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要进入地震多发地带期了吗

全球是否进入地震高发时期_观点库_观点中国
当前位置:
全球是否进入地震高发时期
学者自4月14日以来发生一系列,其中最大的一次是16日发生在熊本县的7.3级地震。紧接着,4月17日,南美洲西岸国家又发生7.8级地震。亚洲和南美相继发生的大地震让人们的关注自然聚焦在全球是否进入地震高发时期(地球进入“振动模式”),以及这些地震是否有关联。对这些问题,专业人员一一予以了解读并否认。如果要说进入地震高发时期,那么地球一直处于这种时期,因为每年全球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但大多数震级很小,根本感觉不到。所以地球人不会感觉到是天天与地震为伴,只有大于、等于里氏3级,小于4.5级的地震可以感受到(有感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破坏),同时大于、等于里氏4.5级,小于6级(中强震)的地震可造成破坏,后者才可能是人们能计入感知的地震。即便是中强地震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频率,如在中国就不如在日本多,因此在中强地震发生不多的地区,会有人把接连发生的日本7.3级和厄瓜多尔7.8级地震联系起来,以为进入地震高发时期。全球里氏6级或以上的地震有20%以上发生在日本,日本人并不认为全球进入地震高发阶段,在他们的生活和感觉中,全年都在发生中强地震,也就是一种常态。既然是常态,也就不是高发,除非全球6级或以上的地震有40%发生在日本,日本人才有可能感到进入地震高发期。从统计看,全球每年平均发生7级以上地震20多次,6级以上地震100多次,5级以上地震1000多次,近期亚洲频频发生5级以上地震,如4月10日,阿富汗发生7.1级地震;4月13日,缅甸西北部发生6.8级地震;4月14日凌晨,菲律宾发生5.9级地震;而且连日来,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也数次发生5.0级以上的地震,即便如此,这些地震与全球每年发生的1000多次5级以上地震相比,也并非是进入地震高发期。至于地震之间的联系,的确有地震“远程触发”机制的假说和研究,但现在并没有证据证明太平洋两端的地震之间存在联系,也即日本的地震无法触发1.5万多千米距离外的厄瓜多尔的地震(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到日本九州熊本的直线距离约15275千米)。如果一定要认为有联系,也不过可用地球村的概念和蝴蝶效应来进行比较抽象的解释。日本和厄瓜多尔相继发生大地震最应关注的是,这两个国家和其他国家在发生地震前后的应对能力和救灾能力,中国除了可以和可能提供帮助外,借鉴他人应对地震的有益经验和汲取教训,才是最大的关注点。从日本和厄瓜多尔的地震死亡人数看可以看到明显差距。目前日本熊本地震已导致44人死亡,8人失踪,数千人受伤,超17万人避难。但厄瓜多尔地震的死亡人数已上升至413人,超过2500人受伤。虽然厄瓜多尔的地震震级要稍高于日本(前者7.8,后者7.3),但这样的轻微差别并不足以解释地震造成十位数和百位数这种数量级的死亡人数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在于房屋的抗震设防。由于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除了人们对地震习以为常外,还在于对所有建筑物以科学标准进行抗震设防。1950年,日本颁布《建筑设计基准法》,之后几经修改。1995年阪神大地震给日本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日本分别在、年4次修改《建筑基准法》,将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一再提高,要求住宅、楼房经得起6-7级地震摇晃而不会坍塌,商务楼要求能够经历8级地震不倒,使用期限能够超过100年。为了抵御地震的破坏,日本的高层建筑普遍采用了一种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就是在建筑的底部安装弹性橡胶垫,或者摩擦滑动承重座缓冲装置来抵抗地震。正是较高的房屋抗震标准和采取地基地震隔绝的技术让日本这次地震只有44人死亡。但是,形成比较明显对比的是厄瓜多尔。厄瓜多尔建筑专家此前曾警告,厄瓜多尔全国大部分建筑物质量偏低,抵御强烈地震的能力差,如遇强震,这个地震多发国家将蒙受巨大损失。这个警告不幸言中。据目击者称,此次地震,厄瓜多尔首都基都周边楼房抗震等级较高,且均为钢结构、20层以上的超高建筑物相对较少,并没有出现楼房倒塌。但是到了郊区或其他二三线城市,尤其震中的几个城市,如波托维耶霍、曼塔等城市的房屋大多顷刻间崩塌,自建砖瓦楼房就更难幸免,多数人都被残砖烂瓦深埋地下,造成较大伤亡。当然,此次日本和厄瓜多尔地震还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看到两国在灾后救援、应对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其中更值得中国借鉴和汲取教训的是,此次是否会再次造成核电站事故。因为在日本的震区内和离震区不远的地方有三座核电站。在14日的当地6.5级地震后,日本各界就对距离地震区域不远的川内核电站的安全情况表示高度关注。日本政府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川内核电站并没有受到地震的影响,但就在一个月前,川内核电站刚被爆出应对地震灾害准备不足的消息。2011年3月,里氏9.0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县两座核电站反应堆发生故障,产生核泄漏。2013年8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再次发生严重核泄漏,核电厂储存槽泄漏出约300吨高度污染的核辐射水。迄今,核电站泄漏造成的污染已扩大到公海,核泄漏造成的污染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此次日本熊本县的7.3级地震是否会再次造成核电站事故以及如何应对才是国际社会和中国最要关注的问题。
.cn/opinion_16_147816.html
