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英语兴趣培养高师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兴趣

音乐课程内容标准:感受与鉴赏
&|&&|&&|&&|&&|&&|&&|&&|&&|&&|&&|&&|&
& 今天是:&&& 欢迎您光临[3edu教育网]!本站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您最希望得到的,正是我们最乐于献上的。
◆您现在的位置:&&>>&&>>&&>>&&>>&&>>&论文正文
音乐课程内容标准:感受与鉴赏
音乐课程内容标准:感受与鉴赏
&&&&将本站加入收藏,以便日后访问。&&&&
音乐课程内容标准:感受与鉴赏
 1.为什么说感受与鉴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由于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这就决定了:第一,在音乐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听,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培养其对音乐良好的感受能力,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作为进而学习音乐其他方面技能的基础。也就是说,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而不是其他。第二,音乐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听的基础上。因为,既然听是一切音乐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那么,听觉感知便成了学习音乐的先决条件。训练与培养良好的听觉感知,发展优异的音乐思维,不仅对于音乐欣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学习音乐表现技能的必要前提。唱歌、演奏乐器、识谱等等均离不开听觉的主导作用,音准、节奏感、声音表现力等诸因素也都需要由听觉来鉴定和调整。所以,只有紧密地围绕着听来进行和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才能适应音乐艺术的规律,使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成效。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且使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展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审美水平,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随着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的设备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在音乐会中和学校的音乐课堂里。实际上,中小学生每天从家庭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有意或无意)要比音乐课堂里多得多。这是由于,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振兴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文化艺术的繁荣、音乐事业的发展则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这种现象当然是可喜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也给音乐带来了新的课题,使加强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显得更加急迫和必要。
  第一,由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和某些音乐的商品化倾向,加之音乐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某些广告音乐、生活音乐、工业音乐、医疗音乐的应用与推广,使家庭和社会的音乐生活呈现出十分纷繁复杂的情况,良莠混杂、雅俗交织、美丑难辨。音乐如果不适应这种新的形势,课堂音乐教学如果不密切地结合课外音乐,给学生的家庭及社会音乐生活以必要的指导,那就难以达到音乐的审美目的。
  第二,由于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音乐课程中,“感受与鉴赏”这一教学领域所以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因为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通过这种对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
  (1)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
  (2)培养审美情感,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力和音乐情感表现力,以及音乐情感理解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
  2.怎样理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这是否意味着学生的音乐体验可以同教师或课本不一致?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观念问题。请看下面的案例,这是登载在《中国音乐》上的一篇有关音乐欣赏教学的文章,相信广大读者,尤其是音乐教师们读过以后会有所感触。
  用音乐打开想像的闸门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像的空间。没有想像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像的年龄,用音乐打开学生想像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是我们音乐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我在几年的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音乐自身的这一特点,通过让学生写听后感的方法来激发想像,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像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然后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
  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性的,它具有不可指向性的特点。各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创造也会不尽相同。教师创设一个环境,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充分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一次,我安排了为乐曲起名字的活动。我播放了《大海》和《空山鸟语》两段音乐给大家听,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它们取名字。于是“流水欢歌”、“清泉”、“清澈的溪水”、“雨中的邂逅”、“舞”、“争执”、“百鸟争鸣”等名字诞生了。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有一位农村转学来的学生为《空山鸟语》起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并写了注解:“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她急着到处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笤帚一起捉,打翻了院子里所有的东西,也没有捉到。”我认为能写出这样的听后感,说明了同学们之间想像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不能用“谁想像得好,谁想像得差”单纯地评价。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写听后感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让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可能正是《空山鸟语》中二胡声描绘的鸟鸣碰撞了那位农村同学的灵感,由此产生了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联想。“捉鸡”这个名字起得虽然不雅,但敢于想像,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在写听后感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地发表意见,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对学过的乐曲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情感的升华,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活力,并使每个学生心中蕴涵的向往和渴望得以宣泄。正像捷普洛夫所说:“人从声音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越丰富。”                                     王 琳 北京樱花园中学
  不久前,《中国报》刊载了一个类似的例子: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题问道:“雪化了变成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这分明是个极有诗意、极脱俗的回答,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上赫然写着:“变成了水!”对此,文章作者生出无限感慨,继而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什么叫?  这样的情况不仅发生在语文、数学等工具学科,也经常发生在最具创造性特点、最需要想像力的音乐学科。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的音乐教学习惯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主要方式。这种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传承式的教学牢牢地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能惟师是从,惟书是从,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个“标准答案”,而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显然,这种死记硬背、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也不符合现代的精神,更是与素质的要求背道而驰。
  因此,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学问题,而是音乐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才能改变那种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具体体验的单向方式,才有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勇敢地说“不”--不同意老师的理解,不同意课本的解释,这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才是学生真正的理解,这才可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像力的发展过程。
  3.音乐表现要素所涵盖的内容是什么?
