反,边真情告白:“陕,吾之故乡也。富贵必归故乡,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这小农,就知道他们西安城大。当然,这小农也知道做了皇帝,乃是做了金字牌的山贼王,抢百姓钱的时候,更具有合理性与道德性。所以初进京时,也“悬令秋毫无犯”来着。但后来发现,不给钱不行,农民兄弟们不乐意,于是“将领人各百两,兵卒人各十两。皆大失所望。”一句话,大家都是农民,跟着你掂着脑袋闯北京,就被这么些碎银子给打发走,还没人家抢银行分得多,太不够意思了吧?于是自成就睁眼闭眼地任大家一次抢个够,直抢得人心慌乱,影响自己做皇帝了,他才招来大将刘宗敏,说:“何不助孤作好皇帝?”没想到刘宗敏翻着白眼顶撞他说:“皇帝之权归汝,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宗敏对自成,当然也是农民对农民。宗敏的意思我最明白,他烦自成:小样儿,兄弟们本来图的就是钱,这会儿讲爱民如子来了,跟谁装也别跟我装,免得俺给你找不痛快。    啥叫农民!(2) 也许宗敏是对的。因为自成整天往陕西老家拉钱来着,就连那些当初喊着“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够找闯王。不当兵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的小卒们也对腰包满意了,他们开始想家了:“腰缠既富,人多乡井之思,绝无赴敌之气。”   结果,大家只好一块儿回老家。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首领自成在临撤出北京城之前,还要称帝的。具体来讲,就是穿龙袍登个极,在农民朱元璋家的龙椅上撅撅屁股,称个孤道个寡,过过皇帝瘾,味道好极了。   可能有人对自成的死亡而略感遗憾。我觉得大可不必。从大里讲,与其让自成这样的农民做皇帝,还不如让皇太极那样的牧民做皇帝。虽说自成做了皇帝,也会沾些儒学气,学着朱元璋的小样儿谈什么“爱民”之类的,但是,他可能不如牧民,牧民不读孔孟,但先天具有“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生活经验,从而不会做出“既让马儿跑得快又让马儿不吃草”之类的事来。从小里讲,对自成个人来说,个人价值也实现到最高处了,试问中国几千年历史,有几个农民能把屁股撅到金銮殿那旯旮里露露脸去?所以,自成也算是死而无憾了吧?    夷 先秦时期,居住在中原以东地区的几个部落被总称为东夷。有关东夷与华夏的关系,最著名的当是黄帝大战蚩尤了,战就战呗,部落兄弟间切磋切磋武艺也是正常。唯一不正常的是华夏典籍对蚩尤的丑化,那形象,比《西游记》里的牛魔王还要不帅,据说是八肱八趾,铜头铁额;甚至有说他是兽身人语(好歹还是人语,没说是鸟语),食砂石子(好歹没说他专吃少男少女,后来的荷兰人就被大清臣民当做食人番了);至于蚩尤呼风唤雨,吹烟喷雾的魔鬼本事,则是尽人皆知的。据说蚩尤死后,黄帝还差人画蚩尤像以威天下,我估计那时的娘吓唬夜哭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嘘,别嚎了,再嚎蚩尤就来了!   后来咱们融合了,就不再丑化蚩尤了,可是咱族人好像自古就好这一口,不丑化丑化别人,心里不自在,反映中国人这种心态的最佳著作当是《西游记》了,一出大唐中土,就全是妖魔鬼怪的天下了。有学者说,中国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思维只能打到爪哇,一越过爪哇,就是“狼徐鬼国”了。所以称外国人为鬼子,那是咱的传统文化。称他们夷,还算客气。比如明清时期的国人把荷兰人叫作红番鬼,听着像是红薯蛋似的。荷兰国小人轻,红薯蛋就红薯蛋吧,无所谓,可英国人就不乐意了,在《南京条约》中特别加上一条款,一律不准叫俺“夷”。   可是中国人就爱这一口,越不叫俺叫,俺越叫。没有办法,后来的中英《天津条约》中,英方在第五十一条款中再次重申:叫俺大英公民,不可提书叫夷。   英夷上窜下跳的劲儿,惹得我们国人直乐:小样儿,俺们叫夷早叫惯了,想改口,那是不容易的。不独国人叫,皇帝老儿也带头叫。咸丰皇上在自己的手谕中,不但叫英人为夷,而且还要在夷前加个丑字:“丑夷”。这还算客气,民间的爱国义士觉得叫英人为“丑夷”都觉得抬举了他们,干脆直呼其为“畜类”。再后来,中国流行白话文了,夷有点拗口,就统统把外夷叫作鬼子!   学者说,琦善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英夷说出“贵国”、“贵特使”等客气话的大清官员。在此之前,我们都直呼人家为“尔”:“尔国”、“尔等”。   我不知道,“尔”换成“贵”,中国朝廷是什么滋味,但我猜,让一个老男人在酒桌上跟他眼中的所谓儿辈行拳,酒过三巡后,他由“爷儿好”,被迫改为“哥俩好”,“爷”心中肯定不是滋味!   更不是滋味的是倭种乱华,乱了还不算,还气爷!试举两例。第一例,甲午战争之时,淮军统领卫汝贵带军向朝鲜开拔。开拔前,老卫就记得把饷银24万两扣它8万汇往自己家中,家中的妻更不含糊,与夫书一封:“君起家戎行,致位统帅,家既饶于财,宜自颐养,且春秋高,望善自为计,勿当前敌……”意思很简单:“亲爱的老公,咱官不小了,早当上卫统帅了。咱家钱也不少了,够咱享福了。