本站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观点中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怎么办?地球将进入地震多发年!_青龙山高中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286贴子:
怎么办?地球将进入地震多发年!收藏
掌握地震预测警报方法,可提前1至10分钟预报关于地震。 中国及世界,已经开始正式严肃的对待预防地震的课题。 国际组织预报今年地球将进入地震多发年,所以给朋友们推荐一种地震预报的方法:把 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地震前地球 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会失去磁性。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此法在房 屋没有晃动前就会提前预警。提前时间10分钟至几十秒。 如果掉下来了,必发生大震。尽量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也许你的传播在以后会 救许多人的性命。尽量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也许你的传播在以后会 救许多人的性命。
毕业季,你准备好了吗?
震得好震得妙震得少妇呱呱叫
湖北是个风水宝地……
还有此方法纯属放屁,人国际都没能弄个提前预测的就这样被弄出来了-_-||
没看懂(疑问) (咦?)
--自从有了小尾巴,十五字神马都是浮云   --来自【筱天】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为什么你们觉得地震了,专家预测了就会告诉人民呢?人民知道了之后全部搬迁造成骚乱和恐慌国家能解决么。
不是没看懂,是看不懂   
路过→_→来自有爱的C4贴吧客户端~爱生活~爱贴吧~爱C4←_←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科普: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新华网北京4月22日电
四川芦山地震勾起了国人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回忆,再想到近年来印度尼西亚、智利、日本等国多次发生8级到9级大地震的情况,人们不禁会想: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国际地震专家。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杰西卡·特纳说,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次震级较大的地震,但“我们只能说地球在运动,目前没有明显证据显示地震增加”。
  同属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伊丽莎白·科克伦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都会有一次8级以上地震,近20次7级以上地震,超过120次6级以上地震。因此,近年来多次大地震并不表明地震正在增加。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副教授彭志刚介绍说,地震学界对于地球是否进入活跃期还在争论之中,尚未达成共识。有一种观点认为,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以后,全球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两次8级以上大地震,发生几率高于2004年前平均两年一次,所以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上一个特大地震比较集中的时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这是有科学记录以来震级最高的地震。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又发生了9.2级地震。所以,一些地震学家提出“超大地震活跃期”的概念。
  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些情况完全可能是随机现象。人类对地震有可靠的观测记录实际上始于1900年,到现在也只有一百多年时间。区区一百多年,对研究地震的周期性来说还是太短了,因此,得出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的结论为时尚早。
  在记者采访的专家学者中,大多数对“地震活跃期”的说法持谨慎态度。美国航天局地球物理学家汤姆·帕森斯就认为:“地球发生地震的频率有高的时期和低的时期,但这种高低起伏难以与随机现象区分开来,所以,对于所谓的活跃期有多长,我们无法做出评价。”
  帕森斯推荐了一篇2012年发表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上的论文,其中就关注到2004年印尼9.0级地震、2010年智利8.8级地震、2011年日本9.0级地震等大地震频发的情况,探讨这些地震之间是否有关系。这篇论文最后的结论是:大地震发生的时间点接近于随机分布,难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活跃期的结论。
  既然科学界倾向于认为大地震发生仍属随机,为什么许多人都有活跃期的感觉呢?这篇论文提到,现代社会传媒日趋发达,进入新世纪以来每一次大地震都得到媒体的大量报道,导致一些人形成了我们正生活在“大地震时代”的印象。
  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陈胜早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震感强烈的地震频发,一方面因为人类对地震的监测水平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与媒体对地震的报道增加有关,并不能据此表明进入了地震活跃期。(综合新华社驻洛杉矶记者郭爽、驻华盛顿记者林小春报道)
刘晓朋 黄锐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地震多发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