  音乐表现要素所涵盖的内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感受与体验。
  (2)对人声(童声、女声、男声等)和乐器声(常见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等)的感受与听辨。
  (3)对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的聆听与体验。
  (4)对音乐结构的感知。
  这四个方面内容的学习,有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人声的分类,各种乐器的介绍等),但更多的内容是交叉在一起的,需要结合音乐实践和具体音乐作品进行整体性的音乐学习,以有益于学生获得完整的音乐体验。下面提供的案例,是从“力度”入手,体现了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和学习的特点。
  音的强弱
  【教学目标】
  1. 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帮助学生感受体验音的强弱。
  2. 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身心愉悦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能力。
  3.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敢于表现自我,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往、协调。
  【教学重点】
  感受音的强弱。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CD、录音带、打击乐器、头饰若干。
  【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 韵律活动。
  2. 感受音的强弱
  (1)探索声音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形。
  提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 与它们相似?
    用手势引导学生发出渐弱、渐强的声音。
    引导学生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
  (2)儿歌朗诵
  要求:用声音表现音的渐强、渐弱。
  (3)聆听活动 聆听《天鹅》、《狮王》、《我是人民小骑兵》三首乐曲,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获得情感体验。
  小结:这三段乐曲由于强弱的不同,描绘了动物的不同形象,也使我们体验了不同的情绪。
  (4)游戏活动:吹泡泡
   通过游戏,使学生对音的强弱变化做出体态反应,并能控制、协调自己的行为。
  (5)演唱活动
  要求:通过指挥手势,学生用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的速度、力度变化。
  4.音乐情绪与情感所涵盖的内容是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情绪与情感是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的两种心理形式。就脑的活动而言,情绪与情感为同一物质过程;但从关联范围来说,情绪比情感要更广泛些,它同生物性的需要相联系,而情感指向性更集中,只作用于人类,同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虽然当我们体验到某种情感时,总会感到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但这种情绪色彩远不如情感那样稳定和持久。同时,情感尚有强度和深度之分,有高、低的层次之分。
  情绪与情感是审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们普遍地存在于一切审美活动之中。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不仅尤为突出,而且还有特殊的表现内容。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的进行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性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情力量远远胜过其他所有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撞击、情感宣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这里着重要指出的是,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化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
  在具体方式上,应少些语言讲授,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应把情感纽带首先抛给学生。
  5.音乐体裁与形式所涵盖的内容是什么?
  这一学习领域基本包括了中外常见的音乐体裁和音乐表演形式。
  1~2年级和3~6年级两个学段,侧重对简单的、中小型音乐体裁作品的聆听和学习,7~9年级则侧重较大型和稍复杂的体裁形式的学习。3~6年级和7~9年级两个学段均规定了聆听辨别体裁与形式的量,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标准》中因篇幅限制,不可能列出音乐的所有体裁与形式,而实际的音乐教学也不一定需要,因此这一领域所留的教学空间是很大的,有利于音乐教师设计与组合多种形式的教学。下面的案例虽然是了解和体验“进行曲”这一体裁,但融合与渗透了音乐情绪、情感,音乐力度、速度及音色等表现要素,因此内容上显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拓宽了教学设计思路,丰富了教学过程。
  丰富多彩的进行曲
  【教学内容】
  《中国人民解军进行曲》、《拉德茨基进行曲》、《婚礼进行曲》。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进行曲这一音乐体裁。
  2.听辨管乐、弦乐和管风琴的音色特点。
  3. 通过几首进行曲不同的音色、力度、速度和情感的对比欣赏,让学生能体会到不同题材内容的进行曲风格各异,进一步感受不同风格的进行曲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扩大学生的欣赏视野,提高独立分析乐曲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进行曲的基本特征,感受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中外进行曲的艺术魅力。通过感性--理性--感性的再现过程,体验进行曲的行进步伐节奏。
  【教学方法】
  1.用多媒体,使其视听结合。
  2.发挥欣赏教学的“通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不同情感的认知加以体验。
  【教学用具】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略)
  6.音乐风格与流派所涵盖的内容是什么?