咱年龄也不小了,所以打仗的时候要放聪明些,别往前头冲,给我往后缩。”有这么贤慧的妻,卫大统帅当然不含糊了。平壤之战一开,他与叶志超弃城逃跑,狂奔三百里,一度逃得不知去向,七八天后才找回清军大队。   大清的统帅都特别擅长于田径运动,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恁多百姓累死累活卖儿卖女才能供养出一个帝国官员,这官员当然比较金贵了。可气的是,日本鬼子不这么看,缴获到这封家书后,视为奇闻,把它当作战利品,弄到自己的教科书里当反面教材,教育他们的学生去了。至于我们这边的教材,只提他们跑得快,却不提这封价值千金的家书。估计是怕大家发现大清历史的潜规则。   第二例,甲午海战之后,大清帝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被小日本拖到本土,停在一个海港的民用码头上,被当作趸船使用了,小日本对此所作的解释是:“永久地侮辱那个厚颜无耻的大清帝国和那个低劣的###种族。”(王树增《1901——一个帝国的背影》)!   其实,倭种用不着用这种办法来刺激爷,爷早就受不了了,爷就是个阿Q,如果挨赵太爷一个嘴巴子,心里还不算太窝憋,可是挨小D一个嘴巴子,那心酸就是非同寻常的了:D孙小日本,先前你家可没有阔过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书包网 打鬼(1) “夷”字拆开来解,就是“带弓箭的人”,意为狩猎的民族。夷字本身没什么,只是里面包含有中原华夏农业文明对周边部族游牧文明的轻视。轻视也没什么,关键是当另一种全新的文明——海洋文明前来叩关的时候,我们统统把他们叫夷,发现打不过这些夷,遂以为见鬼了。   夫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是鬼找上门来了,不打不行。面对鬼们的鬼战术,咱们也得闹鬼。   先说关天培,英鬼炮艇围住了他的炮台,他演出的鬼计是疑兵计——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玩的那一套:让士兵们围着炮台后的小山转圈儿跑,以造成增兵无数的假相。英鬼子起初不明白他们在干什么,等明白过来,他们哈哈大乐(麦天枢《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   不怪关壮士,可惜英鬼非司马,现代武器,也不怎么需要三国里的计谋来辅助。于是,技术不够道德凑,关天培只有战死。   关天培的死,甚至赢得了对手的尊敬,他们以小炮代替礼炮,为关天培的尸体送行——“向一个勇敢的仇敌表示尊敬!”   再说广州参赞将军杨芳。杨芳用的是尿桶计——杨芳看到英舰英炮很邪门,认为他们用的可能是妖术,所以他要以邪避邪。什么最邪呢?不知这位被封作“果勇侯”的老名将怎么想的,反正他在广州城遍收女人尿盆,弄到木筏上,让尿盆口集体朝着敌人的大炮方向。中国女人在中国的主流思想中不是好东西,那尿桶更是不堪了,谁知道英鬼邪门,并不怕女人的尿桶。战争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杨芳大败,不但丢了炮台,还可惜了恁多尿盆。时人有诗赞曰:“杨枝无力爱东风,参赞如何用此功?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   大清皇上离战场远,当然没有闻到尿骚味儿。所以,当杨芳虚报战功后,皇上就传谕嘉奖他:“畅晓军务,先声夺人!”我看了直乐,真想替皇上改俩字:“畅晓鬼务,臭声夺人。”   私下里觉得,杨芳这种战术乃是跟寡妇学的。文化学者郑慧生先生在他的《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中说:解放前夕,中国豫西南还流行一种风俗——抢寡妇!如果一个女人成了寡妇,也就意味着随便某个野男人可以抢她回家,成亲三天之后,男方再上女家送礼道歉,这事就算成了。寡妇虽然可以任人抢走,但是她有一件最后的武器,这武器就是女人的小裤头,最好是月经带,寡妇若当场解下这些小物件对着男人“忽悠”,那么这武器比原子弹还厉害,中国男人再光棍,再二百五,也认为沾上这些亵物就会终身倒霉,因而望风而逃。   问题是英国大炮不是咱中国的光棍,不吃这一壶。杨芳将军就这样玩臭了,英法鬼子后来在二战中的“绥靖政策”被我们阵营这边的史家评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不知阵营那边的史家怎么评价杨芳这一招?会不会被称作“掂起尿盆熏自己的脸”?   再说扬威将军奕经,老人家是满族皇族血统,贵族啊,当然不用杨芳那种平民光棍的尿盆战术了。奕经早就听说西湖关帝庙最灵了,作战前就亲自去抽了一签,上面书有:不遇虎头人一唤,全家谁敢保平安。过了三天,有土司带了兵前来助战,每个兵都戴有虎头帽;各路兵汇集到差不多的时候,奕经又不失时机地做了一个梦,梦见鬼子全被打跑了。梦与签与现实合到一块儿测算,最后决定:日四更时分出兵。1842年,壬寅年;3月为阴历正月,戊寅月;29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证据规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