  音乐是一种民族的文化,因此, 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音乐,表现出迥然不同的风格。
  在人类音乐的历史长河中,音乐家们创造的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音乐经典,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对音乐风格与流派的体验和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意识,以开拓学生音乐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从这样的目的出发,对该领域内容的建构就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从容地面对一切本民族及外来民族的音乐文化。因为风格也好,流派也好,只有在大量地比较中才能感悟和鉴别。下面的教学案例系这方面的佳作,极有益于音乐教师们在该领域教学中参考。
  爵士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有关爵士音乐文化的资料(文字、音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共同探讨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并了解其相关文化及艺术价值。
  2.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由于某些历史与社会的原因,学生对爵士音乐接触比较少,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虽然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但仍缺乏对音乐本身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乐的音乐特点(特别是即兴性),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准备】
  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多渠道(互联网、书籍、报刊、传播媒体、音响城等)收集有关“爵士乐”的资料,并自选展示作业的形式(手抄报、文稿设计、网页、制作等),用文字和音响配合说明:什么是爵士乐?
  2.教师需准备一些有关的资料,并制成相关,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补充。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以方便随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过程】  (略)
《音乐课程内容标准:感受与鉴赏》一文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您现在的位置是: &
谈高师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
摘 要: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对高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高师音乐教学要正确认识音乐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加强高师教育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创造良好的培养氛围,以促进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
  内容摘要: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对高师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高师音乐教学要正确认识音乐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加强高师教育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创造良好的培养氛围,以促进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
  关 键 词:教学能力 高师音乐专业 教育改革
  随着高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师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教育改革者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动手操作、表达、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理解与交往、教研和科研等综合能力。”①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音乐学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如何在高师阶段有效地培养学生音乐教学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自如顺利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是高师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因此,高师必须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实践、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音乐教学能力的发展。
  一、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高师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中,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音乐技能的提高,而对于教学能力,很多学生则认为这是工作之后的问题,只要在学校学习期间学好音乐技能就够了。这种认识究其根源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旧有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传统教育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简单地说,传统教学观念更加注重教师“教什么”。与之不同的是,新课程改革中更加关注教师“如何教”。
  如何将知识技能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命题,也是教师职业化的具体体现。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时代周刊》就曾有过一篇名为《危急!教师不会教》的文章,引起公众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而教学能力的发展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如果教师缺乏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因此,高师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仅关系到高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对高师学生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针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更应关注师范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改革力度,优化学生教育理论知识
  高师音乐教育理论课程有别于一般大学通识课程,它是培养教师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课程体系。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高师的教育理论课程还相对薄弱,课程体系不健全,更重要的是,高师开设的教育理论课程有些与教育现实相脱节,从而使教育理论课程没有真正地发挥出作用。因此,要“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关键在高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②
  目前我国高师的教育理论课程大多延续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开设的课程为教育学、心理学和本专业的教学法三门课程,这显然适应不了当前形势下教育改革需求。以美国、德国等国家师范教育理论课程的开设为例,其教育理论课程在学生本科阶段所开设课程的比例超过了20%,而中国目前教育理论课程的所占比例仅6%左右。因此,加大教育理论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是提高目前高师学生教学水平的必要手段。针对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理论课程,可以考虑在原有的三门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将教育理论课程扩展开,以丰富学生教育理论知识、扩展视野、提高教学技能,同时增设一些能增强实际教学能力、完善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如:当代教育理论、国内外音乐教学法评析、音乐教育测量与评估、音乐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音乐教材分析与研究、音乐教学法探索与实践等。具体实施中还可结合学分管理制度,对课程的设置安排进行适当调整增减,在开设时间上使教育理论课程贯穿四年本科学习,使学生对教育理论课程的掌握做到更充分,更系统。
......(暂无全文信息,请到维普官网检索)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高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_徐傲丹_文档库
文档库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 & 高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_徐傲丹
高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_徐傲丹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接受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学习。最后,还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使学生能客观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准确地审美评价,让学生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重视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自我意识的挖掘,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性,要注重学生的个性要求,鼓励学生进
“自然的歌唱”正是对作品丰厚的音乐内容的理解和纯熟的表演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既要靠感性地去打动人,也要以理性征服人。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音乐表情符号的感受,不断进行体验与实践,从而获得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5.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音乐鉴赏能力,包括对音乐美丑的分辨能力和对音乐美的不同性质、类型的音乐作品的识别能力。它是在音乐感受和音乐理解领悟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课题。
音乐美是需要反复鉴赏的,因此,音乐鉴赏力的培养,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充满欣赏音乐,谈论音乐的氛围。通过大量的倾听,
曲不离口”地不懈努力,多思、多想,才能多有收获。
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实践首先在于大量地演唱或演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唱、奏的技法指导中,一切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教会学生科学的自我训练方法。教师所留的练习曲目,可采用精练与泛练相结合,用精练来解决学生对作品的完整表现,用泛练来积累曲目,积累对于不同类型乐曲的审美经验。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指出的:“操千曲而后晓声”。其次,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组织学生多进行一些课外的音乐实践活动,例如,经常举办各种层次、内容的音乐会。在音乐会结束后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对音乐会的质量进行多方面的评价,也可要求学生写出心得体会,促使学生在每次实践后
都能够进行总结,使音乐审美能力不断完善和提高。另外,还可以通过联欢会、慰问演出、艺术采风等方式加强学生与外界的交流,让学生走出学校、老师、同学的狭小空间,汲取校内所不能学到的知识,拓宽思维,开阔视野,用知识、经历的不断丰富带动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开拓更为广阔的音乐审美天地。
高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是各种音乐能力与实际的技术训练相互促进的结果。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以审美教学带动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在技术技能的练习中发展音乐审美能力,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参考文献 :
行不同方式的创作,肯定学生的“成果”。可不断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这样,学生
课堂上,教师不能总是重复单一的授课形对音乐从“不熟悉”到多次欣赏后的熟悉,式,而应注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如运用就可以改变原本的不喜欢、不接受,从而发现法、问题教学法、设置情景法和讨论逐步提高音乐欣赏层次,增强对音乐的领法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悟程度和对音乐美的感受程度。正所谓: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的能力。另外,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不欣赏前,教师可创立相关的欣赏背景,造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考察,还要成学生欣赏前的期待;欣赏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音乐创造的因素,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提高。
4.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音乐表现能力,是在对音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表达音乐作品的能力。这也是高师学生专业学习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音乐审美活动是从符号到审美的过程,要获得最终的审美体验离不开对音乐符号的准确再现。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首先要特别注重读谱的严格无误,要能将乐谱所标注的每一个记号都反映在练习中。其次,要求学生细心研究乐谱,对乐曲有一个整体概念。再次,有目的、分层次地帮助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构成作品的创作手段进行分析研究,体会作曲家意图,相对准确地再现作品的风格流派。再从技术和表现上不断去要求各个局部,让每个局部不断加深和完善。最后,要尽量启发学生寻找适当的技巧、音色或风格、内涵表达上的感觉,在作品表现的共性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出学生本人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最终完成一首乐曲的音乐表现。
我们常说,成功的音乐表达是非常自然地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是歌唱的。这种
要注意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丰富和深入,给
学生创造理解想象的空间;欣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回味、反思。通过回味强化欣赏过程中获得的美感,并深化这种美感。通过反思引发学生联想到相同的或相异的音乐作品,也可联想到同一作曲家的其他作品或同一流派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在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基础上重新感受作品的美,使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意味、意境、意义均获得进一步的理解与体验,逐步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出发对其进行阐释。也可让学生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绘作品所要表现的意境,或要求学生用小论文的形式写出,并以此纠正音乐专业学生不爱动笔、不爱动脑筋的坏习惯。另外,可广泛地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召开读书座谈会,进行读书笔记展览。也可多举办一些专题知识讲座、音乐知识竞赛等,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在实践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学习音乐,工夫在于实践。没有实践,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只有通过“拳不离手,
[1]邱怀生,王珣著.浅议音乐教育与审美素质培养.音乐探索,2001年第1期.[2]廖家骅著.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中国音乐教育,2002年第1期.
[3]尹正文著.新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中国音乐,2000年第1期.
[4]茅原著.未完成音乐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修海林,罗小平著.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大理学院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
(责任编辑:轩蕾)
Word文档免费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生兴趣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